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火灾消防工程

火灾消防工程范文精选

火灾消防工程

火灾消防工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消防;学科建制;实验室;同行评议

消防工程的学科建制与氧化燃烧学说和火灾科学的建立

消防工程学科在中国已经初步完成了自身的建制过程。回顾这段简短的历史,人们会注意到这个过程中的两次飞跃都与消防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火灾科学)的突破有关联。

1.1氧化燃烧学说的建立与消防工程学科的初建

氧化燃烧学说的建立促使消防工程学科摆脱对感性和经验知识依赖,使它发展为以近代科学理论为基础的一门科学。也正是对燃烧过程有了科学和正确的认识,攀谷嗣窃诨鹪值姆乐沃杏辛苏返睦砺壑傅迹兰际跸低骋惨蛭⑷肓丝蒲Ю砺鄣男孪恃憾⑸酥实谋浠?nbsp;

拉瓦锡于1777年向巴黎科学院提交了(燃烧概论)的报告,建立起了为近代消防学提供科学理论基础的氧化燃烧学说。1871年傅兰雅口译、徐寿笔译的(化学鉴原)是我国首先系统介绍西方化学知识的著作。但由于这些知识传播的范围仅限于少数知识阶层,加上将正确的燃烧理论应用于近代消防的概念并未传人我国,因此,它对人们的观念并未产生较大影响。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它才较全面地被我国接受并得到广泛传播。由于氧化燃烧学说揭示了火灾的成因和条件,氧化燃烧学说很快就在消防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科学的火灾观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也指出扑灭和预防火灾的科学方法。

直至20世纪50年代,作为防火、灭火的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经典燃烧三角”理论才被国人逐步认识和深化。氧化燃烧学说的建立和在中国的传播,最终在消防领域中起到了树立新消防观念、提供明确的灭火方法等作用。比如《消防警察全编》中就对火和火灾的危害有了比较科学和全面的系统的认识;指出消防是世界文明进步的产物,社会越发展火灾越频繁,消防就越显重要;树立了建立消防警察制度的观念;还强调为更好的灭火,要遵守救护人命是首要任务的原则,同时还要调查水利和地理并不断改良器械,提出3种科学的灭火方法。这本书虽然介绍的是源于欧洲的日本的消防理念和技术,但是足以说明随着氧化燃烧学说的确立,使消防科学和消防技术水平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和提高。

1.2火灾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与消防科学的再建制

解放前,中国的消防科技主要是通过日本间接地向欧美学习,1905年清政府曾派少数人到日本短期学习近代消防。建国后的前30年以学习前苏联为主。为解决建国后中国消防科技人员急缺的问题,国家采取了以下一些方法:聘请前苏联消防专家举办培训班,选派学员到前苏联进修,在人民譬察干部学校设立消防专业等。1957年8月15日,我国选派巧名干部(俄语专业)到苏联留学两年。学成回国后,他们分别在消防教育、管理、宣传、科研等方面为振兴中国的消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是中国现代消防科研、教育事业的奠基人。消防教育开始兴起。

1956年1月9日在现在的中国刑警学院设消防教研室,增设消防专业。从留苏归来人员中选调8人担任消防教员,后历经周折的下放和重新启用,至1992年消防教研室和消防教育建制化,划归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

2004年由武警学院开始招收消防工程专业方向的硕士生。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称“火灾实验室”),1992年由中国科学院批准边建设边对外开放,是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的我国火灾科学领域惟一的部级研究机构。1996年就招收12名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生。此时,中国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过程基本完成。

火灾科学在我国的确立和发展,使我国的消防科技水平能在同一个平台上与国外发达国家竞争和对话。20世纪询年代的H.W.艾蒙斯将质量守衡、动量守衡、能量守衡和化学反应原理用到建筑火灾的研究中,开创火灾过程机理研究的先河。爱丁堡大学的D.卓斯戴尔出版的《火灾动力学》系统地阐述了火灾科学的理论体系。

1985年国际火灾安全科学学会成立,其研究的领域包括伙灾化学、火灾物理、火灾动力学、火灾探测报警与自动灭火系统、被动防火技术、建筑防火设计、人在火灾中的行为、火灾风险评估、火灾调查、消防安全管理等。这标志着人类对火灾机理的认识从无知到近代的氧化燃烧学说,进一步飞跃到火灾动力学的研究阶段。

2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化与驱动模式分析

2,1学科的建制化与驱动模式分析

学科建制化问题是科学史学家与科学社会学家共同关注的一大课题。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学者们对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学科发生建制化的过程与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人类活动的建制化是指由参与此类活动的人们形成某种有秩序的社会系统的过程,它也是一组适当的价值、信念、规范在人们思想中获得内化的过程。学科的建制化则指处于零散状态且缺乏独立性的一个研究领域转变为一门独立的、组织化了的学科的过程。

在一门准学科发生建制化的过程中,其研究者需为之提供辩护,以促成一系列事情,例如,基本问题域的确定、特有的研究方法或程式的构建、学术规范的确立以及学术话语体系的形成等的认知、认同与学科专业刊物的创建、学术队伍的组织化与培养学术后继的机制化等为特征的职业认同。

学术活动要实现高度建制化,除在共同体内部要建立相应的教育与管理组织外,还需要使该领域内的成果为整个学术共同体与社会接受和运用,即内部成果外部化。学科建制化的核心是指该学科的内部的学术活动的建制,而且学科(核心是学术)的建制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故而学术活动也可以在较低层次上实现不充分的建制化。

判断学科的建制化是否充分,应综合考虑建制化得以实施的规模与程度。西方学者都强调教育系统与管理系统方面的指标(博士培养计划的设立、学术权威机构的效力等)。人们除了着重考虑学术研究传统或范式的自主性、创造性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内在标志外,还应考虑学术的社会效应,看它是否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是否为社会所认同并赢得较为充分的社会支持,如新学人的进入、研究资金的投入等。因此,人们在研究学科建制化时,大多对学科内部某些价值概念或学术信念的内化过程给予特别的关注,而不单只是考虑建制化过程的种种表现,如建立学会、出版刊物、学术交流制度与规范、后备人才培养制度等。

