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社区体育

社区体育

一、社区体育的地位与作用

(一)关于“社区体育”与“社会体育”术语的选择

九十年代以来,“社会体育”这一术语在我国体育界始为流传,而此前只有“群众体育”或“大众体育”的说法;与此同时,“社区体育”也作为一个专门用语陆续在有关报刊杂志上出现。但观其基本含义又彼此雷同。显得当前术语混乱,似有必要加以澄清与正名。

根据术语与概念的关系,以及确定术语必须科学、准确、符合逻辑并力求与国际用语相一致的基本要求,“社会体育”的提法,显然不妥。其一,“社会体育”概念太大,从字面上看,它应包括所有的“体育”,而其本意则是指“体育”中的一个局部或一个分支。这里关键在于“社会”一词的冠用。一般说来,“社会”是指“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总体”,按照马克思的论述“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所谓社会关系,就构成为所谓社会”。显然,用“社会”冠于“体育”,即“社会体育”作为标志“体育”中某个局部的专门用语,是不确切的,极易使人们在局部和整体上概念不清、思想模糊。于是表现在对“社会体育”的界定与解释上,也不能自然其说。例如在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教材》(1995年3月第一版)中就这样写道:“社会体育是公民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群众性体育活动。”“社会体育的对象是全体国民,社会体育的范围涉及整个社会,是学校体育、部队体育和竞技体育以外的那样一个广阔的领域”。从中不难看出,“对象”清,“范围”不定。就所指“对象”而言,又是“公民”,又是“国民”,殊不知“公民”与“国民”并非同一概念。若以“公民”为对象,自然不包括年涌18岁以下的儿童少年和婴幼儿在内;若以“国民”为对象当然又该包括在内。且以“国民”为对象,又怎能除去学校的师生、队的官兵和竞技体育中的运动员、教练员呢?就其“范围”而言,既是“涉及整个社会”,又怎能丢掉学校、部队不管呢?显然是多处漏洞、自相矛盾;不符合逻辑、不准确、更不科学。其二,从分类与划分角度看,在关于“社会体育”的论述中,所例举的“学校体育”、“部队体育”、“竞技体育”以及“社会体育”等四个术语,如果将其视为我国体育(总)的各个分支(或局部)的标志,其确定依据并不同一,既以“范围”,又以“目的”,严格说来很不科学严谨,同时反映对体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不清晰。体育是人类针对自身,以其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以谋取求健美乐为目标的一种社会现象,理当作用于全社会每一个人的一生,而在人的一生中,就其主要活动场所而言,则是家庭、学校和社区。因此技体育实施的范围划分,即是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这是合符逻辑的,也是顺理成章的。诚然,人会在家庭或学校或社区当中活动;家庭、学校、社区当中的体育信息也会彼此交流与沟通,但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仍有其各自的特点和主要对象,这正是它们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被皮区别的具体体现。至于部队官兵,若为了健、美、乐,同样可以借用体育与所在社区发生联系,与民同炼同乐,但体育在部队则更多的表现为它是提高部队官兵军事素质的重要手段。由此不难作结,“社区体育”这一术语的确定,较之“社会体育”的说法,更显得科学合理,符合逻辑,反映了体育实践的客观规律。

(二)社区体育的地位与作用

社区体育是主要是指成年人针对自身,以其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以获得健美乐为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体格健美与快乐幸福的生活。成年人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中流砥柱,其身心健美、快乐幸福的生活与健康长寿,又直接关系到国家或民族的社会稳定与繁荣昌盛,因而也必须成为一个国家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和民族文明程度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深入持久地开展社区体育实践,必须对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产生积极的现实作用和深远影响。概括说来,社区体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直接作用。

1、能有效地帮助人们健身,促使体格健壮,体态优美,形成并保持各种良好的身体技能,增强体力:保持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利用提高人们的学习、工作、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

2、能有效地促进人们健心,调节与消除各种不良情绪,促进人际交往,增进彼此了解与友谊,使人们精神更美好,生活更快乐。

3、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提高人们体育文化素养,利于移风易俗,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二、社区体育的特点与内容

