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建筑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论文(3篇)

建筑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论文(3篇)

第一篇:建筑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1影响混凝土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

1.1施工前原材料的选择。

材料的选择对于施工质量影响很大。一般材料包括水泥以及骨料,混凝土在施工前要根据场地的气候以及环境,正确的选择水泥的种类,水泥购买之前要看好品种、标号以及质检证明,骨料一般在混凝土的原材料中使用量很大,对于它的选择不仅要考虑自身因素,还要考虑运材料的距离以及价格等。

1.2施工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施工过程中要注意砂石的含水率,一般混凝土的配合比是在没有外界因素的影响下进行的,假设砂石是干燥的,但是根据现场施工中天气以及环境的影响,所以在每次使用砂石前都要测定其含水率,不能用含水的砂石进行搅拌,

2混凝土质量控制的有效措施

2.1原材料控制。

混凝土施工的基础环节是原材料环节,在原材料的选择上要严格把关。一般混凝土都是由水泥、水、添加剂等材料组成,几种材料按照一定的配比要求搅拌而成。搅拌的过程要就均匀,在搅拌结束后,通过振捣使混凝土成型,并且对成型的混凝土进行养护。在几种材料进行搅拌前,相关的检查人员要对建筑材料进行检查,采用抽样的方式检查实际样本是否有伪劣现象。在保证原材料质量的基础上提高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2.1.1水泥。

混凝土的基本原材料就是水泥,水泥的种类也有很多,在选购的水泥中要明确标注相关信息,例如:水泥的类型、重量和标号等等,避免出现原材料混乱的现象。根据实际的施工选择相应的水泥,避免造成原材料的浪费,增加施工成本。在配置混凝土中要注意水泥的标号,例如在配置高强度的混凝土时不能选择低标号的水泥,必选选择与之匹配的高标号水泥,保证混凝土的质量。

2.1.2砂。

在检查砂的时候,要注意砂的质量,检测砂中的含泥量以及等级分析砂中是否存留有害物质,有害物质主要是有机物以及硫酸盐等。砂中的含泥量不足或者存在有害物质。都严重影响着混凝土的质量。在混凝土施工中,根据混凝土的功能,选择合适的砂。在搅拌混凝土时,砂的含泥量要小于3%,而砂中的有害物质也要控制在2%。

2.1.3石子。

搅拌的混凝土一般选择大于5毫米的粗骨料石子,在搅拌前也要检查石子的质地以及含泥量等,测量最大石子的直径。混凝土常用的石子是碎石和卵石,可以用于混凝土施工中的石子一般是碎石,大小在1厘米到2厘米之间,而卵石只能用在受力的位置,在混凝土中不能有燃烧过的石灰石。

2.1.4水。

一般用于搅拌混凝土中的水都是不能正常饮用,并且是经过严格的检验。混凝土对水有严格要求,污水以及工业废水等不能用于混凝土拌制,酸性度以及含盐度较高的水都不能用于混凝土施工中。

2.1.5外加剂。

混凝土在搅拌中需要适当的添加外加剂,外加剂是用来调节混凝土的浓稠度。外加剂也要经过严格的检验,在选购外加剂时要查看生产日期、外加剂的配料、检验合格证明以及生产商的相关证书。在使用外加剂前,在小范围的混凝土中加入外加剂,查看这一小范围的混凝土是否符合建筑工程的施工需要,当一切条件都符合时可以在混凝土中添加外加剂。在添加外加剂时要控制添加的数量,不能过多或者过少同时也要延长搅拌的时间。

2.2配合比的质量控制。

按照建筑的施工要求确定相应的材料,搅拌合适的混凝土。在搅拌前要注意混凝土的配比,按照配比进行混凝土的试配工作。在搅拌混凝土中,有质量监管人员在搅拌现场监督,抽取样本交给化验室进行化验,保证混凝土的质量。

2.3搅拌过程的质量控制。

应要求施工单位严格原材料计量控制。搅拌机应配备水表,禁止单纯凭经验靠感觉调整用水量的做法;对外加剂,应事先称量出每盘一份加入,禁止拿铁锹随意填加;对砂石料,应坚持要求每次过磅称量,不提倡小车划线做记号的体积法。另外,还应对每盘的搅拌时间、加料顺序、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是否离析等进行抽查。在较大的工程中,应要求施工单位采用电脑计量的搅拌站,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人为因素,使配合比得到可靠的保证。