学科的形成是社会建构的结果,其核心是该社会系统内部的管理—控制系统与集体行为之间的互动作用,这个管理—控制系统又可分为权力系统与权威系统。与之对应,学科建制或再建制化的动力机制(学科建制化的驱动模式),可理想地分为权威系统驱动模式与权力系统驱动模式。

发端于学术权威学科建制化或再建制化的结构,以非强制的方式建立学术范式、互动制度及相应的教育制度,通过展现学术魅力与社会功能吸引新学人。在此模式中建制化过程历时较长,往往带有自主性与“自辖性”。

而发端于学术权力乃至于社会权力结构的学科建制化或再建制化,以强制方式规定学术范式、互动制度及相应的教育制度。该模式建制化过程历时较短,常呈现出“他主性”与“他辖性”。

当然两种模式在学科的建制化中是交织在一起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许多学科的建制化历程发端于权力系统。

2.2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化与驱动模式

消防工程学科在中国的建制化与公安部、武警学院的消防工程系、消防指挥系和公安部的4个消防科学研究所以及中国科技大学的火灾实验室密切相关。在这些单位中逐步形成一个从事消防科技研究的学术团体,并创建了消防科技杂志和中国消防协会。近几年,我国消防科技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并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和学科队伍。由于学科建制的初创是基于权力模式下“他主性”推动,从科学社会学以及科学学科建制化的相关理论可知,这种模式需要转变为权威系统模式下自主模式。

消防工程学科建制化的本质是学术建制化,而学术的建制化历程不但涉及学术专业团体或机构、学术刊物的组建,也涉及学术纲领的确立或重建。学术建制化成功与否取决于:

其一是要看是否会导致专业学术团体、刊物的出现,以及社会对消防学术的支持程度。其二是要看是否出现成功的学术研究范式(或研究纲领)。

我国的现状是消防工程学科没有成熟的研究生教育,也没有部级核心期刊的消防工程学科杂志,这都不利于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化。

1956年初建立消防局不久便从全国各地抽调一些工程师,开始进行消防技术的科研工作:之后又从地方大专院校抽调了10多名毕业生,共计20多人,购买了一些设备,在消防局内组建了消防科学研究室,这是我国消防科研机构的雏形。1957年公安部开始筹建消防科学研究所,1963-1965年公安部的4个消防科学研究所相继成立。成都消防科学研究所、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沈阳消防科学研究所和上海消防科学研究在各具特色的研究领域中进行了出色的工作,参与消防科学的初建,并为完善消防科学的建制化作了学术上的积累。武警学院设有消防工程系、消防指挥系和一个以消防科技研究为主的科学技术研究所,它是为消防事业培养和输送专业技术人员的摇篮,也是惟一的一所设有消防本科专业的院校。4个消防科学研究所、武警学院的消防本科教育以及“火灾实验室”所做的工作使消防工程学科完成了其初始的建制过程,并为它的再建制化奠定了基础。

4个消防科学研究所以及警学院消防专业的设置和人才的培养,都是在公安部的领导规划下建立的。因此,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化是在权力驱动的模式下完成的。之后,该领域的一些专家在自由的学术研究中成长起来,逐渐成为权威系统的支柱,他们对消防工程学科进行辩护,使消防工程学科最终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认可。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消防工程学科在我国的初始建制化主要遵循权力系统驱动模式,这使得消防研究在我国未能充分地实现学术研究传统的多元化,由此导致较为单一的学术格局长期存在。’在此格局中展开学术批评十分困难,而学术互动的实质恰恰是理性的批判。笔者认为,学术研究最终走向专家系统驱动模式才是良性模式。

3权威消防学术期刊、研究生教育、实验室建设与消防学科再建制

3.1权威消防学术期刊、研究生教育与消防学科再建制

尽管武警学院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生,但是消防专业没有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制约了消防工程学科发展和完善。学科建制的必要条件之一是要有独立的知识体系,而知识体系构建的基础就是前沿知识的学术研究,研究生们是从事这种研究的学术后继。

史蒂芬·科尔,将科学知识分为核心知识和前沿知识,研究生教育的开展无疑是在拓展消防工程学科的前沿知识,从而随着对前沿知识的评价和认同,最终这些前沿知识会进入消防专业中共同认同的核心知识而变为消防本科生的教材内容,从而逐渐完善和发展消防工程学科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培养了消防科技领域内的科研梯队,从而保证了学术研究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学术建制化中重要的条件。

《科学》杂志上的论文所发表的各种主张代表着当下科学界的前沿知识。科学研究者在科学杂志的体系中接受调练,并通过在自己相关领域专业杂志上赢得声誉,也是将研究成果内化为该学科知识的必要条件。因此,科学杂志体系是科学事业的一个重要表征。

在前沿知识内化为核心知识的过程中反映出知识的产生和制造对学术期刊有很强的依赖性。科学家们通过发表文章在圈内得到认可。他们赢得的声望是靠同行评议来保证的,同行评议只不过是为应对纸张媒体的局限性而做的妥协。尽管同行评议会遗漏某些有价值的文章,但是通过同行评议对信息大幅度过滤显然是有必要的,当然这是权宜之举。总之,关于科学的著述业、版权、阅读和知识传播特征的问题,都不再是哲学家、社会学家和科学史家的事情,而是涉及科学家自身的事情。

消防刊物是交流消防工作经验、提高消防科学研究和技术水平、普及消防知识的一个很重要阵地。发达国家对此一向比较重视。据了解,日、美、英、法、前苏联、德等国的消防刊物就有78种。中国有《火灾科学》、《中国消防》、《消防科学与技术》《消防技术与信息》等,另外《武警学院学报》也刊登相当分量的消防科技类的文章,但遗憾的是消防类科技期刊中没有国家核心期刊。按照科学社会学的观点,科学是一种职业,科研工作者论文的社会评价是他们获取资源的重要条件,因此,消防科技核心期刊的筹建,也会激励他们的科研积极性。

