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范文第1篇

[关键词]汇率风险,外汇资产,外汇业务,偿付能力,资金运用

目前保险业有超过100亿美元的外汇资产,主要来源于保险公司海外上市融资,外汇保单业务收入,少量外资、合资保险公司的资本金和外汇运营资金,以及中资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造中吸收的外资股份等,其中以人保财险、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三大公司的海外融资为主。自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保险公司外汇资产面临严重的汇率风险。至2005年末,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上升了2.5%,由此造成中国人寿、人保财险和中国平安13.6亿元人民币的汇兑损失。在人民币预期升值的情况下,保险公司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损失还将进一步扩大。因此,尽快提高汇率风险管理水平已成为各保险公司的当务之急。特别是保险公司海外投资政策的放开,对保险公司的汇率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保险公司汇率风险的类型及特点

汇率风险,又称外汇风险,是指经济主体在涉外业务中因汇率波动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保险公司所面临的汇率风险通常是由于汇率波动的时间差、地区差以及币种和期限结构不匹配等因素造成的。汇率变动带给保险公司的风险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交易风险、折算风险和经济风险。其中,交易风险是指以外汇计价成交的交易因汇率波动而引起收益或亏损的可能性;折算风险是指公司为了编制财务报表,将以外汇表示的资产和负债换算成本币表示的资产和负债时所面临的风险,它会影响企业向股东和社会公开财务报表的结果;经济风险是指由于意料之外的外汇汇率变化而导致公司未来经营收益增减的不确定性。

以上三类外汇风险的不同特点,见表1。

由于持有外汇负债、存在对外支付需求以及经营外汇相关业务的要求等方面的考虑,保险公司需持有一定数量的外汇;同时,由于保险公司所持有的外汇资产的数量是动态变化的,因此,保险公司所面临的汇率风险既包括编制财务报表时面临的折算风险、汇兑交易时面临的交易风险,也包括潜在不确定性导致的经济风险。

二、汇率风险对保险公司造成的潜在影响

在保险公司经营管理过程中,汇率风险对保险公司的外汇资产和负债、外汇业务、偿付能力以及投融资活动产生重大影响,形成潜在威胁。

(一)在外汇资产和负债方面

汇率变动对保险公司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外币净敞口是在资产方还是在负债方,主要体现为外币资产和负债不匹配带来的重估风险。

一方面,保险公司所持有的外汇资本金会因为汇率的变动而影响其实际价值。人民币升值会给持有美元资产的保险公司带来负的财富效应,导致以本币计算的外汇资本金缩水。

根据亚洲开发银行和德意志银行的预测,2006年人民币可能升值3%-4%,摩根士坦利则认为,到2006年底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将达到7.5。分析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走势(见图1)发现,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人民币将继续保持稳中有升的趋势,而且这一趋势将持续较长时期。如果不采取汇率风险防范措施,保险业现在所持有的外汇资产将遭受更大损失。

另一方面,对外汇负债来说,保险公司的外汇负债主要是应付外汇赔款。人民币升值将使保险公司在支付等额的外币赔款时所对应的人民币实际价值降低。

总之,如果外币资产多于外币负债,净敞口在资产方,人民币升值虽然会导致外币资产和负债在折算成人民币时都有所减少,但资产减少的更多,从而对保险公司造成不利影响;如果外币净敞口在负债方,人民币升值则会带来正面影响。

(二)在外汇业务方面

汇率变化对保险公司业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影响外币保单的实际人民币收入。外币保单与国内一般保单最大的差异,是外币保单是以外币定价。保户用外币缴纳保险费,保险公司在给付满期金或理赔金时,也依保户指定的外币支付。人民币升值将使保险公司外币保单的实际人民币收入下降。

2.影响保险公司的再保经营。由于保险公司的直保业务通常是用人民币计价,如果在再保业务中再保摊回赔款以美元计价,那么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再保实际摊回赔款的人民币价值将会下降,保险公司所承担的实际自负赔款额度上升,从而增加了保险公司的业务经营风险。

3.影响保险外汇业务需求。长期持有外币资产的民众在汇率风险意识提高后,会主动寻求规避汇率风险和分散投资风险的措施,从而大大增加对长期型的外币保单,如外汇储蓄类保险(外币的教育金保险)、外币投资类保险等投资理财性质的保险产品的需求,这将为保险公司拓展保险业务创造出巨大的市场空间。尽管当前外汇保险业务范围,仅限于人身意外险和财产险等短期险种,不包括投资理财性质的保险产品和长期寿险,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境内居民购买外汇人身保险的限制将会逐步放宽,境内保险公司将逐渐可以经营长期型外币保单、甚至是投资理财类外币保单业务。

(三)在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方面

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是影响公司经营的最重要因素。影响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因素主要有资本金、准备金和公积金、业务规模及保险费率。除此之外,保险资金的运用、再保险业务等情况也会对偿付能力产生影响。

人民币升值会引起保险公司外汇资本金的实际人民币价值贬值,也会给公司的业务经营带来重大影响,进而,会影响到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在外汇资金投资方面,由于政策的限制,中资保险公司不能进行外汇衍生品交易,这使得保险公司无法利用金融衍生产品作为对冲工具来规避汇率风险。在保险外汇资金投资收益不高的情况下,如果未来人民币升值幅度过大,所获得的投资收益将无法弥补汇率变动所带来的损失,也会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带来一定影响。

