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体育教学中道德教育分析

体育教学中道德教育分析

摘要:道德教育一直是教育中的热点话题,也是教育改革十分关注的内容。学校体育教学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体育本身具有的特殊优势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力补充和加强。道德教育应贯穿在整个体育教学体系中。通过对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进行研究,发现道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严重缺失。结合相关研究分析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缺失现状、渗透道德教育的优势和教学策略。

关键词:体育教学;道德教育;体育精神

体育教学不仅要锻炼身体,还要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体育精神。体育必须要身体力行,参与其中才能有所体验。体育精神的内涵非常丰富,特别表现在团队精神、永不气馁、顽强拼搏;公平竞争很重要,输要输得有风度;团体运动要靠团结协作等。学生通过体育教学,对很多深刻的道德原则就会有所体验,修养也会提高。通过检索发现,目前国内外关于体育道德教育或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的研究文献很少,但这并不代表在体育教学中培养道德素质无章可循,只是将道德品质的培养单单与体育学科联系起来的研究仍然不足。在我国的中小学中,德育有专门的思想品德课程来教授,而道德教育应该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体育在各个学科中的作用远远不是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那么简单,它还具有锻炼身体、传授知识、塑造人格、培养协作精神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等功能。

一、体育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的相关研究

近年来,道德教育不断在走下坡路,关于道德教育在各个学科中渗透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体育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的相关研究还很少,这类研究主要集中在关系研究、现状研究、原因分析研究和策略探寻研究四个方面。

(一)关于体育教学与道德教育关系的研究

国内关于体育教学与道德教育关系的研究文献有很多。例如,小原国芳在《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中谈到体育和道德教育的密切联系。他认为,不参加体育运动的教师与不和学生一起游戏的教师,只具备二分之一的教师资格;不能进入学生内心生活的人,没有当体育教师的资格。小原国芳认为,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教师如果不参加体育运动,那么就不能是真正的教师。因为在运动时,个人身心素质和团队综合素质能够很好地彰显出来,教师加入到学生的体育活动当中,既能发现每个学生的弱势和优势,又能从细微处观察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状况,此时无论是纠正或鼓励,对学生来说都是成长路上很大的收获,也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马新春在《学校体育中的道德教育研究》中提到,体育在实施道德培育上是一门具有特殊优势的学科,发掘和重视该功能,有助于我国思想道德建设。不仅是体育教学,体育比赛和体育锻炼都表现出体育所特有的优势,这一优势不仅有利于学生的道德培养,也有利于国家进行公民道德建设。

通过肢体比拼得到思想灵魂上的碰撞,精神凝结在一起,国民面貌和国家形象才会不断改善、更新。杨小明在《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研究》中强调,学校体育学是进行道德教育的一种途径和方式,而现在体育教学中道德教育缺失现象严重。杨小明明确地指出道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缺失现状。发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面对此种严肃情形,政府及相关教育部门都应该给予重视,以带头人的姿态接受质疑、制定方案、逐步落实。魏汉琴在《论体育的道德教育功能》中谈到体育能够体现公平原则,体育可以振奋民族精神,体育可以让人们保持乐观的态度,体育可以陶冶身心健康[4]。中华民族经历了上下五千年的风霜洗礼,深谙“少年强则国强”之理,而种种机遇与挑战的背后,民众优秀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支撑起祖国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二)体育教学中道德教育缺失的现状研究

1.对体育课程和其蕴涵的道德教育不够重视。经调查和文献研究发现,很多学者在研究中指出体育课程在我国学校中并没有受到重视,导致体育教学也没有发挥该学科的优势和作用。许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都明白体育教学中蕴涵的道德教育价值,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体育课程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学生不能领悟到体育教学带来的精神享受和教育价值。教师和学生一致认为,体育课是消遣娱乐的课程,抱着玩一玩的心态对待体育课,完全忽视了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等方面的重大作用。长时间以来,体育课的价值被忽视,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目标也没有落到实处。

2.体育教师德育能力欠缺。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体育教师德育能力欠缺的问题。杨小明直接在其文章中提出体育教师德育能力欠缺的观点,指出体育教师因为教学、训练等工作任务,所以没有时间学习德育理论知识,对德育的方法、策略和手段掌握较少。苏郁在其文章中指出,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方法包括教师的道德表率作用,间接地指出当下体育教师德育能力欠缺的现状。

3.学生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学生缺乏团队协作精神是当下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问题。李航在《道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有效渗透》中指出学生中存在的不道德问题,其中明确提出学生缺少团队协作精神。嵇寅在《道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有效渗透初探》中也指出,当前体育教学中道德教育缺失的现状之一是学生缺乏团队协作精神。