建设学术杂志平台并发挥其在学科发展中的作用有助于消防学科的研究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同行评议是文章质量的保证,因此,消防科技杂志应该严格执行匿名专家审稿评阅制度,另外为了同世界接轨要加强期刊的规范化,在文章格式以及所办刊物的参数上可以参照世界上其他同类的杂志。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期刊杂志数字化的趋势下消防科技杂志也会电子、数字化。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科学杂志是科学知识中前沿知识经同行评议后的话语,它经过一般评价后会得到普遍的认可,从而变成该学科的核心知识,其中同行评议是文章质量的保证。而研究生教育正是扩大从事消防科学前沿知识研究队伍的主要手段,因此,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和规模是衡量一个学科建制化完善与否的标准之一。可见,消防学科的建制化中,权威的学术杂志和研究生教育的建制也是十分重要的条件。

整个现代学术系统在中国的建制化历程的作用都与它在西方国家的建制化历程存在着重要区别。

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一直处于不断的社会转型之中,中国的现代学术事业也产生于这一伟大的历史转折期之中。就中国而言,现代学术系统的初始建制化历程大多采取权力系统驱动模式,虽然历时较短,但往往带有他主性。因此,尽管中国的现代学术系统已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在较为系统而客观研讨火灾科学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历史背景和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指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大重要任务是推进消防工程学科在我国的再建制。

3.2重点实验室建设促使消防学科的再建制过程

自1985年第一届国际火灾科学大会召开以来,各国相继建立火灾科学实验室,广泛开展前沿性火灾科学问题的部级研究的国际合作。火灾科学已成为当今非常活跃的交叉性科学研究领域,创新余地巨大。通过科学家们近20年的共同努力,认识了和正在认识火灾现象的基本特性,并已积极地利用和发展其他工程学科的成果来研究火灾安全技术原理。

1987年5月中国大兴安岭发生了特大森林火灾,工程热物理专业出身的范维澄意识到这是建立一个部级火灾研究机构的机遇。

1989年通过建立一个部级火灾实验室的可行性论证,在“需要对火灾进行系统研究,以深化对火灾机理和规律的认识,从而为制定正确的扑火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思想的指导下,在我国建立起来的“火灾实验室”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火灾科学,使消防工程学科出现了新的增长点,也解决了一些与火灾相关的消防工程和技术的问题。

火灾科学通过实验室研究建立数学模型,定性乃至定量地估计或预测出小概率事件—火灾危害的范围,这就是火灾风险评估,另外它还是研究火灾防治的科学基础和新原理,为从源头上取得火灾防治关键环节(“阻燃”、“探测”和“灭火”等方面)的技术创新提供科学支撑。

与国际上火灾科学的兴起相比,中国火灾科学的发展相对晚一些,但是“火灾实验室”长期立足于火灾安全的基础研究,重视在火灾动力学演化理论与防治技术基础方面原始创新,已取得了令国内外瞩目的进展。国际火灾科学学会前任主席昆梯尔对此予以高度评价,而且中国还获得2005年第八届国际火灾科学大会举办权,这都说明我国的火灾科学研究有了一定的国际地位。

重视工程技术的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武警学院等院校正逐步重视火灾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与之相反,“火灾实验室”则以立足于基础、注重应用、加强转化的整体发展思路,从理论向技术和工程延拓。

2001年末火灾实验室还争取到了国家首批科技奥运项目。这种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积极将基础研究成果向中下游延伸的思路,是“火灾实验室”研究工作的重要特征。现已取得了一些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国家消防行业主管部门予以积极评价:对提高我国消防技术的整体水平和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促进消防行业技术进步,起到了先导作用,已取得了重大的社会效益。

4结语

有“消防工程”本科教育和“安全技术及工程”、“消防指挥学”硕士教育的武警学院与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的研究方向,有向基础理论(火灾科学)转移的趋势;而只有“工程热物理”方向博士教育的“火灾实验室”,则依托其火灾科学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向消防工程和技术领域延伸。这两种趋势说明,学术权威模式驱动下的火灾科学与权利模式驱动下的“消防工程”开始相互渗透,紧密相连。

火灾消防工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消防;学科建制;实验室;同行评议

消防工程的学科建制与氧化燃烧学说和火灾科学的建立

消防工程学科在中国已经初步完成了自身的建制过程。回顾这段简短的历史,人们会注意到这个过程中的两次飞跃都与消防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火灾科学)的突破有关联。

1.1氧化燃烧学说的建立与消防工程学科的初建

氧化燃烧学说的建立促使消防工程学科摆脱对感性和经验知识依赖,使它发展为以近代科学理论为基础的一门科学。也正是对燃烧过程有了科学和正确的认识,攀谷嗣窃诨鹪值姆乐沃杏辛苏返睦砺壑傅迹兰际跸低骋惨蛭⑷肓丝蒲Ю砺鄣男孪恃憾⑸酥实谋浠?nbsp;

拉瓦锡于1777年向巴黎科学院提交了(燃烧概论)的报告,建立起了为近代消防学提供科学理论基础的氧化燃烧学说。1871年傅兰雅口译、徐寿笔译的(化学鉴原)是我国首先系统介绍西方化学知识的著作。但由于这些知识传播的范围仅限于少数知识阶层,加上将正确的燃烧理论应用于近代消防的概念并未传人我国,因此,它对人们的观念并未产生较大影响。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它才较全面地被我国接受并得到广泛传播。由于氧化燃烧学说揭示了火灾的成因和条件,氧化燃烧学说很快就在消防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科学的火灾观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也指出扑灭和预防火灾的科学方法。

直至20世纪50年代,作为防火、灭火的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经典燃烧三角”理论才被国人逐步认识和深化。氧化燃烧学说的建立和在中国的传播,最终在消防领域中起到了树立新消防观念、提供明确的灭火方法等作用。比如《消防警察全编》中就对火和火灾的危害有了比较科学和全面的系统的认识;指出消防是世界文明进步的产物,社会越发展火灾越频繁,消防就越显重要;树立了建立消防警察制度的观念;还强调为更好的灭火,要遵守救护人命是首要任务的原则,同时还要调查水利和地理并不断改良器械,提出3种科学的灭火方法。这本书虽然介绍的是源于欧洲的日本的消防理念和技术,但是足以说明随着氧化燃烧学说的确立,使消防科学和消防技术水平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和提高。

