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技术技术论文

技术技术论文范文精选

技术技术论文

技术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我国是煤炭生产大国,由于煤矿开采技术水平较低,导致我国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相关部门设计软件对煤矿安全生产进行监管,主要系统包括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煤矿通信系统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系统功能不断完善。煤矿安全监控系统与移动设备结合成为煤矿安全管理的趋势。现代信息技术引导下,将计算机技术引入煤矿安全管理对提高管理水平,增加企业效益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分析基于信息技术的煤矿安全管理系统,探讨信息技术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煤矿安全;网络体系

0引言

安全是人类根本需求,安全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由于煤矿开采存在自然灾害威胁,职工素质不高等不利情况,我国连续发生多次煤矿重大恶性伤亡事故。近年来国家重视煤矿安全生产,成立完善的煤矿安全管理机构,使煤矿安全生产条件得到改善。但由于煤矿安全管理基础薄弱,虽然煤矿生产百万吨死亡率降低,但相比发达国家安全管理水平存在很大差距。重大恶性事故时有发生,目前矿山安全处于落后局面,煤矿安全管理主要采用行政手段,其他安全管控方法研究不够深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煤矿安全管理要与信息技术结合,保证煤矿企业安全生产。

1信息技术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煤矿是高危行业,生产环境条件恶劣,突发事故几率高。近年来频发煤矿瓦斯爆炸事故严重危害社会和谐稳定,煤矿安全管理形势严峻。煤炭企业改革方向是不断扩大规模,适应经济的发展[1]。煤矿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关键是加强安全管理。安全工作是煤炭企业发展的前提,目前国有煤矿开采平均深度达400m以上,必须加强煤矿生产安全管理。当今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煤矿企业具有信息来源途径广等特点,煤矿信息处理包括生产日报、通风报表、物资供应计划统计等,为确保信息及时有效,避免造成煤矿混乱,对信息安全管理尤为重要。煤矿企业安全信息管理长期采用人工管理模式,信息采集处理通过手工填写完成。工作人员劳动强度大,无法确保信息统计分类准确无误[2]。

随着煤矿现代化建设发展,当前煤矿企业面临复杂多变的安全管理形势,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为提高煤矿企业领导者决策水平,建立煤矿安全管理信息系统非常必要。信息技术是计算机通信技术获取加工存储传输图文声像信息,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结合,信息技术应用提高装备自动化水平,信息技术应用改变管理者工作模式,信息技术对国民经济发展催化作用受到各行业的关注[3]。利用信息技术对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隐患信息采集及分析等具有重要作用。使煤矿企业有完善的管理措施促进安全管理规范化发展,利用信息技术迅速处理各种隐患信息,加强煤矿安全管理工作,使安全管理更好地服务于基层,打造煤矿科技兴安管理氛围。计算机信息技术可以使隐患分类明确,建立基层区队与矿领导沟通媒介。

2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信息信息技术应用现状

近年来煤矿安全问题突出,安监局统计表明,我国平均每7.4天发生重大煤矿事故,反映出我国矿山安全严峻现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煤炭企业向精细化管理转型,信息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是一体化的系统工程,注重预防应急处理煤矿,充分将计算机管理与安全管理融合,保障矿井安全有效建设。煤炭资源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安全问题是煤炭生产管理的重点。煤矿安全管理中存在引发重大事故的隐患,随着开采深度增加,使矿山安全生产管理面临巨大考验。近年来由于安全问题导致矿难事故频发,为有效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科学管理[4]。借助先进信息技术进行煤炭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利用信息技术对系统功能设计,将信息通信监控与数据通信等功能融合,保证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可以对井下工作人员进行在线监测,利用信息通信系统获得数据采集分析,获取安全事故频发关键环节,减少安全管理工作盲目性。当前计算机信息化在生产运用中存在技术落后等问题。我国大部分煤矿地质条件复杂,为安全产生带来很大困难。冲击低压危险性加大,目前大部分煤矿企业无法提供准确识别地质条件的信息技术,如建立安全信息管理体系可以对各项安全设备研究设计等提供动态化监控评价,我国大多数煤矿对信息技术应用处于起步阶段,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环境未形成,煤矿企业忽视安全设备的投入,信息化设备普遍投入不足。我国煤矿企业信息化设备配备未达到相应标准,安全管理技术滞后。中小型矿山安全监管体系不健全,未建立完善的监控体系。

3基于信息技术的煤矿安全管理网络体系

煤矿安全监管系统是综合利用无线数据传输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构成无线监控传输系统,对煤矿生产环境中的瓦斯等环境数据进行远程无线监控。可根据上传告警信息确定煤矿事故情况,为制定安全防范措施提供帮助。克服矿井数量多等问题,充分发挥瓦斯监控设备的作用[5]。加强信息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非常必要,形成安全信息监控预警等功能齐全的安全管理平台,才能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状况好转。目前煤炭企业中网络系统应用广泛,有的实现内部办公自动化系统,有的建立煤炭网站等。网络应用不断增多,但大量网络安全问题随着网络应用不断涌现,黑客侵入等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加强煤炭企业网络安全管理非常必要。建立信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对煤炭企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不同学者对如何建立信息网络安全体系有不同看法,信息安全标准是信息安保体系的重要部分,我国制定国家标准描述开放性系统互联网安全体系结构,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安全技术不断完善。要结合企业常用安全标准,建立煤炭企业网络安全体系结构。某煤炭集团公司网络平台应用有信息管理系统,如财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实现内引外联。网络架构方面有核心层面交换机CiscoCata-lyst4606,公司本部与子公司通过路由器Cis-co7500互联;采用ISS千兆入侵检测系统RealSe-cure实现对网络入侵等非法行为实时监控,为分析安全与追踪入侵等提供重要数据。对局域网内计算机进行监控。在人气有限原则下建立规范可行的安全制度,对各级领导与管理人员进行不同层次的安全培训。