(四)在引进战略投资者方面

汇率变动也会对国际商业资本的进入产生影响。从积极因素看,对于已进人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其利润汇出因人民币升值而实实在在地获得增加,其所获得的人民币收益的国际购买力也得到了提高,汇兑收益将促进已进入外资的扩张。在此示范效应下,如果海外预期人民币继续升值,将有利于增强我国保险公司在引进战略投资者时的谈判地位;

从消极方面看,初始资本门槛提高将对新资本的进入产生抑制作用。一国货币升值后,就会使该国成为更昂贵的投资地。人民币汇率升值将导致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下降,减少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

(五)在海外并购方面

海外并购是我国保险公司实现国际化的主要途径。汇率变动会影响国内保险企业的并购成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保险企业的对外投资能力。一方面,人民币升值,企业进行对外投资时,一定数量的人民币兑换的外币数量就会相应增多,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中国保险企业的海外扩张欲望。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后,保险公司外债本息还付压力减小,可以在外国向当地金融机构贷款,适时进行海外并购。

三、保险公司汇率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随着国家外汇政策的逐步开放,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和投资领域也在逐步扩大,这对保险公司汇率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险公司应增强紧迫感,学习运用先进的汇率风险管理工具和方法,尽快提高汇率风险管理水平。

(一)树立汇率风险防范意识

长期以来,中国的人民币汇率水平保持相对稳定,这使得一些保险公司的汇率风险意识较弱,把为防范汇率风险所付出的成本看作是额外负担。现在随着人民币汇率灵活性的逐渐增大,各保险公司必须要增强汇率风险意识。保险公司必须要在公司内树立全面、全员、全过程的风险管理意识,培育公司统一的风险管理文化,依靠最高管理者到基层员工各个层次的相互配合,把风险管理贯穿到业务的每个环节。

(二)完善汇率风险管理体系

为了更加系统、有效地管理汇率风险,保险公司要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建立分工合理、职责明确、关系清晰的组织体系,制定汇率风险管理方面的相关制度,为汇率风险的有效控制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应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风险调整后的绩效考核标准和激励制度,激励经营管理人员不断提升汇率风险的管理水平。要建立风险责任制度和检查制度,明确各岗位的义务和职责,并通过风险管理部门、合规部门和审计部门的监督,促进汇率风险管理相关制度的有效执行。

(三)加强保险外汇资金运用管理

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加强保险外汇资金的运用管理,提高保险外汇资金的经营效率等途径,减弱甚至抵消汇率浮动带来的损失。

1.加强资产负债管理

加强外汇资金的资产负债管理是加强外汇资金运用管理的前提。保险公司应在充分考虑外汇资产和负债特征的基础上,制定外汇资金投资策略,使不同的外汇资产和负债在数额、期限、性质、成本收益上相匹配,以便有效控制汇率风险。

2.扩大保险外汇资金运用规模

某保险集团公司海外投资收益率扣除汇兑损失后,依然高于国内投资,从一个侧面说明扩大保险外汇资金的运用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少汇率损失。因此,保险公司和监管机构应共同努力,扩大外汇资金运用规模,实现外汇资金有效益的流动,以收益冲抵汇率风险带来的损失。

3.提高保险外汇资金投资绩效

即使在人民币存在预期升值的情况下,选择适当的投资渠道、提高保险外汇资金的投资绩效依然有可能抵消汇兑损失的影响。根据《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管理暂行办法》及实施细则的规定,保险公司的外汇资金可投资于银行存款、外国债券、银行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以及中国企业海外上市股票等投资工具。但目前,保险外汇资金的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境内银行存款,投资品种比较单一,收益局限性较大。因此,保险公司应拓展外汇资金的投资渠道,优化投资组合,以提高外汇资金的投资收益,减弱汇率风险的消极影响。

4.充分利用专业投资管理公司

根据规定,保险外汇资金的境外运用应该实行托管制,并委托境内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或境外专业投资管理机构管理。同时,由于各保险公司单独进行外汇资金投资的成本较高,因此可以选择委托资产管理公司投资的方式,通过外汇资金投资专业化来提高投资绩效、降低汇率风险带来的损失。

(四)使用金融产品交易

管理汇率风险是保险公司面临的严峻挑战,这有赖于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完善,尤其是外汇衍生品的丰富。对远期、掉期业务等金融工具的有效使用有助于保险公司防范汇率风险。由于目前市场上缺乏人民币汇率衍生工具,所以,通过资金管理的方式,即资产负债方式来管理汇率风险比较适合保险公司。保险监管机构应逐步放宽避险工具的使用,切实做好对冲方面的制度安排,并取消对保险资金投资金融衍生品部分限制,以便保险公司能够更好地规避风险。

