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健康服务管理

健康服务管理范文精选

健康服务管理

健康服务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健康科学图书馆;数据管理;实践;美国

0引言

随着数据密集型科研范式的到来、开放科学的不断推进,海量数据的传播与共享催生全新的科研环境。“科学数据素养”问题引起了图书馆业界的高度关注,并且带动了高校图书馆对数据素养教育和科学数据服务的不断探索。健康医学领域是科研数据管理和共享起源较早的领域,由于其科研数据的独特性和代表性及其对医学科研人员、医学工作者的科研和实践价值,成为备受关注的学科领域。目前,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健康医学图书馆纷纷开展了科研数据管理服务并已形成相对成熟的服务体系,成为一线医学科研人员以及临床工作者科研工作的坚实保障。

1美国健康科学图书馆数据管理服务实践总结

1.1健康科学图书馆独立开展数据管理服务

在美国,图书馆承担的数据管理相关服务通常分为两种形式:(1)数据素养教育,包括Libguides科学数据管理资源导航、科学数据素养通识教育、学科专题数据素养教育。(2)数据管理服务,包括数据获取、数据使用、数据挖掘、数据储存、数据共享、数据伦理等。以上两类服务在健康科学图书馆服务的实际开展中既有不同侧重,也存在服务内容的交叉,并且大多是围绕科研生命周期或科研数据生命周期展开的。网络调研显示,华盛顿大学健康科学图书馆[1]、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LamarSoutter图书馆[2]、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健康科学图书馆[3]、维尔·康奈尔医学图书馆[4]、纽约大学健康科学图书馆[5]、匹兹堡大学健康科学图书馆[6]等均利用Libguides建立科学数据管理资源导航,帮助研究者建立起对科学数据管理的初步概念,以便了解科学数据管理的方法、工具与可利用资源,而此项服务均由图书馆独立开展。此外,无论是围绕科研生命周期的以各种形式开展的科学数据素养通识教育或科研数据管理服务内容,所涉及内容均与科研项目息息相关。有关数据显示,QS排名前50的美国健康科学图书馆均已开展此类服务。例如: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LamarSoutter图书馆[2]、华盛顿大学健康医学图书馆[7]、纽约大学健康科学图书馆[5]、匹兹堡大学健康科学图书馆[8]、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图书馆[9]等均提供贯穿科研生命周期的相关数据管理服务。并且,除了部分技术支撑以及应用工具的宣传推广服务需要通过其他部门的共同配合,基础性、常规性的数据管理服务完全是图书馆独立开展的。

1.2健康科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嵌入式数据管理服务

在美国,健康科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通常具有生物医学、行为科学或生物科学的学科背景,又具有图书馆和信息科学的实践经验。交叉学科背景可以使得学科馆员以独特的视角研究科研数据的采集、存储、管理和使用,在嵌入科研过程的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4月,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NLM)了基金公告,宣布为现有已经接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基金资助的研究团队提供学科馆员服务行政补助。该基金项目为8个课题组提供为期2年5万美元的资助,目的是:(1)增强协作,多学科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通过信息专家(学科馆员)融入课题组,以更好地获取、存储、组织、管理、整合、揭示和传播生物医学研究数据;(2)评估和记录学科馆员参与的价值和影响。此后,NLM分别于2012年、2014年、2015年和2017年共资助了33个科研团队提供学科馆员服务[10]。基于数据生命周期理论,从数据规划、数据咨询、数据获取与工具培训、数据组织和加工、数据存储、数据共享与重用等方面对33项受资助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发现:首先,馆员在各个受NIH资助项目中开展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量的大小、开展形式以及在整个科研项目中所占的比重不尽相同。然而,从宏观上看,馆员所提供的数据管理服务内容通常是围绕着科研生命周期以及数据生命周期而展开的。其次,数据规划、数据获取与工具培训、数据组织与加工、数据存储以及数据共享与重用相关服务所占比重较大,是学科馆员嵌入式数据服务的重要内容。虽然,此项调研是针对NIH基金资助的研究团队而展开的,不具有普遍代表意义,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健康科学图书馆员在开展嵌入式服务的过程中,涉及了数据生命周期以及科研生命周期的方方面面,服务内容涉及广泛且服务能力较为成熟。再次,进一步深入课题分析发现,部分的工作需要通过与其他学院或部门合作共同开展,例如:密歇根大学Taubman健康科学图书馆与该校公共卫生与信息学院共同参与的“环境因素、早期铁缺乏与儿童神经发育”、密歇根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合作开展的“城市样本中药物使用的代际传播”、辛辛那提大学信息专家联合开展的“声带不对称中旋涡、声学和振动的关系”课题的相关信息服务等。由此可见,尽管健康科学图书馆参与并在整个课题的研究中起了重要作用,也不乏其他部门的通力协作。

