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外阅读概念

课外阅读概念范文精选

课外阅读概念

课外阅读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英语;全面发展

目前,我国高中英语课程改革从重视知识本位开始转变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由此来看,传统的英语教学已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英语课堂教学加以改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他们成为真正有文化、有教养的人。那么,到底什么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又该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要素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社会发展中所要必备的关键能力及思维品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部分: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学习能力(王蔷2015)。首先是语言能力。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即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及输出能力。语言能力是学生在高中英语学习中首要具备的能力。其次是思维品质。一门语言学科与思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学习语言要通过思维的方式来进行,而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又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与英语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比如在实际教学中,教授学生相关词性的概念时,可以适当地进行思维延伸,将概念性的英语单词与周围的世界巧妙地结合起来,并从中提炼出事物的共同特征,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新的概念,进而加强学生对世界的认知,使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思考并解决问题。再次是文化品格。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如果对文化缺乏理解,就很难运用这种语言,更无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学生要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时,应注重对其文化意识的开化。并结合跨文化教育,使学生的智能得到全方位的开发,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具有一定的敏锐感知能力和交际跨文化意识。最后是学习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也是相当重要的,它包括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当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要让他们正确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将英语学习当作一种丰富自我的过程,并能够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源源不断的成就感。

二、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在高中英语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以下将结合教学实例从四个方面具体论述。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品质

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并尝试调动学生的思维动力,这也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与启发,并在课堂上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主动参与课堂。通过“头脑风暴”的组织,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然后教师对学生的想法作出评价,并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让他们自己总结、反思。教师要按照“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思考并回答—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全面的分析—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反思”的教学步骤展开,这样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也能够使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动机更加强烈,从追随教师的脚步往前到开始形成自身独立的思维。

(二)加强理念宣传,提升文化品格

从高中英语教学理念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两个方面来看,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英语知识学习时,应当结合核心素养的含义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安排,让学生能够跟随教师的安排进行自主学习,进而提升学习效率,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为学生详解自己设计的教学计划,尽可能地做到教学细节方面的重点阐述,详略得当,使学生对课堂学习情况有更加全面的把握。如教学北师大版《英语》必修一Unit2Heroes时,教师可以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告诉学生,让学生明白这堂课主要学习什么,需要掌握什么。文化品格指人或事物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精神、气质、风格等,人们对文化属性的规定,也是其价值取向的重要特征。高中英语作为一门人文类学科,在培养学生文化品格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教师在带领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单词、短语和语法之后,还应当将其升华至情感教育阶段,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这样才能实现英语教育的真谛。

(三)开展课外阅读,增强学习能力

想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课外阅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课外阅读作为高中英语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掌握大量的词汇量,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其阅读技能及写作能力等。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形成学习能力呢?首先,课外阅读的材料来源有很多种,可以是学校图书馆中的大量图书,可以是网络英语短文,也可以是日常订阅的英语报刊。这些都是非常好的课外阅读资源。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阅读方法也不一样。比如对于图书资料,可以采用泛读的方式浏览,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即可。对于网络英语短文,可以结合“听”的方式读。即先听一遍录音,猜测大概讲述了哪些内容,然后再投入阅读,既锻炼了听力能力,又锻炼了阅读能力。而对于英语报刊,则可以边阅读边训练。由于英语报刊当中的文章几乎都有设置读后训练题,可以将这些当作英语试卷来做,能够提升实践应用能力。这些课外阅读手段能够很好地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由此可见,高中英语课外阅读对学生核心素养中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及时转变教学理念,不断完善教学方式,为学生选择丰富的课外阅读材料,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在他们遇到瓶颈时进行恰当的指导与管理,力求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英语学习能力,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发展。

(四)组织小组讨论,锻炼语言表达

课外阅读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现状课程改革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校中文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好这门课程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乃至人生理想都有重要帮助。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价值观念的变化,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等不能产生即时效应的基础学科一样,日益受到冷落。较之上个世纪80年代,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习积极性普遍降低,身为中文系学生不明了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现代名家名作的大有人在,不了解当代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作家作品现象也屡见不鲜。为数不少的学生并不通过阅读体味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深厚意蕴,当然也就不能深刻理解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这种现象不能不令人担忧,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在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时也动了些脑筋,作了些尝试性的教改探索,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注意授之以法,提升学生理论素养