(五)合理配置外汇资产币种

由于外汇市场上,各外汇对人民币的汇率波动情况不一样,为分散外汇波动风险,可以考虑对外汇资产的币种及相应的持有量进行调整,使一币种外汇资产升值所带来的影响与另一币种外汇资产贬值所带来的影响产生抵消效应,从而从一定程度上缓解汇率风险,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例如,在当前时期内,根据汇率走势,可以适当减少美元资产持有量、增加欧元资产持有量。但是,由于各外币之间以及外币与人民币之间存在多重关系,影响汇率波动的因素增多、也更加复杂,所面临的风险也相对较大,因此,现阶段不宜过多进行外币间的对冲。

汇率风险范文第2篇

【关键词】汇率风险 企业

1 汇率风险的类型及表现

汇率风险是指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由于一定时期内的汇率变动,使某一经济主体以外币表示的货币价值具有上涨或下降的可能性。汇率风险有对国际收支、物价水平、外汇储备等宏观因素的影响,也有对企业的营运资金、收益、成本等方面的微观因素的影响。对于跨国经营的企业来说,汇率风险是指企业经济活动绩效受到汇率波动不利影响的可能性。

根据汇率风险产生的原因和对企业影响的不同通常将汇率风险分为交易风险、折算风险和经济风险三种类型。

1.1交易风险

交易风险是指一个经济主体在以外币计价的国际收付经营活动中,由于签约日与履约日之间汇率变动的不确定性而引起收付款项本币价值发生变化的风险。交易风险是跨国经营企业中最常见的一种汇率风险,是一种流量风险。

1.2折算风险

折算风险又称为会计风险、评价风险、转换风险、账面风险等,是指在对企业的会计报表进行合并处理时,需要将功能货币(主要经济业务环境中使用的货币)转换成报告货币(母公司编制会计报表时所使用的货币)时,因汇率变动而引起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利润和损失在会计报表折算或者重新报告时出现的折算损益。

1.3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也称经营风险,是指由于汇率出乎意料之外的变化而导致未来一定时期内企业收益变化的一种潜在性的风险。即汇率对企业将来的产销量、价格、成本等生产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企业未来的利润和市场价值。

2 应对汇率风险的措施

汇率风险管理是针对汇率可能出现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减少或避免汇率变动可能造成的损失。汇率风险的管理方法很多,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运用。

2.1培养和强化汇率风险防范意识

首先,企业管理层应认识到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大趋势,主动适应这一改革,高度重视汇率波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增强汇率风险防范意识。其次,要树立正确的防范汇率风险的理念,以保值而非投机的心态对待汇率风险管理,并树立风险管理的成本意识。最后,要随时密切注视国际外汇市场不同货币汇率的变化动态,注意研究监视外汇汇率变化信号及其规律,特别要注意我国对外汇的政策管理手段等的变化,及时跟踪、研究和预测人民币汇率波动趋势,增强对汇率变动的敏感性。

2.2加快培养和吸收高素质的外汇风险管理人才

外汇风险管理是一项素质要求高、技术性强、专业性强的工作,需要精通经济、金融、会计、财务管理、法律和计算机操作的高素质人才来操作。否则,即使有可供灵活运用的方法,也难以规避外汇风险。因此,企业应加快培养和吸收高素质的外汇风险管理人才,或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及其人员进行外汇风险管理,从而为外汇风险管理提供人才保障。

2.3形成防范汇率风险的管理机制

汇率变动是不可控因素,但汇率变动的风险和机会是共存的。汇率变动给企业带来的汇率风险应通过预测来防范。企业应设立专门机构,安排专人负责汇率风险的分析、研究以及防范措施的拟订、报批和实施工作。也可考虑聘请一些金融专家组成顾问团,建立汇率风险管理委员会,形成防范汇率风险的管理机制,对企业的汇率风险进行专题评估,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

2.4把好合同签订关,事前控制交易风险

(1)在投标报价过程中必须考虑汇率变动的因素

签订合同是进行对外经济交易的重要环节,企业应视实际情况逐步把汇率风险评价纳入经济评价体系,或者作为重要的决策参照信息,在投标报价过程中把汇率风险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进行管理。

(2)合同加列保护性条款

在对外签订商务合同时,应争取在合同的价格条款上加列保护性条款。例如:

——使用浮动汇率,即在签订合同时约定一个汇率, 如果未来汇率发生超过一定范围的波动时,则价格条款按波动的汇率进行调节。

——加列货币保值条款,即增加货币保值条款,把汇率定下来,以后无论汇率发生什么变化,仍按合同规定的汇率结算。

(3)在合同签约时应充分考虑币种因素,选择有利的合同货币

——宜采用多种计价货币,避免单币种巨幅变动带来的汇率风险。

——按照“付软收硬”的原则,对甲方提供劳务应以签订硬货币结算的合同为宜;对客户采购物资应以签订软货币支付为宜。以此锁定收益避免损失。

——争取使用本币计价,以此与汇率风险绝缘。

——收款或贷款争取使用已经或将要持有的外币,确保资金收支币种匹配。

——分包合同尽量考虑采用与主合同一致的币种,以减少汇率风险。

(4)在充分考虑自身竞争力的基础上, 也可通过适当提高报价来规避风险,也就是提高外币投标的价格作为汇率波动的风险溢价

2.5通过改变操作策略,控制和规避交易风险

(1)控制资金收支节奏,提前(或)延迟资金的收付

首先,必须对各种货币的升值或贬值趋势做出有效预测。然后,在合同和资金运作允许的情况下,按照“提前或滞后”策略控制资金收支的节奏。即企业持有以硬(软)货币计量的债权,应延迟(提前)收回;企业持有以硬(软)货币计量的债务,应提前(延迟)支付。