1.3健康科学图书馆合作开展数据管理服务

美国健康科学图书馆合作开展数据管理服务主要体现在数据管理在线课程的开发以及数据管理相关应用软件的培训和指导等方面。基于提升医学、自然科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数据素养水平的考虑,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LamarSoutter图书馆联合伍斯特理工学院的乔治·戈登图书馆、美国东北大学等新英格兰地区大学图书馆开发了新英格兰数据管理协作课程(以下称“NECDMC”)[2],在调研实际需求的基础上,结合特定的学科背景来设置教学内容,以培养和提高研究人员和学生的数据管理能力。耶鲁大学HarveyCushing/JohnHayWhitney医学图书馆(CWML)的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支持馆员与密歇根大学(UM)Taubman健康科学图书馆的生物信息学家通过建立合作关系,协作定制开源软件Cytoscape全面的教学课程内容[11],以研讨会的形式对生物医学科研用户进行专业培训,通过网络与表达谱、表型和其他分子状态进行视觉整合,将网络与功能注释数据库联系起来,此项服务受到了医学科研人员的广泛好评,同时,也增强和推广了医学图书馆馆员的生物信息服务技能。

1.4健康科学图书馆为主导,多部门协作开展多项数据管理服务

健康科学图书馆为主导、多部门协作开展多项数据管理服务是近年来兴起的比较新颖和独特的数据管理服务模式,其服务内容大多体现在对于新兴软件的课程培训以及服务的宣传和拓展方面。比较经典的案例包括:纽约大学健康科学图书馆(NYUHSL)数据服务部门与技术部门的RedCap管理员以及临床数据管理支持部门主管合作建立伙伴关系,面向医学院以及附属医疗机构提供基于RedCap的数据支持服务[12];华盛顿大学健康科学图书馆(以下简称“UWHSL”)推进多机构(华盛顿大学首席信息研究官和转化健康科学研究所(ITHS)、生物医学信息和医学教育系(BIME)、华盛顿大学医学信息技术服务(ITS)以及西北太平洋地区国家医学图书馆网络(NNLMPNR))合作的临床数据管理服务[13],通过建立以研究人员为中心的创新空间,设计临床研究支持服务的多个项目,促进临床数据管理实践,UWHSL主导的此项服务协作部门广泛,服务内容丰富多样且服务方式极具代表性和典型性,下文将重点阐述并作详细分析。

2医学类高校图书馆开展数据管理服务的优势和意义

2.1学科特殊性以及数据的重要性

生物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前沿交叉学科,它是综合了医学、生命科学和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等发展起来的。近年来,随着大数据的不断蔓延,先进仪器装备与信息技术等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地整合到生物技术中,生物医学研究中越来越频繁地涉及大数据存储和分析等信息技术,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对生物医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健康医学领域是科研数据管理和共享起源较早的领域,并且,欧美等发达国家HSL数据管理的实践证实了其对医学科研以及人类医学进步的重要作用。

