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社会生态下的社区文化建设

社会生态下的社区文化建设

一、社会生态的视角

人是在环境中与各种生态系统持续互动的主体。人在生存环境中,既受到各种不同社会系统的影响,也持续和具有活力地与其他系统相互作用。查尔斯•扎斯特罗把人的社会生态系统区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微观系统(Microsystem)、中观系统(Mezzosystem)、宏观系统(Macrosystem)。他指出,微观系统是指处在社会生态环境中的看似单个的个人。个人既是一种生物的社会系统类型,更是一种社会的、心理的社会系统类型。中观系统是指小规模的群体,包括家庭、职业群体或其他社会群体。宏观系统则是指比小规模群体更大一些的社会系统,包括文化、社区、机构和组织。人的生存环境的微观、中观、宏观系统总是处于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情境中。人类所生活的社区环境作为一个宏观的社会生态系统,是一个物质环境系统和社会环境系统有机结合的社会实体组织。其中物质环境系统包括一定的地域、人群、社区景观、文化场所等;精神环境系统包括制度、社区精神和氛围、人际关系环境等。社区作为一个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是人类社会生活最为基础的物质单元,将存在于其中的各种要素整合在一起,并各自为社区系统的存在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与社区内各要素结成各种社会关系,生活在多样社会情境中,从事多种社会活动,具有特定的文化生活方式。社区居民作为社区生活的主体,是社区生态系统中动态的、相互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与社区内其它要素相互作用实现整合模式。社会生态视角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试图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改善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使人的需要和社会行动与人所处的物质和人文环境之间更好的协调互动,促进社区发展。社会生态视角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认为:一是可持续的生态型文化资源是社区居民交流互动的物质基础;二是基于社区生活主体的异质构成创建文化的多样性和谐共生;三是社会生态视角的社区文化建设强调系统内部的动力,是一种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自下而上的系统不断优化的可持续发展过程。其中包括社区内弱势群体共同参与并平等共享文化空间和成果。

二、社会生态视角下现代社区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社区内阶层结构的变化需要满足多元主体的不同文化需求

传统的城市社区大多是“单位制”社区,社区居民因为相同的职业而大多彼此熟悉,同质性较高,为通常意义的“熟人社会”。伴随经济体制改革、城市工业的高度发展、以及社会都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流动性和规模地不断增加,城市社区的群体构成发生了变化:一是表现在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城市社区出现常住的“流动人口”,大多城市社区成为城市居民与外来务工人员混居的社区,而且规模不断增加;二是住房制度的改革又致使“单位社区”逐渐被商品房社区取代,社区成员的流动性增加,出现不同职业、不同阶层异质性较强的社区居民;三是伴随生活质量改善和医疗水平的提高,社区老龄人数不断增加,很多社区成为老龄化社区;四是离退休人员和下岗工人的社区回归,需要更多的社会服务。这些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职业、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组成当今社区。社区建设和发展不仅意味着要面临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也面临多元文化主体不同文化需求和文化冲突难以达成新的文化共识的矛盾,社区文化建设变得相对复杂和困难。一些社区在文化建设方面表现相对被动,结果使社区居民之间互动减少,信任缺失。社区文化建设是增加居民互动、提升居民自觉性,能动性的基础,也是增加居民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应对策略。由此,社区群体构成的新变化要求社区文化建设考虑多元利益主体的需求,以往对所有社区居民都普遍适应的文化建设需要根据社区特有的人口构成和互动特点进行重新构建。

(二)城市社区文化资源不足使文化建设失去物质环境

文化资源是社区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目前城市社区文化资源建设普遍不足:首先表现在文化空间资源短缺。城市居民激增、城市土地资源容积的有限以及开发商对利益的追逐,致使住宅越建越高、密度越来越大、空间越来越狭窄,以往低层、低密度建筑结构所形成的“房前屋后,经久相处,友好往来”等公共文化空间越来越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可以用来休闲和放松心情的公共空间资源缺失。其次,社区内部文化资源利用的矛盾。伴随社会发展,社区内部出现一些新的资源利用矛盾。如老旧社区普遍存在建筑文化空间结构不合理、车辆增多与停车场不足而占据社区内休闲广场、建筑弃物排放污染社区公共环境问题、各类生活设施的建设和布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缺少再生型能源的再利用问题。不仅挤占了原本短缺的文化资源,也增加了社区居民的各类冲突。最后,封闭性的社区管理使文化资源缺少区域共享性。社区成员流动性的增加给社区管理带来难度,因此,许多社区采取封闭式的管理模式,不允许社区外居民进入社区活动。由于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有些社区人少资源丰富,而另一些社区人均资源却很有限,另外,社区内一些机关和学校资源,在下班或学生放学后完全可以用来满足社区内其他成员的文化需求,但由于封闭性思维未能实现资源的共享,使社区资源不能很好地被利用。这种缺少空间的纯“住宅社区”代替了较多交流和互动的“居住社区”,致使人与人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平台,互动关系减少,社区意识薄弱,睦邻文化传统缺失,社区居民对社区缺乏认同感,从而使传统的社区文化建设土壤缺失,城市社区成为人际之间和人与环境之间日渐疏离的社区。

