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管理创新

科技管理创新范文精选

科技管理创新

科技管理创新范文第1篇

生物技术研究所面对新发展形式下的新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该所发展的科研管理制度。

1.1立题程序及课题管理

组织生物技术研究所学术委员对申报者撰写项目申请书进行论证评议,经审核同意方可申报,并将申请书、可研报告提交给业务秘书备案。由主持人负责课题的全面实施,学术委员会随时对课题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并于年终召开总结报告会,总结经验教训,并从中发现新的研究亮点,同时确定下一年的工作方案。因客观原因,不能完成科研课题者,课题负责人要写出理由。在项目申报中,该所积极支持和鼓励年轻人申报课题,设立所级课题,鼓励年轻人积极探索和创新,并允许失败。

1.2科技成果的申报

项目完成后要及时写出课题科研总结报告、课题工作报告,报上级主管部门,申请组织鉴定,并申报相应渠道的科研成果。成果申报按规定填写各种申报表、鉴定证书,并提前查阅检索,材料完备方可申报,同时将申报材料报所科研秘书备案。

1.3科技档案归档

科技档案由课题负责人按时立卷归档。获奖的科研课题,公布获奖等级后,整理立卷后移交所科研秘书保存,同时上交电子版材料。

1.4科研项目经费管理

科研经费到位后,课题负责人应将计划任务书及批准经费的详细预算交所财务,项目单独立账,并严格按照计划任务使用经费,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并由课题主持人、室主任、使用人、所长签字后方可报销。

1.5科研工作奖励制度

发表的论文被SCI等四大检索收录,按院奖励办法执行;在国家一级、二级和三级学术刊物上发表的研究论文,所里将分别给予300元、200元、100元的奖励。由学术委员会及科研管理秘书对当年的论文进行核实确认,于年终总结及下一年科研计划安排的工作会议上进行奖励。

2科研管理工作实践与成效

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奖罚分明,调动了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生物技术研究所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1承担项目

“十一五”以来共承担了30余项研究项目,科研经费计500多万元。既有国家转基因专项、国家农业部948重大项目,又有国际合作项目、黑龙江省攻关项目、黑龙江省自然基金项目、地方项目和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既有理论基础性研究,也有应用研究。

2.2获得奖励情况

坚持以课题研究为中心,力求多出精品。在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一些研究成果受到了有关方面的奖励和好评。获得部级、省级成果19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其它奖8项。

2.3获得专利情况

现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3项。

2.4及著作情况

近5a百余篇,其中发表SCI论文2篇,国家一级刊物10篇。

2.5技术成果转化和应用情况

2.5.1马铃薯脱毒种薯气雾栽培生产技术该技术来源于农业部“948”项目“一种新型脱毒种薯生产技术的引进”。从1999年起开始在省内外转让和推广该项技术,省内外共转让5家,转让收益为59.5万元。截止到目前,推广该技术的生产面积已经达到12.3万m2,年生产脱毒核心种薯787万粒,推广脱毒种薯2万hm2以上,产值增加6800多万元。

2.5.2黑生101产业化情况黑生101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利用具有自主产权的花粉管导入技术培养的高产、优质、高蛋白大豆新品种,自1997年推广以来因其丰产性好、品质优良,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参加了省长创新工程的招标,中标后在建三江地区开发示范,与建三江垦区的4个农场对接,签署了协议。经过3a的实施圆满完成预定指标。其中,高蛋白大豆黑生101的示范推广,实现了科研单位、生产单位(包括建三江农场、吉林敦化大豆加工企业)的结合。仅此一项使建三江七星农场及种植单位年收入增加了近10万余元。

2.6开放联合

2.6.1对外开放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

投资700万元建设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购进国内外先进仪器设备199台套,从根本上改善科研条件。2006年11月被科技厅批准为分子育种省级重点实验室,依托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功能是为全院30个研究所提供生物技术实验平台;为在读的硕士、博士、博士后提供研究和实验平台;对全省乃至全国全面开放,吸引和培养一流的农业生物技术人才;目标是在省级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建成国内一流的农业生物技术实验室,加速争创全国创新型一流农科院的步伐,推动黑龙江省作物分子育种快速发展。仅近2a中,来实验室工作的有30人次、16个项目,他们分别来自经济作物研究所、耕作栽培研究所、育种研究所、玉米研究所、苗木脱毒中心、谷物检测中心等10余个研究所和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大学、齐齐哈尔大学、蚕业研究所、黑龙江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单位。另外,长期以来一直保持与部级及省内大学等实验室的对外合作关系。其中有北京大学生命学院、中国科学院遗传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所、国家质检总局动植物检验所、中科院上海植生所及省内哈尔滨师范大学生物系、黑龙江大学生命学院等单位。

