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礼仪课程教学

礼仪课程教学范文精选

礼仪课程教学

礼仪课程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商务礼仪;教育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商务礼仪是我国高等院校商科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对于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明确指出要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全面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在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商务礼仪课程也必须顺应时展,改变传统的“一书、一教案、一师、一考卷”“教、背、考”式的教育范式,借助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支持整合和丰富课程教学资源、提高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一、教育信息技术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应用现状

(一)教师的信息化意识不足

目前我国对礼仪、礼宾师的培训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比较权威的资质认证方式,各学校的商务礼仪教师多数由艺术、语言类等相关专业教师兼任,很多教师并不具备专业礼仪师的资质,也不将商务礼仪作为其核心研究方向,授课模式依然采用传统地讲、背、考方式,只求保证课堂基本要求,不愿花费精力深入探究如何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实效。从近几年的高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原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精品资源共享课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情况来看,与商务礼仪课程相关的参赛作品和课程资源非常少,这说明商务礼仪课程教师的信息化意识还存在很大不足,急需提升[1]。

(二)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强

1.教师依托信息技术构建课程资源的能力不足

商务礼仪在大学生的课程设置中属于一门新兴课程,已成体系的网络课程资源比较匮乏。调研中发现很多老师还未尝试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来制作或整合教学资源,课堂上使用的课程资源大多源于网络下载,其权威性和示范性堪忧,甚至有可能产生错误的引导作用。比如,商务场合的站姿、坐姿、引导手势等行为规范虽与服务场合有共同之处,但由于场合、角色不同,还存在较大差异,需要予以区分。事实上,很多教师课堂中所使用的,甚至一些商务礼仪教材的配套资源中,有很多素材是不适用于商务场合的,这表明很多教师不懂得如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资源选择性地进行整合和处理,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商务礼仪课堂教学,更不用提自己系统性地录制或制作微课、动画、交互式游戏等课程资源,这是造成商务礼仪课程教学资源匮乏的一个主要原因,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实现。

2.教师借助信息化媒介提升课堂效率的实践经验不足

商务礼仪综合性和实践性极强,但受学生认知基础、课时量等因素制约,教师们在兼顾理论和实训活动方面往往顾此失彼。要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而过度压缩课堂实训内容,满堂灌理论知识,忽视了课程的实际意义;要么为了兼顾实训练习而大量删减课程整体内容,严重影响课程知识学习的连贯性和全面性。而一些能够打破时空局限,将课堂延伸至课外,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助力于高效课堂和交互式学习模式的信息化教学媒介尚未在商务礼仪课堂中得到推广和有效使用。

二、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商务礼仪课程教学中的意义

(一)提高商务礼仪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和教科研能力

商务礼仪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势必会促进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探究和构建,对教学手段的选择向科学化、高效益方向发展。教师可先借鉴一些相对成熟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或慕课资源等加强学习,在学习、探索中强化自身的信息化意识,或与教育技术、计算机等相关专业教师沟通合作,提升自身对教学资源的搜集、整合和制作能力。比如,学会如何使用Camtasia、AdobePremiere、GoldWave、FastStoneCapture、Photoshop等软件来实现音频、视频和图片等教学素材的剪辑、合并、配音、美化等效果;学习如何熟练运用Flash、Camtasia等软件制作动画和微课等,基于商务礼仪的学科特点在实践探索中不断提升自身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此外,在智能手机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的时代背景下[2],为了满足学生“随时能学、随处能学”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教师可借助信息化教育媒介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一则减少课时压力,二则充分照顾学生的学习自由度。很多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探究(比如UMU网络教学平台中的问卷调查、在线讨论、微课录制、课程直播、抽奖游戏、在线测试、拍照上墙等功能)、线上资源的整合制作、在线直播等新型授课模式的实现均会促进商务礼仪教师提升自身的教科研能力,成为新型授课模式的研究者和创造者。

(二)助力构建商务礼仪线上教学资源库

网络教学资源库的构建过程也是商务礼仪教师再次备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随着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升,更多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线上资源、活页式学习手册等教学资源会不断呈现,系统性、创新性的商务礼仪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库会逐步建立起来。

(三)推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

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升和信息技术在商务礼仪课堂中的应用势必会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局限性,将课堂教学活动延伸至课下,推动商务礼仪教师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备课,借助网络教学媒介将学习资源提前推送给学生,方便学生随时学习、反复学习、按需学习,教师依据学生的参与度、学习进度和检测结果等反馈信息精准把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合理进行教学设计,使疑难问题和重点知识在课堂中得到有效解决和充分强化,实现高效课堂。

三、教育信息技术在商务礼仪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一)从教学大赛获奖作品看信息技术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应用