(2)投保货币风险

企业可以通过保险的方式将可能承担的汇率风险损失相对缩小。保险是指通过向有关保险企业投保汇率变动险,一旦因汇率变动而蒙受损失,可以从保险企业获得一定程度的补偿。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府对某些外汇风险提供保险服务。

(3)通过保理提前变现

企业可以通过保理的方式提前变现规避汇率风险。保理是指企业将应收款项卖断给经营保理业务的银行或财务公司等机构,收进全部或部分货款,从而取得资金融通的业务。

(4)利用外币债务进行风险防范

企业可以利用外币债务进行风险防范,不应仅仅把外币债务当作是一种融资的手段,还应该把它当作一种规避风险的工具。例如:在外币持续贬值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低息外币贷款提前进行变相结汇,以相对较小的贷款利息成本换取避免未来可能出现的较大汇兑损失。

2.6借助金融交易,规避交易和折算风险

金融交易避险策略是指企业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建立某种特定契约或合同转移和避免汇率变动风险。借助金融交易管理汇率风险的方法有很多种,但共同点就是,通过金融交易持有一个与现有受险部分金额和期限相同但方向相反的外汇头寸,把各种外币净头寸变为零,从而控制交易风险。目前可以运用方法有:远期外汇合约、外汇期权、外汇期货合约、货币互换等。

2.7实行资金集中管理,从内部控制交易和折算风险

(1)实现资金收支的币种匹配

企业应该实行外币资金集中管理,将资金要纳入企业资金的大循环系统,充分发挥企业资金集中调度的优势,有效控制外币资金的流动,尽量实现同种外币流入和流出的匹配,以减少给企业带来的外汇风险。

(2)适当调整资金结构

根据企业国际业务整体资金流,计算资金需求总量,合理安排融资规模,用资金管理的方式来规避折算风险。重点在于必须正确预测出子公司所在地货币的升值或贬值。实行“负软正硬”策略,即如果子公司位于硬币的国家,则应减少该种货币的负债;反之,如果子公司位于软币的国家,则应减少以该种货币的资产。

此外,由于跨国企业母公司与子公司彼此之间常有资金移转,因此可以透过改变资金移转的方向、金额及时间来减少换算风险。母公司与子公司彼此之间常有商品买卖交易,也可以透过这些商品的买卖来规避部分换算风险。

(3)控制受险的资产和负债

资产负债表避险法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折算风险管理技术,这种方法要求在资产负债表上重新安排会计受损额,即使合并资产负债表上的外币风险资产与外币风险负债相等,会计风险头寸(受险资产和受险负债之间的差额)为零,保证汇率变动不带来任何折算上的损失。例如:通过内部债权债务的对冲、海外利润及时结转上缴回国等措施,统一、合理的调整海外业务资产负债,实现对资产负债受险部分的调控,减少外币净资产的受险额度,减少外汇风险。

2.8通过战略层次上的运作,规避或消除经济风险

(1)生产经营分散化

生产经营分散化是指在汇率变化的情况下,企业在国际范围内分散其销售、生产地点和原材料来源地,包括产品多样化、销售渠道多样化、生产地点多样化和原材料来源的多样化。这样一方面可以灵活调节软、硬币的现金流量,另一方面可以使汇率风险相互冲销。

(2)财务多样化

财务多样化是指以多种货币寻求资金的来源和安排资金的去向。多种货币中有的升值,有的贬值,互相抵消,使汇率风险有所下降。另外,多种货币计值的债务与投资之间也可以互相匹配,避免可能遭受的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范文第3篇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对长期习惯于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商业银行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在新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下,如何尽快提高管理和驾驭汇率风险的能力和水平,在新的市场环境中寻求新的机遇,成为当前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面临的汇率风险

2004年6月通过的《巴塞尔委员会新资本协议》,把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一起并称为商业银行经营的三大风险,而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则是商业银行经营面临的主要市场风险。

商业银行经营中汇率风险主要是由于汇率波动的时间差、地区差以及币种和期限结构不匹配等因素造成的。通常,我们把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分为交易风险、折算风险和经济风险三种类型。

(一)交易风险

交易风险是指银行在客户进行外汇买卖业务或在以外币进行贷款、投资以及随之进行的外汇兑换活动中,因汇率变动可能遭受的损失。目前,商业银行主要面临的交易风险有:1.人民币结售汇业务中,如果在订单签订与实际交割期间发生汇率变动,银行就有可能遭受损失;2.银行外汇存款与外汇贷款的币种头寸不匹配时,有遭受损失的可能;3.银行外币存款期限与外币资金运用期限不匹配时,造成再投资或再融资时的汇率风险上升;4.银行日常经营中为满足流动性需要而持有的外汇头寸,也面临着汇率变动的风险。