2.6.2人才培养情况鼓励本学科青年科研人员

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为青年科研人员积极创造科研条件,采取“老中青结对”的形式,按不同研究方向和学术特长,以老带新。目前有2名青年科研人员攻读博士学位,其中1名已获得博士学位;5名青年科研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其中2名已获得硕士学位。在培养青年科研人员的过程中,提倡学术创新,形成竞争和激励机制,对表现突出、成果优秀的青年人才在职称评审和学术骨干选拔方面予以优先考虑。2006年新晋升助理研究员1人;2007年新晋升研究员1人,助理研究员1人,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2008年晋升研究员1人,助理研究员3人。2a来,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8名,为生物技术领域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2.6.3共建情况该所积极遵循“开放办院、开放办园”方针,通过“走下去、返回来,派出去、引进来”

面向“三农”开放,面向国际开放。积极响应省政府和院党组的科技要为“三农”服务的宗旨,帮扶10弱县,派出3名优秀科技人员到经济发展较弱的贫困县担当科技副县长。

3国际合作

先后邀请俄方专家20人次,接待俄罗斯、独联体、东欧国家的专家80余人次。派出科技人员8人次。双方进行科技合作,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80份,经过评价筛选,育成新品种龙引薯1号;引进小麦、小黑麦、大麦种质资源200余份。先后与俄罗斯(亚麻、小麦方面)、美国(生物质能)、波兰(小麦生物技术)签订农业科技合作协议。

4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科技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但面对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农业科研单位科技管理工作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审视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科技工作,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同国内生物技术同行相比,差距还很大,因此要有长远目标,发挥自己的优势,得到同行的认可;二是缺少部级项目支持,要积极做好储备,争取部级课题的立项;三是缺乏能在全国占领一席之地的优势研究领域,能得到国家高层次奖励的成果少,发表的高质量论文不多;四是省级重点实验室运转资金不足,制约了实验室的对外开放和运转;五是能直接参与市场竞争的物化成果匮乏;六是尚未建立起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科技管理创新机制和科技创新体系。

5对科技管理机制创新的几点建议

5.1从观念上创新

实施科技管理机制创新,就要在观念上创新。应该注重管理者的思维创新,包括对科研的策略、地位、管理模式等方面的认识创新。科研单位应立足科技服务经济、科技服务基层,开展科技诚信服务、科技创新服务,改掉过去等靠要的因循守旧思想,出谋划策,为科研单位争取大量的科技项目和资金。

5.2从服务方式上创新

实施科技管理机制创新,就要在服务方式上创新。要注重调动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两方面的积极性,就科研人员而言要鼓励为企业服务,为地方经济服务,就科研管理人员而言应加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服务质量[2]。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为经济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5.3从管理上创新

实施科技管理机制创新,就要在管理上创新。要创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法、创新管理模式,要注重过程管理,项目管理和成果管理。组织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攻关,在保证数量的基础上,突出好项目、大项目,大力培植出新技术产业。

5.4健全科研机构,加强科研制度建设

要有效开展科学研究,必须设立专门的科研机构。负责科研课题项目管理、成果管理、经费管理、科研考核、科研档案整理、科研信息公布等。设立学术委员会,审议学术研究方向及中长期研究发展规划;对重大课题经费的合理使用提出建议并进行监督;协调本学科领域与国内相关的重大学术活动;对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执行情况、人才培养、研究工作的进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等进行评估。科研工作要有专门的领导主管。

科技管理创新范文第2篇

1科技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科技管理是经济与社会发展及进步的重要内容。科技管理创新使得科技活动的目标、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方面形成了全新的管理理念。科技创新与科技管理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的强弱起着重要作用。科技创新是民族文化精髓的科学精神,使得科技应用到实处,科技成果又为知识和理论找到实践的依据,也为新技术的应用开辟了新途径。科技管理创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也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科技创新使得科学技术在促进经济增长中越来越显示出主导作用,是新技术、新发明、新成果的先驱,它能够很大意义上推动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建立科技管理创新体系科技管理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由其自身的位置和管理职能决定的。