2.2科研人员迫切需要提升数据素养及技能

医学大数据的到来为科研人员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以及科研模式。在开展数据管理相关服务的同时,美国健康科学图书馆从事数据管理服务的馆员也积极开展了对于数据管理服务的探索和思考。国立卫生研究院图书馆服务部馆员、信息专家LisaM.Federer对大数据时代研究数据管理过程中图书馆员的角色转变和工作机遇[14]、生物医学研究人员的数据素养培训需求[15]、临床和科研人员对于生物医学数据共享和再利用的态度等问题展开了研究[16];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图书馆馆员对临床试验参与者对数据共享风险和益处的看法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等[17]。对调研结果进一步分析可知:首先,基于生物医学科研数据存在海量和复杂异构的特性,健康图书馆数据馆员工作面临着极大的挑战,需要不断充实自身的业务水平来应对此项服务。其次,LisaM.Federer等馆员信息专家在一定范围内开展的调研活动虽然不具有普遍代表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物医学研究人员对于数据管理能力的缺乏以及数据素养水平提高的迫切性,同时也表现出对于数据开放、共享和重用的担忧和困惑。再次,学科馆员的生物医学、行为科学或生物科学的学科背景也得到了生物医学科研人员的认可,选择其作为数据素养提高的伙伴,可行可信且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3机构知识库的建设为数据管理的开展提供空间保障

机构知识库(IR)作为一种新型的数据存储和学术交流模式,为不同的科研人员搭建了科学的学术交流平台。随着开放获取运动以及信息开放共享实践的不断深入,我国高校IR的建设正在迅速展开并进入快速发展期。

3结语

健康服务管理范文第2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7月—2022年2月来本院健康管理中心查体的120例受检者。纳入标准:能自行完成整个查体过程;能自行完成调查问卷填写。排除标准:不愿配合本研究者;中途退出者。将纳入研究对象根据来院体检时间分为两组,实施优质护理前的体检者为对照组,实施优质护理后的为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男28例,女32例;年龄19-65岁,平均(37.27±4.68)岁。观察组:男27例,女33例;年龄21-67岁,平均(37.22±5.37)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流程,包括:发放体检导引单、告知来检者体检项目、体检结束后3个工作日可领取体检报告,针对体检结果有重大阳性者,护理人员对其主动联系开展追踪护理调查。观察组:给予受检者优质护理服务,具体如下:①体检前提前护理干预,电话预约体检时间、告知体检项目、所在楼层位置、注意事项,如:哪些检查是需要空腹完成的,女性受检者需要告知哪些检查是需要避开经期的等等。若体检者预约当日不能前来者,即刻给予预约下次体检时间,并做好登记;②体检中护理干预:护理人员着装整洁,要时刻面带微笑,使用文明礼貌的语言,和蔼可亲的态度,沟通时让来检者倍感被理解和尊重。③体检项目过程进行服务优化:详细指导来检者填写个人信息、详细讲解体检项目及目的、体检室具体位置、体检过程中如有疑会有可咨询之处等等。④根据来检者数量,可提供专职护理人员提供导检服务,进行人员分流避免某个检查项目拥堵;⑤设置休息区,并配置饮水、充电等设施,在墙壁、走廊等地方张贴体检流程及健康教育等内容,以用来缓解体检项目多、用时较长时体检者有可能产生的焦虑等不良情绪,从而减少由此可能引发的纠纷事件。⑥在如抽血等介入性项目中,配备技术熟练的工作人员,在保证无菌化操作前提下,尽最大限度减少穿刺失败的可能。

1.3观察指标

体检结束时采用本院护理部制定的调查问卷评定受检者的护理满意度,包括:护理人员的护理态度、护理技能以及对待受检者的护理专业程度,非常满意(>90分),满意(70-90分),不满意(<70分)。

2结果

观察组:60例受检者中,非常满意37例,满意20例,不满意3例,满意度为95%;对照组:60例受检者中,非常满意18例,满意30例,不满意12例,满意度为80%。两组满意度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17,P=0.013)。

3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健康管理,在提高人们健康水平的同时,也加重了健康管理中心的工作负担,而健康管理中心的服务质量对体检者具有重要意义。一般看来,有很大一部分体检者在接受体检项目时并没有重视这些项目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导致随意放弃一些体检项目,其结果会导致医务人员无法全面了解体检者的健康情况,甚至导致一些疾病漏检,甚至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为此,需要医务人员格外重视对受检者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尤其需要使得受检者能够科学认识到体检项目的重要意义。同时,在健康管理中心的日常工作中开展优质护理,不仅可以优化工作标准,改进服务流程,节省体检时间,而且能使体检者有更好的体验,提升护理满意度,从而更好地满足受检者的要求[1-2]。总之,在健康体检中心实施优质护理,能有效提高受检者的满意度,在医疗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有利于促进健康管理中心医务人员的各项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崔秀丽.优质护理服务在健康管理中心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1):14.

