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汇率波幅扩大对避险方式的影响

汇率波幅扩大对避险方式的影响

汇率波幅扩大增加避险难度

(一)冲击企业选择的传统购结汇时点,考验汇率市场把握能力。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加大、频率加快,意味着人民币对美元整体上升值预期和贬值预期将会交替出现,对阜阳市农副产品出口企业而言,以往应对汇率风险方式的前瞻性和针对性不强,“越早结汇越划算、越迟购汇成本越低”的简单避险思路将不再对企业避险始终有利,这无疑对企业由以前主要考虑人民币单边升值风险转变为把握升、贬两方向的风险规避能力提出新的考验,需要企业更为注意购结汇的时点选择问题。(二)冲击金融工具简单运用模式,考验避险工具综合运用能力。在阜阳市农副产品出口中,部分企业虽学会采用远期结汇、锁定汇率等手段规避汇率风险,但这仅仅局限于单独使用某种金融避险工具,还无法做到综合使用多元的金融产品结构和结汇方式来锁定汇率波动风险,保障企业正常的经营利润。当前人民币汇率波动显著加大,应对更加灵活、双向波动弹性的汇率,需要企业提高金融工具的综合运用能力,将风险降到最低水平。(三)冲击现行粗放管理模式,考验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目前,阜阳市农副产品出口企业规模较小,产品附加值低,依靠价格优势走向国际市场,多数出口企业在国际贸易中仍处于弱势地位,很难通过提高价格转嫁汇率风险,加之国内外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短时间内通过降低成本消化汇率风险的效果并不明显。随着人民币汇率宽幅震荡,企业现金流呈现不确定性,汇兑损益波动频繁。据测算,调整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最大波幅为2%,对于年均利润率5%的农副产品出口企业而言,2%的汇率波动将吞噬企业近半的经营利润。企业能否在汇率市场震荡中生存盈利,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加快转型速度将十分重要。(四)冲击单一币别选择方式,考验应对复杂贸易环境能力。当前,全球经济金融形势仍然严峻,欧债危机阴影笼罩,欧美作为主要贸易伙伴地,结算货币以“硬通货”美元为主,复杂多变的外部市场环境,阜阳市农副产品出口企业不仅难以掌握结算货币的选择权,还可能出现“硬通货”变为“软货币”。同时,国际贸易纠纷和贸易摩擦事件不断发生,“贸易壁垒、绿色壁垒”等日渐严苛的国外市场准入门槛限制农副产品的出口,加之人民币贬值方向震荡、人民币升值与否可能会被西方国家政治需要所利用,规模较小的农副产品行业出口将遭遇更多不确定性风险,时刻考验着企业应对各种困境的能力。

汇率波幅扩大催强运用金融工具现实需求

(一)汇率避险专业知识相对有限,影响避险工具运用。出口企业管理人员对汇率风险管理的认知度决定着企业防范汇率风险的能力和水平,问卷调查显示,80%以上企业对汇率专业知识、避险方法、避险工具的了解和掌握相对有限,95%以上出口企业不具备汇率避险技巧,绝大部分企业受传统经验影响,仍采取保守的风险规避方式。在实际经营中,很多企业缺乏汇率风险管理方面的专门机构和专业人才,一般是由财务部门兼管外汇业务,而财务人员凭借有限的汇率风险知识和技能,无法有效识别和管理面临的各种汇率风险。即便部分企业能运用金融工具避险,但也只是单独地使用金融工具,没有从整体上形成一个完整的战略构架,很难完全规避风险或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二)金融工具定价不合理,企业避险成本过高。一是承担较高的金融交易成本和额外的外部融资成本,导致不少企业认为金融衍生产品不太适用于业务量较小的中小企业。如,某银行提供的1-3月期限的远期结售汇业务品种,根据单笔业务风险系数,需提供3%-4.5%的风险保证金方可办理,每笔远期结售汇业务交易费用大约2%。大多数企业利用贸易融资来提前收汇结汇,在一定程度上锁定了汇率风险,却要支付较高的手续费和保险费等,难以完全享受到避险保值的好处。二是承担融资安排费。据企业反映,银行将部分产品利息收入切分为利息和融资安排费两部分,鉴于国家为扶持农副产品产业给予贷款贴息,融资安排费用的分摊影响了出口企业的全额贴息,企业财务成本变相提高。三是银行不合理要求加大财务成本。据安徽某公司反映,在向某银行阜阳分行提出融资时,尽管该公司由安徽省商务厅、财政厅提供300万元额度的担保,并以出口退税为抵押,但应“两厅”要求、某银行则要求企业须以100万元作为反担保保证金,实际仅能使用200万元的信贷资金,但却需承担300万元的利息费用。鉴于此,该公司只好放弃银行融资。(三)避险工具难以有效对接企业需求,出口企业防范风险途径有限。主要表现为:一是产品准入门槛要求较高。据了解,所有融资类国际业务产品,均对参与企业资质或最小交易金额限制,且需提供有效资产抵押限制,方可给予评级授信,使用金融交易工具。二是出口贸易融资产品期限较短,与企业回款时间不匹配。如出口信用证打包贷款产品期限为30-60天,出口押汇产品,产品期限大多为30-120天,而受制于农副产品出口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弱势地位,回款时间往往超过金融产品规定期限,可能造成企业的再融资。三是推出较长期限(1年期以上)远期结售汇工具的积极性不足。未来汇率走势随着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加,不确定性加剧,银行报价难度加大,金融机构为防范自身风险,推出较长期限(1年期以上)远期结售汇工具的积极性不足,难以完全满足企业的避险需求。四是与发达国家相比,金融衍生工具仍然较少,很多套期保值的工具在基层金融机构还没有全面开办,可供企业选择的金融衍生避险工具种类仍然偏少。据调查,工商银行阜阳分行的外汇期权业务、徽商银行阜阳分行的远期结售汇业务等仍在审批中。因此,对于规模小、利润低、抗风险能力差的农副产品出口企业而言,利用金融衍生工具防范外汇风险的途径还很有限。(四)服务机制有待及时配套,约束企业灵活管理汇率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受传统观念影响,商业银行整体的汇率风险管理及规避机制尚未形成,金融服务配套机制不完善,对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问题警示不够,对金融衍生工具宣传和培训不力,未及时引导企业运用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汇率风险。二是受内部风险控制要求和管理体制的制约,上级行向基层行下发有关汇率避险业务管理规定、风险控制要求及信贷审批时,条件严、环节多、时间长,基层行提供汇率避险服务的及时性受到影响,甚至导致企业错过有利的避险时机。三是交易规则有待完善。如现行金融衍生品管理规定,大多数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必须以真实交易为背景。这种实际需求原则虽然能避免不规范运作而产生的风险,但在实务操作中,可能存在提供资料无法充分证明贸易真实性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使用金融衍生产品的灵活性。(五)自主确定结算币种尚存难度,广泛使用人民币跨境结算仍待努力。从全国范围来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及其推广取得了很大成绩,尤其是在我国同东南亚的部分边境贸易中发挥出积极作用。但是,现阶段人民币还不是真正可自由兑换的国际货币,因涉及文化和消费习惯等问题,应用人民币的地区非常有限,人民币在国际上被接受和使用还需要时间。对于阜阳市农副产品出口企业而言,其主要贸易伙伴以欧美地区为主,目前,外商已基本上约定结算币种为美元。因此,以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来规避出口企业的汇率风险还有待各方面的努力和争取。