2科技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体制机制有待创新

科技管理涉及部门较多,这些职能部门在创新活动中,部门之间缺乏联动和协调,从而造成科技政策法规实施较困难,科研活动分散重复的现象比较严重,科技、装备、科技文献和科技数据没有很好的实现有效共享,科技经费多头立项、多头管理,科技资源无法优化配置。

2.2重大战略需加强科技预测

由于规划自身的战略性意义,在确定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及发展重点时,都需要对未来发展方向、需求、能力及手段的预测和评估。目前我们还缺乏高水平的科技预测人才,缺乏长期、系统而又有组织的基础研究;重大科技战略制定主要是采用多个部门、多个学科与行业的专家会商,最终达成共识。

2.3科技政策、法规缺乏评估与监督

科技政策法规是法治国家保障科技进步,促进自主创新的重要手段。国内外科技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科技实力及其创新能力、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科技政策法规对科技的支持力度及其政策法规体系的健全与完善。

2.4科技投入不足及不均衡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科技投入明显不足。各级财政部门在财政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对科技的投入有所增长,但增长的幅度和水平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依然存在差距。科技投入的巨大差异导致福建区域科技发展的不平衡,也导致其他地级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速度较为迟缓。

2.5人才激励机制不够灵活

科技自主创新,关键在于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福建科技人才大多集中在福州、厦门、泉州三个城市,其他地市科技人才数量较少;科技人才大多集中在城市,县级科技人才较少,基层农村更少;科技人才大多集中在行政事业单位、教育、医疗卫生单位,在工业、农业、服务业领域从事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的科技人员较少。

3科技管理创新的建议

3.1创新科技管理体制

所谓的体制就是资源如何进行配置,所以只有好的体制,资源配置优化、合理,创新才能顺利进行,创新成果才可以顺利转化。假如体制不好,那么资源无法或不能优化配置,创新也无从谈起。我国自从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去配置资源,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所以科研单位在体制创新上,必须坚持。要坚定不移地全面推行科研“招标课题制”,该思路已被证明是非常可行的。通过招标、招聘制,进行人才的优胜劣汰,同时也能够为科技人员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使得不正之风,开后门现象从人们眼前消失。同时奖励制度也要不断完善,人员的职称晋升、级别评定、各种奖励都要根据这个人的实际贡献,不能走关系,送礼。设立岗位津贴并拉开收入分配上的差距,使少数有作为、贡献大的科技人才能够有较好的科研条件并较大幅度提高生活待遇.推动科研创新。

3.2给予科技管理人员充分发挥的空间

其更大的工作空间。任何管理,都是管理者与其对象间的一种互动过程,特别是对于新的科技管理范式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管理者观念的更新,对科技活动中不同学科、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外界环境和条件的特点及规律的认识理解程度。因此,调动科技管理人员的积极性,鼓励管理人员以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创新,才能形成高效的管理模式。同时,必须认识到,形成新的科技管理模式,对我们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探索,其难度不亚于科技本身的创新。我们不仅要宽容科技活动中探索工作的失败,同时也要容纳科技管理创新工作中的失败。

3.3加强科技预测的应用和研究

科技预测是根据经济社会的需求和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在对科技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预测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科技发展方向、变化的趋势,以及可能的机遇或危机做出基本判断和预见。科技预测是准确地把握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积极选择和重点突破技术与制定科技政策、法规、规划的基础。同时,通过科技预测工作的开展,扩大科技管理部门与社会各界的广泛交流与沟通,让更多的学者参与科技决策,让更多的民众了解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势。

4结论

科技管理创新范文第3篇

[关键词]油田企业;科技管理模式创新

科技发展战略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加入WTO及国内石油石化市场逐步开放,石油企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为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石油企业必须提升自身竞争力,制定创新科技发展战略。1993年,我国石油行业转为净进口,2005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进口国。国家安全与国民经济发展对能源依赖度日趋加剧。石油消费量与进口量大幅增长,当前我国原油生产已初步形成西部和海上接替东部的战略格局。制定技术发展战略是油田企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加强对科技管理创新研究,对科技发展做出战略性部署,对企业树立科技发展理念,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提高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1油田企业科技管理模式发展