保证网络数据应用机密性。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网络体系包括煤矿安全生产地理信息系统,矿井井下人员安全定位管理系统等。随着我国大中型煤矿装备安全生产监控系统,改善煤矿安全生产状况。但目前煤矿安全管理存在难以及时掌握井下人员动态分布情况,对井下人员救援缺乏可靠信息。开发新型矿井人员跟踪定位系统,可以从监控计算机查询事故现场人员分布情况,利用信息日常考勤管理功能对矿井人员考勤管理。井下人员定位系统是集计算机软硬件、无线数据传输、自动控制等多技术学科综合应用的信息技术产品,实现目标自动化管理。GIS是描述分析空间信息的方法,为地理研究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煤矿安全生产GIS开发包括利用计算机语言集合其他软件开发知识产权信息系统。煤矿安全生产GIS与煤矿安全生产信息融合,实现煤矿安全生产信息资源共享。基于INTERNET煤矿安全信息管理系统是结合当代先进Internet技术构建,由文本数据库、INTER-NET网络构成。基于GIS煤矿安全管理系统提供监测分析决策等功能,按功能分为矿地质信息管理系统,网络服务支持系统等。

4结束语

信息技术在媒体安全生产中应用是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的进步,煤炭生产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任重道远,现有有关生产管理自动化水平较低,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缺乏行业标准,信息资源难以共享。目前煤矿行业生产软件研发相对落后,缺乏适合煤矿行业特点的软硬件仪器。加快发展适合煤矿安全的电子产品,提高煤矿行业信息化水平,是今后煤矿企业管理的重要任务。

作者:李丹 单位: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信息技术论文2

现阶段,随着医疗事业的蓬勃发展,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是医疗机构管理中的最主要的信息化手段。但如何在医院无线网络的影响下,保障医疗信息的完整性和医院医疗信息的安全,已经成为了当前所重点研究的方向。因此,本文结合医院无线网络,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并设计出了一种基于安全管理的医疗信息安全管理方法。并通过仿真实验证明,基于该方法的医疗信息安全管理的安全性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1医院无线网络及安全系统结构

首先,想要充分地满足医疗信息安全管理。需要结合并克服医院无线网络中存在的问题,以病毒查杀软件、IPS入侵防护技术等方法,实现对医院无线终端在线、离线的管控。这样能够有效地实现并满足医院医疗信息安全管理的需求,并保证医院无线网络的安全运行。其次,依据网络安全三级等级保护标准的要求,医院在进行构建无线网络安全系统时,需要进行严格将网络区域划分为接入区、控制区以及核心区等3个区域[1]。并保障每个区域之间均可以进行严格的访问控制,这样一来就能够充分地保障系统与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具体结构拓扑图如图1所示。从上述结构图中可以认识到,当医院无线网络接入区中的平板以及PDA接入无线网络当中,就会经过控制器实施IP+MAC以及用户名与密码等多重验证之后才能够进入控制系统。这样一来,充分地说明了只有授权的无线终端才能够通过无线控制器进入安全管控系统。而在安全管控系统当中,可以实现对用户名与密码的认证、设备终端绑定以及杀毒等[2]。

2医疗无线网络的特点及其接入方式

(1)特点首先,基于医院无线网络具有较强的移动性、高效率、低延迟以及高效性和低安全性等特点。其次,医院的无线网络虽然具有很好的性能。但由于医疗方面的数据加密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压缩技术不成熟以及在数据传输过程之中存在些许漏洞,进而导致医疗信息通过无线网络进行数据传输时,产生数据泄露的风险,同时也是造成医疗信息安全性较差的原因[3]。(2)接入方式基于医院无线网络的医疗网络接入具有开放性与隐匿性等特点,因此针对医疗信息传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无法从其物理层面中来发现问题。而无线网络接入的方式有以下几种,具体见图2所示。而医院本地区域之间构建的移动护理终端与移动医生终端等设备均是通过分布在楼道中或每间病房中的无线接入访问节点与医院中的网络进行直接连接在一起的。通过,接入访问节点、局域网,与楼层交换机进行连接。再由交换机通过光纤,和汇集交换机、核心交换机以及防火墙等相关装置,最后才能够接入到中心机房当中。但,由于每一个移动终端都能够接入无线访问节点,从而无法从物理层面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使其成为网络非法接入与恶意攻击的主要方面。

3医疗信息安全系统需求及设计

3.1医疗无线网络安全方面的需求

(1)数据加密基于医院无线网络的医疗信息安全管理,需要从医疗无线网络数据方面入手,网络数据加密。它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节点安全。在医疗无线网络中具有数量较多、分布较广的网络节点。当少数的网络节点遭到破坏时,只对医疗网络的安全起到极小的影响。但如果当Sink等遭到篡改,就很容易导致网络出现瘫痪。因此,针对医疗无线网络中的恶意节点进行实时的检测和清除,不仅是起到保护节点安全的作用,还起到了保护医疗信息的安全。第二,被动防御。从该方面来看,是指当网络受到入侵时,被动防御会起到对数据的保护作用。而对该方面的提高,能够进一步促进医疗信息和数据的安全性。第三,主动攻击,该方式使得医疗无线网络具有主动对风险识别的能力。第四,信息安全需求。数据加密可以将医疗信息中敏感数据进行加密,以此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以及安全性。并且,也是医疗信息安全管理以及无线网络中的主要需求[4]。(2)数据压缩数据压缩,可以将医疗无线网络中传输大量数据,通过压缩技术应用到数据处理当中。这样可以起到数据传输效率的作用。而数据压缩算法,在医疗信息安全系统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对周期分段长度的设计,达到提高数据压缩和保障数据传输稳定的目的。(3)数据传输医院无线网络对患者信息以及相应体征数据监测的收集方法相对较多,因此可以要求患者通过穿戴或者携带的方式,和传感器设备之间保持相对的静止关系。以此通过相关设备来获取相应的信息,并将所得信息传输到医疗监护中心。这样一来有效提升了数据收集以及其传输的实时性,还可做到及时的发现患者的异常现象,从而降低医疗过程中风险发生的概率[5]。

