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建筑学教学发展研究(3篇)

建筑学教学发展研究(3篇)

第一篇:地域文化的建筑学教学实践与探索研究

【摘要】中国建筑如何发展,如何创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风格,成为人们关注的核心内容,更是建筑教育者值得深思的问题。针对当前本土建筑文化缺失现象以及我国建筑教育的现状,建筑学专业教育要引导学生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强化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始终坚持正确的设计理念。

【关键词】地域文化;教学实践;学用相长;创新创业

今天的中国,建筑创作上有两股风:一股是追求标新立异的“奇观性建筑”之风,一股是创造所谓“民族形式”的复古之风,或者抄袭欧洲古代建筑的崇“洋,古”之风。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去分析,各城市自己本土风格的建筑比较少,追求奢华、光怪陆离的现象比较严重。住宅地产开发方面,崇洋心态体现在西洋风格楼盘上,除了非洲以及南美洲,所有的西方建筑风格在中国楼市上都能找到复制品,例如罗马家园、威尼斯花园、欧洲小镇等楼盘,这些都反映出在文化上的不自信。深刻反思以上问题,我们不仅要问“建筑是什么?”,“建筑学又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去创作建筑,如何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人居环境?

1我国建筑学教育现状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当代建筑教育可以说缘起于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建筑系。自20世纪初,一批具有奠基意义的建筑前辈,如杨廷宝、陈植、梁思成、林徽因、童隽等,都毕业于这所大学,正是在这些建筑前辈的指引和带领下,开启了中国建筑教育的大门。1927年国立中央大学在南京创办建筑系,开创了中国近现代高等建筑教育的先河。到2012年全国共有260所高校开办了建筑学专业,目前仍有增加的趋势。目前,建筑学专业的毕业生普遍存在着缺少创新能力的现象,毕业后放弃了方案创作,而是以施工图或以项目管理为主。因此,建筑设计单位,尤其是小型的设计单位,方案创作能力较低,主要业务是“画施工图”。究其原因,我们应该反思建筑学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如何改变制约建筑方案创作的困境?

2地域文化在专业教育中的定位

建筑学是总结已有的人类建筑活动经验,为人们创造更加合理、更加节能的空间环境,是以实践活动为最终目的。建筑设计是为实现建筑的使用功能,并在特定的场地条件和历史背景下,对地域文化的反映。而地域文化不仅仅包括建筑基地的具体地形地貌条件和城市周围的建筑环境,还表现在地域的历史人文环境之中,建筑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必须要因时、因势、因地的体现出不同的地域文化内涵。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当代建筑教育必须引导学生在设计中重视地域文化差异性表达,通过强化学生的文化价值观,使其进入社会不致乱花迷眼,能够始终坚持正确的设计取向。

3基于地域文化的专业教学改革

我们进行了多次的专业教学研讨,认为建筑学的专业教学需要一条主线,也是建筑方案创作的依据。“地域文化”是区域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是地域信息的集合,因此,也是建筑方案创作思路的源泉。确立了以“地域文化”为主线的建筑学专业教学框架,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

3.1以“地域文化”为课程设计的主线

培养学生的方案创新能力是课程设计的核心内容,而“地域文化”是方案创新的思路源泉,因此,我们明确以“地域文化”为课程设计的主线。在课程设计中,我们采用三步走的教学方案。在课程设计之初,首先根据任务书的要求,探究基地的地域文化内涵,全面分析场地环境信息,提出设计构思;然后,着手解决构思方案和基地文脉的传承问题,进行多方案比较,深入研究建筑方案与基地的历史人文环境的关系,论证方案的地域特色;最后,根据确定的方案,开始进行方案深入设计,把建筑方案构思转化为可以落地的建筑方案,逐步解决结构、设备、施工等相关问题,并最终完成课程设计的成果。在三步走的教学方案中,前两步是方案创作的重点,是锻炼学生方案构思能力的重要环节。另外,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经常出现一些学生的建筑方案构想超出专业教师的认知范畴。因此,我们在教研活动中进行广泛的专业教学探讨,尝试改变师徒式的传帮带的教学模式,改为同事般的互动讨论式教学模式。带领学生进行实地感受体验,广泛采集设计信息,并进行设计讨论。学生对实地调研和设计讨论非常感兴趣,对当地的文化也予以了较高的重视。