(一)社区体育的主要特点

1、健美性与娱乐性

社区体育的主要对象是成年人,而成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既不是为了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当运动员,也不可能是为了促进自身的生长发育。成年人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则是在其生长发育基本完成,已经定型成年的基础上,为了健身健康;为了形体美、姿态美、动作美;为了图快活,概括地说,就是为了“傻、美、乐”。事实上,考察成年人参加体育活动时的动机亦不难发展,或为了强身健体:或为了美形、美姿、美态、美化动作:或成为玩一玩,图个心情舒畅、精神愉悦。有时动机单一,有时多位一体,相得益彰,完全由具体的人,具体的内容与形式,具体的特定环境条件来决定。换言之,离开了上述动机与目的,成年人一般是不会过问体育的。这就决定了社区体育必须具有健美性与娱乐性特点,并以此区别于其它社区文化现象,决定其独特的社会地位。

2、自控性与个人针对性

社区体育的实践活动,是成年入在其业余时间,自愿自觉,主动坚持经常的基础上展开的。由于社区所辖成年人中,种族、性别、年龄、职业、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体质健康、个人需求、业余时间以及所处的地位、社会环境等均存差异给社区体育实践中集体性活动的组织与实践带来极大困难。因此社区成年人以其身体运动实现“健、美、乐”目标,由主要表现为针对个人体质、健康、需求、心情、兴趣爱好有特长等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容与形式,在允许的时间与环境条件下的自我调控。换言之,虽然成年人所处的社区也不时组织开展一些集体性体育活动,激发人们的兴趣与热情,交流体育信息,推动社区体育工作开展,显得很有必要。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于绝大多数的成年人,“健、美、乐”目标的实现,则主要不是依靠他人控制(即他控性),而是靠自己针对自己的自我调节与控制来实现。

3、随意性与自觉性

社区体育的对象极其复杂,内容极其丰富,形式不拘—格,干变万化,反映其实施过程十分复杂,难于集中统一,必须灵活分数,而于社区成员中的个体则显得十分随意,其前提自然是人们的自觉性。换言之,在社区的每一个角落,凡有人群的地方,无论是在体育场馆,公园绿地,还是在高山草原、江河湖海;也无论是在厂矿机关,还是街道、乡村,只要人们具有浓烈的健身意识,就可随意选择与之相应的内容与形式进行身体锻炼。因此,随意性与自觉性也是社区体育的显著特点之一。

(二)社区体育的内容

社区体育的内容,凡指人们用以实现“健、美、乐”目标的各种徒手的或借助于物质条件进行的身体活动的总称。我国社区体育的内容极其丰富,概括地说,既有做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诸多民族、民间的体育项目和健身、养生方法,也有现代健身健美手段;既有正规的,也有非正规的;既有十分复杂的,也有非常简单的。且随着时展,科技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将体育纳入生活的重要内容,在因人、因地、因时进行的各种体育实践中,不断创新积累;电视、通迅网络的健全与现代化,体育信息交流、沟通,及时、迅速、准确,社区体育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指导下,游泳、登山、拳、操、功、舞日益普及成为人们健身的重要手段,社区体育的内容百花齐放。

三、社区体育的管理与骨干培养

(一)社区体育管理的基本职能社区体育管理是指为实现社区体育目标而进行的有计划的组织协调管理对象的活动。加强社区体育管理的目的旨在创造更多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基本职能是:

1、计划职能

计划职能是指管理者确定未来社区体育工作目标与计划的活动过程,是社区体育管理中的重要职能。

①确定目标

社区体育管理目标必须服从整个体育管理的目标,。应建立在调查研究,科研预测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之上。目标的内容一般包括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用于社区体育的经费数量;开展社区体育活动的场地设施数量;体育骨干的培养与发展;人们体质发展水平等,要求具体明确,既鼓舞人心,又切实可行。