健康服务管理范文第3篇

一、工作目标

通过实施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服务,提高婴幼儿健康保障水平,使体弱儿及时得到干预,减少健康危险因素,促进婴幼儿健康成长。具体目标是年度辖区。

1、新生儿访视≥90%;

2、儿童健康管理率≥90%;

3、儿童系统管理率≥90%。

二、范围和对象

范围:辖区2镇,9个办事处。

对象:辖区内0-36个月所有居住儿童。

三、服务内容

1、新生儿家庭访视:新生儿出院后1周内,医务人员在新生儿家中进行,同时进行产后访视。了解出生时情况、预防接种情况、在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地区了解新生儿疾病筛查情况等。观察家居环境,重点询问和观察喂养、睡眠、大小便、黄疸、脐部情况等。对新生儿测量体温,记录其出生时身长、体重,进行体格检查,同时建立《婴幼儿保健手册》。根据新生儿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对家长进行母乳喂养、护理和常见疾病预防指导。如果发现新生儿未接种卡介苗和第1剂乙肝疫苗,提醒家长尽快补种。如果发现新生儿未接受新生儿疾病筛查,告知家长到具备筛查条件的医疗保健机构补筛。

2、新生儿满月健康管理:新生儿满28天后,结合接种乙肝疫苗第2针,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随访。重点询问和观察新生儿喂养、睡眠、大小便、黄疸情况等。对其进行身长、体重测量和发育评估。

3、婴幼儿健康管理:满月后的随访服务均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时间分别在3、6、8、12、18、24、30、36个月龄时,共8次。有条件的地区,建议结合儿童预防接种时间增加随访次数,特别是2、4、5、15月龄时。随访服务内容包括询问上次随访到这次之间的儿童喂养、患病等情况,为儿童进行体格检查、生长发育和心理行为发育评估,进行心理行为发育、母乳喂养、辅食添加、伤害预防、常见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导。在儿童6-8、18、30个月龄时分别进行1次血常规检测,对发现有轻度贫血儿童的家长进行健康指导。

4、根据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双多胎、或有出生缺陷的新生儿实际情况增加访视次数,根据婴幼儿的生长发育状况和健康状况增加随访次数。对低体重、消瘦、发育迟缓、中、重度贫血等发育异常儿童分析原因,及时转诊。

5、儿童健康管理在时间上应与预防接种相结合。每次预防接种前,均要对儿童进行预防接种禁忌症的评估。同时为满足生长发育监测的需要,除上述规定的访视和随访时间外,在儿童每次接受免疫规划范围内的预防接种时,应对其进行体重、身长测量,并将结果记录在生长发育图上。

四、服务要求

1、掌握信息,访视建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或村卫生室要及时掌握本辖区的儿童出生情况,获取婴儿出生信息,在婴儿出院后7天内进行第一次家庭访视,建立《婴幼儿保健手册》,填写《新生儿家庭访视记录表》,并收回第一次服务卡。

2、按时随访,定期指导。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按时开展新生儿满月健康管理和满月后婴幼儿的8次随访服务。每次服务后填写相应随访服务记录表,并收回相应服务卡。对发现的高危新生儿及体弱儿要实施专案管理,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并及时转诊,定期随访。

五、组织实施

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服务工作是妇幼保健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医改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医疗卫生单位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精心组织,将其纳入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畴,统筹安排,全面做好儿童保健工作。