从各类教学大赛的参赛与获奖作品来看,商务礼仪课程方面的作品数量均较少,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原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二等奖获奖作品“礼达天下,仪美人生——商务迎送礼仪”在教育信息技术与商务礼仪课程教学的融合上有不少值得借鉴的方面。课前,教师借助网络教学平台了任务单,学生录制“商务迎送流程”短视频提交至网络教学平台,教师通过查看视频,参考其他同学的点赞数、评分及留言对学生的认知基础,对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教师整合教材及相关资源制作出了趣味视频;课中,教师通过趣味视频、交互游戏和情景表演激发了学生们参与课堂的积极度,使学生在讨论互动和理论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有效掌握了商务迎送场合应注意的礼仪规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者、帮助者”作用,有效达成教学目标;课后,教师可以持续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追踪学生们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答疑解惑,实现课堂教学的痕迹化管理和全过程评价。

(二)UMU网络教学平台在商务礼仪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尝试

UMU是北京优幕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打造的一个知识分享与传播的互动平台[3],笔者在商务礼仪课程教学中借助UMU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实践尝试。1.防伪签到笔者所在学校的商务礼仪课程以选修课形式开设,每节课的选课学生数多达200多人,UMU的防伪签到功能极大地节约了传统课堂的“点名”时间,学生扫描投影屏幕上的二维码即可签到成功,教师可限制签到时间或设置动态二维码,避免学生签到“作弊”,实现了课堂签到的高效便捷。2.实时反馈,高效互动商务礼仪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学科,UMU“拍照上墙”功能可以方便学生们在实操展示环节实时拍下其他人的不当操作或标准操作,共享至网络教学平台,便于师生共同探讨,极大地提高了实训教学效率。UMU的“词云功能”可以借助平台的“讨论”和“问卷”功能来方便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地提出各自的疑问或者针对老师抛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平台会依据问题或讨论观点出现的频率自动筛选,优先展示课堂的焦点问题并通过大屏幕展示,方便师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集中讨论和解决共性问题。UMU的“微课”与“直播”功能可以帮助师生打破时空局限,实现个性化学习,师生可以随时随地互动交流,学生可以在教师进行“微课”和“直播”展示时,实时留言,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未及时参与的同学可以通过查看“微课”与“直播”的回放视频完成学习。3.即时评价、多元评价UMU的“考试”功能会将学生的测验分数、题目的正确率自动进行统计并展示在大屏幕上,方便师生一起分析探讨,及时解决课堂问题。教师在“考试”设置时可以设置允许学生、专业礼仪师等参与评价,实现课堂教学的多元评价。“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已经让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革,课堂教学的方式也势必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向着智慧化、个性化等学生乐于接受的模式转变,只有跟上时代步伐的教育模式才能被学生认可,才能培养出满足时展需要的优秀人才,在这方面,商务礼仪课程任重而道远,授课教师需要更新理念,积极提升个人信息化素养,加快推进课程建设与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打造“金课”,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王琨,王丽.论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及提高策略[J].科学与信息,2018(7):137-140.

[2]邹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国际商务礼仪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索[J].大学教育,2020(1):47-49.

礼仪课程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OBE教育理念;商务礼仪课程;高职人才;教学定位

在商务活动场合形象仪表、言谈举止、沟通技巧等对维护个人和公司形象,建立良好的商务交际氛围极为重要,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商务交际的结果,商务礼仪课程正是一门教导学生商务礼仪知识、培养学生商务礼仪规范的课程。目前,高职院校不少专业如文秘、市场营销、金融、贸易等都将商务礼仪课程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纳入专业课程体系。就课程性质而言,商务礼仪课程是一门偏向应用型、实践型的课程,在这一课程的训练中会大量进行实践性教学,但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下,这一课程的教学依然未脱离“传授”模式,即采用统一的标准和过程传授学生商务礼仪知识、传授学生商务礼仪行为规范,是一种工厂式批量生产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度不足,使得不少学生虽然经过课程的学习但依然难以满足企业岗位工作的需要。OBE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个人发展,以成果为导向,紧密围绕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采用多样化的课程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体系,保障每一位学生取得个性化的学习效果,追求最终实效而非纸面成绩,对改变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机械化、模式化问题,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提高课程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基于OBE的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OBE教育理念经过国内外教学实践的验证,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但在具体应用实践中往往会出现形似而神不似的情况,无法达到预期的应用成效。基于OBE教育理念进行商务礼仪课程教学,必须着重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关键:重新定义课程培养目标

OBE教学理念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成果导向教育理念,这对遵循竞争性标准、采用固定的教学安排、聚焦学生考试与测验的传统教育理念是一种巨大的颠覆,在教学实践应用时往往容易陷入有形无实的困境。在商务礼仪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关键点在于理清四个问题:想让学生获得什么样的学习成果?让学生获得这些学习成果是否有价值?如何有效帮助学生获得这些学习成果?如何知道学生是否已经取得这些学习成果?只有理清了这四个问题,才能有可靠的“成果目标”来为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进行导向。商务礼仪课程标准所定义的课程培养目标,从本质来说还是采用规定的进程完成标准统一的课程,不符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个人发展。基于OBE教育理念进行商务礼仪课程教学,首先就需要重新定义课程培养目标,以课程标准为基础转换符合教育利益相关者,即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学生教师等要求与期望的绩效指标,清楚的预期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成果,而不是所有学生都一个笼统的标准。