②制定工作计划

工作计划是目标的表达方式,是为实现“目标”所进行的具体设计和筹划。社区体育工作计划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指导思想”,即根据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体育的方针政策,提出社区体育工作重点和争取达到的总目标;“目的要求”即根据指导思想和总目标,提出具体的要求;“计划任务安排”如经验交流的安排,检查评比工作的安排以及各项任务的安排;“具体措施”和“经费和物质保证”等,是在预测和决策基础上,通过对各种决策反复分析和论证而提出的具体计划方案,力求从实际出发,行之有效。

2、组织职能

组织职能是指管理者落实计划、组织协调管理对象,逐步实现目标的活动过程。具体包括“建立健全组织机械,合理安排工作人员”;展开工作.组织活动。即把实现目标所需要的人、财、物、时间和信息等进行合理配置并使之协调的运作;“检查指导“,如帮助下属理解计划与目标,掌握计划实施进度,为下属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发现问题为调整计划提供依据;“协调关系”、“信息沟通”等。组织职能发挥得好,将对实现“目标”起着决定性作用。

3、控制职能

控制职能是指根据目标计划要求衡量计划完成情况并以此为据调节管理对象的行为,以确保目标实现的活动过程。也即是运用反馈调控的过程,其基本操作过程是:建立标准——衡量实际成效——反馈调控纠正偏差—实现目标。

(二)社区体育管理的主要原则与方法手段

1、社区体育管理的主要原则

根据社区体育的基本特点,表现在管理上应以宏观控制与具体协调相结合,坚持“四个为主”,即以指导性计划为主、宣传教育为主、分散灵活为主和协调引导为主。其基本原则是:

①社会化原则。即是指要充分动员和团结各部门、各行业、各单位、各社会团体共同抓好社区体育工作。

②激发性原则。即是指要广泛运用各种手段与形式激发人们自觉积极投入体育锻炼的动机、热情、兴趣与行为。

③可行没原则。即指开展社区体育实践的目标、计划、内容、形式等均要从本社区实际出发,做到切实可行。

④趣味性原则。即指为满足人们获得乐趣的心理需要,在活动内容、形式、手段、方法上力求多样化、趣味化。

2、社区体育管理的主要方法手段

①建立各种基层体育组织。其主要形式有:

A、体育锻炼小组由兴趣爱好、条件要求相同的人自觉组成。如长跑小组、太极拳小组,体育医疗活动小组等。

B、运动队由具有某项运动特长和爱好的人自觉组成。

C、健身活动点由有共同锻炼要求的人自觉组成并约定地点。

D、体育技术辅导站(中心)例如健美操辅导站、交谊舞辅导站、太极拳辅导中心等。

E、文体活动室(站、中心)这是一种集文化与体育于一身的组织形式。例如村文体活动室、乡文体活动站等。

F、体育俱乐部例如健身俱乐部、健美俱乐部、游泳俱乐部等

G、体育协会例如钓鱼协会、老年人体协、火车头体协、科文集团体协、街道体协等。

H、老年人之家、青年之家是老年人、青年人文化、娱乐、休闲、健身、健美的体育组织形式。

I、文化宫(馆)的体育活动室以及体育场馆中为社区体育提供服务的专(兼)职和有关场地条件等。

②行政手段

即指运用体育管理中的行政方法,它是依靠行政组织,运用行政职权,按照行政系统,指挥职权范围内的管理对象的一种方法。其基本形式有命令、决议、规定、指示等。主要特点是上级指令,下级贯彻执行,具有权威性、强制性、针对性和高效性,运用的效果关键取决于有一个严密的行政组织系统和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与领导水平。

③法制手段

是指运用各种法律、法规来规范与调节行政管理活动中各种行为和关系的方法,其基本形式有法律、法令、条例、决议、章程等,由国家制订或认可,带有强制性、法规性和普遍性,对于确保正常管理秩序、规定与调节各种管理关系、保护正当行为、制裁非正当行为。促进体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运用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加强体育立法和增强人们法制观念。