3.2加强专业实践环节的地域文化体验

专业实践是学生体验地域文化的重要环节,贯穿整个建筑学专业教育,主要有低年级的建筑速写和色彩写生、中年级的建筑认知实习以及高年级的毕业实习。我们把大一的建筑写生安排在山东枣庄台儿庄古城,在美术写生的同时,意在让学生感受我省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大二的色彩写生设在安徽宏村、江西婺源,主要是让学生体验具有地域特色的优秀传统民居文化。大三的建筑认知实习安排在北京调研,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大五的毕业实习选择在南京、苏州、杭州和上海,其目的在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受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碰撞的氛围,以期能将这种理解和认识应用到方案创作中去。

3.3学用相长,在创新创业中运用地域文化

对地域文化的重视不仅仅局限在理论教学和文化体验上,更要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项目相结合。建筑方案创作既要满足社会发展的功能要求,又要具有体现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我们鼓励学生成立以建筑方案创作为主要业务的创新创业工作室,有专业教师任指导老师。创新创业工作室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尊重地域文化,学以致用,学用相长,提高了学生的业务水平和创新实践能力。“第五立面”建筑设计工作室是笔者担任指导教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工作室以服务社会,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为目的,独立完成了多项实际工程项目,并在设计实践中,积极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结语

建筑本身是一种地域文化现象,建筑与其所构成的场所是地域文化最为直观的展现。我们只有通过彰显建筑的本土文化魅力,提升本土文化的自信,未来才会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人居环境。因此,我们的建筑教育要重视文化价值观取向的正确引导,要在建筑学专业教学中强调并丰富有关地域文化的教学内容,从而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卓越工程师人才,为我们国家的城乡建设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季元振.再问建筑是什么[M].第1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128~139

[2]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建筑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版)[Z].第1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年.37~39

[3]陈惠芳.城乡环境变化中的建筑教育.见: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作者:王学勇 单位:山东农业大学水利土木工程学院

第二篇:建筑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摘要:以建筑学专业《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课程为研究对象,针对目前课程的教学现状,提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法,探索适合专业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课程内容优化;手工制图;计算机绘图

“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是建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着重培养学生识图、绘图、图形分析及创新能力,是本专业学生最早接触的课程之一,对未来工程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形象思维性,由于学习内容抽象,学习起来难度较大。而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在学习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课程时往往力不从心,导致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困难。如何让学生从枯燥、抽象的学习方式中解放出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本课程教学改革变得尤为重要。

一、本课程教学现状和主要问题

1、课程内容多、课时少

授课内容涉及建筑作图基本知识,建筑投形、轴测图和阴影透视四部分。课程内容涉及面广、授课对象又是完全没有相关知识的大一新生,细致的讲解、适当的训练和及时的辅导是必需的,然而现在高校普遍面临课时压缩现象,给这门课程的教学增加了难度。为完成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速度难免较快,必要的实践训练环节被削弱,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辛苦,很难让学生有兴趣、有目的地进行学习。

2、传统教学资源落后

本门课的传统教学方式是采用黑板作图结合挂图及模型,这种传统教学方式缺乏生动性,操作费时,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时间的有效利用。近年来,随着国家不断加大教育基础设施的投资,多媒体教学逐渐在普及。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使得教学过程变得生动、形象,同时能增加课程信息量。但是,多媒体课件时间长,文件容量大,知识点集中,面对课堂上大量PPT图片的切换,学生往往应接不暇,不利于作图的过程理解,尤其是阴影透视部分线条的繁多对作图步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下学生利用课件复习时又缺乏声音的讲解,学习集中度和持久度不高,对单个知识点的把握不够清晰,教学信息的传递效率大大降低。