(二)核心:聚焦学生个人发展成果

OBE教育理念强调人人能成功,强调个性化评定,强调学生的自我参照评价。传统的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是一种聚焦于所有学生发展,采用统一考试与评价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课程内容、教学安排、课程结构、教学设计等各个方面都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关注度不足,仅是关注全班所有学生的发展,甚至从标准化的课程设定上来说是聚焦于全国所有学习本课程的学生的发展。但课程受教育者是多样化的,学习者未来发展方向是多元化的,显然,聚焦于所有课程学习者的课程教学,并不是以学生为本,从根本上就不符合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造成不少学生甚至成绩优秀的学生毕业后依然无法满足岗位工作需要的情况。可见,在商务礼仪课程教学中运用OBE教育理念,必须聚焦于学生个人发展成果,从学习机会提供、学习状态评定、核心能力掌握、考试考核方法、教学过程设计等各个方面,都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个性化的策略进行课程教学。

(三)途径:个性化评定推进教学进程

商务礼仪课程传统学习成果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一元化的评价方式,即以课程学分为评价结果,课程学分的取得以课程标准和教师设定标准为基础,其评定的方向更多的关注于学生是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学业,这种一元化的评价方式无法准确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水平,仅仅只是一个统一的终结性的评定结果,对教学进程没有显著性影响,使得商务礼仪课程的教学进程往往是按部就班的形式。运用OBE教育理念开展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显然还需要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方式进行革新,强调知识的整合,关注学生是否达成相适的成果目标,以学生是否具备岗位工作能力要求为本位,构建起多元化的、梯次化的评价标准[2]。评价主体上,除教师外还应当引入学生、社会等多个主体。评价方式上,应当灵活运用纸笔考试、日常评估、表现性评估、毕业评估等多种方式。评价过程上,不应只是学期末的评估,而应当是全过程的评估,如每节课、每章节,使得评价结果能及时反映学生学习成果。

二、基于OBE的商务礼仪课程教学实践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与商务礼仪课程大纲,结合OBE教育理念,将课程内容教学设计为:商务礼仪认知、商务形象礼仪、商务会面礼仪、商务接待与拜访礼仪、商务活动礼仪、商务宴请礼仪及求职面试礼仪共7个模块。教学实践表明,OBE教育理念的教学设计体现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1]。

(一)以项目式设计教学内容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项目为主线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这一方法目标指向多元化、可控性好、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项目周期短,是一种优秀的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基于OBE理念进行商务礼仪课程的教学,运用项目式教学法来设计教学内容具有很大的适用性。首先,将课程学习目标进行有机分解,以知识逻辑和能力核心为元件,围绕学生未来就业需要和企业岗位工作要求,将知识逻辑和能力核心元件组建成一个个的项目,即建立起多个综合性任务,以此来对教材原本的内容进行重组。而项目的目标指向则为多元化,根据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岗位需求设定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项目目标,而非所有学生追求同一个目标,以此增强教学内容与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关联度。例如从能力目标进行分解,将商务礼仪课程分解为形象设计、沟通交流、团队协作、活动组织、临场应变等多个综合性的一级项目,每个一级项目还可以进一步划分出多个二级项目,如形象设计项目可以划分为仪容、服饰、表情、语言等项目,以项目的划分界定来设计教学内容。

(二)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随着网络教育内容的不断渗透,高职课程教学工作可以进行一定的网络化实现。这样能够更好地进行商务礼仪课程理论知识的教学,能够让学生不限制时间和地点进行一定的自主学习,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够有效进行课程的优化,促进学生对商务礼仪课程的深度学习和掌握。教师可以通过驱动任务的形式来进行相关项目的主题下达,让学生通过网络学习能够进行一定的自主预习工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微课视频,并且在观看结束后进行课堂讨论。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来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学生可以根据网络学习的内容来回答,这样能够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一定的考察,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理论知识,为后面的实践应用打好基础。教师还可以通过对理论知识的整理来帮助学生进行重点记忆,形成知识框架,有助于学生对礼仪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翻转课堂的应用中,借助智慧树学习平台进行教学。在上课前需要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任务的,让学生能够通过相关资源进行一定功能的自主学习。教师通过课堂上的提问工作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回答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完成线上线下结合教学工作。教师还需要进行一定的课堂实训,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注重课堂情景模拟

在理论课程完成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的情景模拟工作来让学生对不同课程内容进行模拟实践,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理论和实践是具有一定差别的,只有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应用才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和知行合一,具有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通过课程的内容来进行相关场景的演练,比如在面试礼仪的情景模拟中,教师可以充当面试官的角色,对学生的面试礼仪进行考察。教师还可以进行一定的问题提问,来对学生的反应能力进行考察,这样才能够不断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3]。例如针对商务交际的综合实践能力,可以开发多种课堂模拟情境,包括如商务洽谈、剪彩活动、商务宴会、商务会议、客户接待等多种情境,让学生分组在各情境中轮流承担不同的角色,承担实际工作任务内容,以此通过情景模拟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在情景模拟实践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点评和指导,学生间也可以相互协作,同时学生在完成自己的角色和工作任务的时候,还需要大量理论联系实际的锻炼,并搜集信息完善自我,有助于围绕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开展教学。