二、在体育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的优势及教学策略

(一)在体育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的优势

学生的在校时间是道德意识、思想观念、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教育有责任担负起塑造学生良好人格的重任。这就要求学校教学的各个学科在道德教育方面发挥自身的优势。实际上,体育学科相对其他学科来说更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当提到体育时,人们会联想到公平竞争、拼搏自强、积极健康、胜不骄败不馁、战胜自我、诚信守纪、自信等精神。也就是说,体育可以教会学生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可以用正确的眼光看待人生成败;体育可以振奋民族精神,使得学生对国家的振兴和发展保持信心;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让学生勇于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体育可以教会学生公平和诚信原则,树立良好的学校风气。对体育教学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可以发现,它带给学生的不仅是身体上的健康,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明白了体育可以给自己带来满足和喜悦。

(二)在体育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的教学策略

1.加强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目前,大多数的学者将研究的重点放到了其他学科上,如语文、英语、历史等。因为体育课在学校就常常被语文、英语等科目代替,领导和教师也认为体育课可上可不上,加上升学考试体育成绩通常不列入总成绩,所以在学校中普遍受到冷落。但是近几年来,有些地区已经在升学考试中加入了体育科目。体育学科有其自身所特有的优势,应该和其他科目一样受到重视,这样才能重新找回体育教学中蕴涵的道德教育。各个学科之间应该是互补的关系,不能把道德教育的责任单独放在一门科目的教学中,同时也不能相互替代,很多的感悟和经验只能在体育课或者体育比赛中获得。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评价优生和差生的标准往往限定在文化课成绩上,许多在其他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往往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但是如果将体育课重视起来,很多热爱体育的学生就可以找回自信,这样也能提高其他学科的学习效率,学生在学校就可以获得全面发展,更加有助于良好品格的形成。各个学科同等程度发展,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作用就会慢慢发挥出来。

2.以体育学科的特点为基础,进行渗透教学。当前对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哪些方法更好地渗透道德教育的研究不多。大多数体育教师基本上都是体育专业出身,不清楚在体育教学中应该运用哪些方法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导致体育教学难以充分发挥其道德教育的作用。教育与体育是分不开的,同时道德教育和体育也一样。研究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方法需要以体育学科的特点为基础,将传统的道德教育方法和体育学科的特点相融合,找寻道德教育的可靠方法和途径。体育教师可以将体育规则迁移到道德规范上,可以在讲解体育运动的注意事项时,强调做人做事应该避免走进的误区,可以引导学生在与他人合作时学会相互合作。此外,由于体育更接近实践和生活,很多研究者一直在呼吁道德教育应该回归生活和实践,体育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3.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一些学者指出,体育教学中道德教育缺失的策略应该从明确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目标、更新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方法、营造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环境、重视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评价、强化体育教学中的师德建设等方面入手。有的学者认为,应该着重考虑体育教学的特点,实现道德教育的有效渗透。由此可见,必须发挥学校、教师、学生的作用。国内对体育教学中道德教育缺失的策略研究众多,几乎涉及到各个方面,所以只要落实,就能实现体育学科在道德教育方面的优势最大化。作为教学主体的学校、教师和学生,三者应各司其职,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学校方面,加强对体育运动的重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运动环境,通过组织竞赛、运动会等形式支持学生全面发展;教师方面,融入学生当中,与学生多交流,在体育活动中增进师生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方面,发挥特长,克服恐惧,积极参与,在运动中提高综合素质,发扬体育精神,学会团结。

三、结语

当前我国体育与德育的研究中,大多数文献是从整体出发说明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但对体育与道德教育的内在关系研究尚显不足。以下主要从宏观上对本文的观点进行总结,从三个方面来概括:第一,学校体育、体育伦理道德与其他学科共同发展、相互渗透还不够。当前我国中小学极不重视体育教学,已经严重脱离体育教育促进道德教育发展的轨道。第二,缺乏对体育伦理道德历史的正确认识、反思。对体育与道德教育关系的研究需要做到追根溯源,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体育伦理道德,并要不断反思自我。第三,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勇气。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在体育与道德教育关系的研究中,我们要不断地去探究体育学科的内在精神。此外,我们应该将该学科的课程提升为核心课程,并不断开拓创新,发掘体育与德育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

参考文献:

[1]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M].刘剑乔,由其民,吴光威,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马新春.学校体育中的道德教育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

[3]杨小明.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4]魏汉琴.论体育的道德教育功能[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2(3):78-81.

[5]杨小明,田雨普.体育教学中道德教育缺失的现状考察及应对策略[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02-105.

[6]苏郁.论体育教学与道德教育[J].考试周刊,2010(21):151-152.

[7]李航.道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11):70-71.

[8]嵇寅.道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有效渗透初探[J].学苑教育,2016(9):11.

[9]杨小明.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作者:魏静园 单位: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