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工原理

化工原理范文精选

化工原理

化工原理范文第1篇

本文作者:姚金环李延伟李凝蒋锡福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以往的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模式是先由实验指导教师讲解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原理及注意事项,然后进行实验过程演示。这种保姆式的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为此,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方法必须改进。化工原理实验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工程性很强的实验课程,如何上好该课程,上课时讲解哪些内容,哪些内容该细讲,哪些内容该粗讲,这是实验指导老师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由于在课前学生都经过了充分的预习,对实验的目的、原理都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因此这些内容要粗讲[2]。而对于实验中涉及的一些设备,如离心泵、列管式换热器、流量计等等,这些设备只是在理论课堂和预习时了解一些,而没见过实物。所以学生进入实验室之后,实验指导老师先用较短的时间对实验进行简单的讲解。然后引领学生熟悉实验装置,详细了解设备的组成、流程等等。并在此期间向学生提问,一方面考察学生的预习情况,另一方面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减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错。比如:离心泵特性曲线的测定实验。介绍泵的使用时可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了防止气缚现象的发生,开泵前需要做什么工作?开泵前,调节阀关闭还是打开?实验结束后,是应该先关泵还是先关出口阀?实验过程中,在保证没有危险的情况下,尽可能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指导老师在实验时,要多走动、多观察、少动手,如果发现学生操作时存在问题,要启发性的提醒学生,让学生自己找出错误的原因和可能产生的后果。指导老师在指导过程中,给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进行打分。其分数也作为最终实验成绩的一部分。实验结束后,实验的原始数据指导老师需要用红笔签名。签字时,若发现学生的原始数据有涂改的地方,指导老师也要用红色笔圈上,注明“有改动”。这样的处理是防止学生照搬他人数据,随意篡改数据,保证实验的真实性。

实验报告的撰写

实验报告是对实验过程的总结。以往很多学生在撰写实验报时抱怨化工原理实验报告内容太多、太长,撰写一份实验报告要花费很长时间。而且,许多老师在批改实验报告时发现,学生抄袭现象严重。一方面体现在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等直接照搬实验教材;另一方面由于化工原理实验数据处理比较复杂,学生抄袭他人原始数据,进而整个数据处理过程也照抄他人。为了减少撰写实验报告的时间,保证试验报告的真实性和质量,培养学生独立处理数据的能力,学生最终的实验报告在预习报告的基础上进行,在预习报告后面粘贴有指导老师签字的原始数据表,学生需要做的主要任务就是利用学习过的基本原理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并进行结果分析。数据处理时要有完整的公式、计算过程、计算结果。数据的处理及相关制表和作图要求学生采用Excel、origin等化工常用的数据处理和绘图软件进行。培养学生掌握图表绘制软件,实现用计算机表述实验数据[3,4]。经过这样改革以后,学生很清楚自己在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每一个阶段的学习重点。同时也提高了化工原理实验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化工原理范文第2篇

一、化工原理实验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

化工原理实验具有明显的工程特点,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技术课程,以培养高等化工科技人才的能力和素质为主要目的。新建本科高校化工原理实验教材建设虽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一)教材内容参差不齐,多是讲义

化工原理实验研究的是多达14个的基本化工单元操作,其相关实验,根据内容可分为基础实验、验证实验、综合实验和设计实验,与之配套的实验仪器有很多。由于化工原理实验内容的这种特殊性,化工原理实验教材版本较多,涉及的实验内容也各不相同。即使名称相同的实验,由于实验性质不同,其实验仪器亦不同,加之生产仪器设备厂家的研发能力也不同,这也致使化工原理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千差万别。而且,在以往的化工原理实验教材编写时,编著者往往根据自己所在专业化工原理实验室已有仪器设备进行编写,又由于各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不同,同一实验的性质不同,所购置的仪器设备不同,致使实验教材中名称相同的实验项目的实验内容不同。这些都给学校选用教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教材内容落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首先,测量仪器及测量方法方面的内容陈旧。化工原理实验中的测量项目较多,有流量测量、温度测量、压强测量等。例如流量测量仪器,目前使用的有孔板流量计、转子流量计、涡轮流量计、电磁流量计、卡门涡街流量计、超声波流量计、质量流量计、多普勒激光流量计和其他新型流量计。这些测量仪器及其使用方法都是学生需要掌握和了解的。可是,现行的化工原理实验教材甚至是化工原理教材也只是简单地介绍了其中的2~3种,无法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要求,也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其次,数据采集及控制方面的内容滞后。现代科技社会,为了切实提高化工生产的安全水平,化工企业逐步实现了化工安全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如DCS系统、SIS系统、ESD系统等,这些系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应用信息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远程采集数据和动态控制生产。由于化工原理实验课程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等化工科技人才的能力和素质为主要目的,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计算机数据在线采集和自动控制系统方面的知识内容,但现有的化工原理实验教材大多都没有提及这方面的内容,即使是后续相关的过程控制等课程教材对此也多是泛泛地提到。目前,新建本科高校现有的化工原理实验仪器设备的操作和调节多是手工调节,数据的记录基本上采用的也多是笔加纸的方式。传统的手工操作训练远远滞后于现代计算机数据在线采集和自动控制系统的发展要求。