学习中国当代文学,不单是让学生了解一些文学现象、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透过现象、知识把握其内在联系,即把握文学发生发展规律,从现象、知识上升到理论的概括和思辨,给学生以理论武器,使之学会用以观照、解读文学现象、作家作品。在教学中凡能联系上升到理论的地方我们尽量突出理论色彩,讲出理论高度,力求以文学艺术规律来贯穿史的脉络,按规律来整合文学史的建构。如讲朦胧诗,不重于详尽解析某几位诗人及其诗作,而重在对朦胧诗整体性的理论阐释上,重心放在讲授朦胧诗的产生原因、概念界定,特别是审美艺术特征上。诗人诗作只在讲审美艺术特征时作为例子举出,与理论观点相印证。最后再讲朦胧诗何以为美-模糊认知、模糊美、美与模糊的“血缘”关系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对这个新崛起的诗群有个宏观上的理论的认知。再如讲新时期探索戏剧时,先讲探索戏剧的概念、类型、审美艺术特征、价值评估,然后再讲代表作《屋外有热流》、《野人》、《狗儿爷涅梁》、《桑树坪纪事》,学生就可以对戏剧探索潮流态势、成就有较为完整全面的了解。再如讲王蒙小说,如果用较多篇幅分析他的作品,介绍他的“敏锐感知、发现问题”、“既有传统手法,又有现代手法的文体革新实验”、“价值判断的矛盾性与多向性”,如此论述固然面面俱到、全面完整,但点到为止,理论穿透力不够,王蒙最突出的特点还是没能揭示出来。我讲此专题时把王蒙作为“东方意识流小说”的代表,突出他“第一个吃螃蟹”借鉴外国现代派手法写作意识流小说的开创之功,着重介绍其意识流小说三种主要技法,即追求感觉印象、内心独白以及自由联想的基本手段、梦幻描写、时空交叉的放射型心理结构形态。

讲这些观点时把王蒙的诸多作品作为例子穿插结合进去,这样既评介了王蒙作品,也显示了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理论,使学生不独了解一位作家、几部作品,而且懂得意识流小说的精义,以后再读此类作品就可以举一反三了。再譬如讲一部作品的主题,倘若就题论题,单讲该作品主题必显单薄,如果探源索流,挖掘一下文学史母题,从主题学的视点审视该作品的主题,就深刻丰赡得多。如讲《红高粱》以“童年视角”为本体,从父母——当时13岁的豆官的感觉记忆中来写抗日斗争,从孙子“我”的追忆中回叙爷爷、奶奶的浪漫人生、在扭曲中蓬勃生长的人性。由此引申出文学史上的父亲主题。从最早的原型、荷马史诗奥德修纪海上漂流年后回乡与妻儿团聚的父亲讲起,讲到近现代流浪汉小说的寻找父亲——斯丁小说的恭维父亲——司汤达小说的敌视父亲——巴尔扎克小说的嘲笑父亲——卡夫卡小说的顺从父亲——乔伊斯小说的呼唤父亲,联系到中国文学的孝父主题,最后串连起当代文学王愿坚小说《亲人》的将错就错假认父亲、张承志小说《北方的河》渴望父亲、主人公在黄河找到了父亲周克芹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的关爱父亲、洪峰小说《奔丧》的冷漠父亲,这样便把作为父权文化产物的父亲主题的发展线索梳理出来,使学生从中了解文学主题自身的演变进化规律。

二、把握学科动态,拓展学生学术视野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解放运动和文艺理论上的拨乱反正,大量西方新潮文论被介绍进来,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诱发了深刻的变化,带来了不少新课题、新方法。事实上,如今许多文学批评方法,如社会学、叙述学、女性主义批评、结构主义、神话---原型批评、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研究分析方法都已运用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里。在学术研究中,人们正用多向的思维方式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进行全方位、多侧面、多视点的研究,这众多的研究实绩在课堂教学上并没有充分被描述和运用。课堂上我们充分吸收这些最新学术成果,根据课程情况为学生讲解这些新理论、新方法。因为一种批评方法同时也代表着一种文学观念、一种批评视界。新理论、新方法的介绍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理论背景下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丰厚意蕴,而且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同的批评方法后有不一样的名著名篇,文学史中的名家常常会受到质疑,而未进入文学史的可能随着观念的更新,方法的转换能使人们重新发现它的价值。比如通俗文学过去一向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文学史几乎不涉及它,但现在,许多研究者都认为新文学与通俗文学不是敌对关系,而是互补关系。又譬如对沈从文这样一位倾心于原始风情的作家,传统的分析方法往往将之排斥于文学史之外,然现今换一个角度,从原型批评的角度看,则可以发掘出其作品隐含的民间原型意象,并从中体味到为何《边城》及“边城”类作品会获得超越时空限制的艺术魅力。张爱玲同样如此,她的一篇篇带着苍凉意味的人生传奇小说,在主张写人生飞扬一面的时代里常被认为是市井小说而被漠视,但现依据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去观察和分析张爱玲小说,便可发现其小说的价值和意义。

她虽然写的大多是家庭婚姻,不写重大政治主题,但绝不是所谓市井小说。她以女性的深刻洞察力以及出众的才华对处于男权文化压力下的女性作了全面的描写,揭示了女人作为弱势群体既可怜又可厌的性格层面。而余华、残雪、格非等先锋派作家的作品则更是需要依据存在主义理论才能彰显出文本的价值和意义。先锋派作家们在文本中大多沉迷于写暴力和死亡,但他们书写的暴力和死亡与过去的文学描写不同,在先锋文学中,暴力成为一种普遍意义上的生存景观,死亡也是一件轻易发生的、日常的事件。先锋作家们这样描写暴力和死亡最终目的在于揭示生存的荒诞与虚无。这样的讲述学生觉得新鲜,课堂效果很好。当然在讲述这些新理论、新方法的过程中,应非常谨慎,不盲目拿来大肆“推销”,而是尽量做到自己理解不透的不讲,不切合我国国情的不讲,与中国现当代作品分析本身关系不密切的不讲。