④经济手段

体育管理中的经济方法是指运用经济手段,利用物质利益的得失后果来规范和调整各种行为和关系。一般经济手段有拨款、赞助、奖金、罚款等,其运用效果,主要取决于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确立商品经济观念和加强体育经济立法,完善行政管理制度。

⑤宣传教育手段

是指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和手段,树立或转变人的观念,调动人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姓的方法。此法运用十分广泛,对于激发人们参与体育、关心体育发展并积极投入体育管理,提高人们的体育文化素养,增强体育意识,健康意识,健身意识等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其运用效果主要取决于要有一支得力的政工干部队伍和良好的集体心理气氛以及宣传教育内容的真理性。

⑥咨询顾问手段

是指管理者向被管理者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商量、咨询和征求意见的方法,其主要形式包括向个人咨询和向专家集体咨询。对于决定大政方针,促进管理者的决策迅速落实,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此法运用的效果一般与管理考的民主意识和被管理者的参与意识密切相关。

(三)社区体育的骨干培养

1、社区体育骨干的基本职责与素质

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越来越好,积极投入体育实践,追求“健、美、乐”的人们越来越多。为适应形势发展,建立健全各社区体育骨干和积极分子队伍的任务,也越来越出。根据社区体育的特点与目标,社区体育骨干的职责与素质要求是:

①宣传普及体育方针政策,体育的目标任务,动员人们积极参与体育实践。因此,必须事先懂得并熟悉有关政策方针及目标任务,掌握运用有关宣传普及的方式方法及媒介手段。

②传授健身、健美、娱乐的知识与方法手段以及保健、养生方面的知识。因此作为社区体育中的骨干,至少要有其中某一方面的知识与特长。③指导基层开展各种体育活动。由此必须懂得有关活动的组织方法、形式与要求。

④以其模范行为积极参与并服务于社区人们的体育活动。由此,要求社区体育骨干,应具有体型匀称、姿态优美、身体健康、良好的身体技能和情绪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

2、社区体育骨干的培养

一般说来,社区体育骨干都有其自身的职业与生活,他们的股务是一种业余性的服务。基本培养途径一是创造条件培养;二是提倡自修。具体办法有①举办短期的管理的:技能的培训班;②请专家学者指示;③在使用中提高;④鼓励业余进修。

四、昼夜作息中的体育锻炼

在一昼夜中,人们需要经历睡眠、学习与工作以及日常生活的一系列活动,从宏观上看是一种规律性的生活,理当合理地安排体育锻炼。《内经》指出,“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意思是说,要掌握正常的生活规律,不要过度疲劳。要佼生活、工作与学习很有节律,要相互调剂。在一天中,人在体力和精力上既要承受一定的负荷量,又要有所调剂,即是说要劳这结合,而合理安排体育锻炼,则可使机体得到积极性休息的同时,有效地增进健康。若生活不规律,“以妄为常”,会影响健康,导致过早衰老。《内经》中又指出“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即是说,要早睡早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坚持走步运动。说明早把昼夜作息与体育锻炼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成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用现代观点看,人的生物钟节律,也要求人们要有规律地生活。若破坏生活规律,该“作”不“作”,该“息”不“息”,对于人体机能活动就会产生不良影响,导致身体感觉不舒适。作为人的生活中一个组成部分的体育锻炼,也会形成一种生物钟节律,即指人体到了一定时候也就会产生需要身体锻炼的生理、心理反应,如果不锻炼,同样也会感到不舒服。相反,如果坚持锻炼,身体也就会产生相适应良性反应。足见人们的生活要有规律,体育锻炼应该坚持。因此,昼夜作息之间,如何坚持锻炼,常常是希望健康的生活的人们十分关心的热门话题。其主要办法可以是:

(一)晨练

社会上坚持经常锻炼的人,很多都是在早上进行。这是因为早上空气清新,起床后走出房间活动身体,呼吸新鲜空气,吐故纳新,可消除一夜睡眠后人体组织中的淤滞现象,使整个机体承受紧张的能力得到激活,焕发出一天学习工作的积极情绪,利于提高学习工作效率。在集体生活中组织的早锻炼,还可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和生活习惯。

