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当代美术论文

当代美术论文范文精选

当代美术论文

当代美术论文范文第1篇

众所周知,由于现代科技的强力冲击,当代美术教育理念及方式的发展方向发生了改变,以视觉文化的审美趣味性和创造性为主题的美术教育正在兴起。亦正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美术教育的体制必然会出现相应变化。我国的教育纲要明确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美术教育是美育的主要阵地。在当代中国艺术教育体系中,我们对美术教育的诠释更加科学,如教育概念的界定范畴不仅包含技能上的培训,还需着重强调“视觉美术教育”或者“视觉文化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如今美术教育的空间范畴大而广,它包含了各种与视觉有关的艺术作品、艺术现象和视觉图像等方面,也包含了传统的绘画和雕塑以及工艺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当代的美术教育实际上指的是视觉艺术教育,特别是现代科技对传统美术教育的冲击和影响表现的尤为突出。首先,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电脑美术的产生,对传统艺术具有较大的冲击和影响。对于当代美术教育的工作者而言,更加需要以开阔的视野和发展的眼光,建立起艺术创造力的主体性意识。电脑美术是以计算机及其配套设备为主要载体的一种新兴视觉艺术种类,其设计速度比传统美术样式可提高数十倍乃至数百倍。

软件方面,以Photoshop、CorelDraw、AutoCAD、3DSMax为主的绘图软件对传统纸笔颜料美术绘图产生着巨大冲击。每一种电脑制图软件的推出都显示出了微电子科技巨大的数字化魅力,而传统的美术表现技法,如油画、国画、版画、水彩画、素描、水粉,必然受到数字虚拟界面的影响,而审美大众甚至美术教育的主体意识也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其次,摄影技术的诞生,使得对生产生活以至于传统绘画存在的必要性发生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我们似乎很难分清楚现代科技与视觉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而作为两种对世界不同的掌握方式,必然有着各自内在不同的规定性。一般来说,现代科技是理性的思维方式,它往往诉诸概念、原理,强调逻辑性、前沿性,需要主观符合于客观,追求真理,是人们对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知识性的给予;美术教育是一种感性思维方式,它以审美体验为基础,诉诸形象,强调主体的感受、体悟等形而上的精神表达,要求客观见之于主观,追求审美,给予人们的是审美和情感的积极愉悦。虽然摄影技术的革新层出不穷,使人们的视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阔。然而,随着审美意趣在客观再现的追求中发生异变,促使现代艺术走向内质与抽象的表达。如今,高科技数字媒体技术的影像时代已经来临,如何处理其与传统美术图像的表现关系,值得考虑。现代美术教育系统已经充分利用数字媒体技术来处理传统图像学知识和技法,这将给予传统美术教育以巨大冲击。因此,美术教育这种特殊性的内在特质,决定了现代美术教育中建立起主体意识的必要性,尤其是对于现代科技影响下的当代高校美术教育来说显得相当重要。

二、现代科技对当代大学美术教育的启示

当代美术论文范文第2篇

生产力的提高提升了我国的国民经济水平,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在工作之余有了更多的兴趣爱好去追求,当代艺术的产生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当代艺术的群体十分广泛,而且包含的素材种类很多,可以根据群体的不同,人们思想的不同以及不同的生活习惯来进行大概的区分。在当代的艺术作品中有一些是高校学生很容易能够理解的,所以,在高校的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及教师应当充分地利用这部分素材,进而使得学生们的艺术水平有所提高。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生活也与艺术在不断的结合过程中,而当代的艺术更是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很大的影响。所以,将当代艺术融入美术教育教学中能够让学生们在学习及生活中更好地感受此艺术形式,通过对当代艺术的感受更好地认识了解社会,进而更好地融入社会。