1.2火灾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与消防科学的再建制

解放前,中国的消防科技主要是通过日本间接地向欧美学习,1905年清政府曾派少数人到日本短期学习近代消防。建国后的前30年以学习前苏联为主。为解决建国后中国消防科技人员急缺的问题,国家采取了以下一些方法:聘请前苏联消防专家举办培训班,选派学员到前苏联进修,在人民譬察干部学校设立消防专业等。1957年8月15日,我国选派巧名干部(俄语专业)到苏联留学两年。学成回国后,他们分别在消防教育、管理、宣传、科研等方面为振兴中国的消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是中国现代消防科研、教育事业的奠基人。消防教育开始兴起。

1956年1月9日在现在的中国刑警学院设消防教研室,增设消防专业。从留苏归来人员中选调8人担任消防教员,后历经周折的下放和重新启用,至1992年消防教研室和消防教育建制化,划归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

2004年由武警学院开始招收消防工程专业方向的硕士生。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称“火灾实验室”),1992年由中国科学院批准边建设边对外开放,是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的我国火灾科学领域惟一的部级研究机构。1996年就招收12名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生。此时,中国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过程基本完成。

火灾科学在我国的确立和发展,使我国的消防科技水平能在同一个平台上与国外发达国家竞争和对话。20世纪询年代的H.W.艾蒙斯将质量守衡、动量守衡、能量守衡和化学反应原理用到建筑火灾的研究中,开创火灾过程机理研究的先河。爱丁堡大学的D.卓斯戴尔出版的《火灾动力学》系统地阐述了火灾科学的理论体系。

1985年国际火灾安全科学学会成立,其研究的领域包括伙灾化学、火灾物理、火灾动力学、火灾探测报警与自动灭火系统、被动防火技术、建筑防火设计、人在火灾中的行为、火灾风险评估、火灾调查、消防安全管理等。这标志着人类对火灾机理的认识从无知到近代的氧化燃烧学说,进一步飞跃到火灾动力学的研究阶段。

2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化与驱动模式分析

2,1学科的建制化与驱动模式分析

学科建制化问题是科学史学家与科学社会学家共同关注的一大课题。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学者们对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学科发生建制化的过程与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人类活动的建制化是指由参与此类活动的人们形成某种有秩序的社会系统的过程,它也是一组适当的价值、信念、规范在人们思想中获得内化的过程。学科的建制化则指处于零散状态且缺乏独立性的一个研究领域转变为一门独立的、组织化了的学科的过程。

在一门准学科发生建制化的过程中,其研究者需为之提供辩护,以促成一系列事情,例如,基本问题域的确定、特有的研究方法或程式的构建、学术规范的确立以及学术话语体系的形成等的认知、认同与学科专业刊物的创建、学术队伍的组织化与培养学术后继的机制化等为特征的职业认同。

学术活动要实现高度建制化,除在共同体内部要建立相应的教育与管理组织外,还需要使该领域内的成果为整个学术共同体与社会接受和运用,即内部成果外部化。学科建制化的核心是指该学科的内部的学术活动的建制,而且学科(核心是学术)的建制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故而学术活动也可以在较低层次上实现不充分的建制化。

判断学科的建制化是否充分,应综合考虑建制化得以实施的规模与程度。西方学者都强调教育系统与管理系统方面的指标(博士培养计划的设立、学术权威机构的效力等)。人们除了着重考虑学术研究传统或范式的自主性、创造性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内在标志外,还应考虑学术的社会效应,看它是否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是否为社会所认同并赢得较为充分的社会支持,如新学人的进入、研究资金的投入等。因此,人们在研究学科建制化时,大多对学科内部某些价值概念或学术信念的内化过程给予特别的关注,而不单只是考虑建制化过程的种种表现,如建立学会、出版刊物、学术交流制度与规范、后备人才培养制度等。

学科的形成是社会建构的结果,其核心是该社会系统内部的管理—控制系统与集体行为之间的互动作用,这个管理—控制系统又可分为权力系统与权威系统。与之对应,学科建制或再建制化的动力机制(学科建制化的驱动模式),可理想地分为权威系统驱动模式与权力系统驱动模式。

发端于学术权威学科建制化或再建制化的结构,以非强制的方式建立学术范式、互动制度及相应的教育制度,通过展现学术魅力与社会功能吸引新学人。在此模式中建制化过程历时较长,往往带有自主性与“自辖性”。

而发端于学术权力乃至于社会权力结构的学科建制化或再建制化,以强制方式规定学术范式、互动制度及相应的教育制度。该模式建制化过程历时较短,常呈现出“他主性”与“他辖性”。

当然两种模式在学科的建制化中是交织在一起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许多学科的建制化历程发端于权力系统。

2.2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化与驱动模式

消防工程学科在中国的建制化与公安部、武警学院的消防工程系、消防指挥系和公安部的4个消防科学研究所以及中国科技大学的火灾实验室密切相关。在这些单位中逐步形成一个从事消防科技研究的学术团体,并创建了消防科技杂志和中国消防协会。近几年,我国消防科技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并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和学科队伍。由于学科建制的初创是基于权力模式下“他主性”推动,从科学社会学以及科学学科建制化的相关理论可知,这种模式需要转变为权威系统模式下自主模式。

消防工程学科建制化的本质是学术建制化,而学术的建制化历程不但涉及学术专业团体或机构、学术刊物的组建,也涉及学术纲领的确立或重建。学术建制化成功与否取决于:

其一是要看是否会导致专业学术团体、刊物的出现,以及社会对消防学术的支持程度其二是要看是否出现成功的学术研究范式(或研究纲领)。

我国的现状是消防工程学科没有成熟的研究生教育,也没有部级核心期刊的消防工程学科杂志,这都不利于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化。