二、加强化工原理实验教材建设的途径

(一)学校给予重视和政策支持

化工原理实验是化学化工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教材建设如果单靠个人,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需要学校与系院给予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学校应根据教材建设制定相应的政策,在经费、时间和政策上给予鼓励,完善教材的评审机制,调动专业教师参与编写专业课程教材的积极性。总之,只有在学校政策的指导下,所有专业教师都参与到教材的建设中来,才能够取众人之长,独辟蹊径,编写出既能体现应用化学专业培养目标,又能体现新技术和新工艺的教材。

(二)教材建设与化工原理实验课程改革相呼应

新建本科高校化工原理实验教材建设应该在遵循培养方案的前提下,以培养目标为核心,以课程体系为基础,以教学内容为主体等方面开展建设。化工原理实验是应用化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开设的目的是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化工原理实验课程建设是应用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模块,其教材建设也是建设的重点之一。化工原理实验是以单元操作为基本教学内容的,那么其教材建设应以各种单元操作为主体,针对每个单元操作进行具体的分析、定位和确认,逐步开展教材建设。整个建设过程要与化工原理实验课程改革相呼应,突出应用型的特点。

(三)教师积极参与专业课程教材的编写

教材建设是一项具体、系统的项目,需要一批有事业心的教师积极参与研究和实施。在教材编著之前,参与教材建设的教师要广泛、及时地收集各种资料,并对其进行精选和提炼,整理出能体现新建本科高校应用型办学定位的先进技术理论内容;编著教材时,还要及时了解国内外化工原理实验方面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并充实到教材中去,使课程教材既能体现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又能反映出国内外化工原理实验的新理论和新研究成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教学内容设置注重应用及创新

化工原理实验课程教材建设首先要站在具体专业方向的角度来设置教学内容,确定哪些是重点要阐述的,哪些是点到为止的,哪些是避免重复应该删减的,哪些是最新应用须增加的,以避免因内容重复而出现课程之间的推诿现象;其次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删除教材中已淘汰的内容,增加国内外的新技术新工艺,要根据企业生产实际增加实践方面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和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化工原理实验教材建设的要求

(一)定位准确

教材建设要在贯彻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教育教学思想指导下,结合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的专业课程特点和具体的培养对象,编写专业针对性较强的教材[2]。新建本科高校应用化学专业化工原理实验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教材的建设应该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重视基本原理的应用,对于基本原理的推导和论证要尽量简约处理,追求内容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强调基本原理的应用和操作,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基本的原理、基本的技能和应用知识,形成基本的专业素养。

(二)树立精品

意识新建本科高校化工原理实验教材建设要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在实验和实训配套等方面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特点,要有精品意识。在注意教材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教材编写要用精炼、准确的文辞进行精辟阐述,把最先进的理念、最新的标准规范、最新的技术和工艺融入教材,让教材能体现知识的时代性,体现出学校的人才培养特点,使其成为同类教材中的精品。