2当代艺术的融入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们的包容能力,开阔他们的思想

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在当今时代,我国的艺术也受到国外很多因素的影响,并将其以各种的形式体现了出来。正因为当代艺术的包容性,能够使得它同其他的艺术做到很好的融合,所以,这种艺术作品同我们的传统作品有着不一样的形式。例如,在绘画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升了当代的绘画方法和手段,如我们现在常见的激光手段、数字模拟信息等。因此,学生们必须要对其进行系统地全方面学习。而在美术专业的教育教学中,学科的专业知识交叉发展使得高校在美术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提升自身的艺术水平,也要让学生自己探寻创新点和新的灵感。

3加深当代艺术的理解及运用,丰富教育教学方式

同其他时期的艺术相比,当代艺术有着非常突出的多元性以及评价性。如果学生们对于美术的知识没有学习透彻,很容易使其因为知识的不足导致见识方面的短浅和不足,对于很多美术知识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理论层次而不能够将其实际的运用到日常的生活中。针对这类问题,教师可以采用一些设计以及做一些宣传活动等加深学生们对当代艺术的理解以及提升其运用能力。由于现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不同,这就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领悟能力,将正确的美学精神传达给学生。现阶段我国教育部门对于美术教学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很多高等学府中设有美术学院和专业,同时美术教学的性质也由以往一元化的专业办学发展出了针对非美术专业的非专业办学,通过一些美术鉴赏课和实际的理解课对非美术专业学生的美术水平进行引导教育,这就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方式。

4运用新媒体,充分发挥创造力

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每一件作品的创作产生都离不开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只有突破思维及其他各个因素的限制,充分地发挥创作者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才能诞生出让人惊艳的作品。在我国传统的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都是根据基础的理论来对学生们进行讲解授课,这使得学生们在美术的学习及创作过程中能够接触的只是一些普遍常见的材料及方式,单一材料及方式的学习很容易降低学生们对于美术学习及创作的兴趣,使得学生们对美术的情感层面受到影响,这种情况对于学生们长期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时代的进步及科技的发展诞生了新兴媒体。而新兴媒体的产生对于此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极大的帮助。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对新媒体的运用,在创作中就脱离了传统工具的束缚,学生们能够更好地将自己的想法和创作意图表达出来,能够充分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思维及创造力,对于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及创作欲望有着很好的积极意义。因此,新媒体的出现对于现代的美术教育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充分的运用好新兴媒体,那么学生在创作构思上就能够摆脱传统媒介的限制,更好地发挥创作思想。

5严格选取当代艺术,确保正确艺术观的形成

当代美术论文范文第3篇

(一)、在对称与均衡中去寻求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在中国传统的装饰之美,大多是以对称形式来表现的。但是在整个艺术的创作中,绝对的对称形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例如,对称式的装饰显得非常的呆板,也显得过于规则,但是这种呆板和规则正是符合古代的传统封建礼教的形制要求。即使在艺术的设计中利用了均衡的形式,一般来说还是会去追求一种饱满和圆滑的,不存在自由发挥的空间。上述说的均衡指的就是一种不完全的对称形式,它的形态可以适当的变化和被调整,但是还是会依据一条大致的对称轴,让它在视觉上可以达到一种量的平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代的装饰艺术上很大程度的使用了均衡的形式,将均衡形式充分地发挥了出来,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去追求一种空灵、自由的境界。这个追求很大程度的改变了传统的装饰艺术,但是也将传统艺术中的“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充分地表达了出来,达到了一个表现层次的最高化。