三、完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早在2002年,我们便尝试着把教学内容做成课件进行讲授,多媒体教学不仅节约了时间,加大了课堂的教学信息量,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十分有效的手段之一:第一,能将复杂的事件叙述简单化。如小说《围城》的情节是以方鸿渐的生活道路为线索展开的,由于其经历复杂,所以叙述起来颇费时间,而运用多媒体课件,将其经历绘成图表,则一目了然,避免了烦琐的叙述。这不仅对于一般比较复杂的叙事作品行之有效,而且对于梳理文学史的线索尤为实用。第二,能将相关背景材料文字图像化。在介绍作家、引证材料、相关比较等方面,都涉及到大量的文字板书,运用课件形式直接提供给学生,只须辅之以简单叙述,这很能节约有效的教学时间。譬如,老舍是市民文学的代表作家。在现代文学史上,很少有作家像他那样执着地体味北京城文化以及在里头生生死死的中下层人群。他用他的大部分小说构筑了一个广阔的“市民世界”,并几乎包罗了现代市民阶层生活的方方面面。考虑到我校学生大多生长于南方小城,如果仅凭对小说文字的解读,确实很难深入且全面地理解老舍作品中如此丰厚的京味文化,因而在教学时,我在多媒体课件中剪辑了电影《骆驼祥子》以及《离婚》的一些片断,借助于这些多媒体背景材料大大缩短了学生与作者的时空距离,加大了他们对作品理解的深度,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三,能将婉曲的诗歌意象直观化。在诗歌教学中,有些诗歌的意象比较朦胧含蓄,甚至难以言传。运用多媒体转化为画面的形式,化朦胧为清晰,化含蓄为直观,可以启发想象,减少课堂语言,如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可先给学生展示了几幅不同情态的康桥的画面,并配音朗读以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所蕴藉的“不忍离别”的感情,之后又推出《是否》这一首具有伤离别情味的歌曲,这样既把诗人那种对“康桥”浓得化不开的情感意蕴揭示了出来,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该诗歌意境、意象的感知和理解。超级秘书网

四、加强课外阅读、突出鉴赏能力培养

以课外阅读配合课堂教学,以课堂教学深化对课外阅读内容的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涉及的作家作品众多,仅靠课堂内有限时间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要使课堂授课的效能最大化,必须做到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以课外阅读配合课堂教学。那么,如何做到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呢?我们主要从两方面进行,首先,编写课外阅读书目和教学指导书,对课外阅读内容作明确要求,并要求学生完成一定量的读书笔记。其次,在具体授课组织上,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完结时,有针对性地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又超越课堂教学的问题。专题性的教学课节之后,一般会要求学生自拟题目,查阅资料写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小评论、小论文,例如在“余秋雨的散文”课节讲授之后,我们让学生各抒已见,发表对余秋雨散文的看法,学生表现得相当活跃。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主动读书的习惯,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评论能力,可谓一举两得。师范专业的学生,为了提高其教学能力,合适的章节还让学生自己写教案讲课。一般是“教师给定章节、分组——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备课——学生写出教案——教师检查指导(要求做成多媒体课件)——学生上台讲课——学生反馈教学感受——师生共同分析得失”。这样的教学过程受益的不仅仅是学生,教师也在听课和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反观自己的教学,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相长。总之,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授课过程中,我们要始终牢记:课堂教学是深化、指导、解疑、答难,课外阅读是拓展、补充,是思考的延伸,是知识的源头活水。

参考文献:

[1]吴晓东.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教育.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2]温儒敏.关于现当代文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考.中国大学教学,2004(2).

课外阅读概念范文第3篇

摘要:简要分析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侧重介绍实施教学过程中所作的教改探索——注意授之以法、把握学科动态、完善教学手段、加强课外阅读,以期为高校中国当代文学课及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现状课程改革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校中文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好这门课程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乃至人生理想都有重要帮助。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价值观念的变化,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等不能产生即时效应的基础学科一样,日益受到冷落。较之上个世纪80年代,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习积极性普遍降低,身为中文系学生不明了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现代名家名作的大有人在,不了解当代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作家作品现象也屡见不鲜。为数不少的学生并不通过阅读体味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深厚意蕴,当然也就不能深刻理解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这种现象不能不令人担忧,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在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时也动了些脑筋,作了些尝试性的教改探索,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注意授之以法,提升学生理论素养