(三)遵循先进性、通用性和实用性原则

教材建设要追踪现代科技发展新趋势,把握专业实际发展的需要,注重知识和技术的更新,将国内外新技术和新工艺及时编入教材,同时注重电子教材特别是仿真实验教材的建设。在通用性方面,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专业面由单一向多个方向拓展这就需要教材建设要处理好综合性和专门化之间的关系,使编著的教材既适用于单个专业方向,又适用于多个专业方向的专业需要。教材内容设计要摆脱理论分析长而深的模式,充实应用实例的内容,以实用性和综合性为特点,以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应用知识为目的。

(四)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加强合作

化工原理范文第3篇

内容摘要:企业的员工援助计划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概念,它有助于企业员工的个人成长和组织绩效的提高。为了实施该计划,企业应该争取高层管理人员和员工的认可和支持,并将员工援助计划纳入企业管理体系。

关键词:员工援助计划实施

员工援助计划是由企业组织为其成员设置的一项系统的、长期的服务项目,解决员工及其家人的心理和行为等问题,以促进员工个人成长,提高组织绩效,实现组织目标。员工援助计划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到工作压力、心理健康、危机事件、职业生涯发展、健康生活方式、法律纠纷、理财问题、减肥和饮食紊乱等多个方面,但是,它的核心内容还是解决员工及其家人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员工援助计划20世纪20年代起源于美国,60-70年代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应用,8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被引入欧洲及其它地区,并且被发达国家的多年实践证明了是解决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的最好方法。近年来,员工援助计划逐渐引入我国,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理念。员工援助计划产生和发展于西方,在引进我国的过程中,势必会象其它西方管理理念和技术一样,遇到文化适应性的问题。如何才能使员工援助计划尽快更好地落地我国,本文提出以下思路和建议。

争取高层管理人员的支持和认可

员工援助计划要在企业得到顺利实施,首先是争取高层管理人员的支持和认可,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对员工援助计划的投入是必要的和有价值的,它可以保证企业的有效发展,从而给予员工援助计划物质和精神的支持。员工援助计划对企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从个人角度来讲,它可以促进个人的不断成熟与发展。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企业人才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出来,不仅取决于人才的智力因素,同时也取决于人才的非智力因素以及企业能否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心理健康水平以及良好的行为方式。同时,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由低到高依次划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相当程度的满足,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企业人才要产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将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前提条件是他的低层次需要已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满足。员工援助计划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解决员工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尤其是心理和行为问题,并且帮助他们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解决今后遇到的相似问题,促使他们产生自我实现的需要,不断发展和成熟,成为企业最具竞争力的武器。

从组织发展的角度看,员工援助计划可以促进组织绩效的提高。但是,国内企业目前希望采用该计划的热情度并不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企业的管理者不愿采用员工援助计划的原因是担心员工援助计划的投资回报率的问题。国外的研究和事实证明,员工援助计划可以通过减少错误解聘、降低缺勤率、提升公众形象、鼓励员工士气、改进生产管理、改善工作氛围等带来高的投资回报率。密西根大学对员工援助计划的122名使用者调查,发现五年内他们至少为该大学节省了6851美元。虽然我们国家目前还没有关于企业员工援助计划投资回报率的实证分析,但我们从理论上的分析及国外公司的实证,仍然可以看到它可以为组织带来高投资回报率的前景。此外,国内许多企业管理者不愿投资员工援助计划的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认为员工援助计划不像其他投资一样见效快。我们国家正处在转型时期,转型时期的不确定性和动荡性使得许多管理者存在着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态,这种心态导致他们更看重眼前的利益,更看重可以尽快带来回报的新项目。但是,员工援助计划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计划,只有给它一个相对较长时期的评估,才能发现它的真正价值。

从我们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来看,员工援助计划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构建和谐社会,不仅仅取决于经济的发展水平,而且取决于国民的和谐心态。企业作为国家这个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它的和谐健康的发展是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员工援助计划对于个人、组织、国家都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计划。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只有充分认识到它的意义和价值,才可能认可与支持它,从而促进员工援助计划的实施。

使员工接受员工援助计划

员工援助计划只有被广大员工接受,才能最终发挥它的作用,因此,企业应该通过各种宣传使员工接受该计划。员工援助计划在被员工接受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员工对这个新兴事物的态度。在国外,当人们进行心理咨询时,他们认为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但是,在国内,许多员工会认为心理问题不算病,而且他们对这些问题难以启齿,特别是在企业内部,人们担心采用员工援助计划会被别人认为不正常,担心自己的隐私被别人知道。因此,他们宁愿独自去承担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不愿向员工援助计划伸出救援之手。