3.2基于医院网络的医疗网络安全系统设计

3.2.1系统功能设计基于医院无线网络的医疗信息安全系统设计,从系统的功能方面来看,主要包含5个方面,具体设计如下:(1)数据采集功能设计,该功能是通过利用传感器设备来完成对数据的采集。而每次数据采集的时间间隔,是由医疗人员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2)数据加密功能设计,该功能是对所采集到的初始数据,利用加密算法进行加密,以及对现有的密钥进行优化,从而实现数据传输的安全性提升,降低患者信息的泄漏风险。(3)数据压缩功能设计,该功能是将所采集到的相关数据通过数据压缩算法将数据信息进行压缩,以此实现网络消耗降低和提高医疗数据信息传输的目的。(4)数据传输与解密等功能设计,前者在医疗信息安全系统设计过程中,支撑数据优先级的设置。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确保重要信息数据能够被及时获取,还可以促进医院医疗监护水平及实时性得到提高。后者通过逆序密钥的方式实现迭代计算解密数据,从而为医疗工作人员提供患者的相关信息。(5)监护功能设计,该功能的设计可以为医护人员对患者信息的检查,提供方便。

3.2.2监护系统设计监护系统设计,是由四个部分组成,终端、网关节点以及加密解密和监护、防火墙等部分共同组成。首先,从终端方面来分析,该部分通过患者所佩戴的传感器,来实时关注和采集患者的心率以及血压等相关监测指标数值,并通过设备和无线网络,将数据信息传输到监护中心。其次,从防火墙方面来看,防火墙的设计,可以及时有效地研究医疗无线网络中存在的风险问题,并进行处理这样既可以维护系统的安全,还可起到保护医疗信息数据的作用。

3.2.3数据库设计数据库设计以MySQL数据库为主,进行患者信息与医护人员信息等方面的设计。不过在设计患者信息模块时,不仅要将患者的姓名、年龄以及疾病类型等相关的资料设计在内,还需要将患者的血压、心率等体态监测数据进行记录。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信息之间的描述和数据类型之间并不相同。针对医护人员信息方面的设计,主要包含了姓名、年龄以及其他基本信息和监护信息等[6]。

4基于医院无线网络的医疗信息安全管理实现分析

4.1医疗信息安全管理实现(1)加密模块针对该模块的实现,研究以加密算法为标准,设计出加密模块。该模块可以将患者的所有相关信息进行数据加密,从而有效防止与避免患者信息被窃取。而未经过解密模块进行解密时,数据信息即使被打开会以乱码的方式进行展现出来。因此,即使信息被盗取,也无法从中获取有效的数据信息。而相关信息只有经过相应的逆向解密方法,正确的解密之后才能够获得相应的数据信息。(2)压缩模块该模块的设计,是通过将初始数据进行过压缩算法进行压缩到最小化,以此实现数据的高效传输。如,脉搏信息、体温以及血压等体征监测数据均为主要信息。例如,以心跳为例。经过压缩模块后,当通过传感器所采集的数据为70次/分钟,经过多次呼吸调整,可以将所传输的数据降到65次/分钟。而数据压缩算法的具体流程为,压缩算法启动后,可以将所采集的数据组合成时间;接着,构建相应的回归模型,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判断,是否能够有效满足模型的需求。当数据满足时,即可实现数据压缩。若是不满足,则需要对采样时间进行调整,并重新建立新的时间序列集合。并重新构建新的回归模型,以及对数据进行再次压缩[7]。但需要注意,压缩过程中要合理的控制压缩算法的误差,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保证系统数据压缩功能得以实现。(3)传输模块和数据显示模块该模块主要应用于对医疗过程中患者的信息传输到相应的监护模块中,方便医护人员的观察。在数据显示模块当中,包含了病人管理、呼叫中心以及数据分析和监护、用户管理等多项功能。如果,患者身体体征存在异常,则会在页面中进行提示。

4.2试验证明及评估为了进一步验证该基于医院无线网络的医疗信息安全管理方法的有效性。研究通过网络仿真软件NS2,搭建出基于医院无线网络的医疗信息安全管理仿真平台。并通过以某个医院临床医疗中多种医疗信息所产生的文档为实验数据。且该文档中一共包含了3000条医疗病历数据信息。其中2000条数据作为测试数据,1000条作为训练的数据。不过为了进一步保障测试的真实性,因此将试验划分为2个部分来共同进行。第一步先进行定义评级指标,来评估该方面的可行性。第二步,通过所提出的方法与传统的方法进行相应的对比。以此来分析数据安全管理的脆弱性。这样一来,既可以清楚认识到本文所提方法的安全管理算法的安全性,还可以进一步抵御恶意节点的攻击。同时,还针对无线网络中的节点,进行了试验和检测。

通过仿真平台模拟了不同类型的恶意节点攻击,并对其检测效果展开了观察。通过相关试验结果发现,在医院无线网络安全管理系统未得到应用的情况下,在不同的时间单位中的攻击,网络节点信息较低。当安全系统得到应用时,网络节点的信任值会随着时间单位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且未出现患者病历信息丢失的现象。由此可以表明,该系统的设计不仅可以起到恶意节点的识别作用,还能够促进医疗数据信息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得到提高。接着将本文所提到的加密算法与传统的WBAN数据加密算法,结合相应的医疗病历数据信息,进行医疗信息安全管理在解密后的数据完整性进行对比。发现加密算法在基于医院无线网络的医疗信息安全管理以及系统设计方面,不仅具有极高的安全性和高效运行效率,还能够有效地实现满足基于医院无线网络的医疗信息安全管理方面对其安全管理质量的需求。并且,试验证明,所提的系统设计与加密方法,还为医疗信息的安全管理以及安全性提升提供了新的方向和途径[8]。综上所述,研究以医院无线网络为标准,提出通过对安全管理方法的改进,来实现对医疗信息安全的管理。从而降低并解决医疗信息传输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这样不仅进一步提高了医院医疗数据以及信息的传输速率等稳定性、安全性及完整性,还通过加密方法对医疗数据进行加密,以此来提高对恶意节点的检出率,促使医院医疗工作网络安全性得到有效提升。