(一)明确职责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要通过孕产妇保健、预防接种、门诊等途径掌握辖区中的适龄儿童数。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为0-36个月婴幼儿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并做好辖区内儿童系统保健管理和体弱儿的初筛、转诊和随访服务,按时统计上报有关信息。

2、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

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指导下,协助承担辖区内儿童保健服务任务。

3、妇幼保健机构

区妇幼保健院是辖区内妇幼保健工作的技术指导中心,要根据辖区实际,细化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服务规范,结合儿童保健常规工作,对本辖区开展的0-36年月儿童健康检查服务工作实行专项技术指导和业务管理,定期开展检查、考核与评价。

(二)设计、印制婴幼儿保健手册

《婴幼儿保健手册》和保健服务卡是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服务的主要记录载体,是反映儿童健康管理业务开展程度重要凭据。区妇幼保健院要按照国家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服务规范要求,统一设计、统一编号,登记发放,严格管理。

(三)保障服务能力

1、开展儿童健康管理的机构应当具备所需的基本设备和条件,从事健康管理的工作人员应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并接受过儿童保健专业技术培训。

2、设儿童保健室、诊断室。

3、有诊断桌椅、检查床、资料柜、儿科检查设备等。

健康服务管理范文第4篇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精神,进一步完善全区外来务工人员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体系,根据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外来务工人员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实施意见》(甬政办发〔20*〕212号)和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工作的意见》(镇区委〔20*〕26号)精神,经区政府同意,现就切实加强我区外来务工人员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目标任务

按照“市民化服务、属地化管理”要求,建立完善外来务工人员计划生育“一盘棋”服务管理新格局,外来育龄妇女服务管理率达到95%以上;全面落实计划生育“五免费一救助”政策,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切实得到保障;深入推行外来人口管理信息化建设,外来育龄妇女个案信息录入率、信息平台交换反馈率达100%。加大外来育龄妇女违法生育查处力度,有效遏制违法生育,外来育龄妇女违法生育率控制在1‰以下。

二、具体措施

(一)强化宣传教育,营造依法生育的良好氛围

1.积极推行外来务工人员计划生育宣传服务“一册一卡”制度。及时将计划生育宣传册和计划生育免费服务卡送到每个外来务工人员手中,普及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生殖健康和优生优育知识,公开计划生育办事、办证和技术服务程序。

2.深入开展外来务工人员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基础知识宣传教育。把对外来务工人员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基础知识的教育培训纳入外来务工人员的综合教育培训计划,通过舆论媒体宣传、集中培训等形式,深化“知情联谊”、“双百佳”评选活动,教育引导外来务工人员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自觉履行计划生育责任和义务,依法规范生育行为。

3.全面畅通计划生育宣传服务渠道。按照国家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农民工计划生育便民维权措施》具体要求,镇(街道)要借助村(社区)、企业服务平台,设立避孕药具、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宣传资料免费发放点,构建计生政策咨询、生殖健康答疑、婚育指导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便民利民服务体系,切实维护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二)实行协作共享,有效促进属地化管理

1.完善管理体制,统筹解决外来务工人员计划生育问题。坚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进一步落实镇(街道)及相关部门的外来务工人员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职责,逐步形成管理联动、服务联同、维权联合、整治联手、信息联享的外来务工人员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新局面。

进一步明确职责,切实强化综合服务管理。明确相关部门、镇(街道)、村(社区)外来务工人员综合服务管理机构的计划生育工作职责,做到信息采集、证件查验、数据应用、行政执法、督促考核“五统一”;实现综合决策部署、综合执法检查、综合宣传培训、综合数据信息、综合考核奖惩;推行办理暂住证、查验婚育证明和计划生育检查的“一条龙”服务。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办公室要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外来人口综合服务管理机制,切实把计划生育纳入各镇(街道)外来务工人员综合服务管理之中;人口计生部门要严格按照《浙江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的具体要求,认真做好《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查验、生殖保健知识的咨询和技术服务工作,满足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殖健康需求;公安部门要把计划生育有关职责纳入出租房屋管理之中,把计划生育信息采集、婚育证明查验与暂住证办理有效结合起来,及时与计生部门互通信息,实现外来务工人员信息资源共享;卫生部门要依法加强医疗保健机构计生技术服务管理,督促各医疗单位落实育龄妇女凭证孕检、凭证分娩制度和无证孕检、无证生育通报制度。综治、财政、民政、劳动保障、建设交通、工商、城管、教育等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责积极协同做好外来务工人员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各镇(街道)要把外来人口计生服务管理工作作为平安镇海综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全面的服务与管理。