要改变员工对员工援助计划的态度,会是一个相当缓慢的过程。企业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缓解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海报、讲座等形式向员工介绍员工援助计划的内容及其意义和作用,帮助大家对员工援助计划有一个全面和正确的认识。在员工援助计划执行之初,最好聘请资深的外来专家进行服务,以提高员工信任度,并且打消隐私被内部人士知道的顾虑。随着大家对该计划认识的逐步深入,有条件的企业可以用内部专业人员取代外部专家,因为员工援助计划不等同于心理咨询,它是一个和本企业息息相关的服务项目,要求提供服务的人对企业有一个较为深入的认识。在员工援助计划执行之初,采用的方式最好是集体服务为主,通过讲座、培训游戏等方式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培训,帮助员工正确认识自我、面对挫折、缓解压力、调整心态,以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加强对员工援助计划的体验和认识。员工援助计划的顺利实施同样取决于员工的接受和认可。

将员工援助计划纳入企业管理体系

员工援助计划在企业中发挥作用,必须有一套清晰的、书面表达的政策和程序,用以规定员工援助计划在企业中如何运行和执行。要明确员工援助计划在企业中应发挥的作用和目的;构建员工援助计划的运行流程,规定它的责任、义务和权利,以及它在组织中运行的机构保障;制定员工援助计划的评估指标及方法,评估的指标应该体现系统性和长期性,不能仅以短期内的经济效益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建立良好的监督和反馈机制。监督部门一方面要保障员工援助计划能达到最初制定的目标,另一方面要保证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尊重来访者,严守秘密,保证员工的隐私权。此外,员工援助计划工作小组需要及时将咨询中发现的问题反馈给管理部门(非个人隐私),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

员工援助计划要体现文化性

化工原理范文第4篇

一、公共物品多元化供给的前提:提供与生产的分离

公共物品中有三个基本的参与者:消费者、生产者和提供者。消费者直接获得或接受服务,他们可以是个人、特定区域的所有人、公共机构、私人组织等。公共物品的生产者直接组织生产,或直接向消费者提供服务,它可能是政府机构、志愿组织、私人企业或非营利组织,有时甚至是消费者自身。公共物品的提供者指派生产者给消费者,或指派消费者给生产者,它通常是政府机构,也可以是志愿组织、消费者自己等。

在对公共物品的三个参与者进行了界定之后,“政府提供”与“政府生产”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就是显而易见的了。在私人物品市场上,一般来说由私人部门予以提供和生产;在公共物品的“市场”上,或是政府建立的企业,亲力亲为,进行“政府生产”,或者由政府委托、安排私人企业生产。称之为“政府提供”。政府提供与生产的分离是公共物品多元化供给的核心概念,是政府角色界定的基础。政府供给等于政府生产是一种传统的观点。就公共物品而言,政府可以是供给的主体或最终责任人,但却可以将不同的环节分配给非政府的私人组织。著名学者萨瓦斯(Savas)曾说:“‘政府’这个词的词根来自希腊文,意思是‘操舵’。政府的职责是掌舵而不是划桨。直接提供服务就是划桨,可政府并不擅长于划桨。”在公共物品的供给中。政府只需要做好“掌舵”工作,而“划桨”的工作则应交给其他组织来完成。公共物品市场化的反对者容易忽视公共物品的提供者与生产者之间的区别,进而错误地认为。如果政府放弃了公共物品生产者的职能,它自然就放弃了公共物品提供者的角色。其实,公共物品的市场化供给并不否定政府的作用,政府仍然保留了提供的责任(当市场提供不足时,政府仍然承担着责任)并为此支付成本,只不过不再直接从事生产,而是调控生产。即从划桨到掌舵。

二、在公共物品供给中引入市场机制

政府提供与生产的分离意味着市场可以在公共物品领域发挥作用。在公共物品供给中引入市场机制,主要有三种方案可供选择:

1.在公共物品供给中解放市场。解放市场就是把原来由市场供给却被收归国有的公共物品的生产再转向市场。解放市场主要针对准公共物品,尤其是那些自然垄断性产品(如交通、电力、通讯、水电油气等)。由于它们不具有完全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在许多环节都可以实行收费或排他。因此,政府的主要角色就应该是提供者而不是生产者。这类产品初始投入很大、规模效应明显、边际成本远远低于平均成本,先进入者很容易形成垄断。所以应该由政府来安排.由市场在竞争的环境中生产。对这类公共物品,特许经营是比较好的制度安排。所谓特许经营,是指由政府授予企业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生产经营某种公共物品的权力。并允许企业向消费者收取一定的费用。以实现投资回报并获取利润。

2.在公共物品供给中推动市场。如果一个市场以前并不存在,那么谈论解放市场就没有意义,但可以创造或引入某种机制。来推进建立一个有作用市场的过程。在公共物品供给的某些环节推动市场已被实践证明是可行的。例如,在环境保护中,排污权交易是一个在很多国家都被广泛运用的市场机制。所谓排污权交易是指政府先根据环境质量的要求和环境能够吸纳的排污量,在一定年度内为某一污染物设置一个总的排放标准,然后根据企业的生产规模为每个企业核准一个排污量,企业从政府购买这一定量的排污权后,就可以在此范围内排放污染物了。当一个企业的排污量已经用完并需要继续排污时,它就只能高价从排污权没有用完的企业那里购买,否则就不能继续排污。

3.在公共物品供给中模拟市场。在有效的市场无法运行的情况下,也许能够模拟市场过程。公共物品供给实践中常用的模拟市场的方式主要有:一是拍卖供应物品的权力,如对有线电视的经营权进行拍卖、对公有自然资源开采权进行拍卖等。二是凭单制。凭单制主要应用于优效物品的供给中。所谓优效物品是指那些对所有人都有价值,所有人对其都有消费需求的产品,如基础教育、医疗保健、社会保障等,但单靠政府或市场很难完全满足所有公民的消费需求。凭单制就是政府向所有符合条件的消费者发放一张凭单即代金券,消费者则根据自己的消费偏好在政府和市场提供的各种产品中自主选择。三是政府间协议,即一个政府可以雇用或付费给其他政府以提供公共物品。中央政府可以与地方政府签订合同,付费给后者以维护穿越地方的国家道路,省政府也可以与县政府签订合同,以提供某些社会服务。这样,在公共物品供给中就形成了“政府间市场”。其中一个政府是服务的生产者,另一个政府则是提供者。这种在政府问模拟市场的做法,有利于公共物品在不同行政区域间重新配置和调整,并能更好地解决地区性问题并应付日益上升的成本。

三、非营利组织是公共物品供给的社会力量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于公共物品的数量、品种和质量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政府财政能力的限制及其他原因.只有那些进入了政府供给系统和程序的社会公共需要才会转化为政府公共物品的序列。从基本属性来看,这些社会公共需求大都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或称准公共物品,社会应该予以满足。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供给所有的公共物品,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应该是公共性程度高,不宜或不应由其他组织供给的纯公共物品和部分准公共物品。在那些不宜由政府生产的公共物品中,一部分具有盈利性。可由私人企业来生产,而另一些则具有非盈利性,应该由非营利组织来生产和供给。

非营利组织(Non-profitorganization),也称为非政府组织、第三部门等,世界银行对非营利组织的界定是:在特定的法律系统下,不被视为政府部门的非营利性的协会、社团、基金会、慈善信托、非营利公司或其他法人。非营利组织在提供准公共物品方面比政府、市场更有优势。非营利组织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是以某种特定的“宗旨”为导向。这种宗旨代表一种理念,往往具有很强的公益色彩,从而使非营利组织成为使命感最强的组织。从结构特性看.非营利组织独立于政府官僚体系,且不同于政府官僚体系,是公民志愿参与的自治性组织,它也不同于政府运作的等级制权力原则,而是多样的、灵活的、平等的、参与式的组织结构,因而在提供某些公共物品时比政府更具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从非营利组织的运行机制看,它能够把市场机制和社会组织的力量有效地结合起来。现代经济学既揭示了公共物品领域中市场失灵的存在,也指出了“政府失灵”的不可避免。解决公共物品领域的双重失灵,既不是抛弃市场机制,也不是排斥政府的作用,而是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非营利组织恰恰能够以多样化的方式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四、我国公共物品多元化供给格局的建构