2.4浇筑过程质量控制。

混凝土浇筑前,监理工程师、质控制工程师应检查混凝土的浇筑方法是否合理、水电供应是否保证、各工种人员的配备情况;振捣器的类型、规格、数量是否满足混凝土的振捣要求;度件模具及数量是否合适;浇筑期间的气候、气温,夏季、雨季、冬期施工,覆盖材料是否准备好。针对不同的板、梁、柱、剪力墙、薄壁型构件应要求采用不同类型的振捣器;当混凝土浇筑超过2m应采用串筒式溜槽。应审查确认施工缝的设置位置是否合适,使施工单位安排好混凝土的浇筑顺序,保证分区、分层混凝土在初凝之前搭接。混凝土是水泥、砂、石、水、外加剂、掺合料等多组成分构成的一种性能多样化的材料,其性能不仅与组成材料的性能有直接关系,而且还与施工技术、所处环境及维护条件等有关。要在设计方法、施工技术以及维护要求等方面进一步研究,以促进我国混凝土结构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5提高工作人员质量意识。

在混凝土施工中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多数是农民工,基本素质和技能低,因此,在混凝土施工中要注意提高工作人员质量意识。在具体的施工中,明确规定施工的任务,控制施工行为。施工方也要对施工现场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保证施工中不出现质量问题。施工的各个部门也要相互合作,检查部门要树立质量意识,严格检查施工材料质量,发现不合格的材料要马上清除,保证进入仓库的都是高质量的材料。仓库管理人员也要保管好材料,明确划分不同的材料,做好标记,不定期查看仓库材料,检查材料是否出现问题。施工人员在施工中严格按照施工规定合理施工。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混凝土作为建筑中重要的建筑材料,在混凝土施工中要严格控制混凝土的质量。影响混凝土施工的因素很多,我们也要根据具体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从而提高建筑整体质量,保证建筑的安全,使建筑发挥最大的价值。

作者:张炳煌 单位:黑龙江世亨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第二篇: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研究

1混凝土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重要性分析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呈现自由性与开放性特点,要想立足于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必须不断强化施工工艺控制,确保建筑主体结构质量与施工功能。另外,因建筑产品具有整体性特点。因此,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必须加强施工质量控制,针对经常性出现的质量问题,必须加强原因分析。对于施工计划,需加强落实,由源头开始,在全体施工过程中加强混凝土施工工艺控制,保证施工质量管理。同时,因为住宅建筑施工周期较长,所需混凝土用量较大,加上气候与工作环境影响,混凝土强度一般会发生离散性,甚至会出现不合格问题。因此,保证住宅建筑质量,就必须强化混凝土施工工艺。

(1)混凝土配合比的选定问题。住宅建筑在施工之前,一般需根据配合比设计标准,按照混凝土的强度等级,配制相应的混凝土。实施混凝土级配实验,根据级配结果报告,采取配合比实验。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根据配比结果进行施工,选择有效措施加强混凝土的配合比控制。按照当地市场原材料,实施配比实验,在施工过程中,确保可动态调整配合比。进行实验室配比时,按照原材料含水量含泥量,对施工配比进行调整,保证配合比的通用性。同时,需加强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当砂石级配不合格时,需给予及时调整。

(2)混凝土的养护问题。对于住宅建筑施工,一般选择泵输送混凝土,以缩短施工工期,有效改善混凝土的施工性能。在住宅建筑的具体施工中,即使达到配比、振捣及原材料要求,仍有可能出现混凝土强度问题。大多因为养护时间较少,一味追求工期所致。因此,需强化混凝土养护。针对大型住宅建筑施工,混凝土浇筑量较大,需加强设计养护。由养护开始,一直到养护结束,需由专人进行养护,强化施工人员的混凝土养护意识,包含水源、昼夜与人员养护。按照施工现场的养护情况,跟踪记录好养护措施,若发现混凝土养护问题,必须确保养护有效性。按照质量标准进行混凝土养护。混凝土养护的目的,是通过养护使建筑整体结构处于良好使用的状态。因此,在进行混凝土养护时,需按照国家建筑管理部门的相关质量标准进行养护,以保持住宅建筑的使用性能。