学习中国当代文学,不单是让学生了解一些文学现象、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透过现象、知识把握其内在联系,即把握文学发生发展规律,从现象、知识上升到理论的概括和思辨,给学生以理论武器,使之学会用以观照、解读文学现象、作家作品。在教学中凡能联系上升到理论的地方我们尽量突出理论色彩,讲出理论高度,力求以文学艺术规律来贯穿史的脉络,按规律来整合文学史的建构。如讲朦胧诗,不重于详尽解析某几位诗人及其诗作,而重在对朦胧诗整体性的理论阐释上,重心放在讲授朦胧诗的产生原因、概念界定,特别是审美艺术特征上。诗人诗作只在讲审美艺术特征时作为例子举出,与理论观点相印证。最后再讲朦胧诗何以为美-模糊认知、模糊美、美与模糊的“血缘”关系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对这个新崛起的诗群有个宏观上的理论的认知。再如讲新时期探索戏剧时,先讲探索戏剧的概念、类型、审美艺术特征、价值评估,然后再讲代表作《屋外有热流》、《野人》、《狗儿爷涅梁》、《桑树坪纪事》,学生就可以对戏剧探索潮流态势、成就有较为完整全面的了解。再如讲王蒙小说,如果用较多篇幅分析他的作品,介绍他的“敏锐感知、发现问题”、“既有传统手法,又有现代手法的文体革新实验”、“价值判断的矛盾性与多向性”,如此论述固然面面俱到、全面完整,但点到为止,理论穿透力不够,王蒙最突出的特点还是没能揭示出来。我讲此专题时把王蒙作为“东方意识流小说”的代表,突出他“第一个吃螃蟹”借鉴外国现代派手法写作意识流小说的开创之功,着重介绍其意识流小说三种主要技法,即追求感觉印象、内心独白以及自由联想的基本手段、梦幻描写、时空交叉的放射型心理结构形态。

讲这些观点时把王蒙的诸多作品作为例子穿插结合进去,这样既评介了王蒙作品,也显示了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理论,使学生不独了解一位作家、几部作品,而且懂得意识流小说的精义,以后再读此类作品就可以举一反三了。再譬如讲一部作品的主题,倘若就题论题,单讲该作品主题必显单薄,如果探源索流,挖掘一下文学史母题,从主题学的视点审视该作品的主题,就深刻丰赡得多。如讲《红高粱》以“童年视角”为本体,从父母——当时13岁的豆官的感觉记忆中来写抗日斗争,从孙子“我”的追忆中回叙爷爷、奶奶的浪漫人生、在扭曲中蓬勃生长的人性。由此引申出文学史上的父亲主题。从最早的原型、荷马史诗奥德修纪海上漂流年后回乡与妻儿团聚的父亲讲起,讲到近现代流浪汉小说的寻找父亲——斯丁小说的恭维父亲——司汤达小说的敌视父亲——巴尔扎克小说的嘲笑父亲——卡夫卡小说的顺从父亲——乔伊斯小说的呼唤父亲,联系到中国文学的孝父主题,最后串连起当代文学王愿坚小说《亲人》的将错就错假认父亲、张承志小说《北方的河》渴望父亲、主人公在黄河找到了父亲周克芹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的关爱父亲、洪峰小说《奔丧》的冷漠父亲,这样便把作为父权文化产物的父亲主题的发展线索梳理出来,使学生从中了解文学主题自身的演变进化规律。

二、把握学科动态,拓展学生学术视野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解放运动和文艺理论上的拨乱反正,大量西方新潮文论被介绍进来,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诱发了深刻的变化,带来了不少新课题、新方法。事实上,如今许多文学批评方法,如社会学、叙述学、女性主义批评、结构主义、神话---原型批评、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研究分析方法都已运用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里。在学术研究中,人们正用多向的思维方式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进行全方位、多侧面、多视点的研究,这众多的研究实绩在课堂教学上并没有充分被描述和运用。课堂上我们充分吸收这些最新学术成果,根据课程情况为学生讲解这些新理论、新方法。因为一种批评方法同时也代表着一种文学观念、一种批评视界。新理论、新方法的介绍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理论背景下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丰厚意蕴,而且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同的批评方法后有不一样的名著名篇,文学史中的名家常常会受到质疑,而未进入文学史的可能随着观念的更新,方法的转换能使人们重新发现它的价值。比如通俗文学过去一向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文学史几乎不涉及它,但现在,许多研究者都认为新文学与通俗文学不是敌对关系,而是互补关系。又譬如对沈从文这样一位倾心于原始风情的作家,传统的分析方法往往将之排斥于文学史之外,然现今换一个角度,从原型批评的角度看,则可以发掘出其作品隐含的民间原型意象,并从中体味到为何《边城》及“边城”类作品会获得超越时空限制的艺术魅力。张爱玲同样如此,她的一篇篇带着苍凉意味的人生传奇小说,在主张写人生飞扬一面的时代里常被认为是市井小说而被漠视,但现依据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去观察和分析张爱玲小说,便可发现其小说的价值和意义。

她虽然写的大多是家庭婚姻,不写重大政治主题,但绝不是所谓市井小说。她以女性的深刻洞察力以及出众的才华对处于男权文化压力下的女性作了全面的描写,揭示了女人作为弱势群体既可怜又可厌的性格层面。而余华、残雪、格非等先锋派作家的作品则更是需要依据存在主义理论才能彰显出文本的价值和意义。先锋派作家们在文本中大多沉迷于写暴力和死亡,但他们书写的暴力和死亡与过去的文学描写不同,在先锋文学中,暴力成为一种普遍意义上的生存景观,死亡也是一件轻易发生的、日常的事件。先锋作家们这样描写暴力和死亡最终目的在于揭示生存的荒诞与虚无。这样的讲述学生觉得新鲜,课堂效果很好。当然在讲述这些新理论、新方法的过程中,应非常谨慎,不盲目拿来大肆“推销”,而是尽量做到自己理解不透的不讲,不切合我国国情的不讲,与中国现当代作品分析本身关系不密切的不讲。