3、过于强调计算机应用,实践性环节薄弱

如今计算机技术和各种绘图软件的大量普及,使得建筑设计的从业人员从手工作图中彻底解放出来,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避免了较多的重复劳动。特别是近年来,随着AutoCAD以及天正建筑等专业图形软件的人性化设计,使绘图工作变得更加“傻瓜”,甚至有些东西只要知道其然而不必知道其所以然,就可以画出整洁的设计图了。为了适应这种科技的进步,建筑学专业的建筑制图课程从教材到课程设置,都加大了计算机绘图内容的比例;在授课学时分配上,上机课时占总学时的比例有时甚至达到1/3。在总学时一定的情况下,加大计算机绘图训练的课时,必然使手工作图这些实践训练的环节变得薄弱,结果出现了重视计算机绘图技巧、忽视了对基本原理的学习及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对以后课程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在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以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中发现,学生离开计算机就不会绘图,不能准确地掌握一些基本线型、比例、符号的使用,不会写仿宋字,不会画建筑效果图,甚至把握不好平、立、剖以及详图之间的基本对应关系。实践性环节的削减不仅影响了制图课程的教学质量,也削弱了工科学生的学习创造能力。

4、师资力量不强,师资队伍未通过培训进修或自学更新知识

近年很少有教师愿意从事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课程的教学。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目前没有工程图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研究生更是凤毛麟角,因此工程图学课教师只能从相近专业研究生中录用。二是这门课难度大,备课时间多,教师负担很重。其中建筑阴影透视部分可以说是本门课的核心,也是建筑效果图的主体。同时不同学生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学得快、学得优秀的同学有新问题;学得慢、基础差的同学有许多重复性的问题;面对这么多问题,教师都要去解答。从事多年教学工作且有经验的教师,通过应用教学工具、模型、挂图等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媒体的发展,多数教师已不能完全独立胜任本门课程的教学,急需要进修培训学习以及自学从而更新知识。

二、本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1、课程内容优化与调整

为使本门课程教学与时俱进、适应时展,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进一步提炼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加强动手能力培养。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成果。并应着眼于整个课程体系,明确教学目标、提炼教学内容。对原有的教学内容,应作合理的取舍。拓宽专业面,增加建筑学专业内容的课时,如轴测图的绘制、建筑投形、透视投影等,而对原有的机械专业和结构专业的画法几何部分课时应作适当的精减。教学时数的削减,并不意味着单纯的减少教学内容的课时。相反,而是向更精粹、更丰富的高质量发展。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就应改变过去教学过程中过于微观的战术性教学模式,而着重于宏观的、战略的思想传播。教师应深人、系统地把握教学内容,加强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理解。每次上课前的备课,先行整理出重点。所谓重点是指重要的定理、内容、难点和方法。重点部分精讲,对于学生要求扎实掌握;而对于一般仅需学生了解的内容,在课堂上仅需要讲清思路及学习方法,就可让学生课后自学。

2、培养学生手工制图的能力

传统的建筑制图教学采用纯手工制图,要求学生有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手工制图要求图面整洁美观,尺寸完整清晰,线型标准明确,字体工整严谨。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都必须一丝不苟,严格要求,从点到线、线到面、面到体,循序渐进的学习,来不得半点马虎。良好的手工制图能力,是能否学好本门课程的关键。计算机辅助绘图是图板和丁字尺的发展和延伸,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往往只有已学会工程制图知识的人才能更好的掌握和使用计算机绘图。如果学生没有熟练掌握手工绘图的步骤与原理,哪怕计算机命令用得再熟练,也不能完成绘图工作。所以,面对如今社会对计算机绘图能力的需求,我们的方寸不可乱,一定要明确手工制图是根本,同时也是基础。没有坚实的手工制图做基础,就难以成为优秀的计算机绘图人员。

3、加强学生计算机绘图能力

计算机辅助绘图在我国,特别是在建筑行业实施“甩图板”以后,现在基本所有的设计行业中都使用计算机进行制图。作为工科院校的毕业生,如果不很好的掌握此项技术就不能胜任将来的技术工作。因此在制图课中,我们在培养学生手工制图能力的同时,还必须大力加强学生的计算机绘图能力。一个手工绘图再熟练的人,他的绘图工作量也是有限的。但如果能熟练使用计算机绘图软件,工作效率就会成成倍增长。在计算机绘图中,图形的绘制相对简单,尺寸及名称的标注更是轻而易举。绘图软件中的标注功能可以自动生成尺寸,不必再逐个图形绘制尺寸线和标注数字,使用起来相当简便。做图过程中还可随时修改,修改在手工制图的年代往往意味着重画,而在计算机绘图中修图改图相对要简单很多。计算机绘图使得绘图的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而画图的时间却大幅缩短。计算机绘图的很多功能都是手工制图所无法比拟的,这些也正是计算机绘图的独到之处。所以,在教会学生手工绘图的基础上,加强计算机绘图的技能的今后的实际工作所必须的。