2建筑工程的混凝土施工质量管理

第一,质量影响因素。其一,混凝土配合比例。对于混凝土质量而言,混凝土配合比例作为第一要素,配合设计必须达到施工技术标准,确保建筑工程强度、质量。对于科学配合比设计,并不一定完全适用于施工现场状况。若施工现场气温变化、运输设备改变时,需按照变化,对混凝土级配比例进行调整;其二,和易性。混凝土和易性主要指搅拌时,综合保水性能、流动性能与粘聚性能,若混凝土和易性较差,极易引起混凝土离析,当混凝土和易性良好,方可确保振实,防止出现离析现象;其三,振捣过程。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未给予充分振捣,最终影响了混凝土质量。因为浇筑振捣较差,使得混凝土内部发生孔洞与蜂窝问题。因此,施工单位需注重混凝土振捣,由专业人员进行振捣;其四,施工人员。施工人员是混凝土施工的实际指挥者、操作者,在混凝土施工时,施工单位需严控各个施工环节,构建完善规章制度,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方可切实解决混凝土问题。立足管理措施、技术措施角度,必须约束相关人员、相关部门。第二,混凝土施工控制。其一,供应商。选择混凝土供应商,必须选择资质较高、信誉较好的商家,计算好混凝土浇筑速度,科学选择运输车辆、运输路线;其二,施工操作。确保组织的周密性、科学性,合理安排施工,严格根据施工程序执行混凝土施工,禁止盲目赶工。对于混凝土浇筑,不踩踏钢筋,防止移动预埋线管;其三,现场管理。施工现场管理作为质量管理的重中之重,必须健全管理制度,确保施工人员技术水平,提升施工人员质量意识,有效提升施工人员责任心。第三,施工质量控制,严格混凝土浇筑。对于混凝土而言,具有泌水性特点,若骨料下沉,极易发生收缩性裂缝。所以,等到初凝结束后,在终凝之前,表面压实和抹光。待浇注完成之后,在1天时间内只可做测量和弹线,禁止吊装大量材料,防止发生冲击振动。等到1天之后,分批运送小型材料,注意材料轻卸、轻放。等到3d时,再进行正常支模、施工。第四,混凝土养护问题。对于混凝土养护,必须注意混凝土保温,以减少内外差值,提高混凝土抗拉强度、抗裂性能,避免发生温度裂缝。同时,有效松弛混凝土的应力,增加混凝土强度,防止发生表面干裂,导致塑性裂缝问题。处于混凝土养护期间,对混凝土中心和表面温度进行控制,一般不超过25摄氏度。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混凝土是建筑工程施工必不可少的材料,可以说,混凝土质量问题,对建筑整体质量具有直接影响。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我们必须加强混凝土质量控制,从材料采购、施工操作、现场管理等各个阶段,实行精细化管理和严格控制,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进而保证建筑工程整体质量。

作者:刘莎莎 单位:中铁九局集团工程检测试验有限公司

第三篇: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1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前期的质量控制

1.1混凝土拌制。

对于混凝土搅拌时需要对其质量进行严格控制,确保其具有较好的和易性,在运输过程中需要要对混凝土坍落度进行控制。对于拌制过程中的混凝土需要执行同一配合比,保证原材料和水灰比不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对原配合比进行微调,从而将混凝土浇筑时的坍落度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使混凝土不会有泌水和离析现象发生,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另外由于混凝土搅拌时间会影响到混凝土的经顺义区、和易性等,因此需要控制好混凝土搅拌时间。

1.2混凝土运输。

当前建筑施工中所使用的混凝土多采用泵送混凝土,混凝土通常会利用混弹簧土搅拌车进行运输,严格对搅拌至浇筑这个过程的时间进行控制,根据季节及天气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在时间规定上也会有所不同。同时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由于对混凝土坍落度具有严格的要求,因此需要将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在设计要求的范围之内,对于交通条件较差或是施工地点与搅拌站距离较远时,则需要将搅拌站设立在施工现场。

2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2.1浇筑方案控制。

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混凝土的浇筑顺序进行薄层浇筑,确保新浇筑的混凝土不会有冷缝出现,做好施工缝的处理工作,同时还要控制好层间间歇时间,避免由于混凝土弹性模量增长过快而导致新老混凝土结合面有裂缝产生。在对履盖时间选择上要适当,当表面温度较高时进行履盖会对混凝土的散热带来较大的影响,只有当混凝土温度降到一定值时才能采取适当的措施对其进行覆盖处理。