三、完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早在2002年,我们便尝试着把教学内容做成课件进行讲授,多媒体教学不仅节约了时间,加大了课堂的教学信息量,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十分有效的手段之一:第一,能将复杂的事件叙述简单化。如小说《围城》的情节是以方鸿渐的生活道路为线索展开的,由于其经历复杂,所以叙述起来颇费时间,而运用多媒体课件,将其经历绘成图表,则一目了然,避免了烦琐的叙述。这不仅对于一般比较复杂的叙事作品行之有效,而且对于梳理文学史的线索尤为实用。第二,能将相关背景材料文字图像化。在介绍作家、引证材料、相关比较等方面,都涉及到大量的文字板书,运用课件形式直接提供给学生,只须辅之以简单叙述,这很能节约有效的教学时间。譬如,老舍是市民文学的代表作家。在现代文学史上,很少有作家像他那样执着地体味北京城文化以及在里头生生死死的中下层人群。他用他的大部分小说构筑了一个广阔的“市民世界”,并几乎包罗了现代市民阶层生活的方方面面。考虑到我校学生大多生长于南方小城,如果仅凭对小说文字的解读,确实很难深入且全面地理解老舍作品中如此丰厚的京味文化,因而在教学时,我在多媒体课件中剪辑了电影《骆驼祥子》以及《离婚》的一些片断,借助于这些多媒体背景材料大大缩短了学生与作者的时空距离,加大了他们对作品理解的深度,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三,能将婉曲的诗歌意象直观化。在诗歌教学中,有些诗歌的意象比较朦胧含蓄,甚至难以言传。运用多媒体转化为画面的形式,化朦胧为清晰,化含蓄为直观,可以启发想象,减少课堂语言,如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可先给学生展示了几幅不同情态的康桥的画面,并配音朗读以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所蕴藉的“不忍离别”的感情,之后又推出《是否》这一首具有伤离别情味的歌曲,这样既把诗人那种对“康桥”浓得化不开的情感意蕴揭示了出来,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该诗歌意境、意象的感知和理解。

四、加强课外阅读、突出鉴赏能力培养

以课外阅读配合课堂教学,以课堂教学深化对课外阅读内容的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涉及的作家作品众多,仅靠课堂内有限时间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要使课堂授课的效能最大化,必须做到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以课外阅读配合课堂教学。那么,如何做到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呢?我们主要从两方面进行,首先,编写课外阅读书目和教学指导书,对课外阅读内容作明确要求,并要求学生完成一定量的读书笔记。其次,在具体授课组织上,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完结时,有针对性地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又超越课堂教学的问题。专题性的教学课节之后,一般会要求学生自拟题目,查阅资料写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小评论、小论文,例如在“余秋雨的散文”课节讲授之后,我们让学生各抒已见,发表对余秋雨散文的看法,学生表现得相当活跃。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主动读书的习惯,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评论能力,可谓一举两得。师范专业的学生,为了提高其教学能力,合适的章节还让学生自己写教案讲课。一般是“教师给定章节、分组——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备课——学生写出教案——教师检查指导(要求做成多媒体课件)——学生上台讲课——学生反馈教学感受——师生共同分析得失”。这样的教学过程受益的不仅仅是学生,教师也在听课和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反观自己的教学,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相长。总之,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授课过程中,我们要始终牢记:课堂教学是深化、指导、解疑、答难,课外阅读是拓展、补充,是思考的延伸,是知识的源头活水。

参考文献:

[1]吴晓东.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教育.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2]温儒敏.关于现当代文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考.中国大学教学,2004(2).

[3]张志云.“名作”从“欣赏”读起——《名作欣赏》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改.名作欣赏,2006(1).

课外阅读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生;阅读教学;阅读能力

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标志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促使语文教育更加完备,提升义务教育质量。温儒敏曾说:“我们讲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归根结底还是要读书”①。培养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促进初中生个性化阅读,初中生的思维和意识得到创新性发展,成为新课程标准背景下主要的教育和研究目标。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兴趣

教师最希望看到的就是学生不需要被督促可以自觉主动的进行阅读,但事实上学生很少能够做到自主阅读,多数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带有一种应付检查的态度对待阅读。因而,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产生自主阅读的兴趣,自主阅读兴趣的产生来自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发现、成功阅读后的喜悦之情和阅读成果的运用。只有当学生自身对阅读产生兴趣时,才能激发他们的动力,让他们产生自我阅读的想法,将阅读视为一种乐趣而非负担。当学生有兴趣且需要阅读时,便会自觉主动的享受阅读。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情境来激发学生兴趣。在讲授《雨的四季》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导入中播放四季的雨声,让学生沉下心来闭眼感受四季雨声的不同之处,体会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忽略的雨声的美妙,带着各自对于雨声的独特体悟,并通过自主阅读结合文本体会作者笔下四季的雨的不同特点,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教师还可以通过视频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现在很多文学作品都被制作成影视化作品,教师可以在新课导入时将其巧妙地运用,让小说中的人物、情景、语言变成影像呈现在学生们眼前,选取其中最为经典的桥段播放,以此来引出学生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讲授《骆驼祥子》时,教师可以播放祥子拉车的片段,让学生感受到人力车夫生存的不易与艰辛,引导学生探究人力车夫背后的故事。教师通过巧妙运用各式各样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兴趣,让学生能够与文本进行对话和沟通。教师可以通过宣传课堂阅读的好处,以此来营造良好的课堂阅读氛围。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极其微妙的,让学生们都沉浸于良好的阅读氛围中,有利于学生们阅读兴趣的提升和阅读习惯的培养。教师在讲授《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通过课堂中设置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关于“吴用为什么要取得生辰纲?”“他在取得前后都经历了哪些事情?”这些问题的答案都需要学生自己进行阅读之后才能得到答案,故事情节都是一环扣一环的,学生对于节选片段的前因后果产生兴趣,自然就会主动进行阅读。教师经常可以在课中和课后将有用的阅读想法传递给学生,与同学进行沟通和交流,推荐他们认为值得阅读的书籍。教师可以在课间开展交换书籍活动,让同学们将自己看过的书籍进行交换,并在阅读后一起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与体会,就阅读感受展开讨论与交流。教师也可以在课前开展十分钟左右的阅读和交流活动,让学生畅所欲言,可以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或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教师帮助学生解答相关问题。通过开展各类活动,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让他们在其中感受到乐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使自主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授之以渔教会学生自主阅读方式