科技项目管理是保证科技项目有效执行的重要手段,指通过协调与科技项目相关的个汇总关系,促进科技项目实现的动态活动。科技项目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强的管理学科,科技项目管理是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手段,为企业发展战略提供明确的前进方向,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近年来,世界各国将促进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发展基本战略,日本政府相继提出科技创新立国的国家战略,美国政府将保持在科技知识前沿领先地位作为国家战略目标,各国将科技投资作为战略性投资,力争取得战略优势。各国发展之路可分为依靠自身资源,国家资本市场技术及创新发展战略三种途径。各国石油公司对科技发展战略的制定十分重视,制定科技发展战略在中国已愈60载,新中国成立后各地企业单位制定了大量的科技发展战略,在科技创新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对各地科技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油田企业不断扩大对外技术交流合作,对企业内不能独立完成的重大科技难题,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互动新模式,吸引专业对口的独立技术开发机构的科技力量,充分利用国外智力资源、新形势下,油田企业科技发展不断探索新的工作管理模式,有力的提高了企业科技管理水平。“十一五”及2020远景规划为油田勘探开发做出了重要指导。油田企业大力推进落实科技提成制度等措施,在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

2企业科技管理模式创新中存在的不足

经几十年的科研攻关,油田企业基础研究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但大多基础研究工作仅为国外成熟理论的应用,国外许多先进理论方法在我国油田企业处于初级运用阶段。基础研究局面产生会计创新能力差等现象。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推广率低,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核心技术整体较为落后,缺乏自我创新能力与创造性突破。油田企业的发展中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队伍,为企业科技创新做出了积极贡献。但目前我国油田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还不能适应新形势要求。部分专业技术骨干流失,科技队伍质量较低,新型的科技体制机制尚未建立。阻碍了我国油田企业的科技创新发展。技术是油田企业抢占市场的生命线,国外大型石油服务公司重视科研工作,拥有大批领先世界的特色专利技术及名牌产业。通过技术转让获取丰厚的市场利益。我国油田企业目前技术基础较为薄弱,在申请科技专利方面存在技术集中度不足等问题。目前我国油田企业在科技管理上总存在很多问题,科研项目设计针对性不强,立项基础性前瞻性项目与生产应用型项目分类不清,存在重复立项。缺乏主动性自行性优化组合。科技项目存在重立项,轻管理的问题,科技项目在研究中会遇到很多不可预测的问题,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则会阻碍科技项目正常开展与有效管理。科技项目管理需较强专业性的科技团队,个别企业对组建科技项目重视不足,降低了科技项目的管理水平。近年来,国际大石油服务公司研发投入大量资金,使有前景的新技术应用推广获得充分的经费支持。我国油田企业的研发投入与国际大石油服务公司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科技资源质量有待改进。大量技术设备需更新改造,科研队伍缺乏技术研发骨干,需油田企业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为企业发展提供大力技术支持。

3油田企业科技管理创新面临的环境

自1993年我国石油储备工作开始酝酿,国家投资石油战略储备超1000亿元,中国按国际能源署对26个成员国要求,制定使战略石油储备达到90天的石油净进口量的远期目标。2005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石油消费大国。中东地区突发事件引起的国际油价波动,使我国石油能源面临严峻的问题。石油能源存在石油供需矛盾日益显著,原油进口来源与进口通道单一,原油供给受大国牵制,应对石油风险能力脆弱等问题。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原油需求不断增长的主要的推动力。有关预测指出中国未来15年的经济增长维持在7%以上,同期国内原油产量增长速度难以超过2%,中国原油生命线逐步脆弱。中东非洲地区为目前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动荡的主要地区,恐怖事件频繁发生,海上集中运输通道安全隐患突出,过分依赖单一海上运输路线,加剧了中国石油进口的风险,急需建立整体战略规划,对石油过度依赖可能使我国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必须及早谋划应对世界石油市场价格可能出现的新变化。我国油田企业开建以来坚持将科技工作放在发展主导地位,经多年发展形成一系列重大配套技术。新时期,科技创新成为决定油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原油开发难度加大,油区作业技术难度增加,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实施稳步开发,全力推动新技术研发应用为企业技术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支持。

