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中等教育均等化困境与优化路径探索

中等教育均等化困境与优化路径探索

摘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均等化是教育公平实现的重要前提。西安市“名校+”教育联合体是该市教育均等化实现的载体,本文从其落实现状入手,分析该模式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推动该市教育均等化进一步发展的途径,以期推动该市乃至其他地区教育公平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教育均等化;“名校+”教育联合体;中等教育;困境;优化途径

教育均等化,也作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党和政府针对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需要所提出的一项创新举措。教育资源要素的充分流动推动教育从不均等向均等化发展。西安市教育均等化发展的主要载体是“名校+”教育联合体,本文在将西安市教育联合体中普通中学的学生和家长作为不同主体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本市教育均等化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剖析现阶段西安市教育均等化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进而探究其优化途径,有利于更加高效地实现教育公平政策目标。

一、西安市普通中等教育均等化发展现状

为了解西安市教育均等化发展现状,西安市教科院发放《西安市“名校+”教育联合体实施情况问卷调查》系列问卷,本文采用“+校”学生问卷和“+校”家长问卷数据进行分析。笔者通过“+校”学生问卷共计获得中学段有效样本12580个,其中普通初中学生8685人,普通高中学生4165人;通过“+校”家长问卷,共计得到中学段有效样本12306个,其中普通初中学生家长9373人,普通高中学生2933人;且样本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县区,具有明显的异质性,能够体现西安市普通中学“名校+“教育联合体真实的发展情况。问卷题目量化方法为“1—5”代表“非常符合—非常不符合”,逐次递减。

(一)“名校+”教育联合体模式促进学生各方面进步

调查发现,在“+校”学生问卷“近一年来,你在各方面有明显的进步”这一问题中,有3699人、占比28.7%的同学选择了“非常符合”,6051人、占比47.0%的同学选择了“比较符合”,另有1772名学生、1070名学生分别选择了“不确定”和“有些不符合”,共占比22.0%,只有占比2.0%的258名同学选择了“非常不符合”,频率分布如图1所示。由此可见,75%以上的同学都认为在“名校+”教育联合体实施的一年内,自己在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名校+”教育联合体推动教育均等化的实现机理在于其实现了教育资源各要素在不同学校间的流动和配置。为了解“名校+”教育联合体模式促进学生各方面进步是必然还是偶然,笔者将问卷题目“近一年来,你享受过‘名校’的资源吗?比如得到名校老师指导,或与‘名校’学生一起参加活动及同测试及评价吗”的调查结果与题目“近一年来,你在各方面有明显的进步”的调查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P值为0.000,可见,是否享受过“名校”教育资源是影响学生是否具有明显进步的一个显著性因素,“名校+”教育联合体的实施有效促进学生各方面进步。

(二)“名校+”教育联合体模式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提高

“+校”学生问卷中,题目“近一年来,你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157人、占比32.3%的学生选择了“非常同意”,有6050人、占比47.0%的学生选择了“比较同意”,占比10.6%的1363人选择了“不确定”,仅有991人、289人分别选择了“比较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共占比9.9%,频率分布如图2。分析可得,近80%的同学认为在“名校+”教育联合体实施的一年来,自己的学习兴趣有了明显的提高。同理,笔者将问卷题目“近一年来,你享受过‘名校’的资源吗?比如得到名校老师指导,或与‘名校’学生一起参加活动及同测试及评价吗”的调查结果与题目“近一年来,你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的调查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在95%的置信水平下,p值为0.000,说明是否享受“名校”资源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名校+”教育联合体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提高。

(三)“名校+”教育联合体模式有效提升家长满意度

在分析“名校+”教育联合体模式实施现状的过程中,家长满意度至关重要。“+校”家长问卷题目“您对学校办学条件满意吗”调查结果如图4所示,有占比41.5%的5108名家长选择了“非常符合”,6031名、占比49.1%的家长认为“比较满意”,655名、占比5.3%的家长选择了“不确定”,仅有占比3.4%、0.7%的424名家长、88名家长分别选择了“有些不符合”和“非常不符合”。可见,90%左右的家长持有赞同意见,这一结果为“名校+”教育联合体模式的实施有助于有效提升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这一结论提供了有力依据。

二、西安市普通中等教育均等化面临困境

(一)顶层设计有待进一步完善

自西安市教育局提出“名校+”教育联合体工程以来,多所学校积极响应,陆续挂牌启动实行联合办学,但市教育局一直没有出台相关实施细则,各联合体的工作缺乏规范性文件的指导。“名校+”工程作为西安市教育实现均等化目标载体,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不仅需要超强的执行力,还需要科学完善的顶层设计和明确合理的政策制度作为保障。依据市教育局要求,各县区自主独立制定规范,导致制度设计水平和政策落实力度有较大区别,重视的县区制度更科学、落实力度更大,不重视的县区往往“纸上谈兵”,“名校+”教育联合体名存实不存,对于教育发展没有实质性帮助。各县区还存在评估考核标准不一致、不切实际的问题。