(二)折算风险

折算风险是指由于商业银行在对资产负债表进行会计处理中将外币折算为本币时,由于汇率变动而引起某些外汇项目发生损失的风险。一般有:1.由于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商业银行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需要将以外币表示的资产和负债项目换算成本币表示,这就有可能影响银行的财务报告结果;2.商业银行按国家有关规定在结转国际业务利润时,由于人民币汇率的变动,而使当期损益发生变化。

(三)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是指由于汇率变动引起的商业银行未来现金流变化的可能性,从而使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以及收益面临损失的可能性。汇率的波动会引起利率、价格等一系列经济因素的变动,这些变动影响着公众的储蓄和投资、总供给和总需求、国际贸易等相关经济情况的变化,从而直接或间接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间业务等产生影响。

例如:1.汇率的波动会直接对我国的进出口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贸易融资等业务;2.公众对汇率的预期直接对商业银行外币存贷款业务规模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

(四)新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自2005年7月21日实行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实现了有升有降的小幅双向波动,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在实施增加外汇市场主体、引进做市商制度、提供远期和调期等规避汇率风险的工具等一系列措施后,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初步形成。

在新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下,外汇市场主体对汇率风险的防范意识逐渐增强,外汇投资与避险的需求增强。这些都对外汇市场中提供外汇产品和服务主体的商业银行提出新的挑战和机遇。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分析新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1.对负债的影响

商业银行的外汇负债主要包括外汇存款、外汇债务,其中又以外汇存款为主。随着我国外汇管制的逐步放松,企业和居民持有的外汇资产逐年增长,由于受到投资渠道的限制,这些外汇资产大部分以各种存款形式存在银行。截止2006年6月底,我国金融机构各项外汇存款余额为1610.21亿美元,其中:企业外汇存款721.80亿美元,居民储蓄存款657.25亿美元。

近几年,主要受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影响,外汇存款增速下降,特别是自2003年9月以来,储蓄存款持续负增长。在市场普遍预期升值的前提下,市场主体会减少其持有的外汇资产。对企业来讲,除了满足经营需要必须保持的必要外汇头寸外,多余部分大多可选择即期结汇以避免可能出现的损失;对于居民来讲,外汇存款(包括外汇理财)收益率无法弥补预期的汇率波动损失的情况下,一般也会选择转换为人民币,既防止了损失,还可能获得更多收益。外汇市场主体的选择直接导致了商业银行外汇负债的减少以及由于企业和居民大量结汇造成的商业银行外汇头寸的急剧增加,在外汇市场预期趋同及缺少衍生工具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很难在市场上平掉这些巨额头寸,从而面临损失的可能。可见,随着市场主体对汇率波动的敏感性增强,在市场主体趋同的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商业银行成了汇率风险的主要承担者。

2.对资产的影响

人民币继续升值的预期减少了企业和居民的外汇存款需求,却刺激了企业和居民的外汇贷款需求。自汇改以来,本来受到控制的外汇贷款增速又重新复苏,参见图1。

在商业银行外汇负债增长放缓的情况下,为满足外汇贷款的需求,整个金融机构的外汇存贷比不断攀升,甚至超过了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外汇存贷比不得超过85%的警戒线。从贷款期限来看,中长期外汇贷款占全部现汇贷款的比重由2002年6月末的43.73%上升到2005年6月末的46.77%,短期贷款则由39.37%下降到37.27%。这样就形成了银行外汇资产向贷款集中,而贷款期限则又以中长期贷款为主,导致金融机构外汇资产的流动性风险增加。

虽然美元贷款利率在美联储连续加息后在高位会持续一个阶段,美元贷款的利息成本明显高于人民币贷款,并且在人民银行宏观调控下,外汇贷款的审批程序更复杂。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且人民币加息后,利差的劣势不足以降低企业对外汇贷款的强烈需求,中长期贷款、甚至短债长用的需求依然强烈。人民银行只能通过提高外汇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外汇信贷总规模。

对商业银行来说,外汇信贷需求的旺盛与外汇存款的减少形成鲜明对比,为满足信贷需求,许多商业银行,特别是外汇负债规模较小的中资银行,必然需要借入外汇负债,从而增加了银行信用风险、汇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3.对国际业务的影响

一般,人民币的升值会起到鼓励进口和抑制出口的作用。国内出口下降,收汇减少;进口增长,对外付汇增加。但从目前看,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影响极小,汇改后我国对外出口仍然保持了比较强劲的增长势头,同时进口也有较高增长。

国际业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相对于传统信贷业务,国际业务的非利息收入(NFI)较高,并且贸易融资期限短,风险较小。因此,新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给商业银行发展国际业务带来了良机。出口方面,升值预期会使企业提前结汇,在合同期限不变的情况下,一般会选择押汇,或者采取出口卖断(福费庭)业务等;进口方面,企业会更倾向远期合约,增加进口押汇的额度。这些都对商业银行发展国际业务有利。

4.其他影响

除了对负债、资产和国际业务方面的影响外,新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还会对以下方面产生影响:

(1)有利于汇率风险相关业务的发展。新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使企业和居民的外汇风险意识增强,对于拥有外汇资产的企业和居民,其外汇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会更加迫切,这为商业银行扩展业务、发展新产品和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机遇。

(2)新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将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

(3)有利于加快引进战略投资者和中资商业银行的海外并购。对于人民币的升值,早期引入的战略投资者,如汇丰参股交通银行,已获得了升值收益。在此示范效应下,如果海外预期人民币继续升值,将有利于加速引入战略投资者的进程,同时更加灵活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新机制将使市场环境更加健全。

另一方面海外并购是我国商业银行实现国际化的主要途径,人民币升值有利于降低并购成本,加速我国商业银行走出去的进程。

三、政策建议

新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笔者建议商业银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

(一)大力开发新产品,尤其是外汇理财产品,稳定外汇存款

在外汇存款方面,应抓住市场机遇,大力开发新产品,尤其要细分市场,区分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打造满足不同需求的特色产品和服务,同时树立品牌。如现在热销的各种挂钩型外汇理财产品,通过与高收益的资产挂钩提高收益率,抵消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损失。

与传统存款产品不同,理财型产品具有期限固定,流动性稳定的特点,对目前外汇存贷比例较高的情况是非常理想的资金来源,因此,应大力发展理财产品,稳定外汇存款,同时拓展理财型产品的空间,增加利润来源点。

(二)发展外汇贷款,抓住客户需求,寻求利润增长

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使客户的贸易融资需求增加,商业银行应积极开拓风险相对较小的贸易融资业务,但同时应注意控制信用风险。

同时,要抓住中资企业海外并购的市场机遇,为企业提供海外并购贷款业务,发展如银团贷款等新型贷款业务及提供履约保函、备用信用证等表外业务。

(三)创新国际业务,增加中间业务收入

汇率风险范文第4篇

2015年“8・11”汇改后,中国外汇市场一度面临大规模资本外流和强烈的贬值预期。2015年8月至12月,外汇储备每月下降接近800亿美元。按照这种速度,即便是高达4万亿美元的外储,也会逐渐消耗殆尽。市场开始怀疑央行依靠外储稳定人民币汇率的能力。一时间,外储下降与人民币贬值形成了恶性循环:外储下降越多,市场对央行捍卫人民币能力的担心越大,人民币贬值预期也越强烈。

2016年初,央行推出“收盘汇率+篮子货币”新中间价定价机制,试图引导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缓慢贬值。新汇率形成机制消除了一次性大幅贬值可能性,人民币贬值预期显著下降。新的汇率形成机制提高了透明度,事后可验证大幅增强,一次性大幅贬值预期大幅下降。

然而,外汇储备与贬值预期的恶性循环并没有被打破,仅仅是被推迟了。2016年外汇储备下降幅度接近3000亿美元,离岸市场人民币一年期远期贬值幅度约为4%。央行的操作策略与过去处理升值预期时基本一致,依然是以“时间换空间”。通过实施严格的资本管制,运用中间价和外汇储备干预外汇市场,控制人民币汇率贬值节奏。结果是,在岸即期市场难以及时消化美元冲击,人民币汇率的压力都被堆积到离岸远期市场,形成贬值预期。贬值预期又进一步强化美元加息的冲击,重新形成恶性循环。

面对人民币贬值预期,贸易商和投机者都在囤积美元。这种简单的策略既可获得人民币渐进贬值的收益,又可观望外汇储备的损耗,等待央行最终支持不住,放弃维稳汇率,获得更大的收益。

央行则是边打边退,期待美元上涨周期早日结束,人民币贬值压力尽快释放。这一策略的收益是让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避免预期外的不可控风险。代价则是丧失货币政策独立性以及加强资本管制,而且,最终能否守住人民币汇率依然是未知数。

这场战役的主动权一直在贸易商和投机者手上。汇率捆住了央妈的双手,央行在赢面上并不占优。问题的症结在于央行能否容忍人民币汇率一次性贬值后自由浮动?这取决于人民币汇率一次性贬值究竟会造成哪些不可控的风险。

这个问题可以分别从宏观、外汇风险对冲和海外政治压力三个层次来分析。

从宏观层面看,汇率的合理水平主要取决于经济的基本面,例如,人口结构、相对生产率、贸易条件等因素,这些中长期的基本面因素最终会反映到经常账户收支状况。我国经常账户顺差/GDP水平在全球金融危机后不断收缩,于2010年开始稳定,之后在2.5%的水平左右波动。过去五年,经常账户顺差/GDP平均值约为2.4%,2016年前三个季度我国经常账户顺差/GDP约为2%。至少从基本面的因素来看,一次性贬值之后,人民币汇率不会陷入持续贬值的困境。

从外汇风险对冲的角度来看,一次性贬值后,人民币汇率可能会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过去六年,我国货币扩张速度非常快,M2的平均增速为13%,总规模已经达到20万亿美元。在我国外汇市场,由于存在“实需原则”,这部分资产自身没有对冲外汇风险的能力。只能通过央行稳定汇率间接帮助居民对冲汇率风险。央行只要同时保证通胀平稳,居民存款就不会影响外汇市场。