汇率避险途径选择

(一)稳步推进汇制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合理均衡有序浮动。服从于我国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需要,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应遵循渐进原则下,逐步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给企业一个适应的过程。要综合运用财政、金融、贸易等调控政策,引导汇率预期,避免汇率大幅度波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为企业结构调整以及产业有序转移和升级留出相应的时间,逐步消化人民币汇率浮动给市场带来的影响。同时,要及时向企业提供汇率波动情况的风险提示、政策服务和信息支持,加大对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支持力度,为企业更有效地规避贸易壁垒限制、规避汇率风险提供全方位服务。(二)加强汇率风险防范,建立汇率风险管理长期战略。出口企业应更早树立规避汇率风险理念,把风险管理与其整体经营和发展战略融合起来,形成一整套汇率风险管理防范机制,确保企业拥有一个长期性的汇率风险管理策略,应对汇率波动对企业经营造成的影响。根据自身经营、财务、收付货款等实际情况和自身避险需求,在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下,农副产品出口企业应立足市场变化,调整避险策略,加快转变结算模式,合理并综合利用人民币对外汇期权等金融产品和工具,以锁定汇率波动风险,应对更具弹性的汇率,保障企业正常的经营利润。同时,从企业长远战略发展上,应积极培养和储备外汇操作人才,提高规避汇率风险能力。(三)加快企业转型发展,主动抵御汇率冲击。随着人民币汇率接近均衡水平,进出口企业应当把汇率波动视为一种常态,着力加快转型发展,在增强产品竞争力上多下工夫。特别是农副产品传统加工出口企业,必须改善经营方式,大力优化产品结构,加强企业技术研发能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升产业链层次,以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抢占国际市场,以此提高产品议价能力,从而在应对汇率波动时占据主动地位,才有可能有效地利用价格条款来分散或规避汇率风险,以适应更加灵活、双向波动弹性的汇率,更为主动地抵御汇率冲击。(四)推进汇率衍生品市场发展,拓宽企业避险渠道。一是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外汇避险工具。在新的汇率环境下,金融机构需加大对远期结售汇、人民币掉期等汇率避险产品的推介力度,增强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远期汇率锁定、货币掉期、汇率风险担保等相关金融服务和产品的业务创新,进一步丰富汇率衍生工具的交易品种,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多元化汇率避险工具,为企业规避外汇风险提供更多的渠道。二是完善金融衍生工具的定价方式。在风险可控基础上,金融机构应结合实际推行与企业议价,价格上吸引企业避险,为企业提供更优惠的价格,帮助降低企业避险成本。同时,条件允许情况下放宽企业参与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各种限制,降低企业避险交易门槛。三是金融机构还应切实关注企业的需求,改进金融服务,积极引导企业选择合适的避险工具,协助企业管理汇率风险,帮助企业有效规避汇率波动风险,为企业长期健康稳定和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五)积极使用人民币贸易结算,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为企业规避汇率风险提供一条新的途径。伴随资本账户的逐步开放、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立、汇率体制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为未来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奠定基础。因此,在当前的情况下应积极推动出口企业在贸易中更多地与贸易对手协商,尝试采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使企业能够有效地规避国际主要储备货币波动的风险,避免以外币结算造成不必要的汇兑损失,尤其是在开发新兴市场选择结算币种时,应力争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币别,扩大人民币国际影响,从根本上消除出口企业的汇率风险。

本文作者:刘芹作者单位:人民银行阜阳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