三、基于OBE的商务礼仪课程考评实践

(一)分阶段全过程评估

在基于OBE的商务礼仪课程教学中,为了准确的评估学生学习成果的达成状况,扩大学生的学习机会,在课程教学中构建动态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时间,需要对学生进行全过程评估,以使评估结果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指导作用,而非仅仅是基于共同标准的评定比较作用,因此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过程评估。考虑到商务礼仪课程包括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其中实践部分占据了极为重要的比例,因此考核与评价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考察,紧跟阶段性学习目标和项目设计,评估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是否达到参照标准;第二部分针对学生课堂情景模拟的表现进行评价,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成果是否达到各自的参照标准;第三部分是对学生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表现进行评价,从而对学生综合打分。教师还可以在不同阶段的评价中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从而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不断进行课程优化,实现学生专业水平的提升[3]

(二)多主体多维度评估

商务礼仪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商务交际实践能力,因此要关注对学生实践能力顶峰成果的考量,准确评估学生在学习进程不同阶段的能力学习成果。为此,在课程考评实践中,为了避免以教师为主体的一元评估带来观测广度和深度不足的问题,需要采取多主体多维度评估的方法。在教师评估的同时,引入学生自我评估、小组联合评估、组间评估、社会综合评估等多种评估方法,使得评估主体多元化,从多个主体的视角来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以使评估结果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有更为准确的表征。评估维度要避免单一化,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估,例如仅个人礼仪,就可以从容貌表情、服饰礼仪、言谈礼仪、举止礼仪、会面礼仪、接待礼仪等多个方面,细化出多个指标,建立起多维度的指标体系,从各个角度来评估学生各项能力指标的达成情况,为学生后续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的开展提供参照。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商务礼仪课程教学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如若利用OBE教育理念来进行教学改革和课堂教学实施,这样能够更好地针对学生的结果导向来进行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培养出更加具有专业性的高职人才。与此同时,还应该注重对学生教学目标的设计,这样才能够更加具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生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学生专业素养的快速提升。除此之外,还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训练和考核评价工作,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促进其专业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培养出更加专业化的高职人才。

参考文献

[1]武金彩.基于OBE教育理念的商务礼仪混合课程改革探索[J].中国储运,2021(1):131-133.

[2]严巧慧.基于OBE理论的高职教学与考评研究——以“商务礼仪”课程为例[J].科教文汇,2019(28):122-123.

礼仪课程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 “服务礼仪” 课程 关键能力 实践性 教学探究

所谓关键能力,是一个新兴的词汇,它指的是除了技能及知识能力之外的其他职业能力,比如抗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职业道德方面的能力等等,这些总和称为关键能力。可见,中职学生仅仅有技能及知识方面的能力还远远不够,需要中职学生及中职学校双方共同的努力,以提升关键能力。

1中职学生关键能力及实践性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首先,关于中职学生关键能力的问题。中职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中,只是单纯注重了知识技能的提升,但是自身其他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比如有些学生不善于与人进行沟通交流,性格内向,这在服务型行业中是很不可取的,拿地铁行业来说,中职培养的人才是要为地铁行业服务的,这就需要相关的服务人员,具有很好的沟通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这样在待人接物方面,才能落落大方,让人觉得服务周到,舒适。[1]而不善与人沟通,会直接影响自己的服务效果,导致服务质量下降。此外,还有其他能力的缺乏,比如职业操守、职业道德较低,公关能力及应变能力不强或者是团队的协作能力低等等,这些都阻碍了中职学生关键能力的提升。此外,关于实践性教学的问题。在实际的“服务礼仪”课程教学中,教师的授课内容及授课方式没有针对性。比如该专业需要培养的是地铁行业的服务型人才,教师在具体授课时,只是讲解了服务行业的普遍性知识,而对地铁行业需要的特殊性需求几乎没有涉及。这导致了在教学中没有针对性。