1956年初建立消防局不久便从全国各地抽调一些工程师,开始进行消防技术的科研工作:之后又从地方大专院校抽调了10多名毕业生,共计20多人,购买了一些设备,在消防局内组建了消防科学研究室,这是我国消防科研机构的雏形。1957年公安部开始筹建消防科学研究所,1963-1965年公安部的4个消防科学研究所相继成立。成都消防科学研究所、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沈阳消防科学研究所和上海消防科学研究在各具特色的研究领域中进行了出色的工作,参与消防科学的初建,并为完善消防科学的建制化作了学术上的积累。武警学院设有消防工程系、消防指挥系和一个以消防科技研究为主的科学技术研究所,它是为消防事业培养和输送专业技术人员的摇篮,也是惟一的一所设有消防本科专业的院校。4个消防科学研究所、武警学院的消防本科教育以及“火灾实验室”所做的工作使消防工程学科完成了其初始的建制过程,并为它的再建制化奠定了基础。

4个消防科学研究所以及警学院消防专业的设置和人才的培养,都是在公安部的领导规划下建立的。因此,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化是在权力驱动的模式下完成的。之后,该领域的一些专家在自由的学术研究中成长起来,逐渐成为权威系统的支柱,他们对消防工程学科进行辩护,使消防工程学科最终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认可。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消防工程学科在我国的初始建制化主要遵循权力系统驱动模式,这使得消防研究在我国未能充分地实现学术研究传统的多元化,由此导致较为单一的学术格局长期存在。’在此格局中展开学术批评十分困难,而学术互动的实质恰恰是理性的批判。笔者认为,学术研究最终走向专家系统驱动模式才是良性模式。

3权威消防学术期刊、研究生教育、实验室建设与消防学科再建制

3.1权威消防学术期刊、研究生教育与消防学科再建制

尽管武警学院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生,但是消防专业没有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制约了消防工程学科发展和完善。学科建制的必要条件之一是要有独立的知识体系,而知识体系构建的基础就是前沿知识的学术研究,研究生们是从事这种研究的学术后继。

史蒂芬·科尔,将科学知识分为核心知识和前沿知识,研究生教育的开展无疑是在拓展消防工程学科的前沿知识,从而随着对前沿知识的评价和认同,最终这些前沿知识会进入消防专业中共同认同的核心知识而变为消防本科生的教材内容,从而逐渐完善和发展消防工程学科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培养了消防科技领域内的科研梯队,从而保证了学术研究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学术建制化中重要的条件。

《科学》杂志上的论文所发表的各种主张代表着当下科学界的前沿知识。科学研究者在科学杂志的体系中接受调练,并通过在自己相关领域专业杂志上赢得声誉,也是将研究成果内化为该学科知识的必要条件。因此,科学杂志体系是科学事业的一个重要表征。

在前沿知识内化为核心知识的过程中反映出知识的产生和制造对学术期刊有很强的依赖性。科学家们通过发表文章在圈内得到认可。他们赢得的声望是靠同行评议来保证的,同行评议只不过是为应对纸张媒体的局限性而做的妥协。尽管同行评议会遗漏某些有价值的文章,但是通过同行评议对信息大幅度过滤显然是有必要的,当然这是权宜之举。总之,关于科学的著述业、版权、阅读和知识传播特征的问题,都不再是哲学家、社会学家和科学史家的事情,而是涉及科学家自身的事情。

消防刊物是交流消防工作经验、提高消防科学研究和技术水平、普及消防知识的一个很重要阵地。发达国家对此一向比较重视。据了解,日、美、英、法、前苏联、德等国的消防刊物就有78种。中国有《火灾科学》、《中国消防》、《消防科学与技术》《消防技术与信息》等,另外《武警学院学报》也刊登相当分量的消防科技类的文章,但遗憾的是消防类科技期刊中没有国家核心期刊。按照科学社会学的观点,科学是一种职业,科研工作者论文的社会评价是他们获取资源的重要条件,因此,消防科技核心期刊的筹建,也会激励他们的科研积极性。

建设学术杂志平台并发挥其在学科发展中的作用有助于消防学科的研究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同行评议是文章质量的保证,因此,消防科技杂志应该严格执行匿名专家审稿评阅制度,另外为了同世界接轨要加强期刊的规范化,在文章格式以及所办刊物的参数上可以参照世界上其他同类的杂志。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期刊杂志数字化的趋势下消防科技杂志也会电子、数字化。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科学杂志是科学知识中前沿知识经同行评议后的话语,它经过一般评价后会得到普遍的认可,从而变成该学科的核心知识,其中同行评议是文章质量的保证。而研究生教育正是扩大从事消防科学前沿知识研究队伍的主要手段,因此,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和规模是衡量一个学科建制化完善与否的标准之一。可见,消防学科的建制化中,权威的学术杂志和研究生教育的建制也是十分重要的条件。

整个现代学术系统在中国的建制化历程的作用都与它在西方国家的建制化历程存在着重要区别。

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一直处于不断的社会转型之中,中国的现代学术事业也产生于这一伟大的历史转折期之中。就中国而言,现代学术系统的初始建制化历程大多采取权力系统驱动模式,虽然历时较短,但往往带有他主性。因此,尽管中国的现代学术系统已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在较为系统而客观研讨火灾科学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历史背景和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指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大重要任务是推进消防工程学科在我国的再建制。

3.2重点实验室建设促使消防学科的再建制过程

自1985年第一届国际火灾科学大会召开以来,各国相继建立火灾科学实验室,广泛开展前沿性火灾科学问题的部级研究的国际合作。火灾科学已成为当今非常活跃的交叉性科学研究领域,创新余地巨大。通过科学家们近20年的共同努力,认识了和正在认识火灾现象的基本特性,并已积极地利用和发展其他工程学科的成果来研究火灾安全技术原理。

1987年5月中国大兴安岭发生了特大森林火灾,工程热物理专业出身的范维澄意识到这是建立一个部级火灾研究机构的机遇。

1989年通过建立一个部级火灾实验室的可行性论证,在“需要对火灾进行系统研究,以深化对火灾机理和规律的认识,从而为制定正确的扑火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思想的指导下,在我国建立起来的“火灾实验室”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火灾科学,使消防工程学科出现了新的增长点,也解决了一些与火灾相关的消防工程和技术的问题。