作者:赵桂兵 单位:安徽省怀远县中医院信息科

信息技术论文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简称疫情)防控期间的线上教学成为对广大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一次大检验,它是教师群体在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浪潮中实现专业成长必须要解决的一大问题。线上教学实践暴露出中小学教师队伍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诸多不足,应引起足够重视。对中小学来说,此次大规模线上教学实践既是教育领域在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一次危机应答,也是推动教育主动变革的一个重要机遇。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既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等战略目标的需要,更是教师实现专业成长和专业发展的需要。

一、线上教学揭示中小学教师队伍面临的现代信息技术困境

由于缺乏相应准备,面对陌生的教育教学平台和设备,相当一部分教师在线上教学前期一度感到手足无措,时常出现各种“翻车现场”,软件使用不畅、操作不当、平台故障等问题层出不穷,直播过程中画面卡顿、忘开语音、闪退、作业批改流程混乱等情况时有发生。不可否认的是,经过疫情阶段的线上教学实践,中小学教师的线上教学技能普遍得到较大提升,但离教育现代化发展对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教育部等五部门2018年印发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简称《计划》)特别强调要实施新一周期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带动中小学教师、校长将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应用于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中[1],注重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但从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前期的反馈来看,中小学教师在专业储备尤其是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力方面存在不足,与《计划》的预设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许多教师不具备熟练应用现代教育设备的能力,尤其是上了年纪的教师,对新生的线上教学设备及教育教学平台操作流程不熟悉,有的教师甚至是从零开始。为完成线上教学任务,他们不得不一边学习一边实践。线上教学已形成一种倒逼机制,迫使教师必须接受、学习和掌握线上教学所需的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装备的操作方法,这实际上也反向促进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如何熟练操控各种线上教学平台和教育技术装备,如何解决出现的问题,如何不断提高自身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教师在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实现专业成长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二、应对教师专业成长之路中信息技术短板的行动策略

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动力源泉[1]。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重视和加强教师教育及教师培训工作,不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中共中央、国务院2019年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强调,为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要强化职前教师培养和职后教师发展的有机衔接,夯实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自主发展[2]。我国的教师教育体系呈现出培养与培训分离、培养与培训机构并行的二元结构。培养、培训系统分离,会形成体制性障碍,不能产生优势互补和优质资源共享,不利于教师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3]。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专业成长,需要加强教师教育一体化体系建设,改变培养、培训分离的现状。具体而言,应将学院教育、教育实践、职前培训和职后教育培训等多种层次的教育与培训有机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教师教育、培训体系。既要重视职前教育,更要重视职后教育培训,从长远看,尤其要重视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1.优化学院教育的教师教育课程

研究显示,当前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构建的过程中还存在课程结构比例失调、课程类别不合理、课程之间内容融合度低、教育实践课程欠整合、课程实施方式变革步伐缓慢、学生评价单一化等问题[4]。学院教育是教师教育工作的源头,只有加强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从源头上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做好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衔接并一以贯之,才能培养出一支符合现代化教育要求的教师队伍。

2.深化教师职后教育培训

相较于学院教育和职前培训而言,教师的职后教育培训工作最为重要,因为它贯穿教师整个职业生涯,时间长,跨度大。随着时代变迁,教师的知识储备与专业技能也需要随时展而不断更新,除教师自主学习外,教育行政部门还需要经常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并形成制度,以满足现代教育和教师发展的需要。具体而言,备课、上课、评课、科研、班主任工作、德育工作、学校管理、教育信息化等都应涵盖在职后教育培训内容之中。以苏州市为例,教育局下设教师发展中心,学校设专门的职能部门,负责在岗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从行政部门到学校都比较重视教师职后教育培训。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在岗在职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每学年不得低于50个区级继续教育学时,并形成制度。学习内容大多与教育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等高度相关。继续教育培训较好地提升了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3.重视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

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才能跟上时代需求,才能高效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但同时,教师的专业成长也不能局限于教育教学技能的成长和发展,更要重视增加知识的宽度和深度,丰富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从线上教学期间的表现和未来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出发,中小学教师群体需要提升个人信息素养,为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做好储备。线上教学期间,广大中小学教师遇到的困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强的问题,因此,要加快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变革,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2];注重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中,以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为抓手,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专业发展。苏州市非常重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每年会推出相关培训活动。依托江苏省教师教育网络学习平台、江苏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平台,大力推进“教智融合”及“易加学院”平台建设,推动教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举办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比赛,较好地提升了教师队伍的信息素养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4.加强教育教学反思

国内外许多教育学者都认为写教学反思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极具帮助。如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经验+反思=成长”。他认为,教师成长的过程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通过反思发现问题,进而改进方法,从而提升教学水平和质量,促进专业成长[5]。无独有偶,中国著名教育学家叶澜也曾说:一名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会成为名师,但如果一名教师能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的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6]。面对线上教学带来的现代信息技术挑战,中小学教师要总结成功和失败两方面的经验,尤其要注重总结失败原因,反思为什么会遇到这么多挑战,还有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好,并加强对薄弱环节的改进和提高,从而实现自我蜕变和自我成长。如可以通过撰写教学日记、与学生对话等形式进行反思[7],既要反思教学的成功之处和闪光点,更要反思教学中的问题与不足,从而改进和强化教学策略。笔者所在区域的许多教师十分善于抓住机会,依托区域开展的各种教育论文征集比赛,通过撰写教学反思参赛,屡屡获奖。他们通过教学反思,一来反思了自己在教育教学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方面的不足,可以针对问题予以重点解决;二来也为自己的专业发展之路积累了材料,促进了自身的专业成长,可谓一举多得。

5.建立学习型组织共同成长

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仅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政策举措来完成远远不够,更需要教师群体自主自发地学习和提高。吸取线上教学的教训之后,相当一部分教师能意识到自身存在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短板,继而自发组团学习。例如定期开展讲座,由某一位教师就某一种现代信息技术平台或软件的应用对其他人进行培训。如在2021年12月的两次活动中,L教师就一套整合了代数、几何与微积分的动态数学教学软件——GeoGebra的使用进行了两次讲座。通过两次培训,大多数参与的教师基本掌握了用GeoGebra软件画动态平面几何图形、函数图像、圆锥曲线、立体图等的方法,体验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高效便捷。通过这种学习型组织,大家从实际需求出发,就共性问题相互交流、共同学习、共同提高,较好地弥补了继续教育培训的不足,有效提升了自身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三、结语

教师需要终身学习。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会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更新,教师只有不断创新和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才能够为学生提供公平、高效、有价值的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需要教师群体快速更新知识库,加快专业成长,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因此,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危机应答、课程建设等能力既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也是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中小学教师要未雨绸缪,把功夫下在平时,为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做好知识和技能的储备,不断提高现代化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EB/OL].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

[3]管培俊.关于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十个观点[J].教师教育研究,2004(4):3-7.