现今社会,人们都处于终身学习的状态之中。学生不仅需要积累知识,更重要的通过掌握行之有效且科学的学习方式来指导自己的终身学习。初中生为养成自主阅读能力,必须自身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恰当的使用阅读方法才可以在阅读过程中提高效率。新课标中指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②。初中生在阅读过程中应该熟练掌握和运用精读、朗读、略读等阅读方法。精读法是语文阅读中应用最广泛的阅读方法,是对课文内容的全面深入理解。学生们可以在精读的过程中更好的获取和整合语文基础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通过朗读、圈点、批划、评注等方式理清脉络,把握文章主题思想。在进行精读时,不仅要理解文章字面的意思,更是要将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仔细吟味。在精读过程中可以将思考和体会的内容记录在旁边,以便后期的梳理和回顾。精读法适用于阅读一些较为经典的文章,如《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藤野先生》等。略读法是课外阅读中常见阅读方式之一,是一种快速阅读并获取文章重要信息的方法。学生们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运用略读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高效的完成数量较多且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学生们可以通过略读训练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可以胡乱的敷衍了事,而是要脚踏实地的认真进行阅读。通过略读训练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阅读速度,还可以拓宽阅读的深度和广度。略读法适用于新课标中提到的一些课外读物,如《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练成的》《海底两万里》等。学生不仅要阅读大量的书籍,还要学会如何阅读书籍。书籍的种类繁多,且千差万别,那么适合的阅读方法自然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根据文章体裁、篇幅、深度和内容的不同,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基础及阅读能力等相关阅读情况后,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阅读方式,走进作品、作者和书中的社会,将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透彻,进行深层次阅读,能将文章中流露出的内涵延伸到我们的现实社会。学生在掌握这些阅读方式后,不仅可以运用到文学作品中,还可以应用于学术著作、科学论著等书籍内,帮助学生感悟文学作品的内在价值,体会其中蕴含的科学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此外,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各类阅读方法,仔细理解感悟文章、反复运用强化、深刻领会文章中心思想,具体的阅读方法多种多样且可以随时根据文章和具体的学情进行变化,让学生在实际的阅读事件中自主进行选择,从而不断提高阅读效率,养成自主阅读能力。

三.加强训练引导学生掌握

阅读主动权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③。为了在自主阅读课程中真正释放学生的价值观,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必须明确自己的定位,应作为引领者和指导者,而不是组织者。因而在课堂中教师应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拥有更多的阅读机会和权力。我国教育家叶圣陶指出:“凡是好的态度和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④。语文阅读能力需要长期的、不断的积累。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不应完全依靠教师来养成和提高自主阅读能力,而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己在长期的阅读过程中不断成长出来的。初中生正处于树立正确三观和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阶段,通过阅读接触到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更好的感知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丰富人生哲理,潜移默化的提高审美意识和思想道德修养,还可使升华自身的精神世界。阅读课程可采用小组讨论、探究、协作等教学方式和方法,将“教师的读”转变为“学生的读”。老师应在课堂上从课内出发,通过课内的知识尽可能的给学生以引导,例如,在讲授《藤野先生》时,为更好的了解作者生平,可以为学生介绍鲁迅的另外两位恩师,分别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寿镜吾和《太炎先生二三事》中的章太炎,并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对比阅读。通过这样的比较阅读可以帮助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也将学生的文化内涵进行丰富,从而对学生阅读面进行拓宽。学生完成阅读后,教师可以在内容和方法上与学生多多沟通,进行指导并给予鼓励。这样既可以将阅读的主导权真正交还给学生,做到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又不会给学生的课外阅读带来过多的压力,还可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在进行阅读训练时,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引导学生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疑问,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解读文本,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在引导学生梳理文章内容和情节时,不能只局限于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还要把握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使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全面的感知文章发展的脉络。初中生经过了小学阶段的学习培养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对于简单的文章可以理解透彻,学生对于很多需要探究的问题可能会因缺乏生活阅历、受限于自身认知能力等原因产生不同的观点,对此教师应联系学生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回应,结合初中生思维活跃、表现性强等特点,教师不应根据参考书给他们统一的标准答案,而是需要肯定学生们的多样看法和不同见解,推动学生可以积极主动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在阅读中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还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加强阅读训练,引导学生将阅读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手里。