三、结语

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成不变地循着以往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活动是不可取的,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将当今建筑科学的发展和先进教学辅助手段应用到教学中去,培养适应时展要求的应用型人才作为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谢培青.画法结合与阴影透视(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2]许松照.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钱文伟.采用多媒体教学强化制图教学效果[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3).

[4]黄永生.谢坚.马彩祝.阴影透视的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研究[J].工程图学学报,2000(04)

作者:蔡华 单位:湖北文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第三篇: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途径

摘要:当前,如何提升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成效,成为相关教育者需要深入、全面思考的问题。以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现状为出发点,主要探讨了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近几年来,建筑行业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但是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业的建筑水平仍然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从本质上来思考,如何缩短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在建筑水平上的差距是首要的问题。笔者认为要想缩短差距,首先要从我国的建筑学专业教学抓起。建筑力学专业课程是针对建筑学专业而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学习本门课程可以为学生今后偶读专业课程学习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本门课程的特点是复杂难懂,很多学生不能深入地将课程知识充分理解,所以也就导致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没了积极性,那课堂效果也就可想而知。所以,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让学生明白课程的重要性,提高学习兴趣。

一、优化教材内容,选择实用性较强的教学内容

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建筑力学这门课程是他们的必修课。因为建筑力学这门课程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为建筑结构选型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建筑力学这门课程包括以下三大力学:第一大力学,理论力学;第二大力学,材料力学;第三大力学,结构力学。但是这三大力学的培养方向并不明确,学习要求并不科学,导致学生无法掌握这三大力学的相关知识。针对此,建筑学专业的教师要改编教材,从各种需求出发来选择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二、更新教学观念,革新教学方法

作为一名建筑学专业的教师,首先必须要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认识到自身在教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在教学中占据着主体地位。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活动,而应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多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力求拉近自身与学生间的距离,从而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能在和谐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学习。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教师要明确自身的教学任务,其任务不再是简单的教授学生相关的理论知识,而是要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目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怎样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这就要求建筑力学专业的教师要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将古代建筑、现代建筑等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正确认识建筑力学知识。同时,多媒体的运用给学生留下了更多想象的空间,这对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大有裨益。当然,在教学中,学生的“学”往往要比教师的“教”更加重要。当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之后,那么,在日后的学习中就会游刃有余。对于学生而言,其必须要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懂得“渔”而不是只要“鱼”。以“平面力系的合成与平衡”这一教学内容为例,在讲解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用到“对比总结”这一方法,通过该方法让学生深入地学习理论知识。有时候,教师还可以用到“归纳总结”这一方法,让学生自主归纳、总结知识,以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

建筑力学这门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要想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每个理论知识点,此时教师要应用仿真试验软件,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仿真试验本属于实践范畴,通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能强化、验证自身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从而取得较为明显的学习效果。另外,由于以前的考核评价方法较为单一、落后,挫伤了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职高院校的教师要完善课程考核方法,既要重视过程评价,又要重视结果评价,保证评价考核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增强每位学生的学习信心,营造高效的力学课堂。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教育领域中。通过在建筑力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并推动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革新,从而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建筑力学专业的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中,学生是主体,如果学生都失去了学习的情趣,那么这个课堂肯定是无效的,兴趣是决定一切的来源,具备了学习兴趣,课堂也就能很好地实施下去。以上提到的几种方式是本人在实际教学中经过实践提出来的,当然不仅仅是以上几种,还需要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慢慢探索。但是不论我们采用哪种方式,都不是一种长期的模式,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最终让学生乐学,提高课堂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夏江涛.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教学设计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11).

[2]谢娜.《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方案: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为背景[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2(5)

作者:李琦达 单位: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职业技术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