(二)、对重复与渐变的衡量,发挥喜好多变但是不重复的特性在人类的生活中存在非常多的形式重复的装饰艺术,人类的身体构造也是一种形式重复的装饰艺术,因为人类的身体是由许多的细胞重复排列构成的。就算是大自然的花草树木的生长也遵循着这个规律,但是在装饰艺术中不存在绝对的重复。目前我国的专业的装饰艺术设计普遍使用的方法是渐变,渐变形成的结果非常的多样化,也很灵活多变,极具新意和保有秩序感,同时还创造出一种神秘的视觉感受。在中国传统的装饰中,不管是它的形式还是它的色彩,都贯彻了渐变的元素,渐变其实是一种人类偏好的表现,是对自然界物质形态的照相模仿。就像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有着非常明显的渐变规律,它是一种大自然宁静规律的体现,不存在喧哗、跳跃的因素。同时,渐变还可以产生一种前后层次的关系,在相对严谨的构图中去探索微妙的变化。渐变可以有效的加强装饰的整体效果。在传统的装饰上,由于在技术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色彩也不是很丰富,装饰的需要不能很好的被满足。但是渐变可以使单调的色彩发生丰富多彩的变化,强化色彩本身的魅力和色彩相互组合的感染力,这样就可以在本朴素的色彩搭配中去创造出一种华丽的装饰效果。目前,装饰艺术已经很好的融入了渐变的因素,并且可以很好的应用渐变原则。在装饰图案设计的过程中,就拥有了跨度更大、渐变层次更强的跳跃性,单元图形的相似感较少。同时,随着各类型的图形艺术处理软件的出现和发展,让渐变手法更加容易实现。渐变是一种具有重复特性的变化形式,在一个原有的形态上去进行进一步的大小、方位的变化,可让装饰艺术变得更加的活泼、有序。

(三)、重视韵律与节奏,创造一个唯美的环境韵律与节奏需要得到充分地重视,韵律与节奏最早出现在音乐领域中,韵律主要体现旋律、风格和基调。在音乐的世界中,节奏是变化的体现,也体现着音符和音符之间存在的旋律,节奏感越强,那么音阶的差距就会越大。同样的道理,在装饰艺术中造型形态之间差别越大,产生的节奏感就会越强。在目前的装饰艺术中,被表现出来的是较为纤细的、轻缓的韵律以及节奏,主要带给人一种舒缓的感受,是快节奏的生活中的一种闲适的补充。如果可以在装饰造型的过程中巧妙的运用韵律与节奏,就可以让人感受到设计者营造的唯美的氛围。

(四)、统一和变化中去追求个性化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个事物中是存在变化和统一两个方面,是一种共性和个性和谐共处的表现。统一指的是把那些变化的元素结合成为一个整体的风格,并且达到一种和谐的视觉效果。变化指的是,在装饰艺术的过程中存在的设计元素的多样性,是一种语言或者是形体,这种语言和形体可以将美充分地表示出来。例如我国古代的铜镜、藻井、漆器等很多标志性的事物都体现出中国图案的变化和应用的统一法则。只要我们将图案的明暗、方圆、多少、长短、大小、近远等互为矛盾的内容统一起来就可以产生千姿百态的装饰效果。这是将美表达出来的根本性的法则,同时也是装饰设计的最终目标之一。