晨练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完全作为有规律生活中的一部分,主要是调节有机体,准备迎接新的一天的生活。锻炼内容一般为运动负荷较小,对于活动肢体,促进呼吸、循环有较好作用的身体活动,锻炼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20—30分钟。为此,人们通常是选择空气新鲜的树林地带,进行做操、慢跑、健身舞、太极拳、武术、气功等练习。另一种则是有针对性的身体锻炼或进行体育医疗。如元、明朝长寿者冷谦,活150岁以上,他主张:“每日睡起时,跌生凝思……以目轮转14次……紧闭少许,忽然在瞪……凡障外翳自散“。”每日睡醒时,叩齿三十六遍……凡小解时,闭口咬牙,解毕方开,永无齿疾“。有人著文,说现年已六十,牙齿一个不动,仍能嗑硬壳松子,主要是几十年来坚持清晨叩齿。事帝上,在坚持练太极拳、气功的人中,很多就是针对增强体质或身体某部分机能或防治某些疾病的。

除此以外,也有不少人,习惯于早起床后打开窗户调整室内空气,或在空内做几节健身、健美操或进行全身按摩。同样具有较好的锻炼效果。另外不少单位组织班前锻炼,即上班前做做广播操、生产操等,其目的;是进行身体锻炼,一是为上班作好身体、精神准备,无疑都会有助于增进健康,提高劳动效率。

(二)工(课)间操

人们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工种、或当学生、或当工人、战士、或当农民、干部等等,在一天的话动中,若较长时间处于某种固定的姿态体位,就会对全身血液循环和人体新陈代谢产生不良影响,很可能导致耗氧量约占全身四分之一的大脑,因供血不足引起头昏脑胀,降低工作效率。如果适当进行工(课)间活动,就有利于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改善对大脑的供血状况,增加氧气而消除头昏脑胀现象。同时,这种活动对中枢神经系统也是一个很好的调节,利于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对人体各器各系统的支配与调节作用。

有研究表明,坚持适当工间锻炼,对心血管系统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若以中老年为例,十几分钟的中等负荷的锻炼活动,可使心脏每分输出量提高一倍左右:由于心输出量的增加,大脑的小动脉、心脏本身的冠状动脉和全身周围的小动脉血流量也相应增加,因而加强了这些小动脉的收缩与舒张运动,利于保持良好的弹性,对于防止动脉硬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因为工间运动使呼吸次数可增加三分之一左右,每分钟的呼吸量增加一倍左右,这就大大增加了血液中的含氧量,使大脑细胞,心肌细胞以及其它重要组织的细胞的供氧情况得到明显的改善,从而增强了这些细胞的功能并延长了它们的生命时间。同时有助于改善支气管的通透性和肺泡的弹性,对于老年人支气管炎的防治亦有重要作用。对于青少儿,课间活动更为重要。他们正处生长发育期,较长时间学习,注意难于集中,固定某种身体姿态时间较长又易于疲劳,不利于生长发育。如果坚持课间操,则可使大脑得到积极性休息,利于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对身体各部的支配作用,促进血液循环和身体全面发展,因而亦可提高学习效率。

工(课)间锻炼,一般上、下午学习或工作两个小时以后都该进行一、二十分钟活动,其内容选择应以改变原来固定姿势,利于身体全面发展和预防职业病为准,要求运动负荷适宜做到微微出汗为止。因此,广播操、生产操、太极拳、气功、慢跑、健身走等都是较为理想的锻炼内容。