四.延伸迁移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现状课程改革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校中文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好这门课程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乃至人生理想都有重要帮助。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价值观念的变化,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等不能产生即时效应的基础学科一样,日益受到冷落。较之上个世纪80年代,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习积极性普遍降低,身为中文系学生不明了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现代名家名作的大有人在,不了解当代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作家作品现象也屡见不鲜。为数不少的学生并不通过阅读体味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深厚意蕴,当然也就不能深刻理解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这种现象不能不令人担忧,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在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时也动了些脑筋,作了些尝试性的教改探索,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注意授之以法,提升学生理论素养

学习中国当代文学,不单是让学生了解一些文学现象、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透过现象、知识把握其内在联系,即把握文学发生发展规律,从现象、知识上升到理论的概括和思辨,给学生以理论武器,使之学会用以观照、解读文学现象、作家作品。在教学中凡能联系上升到理论的地方我们尽量突出理论色彩,讲出理论高度,力求以文学艺术规律来贯穿史的脉络,按规律来整合文学史的建构。如讲朦胧诗,不重于详尽解析某几位诗人及其诗作,而重在对朦胧诗整体性的理论阐释上,重心放在讲授朦胧诗的产生原因、概念界定,特别是审美艺术特征上。诗人诗作只在讲审美艺术特征时作为例子举出,与理论观点相印证。最后再讲朦胧诗何以为美-模糊认知、模糊美、美与模糊的“血缘”关系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对这个新崛起的诗群有个宏观上的理论的认知。再如讲新时期探索戏剧时,先讲探索戏剧的概念、类型、审美艺术特征、价值评估,然后再讲代表作《屋外有热流》、《野人》、《狗儿爷涅梁》、《桑树坪纪事》,学生就可以对戏剧探索潮流态势、成就有较为完整全面的了解。再如讲王蒙小说,如果用较多篇幅分析他的作品,介绍他的“敏锐感知、发现问题”、“既有传统手法,又有现代手法的文体革新实验”、“价值判断的矛盾性与多向性”,如此论述固然面面俱到、全面完整,但点到为止,理论穿透力不够,王蒙最突出的特点还是没能揭示出来。我讲此专题时把王蒙作为“东方意识流小说”的代表,突出他“第一个吃螃蟹”借鉴外国现代派手法写作意识流小说的开创之功,着重介绍其意识流小说三种主要技法,即追求感觉印象、内心独白以及自由联想的基本手段、梦幻描写、时空交叉的放射型心理结构形态。

讲这些观点时把王蒙的诸多作品作为例子穿插结合进去,这样既评介了王蒙作品,也显示了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理论,使学生不独了解一位作家、几部作品,而且懂得意识流小说的精义,以后再读此类作品就可以举一反三了。再譬如讲一部作品的主题,倘若就题论题,单讲该作品主题必显单薄,如果探源索流,挖掘一下文学史母题,从主题学的视点审视该作品的主题,就深刻丰赡得多。如讲《红高粱》以“童年视角”为本体,从父母——当时13岁的豆官的感觉记忆中来写抗日斗争,从孙子“我”的追忆中回叙爷爷、奶奶的浪漫人生、在扭曲中蓬勃生长的人性。由此引申出文学史上的父亲主题。从最早的原型、荷马史诗奥德修纪海上漂流年后回乡与妻儿团聚的父亲讲起,讲到近现代流浪汉小说的寻找父亲——斯丁小说的恭维父亲——司汤达小说的敌视父亲——巴尔扎克小说的嘲笑父亲——卡夫卡小说的顺从父亲——乔伊斯小说的呼唤父亲,联系到中国文学的孝父主题,最后串连起当代文学王愿坚小说《亲人》的将错就错假认父亲、张承志小说《北方的河》渴望父亲、主人公在黄河找到了父亲周克芹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的关爱父亲、洪峰小说《奔丧》的冷漠父亲,这样便把作为父权文化产物的父亲主题的发展线索梳理出来,使学生从中了解文学主题自身的演变进化规律。

二、把握学科动态,拓展学生学术视野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解放运动和文艺理论上的拨乱反正,大量西方新潮文论被介绍进来,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诱发了深刻的变化,带来了不少新课题、新方法。事实上,如今许多文学批评方法,如社会学、叙述学、女性主义批评、结构主义、神话---原型批评、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研究分析方法都已运用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里。在学术研究中,人们正用多向的思维方式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进行全方位、多侧面、多视点的研究,这众多的研究实绩在课堂教学上并没有充分被描述和运用。课堂上我们充分吸收这些最新学术成果,根据课程情况为学生讲解这些新理论、新方法。因为一种批评方法同时也代表着一种文学观念、一种批评视界。新理论、新方法的介绍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理论背景下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丰厚意蕴,而且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同的批评方法后有不一样的名著名篇,文学史中的名家常常会受到质疑,而未进入文学史的可能随着观念的更新,方法的转换能使人们重新发现它的价值。比如通俗文学过去一向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文学史几乎不涉及它,但现在,许多研究者都认为新文学与通俗文学不是敌对关系,而是互补关系。又譬如对沈从文这样一位倾心于原始风情的作家,传统的分析方法往往将之排斥于文学史之外,然现今换一个角度,从原型批评的角度看,则可以发掘出其作品隐含的民间原型意象,并从中体味到为何《边城》及“边城”类作品会获得超越时空限制的艺术魅力。张爱玲同样如此,她的一篇篇带着苍凉意味的人生传奇小说,在主张写人生飞扬一面的时代里常被认为是市井小说而被漠视,但现依据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去观察和分析张爱玲小说,便可发现其小说的价值和意义。