(二)政策执行过程中既定目标产生偏差

截至2019年底,西安市常住人口数突破千万,初、高中学龄人口也随之不断增加,进一步加剧了有限优质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压力大,本地原住民择校难,城乡、区域教育差距大,这些问题都亟待“名校+”教育联合体的进一步发展所推动的教育均等化来解决。西安市教育局提出的倡议一经发出,各县区就迅速反应,短时间内“名校+”教育联合体规模和数量急剧扩张,众多新校、弱校在“名校”光环下大力招生,但同时,这些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条件并未得到有效提升,依然处于低质量发展状态,教育公平外衣下掩藏的依旧是教育非均等化事实,优质教育资源依然稀缺。这一现实情况偏离了“名校+”教育联合体的政策初衷,还削弱了相关政府部门和政策的权威性。

(三)管理边界和行为边界有待进一步明确

“名校+”教育联合体的校际联合模式决定了联合体内部各校之间、联合体之间管理边界和行为边界问题产生的客观性和必然性。“名校”和“+校”怎样联合、联合什么;“名校”应当管理什么,如何管理;“+校”应当接受哪些管理、应当保有哪些独立自主性质;不同联合体之间是要进一步推进资源共享与交流合作还是厘清边界保持原有的竞争模式……当前“名校+”教育联合体内部各校之间、不同联合体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管”与“放”的矛盾十分突出。在实践过程中,名校“大权独揽”者有之、“纸上谈兵”者亦有之;“+校”被动者有之,大借“名校”势头而无实际行动者亦有之;不同联合体间将升学率等数据作为指标大搞竞争,加剧了合作壁垒……管理边界和行为边界的不明确,引发削弱“名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化、制约“+校”创新发展与改革等多重现实问题。

三、西安市普通中等教育均等化优化途径

(一)完善现有制度,加大政策落实力度

合理的顶层设计是指导“名校+”教育联合体实施、巩固其实施成果的重要保障,科学完善的政策指引和制度保障是推动“名校+”教育联合体从无序走向有序的强大力量。第一,相关机构和部门要加强制度理论研究,从其他地区教育集团化的组织和实现过程中借鉴优秀经验、吸取教训,并将西安市前一阶段“名校+”教育联合体实现过程中的创新理念和先进经验加以总结,进而形成制度性文件加以推广;其次,需要根据现实情况对现存制度总不科学的部分加以修改,对不完善的地方加以补充;最后,要进一步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坚决杜绝倡议精神停留在纸面上而不下放到实践中的做法,再根据不同县区的具体情况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根据现实条件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灵活变通,以期切实解决民众问题,达到政策目标最优效果。

(二)建立问题反馈机制,推动政策目标实现

认识运动是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科学完善的制度作为一种认识,应当在实践的推动下不断完善和发展,从而更好地指引实践的发展。对于政策目标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这一问题,只有通过不断解决政策落实和推广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总结这一过程中的先进经验这一方式才能得到有效解决。建立有效的问题反馈机制,有赖于制定科学合理且符合实际的考核标准,完善考核体系,在考核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找准问题的根源所在;在此基础上,制度制定者要做到科学研判考核结果,深入分析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才能准确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从而不断完善和创新现有制度,不断推动政策目标向着既定的方向发展,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更广的范围辐射。

(三)推动管理要素合理配置,建立多元化管理体制

科学的管理机制是教育均等化过程中促进教育公平的一大关键要素。良好的管理体系能够使学校内部甚至联合体内部各校之间各种秩序从无序向有序转变,提高校内或联合体内部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提升优质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在执行、落实相关政策规范的过程中和这一前提条件下,各学校的管理者应当平衡好“管”与“放”的度和“接受管理”与“独立自主”的度,不断探索和创新组织架构体系。一方面,“名校”应当杜绝将自身管理经验原封不动向“+校”进行推广的做法,而要深入考察和调研,切实了解“+校”内部各方面情况,依据实际同时借鉴自身先进管理经验帮助“+校”指定符合“+校”发展要求和改革方向的管理体制;同理,“+校”对于“名校”优秀管理经验也不能照搬照抄,还需结合自身发展需要进行平衡和完善。只有“名校”与“+校”都找好自身定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找到同时进步和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孟宪彬,董巍.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管理架构创新探究[J].现代教育管理,2020(12):22-27.

[2]任青华,张建.塑造“新名牌”:名校集团化办学中的成员校发展路向[J].中国教育学刊,2020(11):7-12.

[3]俞明雅.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践困境与破解策略——基于江苏省的调研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20(11):13-19.

[4]杨晓莹,杨小微.共享发展: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路径探寻[J].教育发展研究,2020,40(02):34-41.

作者:王昱晖 雎华蕾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 西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