火灾科学通过实验室研究建立数学模型,定性乃至定量地估计或预测出小概率事件—火灾危害的范围,这就是火灾风险评估,另外它还是研究火灾防治的科学基础和新原理,为从源头上取得火灾防治关键环节(“阻燃”、“探测”和“灭火”等方面)的技术创新提供科学支撑。

与国际上火灾科学的兴起相比,中国火灾科学的发展相对晚一些,但是“火灾实验室”长期立足于火灾安全的基础研究,重视在火灾动力学演化理论与防治技术基础方面原始创新,已取得了令国内外瞩目的进展。国际火灾科学学会前任主席昆梯尔对此予以高度评价,而且中国还获得2005年第八届国际火灾科学大会举办权,这都说明我国的火灾科学研究有了一定的国际地位。

重视工程技术的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武警学院等院校正逐步重视火灾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与之相反,“火灾实验室”则以立足于基础、注重应用、加强转化的整体发展思路,从理论向技术和工程延拓。

2001年末火灾实验室还争取到了国家首批科技奥运项目。这种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积极将基础研究成果向中下游延伸的思路,是“火灾实验室”研究工作的重要特征。现已取得了一些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国家消防行业主管部门予以积极评价:对提高我国消防技术的整体水平和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促进消防行业技术进步,起到了先导作用,已取得了重大的社会效益。

4结语

有“消防工程”本科教育和“安全技术及工程”、“消防指挥学”硕士教育的武警学院与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的研究方向,有向基础理论(火灾科学)转移的趋势;而只有“工程热物理”方向博士教育的“火灾实验室”,则依托其火灾科学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向消防工程和技术领域延伸。这两种趋势说明,学术权威模式驱动下的火灾科学与权利模式驱动下的“消防工程”开始相互渗透,紧密相连。

火灾消防工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消防工程;机电系统;智能化

1引言

消防工程系统不仅为建筑业主和住户的工作、生活提供安全环境,还能进一步防止出现火灾等安全事件。消防工程系统由消防水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气体灭火系统、防排烟系统、应急疏散系统、消防通讯系统、消防广播系统、泡沫灭火系统、防火分隔设施等一系列子系统构成,所有子系统彼此配合运作才能保证消防工程系统平稳工作。现阶段智能化技术在大力推广,消防工程系统也在智能化的道路上前进,在火灾等安全事故的防护及解决问题方面获得较好反馈[1]。

2新时期消防技术智能化需求

由于现代智能化机电系统的使用,在设计消防工程机电智能化系统时,应该严格遵循四点要求。

①持续加大智能化消防系统软件的设计和开发力度,将大数据手段、现代信息化设施及数据库储存完美融入火灾防御系统,以提高其作用效果及技术能力。

②注重软件和硬件的研发工作,将软件和硬件有效融合,提升消防工程机电系统的智能化操控。现阶段开始陆续做到独立报警,并通过使用多个不同类型的防火系统提升各种类消防系统间的操控力。

③把火灾消防系统的构成、作用、设计多层次展开,进行细分及提升。首先,注重研究警报提示系统工作,以快速发现火灾并做出警报,然后按照火灾发生的实际情况告知消防部门,给接下来的火灾扑救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其次,设计好边界。针对边界界限的要求,一旦火灾越过设定的界限应马上进行提醒。再次,采用智能化诊断技术,以进一步防止系统出现错误或者问题,减少虚假警报事件的发生几率,并提升系统的敏感度和精准性。最后,应用自我诊断调节技术。消防工程机电系统的智能化可以针对运作情况和系统的实际状态做好校对工作,且有自我检测的作用,以保证系统常规运作。

④关注消防工程机电系统智能化的协调和管理。因为建筑项目中的消防工程自身系统构成较繁琐,因此其所有子系统间需要有效协调工作,进一步减少运作问题的发生几率。在管理系统中利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多种功能,实现一同防控火灾的效果。比如,设计机电系统智能化工作时必须协调使用防火装备、空调装置与通风口等有关系统。如若出现火灾情况,系统能够通过空调设施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降低浓烟来回窜流,并且减少屋内氧气的占比,进而起到避免火灾的作用。

3消防工程系统概述

在建筑工程以及其他需要设置火灾预防的地点设立消防系统,即消防工程系统,建设过程中,结合火灾表现形式采取针对性的方式设立相应系统。主要有自动灭火系统、防火分隔设施系统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等。其中,自动灭火系统包括干粉灭火系统、气体灭火系统、消防水系统以及泡沫灭火系统。当遇到火灾时,这些系统可实现自动扑灭火灾功能,预防因人为原因而延误火灾救援时间。以上系统能够根据着火源的材质自动选择灭火形式,避免因火灾扑救措施不当而造成不良后果。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即在火灾发生时,根据检测结果通过声音等形式进行报警,以通知相关人员火灾发生,让人们有充分的时间撤离,防止因撤离时间不充足而造成人员受伤与死亡的情况[2]。此外,相关人员能够及时扑灭火源,防止火情扩大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总之,消防工程系统就是通过建立对建筑或者相关地点的防火情况进行监视的系统,并且在发生火灾后,能及时报警,扑灭火灾以及转移被困人员。因此,其主要职责在于发生火灾后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保护作用。

4火灾的特征

①极易引起大范围燃烧。不论是人们居住区域还是在公共场合,火源都能采用多种途径展开蔓延,引起大范围的燃烧。特别是在农村和大城市“城中村”的生活居住区域,通常一家着火,周围邻居都会受到波及,造成大范围燃烧,极易导致人员受伤或死亡。

②财产损失较大。

③传播速度非常快,不容易消灭。

④不容易扑救。因为火灾的危害性较高且无法控制,其中不乏一些影响灭火的因素,因此一旦发生火灾必须立马使用高效的灭火方式消灭火源。

5新时代消防工程机电系统智能化的具体设计

新时期消防工程机电系统的智能化设计,其重点是要在机电系统的设计中,结合现代化信息手段等先进技术,让消防工程系统拥有现代信息化手段的特点,这样在发现初期火灾时,第一时间通过数字技术和现代信息、通信技术迅速检测和明确发生火灾的地点,并且马上打开系统控制火灾状况,将整个建筑的消防装置展示出最大效能,快速消灭火灾。消防工程机电系统智能化设计按照新时期特征的具体思路如下。

