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防控体系论文:城市圈疾病防控体系建构设想

防控体系论文:城市圈疾病防控体系建构设想

本文作者:董全林作者单位: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武汉城市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资源现状

1机构设置

武汉城市圈现有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9个,其中单设市结核病防治机构3个,单设市级血吸虫病防治机构1个;现有县级(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4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70个;乡镇卫生院(防保站)516个;村级卫生室10334个。

2人力资源情况

1)人员结构。武汉城市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有在职人员1111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838人(总量配置0.27/万人),占75%,高于全省69%的水平;其他专业技术人员80人,占7%;管理人员84人,占8%,低于全省平均25%的水平。见表1。2)学历状况。研究生以上学历53人,占5%,高于全省市级1%的平均水平;本科学历258人,占23%,高于全省市级21%的平均水平;大专学历346人,占31%,低于全省市级36%的平均水平;中专学历359人,占32%,低于全省市级38%的平均水平;初中以下95人,占9%,高于全省市级4%的平均水平。见表1。3)职称结构。高级职称171人,占15%,低于全省市级24%的平均水平;中级职称468人,占42%,低于全省市级48%的平均水平;初级职称339人,占31%,高于全省市级25%的平均水平;无任何职称133人,占12%,高于全省市级3%的平均水平。见表1。根据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划分:发达地区(武汉)、较发达地区(黄石、黄冈、咸宁和孝感)和不发达地区(鄂州、仙桃、潜江和天门),并对其疾控人力资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城市圈不同经济发达地区与疾控人力资源配置中人员结构(χ2=11.51,P<0.05)、学历状况(χ2=26.20,P<0.05)和职称结构(χ2=35.44,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3收支情况

武汉城市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7年收入合计为13002万元,其中财政补助收入为5108万元,占总收入的39.3%;上级补助收入23万元,占0.2%;拨入专款483.3万元,占3.7%;事业收入7053万元,占54.3%;2007年支出合计为12856.5万元,其中拨出经费47万元,占0.4%;专款支出374.8万元,占2.9%;事业支出11876.9万元,占92.4%;其他支出占4.2%。

城市圈疾病防治工作职能

1法定传染病

2010年武汉城市圈报告甲乙类传染病19种共78320例,发病率265/10万,其中甲类报告霍乱1例,乙类报告22种80453例;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痢疾、梅毒、淋病占发病总数的前5位。2010年城市圈各所辖区域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在204/10万~455/10万之间,2005~2010年武汉市历年总报告发病率均最高,但发病趋势较为平稳,而潜江、天门市呈较快上升趋势,2010年的发病率已达到455/10万和361/10万。

2重大疾病的防治

艾滋病,截至2010年底武汉城市圈累计报告HIV/AIDS者2215例,其中黄冈市报告病例数最多(822例),占37.11%,其次为武汉市和黄石市分别是659例(30%)和384例(17.34%)。其中黄石、孝感和黄冈3市卖血或输血感染情况最为严重,分别占整个城市圈的85.25%和87.93%。异性性行为仍然是城市圈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占30.42%,城市圈所有城市均有报告。静脉注射吸毒主要集中在武汉市和孝感市,占86.61%。2010年血吸虫病报告发病率总计318682/10万,其中排前3位的城市是:潜江市(27.04/10万)、孝感市(2.06/10万)和武汉市(1.84/10万);肺结核报告发病率总计748.95/10万,其中排前3位的城市是:潜江市(27.04/10万)、孝感市(2.06/10万)和武汉(1.84/10万);乙肝报告发病率总计1197.24/10万,其中排前3位的城市是:潜江市(289.47/10万)、天门市(235.21/10万)和孝感市(143.33/10万)。见表2。

3慢性病防治

武汉市政府在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和配套文件中,均将慢性病防治列为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并以健康促进策略为依据,已将慢病防治工作全面推进到社区。然而从整体来看,武汉城市圈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水平层次不齐,武汉市和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开展较早,武汉市已将慢病防治工作纳入政府“十二五”规划,并制定了实施计划。武汉市已建成市-区-社区三级慢病防治网络,鄂州和黄石正在建设市-区慢病防治网络,其他地区暂时还没有建立慢病防治网络。

4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置

2008年起城市圈各疾控中心均组建了卫生应急专门机构,共有卫生应急人员247人,其中疫情监测占19%;流行病学调查人员占18%;消杀灭人员占16%;食物中毒及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人员占17%;实验室检验人员占18%;其他人员占11%。配备便携式计算机、数码像机、应急处置专用车辆及各种快速检查装备共计253台,应急物质的储备以省调拨和自购为主,政府出资储备为零。2007年城市圈用于应急的经费为196万元,其中,用于日常运转工作经费为135万,用于发生突发事件后处置工作经费为61万,除武汉市财政补贴45万元,其他城市均无政府补贴。截止2007年底,城市圈近4年共处置各类事件343宗,其中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290宗(85%),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37宗(11%),其他事件16宗(4%)[6]。

讨论和建议

1统筹疾控资源,建立联动机制

从目前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的疾控资源配置情况来看,主要存在各城市之间因经济发达程度不同、疾病控制资源配置不平衡的现状,如发达或较发达城市的武汉和黄石市疾控机构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人员分别为84.9%、27.5%和9.43%、22.2%,造成城市圈各城市之间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鉴于此,城市圈卫生行政部门有必要根据专业类别组建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库,对政府的卫生决策提供专业建议,指导各级疾控机构开展工作和人员培训,城市圈疾控资源的统筹共享,建立重大疾病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联动机制,以实现整个城市圈疾病预防控制的联防联控[7],缩小各城市间疾控能力的差距。

2建设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从2010年武汉城市圈法定传染病报告情况看,个别城市的法定传染病报告率最近几年还呈上升趋势,如潜江和天门上升到455/10万和361/10万。然而这与城市圈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将来趋向于一体化发展形成鲜明反差,因此,为推进城市圈疾病预防控制整体水平,需要建立快捷、高效的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平台,实现协调城市圈疾控资源的统一配置和信息共享。目前武汉市作为城市圈的中心城市,已率先完善信息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建立信息实时互通机制和资源共享制度。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平台可分为面向公众的健康教育、咨询平台(如12320公共卫生信息服务网和咨询电话)和面向疾控机构的工作动态、疫情信息动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信息以及制度和标准信息等的平台。

3成立轮值联席会制,实现疾控系统一体化

目前武汉城市圈各市、区疾控中心和其他疾控机构存在着条块分割,职能划分不明确,彼此之间联系较少,这与今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联防联控不相协调,因此,城市圈各城市之间疾控机构有必要建立城市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轮值联席会议制度[5]。通过成立疾控机构轮值联席会议制,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城市圈内疾控体系内的阶段性和中、长期工作进行计划,探讨研究武汉城市圈疾控体系建设的有关问题,打造城市圈疾控体系的一体化机制,进而加强彼此的交流和沟通,保证疾控各项工作的一体化建设。

4立项研究评价指标体系

武汉城市圈的公共卫生是其建设“两型社会”的基本内容和重要目标,目前城市圈公共卫生工作评估主要还是以卫生行政部门的工作考核内容为主,而如何评价疾病预防控制建设是否适应今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建设,是从事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疾病预防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将是整个城市圈建设评价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8,9]。加快城市圈疾病预防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立项研究,并以此科学、有效地评价公共卫生事业的各项工作,最终目的是实现为城市圈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满意的公共卫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