[4]董新良,闫领楠,赵越.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构建:问题、理念及对策—以地方高师院校为例[J].教师教育研究,2020(1):1-7.

[5]赵昌木.教师成长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3.

[6]周春良.卓越教师的个性特征与成长机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技术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iPS细胞与胚胎干细胞在基因表达、DNA甲基化、胚状体、活嵌合体方面都完全相同,具有生成所有胚层细胞并继续分化为多种成体细胞的能力。因此,这项技术最有潜力的应用前景是产生疾病或个体特异的多能干细胞,用于研究组织功能、筛选新药和移植治疗遗传或退行性疾病。目前疾病特异性iPS细胞的培养也已经在其他十余种基因疾病中实现,包括帕金森病、1型糖尿病、肌营养不良症、腺苷脱氨酶缺乏有关严重联合免疫缺陷、Gaucher病Ⅲ型、亨廷顿舞蹈症、唐氏综合征、自毁容貌症[31]。这些细胞系不仅可以作为外模型用来研究相应疾病,同时也可以作为细胞替换疗法的一种潜在的细胞来源。

血液遗传病

2009年,Ye等[32]用包含4个转录因子基因(Oct4、Sox2、Klf4、cMyc)的反转录病毒载体转染β珠蛋白障碍性贫血患者的皮肤诱导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iPS,发现这些iPS细胞可以分化成造血干细胞并进一步生成血细胞,表明使用iPS技术进行早期细胞治疗能够为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胎儿围生期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肝脏疾病

研究发现成纤维细胞来源的iPS细胞可以恢复酵素水解酶缺陷型小鼠的肝功能,证明了iPS细胞分化而来的肝细胞不仅能够重新回到肝脏,且可修复肝功能的损坏[31]。这项研究加深了研究者对体内情况下iPS细胞分化为肝细胞潜力的了解以及用患者肝细胞建立体外疾病模型的应用。

心血管疾病

另有实验表明iPS细胞可以分化为组成心血管的主要细胞类型,包括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血管壁细胞以及心肌细胞[33-35]。通过人的胚胎干细胞和iPS细胞分化而来的心肌细胞已被用于药物毒性测试,如药物引起Q-T间期延长导致的突发性心跳停止,而这恰好是制药公司最为关注的安全问题[36]。

技术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1、拓宽了艺术设计领域艺术设计内容广泛,如: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影视动画、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公共标识设计、CI设计、标志设计等等,以视觉传达设计为例,视觉信息是其传达的精髓,或者也可以将视觉传达设计称之为一门信息处理的艺术。”视觉传达设计通过文字、图形、图像等设计语言、视觉符号进行信息传达,是设计师将头脑中的创意思想物化为视觉符号的过程。目前,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直接冲击着传统的传达方式,使得视觉传达设计越来越依赖数字技术。从造纸术、印刷术的诞生,到照相机、电影、电视机的发明,再到数字媒体的出现,互联网、数字电视、互动数字媒体、人机交互游戏、网络虚拟空间等都成为信息传播的形式和主要介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不断扩大。尽管视觉传达设计的信息载体仍然是图形、文字、色彩、影像以及它们之间的重构关系,仍然以视觉传达方式作为信息交流的手段,但数字技术已经突破性的冲击了传统的艺术设计范畴,数字载体的发展极大地延伸了视觉传达的设计形式和内容。在数字时代,视觉传达设计不仅仅局限在平面设计这狭义领域,如:海报设计、招贴设计、CI设计等二维空间的设计,还拓展到了包装设计、展示设计等三维空间的设计,影视广告、电视广告、界面设计等四维空间的设计。视觉传达设计逐渐由形态上的二维平面化、视觉元素的静态化向多维立体化、动态化方向转变;视觉传达媒体逐渐由单一化的媒体向多媒体交叉组合领域发展;传达和接受方式也从单向信息传达、被动接受向交互式信息传达和主动参与互动方向发展。在其他设计领域,数字技术也同样改变着传统的设计模式,丰富了艺术设计的形式和内涵。

2、更新了艺术设计的观念。数字技术较传统媒体方式具有明显优势:其一,“数字技术使影像的复制、修改、挪用和传播更加方便快捷,技术规则超越了艺术的规则”,数字技术替代了传统繁琐的手工劳作,减少了设计者的重复劳动,提高了设计工作的效率,使设计师能够更多地致力于概念分析和创意构思。其二,新的数字技术使得设计师不再受到传统表现技能的制约和束缚,成功的突破了设计构思和物化表现之间障碍。其三,数字技术基于网络平台,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消除了地域界限,使得信息传播实现了零距离,极大降低了传播费用。所以,在电脑设计软件升级换代速度快、网络传播日益发达、网页界面眼花缭乱、虚拟平台多元化、传统设计手段和表现方式受到颠覆性冲击的数字时代,艺术设计逐渐从二维平面化、单一化、视觉元素静态化,不断向多维立体化、视觉元素动态化、交互化和综合化方向转变,“传统的设计观念已从有形的物质领域扩展到了无法触摸的程序领域”,这些新变化,都拓展和延伸了设计师观察世界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引发了艺术设计观念的变化。