(三)饭后身体活动

元、明朝间长寿者冷谦曾经说过:“食后曲身而坐病”。民间养生谚语:“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这些说明人在饭后都该稍事活动身体。但饭后身体活动,应以保证足够的血液供给消化系统,充分发挥其消化功能为前提。因此不宜激烈,也不宜在餐毕之后立即进行。一般应该在进餐后大约15—20分钟之后,(即稍坐、或喝杯茶、或听听音乐后)再做慢步或节奏缓慢、利于肢体松身体活动。这样,不仅不会影响机体对消化系统的供血,反而更有助于加强对消化系统的血液供应,利于消化。

(四)睡眠前的身体活动

一天紧张的学习、工作或劳动之后,人体往往也感到疲劳,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皮层反应迟钝,体力也觉不支,于是需要休息和睡眠。但有时或因为过于疲劳或因为某事某人引起兴奋,反而会导致失眠。为了调节精神和有机体内的协调关系,在睡前适当作些身体活动则有助于消除疲劳,有益于健康,有助于入睡。然而睡前的身体活动应以不引起高度兴奋为前提,且活动时间不宜太长,一般10—15分钟即可。其主要内容有:①室内外散步,全身松驰;②太极拳或气功;③头部或全身按摩;④放松操等。做完身体活动后,用温水洗擦,上床后静养。

(五)走与骑自行车的锻炼

1、走

走既是人们的生活技能,也是简简单易行的身体锻炼内容。自古以来不少名人和长寿之”人都把散步作为保持精力延年益寿的手段。革命导师马克思、列宁都坚持经常散步。元师在晚年仍坚持每天步行三次,每次走三里路。徐特立年近九十岁时仍坚持日行五百步。世界闻名的哲学家康德每天早上七点钟准日外出散步,30年如一日可见走步的健身作用早为人们所认识和利用。走可分为散步(漫步)和快步行走两种。其健身作用可大致归纳如下:

(1)增强心肺功能。步行不仅下肢需要支持体重,而且还要使身体向前位移。因此需要下肢肌肉群参加活动和身体其它部位的协调配合,心脏必然要加强收缩,增大心输出量,这对心脏无疑是一种好的锻炼。同时,呼吸加快,可使肺的功能提高。有人曾测试研究,若以每小时5公里(每分钟约84米)的速度散步,其心率可增至100次/分;每小时6公里速度前进,心率可增至110次/分。

(2)提高机体代谢率。现代医学证实,中老年中人以每小时三公里(即每分钟约50米)速度散步,代谢率增高百分之四十八,亦有研究表明新陈代谢的速率可增加75—85%,行走速度提高一倍,新陈代谢的速率可增加4倍。长时间散步或慢走,可增加能量消耗,例如每天散步一小时,将消耗能量200大卡左右;如果步子加快,甚至会消耗300—400大卡的能量,同此必然引起能量补充,提高机体能力,同时对控制体重亦有好处。

(3)调节情绪、防治疾病。散步可使身心得到放松,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得到改善,兴奋与抑制过程得到调节,因此心情舒畅,使身体得到积极休息。美国心脏病学家怀特说:轻快的步行至有疲劳感,是治疗情绪紧张的一付理想的“解毒剂”;另一位医学家证明,15分钟轻快的步行所收到的放松神经肌肉的效果,胜过服用400毫克的眠尔通。他观察了十名精神紧张的中老年病人,发现服用眠尔通半小时才开始起作用,一小时后药效才达到高峰,而适当地做些放松性活动(如轻快的走步),却在活动后即刻见效,且效力维持时间较长,没有副作用。在我国隋唐时期医学家就曾提出防治消渴病(包括糖尿病)需要“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干步,然后食之”(《诸病源侯论》),“食毕即须步行,令稍畅而坐卧”(《外台秘要》)。邓颖超介绍她战胜糖尿病的经验时,也曾经说:“就是体育锻炼,在每一顿饭前走一千步,饭后两百步,每顿饭吃八、九分饱。”足见散步的好处。如在环境好、空气新鲜的地方散步,则更有益于身心锻炼。