2对如何提升中职学生“服务礼仪”课程关键能力的实践性教学探究

首先,在实际的实践性教学中,要根据目标岗位的具体能力需求培养学生的能力。比如针对地铁行业而培养的专门服务型人才,教师应该在“服务礼仪”课程上和学生讲解关于城市轨道交通服务礼仪的知识,让学生有针对性的提高自己的能力。地铁行业,需要良好的沟通能力,教师就要有意识的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面对地铁行业出现的投诉,也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教师要交给学生们如何提高抗压能力等等。比如对于农村进城务工的打工者,地铁他们是第一次坐,这时,服务便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实际的授课中,要把地铁行业这种类似的特殊情况考虑到。采取情景剧的形式,通过角色扮演来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其次,要根据目标岗位的具体需求来设置“服务礼仪”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地铁行业中,关于交通礼仪方面的内容是中职学生必须要掌握的。[2]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邀请一些专门从事该类行业的模范人物来校讲解相关行业“服务礼仪”课程的内容。这样学生能够接收到更加直观可靠的礼仪性知识。在考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礼仪知识的比赛,以地铁行业所需要的礼仪知识为中心来展开,让学生通过知识竞赛的形式促进学生教学内容的掌握。最后,运用情景教学模式,根据目标岗位的具体需求来设置来安排“服务礼仪”课程的训练场所。实践教学在该课程中是避免不了的,比如将来要从事地铁行业服务的中职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模式教学法,要注意模拟地铁的场景,模拟在地铁行业服务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让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充分的认识到地铁服务行业的真谛。此外,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参加实践活动,在现实的地铁站中,让学生充当服务人员,在真实的环境中试着放手让学生与乘客打交道,自己处理在服务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样能够真正锻炼他们。

3实践性教学的意义及作用

通过实践性教学的研究分析,可以有效的提升中职学生的关键能力,让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这里提到的虽然只是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但是这些能力的提升对中职学生其他方面也有影响,比如在生活中,也会让他们积极的面对生活,面对生活中产生的困难与压力,真正促进中职学生整体能力的提升。值得一提的是,实践性教学的改进,能够有一个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3]在现今的社会,文化素养及道德素养日益匮乏,人们在工作与生活中往往缺乏道德准绳的约束,社会的整体道德能力在直线下降,而通过实践性教学的改进,来提升中职学生的关键能力,对整个社会的道德恢复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如何提升中职学生“服务礼仪”课程关键能力,进行了实践性教学的探究。从三方面展开论述,即中职学生关键能力及实践性教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如何提升“服务礼仪”课程关键能力的实践性教学探究及实践性教学的意义及作用。通过以上几方面的论述,让相关专家学者或中职学生对该问题引起重视,期望献以微薄之力来提高中职学生的关键能力。

参考文献:

[1]邹红芳.提升中职学生“服务礼仪”课程关键能力的实践性教学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02):155.

[2]陈燕.问题导向式教学的模式构建[D].重庆:西南大学,2013.

礼仪课程教学范文第4篇

为满足社会及就业所需,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艺术专业学生在重视实践技术学习及实践技能提高的同时,不应忽视对艺术理论课程的学习。主要原因如下:

1.实践应该与理论相结合。虽然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艺术专业的学生应该以实践课程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们就要只学习实践知识,而忽略理论知识的摄取。实践来源于理论,理论能够指导实践,这就像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一样,“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循环往复,每一次认识都比上一次的认识提高一个层次,同样每一次的实践也都比上一次实践得到提高。如果只重视实践技能而忽略理论的获取,那么实践技能就会停滞不前,停留在原地,得不到发展。因为理论知识并不是只用于指导实践,相反它可以使思维方式打开,并有利于形成独立的思考方式。

2.艺术理论能够促进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审美能力、鉴赏能力、艺术素质和艺术修养等方面素质的提升。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艺术类专业开设艺术理论这门课程,其目的并不单单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艺术、艺术风格、艺术思维等这些抽象理论,而是通过这些理论的学习,通过老师课上结合实例的讲授过程,以逐渐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和艺术修养,只有在提高艺术素质和艺术修养的同时,才能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在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提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其专业素养技能,如在室内装饰设计时,使室内装饰的配色、布局等方面更加协调,满足业主的多方面需求;在设计一个商品包装时,由于外观新颖,使商品更加醒目,让购买者在一瞬间便被商品所吸引,从而增加商品的销售率及市场覆盖率,以达到商品宣传,刺激消费的目的。

3.如果只会实践而不懂理论,那么设计出来的作品也只会变成空洞的设计,譬如:设计者要掌握艺术史上各个流派的特点以及设计风格的演变。只有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才能使设计不显得乏味,不与他人雷同,并且能够将艺术史上各个流派的特色,及各个风格的不同之处在设计作品中进行合理地运用,再结合自身的体会感受使作品具有自己的风格,与众不同,独具特色。这样的作品才会显得富有内涵,充分显示出自己的风格特色。

二、艺术理论课的教学改革

在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的课程中,安排一定的艺术史论内容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但在具体艺术史论教学中,决不能就史论讲史论,而应该从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角度,有针对性地选择内容、确定方法、具体实施。所以,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中艺术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十分重要。