3、提升了艺术设计的手段和方式由于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设计软件版本升级换代周期缩短,设计软件功能日趋完善,操作简单便捷,使得传统的画纸、画笔、尺子、圆规等设计工具逐步被键盘和鼠标代替,专业性极强的复杂运算和精密制图都可以由电脑瞬间完成,任何“不专业”的构思和想法,都可以通过设计软件工具变得很“专业”,所以,过去只有经过长时间严格训练才能掌握的创作技巧,如今普通人借助数字技术创作软件工具也可以轻松实现,这就使得艺术设计发展日趋“大众化”,在当今这个数字化时代,“人人都是设计家而又人人都不是设计家”。电脑已经成为了设计师的好帮手,它不仅将设计师从繁杂、缓慢的手工操作中解放出来,通过计算机可以轻松、快速的完成设计作品,而且还为设计师创作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新天地,设计师可以利用电脑简单便捷呈现设计方案效果图,并且根据客户的需求意见,通过设计软件工具,能够在构图、色彩、字体、肌理、布局、造型等多方面迅速、便捷的修改原稿,设计师可以随心所欲的处理大量的文字、图形、影像信息,通过数字媒体技术,还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进而激发设计师的创作灵感,会产生许多新的构思。

4、实现了艺术设计的交互性传统媒体如无线广播、电视节目和报纸杂志等都是单向信息传递,只能按照信息传播者的感觉、体验和事先确定的方式来传播,而受众只能被动的接受,但在数字媒体时代,人们不再是被动的受众,可以主动的加入到信息加工处理和之中,“好的交互方式应该是减少人机界面的约束以实现自然地人机交互功能,使使用者达到‘用户自由’的状态”数字时代的同步交互和异步交互方式,改变了传统媒体单向传播关系,极大的提高了受众人群在信息传播中的主动性、选择性、参与性和互动性。

5、改变并拓展了艺术设计的表现方式和传播方式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了改变并拓展了艺术设计的表现方式和传播方式,以视觉传达设计为例,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视觉传达设计已逐渐超出了单纯的平面设计的狭义范畴,视觉传达设计表现形式也由二维平面扩展到了多维空间,当代视觉传达设计主要包括印刷设计、展示陈列设计、影像设计等,也产生了众多的设计类型,如多媒体传达设计、网站设计等,网络的普及和无纸化的数字化艺术设计将受众人群带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比传统表现方式更具视觉冲击力。传统的单纯以广告、书籍装帧、包装装潢、形象识别等主要手段的视觉传达方式已日渐式微,综合性、立体化的视觉传达方式已成为舞台的主角。“在数字化时代到来的今天,由于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视觉传达设计的形式日趋多元化,视觉传达设计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拓展,视觉传达设计由以往形态上的平面化、静态化、沟通上的线性化开始逐渐向形态上的立体化、动态化、动静整合化、沟通上的互动化方向转变。”目前,虽然传统媒介如报纸报刊、电视广播等在信息传播领域仍占主导地位,但建立在数字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新媒体,如数字杂志、短信微信、移动电视、3G媒体、网络媒体、触摸媒体等正在改变着传统的传播方式,新媒体已经占据了大部分网民的上网时间,博客、视频、电子书、微信等新媒体逐渐成为当代网民浏览的主要内容,新媒体虽不能完全替代传统媒介,但对传统媒介而言也表现出其旺盛的生命力,极大的拓展了视觉传达设计的传播方式。

二、数字时代艺术设计发展的局限性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设计过分依赖技术“在我们欣喜于科技带给我们视觉效果的无穷变化时,似乎我们渐渐忘记了设计初衷,盲目地沉浸于形式的玩味之中。”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新一代设计师大多过分热衷于技术的炫耀,而其艺术设计作品的创意思想却显得空洞乏味。计算机毕竟是机器,它本身并不具备设计能力。在艺术设计上,只有设计师在设计中体现出别出心裁、与众不同的创意,其作品才能够令人耳目一新、津津称道,而在数字时代,缺乏创意也恰恰是当代设计师的“软肋”和通病。概括起来,数字时代我国艺术设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有些设计师过分依赖电脑,设计意识、设计思维、设计能力逐渐弱化,甚至有些人陷入了“只要学好软件就能搞好设计”的误区,由于过分依赖软件技术,而创意思想匮乏,就使得设计作品缺乏生命力,再娴熟的电脑技术,也无法掩盖设计作品的空洞、肤浅和乏味。第二,有些设计师过分依赖电脑,而人文素养缺乏。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不坚实,人文素养较低已是个公认的事实,绝大多数同学并非先天酷爱艺术,而是因为报考艺术类专业文化课成绩要求较低,“考不上大学,就去考艺术”,已经成为我国高考的一个特殊现象。由于艺术类院校文化课分数线普遍偏低,所以,大批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约束力和接受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就涌入了设计专业,这些学生心态浮躁,急功近利,一遇到理论课就打瞌睡,漠视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另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西方文化的不断交融,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却显得日渐凋零。西方文化如洪水猛兽般侵蚀着我国传统文化,年轻一代盲目追捧异族文化,对金钱、物欲顶礼膜拜,乐此不疲的推崇外来节日,如:愚人节,万圣节,情人节,又或者圣诞节等等,而对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传统节日和习俗知之甚少,这种传统文化的缺失,也使得当代年轻设计师人文素养普遍缺乏。

2、设计作品缺乏个性特征由于数字技术功能的程式化,就使得过分依赖技术的设计师们处在同一起跑线,他们缺乏个性化的创意思想,缺乏独特的审美构图、色彩处理和字体设计等能力,而是依赖计算机本身提供的程式化的功能和特效来设计作品,所以就造成艺术设计作品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在视觉上缺乏惊喜和刺激,体现不出设计作品的鲜明个性。这种程式化的设计,由于缺乏新意,即使有着再华丽的外表,也只能在感官上引起短暂的刺激效果,终将被受众所厌倦抛弃。另外,在数字时代,我们生活环境中的所有山水花草、鱼虫飞禽、园林风景、世俗风情、田园风光等等,都可以成为设计的素材,如今的设计师可以足不出户,只要鼠标轻轻一点,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在网上搜寻到海量的图片,面对如此令人眼花缭乱的素材资源,设计师们往往放弃了对原创设计素材的追求,盲目的、不加理解的使用现成的素材,由于基于数字技术的艺术设计作品过多的使用现成的素材图片和效果,出现严重的雷同现象就不足为怪了。