2.加强社会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依托村(社区)做好外来务工人员计划生育工作,强化村(社区)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组织,探索实践农村社区化管理计生职能延伸工作,完善各项工作制度。有效落实村(社区)外来务工人员信息登记和核对制度,及时掌握出租房屋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基本情况,做到底子清、情况明。

积极探索“以房管人”长效机制。以出租屋、外来务工人员公寓和封闭住宅区管理为重点,有效落实房屋出租户、物业公司督促交验婚育证明并向计生部门提供信息和协助计划生育行政执法的责任。有条件的村(社区)要积极探索集体经济收益分红等利益分配与房屋出租户计划生育义务履行情况挂钩的奖惩机制。依法查处在房屋出租过程中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行为。

加强企业外来务工人员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结合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活动,深化计划生育法规宣传、优质服务、协会组织“三进企业”活动,引导企业加强制度建设,切实履行社会责任。按照“谁用工、谁负责”原则,落实凭证用工、督促补证、孕环情检查并向计生部门提供信息和协助计划生育行政执法的责任。对配合有力,成绩显著的,及时进行表彰,对拒不履行计划生育管理职责,发生违法生育案件的,实行“一票否决”。

在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的村(社区)、企业、集贸市场等成立计划生育协会、“和谐共建理事会”等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主的群众团体组织,为拓宽外来务工人员维权渠道、全面参与社会管理搭建平台,切实增强主人翁意识,促进外来务工人员自觉实行计划生育。

3.建立完善外来务工人员信息共享制度。相关部门为外来务工人员办理暂住登记、经商、务工、购房、租房、社会保障、交通营运等手续时,将有关计划生育内容核查记载完整,与人口计生部门互通信息。外来务工人员计划生育信息化管理实行统一采集、部门共享、专业补充、双向互通的模式。推进外来务工人员计划生育信息系统、交换平台建设,做到及时采集、适时变动、异地查询、交换共享、动态分析、分级监控,为各项服务管理提供信息支撑。

4.建立现居住地与户籍地共同管理的协作机制。现居住地要将外来务工人员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纳入经常性工作范围,按照“市民化服务、属地化管理”要求,落实“五同、五联、五免费”制度。通过与外来务工人员来源地相对集中的地区签订区域协作协议、建立信息通报和区域联席会议制度以及让户籍地派人常驻或定期随访等形式,建立起两地或多地相互协调、齐抓共管、合作共赢的长效协作机制,努力遏制违法生育现象。

5.加强生育、节育全过程管理。要把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生育、节育管理纳入基层计划生育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及时做好生育、节育等环节的随访,千方百计掌握计划生育情况。落实外来已婚育龄妇女一年两次的孕环情检查,并及时将检查情况通过交换平台告知户籍地政府。现居住地发现无证怀孕、违法生育的,要在督促当事人补办户籍地有关证明的同时,在规定时间内同时通过交换平台、电话告知户籍地,并协同做好怀孕补救和社会抚养费征收工作。建立健全医院无证孕检、分娩通报、接收、核查、反馈制度。

(三)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市民化服务水平

1.全面落实计划生育“五免费”服务。要畅通发放渠道,方便外来务工人员免费领取避孕药具。采取凭卡就医、凭卡结算的方法,为实行计划生育的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放环、人流、引产、结扎等计划生育基本技术免费服务。免费提供一年两次孕环情检测服务,出具孕环检情况报告单。对符合规定条件未领证人员,帮助核实婚姻、生育信息,及时办理婚育(生育)证件。各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要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优质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技术服务。