1.艺术理论课程的当代性和实践性。“当代性”这就需要我们在讲授艺术理论课程时,要做到“与时俱进”。即从选取的材料到讲述的理论观点都要瞄准和跟上当今艺术前沿的步伐。要做到便于学生设计眼界的开阔以及设计理念的更新,使其设计思维与当今世界范围内的设计主导观念同步发展。尽管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在实际操作中会有些难度,也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基础缺乏信心以及对自己所学专业领域接触的不够,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老师耐心地进行引导,让他们能放开自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自信心提高的基础上可以更大范围的融入到专业领域。举例来说,可以针对学生的求知需求举办一些讲座,还可以模拟拍卖会的形式,让学生用直接参与的形式理解课堂上教师讲授的艺术市场,亦可根据课程内容,让学生自己编组,做一些专题类的辩论或专题片,这就需要学生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的技能知识,充分利用所学专业优势,比如讲述艺术风格的课程时,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可以偏重于平面设计领域中他们所熟知的设计师来讲述何为艺术风格等,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深入其中,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知识的不足,激励他们去获取所需知识。又可以通过活动,加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加深他们的专业技能及学识,促使他们在实际任务中提高艺术素养和专业技能。另外在相应的时机,根据需要也可采取传统型教师传授的形式,这种形式在设计实践课程上更为常见,即由老师带领学生完成实际的设计工程,涉及到艺术理论的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参与策划艺术展览之类的活动。

2.艺术理论课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特点即少使用一些教条主义的知识框架,不从既定的各种原则框架及既成的艺术理论定义出发,更多地使用作品来解释概念,使概念不再深奥晦涩,更加浅显易懂。并且还要多联系些学生熟知的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创作的实际,多利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及作品,通过学生直观上的感触,动员他们自己去寻找艺术形式的内部规律,且进行深入地研究,这样他们既把艺术学当作一门科学来对待,又能够因为找到自己的熟悉点,从而对艺术理论的探索产生兴趣。不仅如此,在讲授艺术理论课程的同时,还要注意一层层深入、一点点地渗透,不能简单直接地讲述一些概念性的理论,而要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这就要求讲授艺术理论课程做到条理清楚,层层递进,从易到难地深入传授。在系统地传授中,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知识的同时,有利于他们的记忆。只有做到熟记于心,并能够运用于实践当中,才是真正地实现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

3.艺术理论课程的开放性和国际性。实际上,艺术理论是一门范围和领域都很广博的学科,这就促使我们在教学中尽量不要拘泥于教材的桎梏,应该打破束缚,给学生讲述更多艺术前沿的艺术理论。并且在教学中应该加有对国内外及现代各种艺术流派、艺术理论学派研究成果的介绍,用来丰富我们的艺术理论。这样才能让打开学生的知识范围,并不只是单一地了解本专业小范围内的知识,而是具备广泛领域的知识储备,在艺术实践中可以做到相互融合,相互补充,触类旁通。这样才能使得设计更具有内涵,能融入与世界的潮流之中。具体涉及到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们接触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艺术领域,比如给学生们看一些现代艺术的视频,在观看视频中,给学生们讲解现代艺术的学派和艺术家创作现代艺术的出发点和理论根据。

礼仪课程教学范文第5篇

体育艺术类课程主要指健美操、舞蹈、艺术体操、体育舞蹈、形体训练、街舞、搏击操、有氧拉丁操、踏板操、啦啦操等体现人体健康美、运动美和造型美的,具有高度艺术性、观赏性和锻炼价值的体育课程。体育艺术类课程可以培养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起到体育、美育和艺术教育的三重功效。课程教学能力是教师实施课程行为、实现课程价值的决定性因素和本质性力量。抓住了教师课程教学能力这个本质性的问题,也就抓住了课程改革的根本。教师课程教学能力是教师在课程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力、自主力和创造力。任何成功的教师,都能在课程活动中显现出成熟的课程教学能力。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科学培养教师课程教学能力,构建教师课程教学能力结构,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选取辽宁省内沈阳、大连、本溪、鞍山、抚顺、丹东、辽阳和锦州8个城市的部分中学教师150人作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教师教学能力结构及教师课程教学能力方面的研究文献,并对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网上信息进行检索,为本课题研究、分析和论证提供理论依据。

2.2.2特尔菲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专家访谈调查,设计了“中学体育艺术类教师的课程教学能力结构研究”的专家问卷,并进行了两轮专家问卷调查,根据专家问卷调查结果确定中学体育艺术类教师的课程教学能力因素。

2.2.3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对辽宁省内的部分中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41份,回收率为94%;其中有效问卷136份,有效率为97.1%。采用特尔菲法对问卷进行效度检验。对构成中学体育艺术类教师的课程教学能力因素的每个指标,按重要程度分为很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很不重要5个等级。经过两轮筛选,最终将75%以上专家认为非常重要和重要的21个指标选入构成因素。教师问卷制定之后,就问卷的整体内容及结构请专家进行判定,专家一致认为该问卷具有较高的效度。采用重测法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选取测试对象中的30名教师进行重测,间隔时间为15天。问卷中各因素的信度系数均在0.752~0.936之间,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2.2.4统计分析法

运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得出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构建中学体育艺术类课程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依据

3.1.1系统论原理是构建能力结构的科学依据

系统论认为结构直接决定着系统的质,即事物的性质直接取决于结构控制。依据系统论的观点,能力的各个层次及层次内部之间的比例关系就是能力结构。不同类型的人才具有的能力在其结构中的比例关系是不同的,这样构成的能力结构具有其特有性质,是该类型人才区别于其他类型的主要特征。