(三)城市社区特色文化缺失使社会生态视角的文化建设缺少多样性共生

社会生态视角强调文化的层次性、多元性和鲜明性。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缺少多样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缺少社区特有资源的挖掘、传承和发展。由于地域特点、人口特性以及居民长期共同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不同,社区文化实质是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多样性的城市住宅社区作为城市社区文化孕育和传承的载体本应依据社区资源呈现多样性的文化表达。但目前大多城市社区未能依托社区资源进行文化公共空间的设计,表现在社区内不仅缺少有特色的公共物质空间,也未见承载特色文化的物质载体,社区建设千篇一律,缺少文化设计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但由于现代城市中的大部分土地都用于商业开发,虽然很多新社区在设计过程中开始注意反映社区精神等的文化符号注入,如不同社区的建筑风格以及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社区命名。但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地产开发商以经济效益为考虑的前提,很少或者根本不可能预留出很大的空间作为文化活动场所或建造社区文化设施。许多社区因为场地和资金的限制,根本没有条件进行社区文化建设,大多数社区文体活动受场地和空间的限制,多是由以前的老住宅、物业管理房等其他用房调整过来,普遍存在空间狭小零碎、环境差以及设备简陋等诸多问题。社区活动没有专属的空间和场所,难以吸引社区居民参与。第二方面是文化组织和文化活动单一。城市社区文化物质公共空间的不足、社区特有文化资源的未挖掘、社区文化参与群体的缺失以及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偏差理解,致使社区文化组织建设缺少地域特色,社区内文化组织差别不大,且大多以小型活动室为主,只能举办人数不多、相对简单的活动,如看看电视、打打纸牌和麻将等老人文化活动,青少年和青年人参与较少,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提高生活质量和多元文化生活需求。在文化娱乐设施缺乏的社区,忽视潜在资源的挖掘和利用的结果更显得社区文化缺乏。社区文化建设本来应该为多类型社区居民休闲提供多姿多彩的娱乐活动方式,然而,事实上社区的文化建设内容普遍单调,有的社区文化建设就是打打兵乓球或节日的合唱活动,很多社区的文化建设停留在走过场,完成上级任务,根本就不举办文化活动。

三、社会生态视域下现代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以人为本是社区生态文化建设核心理念

社会生态视角强调人不仅是一切文化建设系统中的创造者、生产者和消费者,更是作为社会生态系统中的主导者,对文化生态环境进行控制和管理。在2004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会议上曾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是对以人为本科学内涵的深刻阐释:强调人在社会发展和进步中的主体作用和地位,是一种在社会发展中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的价值取向。这不仅关注物质层面需求的实现,更注重于关注以文化为载体的精神世界,解决深层次的问题。人作为一个生物体,不是简单地由外界力量或无意识冲动所控制,而是受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和选择性所支配,渴望获得朋友、家庭、社会和团体等的认同和接纳,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归属和爱的需要;获得信心、能力、本领、成就、独立和自由等愿望的尊重需要;实现人全部潜能的自我实现需要。社区文化的主体是多元类型的居民,文化建设的目标是激发他们的心灵,欲望及想象力和创造力。因而基于社会生态视阈的“以人为本”强调只有满足了社区内所有社会成员的需求,为其创设全面发展的文化空间,社会才能有序、和谐。

(二)社会工作方法介入是城市生态视阈下社区文化建设实现的技术手段

社会生态视角的社区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建立居民平等、自由和公平的社区文化环境,同时还有践行公众主体参与的制度环境,最终实现多元文化的共生和融合。社会工作是以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促进社会平等、增进社会和谐和人民幸福、推动社会进步而进行的活动。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文化建设可以采取一系列专业手段,如运用个案工作方法和小组工作方法服务于社区内的多样化的社会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增强其社区生活的信心和能力,鼓励其进入各类文化空间,积极主动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并平等共享社区文化成果;运用社区工作的方法构建社区主体共同参与决策并做出选择的高度介入社区文化管理形式。总之,社会工作是一种赋权于弱势群体、组织和教育社区主体行动的过程,是一种运用不同于传统思维的新工作理念和科学的工作方法提升社区居民的主体意识,发挥居民自身潜能,改变社区关系,增强社区归属感,加强社区参与、培育互助与自治精神,并协调整合社区内外资源,改善社区环境、提高社区生活质量,并最终解决因城市社会分异与社会隔离所造成的文化基础设施不对称以及促进文化共享公平性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技术手段。

(三)开放性是城市社区生态视角文化建设的动力之源

社会生态视角的文化建设是系统的、开放动态与和谐的文化状态。因此,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还要考虑促使系统开放性的问题。建立开放的社区文化系统,既可以利用外部文化资源,又可完善社区内文化的建设。自组织理论认为:一个孤立的社会系统往往会随时间的推移,而使系统变成一个死寂的自我循环,这种循环因为缺乏对外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而成为一种平衡的稳定态,这种稳定态没有发展的活力。只有通过引进对系统有益的信息、资源、能量来改变这种状态,这也是社会生态系统的必然要求。在现代开放背景下的社区文化建设中,立足本社区文化传统的同时,不断引进和融合外来的优秀文化,促进本社区多元文化的发展。作为资源中介的社会工作者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沟通渠道,如利用城市便利的交通设备和完善的通讯工具扩大社区作为一个整体与其他社会系统的交流,如与其他社区、其他机构,交流的内容也要多元化,涉及知识、信息、活动、场地等多方面内容,同时也需要扩大社区成员与外界的交往半径、交往频率以及多样化的交往对象;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举办联谊会、资源共享等措施,提供开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时也要通过教育者的角色有目的地培养社区成员的开放意识,树立开放观念,因为开放性是社区获取内外支持的重要途经。

作者:高春凤单位:北京建筑大学文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