2.积极创建外来育龄妇女服务之家。通过开设生育文化宣传咨询吧、避孕药具免费领取角等服务项目,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生殖健康、优生优育的宣传需求服务。

3.落实长效避孕节育措施奖励制度。积极引导外来已婚育龄夫妇落实长效避孕节育措施,努力减少非意愿性妊娠。对符合生育政策的外来已婚育龄妇女生育后主动落实长效避孕节育措施的给予政策鼓励。

4.完善外来孕产妇分娩救助制度。各医疗机构要严格按规定执行收费标准,让更多符合生育政策的外来常住人口孕产妇知情获益,提高外来务工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保障外来务工孕产妇、新生儿的生命安全。同时将外来务工人员纳入“生育五关怀”之中,切实帮助她们解决生产、生育、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5.建立计划生育家庭优先享受政府和社会资源制度。对外来务工人员中的计划生育家庭,在落户、就业、就医、子女入托入学、先进评比、法律援助等方面,提供优先、优惠服务,通过保护性和激励性兼备的社会机制,引导外来务工人员依法实行计划生育。对违法生育对象在先进评比、享受政府和社会资源时实行“一票否决”。

三、工作要求

(一)建立健全外来务工人员计划生育工作领导机制。各镇(街道)和相关部门要把对外来务工人员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作为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难点,坚持不懈地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实行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要完善外来务工人员计划生育协调小组工作制度和协调机制,定期分析研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将外来务工人员计划生育工作纳入综合治理、财政预算、督查考核之中。

(二)建立经费保障机制,保证服务管理经费落实。加大外来务工人员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专项经费的投入力度,把外来务工人员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经费纳入各级财政正常的预算支出范围,将外来务工人员数计入人均事业经费计算的基数,外来务工人员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经费投入列入计划生育目标管理党政线责任考核。

健康服务管理范文第5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机制为动力,通过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系统推进,建立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运行机制,切实保障流动人口的基本权利和发展权利,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促进融合。以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推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创新。坚持人本理念,逐步满足流动人口对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需求。

(二)统筹安排,协调推进。各区、县(市)要积极争取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政策衔接,整合部门管理力量和信息资源,形成政府主导、公共财政为主体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全面提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服务水平。

(三)因地制宜,鼓励创新。各区、县(市)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在领导体制、管理体制、综合决策、居住证管理、社区登记、信息共享、投入保障、服务网络、服务拓展、城乡统筹等一个或多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模式。

三、工作目标

通过组织实施、有序推进和逐步深化,到2012年,全市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流动人口,流动人口与当地户籍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明显缩小;社区合理配备计划生育工作人员,满足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需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实现与户籍人口同等标准投入。全市基本建立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运行机制,初步建立适应城镇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体制、新机制。

四、主要任务

(一)建立健全流动人口工作统筹管理、综合决策体制

成立主要领导负责的流动人口工作机构,切实加强对流动人口工作的统筹协调。制定出台文件,明确相关部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职责任务分工,每年召开相关部门协调会。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政策与户籍管理、劳动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政策制度的衔接和协调,制定和完善均等化服务相关公共政策,形成部门协同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合力。

进一步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着力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管理体制。健全出租房屋、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市场、暂住人口、流动育龄妇女、流动党团员等流动人口登记管理制度。逐步将公共服务享受资格与户籍制度剥离,稳步推行居住证制度,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人口登记管理制度。

(二)全面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宣传倡导服务。强化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每年开展流动人口“关怀关爱”主题宣传服务活动,制作和发放免费宣传品,普及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法规以及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科普知识,保障流动人口免费参加有关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知识以及生殖健康知识普及活动,引导流动人口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知晓率达到90%以上。

2.计划生育服务。以各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依托,免费为流动人口提供国家规定的计划生育基本服务项目,按照规定为流动人口提供免费的孕情环情检查。流动人口在流入地接受免费服务的比例逐年提高,2012年达到95%以上。流动已婚育龄妇女在现居住地免费接受孕检率达到90%以上。深化药具服务管理体制改革,流动人口免费药具获得率达到90%以上。