但是,一旦人民币汇率出现一次性贬值过渡到浮动汇率,就相当于央行不再为居民提供对冲外汇风险的服务。居民的财富价值会出现较大波动,有一部分资金会慌不择路地伪装成“实需”进入外汇市场对冲风险,进一步加剧人民币汇率向下超调程度。

所以,我们预计在央行一次性贬值、让人民币自由浮动后,汇率将会出现较长一段时间的波动,有可能不止一次贬值、而是多次台阶式贬值。但是,当美元头寸处于极端拥挤的时候,最终市场上会有 “聪明钱”逆势进场,人民币汇率止跌回升。届时,人民币汇率迎来真正的双向波动,央行则可以放开手脚建设多层次的外汇市场,提供多样化的外汇市场工具。

最后一点是海外政治压力。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贸易国,如果出现一次性大幅贬值,必然会引发全球动荡,也会引起新一轮的口水战。但是,此次贬值“师出有名”:改革的方向是让汇率市场化,发挥国际收支自动调节器的作用。即使美国财政部和IMF对贬值结果心怀不满,也无从提出过多指责。另一方面,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表示上台后要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如果届时央行已经不再频繁干预外汇市场,那汇率操纵也就无从谈起。可以说,从现在到特朗普政府上台之前的这段时间是放弃对外汇市场的干预、让人民币自由浮动的窗口期。

从宏观层面和海外政治压力来看,人民币汇率浮动并不会对境内金融市场造成不可控的冲击。最大的风险来自境内市场主体对冲外汇风险的行为。这实际上是所有脱钩货币都必须承担的成本,也是货币超调的主要原因。与其他脱钩货币相比,中国央行已经为需要对冲外汇风险的企业和个人提供了一年多的缓冲时间。而且,中国还有严格的资本管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外汇市场的波动幅度。

究竟在哪个时点放开汇率的风险最小,并没有定论。但从2005年汇改至今,人民币汇率一直处于单边行情,无法建立有效的衍生品市场。作为基础资产的中美双边汇率如果存在持续单边预期,在此基础上发展的衍生品就会放大单边预期,进一步恶化人民币汇率贬值或升值预期。因此,如果不放开人民币汇率,外汇市场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居民对冲外汇风险的需求也无法释放。汇率弹性是外汇市场发展的基础。与其等到外汇储备消耗殆尽,再考虑放开汇率,不如趁当前手握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放开汇率,尚有足够的回旋余地。

汇率风险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体制改革;风险;外汇管理

一、我国外汇体制的改革

从建国到现在,随着外汇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我国外汇市场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商业银行的外汇经营管理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我国没有自由交易的公开外汇市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到1994年,是外汇调剂市场与官方外汇市场并存的阶段。此阶段实行外汇调剂制度,允许外汇留成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将外汇转让给需要用汇的单位来调剂余缺,商业银行依然游离在外汇市场之外,不参与外汇市场交易活动。1994年我国进行外汇体制改革,建立了银行间外汇市场,从此商业银行以市场参与者的身份进入外汇市场。商业银行为企业办理结售汇业务后,在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外汇头寸余缺调剂。此时商业银行完全是被迫进场交易,其行为从属于政府在经常项目开放情况下稳定汇率的目标,具有政策性业务的意义,汇率变动的风险完全由我国中央银行承担。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外汇储备迅速增长,结售汇体制也逐步从强制结售汇向意愿结售汇转变,外汇市场逐步活跃,商业银行与企业的汇率风险随之暴露。针对这种状况,2003年外汇市场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推出远期结售汇业务、延长外汇市场交易时间、允许银行进行双向交易、增加欧元交易品种。伴随着外汇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逐步摆脱作为政府实行经济政策工具的角色,从自身业务发展需要出发,积极主动地参与外汇市场交易,以便规避风险、获取收益。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人民币利率市场化与自由兑换进程的加快,2005年,我国外汇管理部门对外汇交易市场和汇率形成机制又进行了一系列改革:5月,外汇市场做市商制度启动;7月,汇率形成机制调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8月,远期结售汇范围扩大,允许银行对客户办理不涉及利率互换的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可以预见,随着我国向灵活汇率制度转变,外汇交易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必将进一步扩大,逐步与国际金融市场融合,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也势必与外汇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特别是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影响深远。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调整后,汇率的波动幅度比过去增大,变动频率比过去加快。

二、商业银行面临的外汇风险

1.商业银行汇率风险及其成因

汇率风险指在一定时期内由于汇率变化导致的经济主体资产、负债和收益的不确定性。各国国内的政治、经济因素是引起外汇市场供求变化,造成汇率变动的最根本原因。商业银行汇率风险主要是由于汇率波动的时间差、地区差以及币种和期限结构不匹配等因素造成的,汇率的波动导致商业银行持有外汇头寸的价值发生变化,形成商业银行汇率风险。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分为交易风险、折算风险和经济风险三种类型。

商业银行外汇风险产生的两个来源是持有外币资产负债和进行外汇交易:①随着国际经济和贸易往来的迅速发展,提供更多的外币融资服务使得银行持有更多外币资产和负债。②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外汇交易日益成为一个主要的交易品种,银行根据外币价格的变化进行投机以获利,使商业银行成为外汇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为客户提供外汇服务和在外汇市场上投机都使得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均产生外汇头寸。随着汇率的变化,该头寸的价值发生相应变化,造成银行收益的不确定,表现为汇率风险。