(4)有助于“启智开慧”。西方有句名言“散步出智慧”。歌德就曾这样说过:“我最宝贵的思维及其最好的表达方式,都是散步时出现的”。法国思想家卢棱也说:“散步能促进我的思想。我的身体必须不断运动,脑力才会开动起来。”法国大数学家潘米尔正是在海边散步时,突然想通了一个有关不定三级二次型的难题。可见散步不仅可以使身心受益,还能启智开慧。

走,人人都会,但不一定走得好;尤其是作为一种健身手段,更要讲究走的方法与要求。

①普通散步法。一般指慢步(每分钟60—70分步)或中速(每分钟80—90步)进步散步,每次散步时间30—60分钟,这种散步利于保健。

②快速步行法。每小时步行5—7公里,每次锻炼30—60分钟。一般用于中老年人增中心脏功能或减轻体重。

③定量步行法(又称医疗步行)。包括在坡地或平地上步行。坡度从小到大,每次步行的里程亦可逐渐增加或者一段坟地、一段平地交替进行。这种定量步行对于有心务管系统毛病或肥胖病者,一般有较好的疗效。

④摆臀散步法。步行时两臂用力前后摆动,可增加肩带和胸廊的活动,利于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

⑤摩腰散步法。即指一边散步,一边按摩腰部。这是我国传统的健身方法之一。对于有消化不良或胃肠慢性疾病者,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其动作要求是,散步全身放松,按摩动作要柔和。

⑥散步收腹法。即指散步中不时收腹。坚持散步收腹,对于保持身体的基本形态,很有好处。

2、骑自行车健身

自行车在人们的心目中,既是—种交通工具,也是一种锻练身体的手段。但从健身效果考虑,自行车则有固定和非固定两种形式。在室内安装固定自行车,既方便运动,又便于掌握运动负荷,因此,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手段。若当作交通工具使用,应该说既是行路工具,也是健身器材。完全可以二者兼顾。尤其是在用自行车外出旅行,可接触大自然,便是一种最好的积极性休息。骑自行车是一项较为全面的身体活动,可以发展人的一般耐力和平衡能力。

(六)跳交谊舞

随着社会发展,经济发达,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的内容更加充实。人们常常会在一天高节奏、高效率的紧张工作之后,走进舞厅(场)学跳交谊舞。事实上,全国各大中城市,乃至县镇等人口稍密集的地方各种舞厅、卡拉0K厅广为兴起,且生意兴隆,正是人们生活需求的客观反映。值得指出的是,提起跳交谊舞,社会上常有一种将它与男女作风问题挂起钩来的议论,其实是一种偏见。男女作风问题,如实说自古有之。而交谊舞从产生发展,直到1924年才由英国皇家舞蹈教师协会将其舞姿、舞步、跳法规范整理成型,至19世纪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才开始扩展到世界范围的许多国家。显然视跳交谊舞就一定引起男女作风问题,是一种观念上、认识上的模糊,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说是一种愚昧落后的表现。

交谊舞是由民间舞蹈发展而来的,多源于欧洲,有些则是产生于非洲、南北美洲的黑色人种之中。它是劳动群众的艺术创造;在漫长的演变发展过程中,从劳动人民的文化中吸收营养,不断加工整理、提炼而成。其主要内容有风格典雅、波浪起伏的华尔兹(waltz),有潇洒奔放、静动闪视的探戈(tango);有稳重大方、形如狐狸跑的狐步(foxtrot)舞;有运步轻快如行云流水的快步(quickstep)舞;有雍容华贵、旋转多姿的维也纳华尔兹(viennesewaltz);有形情交融的伦巴(rumal),也有热烈欢快、快中见美的恰恰恰(cha—cha—cha)舞等等。它是一种人与音乐、舞路、体育的完美统一,给人以力和美的感染,成为人们健身强体、陶冶情操、焕发精神、交流技艺、促进友谊与合作的极好形式。因而也必须成为现代人生活中的一种必需品。

跳交谊舞是一项文明、高雅的身体文化活动,要求舞友应具有高度文明、礼貌、团结、合作的精神和行为,力求舞姿、舞步、节奏和谐协调,才能收到预期的健、美、乐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