公共物品的供给模式是随着经济发展状况而逐步演变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已经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和逐渐崛起的社会力量为公共物品供给体制改革奠定了初步的基础。据此,我国应逐步建构“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的公共物品多元化供给格局。

1.转变政府职能。政府是公共物品供给多元化改革的主导力量,如果政府没有改革的意愿和行动,多元化进程就难以推进,因此政府要主动推进职能转变,给自己进行明确定位。政府职能转变是多元化格局建立的前提条件,因为公共物品多元化供给格局的目的就是要打破政府垄断公共物品供给的模式,改变政府角色的“错位”和“越位”状态,在政府和市场、社会之间划分各自的“势力范围”,把政府的公共物品供给权力向市场和社会转移。如果没有政府职能的转变,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2.吸纳多元主体。为了解决日益增长的社会公共需求与政府有限的公共物品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就要吸收政府以外的力量参与公共物品供给,使各种公共的和私人的机构都可以成为不同层次上、不同领域中的公共物品供给主体。在这个步骤中,政府应当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营造有利于公共物品供给多元化改革的环境,如通过政策法规允许国内外各种资本参与公共物品供给项目。二是选择适于改革的领域,加大力度推进公共物品供给多元化改革。例如,在那些规模经济特征不明显、进入障碍较低的公共物品供给领域,在保留政府监管权力的前提下,尽可能全部放开,完全以民营化的方式运作。三是控制好市场与社会参与公共物品供给的进程。比如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可加大公共物品供给多元化改革的速度和力度.

而在经济、社会条件比较落后的地区,政府从某些领域中退出的进程不宜太快,重点应当放在培育新的社会供给主体上,以免引发社会转型期的政府、市场同步失灵和公共物品供给的“真空”地带。

化工原理范文第5篇

(一)拔打电话的礼仪

1、要把握时间。一般情况下,不要过早或过晚给对方打电话,以免影响对方休息。尽量节约双方通话时间,一般打一次电话不要超过三分钟。力求做到简明扼要、干净利落。

2、要文明礼貌。打电话时要吐字清楚,语音适度,语气亲切,语言文明。向对方恭敬地道一声“您好”之后,紧接着主动介绍单位的名称和自己的姓名,不要让对方去猜。结束通话前,要道一声“谢谢”或“再见”。

3、要集中精力。打电话时要聚精会神、简明扼要地表达所要表达的内容。不要嘴里嚼着东西,不要边打电话边与旁人聊天,不要边打电话边做其它的事情,以免给对方产生心不在焉的感觉。

4、要端正态度。使用电话要轻拿轻放,通话时要站好或坐端正,不能坐在桌角上或椅背上,不要趴着、仰着、斜靠着或双腿高架着。

、“打扰您了”向对方表示歉意,不可一言不发,挂断电话了事。当电话突然中断时,应由主叫方再拔通电话向对方作以说明,不应等接听方把电话打过来。

6、要明确优先权。如果双方关系平等,优先挂断电话的权力应在主叫方。如果双方关系特殊,优先挂断电话的权力应在领导、上级、长辈、宾客。

(二)接听电话的礼仪

1、电话铃一响,应立即放下其他工作,及时接听电话。接电话有“铃响不过三”的说法,就是说铃响三声接电话最为合适,不要故意拖延时间。

2、拿起话筒后,要主动问好并自报家门。问候对方是礼貌的表示,自报家门则是为了让对方验证是否拔错了电话或找错了人。

3、接听电话时,要诚心实意,不要装腔作势;要热情亲切,不要冷淡漠视;要专心致志,不要心不在焉。如有重要内容,要认真做好记录。

4、如果对方打错电话,要耐心向对方说明,不要抱怨对方,甚至口出恶语。通话时如果突然中断,要等对方再次打通电话,不要远离电话或责备对方。

5、会晤重要客人或出席重要会议时,应自觉将手机调整到振动或关机状态。如有重要电话打来,应到会客厅或会场外接听,或向对方说明情况表示歉意。并另约时间让对方打过来或主动打过去。

6、在主叫方没有挂断电话时,被叫方不应主动挂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