2.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汇率风险的表现形式

(1)资产负债的汇率敞口风险。我国企业对外汇需求不断增加,但我国商业银行外汇资金来源却没有相对增加,外汇资金供应紧张,造成商业银行向主管部门申请人民币购买外汇以发放外汇贷款的现象,这会导致外汇资产与人民币负债之间的敞口风险。

(2)引入OTC交易方式后,商业银行结售汇等中间业务汇率风险增加,可能出现平盘价低于对客户结算价的情况。

(3)远期结售汇业务等外汇衍生产品给国内银行带来更多风险。

(4)汇率的变动也给商业银行外汇资本金带来风险。由国家通过外汇储备注资、通过境外上市或引进战略投资者融资形成的外汇资本金容易受汇率波动的影响,造成折算成人民币后的资本数量发生变动,从而影响资本充足率。3.对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的衡量

对汇率风险的衡量应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确定风险敞口,然后衡量在受险时期内汇率发生非预期变动的概率和方差。汇率风险敞口需要确定受险货币、金额和时间。银行所持有的每一种外币的净受险头寸=外汇资产-外汇负债+买入外汇-卖出外汇=外汇净资产+净外汇买入头寸。受险时间内未预期到的汇率变动的概率反映了汇率风险的大小,方差反映了汇率波动范围的大小。在一个较长时间和相对稳定的经济环境下,银行在汇率风险中的损失有一个较为稳定的概率。汇率波动方差的大小决定了产生经济损失的程度。商业银行对汇率的预测可以采用基础因素分析、技术分析、模型预测以及主观分析等方法。在确定风险敞口和汇率变动的概率和方差后,可以衡量出商业银行在汇率风险中外汇敞口潜在的损失,即等于净受险头寸与汇率波动概率的乘积。另外,对于外汇风险的衡量存在各种计量方法,如缺口分析、久期分析、外汇敞口分析、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以及VAR方法等。

三、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

1.汇率风险管理的原则

(1)外汇风险管理服从银行经营的总体目标。一般商业银行的目标表现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外汇风险管理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并固定未来的收益,避免汇率波动的影响。在外汇风险管理中,收益最大化目标要求商业银行对外汇风险报酬、风险损失和管理成本做出精确的核算并进行比较,以此为依据确定具体的风险管理方法。

(2)商业银行在外汇交易中要对交易的币种进行管理,一般选择较为熟悉的有完善历史资料的货币、可以自由兑换的货币、与原有债权债务相匹配的货币,或者加列货币保值条款。

(3)管理多样化原则。外汇风险的成因、管理方法和成本多种多样,所以对不同外汇风险的管理措施应具体分析,选择最适合的管理方法。同时,要注意防止由于考虑不周全而产生的操作风险。

2.汇率风险管理的方法

商业银行对于汇率风险管理方法可以通过两种渠道:①表内套期保值,不分别考虑即期交易和远期交易的损益,调整外汇风险敞口为零,来消除外汇风险影响。但是表内套期保值成本较高,同时通过对资产负债的调整会对整个机构的运营产生影响。②表外套期保值,利用远期外汇合约、期货合约、货币期权、掉期、货币互换等表外工具建立外汇衍生交易头寸,使其方向与表内风险相反,规模相等来消除外汇风险影响。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衍生产品的不断丰富,由于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成本优势和更大的灵活性,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汇率风险管理开始成为重要方法。

3.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建议

(1)加强对外汇风险的重视,加强银行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监控外汇风险的意识,普及外汇风险监管知识技能,重视和培养外汇专业人才。

(2)OTC交易方式的引入改变了以往撮合方式中外汇交易中心承担信用风险的情况,增加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因此,询价交易中做市商银行应加快交易系统、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系统建设,同时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交易对手的授信管理,定期对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进行重估。

(3)汇率波动的频繁以及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使客户的汇率风险增加,贷款企业信用风险加大,所以商业银行应把外汇交易涉及的客户信用风险纳入企业法人统一授信管理。

(4)衍生产品的风险不在自身,而是来自操作运营。由于衍生工具是零和游戏,风险复杂性高、隐蔽性大、计量难度大、破坏性大,所以商业银行应当特别重视外汇交易中的操作风险,应当不断完善管理政策和程序,注重规则的实施,对于即使产生了收益的违规操作也加以严肃处罚。加强外汇交易的限额管理,建立超限额预警机制,对未经批准的超限额交易进行相应处理。

(5)完善商业银行的部门和结构。建立与外汇业务经营部门相互独立的外汇风险管理和控制部门;加强外汇风险审计能力,制定合理有效的审计方法、配备具有外汇专业知识的审计人员。

(6)银监会加强对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的外部监管,制定银行在交易前准备、交易实现、确认、轧差、结算、往来账核对、财务控制等交易流程上应遵循的规定,减少商业银行间的恶性竞争。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更多

安徽大学法律评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安徽大学法学院

世界经济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上海市社会科学院

新金融评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