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当代高校道德教育反思

当代高校道德教育反思

摘要: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高校的道德教育却存在脱离实际、重智轻德和忽视学生主体性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因此,完善道德教育理论、学校道德教育考评制度,不断提升教师道德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道德教育;道德素质;道德实践

一、高校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道德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性。

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也在不断更新。而大学生道德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实的相分离,引发了一系列道德教育问题,导致大学生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选择出现偏差。主要表现在:第一,现有道德教育理论的解释力不足,无法紧随变幻复杂的社会背景的脚步及时做出回应,使大学生在道德选择时感到迷茫与困惑。第二,未能把握大学生道德观念的新动态,从而出现道德教育理论的盲点。比如:高校道德教育大都没有安排生命道德、职业道德及性道德的相关教育内容,这就导致道德教育理论的现实性与针对性不足。第三,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需要尤其精神生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些都需要不断增加道德教育的内容。

2.道德教育内容重智轻德。

首先,大学的学科设置越来越注重专业化,在细分各学科门类的过程中,往往将原本是一个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相融合的复杂的系统简单地进行条块分割,机械地将学生的综合素质划分为德、智、体三大板块后简单相加,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分别执行自己的职责和功能,并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道德水平。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变成了只要学习成绩好就一切都好的“智育优秀生”,必然误导学生重智轻德,德育失效。其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学生本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忽视了专业知识背后所蕴含的价值理性和道德精神的启发与熏陶。再次,许多家长也片面地强调智育,他们认为只要成绩好了就可以在社会上立足。再加上学校片面地追求高升学率,使其在单方面重视智育的情况下也忽视了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视。

3.道德教育本身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我们知道,适当的“灌输”教育是中西方传统教育理论都认可的,而且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是一种外在于道德主体的不以主体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要求和社会理性。”[1]但是,由于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长期在“灌输”论的指导下,将大学生置于被动的无条件的服从地位,忽视了学生自身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认同,缺乏对学生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仍然把道德教育过程看成是单纯的“外铄”过程,片面地将特定社会所要求的单一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灌输给学生,导致了道德教育方法的机械化和简单化,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并不理想,这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未能将灌输教育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相结合,从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造成的。

二、高校道德教育困境的原因探析

1.道德教育理论创新不足。

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期,急剧的社会变革使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巨大冲击。但市场经济条件下,关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理论、内容和教材体系某种程度上还停留于计划经济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所提出的各种道德问题缺乏具有解释力的道德理论,如何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大学生道德教育理论的基础性作用,如何实现好道德教育理论体系、课程体系以及教材体系的结合,这对于我们开展大学生道德教育相关实践是最为关键的。道德教育基础理论的创新不足导致学生对道德教育所传授的知识不能够“真信”、“真懂”和“真用”。另一方面,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应用理论亦存在着创新不足之处,“技术性的教育理论遮蔽了道德教育,加剧了道德教育的盲目性,削弱了大学生道德教育对学生的道德引导作用。”[2]我们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变动内容和变动缘由的理论分析实际上是远远不够的,道德教育的应用理论还无法满足教育实践的需要,因而难以真正了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需要,造成了理论与实际相脱离。

2.道德教育的方法单一,评价方式不尽合理。

如前所述,道德教育的实践必须以“灌输”教育和学生的接受性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二者不可偏废,这主要是由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所决定的。在当前开放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并没有形成一整套与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相背离的价值观念,相反,他们试图在社会主导价值观念与多种多样价值观念之间进行整合,表现出更为突出的价值选择的痛苦。”[3]这就需要教育者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的特点,不断改进教育的方式与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道德选择。另外,一些学校道德教育只注重道德知识的传授,缺乏道德实践能力的行为训练,有些学校甚至通过物质刺激的方法来吸引学生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消解了学生社会实践本身的道德意蕴,从而导致了学生“道德行为具有情境性、不稳定性,不能固化为个人的性格特征,因而不能形成真正的品德”。[4]另一方面,由于受到自身道德理论与教学能力的限制,教师往往不敢或者很少采用讨论式、案例式等方式来分析社会现实中的实际问题,而是依靠一个事先设定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进度来进行道德教育,这种程序化、机械化的教学方式制约了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同时,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评价方式也有不合理之处,学生道德素养的评价与专业课程的评价一样,都是通过量化的指标来进行,这种评价方式不符合道德教育的内在规律,消解了道德教育质量评价的综合性和系统性,客观上加剧了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的分离。