2.2浇筑工艺控制。

在当前混凝土生产过程中,对其生产水平进行衡量时主要以强度标准差作为主要指标。当强度标准差越小时,则说明混凝土的生产水平越高。一旦混凝土质量达不到要求的标准,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则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样在浇筑过程中在应用作用下混凝土更容易产生裂缝。同时当混凝土浇筑强度保持在要求范围度内,则会对混凝土裂缝的发生起到有效的防范作用。在同等温度应力影响下,开裂多是在抗拉强度较低的混凝土部分发生,并且相邻的混凝土之间的温度变形相互约束,当抗拉强度较低部分的混凝土的相邻混凝土变形收缩时,就会把抗拉强度低的混凝土拉裂,如果在初始混凝土开始凝固前浇筑完毕,就能避免这种不利结果。降低浇筑温度不但能降低混凝土中的最高温度,也能直接影响到新旧混凝土间的温差,为控制浇筑温度不大于25~30℃,首先是要控制混凝土原材料的温度。夏季由于温度较高,因此对于原材料在堆放时需要采取适当的遮阴措施,避免阳光直射。同时可以采用冰水或是对拌合水预冷来有效的降低原材料的温度。同时还要对运输时间和转料次数做到尽量缩短,而且边浇筑边进行隔热被的覆盖,在施工现场进行搭设凉棚等措施来对浇筑的混凝土进行降温,避免混凝土产生裂缝。

2.3人工控温控制。

人工控温主要是由保温法和降温法两种,保温就是保持混凝土施工时现有的温度,可以在混凝土的表面覆盖草席等防止降温,或者向混凝土表面喷洒温水进行养护,从而保证混凝土的温度不会出现太大的差距。降温法是通过向混凝土外部洒水来达到降温的目的,使混凝土的温度接近于外部环境的温度,从而有效降低表面裂缝的产生。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在混凝土内部埋入水管,通过循环水来达到降温的目的,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降低混凝土内部的最高温度,使温度达到一种均衡的状态,有效减小内外温差,防止裂缝的发生。

2.4养护措施控制。

对于早龄期混凝土当其所处环境温度较低时,由于其表面温度较高,再加之干燥收缩的特性,从而极易导致混凝土产生裂缝。因此对于浇筑完成的混凝土需要安排好拆膜时间,在拆膜后需要采取保护性隔热措施,避免其暴露在较低的环境温度下,或是受到太阳直射。可以通过覆盖、洒水保湿、设置隔热层等措施来控制混凝土表面温度、内部温度及外界温度的温差,确保其处于规定的范围内。为了避免温度发生骤然变化,则需要进行隔热层的设置,使混凝土表面温度能够与环境温度不断接近。但在设置隔热层时,要避免过厚或是长时间设置,而且处于升温过程中的混凝土也不宜进行隔热层的设置。

3高层建筑混凝土裂缝的控制

3.1在预防混凝土裂缝的过程中,在混凝土浇筑完工的初期是最为关键的阶段。在混凝土施工后,需要加强对构件表面的养护,尽量减少表面水分的蒸发,在内部产生收缩的状况下,受到内部约束而开裂,所以早期养护非常关键。对于大体积混凝土而言,应采取埋设散热孔、通水排热等措施,避免水化热高峰的集中出现。

3.2尽量避免使用早期强度高的水泥,积极采用掺合料和混凝土外加剂,降低水泥用量(宜<450kg/m3)。在施工工艺上,应避免过振和漏振,提倡二次振捣、二次抹面,尽量排除混凝土内部的水分和气泡,避免混凝土表面早期收缩开裂。现浇板中的线盒、线管应置于上、下层钢筋中间,交叉布线应沿预埋管线方向增设直径为6@200,宽度≮400mm的钢筋网带。

3.3砌筑填充墙接近梁底时,应预留150mm左右后塞口,待下部填充墙砌筑完并应间隔至少7d,再采用斜砌法砌筑梁底部位填充墙且保证砂浆饱满。在剪力墙、柱、梁底与填充墙的交接处宜设置300~400mm宽1.0~1.5钢丝网,以防止上述部位抹灰层开裂、渗漏,外墙抹灰应采用防水抗裂砂浆。

4结束语

近年来建筑物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开始向大体积、大跨度和高层、超高层的方向发展,这就使混凝土的用量不断增加。混凝土作为一种混合材料,其在施工过程中强度和质量会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质量存在较大的变异性,因此需要在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控制好质量,确保混凝土达到标准的强度要求,减少混凝土裂缝的发生,从而保障高层建筑的质量。

作者:贺民 单位:宾县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