二、结语

当代美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江苏民间;工艺美术;文献;文化发展

一、民间工艺美术的基本概念研究

关于阐述民间工艺美术概念的著作有很多,但关于其概念到现在为止学术界还未形成一个完全统一的说法。王海霞在《民间工艺美术》一书中指出“民间工艺美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艺术形式”。柳宗悦在其代表作《工艺文化》指出“所谓‘民艺’,是指与一般民众的生活有着深厚交往的工艺品”。而著名民间美术理论家张道一在《张道一论民艺》对“民间艺术”“民间美术”“民间工艺”相关内涵做了论述,他认为这三者在概念上是有一个大小和隶属关系,也就是民间艺术广义上不但指民间美术,还包含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曲、杂耍等。而美术与工艺美术,可以理解为包含具有欣赏性,提高大众审美的艺术,如绘画、雕塑、书法等,同时也包含具有实用性,能满足人们物质生产的艺术,如建筑、工艺等。从一论述可以看出,艺术大于美术大于工艺美术这一隶属关系,但张道一同时指出可以将“工艺”和“美术”分开,并列而行。美术,并非我国传统文化语境中所产生的词汇,是近代日本在向西方学习后,结合自身文化以汉字意译,并传入中国。工艺,是指劳动者利用各类生产工具对各种原材料、半成品进行加工或处理,最终使之成为成品的方法与过程。“民间工艺美术”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的含义是属于一个历史的范畴。“工艺美术”之前冠以“民间”,“民间”可以理解为民间流传、基层劳动者、广大人民群众,那么本文认为民间工艺美术主要是指满足广大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而创造的具有民族气息的艺术形式。正因为民间工艺美术涉及范围之广,通常对其研究都会将其分类,而在《中国工美报告:全国工艺美术行业普查报告书》中的分类标准:雕塑工艺品、金属工艺品、漆器工艺品、花画工艺品、天然植物纤维编织工艺品、抽纱刺绣工艺品、地毯挂毯、珠宝首饰、民族工艺及其他制品、陶瓷工艺品、烟花爆竹等11个门类。本文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他相关资料,结合江苏地区的民间工艺美术种类从中选取比较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六大品类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陶瓷工艺、刺绣工艺、民族工艺、编织工艺、雕塑工艺、漆器工艺。

二、江苏民间工艺美术艺术特点文献研究

目前根据笔者做的调研与工艺美术相关的研究资料很多,但目前还没有对江苏民间工艺美术研究文献的梳理,笔者认为对其的梳理是一项又繁复又具有价值的工作。目前国内收录文章最齐全当属中国知网,笔者在知网以“江苏工艺美术”为主题词检索到的相关论文仅355篇,其中学位论文149篇,学术期刊206篇。从这些搜集的论文研究资料来看,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二十年里,关于江苏工艺美术研究的论文数量仅8篇。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的十年里相关研究也少,共16篇。21世纪以来,在大力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下,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得到重视,关于工艺美术的研究成果颇丰,其中关于江苏工艺美术研究文本数量基本呈大幅度猛增趋势。笔者以“江苏工艺美术”为关键词在知网搜索系统中进行检索,统计出2001—2021年间相关论文的数量近393篇,是1960—2000年年间数量的近16倍多(见表1)。通过之前了解民间工艺美术的类别,因此笔者按照江苏地区现存的工艺从中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类型,将研究论文进行划分:年画、剪纸、刺绣、印染、泥塑、漆器、织锦共7类。由于江苏各个地方都有重叠的民间工艺美术,如南京剪纸、扬州剪纸、徐州剪纸等。本文将选取不同地方最具代表性的工艺美术进行检索和统计,比如剪纸选取“扬州剪纸“作为主题词来进行检索,共检索出103篇,经筛选后选入23篇。对于检索出的相关文献主要根据以下的标准进行筛选:1.文献的篇名、关键词或主题包含检索工艺的种类名称。2.文献的研究对象所在地域是江苏地区。3.主要研究内容为江苏民间工艺的特点、创新设计以及现状与发展4.重复的文献只可选入一次。只有四个条件同时满足才能被选为本文的研究对象,统计后制作表2。从表可以看出,刺绣、云锦均是在80篇以上,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漆器、年画、剪纸的研究文献大于20篇,为本文次要的研究对象。2020年至2021年处于疫情的特殊时期,不能到图书馆等地搜集相关资料。因此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以知网收录的电子期刊为主。本文通过对江苏地区民间工艺美术的学术研究进行分析,试图围绕艺术特点这一方面相关的学术研究进行梳理。笔者按照之前设定的研究对象,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将江苏民间工艺的特点分为艺术特点和技法特点两个方面,统计相关文献的数量和梳理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论述。