3.道德教育的社会合力未能形成。

一般而言,高校在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承担着大学生道德规范的教育功能,但是,高校自身并不能完成大学生德性培育的全部任务。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是一个整体而复杂的过程,它的实施涉及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的各个方面,必须通过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的共同努力才能形成合力。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经济增长的过度强调使得整个社会以经济利益作为行动的出发点,学校和家庭都处在激烈的竞争漩涡之中,一些高校的生源大战更加强化了高校以学生成绩的高低来衡量学生的优异程度,使学校和家庭只关注学生智育的水平,而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言行不一”。另一方面,当代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网络媒体的强大力量,以及校园周边环境的潜移默化都使大学生在道德判断与行为选择的过程中出现了混乱,学生在课堂上、学校里获得的道德知识无法在具体的社会情境中应用,造成了学生生活体验与道德认知的冲突,因而令学生感到迷茫、困惑或失望,德性培育的实效性不高。

三、提升高校道德教育实效的对策思考

1.充分认识道德教育的复杂性,实现高校道德教育理论的多学科融合。

首先,需要我们将伦理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传统学科的理论运用于大学生道德教育领域,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相关理论需要创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基础,增强道德教育基本理论的魅力,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理论的时代性、针对性和现实性。其次,我们还需要借鉴社会学、现象学、诠释学以及传播学等新兴学科的最新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道德教育的基本理论。“虽然现代知识是相互分离的、孤立化的、被肢解的,但是社会现实或道德问题却愈益呈现出多维度、总体性和全球性的特点,要依靠多学科性、横向延伸的综合性知识才能应对。”如果道德教育理论自身不走出专业化的封闭性框架,不能主动向相关学科寻求新的理论养分,也就无法回答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提出的新问题,从而使道德教育归于无效。

2.不断提升教师道德素养,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传统儒家认为,道德教育既可以通过教师传授道德知识直接地“教”,也可以由教师通过其道德言行,以其道德人格的感染力间接地“教”,这就是中国教育传统中所强调的“言传身教”。因此,教育者在进行道德教育之前,应对自己的道德立场、道德观念进行批判性反思,与受教育者加强沟通、深入理解,而不能作为一个“绝对正确者”来强制灌输。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一些道德难题,对教育者来说也是新问题,不能依赖于过去的观念和经验,而应平等地与受教育者一道学习,尝试解决。所以,现代道德教育要求教育者必须注重自身道德素养的不断提升,通过“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方法来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否则就会导致道德教育的失落。

3.建立和完善学校道德教育考评制度。

学校道德教育考评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是体现学校道德教育目标的必要保证。通过考评可以全面了解和衡量学生的思想品德表现及发展水平。“学校道德教育考评应当以事实为依据,做到动态考评与静态考评相结合,定性考评与定量考评相结合,全面考评与重点考评相结合,阶段性考评与总结性考评相结合,教师考评与学生考评相结合。”学校教育考评制度应该落到实处,考评的重点是学生的道德实践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将道德教育贯彻到日常生活的具体行为之中,才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此外,高校德育工作者包括理论工作者和教学工作者,必须拥有广博专深的知识,具有健康的人格,从而拥有对学生的人格感召力,这样就能成为学生信服的楷模,为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泰来.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0,(4):71-74.

[2]余玉花.简析新形势下大学生道德教育新问题[J].思想教育研究,2010,(6):44.

[3]佘双好.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及发展特点的实证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5):60.

[4]王艳红.大学生道德心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及教育途径[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5):55.

作者:王艳飞 单位:武汉轻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