①消防工程机电系统智能化设计需要加入具有高敏感度的感应子系统。在现代建筑特别是在内部构成复杂的商业及高层建筑设计感应子系统,尽可能扩大感应子系统的感应面积,设置高灵敏的火灾隐患感应器,比如,温度测验和气体测验。没有发生火灾时,结合气体成分的测验和温度的高低变化来展开有关信息的采集和探讨,然后和数据库里对应的信息比对,如果高于之前设定的标准必须马上做出提醒。

②消防工程机电系统智能化设计子系统可以使用智能化感应系统具体了解火灾的实际状况,在火灾到来之前给人们规划出准确的逃生路线,防止由于火灾给人身和财产带来更严重的破坏,还要构建合理全面的消防工程机电系统智能化集中操控平台,进行智能化管理,消防工程机电系统往往拥有灵敏的报警水平,然后根据自动化的反应了解火灾实际状况,消防工程的机电系统智能化集中操控是为了综合操控所有子系统及处理信息。如若发现火灾情况迅速反应,根据火灾实际发生地开启消防设备及装置,避免火灾传播,实现迅速灭火的目标,一旦火灾情况严峻,操控中心可以迅速联系附近消防单位,加快消防出警的速度[3]。

6智能化机电系统的配合和管理

在建筑项目消防工程使用期间,因为自身结构较繁琐,那么所有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尤为关键,为了减少运作故障的概率,必须提升子系统间的协调度和管控率才能保证系统顺利运作。管控系统时,大力发挥各个子系统间的多种功能,实现一同避免火灾的目标。比如,在开展机电系统设计时,把空调设施和防火装备融合起来,如果出现火灾系统会使用空调设施减少有害气体和浓烟的传播,降低浓烟来回流窜,减少室内的氧气量,从而实现防火目的。另外,在通讯设施方面的设计也同等关键,消防系统通信设施应该采用网络技术手段,大力建设网络通讯系统,通过运用通信技术实现机电系统的智能化。现阶段,消防工程中的通信系统仍然有待优化提高,很难把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相融合,严重影响了通信系统的智能化发展。针对现阶段的发展形势来看,主要工作是研究驱动装置,进一步推动远端监测系统的发展。

7消防工程机电系统智能化在未来的运用

伴随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提升,社会也逐步朝着智能化时展,这样会有更多的消防工程使用机电系统智能化来操控。并且,建筑物的密集度及所建高度也会随之加大,建筑物对消防系统在监测火情和灭火手段方面的要求更高。此外,伴随灭火设备的快速发展,手工操作远远达不到出现火灾之后灭火工作的需求。因此,机电智能化系统的应用会包括全部建筑的消防工程系统。

8结语

随着智能化技术运用越来越广泛,更能体现消防工程系统的功能,不仅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还可以高效防止火灾等事故的出现。因此,相关消防人员需要学习领先的科学技术,并运用在建筑消防工程方面,进一步推动我国消防事业的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海生.新时期消防工程机电系统智能化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7(22):215-216.

[2]王雪梅.新时期消防工程机电系统智能化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7(31):166.

火灾消防工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消防工程;常见问题;质量控制

众所周知,消防工程是构成建筑工程的核心成分,不容或缺。伴同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深化,各类建筑获取了快速发展,尤其是高层建筑工程骤增,这也就对消防工程质量出具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故而,必须与消防工程施工中的常见问题结合进行思考,并基于实际出具施工质量控制策略,以规避消防工程不合标准等现象滋生,从而保障工程质量。

一、消防工程施工的特征

实质上,消防工程施工存在极强的目的性,意义在于确保建筑物或周边位置的消防安全。此类工程存在施工周期长、交叉施工、施工场地具备流动性等特征,其囊括消防设计、施工、设备装置与调试等众多环节,任意环节出现失误均会对消防工程质量构成影响。细致而言,其关键作用及防范火灾与缩减火灾产生所带来的损失,事关公众人身财产安全,对消防工程施工质量予以控制,可视为创设和谐社会与确保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必要保障。

二、消防工程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分析

(一)施工设计问题

施工设计可谓是消防工程的重中之重,对之后的实际施工效果具备直观影响。依照实际情况而言,当前消防工程施工设计具有如下不足:一是设计单位没有严格依据国家消防规定开展设计工作,设计图纸和消防安全要求难以达成一致,促使后续施工具有较多无法处理的技术难题;二是由于某些设计工作者不具备现场施工经验,加之本身资质尚浅,故而设计的图纸和实际施工现场具有较大差距,不但加大了施工难度,还延缓了工程施工进度。

(二)消火栓系统问题

首先,消火栓的装置和规范不符。实际装置时,某些砖墙内消火栓箱洞口顶部没有配置过梁,故被重负荷影响,导致箱体形状变化,难以正常开关箱门。并且,选取消火栓箱底预留孔位置时,具有较强随意性,预留孔通常未气焊割孔,装置结束后,栓口出水位置和消火栓所处墙面未垂直,或者由于栓口周边距离小,对消防水带的装置及出水量产生了影响。其次,地下水泵接合器和地下室外消火栓的装置没有依据标准图集进行。实际装置时,部分施工人员未依据标准图集开展工作,把泄水阀配置在室外消火栓栓体或冻土层下面。

(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问题

首先,系统喷头和周围物体间距过小,若出现火灾,难以对系统喷头形成较好的保护。并且,实际施工时,某些施工人员过度追寻美感、贪图方便,在涂刷装饰涂料期间没有选择相应措施对系统喷头予以保护,导致其被覆盖在涂料之下,一旦火灾出现,系统喷头感应力受限,难以及时反应。其次,被场地限制,部分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没有配置末端试水装置,或把该装置置于公共场地,但由于公共场地难以配置地漏和排水管,只要设备出现故障,那么系统里面的消防用水难以排出,对消防设施的正常应用产生了影响。最后,对消防安全系统管理时,需把水力警铃装置在人员值守处,然而事实上水力警铃多装置在管道井、水泵房等没有人员值守的地方,这就促使其预警功能难以体现。