3.1.2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政策是构建课程教学能力结构的重要依据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与焦点,国务院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纲要》对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教育的培养和培训、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9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教师课程教学能力结构的构建提供了重要依据。

3.1.3专家对教师课程教学能力因素的确定是构建课程教学能力结构的主要依据

为研究中学体育艺术类课程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走访调查,设计了中学体育艺术类课程教师教学能力结构调查表,经过两轮专家调查,确立了体育艺术类课程教师教学能力构成因素。

3.1.4体育艺术类课程的特点是设置课程教学能力因素的重要参考

体育艺术类课程是体育与艺术课程的有机结合,是在体育教育中实现艺术美的熏陶,在艺术教育中体现健康教育,是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实践过程。因此,体育艺术类教师不仅要具备体育教师的基本能力,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整合能力、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和艺术修养,只有这样才能胜任体育艺术类课程教学。

3.2中学体育艺术类课程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构建

能力总是和人的某种活动相联系,教师的课程教学能力则是与教师的课程活动紧密相连的。在对专家调查的基础上,笔者将教师课程教学能力分为相互关联的6个方面,即课程设计能力、课程组织能力、课程实施能力、课程评价能力、课程整合能力、课程开发能力。

3.3中学体育艺术类课程教师教学能力结构因素的分析

3.3.1对课程设计能力的分析

课程设计能力是指对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课程结构等各个范畴做出规划和安排的能力。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包括课程目标设计能力、课程内容设计能力、教学方法与媒体设计能力、课程结构设计能力。其中课程内容的设计能力是课程设计能力的核心。在体育与健康标准中明确规定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即根据各个学习领域的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以及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遵循以下原则:(1)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年龄和性别特征;(2)运动形式活泼,能激发学习兴趣;(3)具有健身性、知识性和科学性;(4)对增强体能、增进健康有较强的实效性;(5)简单易行。课程设计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它既有一定的理论色彩,同时又是明确指向教学实践的。体育艺术类课程的课堂教学将打破传统模式影响下的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程序,课堂教学将无固定的现成模式,这对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和选择教学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去达成课程学习目标,是对教师课程设计能力的一个检验,同时也为教师课程设计能力的培养提供广阔的空间。

3.3.2对课程组织能力的分析

课程组织能力是指将各种课程要素合理地进行排列组合,妥善地组织成课程结构,使之在动态运行中产生合力,增进学习效果的累积学习功能,以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的能力[1]。教师的课程组织能力包括理解课程目标的能力、编制课程计划的能力和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适应社会需求、素质教育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课程特点构建了五个领域、三个层次的课程目标体系。如何正确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并依据该目标体系设计体育艺术类课程目标,编制体育艺术类课程计划,是体育艺术类教师应具备的课程教学能力。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工具,体育艺术课教材包括多种载体,除学生课本、教师用书以外还应包括挂图、图解、幻灯、音像资料、多媒体教材等。如何精选教材,使教材内容既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又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如何将这些文字和图像转化成可以为学生带来形体美、健康美、心灵美的教学内容,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

3.3.3对课程实施能力的分析

课程实施能力是教师为实现所设计的课程规划,而在师生的实际相互作用中运用教学形式、媒体、方法和模式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能力[2]。课程实施能力包括设计课程方案的能力、课程行动的研究能力、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教学过程的控制能力。许多研究表明,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是导致成功课程实施的决定性力量,特别是在课堂教学层面,教师成为课程实施的核心。任何课程都要经过教师的理解与转化,才能在学生身上表现出课程改革带来的效果[3]。教师对课程实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的参与;(2)教师的课程决策;(3)教师的态度;(4)教师的能力;(5)教师间的合作。

3.3.4对课程评价能力的分析

课程评价能力是指根据一定的课程价值观或课程目标,运用一定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搜集信息、资料,分析、整理,对课程方案、课程实施过程和结果的价值或特点作出判断,从而为课程决策提供可靠信息的能力。课程评价能力包括评价课程目标的能力、评价课程实施的能力、评价课程结果的能力、确定评价方法与标准的能力。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对课程设计和组织实施的科学程度进行诊断,并确定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它是不断完善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和途径[4]。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重视课程的激励和改造功能,强调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因此,在对体育艺术类课程进行评价时,教师不仅关注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发展,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全面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以及不同层次课程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和提高课程评价能力,学会对各种课程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状况进行分析,对课程实施结果进行评定,充分发挥课程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多种功能的作用。