4加强油田企业科技管理模式创新的策略

油田企业科技发展战略必须坚持目标一致性,竞争优势,突出重点,适应环境及一人为本的原则,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企业科技发展战略是全球总体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发展战略必须对本土开发,替代产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支持力度。企业科技发展战略建立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要强调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的提高。油田企业要集中配置科技资源,大力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大幅提升勘探开发技术水平。企业必须制定与内部环境相适应的科技发展战略,要依据渐进战略理论,充分保证战略本身的环境适应性。要确立人才资源为本的观念,加强高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企业专业科研人才在技术创新中的积极作用。油田企业科技发展战略方案包括突破关键技术,加强培养科技人才等内容。关键技术确定是科技发展战略的核心重点。应集中资源开发技术攻关,保证重大项目完成率与科研成果转化率。取得在世界石油技术前沿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应用研究成果,推广对技术升级改造与持续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关键技术。开发技术含量高,竞争力强的重大产品。科技项目管理中,企业领导要高度重视科研管理工作,关注科研团队建设,将企业科研管理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定期开展有关科技项目管理的各种培训。加强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改变以往传统粗放型的管理模式。为科研管理人员提供人性化的工作环境,积极引导科研管理人员甘于奉献,钻研业务,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断提高科技管理水平。坚决改变以跟踪为主的科研模式,坚持自主研究为主加强研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向自动创新为主的战略转变,形成大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树立人才资源为本的思想,实行培养与吸引并重,尽快形成为我所用的技术创新人才梯队。将建设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战略任务。

5结语

油田企业科技发展是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科技发展战略的实施将大大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本文分析了我国油田企业面临的严峻环境,论述了油田企业加强科技管理创新的重要性,提出科技创新发展的战略目标。要加强科技管理创新必须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完善配套科技创新体系,加强企业自主科研创新能力,拓展企业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赵普春,漆立新.关于油田企业科技管理创新的思考[J].中外能源,2017(02).

科技管理创新范文第4篇

我国已开始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确定了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为了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科技进步的需要,科技体制正在朝着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新体制方向深化改革。中国科学院以国家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为契机,通过对所属研究所重新学科战略定位,实施分流、精干和战略重组的策略,在原有的基础上重建部级的研究基地。

历史的原因,一批七十年代出生的青年优秀科技工作者被推上了研究所的领导岗位。上岗伊始,转轨时期社会变革引出的种种新情况、新问题就随之而来。机遇、挑战和责任成为新生代研究所领导的特征。一方面,现行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尚需熟悉,另一方面不断变换的外部环境要求不断完善、创新和变革。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指导自己的全部工作,把它作为最根本的领导方法,深刻领会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探索管理机制创新是研究所管理者的必由之路。

经济体制改革前,我国长期实行国家高度集权的“国有国营”模式,企业是国家机关的附属物,企业负责人是国家委派的官员,企业的管理体系基本上参照政府机构。经济体制改革后,企业负责人转变为法定代表人。而企业则转变为适合市场经济的“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研究所作为事业单位,由于经济体制的转变已不同于原来计划经济意义上的事业单位,但也不同于《公司法》范畴的现代企业。收入来源的多元性,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研究所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国家财政拨款一方面给研究所带来较为稳定的经济支撑,同时也继续给研究所留下深深的计划经济的痕迹。与此相反,研究所在通过参与市场竞争,获取另一部分收入的同时,也开始并愈来愈多地体验着市场经济的洗礼(经济合同、质量体系、产品许可证、人力资源的市场价位等)。研究所的所长,一方面需要自主经营,但又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资产处置权和分配权(股东会缺位)。九十年代末,由于国家对科研投入的不足,许多研究所创办了大大小小的企业,研究所的所长不仅仅是研究所的行政领导,还是投资企业的出资人和法定代表人。研究所现行的分配制度大体上是参照公务员政策执行的,收入与职务、职级相关。院提出的三元工资结构有其合理性,但在具体操作上缺乏财务的政策依据。不同资金来源政策许可列支的人员成本比例的不同,直接影响科研人员的分配。上述种种迹象折现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研究所的特征。

研究所实行所长负责制。与现代企业比较,公司的决策机构是股东会,执行机构是董事会,经营者是总经理。如果说,所长是研究所的经营者,则决策者缺位。如果说所长既是研究所的经营者又是决策者,则所有权与经营权集一人之身,一方面容易造成权利失控,另一方面可能导致遇事报批,造成效率低下。研究所管理创新的首要问题是建立决策机构,完善决策机制。可以由院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授权成立研究所的决策机构(所有者代表)―理事会,实施理事会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

研究所是以高学历、高智力的知识分子为核心,配以管理和辅助人员构成的特殊单位,研究所管理创新的核心问题是完善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随着近几年新老交替和人员分流的演变,青年科技人员的比例逐年增大,青年科研人员已成为研究所的主力。最大程度地激发科研人员尤其是青年科技人员的创新潜能是管理创新的本质所在。科研人员对事业的追求,促使研究所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把创建世界一流研究所和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经济建设需求作为所的发展目标。中科院的知识创新工程,为各研究所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充分把握机遇,准确定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迅速崛起,是研究所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