三、消防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策略

(一)对施工设计予以改善

要确保消防工程施工正常进行,消防功能得以体现,就应对施工设计环节高度关注,并予以改善。首先,对设计单位资质严加审查,对其设计经验、质量等综合考量,从而确保施工设计方案科学合理;其次,必须依据施工流程,对施工设计予以审核,对消防设计责任制度予以完善,从而对消防工程施工设计实施动态管理。

(二)强化质量管理意识

首先,对全过程工程管理理念予以强化,将消防工程施工常见问题和不足予以概括、分析,出具合理的改进建议,把其适用于消防工程全过程管理工作;其次,按照消防工程各工序内容,编制适宜的施工方案,以确保各环节正常实施;最后,注重消防工程施工质量的检测,确保质量检测部门效用得以体现,只要有问题存在,便需及时改进。

(三)对施工人员进行有效管理

具体可从如下几点着手:其一,对施工人员资质严加审核,确保全部人员持证上岗,并对其实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制度培训,让其具备较好的工作态度及质量意识;其二,对施工人员组织消防施工技术培训,对其进行消防施工法律知识宣教,以强化其专业素养;其三,落实施工设备管理,应用先进的施工设备,给施工人员构建适宜的环境,让其具备较好热情开展工作。

(四)对施工现场的管理予以强化

在对消防工程施工现场检查、管理期间,需依据相应法律规制开展工作,只要有不符规范的建筑结构、消防器具,便需及时反馈到施工企业做出整改,对拒不整改的施工单位需进行相应惩治,中止施工。

(五)对施工过程严加管控

首先,落实消防工程施工整体把控。以政府部门为主,对消防工程施工设计等节点严格控制,创设检查小组,对监理、施工企业开展工作予以监管;其次,监理企业需依据监理合同、行业规范对施工质量予以控制;最后,施工企业需依据施工质量规范对质量控制予以强化,基于施工合同,落实管理责任,自行建立检查小组,对施工全过程予以监督,且和政府、建立单位通力协作,确保消防工程施工质量。

四、结语

此次研究对消防工程施工中的设计、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等常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基于实际出具了消防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策略,望以此为消防工程施工质量的提升给预相应借鉴,并从而确保公众人身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火灾消防工程范文第5篇

1.1消防工程使用的设备和材料有两种类型

即消防工程专用的消防产品和非专用的通用产品。

(1)消防产品:产品的生产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规定,其质量应经国家消防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验合格。

(2)通用产品:产品的生产也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规定,其质量应经相应的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验合格。

1.2消防材料采购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消防工程的专业性与特殊性,工程中所用的材料大多需要经过质量监督部门的检验。合同中规定由消防专业施工单位采购的材料需要检测的由其进行送检,并负责产品的质量通过检验合格。而往往部分由发包方供应的材料也需要进行检测,一旦采购的材料不符合消防产品检测部门的规定,会出现后续一系列的问题,造成损失或纠纷。因此在选定供货商时应事先查询消防产品的有关规定或向消防产品检验单位进行咨询,明确消防产品的使用规定或使用范围后再招标或确定供货单位,而且消防产品的检验需要一定的程序,此项工作应该提早进行,避免因产品检测报告未出而耽误了后续工作的进行。

2建筑消防电气工程的施工

2.1消防工程的类别

按灭火剂的不同消防系统可分为水灭火系统、泡沫灭火系统、干粉灭火系统、和气体灭火系统四类。对于高层民用建筑水灭火系统使用的较多。

(1)水灭火系统:灭火剂以水为主的灭火系统,主要有消防栓灭火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2)消火栓灭火系统分为室外消火栓系统和室内消火栓系统。

(3)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安装有喷头的管网内平时是否充水可以分为湿式系统、干式系统。这里主要介绍湿式系统。湿式系统由管网和闭式喷头、报警阀组、水流指示器、压力开关等消防组件组成,报警阀组前后管网内充满有压水。如发生火灾,高温火焰或高温气流使闭式喷头的热敏感元件动作而喷水灭火,管网中的水发生流动,水流指示器发出信号至消防控制中心,同时向楼层区域报警,随着喷头出水量增大,湿式报警阀因两侧压差增大而自动开启,接通主干管供水管道继续扩大供水量,如水压过低则通过压力开关动作而启动稳压泵或消防泵,压力开关动作的信号亦传送至消防控制中心,消防控制中心综合火灾情况亦可下达指令启动消防泵,湿式报警阀开启后,经延时驱动水利警铃,发出铃声报警。湿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通常适用于室内温度不低于4°C且不高于70°C的环境。

2.2消防工程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1)消防工程位于建筑工程的主体施工阶段主要工作便是预留适量的消防管道穿墙或者穿楼板预留洞以及预埋一些消防报警系统穿线管。通常专业的消防分包单位的经常时间都比较晚,所需总承包单位代替其预留预埋。因为总包单位专业自身的局限性,加上对消防工程分析和认识上的不足,很容易导致预留预埋工作没有做到位,并且还给日后消防管道安装、消防报警以及控制线敷设带来困难,进而促使专业分包和总包单位之间出现矛盾。针对这种情况,施工单位可以考虑在工程招标阶段即连同消防工程专业分包单位一并确定,并在合同中确定由消防分包单位进行预留预埋工作,既保证此项工作的准确性,又可以减少后期的纠纷。

(2)消防管道和报警系统的施工阶段一般处在整个工程内装饰阶段,和土建以及安装等各项工程需要交叉作业,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工作面问题出现矛盾,进而使得工期受到延误,并且还容易导致各个专业成品被破坏并受到污染,进而导致总包和消防专业分包单位出现矛盾。处理这类问题时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之间的协调工作量非常大,而且还需要专业精确配合并具备较高的自觉性。这个时候可以将消防工程和整个建筑工程统一发包给工程的总承包单位,之后由它选择合适的消防专业分包单位,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做好对分包单位的资质、技术力量以及工程信誉等方面的审查核实工作。由总包单位全面掌握各分包之间的工作情况,综合考虑和管理各分包之间的交叉施工,充分调动总包单位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