(一)艺术特点研究

艺术特点,也称“表现手法”。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不同的民间工艺具有不同的艺术特点,由于江苏民间工艺的种类繁多,故笔者首先要根据种类进行文献数量统计(见表3),然后根据统计数量和文献内容进行分析。从表可以看出,刺绣、云锦的艺术特点研究知网文献均是在30篇以上,其余均在10多篇,主要都是从艺术特点的层面进行阐述。本文中南京云锦的艺术特点主要包括云锦的纹样和色彩研究两方面。在选入的39篇文献中研究云锦色彩的只有9篇,其余26篇都是研究相关纹样的。由此可以看出云锦的纹样是极具特色的,大部分研究者都从云锦纹样的种类和构图格式入手,发现云锦传统纹样“再现”的必要。笔者选取其中部分观点进行梳理,周苏的《南京云锦的宫廷图案研究》针对宫廷图案进行整理分析,探讨了图案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最后提出如何对南京云锦艺术的保护与挖掘。李心怡的《清代织绣蝴蝶纹样镜化、演化与活化研究》选取南京云锦中清代织绣蝴蝶纹样进行考证、寓意分析,探究这种纹样的工艺,重点分析了蝴蝶图案结构与纹样表现手法,最后提出这种传统云锦纹样的活化设计。颜实的《“再现”与“再造”——南京云锦纹样艺术研究》、马银的《云锦装饰图式特征研究》、黄利筠的《南京云锦纹样的艺术形式及制约因素探析》等,都有针对性地对南京云锦的纹样进行了分析研究,从不同角度对云锦纹样进行分类解析,深入探讨了纹样背后的文化内涵以及对南京云锦的保护与再设计。云锦色彩相对纹样是容易被忽视,单独研究云锦色彩的不多,但就这选入的9篇,对云锦色彩的研究都比较深入。赵阅书、梁惠娥在《传统云锦与古典宫殿建筑的色彩溯源当议》一文中分析了传统云锦与古典宫殿建筑在色彩方面的联系,找到了两者之间的共性及规律体现,指出了传统云锦色彩要与其使用的环境协调统一。赵阅书在《清代云锦色彩考析及应用》一文中主要分析了云锦色彩的形成原因;指出了清代云锦色彩特点和用色规律以及清代云锦色彩在现代服装设计中是如何应用的,总结出清代云锦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价值。苏绣作为一门古老的工艺,从古代至近代的相关论著却是凤毛麟角,进入当代以后,学者开始关注苏绣,其相关的研究文献开始增多,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对它展开了研究。王欣的《当代苏绣艺术研究》从苏绣艺术的历史沿革入手,梳理苏绣艺术发展的主要阶段,分析传统苏绣的艺术类型以及其艺术特色,探讨“当代性”下苏绣艺术的转型。杨梦雅的《当代旗袍上的苏绣纹样设计研究》聚焦在旗袍上的苏绣纹样,梳理了清代至民国旗袍上刺绣纹样的风格及特色,重点阐述了代旗袍上苏绣纹样的主要特点,提出了苏绣纹样在旗袍上的创新设计。郑蓉蓉的《传统苏绣艺术特色研究》、陆洁的《传统苏绣的形式特征及其文化表现》、石羽丰的《近现代苏绣寿字装饰的艺术风格与造型特色》等都从形式特点、装饰性做了探讨。这32篇文章没有将苏州刺绣色彩单独进行研究,都是和纹样或针法结合一起进行分析,由此可见,苏州刺绣艺术特点中更突出的是纹样的构成形式。扬州剪纸、苏州漆器收录的文献中也是基本都是以剪纸图案和漆器纹饰研究为主,而苏州年画除了对造型和表现形式的研究,也有单独对年画的色彩特征进行研究的文献。