3、视觉形式单一目前,很多艺术设计作品出于商业化运作需要,设计师往往利用设计软件,采取简单的复制、拼凑、模仿等方式,仅仅通过添加炫目华丽的滤镜效果、抄袭现成的精美特效、套用绚烂精致的设计模板等手段来完成设计作品,这些作品商业味道十足,缺乏美感,过多追求表面形式的千变万化,却漠视科学的视觉原理,对文字毫无秩序的随意组合,致使设计元素混乱堆砌,色彩、布局、文字、图片杂乱无章,视觉形式越来越单一,令人生厌。

三、数字时代做好艺术设计的深层思考

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已经步入到了数字时代,这是时展潮流和趋势,任何国家、任何领域都不可避免的受到数字技术的渗透和冲击,我们的生活也不可避免要建立在数字化信息之上,数字时代逐步改变了人们的衣食住行、工作、交际、休闲娱乐等生活方式,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这个时代,数字技术突破了平面的、静态的宣传效果,以更加强烈的个性化视觉效果,快速、便捷的传递着各类信息,这种数字化的发展已是当代艺术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和普及,数字技术已经渗透到了当代艺术设计之中,电脑已经成为当代设计师不可缺少的设计工具,目前设计软件众多,如:处理图形图像的Phtoshop软件;处理文字编排的Illustuator,图文编辑的CoreDraw软件,Maya、3DMAX等等,当代设计师熟练使用这些工具,代替了传统尺、笔、颜料,设计师可以利用计算机硬件和数字媒体软件技术,将所要表达的形象进行解构、变形、重构组合进行创造,将立体的三维空间和影音技术影响下的四维空间与二维空间进行合理搭配,将现实角色和虚拟角色进行有效混合,给受众人群创造出全新的审美体验,充分体现数字时代艺术设计的形式美、空间美和语言美。但值得注意的是,电脑毕竟是工具,它不能够取代人脑进行设计,人的大脑远比电脑要复杂得多。所以,在数字时代,我国的艺术设计要标新立异,卓尔不群,就必须走出电脑替代人脑的误区,注重培养既具备良好造型艺术和良好人文素养,又掌握先进数字技术手段进行创意设计的人才。所以,当代设计师除了熟练掌握数字技术以外,还要求设计师知识面更广泛、感悟能力更强、文化素养、艺术品位更高,要实现设计师与设计工具完美结合。

技术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安全、VPN、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

1绪论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安全逐渐成为一个潜在的巨大问题。网络安全性是一个涉及面很广泛的问题,其中也会涉及到是否构成犯罪行为的问题。在其最简单的形式中,它主要关心的是确保无关人员不能读取,更不能修改传送给其他接收者的信息。此时,它关心的对象是那些无权使用,但却试图获得远程服务的人。安全性也处理合法消息被截获和重播的问题,以及发送者是否曾发送过该条消息的问题。

大多数安全性问题的出现都是由于有恶意的人试图获得某种好处或损害某些人而故意引起的。可以看出保证网络安全不仅仅是使它没有编程错误。它包括要防范那些聪明的,通常也是狡猾的、专业的,并且在时间和金钱上是很充足、富有的人。同时,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能够制止偶然实施破坏行为的敌人的方法对那些惯于作案的老手来说,收效甚微。

网络安全性可以被粗略地分为4个相互交织的部分:保密、鉴别、反拒认以及完整性控制。保密是保护信息不被未授权者访问,这是人们提到的网络安全性时最常想到的内容。鉴别主要指在揭示敏感信息或进行事务处理之前先确认对方的身份。反拒认主要与签名有关。保密和完整性通过使用注册过的邮件和文件锁来实现。

2方案目标

本方案主要从网络层次考虑,将网络系统设计成一个支持各级别用户或用户群的安全网络,该网在保证系统内部网络安全的同时,还实现与Internet或国内其它网络的安全互连。本方案在保证网络安全可以满足各种用户的需求,比如:可以满足个人的通话保密性,也可以满足企业客户的计算机系统的安全保障,数据库不被非法访问和破坏,系统不被病毒侵犯,同时也可以防止诸如反动淫秽等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等。

需要明确的是,安全技术并不能杜绝所有的对网络的侵扰和破坏,它的作用仅在于最大限度地防范,以及在受到侵扰的破坏后将损失尽旦降低。具体地说,网络安全技术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

1.采用多层防卫手段,将受到侵扰和破坏的概率降到最低;

2.提供迅速检测非法使用和非法初始进入点的手段,核查跟踪侵入者的活动;

3.提供恢复被破坏的数据和系统的手段,尽量降低损失;

4.提供查获侵入者的手段。

网络安全技术是实现安全管理的基础,近年来,网络安全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已经产生了十分丰富的理论和实际内容。

3安全需求

通过对网络系统的风险分析及需要解决的安全问题,我们需要制定合理的安全策略及安全方案来确保网络系统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与可审查性。即,

可用性:授权实体有权访问数据

机密性:信息不暴露给未授权实体或进程

完整性:保证数据不被未授权修改

可控性:控制授权范围内的信息流向及操作方式

可审查性:对出现的安全问题提供依据与手段

访问控制:需要由防火墙将内部网络与外部不可信任的网络隔离,对与外部网络交换数据的内部网络及其主机、所交换的数据进行严格的访问控制。同样,对内部网络,由于不同的应用业务以及不同的安全级别,也需要使用防火墙将不同的LAN或网段进行隔离,并实现相互的访问控制。

数据加密:数据加密是在数据传输、存储过程中防止非法窃取、篡改信息的有效手段。

安全审计:是识别与防止网络攻击行为、追查网络泄密行为的重要措施之一。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采用网络监控与入侵防范系统,识别网络各种违规操作与攻击行为,即时响应(如报警)并进行阻断;二是对信息内容的审计,可以防止内部机密或敏感信息的非法泄漏

4风险分析

网络安全是网络正常运行的前提。网络安全不单是单点的安全,而是整个信息网的安全,需要从物理、网络、系统、应用和管理方面进行立体的防护。要知道如何防护,首先需要了解安全风险来自于何处。网络安全系统必须包括技术和管理两方面,涵盖物理层、系统层、网络层、应用层和管理层各个层面上的诸多风险类。无论哪个层面上的安全措施不到位,都会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都有可能造成网络的中断。根据国内网络系统的网络结构和应用情况,应当从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应用安全及管理安全等方面进行全面地分析。