3.3.5对课程整合能力的分析

2000年10月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提出要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进行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这是从政府的角度提出了“课程整合”的概念。笔者根据体育艺术类课程的特点和教师的课程能力现状,将课程整合能力分为综合课程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审美表现能力。综合课程能力主要指教师将不同学科间知识进行整合的能力。新课程改革要求体育课程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体育教师要综合与学生健康有关的体育学、教育学、心理学、生物科学、医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注重学生情意、审美、伦理的体验。体育艺术类课程的教师还要在此基础上,具有将体育、舞蹈、音乐和美学知识进行整合的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处于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教师,必须掌握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筛选利用、贮存更新等技术,并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体育艺术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丰富,且具有鲜明的时尚性,这也是学生喜欢这类课程的主要因素之一。如街舞、有氧拉丁操都是近几年国际流行的健身娱乐运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身意识不断增强,各种健身俱乐部蓬勃兴起,健身运动内容也在逐渐与国际接轨。而青少年是喜欢追求时尚、表现时尚、展示自我的一代新新人类,因此,体育艺术类教师不仅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力和善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而且要有获取信息和将信息技术与本学科课程进行整合的能力。审美表现能力。体育艺术类课程本身就是一项表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因此,教师自身要具有优雅的气质、良好的形体和姿态;示范动作要优美准确并有表现力;服装要得体,最好能体现项目特色,同时应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另外,审美表现能力还包括编排动作内容美,选择音乐旋律美,组织队形美,器材摆放美,环境创造美等。

3.3.6对课程开发能力的分析

课程开发能力是指借助学校教育计划的实施与评价,以改进课程功能的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包括教材的开发能力、教学资源的开发能力和课程创新能力。其中教材的开发主要指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包括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如将艺术体操改编为大众艺术体操,在内容上改变传统的以波浪、转体、跳跃、平衡为主的练习,取而代之的是摆动、简单的波浪、小跳和舞步练习。在难度上降低要求,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完成。在器械的使用上,由于专用的器械较贵,因此,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或价格较便宜的器械代替,如跳绳、呼啦圈、排球可以代替艺术体操的绳、圈、球,还可以使用沙巾、扇子、小旗、手鼓、花环等器械。在动作完成上,艺术体操要求有芭蕾舞的基本功,这是普通学生难以做到的,而大众艺术体操则不在动作的“开、绷、直”上过分要求,它侧重培养学生的姿态、节奏感、韵律感、表演力和审美体验。应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适当选用啦啦操、现代舞等新兴运动项目。教学资源的开发主要指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人力资源开发指在体育艺术类课程实施过程中,除了体育教师以外,还应根据该课程的特点开发和利用音乐教师、有体育或舞蹈特长的教师等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此外,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有体育、舞蹈、音乐特长学生的骨干作用,例如请他们做示范、选音乐、担当辅导员等。在校外还可发挥健身俱乐部教练、相关专业的高校教师和学生的作用,请他们对教师或学生进行辅导。在家庭,应充分发挥家长对学生的体育活动进行督促、帮助的作用。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主要包括:(1)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如可用排球做健身球;(2)制作简易器材,如多股橡皮筋组成拉力器,矿泉水瓶装水当作哑铃使用;(3)改造场地器材,提高场地利用价值;(4)合理使用场地器材。

3.4中学体育艺术类教师对课程教学能力的认知程度

3.4.1教师对课程教学能力构成因素重要程度的认知情况

教师对构成课程教学能力各因素重要程度的认识,是我们构建教师课程教学能力结构和加强课程教学能力培训的主要依据。为此,笔者对教师进行了课程教学能力构成因素的认知情况调查,并对调查所得数据,采用排序法对21个能力因素按重要程度赋分,排在第一位得5分,排在第二位得4分,排在第三位得3分,排在第四位得2分,排在第五位得1分。然后根据频数和分值计算各因素的总得分。在21个能力因素中,排在首位的是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可见该能力在课程能力中的重要性。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是联结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纽带。教师面对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何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精心选择、恰当运用教学方法,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环节之一。排在第二位的是教学监控能力。该能力是指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设计、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5]。新课改提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具体体现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这使得体育教学更加开放和灵活,也使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这对教师的教学组织和监控能力提出了挑战。排在第三位的是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教材是教学的主要媒体,要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必须熟悉教材,研究教材,把握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具备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并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排在第四位的是实施课程方案的能力。一个新的课程方案出台后,其表达形式是以书面的方式存在。只有当教师在教学中执行或实施了课程方案,这种书面上的计划才能转化为“知觉的课程”、教师“运作的课程”和学生“体验的课程”,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6]。因此,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程方案的要求、实际的教学条件和学生的情况,确定实施方案,制定实施策略,使课程实施成为有计划、有组织的互动过程。排在第五位的是课程创新能力。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学生的创造品格、创新才能需要教师的创新性教学来培养。因此,课程创新能力在教师课程教学能力结构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研究发现,排在前五位的5个能力因素中,有3个能力因素属于课程实施能力,由此可见,教师比较看重的是课程的实施能力。而对于课程整合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还没有引起教师足够重视。多尔认为“后现代主义强调每个实践者都是课程创造者和开发者,而不仅仅是实施者。如果课程真正成为协作活动和转变的过程,那么‘创造者’和‘开发者’便比‘实施者’更适合讨论后现代教师的作用”[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