(二)技法特点研究

技法是指艺术家运用他们的工具和材料以获得表现性效果的方法或技术。江苏工艺种类繁多,不但他们的艺术特点有不同,最关键他们的技法也各有特色。故笔者首先进行数量统计(见表4),然后根据数量和文献内容进行分析。从表可以看出,刺绣、云锦、漆器的艺术特点研究知网文献均是在10篇以上,从表4和表3的对比可以看出刺绣、云锦都是研究艺术特点多于技术特点,而扬州漆器是研究技术特点多与艺术特点。本文南京云锦的技术特点主要是指云锦的独特织法,金砚舒的《南京云锦织造工艺的传承研究》首先梳理南京云锦的历史源流,分析其背后蕴含的文化、艺术价值。通过织造手法与地部结构的不一样对云锦进行分类,在织造工艺方面选取最具代表性云锦产品介绍其组织结构。同时论述云锦的织造工序,并对各道工序的原理和流程进行解释说明。张巧雪的《浅谈云锦木机妆花纱的传承与发展》、陆晔与王宝林的《独创的艺术成就——谈南京云锦妆花工艺》、胡德银的《浅论南京云锦实地妆花纱》、仲杰的《明代丝织工艺中的奇葩妆花》等都是单独介绍云锦极具特色的妆花工艺,以及制作工艺流程。而在之前梳理的关于艺术特点的一些文献里在介绍云锦纹样特色的同时也介绍了织出这种纹样的工艺,云锦大多数采用的是大花楼织机,工艺过程极其繁杂,工序很多,织造技艺独特,以综片起落与束综提花相结合,纬向起花,夹金织银,以古老结绳记事的方法,把设计好的花纹图案色彩转为织造的程序,然后再上机织造。苏州刺绣的技法特点研究者们主要是针对刺绣的针法特色进行研究解析,加佳、张竞琼的《近代女袄中的苏绣针法与配色探析》从主要针法和配色两个方面对近代女袄中的苏绣中绣线与绣线的配色、绣线与绣底面料的配色,以及绣线与绣底面料之间的光泽搭配,认为要从整体入手,根据面料选择不同的针法还要充分思考针法、绣线与绣底面料的和谐统一。周武珍的《近代民间服饰中的苏绣针法研究》、张美芳的《巧手夺天工——细说苏绣针法技艺》、朱凤的《苏绣针法及其运用》、汤雨涵的《苏绣技法及艺术特征研究》等对苏绣针法的种类和特色只做了初步探讨。扬州漆艺有多种漆艺技法。张燕发表了多篇研究扬州漆艺技法的文献,如《扬州平磨螺钿漆器》《扬州漆沙砚》等,将每一种漆艺技法的工艺特点、使用工具和雕刻步骤进行了详细论述。李志倩的《扬州干漆夹纻漆器》和《扬州彩绘雕填漆器》则是对张燕研究技法种类的补充,王桂平的《论点螺漆器艺术》、长北的《螺钿漆器制作工艺》、蔡国声的《清初的点螺漆倭角花卉方碟》都是从不同切入点螺钿漆器这一制作工艺进行研究,这些都更加丰富了扬州漆艺技法的研究。

三、江苏民间工艺美术艺术特点研究的学术特点与学术反思

(一)研究内容有些扎堆和重复

通过对众多学者的理论研究和文献观点进行梳理,特别是之前的表2:中国知网检索情况表,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关键词和主题进行分析,从数据上笔者得出这些文献的研究内容上存在着对典型工艺扎堆的现象,主要体现在:1.研究者关注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苏南地区的,然而苏北地区的民间工艺关注比较少。2.即使是钴胺与苏南地区的民间工艺研究也集中在南京云锦和苏州刺绣这两大类。3.对于研究者的文献来说,内容大多是对于具体工艺的样式分类,特点阐述,图片的收集,而对于工艺方面的深入分析与工艺背后文化含义的论述相对较少。4.对于某一具体种类技艺的个案研究比较多,而对于该种类技艺的系统化研究比较少。5.对于具体技艺的历史渊源和现状研究较深,而该技艺在行业中的发展趋势梳理较浅。

(二)高质量学术论文较少

当代美术论文范文第5篇

中国当代艺术为什么遭此一难,究其原因,本人总结以下几方面,以示参考:

一、评价体系

作品的评价是对作品艺术成果的论定,作品的评价是关系到作品的学术定位和市场定价的关键问题。同时,艺术作品的评价体系关系到我国艺术发展路线和宏观的艺术方针政策。

要是学术地位评定和市场价位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连带关系,需要有三个基本条件:一批社会公认的一流的批评家;一本社会公认的一流的艺术杂志;一批社会公认的一流的美术馆、画廊、基金会。

由于没有当代批评家对艺术市场的参与,许多好的当代艺术品流失海外。国内买家不是买不起这些作品,而是他们接触的媒体上看不到批评家介绍中国的艺术思潮、艺术流派及艺术家和作品。但外国人却会到中国,通过他们的渠道找到一些生活还贫困的艺术家买他们的作品。北京最近有一个美国收藏家罗伯特为了了解中国当代艺术,自费办了一个电子网站,每两个月请一个国内有影响的批评家主编一期中国当代艺术介绍,然后根据中国批评家的意见从中挑选收藏品。试想,国内收藏家会这样做吗?其实这个美国人也不是很富有,但他知道真正的艺术获利来自当代学术基础和批评家的参与,这种意识恐怕国内收藏界尚未真正建立。

二、展览体系

最为混乱的是我们的展览,尽管当代美术有一些批评家在策划主题展,但就目前的展览而言,都是非主题展,而且展览活动本身明显缺乏展览制度的秩序。

从画廊到美术馆,展览在每个阶段有其不同的要求,而在没有画廊和博物馆作为其展览制度中的两端,展览都涌入美术馆,所以美术馆成为大杂烩的展示地。

没有当代性的艺术作品原本只能归于商业画廊,进入美术馆的展览应该能进入学术讨论的展览,所以前卫画廊是艺术最活跃的场所,这种前卫画廊已经标明了艺术的学术与非学术的界限。那些商业画只能在商业画廊中销售,与学术画廊是毫不沾边的,更不要说是进入美术馆,而我们的美术馆却至今仍然充斥了大量的商业画展览。

没有学术画廊,没有当代美术的美术馆,当然使博物馆更无从建起,我们也无法从博物馆那种回顾性的展览中重新思考艺术史的问题,所以当画廊——美术馆——博物馆系统展览制度没有形成之前,当代艺术只能是无处安置而被放逐,这种放逐,等于放逐了中国当代艺术史。

三、市场体系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总体而言是由海外促成的,由于这种市场的渐渐产生,画家的创作态度也已经有了改变,即增加了艺术的市场观念。以前艺术仅仅是为某种形式宣传而作的主题画,或者是将艺术作为自己修身养性的手段而自我陶醉,至少上述两种现象在今天已经越来越少,除了前卫艺术在为了“观念”而走纯艺术道路外,艺术与市场已紧密结合,以至于当前的批评家也趁着这种势头进入商业性的展览操作中,中国的艺术正在市场效应下发生着变化。

我们说当代中国艺术为什么会如此衰败,是因为它既没有建立起新的判断系统,从而拥有自己的艺术信念;也没有使艺术市场与学术研究结合起来,而导致了市场与学术的脱离。即中国的艺术市场在海外,而中国艺术的学术问题只能进入中国情境中才能被全面而清晰的把握。离开了这种全面而清晰的把握,就会产生海外的艺术市场盲目、片面而偶然性地与中国艺术发生关系。而当这种关系一旦产生,就会对中国当代艺术产生误导作用。

缺乏一种本国艺术制度和学术市场的建设,艺术展览和市场都会是被动的,因为海外一时无法进入中国真正的学术领域,所以,这种市场往往以偏差的面目出现,甚至于使每一个艺术市场神话的诞生都是对中国当代艺术学术性的一次阉割——在艺术家只注视市场效应而不沉潜于学术内部的今天。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寻找问题之所在,当代艺术的发展问题已经提上日程。虽然路途漫漫,步履维艰,这需要我们付出很多的努力,但当代艺术毕竟正一步步走向成熟。我们对此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