风险分析是网络安全技术需要提供的一个重要功能。它要连续不断地对网络中的消息和事件进行检测,对系统受到侵扰和破坏的风险进行分析。风险分析必须包括网络中所有有关的成分。

5解决方案

5.1设计原则

针对网络系统实际情况,解决网络的安全保密问题是当务之急,考虑技术难度及经费等因素,设计时应遵循如下思想:

1.大幅度地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2.保持网络原有的性能特点,即对网络的协议和传输具有很好的透明性;

3.易于操作、维护,并便于自动化管理,而不增加或少增加附加操作;

4.尽量不影响原网络拓扑结构,同时便于系统及系统功能的扩展;

5.安全保密系统具有较好的性能价格比,一次性投资,可以长期使用;

6.安全与密码产品具有合法性,及经过国家有关管理部门的认可或认证;

7.分步实施原则:分级管理分步实施。

5.2安全策略

针对上述分析,我们采取以下安全策略:

1.采用漏洞扫描技术,对重要网络设备进行风险评估,保证信息系统尽量在最优的状况下运行。超级秘书网

2.采用各种安全技术,构筑防御系统,主要有:

(1)防火墙技术:在网络的对外接口,采用防火墙技术,在网络层进行访问控制。

(2)NAT技术:隐藏内部网络信息。

(3)VPN:虚拟专用网(VPN)是企业网在因特网等公共网络上的延伸,通过一个私有的通道在公共网络上创建一个安全的私有连接。它通过安全的数据通道将远程用户、公司分支机构、公司业务伙伴等与公司的企业网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扩展的公司企业网。在该网中的主机将不会觉察到公共网络的存在,仿佛所有的机器都处于一个网络之中。公共网络似乎只由本网络在独占使用,而事实上并非如此。

(4)网络加密技术(Ipsec):采用网络加密技术,对公网中传输的IP包进行加密和封装,实现数据传输的保密性、完整性。它可解决网络在公网的数据传输安全性问题,也可解决远程用户访问内网的安全问题。

(5)认证:提供基于身份的认证,并在各种认证机制中可选择使用。

(6)多层次多级别的企业级的防病毒系统:采用多层次多级别的企业级的防病毒系统,对病毒实现全面的防护。

(7)网络的实时监测:采用入侵检测系统,对主机和网络进行监测和预警,进一步提高网络防御外来攻击的能力。

3.实时响应与恢复:制定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提高对网络攻击等实时响应与恢复能力。

4.建立分层管理和各级安全管理中心。

5.3防御系统

我们采用防火墙技术、NAT技术、VPN技术、网络加密技术(Ipsec)、身份认证技术、多层次多级别的防病毒系统、入侵检测技术,构成网络安全的防御系统。

参考文献:

[1]雷震甲.网络工程师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王春森.系统设计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3]郭军.网络管理.[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1

[4]张铎.电子商务加油站.[M].北京:北京邮电出版社,2001

[5]王缜,叶林.电子商务中的安全技术.[M].河北:河北工业科技报,2002

[6]张炯明.电子商务安全使用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7]劳帼龄.网络安全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8]祁明.网络安全与保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技术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在方法层面,传统研究汉代灯具主要侧重考古、考证以及设计技术与文化等领域研究,在方法论上较少涉及灯具的装饰与仿生科学考察,尤其是对汉代灯具的研究。近代对中国古代灯具的研究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特别近几年很多以研究古代灯具作为硕、博士学位论文为选题。研究者分别从考古学、文化学、艺术学等学科进行单学科或多学科交叉。从现有关于汉代铜灯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到,不同专业的研究者都会不约而同的提到汉代灯具的装饰,但几乎没有研究者专以汉代灯具装饰艺术作仿生学意义上的科学系统性研究。但是,随着汉代灯具的不断出土,以及现代设计科学的进步,汉代灯具研究的未来研究趋势显示:从传统的考古研究转向设计研究;从传统的文化装饰研究转向科学装饰研究。

二、研究空间及价值

“装饰与仿生”是汉代灯具设计研究的一个可开掘空间。通过研究汉代灯具装饰制作工艺及其仿生科学,调查与梳理相关资料,发现与整理汉代灯具工艺技术,通过科技考古与艺术复原实验的现代技术手段,还原汉代灯具的装饰工艺技术,揭示汉代灯具仿生科技发展水平及其技术文化内涵,从而填补汉代灯具制作工艺研究之不足,向世人展示中国汉代灯具装饰技术与科学文化水平,力求在技术层、装饰层与文化层等维度上弘扬中国优秀工艺文化。在装饰层面,研究汉代灯具制作装饰的艺术手段,复原汉代灯具装饰艺术风格,包括工艺、造型、纹饰、绘画、色彩等。汉代灯具装饰技术文化,主要揭示其技术历史之嬗变与演进;汉代灯具制作装饰材料文化,揭示其物质文明;汉代灯具装饰文化,主要揭示其图案、纹饰、色彩背后的时代与历史文化如何渗透到装饰制作之中。在仿生层面,通过灯具的仿生造型分析汉代人的审美的需求,以及汉代大简的造物形态和“守约以治广”“规天矩地”“自然相生”等美学思想的命题;深究仿生造型的潜在含义,佐证汉代神学思想、视死如生的丧葬观以及封建初期等级的划分;对仿生灯具的实证分析,探讨汉代环保、节能、调光等先进的科学性。对汉代灯具的研究,再现汉代灯具的可视化物质形式、工艺流程与技术发展为微观特色,其优势在于再现与复原汉代灯具工艺技术的同时,还侧重开掘汉代灯具工艺的载体、材料、工具与技术等内容,为我国灯具技术文化史的建构发展助推,为我国工艺技术文化提升软实力;通过对汉代灯具艺术发的复原,以再现、实验、传承、利用汉代灯具仿生技术遗产为宏观特色,其优势在于运用现代技术、科学实验传承与再现汉代灯具制作工艺,绘制汉代灯具工艺技术图谱。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