她虽然写的大多是家庭婚姻,不写重大政治主题,但绝不是所谓市井小说。她以女性的深刻洞察力以及出众的才华对处于男权文化压力下的女性作了全面的描写,揭示了女人作为弱势群体既可怜又可厌的性格层面。而余华、残雪、格非等先锋派作家的作品则更是需要依据存在主义理论才能彰显出文本的价值和意义。先锋派作家们在文本中大多沉迷于写暴力和死亡,但他们书写的暴力和死亡与过去的文学描写不同,在先锋文学中,暴力成为一种普遍意义上的生存景观,死亡也是一件轻易发生的、日常的事件。先锋作家们这样描写暴力和死亡最终目的在于揭示生存的荒诞与虚无。这样的讲述学生觉得新鲜,课堂效果很好。当然在讲述这些新理论、新方法的过程中,应非常谨慎,不盲目拿来大肆“推销”,而是尽量做到自己理解不透的不讲,不切合我国国情的不讲,与中国现当代作品分析本身关系不密切的不讲。

三、完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早在2002年,我们便尝试着把教学内容做成课件进行讲授,多媒体教学不仅节约了时间,加大了课堂的教学信息量,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十分有效的手段之一:第一,能将复杂的事件叙述简单化。如小说《围城》的情节是以方鸿渐的生活道路为线索展开的,由于其经历复杂,所以叙述起来颇费时间,而运用多媒体课件,将其经历绘成图表,则一目了然,避免了烦琐的叙述。这不仅对于一般比较复杂的叙事作品行之有效,而且对于梳理文学史的线索尤为实用。第二,能将相关背景材料文字图像化。在介绍作家、引证材料、相关比较等方面,都涉及到大量的文字板书,运用课件形式直接提供给学生,只须辅之以简单叙述,这很能节约有效的教学时间。譬如,老舍是市民文学的代表作家。在现代文学史上,很少有作家像他那样执着地体味北京城文化以及在里头生生死死的中下层人群。他用他的大部分小说构筑了一个广阔的“市民世界”,并几乎包罗了现代市民阶层生活的方方面面。考虑到我校学生大多生长于南方小城,如果仅凭对小说文字的解读,确实很难深入且全面地理解老舍作品中如此丰厚的京味文化,因而在教学时,我在多媒体课件中剪辑了电影《骆驼祥子》以及《离婚》的一些片断,借助于这些多媒体背景材料大大缩短了学生与作者的时空距离,加大了他们对作品理解的深度,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三,能将婉曲的诗歌意象直观化。在诗歌教学中,有些诗歌的意象比较朦胧含蓄,甚至难以言传。运用多媒体转化为画面的形式,化朦胧为清晰,化含蓄为直观,可以启发想象,减少课堂语言,如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可先给学生展示了几幅不同情态的康桥的画面,并配音朗读以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所蕴藉的“不忍离别”的感情,之后又推出《是否》这一首具有伤离别情味的歌曲,这样既把诗人那种对“康桥”浓得化不开的情感意蕴揭示了出来,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该诗歌意境、意象的感知和理解。

四、加强课外阅读、突出鉴赏能力培养

以课外阅读配合课堂教学,以课堂教学深化对课外阅读内容的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涉及的作家作品众多,仅靠课堂内有限时间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要使课堂授课的效能最大化,必须做到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以课外阅读配合课堂教学。那么,如何做到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呢?我们主要从两方面进行,首先,编写课外阅读书目和教学指导书,对课外阅读内容作明确要求,并要求学生完成一定量的读书笔记。其次,在具体授课组织上,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完结时,有针对性地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又超越课堂教学的问题。专题性的教学课节之后,一般会要求学生自拟题

目,查阅资料写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小评论、小论文,例如在“余秋雨的散文”课节讲授之后,我们让学生各抒已见,发表对余秋雨散文的看法,学生表现得相当活跃。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主动读书的习惯,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评论能力,可谓一举两得。师范专业的学生,为了提高其教学能力,合适的章节还让学生自己写教案讲课。一般是“教师给定章节、分组——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备课——学生写出教案——教师检查指导(要求做成多媒体课件)——学生上台讲课——学生反馈教学感受——师生共同分析得失”。这样的教学过程受益的不仅仅是学生,教师也在听课和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反观自己的教学,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相长。总之,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授课过程中,我们要始终牢记:课堂教学是深化、指导、解疑、答难,课外阅读是拓展、补充,是思考的延伸,是知识的源头活水。

参考文献:

[1]吴晓东.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教育.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2]温儒敏.关于现当代文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考.中国大学教学,2004(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