科研人员从事的工作有别于其它类型的工作,具有知识集成、学科集成的特点,有继承性更有创新性。研究所的管理应该适应这种特点,适应这种特点形成的文化,实施以柔性管理为主的管理,以利于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当然,任何群体都离不开以规章制度为特征的刚性管理。要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系统,充分体现人才的价值,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改革现有的分配制度。长期以来,研究所科研人员的待遇直接与职务和职称相关,近几年为了调动青年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对应地提高他们的待遇,许多青年人在三十岁前已晋升为研究员,那么后三十年如何激励和评价,他们的发展空间何在。我们应该建立以绩效为核心的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配以创新文化建设,营造一个和谐、有序的工作环境,有利于人才的脱颖而出、有利于科学的创新发展。要鼓励人才的合理流动,但这类流动应该有别于一刀切的缩编式分流。流动应该有助于学科创新,有助于跨学科的交流。

科技管理创新范文第5篇

(一)、切实把科学发展观和创新意识树立好

科学发展观和创新意识是科技事业发展的根源,我们务必在科技系统层面要大力宣扬“创业富民、创新强区”的核心战略,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树立改革创新意识,不断地推进我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在企业层面,要大力宣传自主创新企业主体意识,民营企业是我区经济发展的主力,要积极引导民营企业主动承担自主创新主体地位和主体角色,通过自主创新不断地把产品从低端做到高端,把企业从传统做到高新,掌握和拥有更多的核心技术,不断地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利润附加值,做大做强企业;在群众层面,要大力普及和提高群众的科学素养,要积极培育群众的科学知识,使群众爱科学、懂科学、讲科学、用科学,不断地提高群众劳动力素质,提高群众创业本领。

(二)、切实把科技法规和科技政策落实好

科技法规和科技政策是科技事业发展的根系。只有健全的科技法规政策,才能持续地推动科技事业的发展。最近国家为了鼓励创新,鼓励高新企业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科技法规政策,我们必须要贯彻落实好,不要在基层出现断档脱节,走样失效。在创新政策方面,我们要全面落实好《关于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创新型城区建设的若干规定》;在投入政策方面,我们要抓紧出台*区落实企业技术开发费税前扣除政策的实施办法;在税收政策方面,我们要全面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及技术转让税费减免政策。在金融政策方面,要即景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企业发展高新产业,同时在条件具备下,积建言出台政府采购政策和消费政策,助推我区高新产业的发展,以此进一步建立全方位、全覆盖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三)、切实把科技基础和创新载体建立好

科技基础和创新载体是科技事业发展的根基。只有根基扎实,才有科技事业欣荣旺盛。为此,我们作为科技职能部门,要组织力量、集中精力,积极实施好区委、区政府提出的科技三大创新计划、三大创新基地、三大创新平台的建设。要实施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计划,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行动计划,农业、商贸、社会事业和谐发展行动计划,通过三大创新计划实施,不断地推进我区产业升级换代,我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我区社会和谐进步;要抓好*民营经济科技产业基地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的创建和巩固工作,通过三大创新基地建设,不断地拓宽科技中小型企业发展空间,科技初创型企业的孵化发展和高新特色产业群的集聚壮大;要创建行业创新平台,强化企业创新平台,完善科技合作平台,通过三大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地强化企业新产品的研发能力,技术难题的攻关能力和高端产品的生产能力;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开展科技三下乡、科普宣传、知识产权宣传等活动,为我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更好条件和环境。

(四)、切实把科技进步和科技目标实施好

科技进步和科技目标是科技事业发展的根本,我们要紧紧围绕区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的“产业强区、城建亮区、文化育区、和谐立区”发展战略和区六届三次全委会提出的“五个一”工作要求,不断地通过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节能技术、农业种养加工技术的提高和利用,要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和培训,努力创建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区,全年完成新增省级专利示范企业1家、市级2家;全年力争实现在高新技术企业方面,新增部级1家,省级6家,市级8家,在企业研发中心方面,新增省级2家,市级5家,区级10家,在科技发展项目方面,新增部级5个,省级6个,市级15个,在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方面,要实现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比去年提高2个百分点,实现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17%以上;要充分发挥好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更大的范围组合各类科技资源,促进技术、市场和资本的有机融合。努力实现科技为我区经济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为我区节能减排服务,为我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服务,为我区生态*、和谐*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