3.优生优育服务。加强优生优育科普知识宣传和普及,为流动育龄人口免费提供咨询服务,组织开展婴幼儿早期启蒙活动,将流动人口纳入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等项目中,流动人口在流入地享有与户籍人口同等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流动已婚育龄妇女获得免费孕前优生咨询等项目服务率达到80%以上。做好宣传倡导,防止发生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非医学需要的选择人工终止妊娠行为,保证母婴安全。

4.生殖健康服务。加强避孕节育、生殖健康科普宣传,提供生殖健康咨询指导,为流动人口提供必要的随访服务。将流动育龄妇女纳入当地生殖健康项目服务,对持有《婚育证明》的流入已婚育龄妇女及时免费发放《生殖保健服务证》,每年2次免费为其提供生殖健康检查。做好流动育龄妇女生殖健康档案管理,落实住院分娩、B超检查、计划生育手术等实名登记制度,及时更新相关信息,并实行网络化管理。

5.奖励优待服务。各区、县(市)要采取多种措施,建立流动人口利益导向机制。对自觉落实长效节育措施的流动育龄夫妻,可按照规定给予奖励;流动人口晚婚晚育或在现居住地施行计划生育手术的,享受与户籍人口同等的休假等待遇;探索实行医疗单位为流入人口减免就医费用办法。

在扎实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同时,认真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关系的转移接续,切实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服务管理。加强相关政策协调,促进流动人口获得子女教育、技能培训、医疗、社保、文化体育设施、公共福利等其他基本公共服务,加快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会进程。

(三)探索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机制

1.拓展市民化优质服务。实施“五个一样”服务机制,使流动人口与市民一样享受免费“药具服务、技术服务、宣传服务、信息服务和参加各种活动”;推行“四心服务”模式,对流动人口做到“政治上关心、生育上贴心、生活上暖心、生产上热心”。

2.健全完善社区管理模式。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机构和服务网络。依托城市基层社会治安综治中心、流动人口服务中心等综合工作平台,实现流动人口“一条龙”服务、“一站式”管理;切实增强城市社区流动人口服务力量,根据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需要,合理配备社区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继续开展以流动人口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新社区、新市民、新风尚”创建活动,为广大育龄流动人口提供生产、生活、生育帮助,为其安心居住、创业发展创建良好的人口环境。社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落实率达到100%。

3.进一步强化综合协调机制。加强对流动人口工作的统筹协调,切实发挥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以项目运作的方式,整合有利于流动人口发展的经济社会政策,促进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生活。

4.探索建立区域协作双向管理新机制。加强与流动人口流出地的信息沟通和服务管理协作配合,在生育政策执行、计划生育服务、信息交换、违法生育处理等方面做好协同工作;做好“依附企业建协会,依靠法人强管理,依托属地抓服务”的区域协作、双向管理,实现现居住地与户籍地的信息互通、职责共担,促进流入人口的快速融合,努力形成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与管理“一盘棋”工作格局。

五、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转发国家人口计生委等四部委《指导意见》,制发全市试点工作方案。召开全市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工作启动会议,安排部署试点工作。督促各区、县(市)充分调研摸底,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形成具体实施方案,并上报市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市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二)深化试点阶段。研究制定试点工作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案。开展试点工作调研,掌握试点工作进展情况,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适时召开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工作会、现场会,交流各区、县(市)工作经验、主要做法,推动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三)总结推广阶段。各区、县(市)对试点工作进行自查自评,形成综合评估报告,上报市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在自评基础上,组织全市试点工作评估。适时召开总结大会,总结各区、县(市)试点工作经验,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和工作规范,为推进我市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名单及工作职责见附件),负责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统筹协调。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不定期召开会议协调、研究、解决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将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纳入《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发展“十二五”规划》。各区、县(市)要将促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工作纳入地方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规划、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相关部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项目内容,成立试点工作组织领导机构,制定方案、周密部署、统筹推进。

(二)建立经费保障机制。要按照与户籍人口同等投入标准,认真研究和确定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和开支,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确保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