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税收风险管理的概念

税收风险管理的概念

税收风险管理的概念

税收风险管理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企业税收策划 风险 防范策略

在一个企业中,财务管理工作是所有工作的重点,是企业发展和循环的基础。但是,财务管理工作中也与存在很多风险,能否正确把握风险、规避风险,对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税收筹划工作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关键环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研究企业税收筹划方面的内容。我们要认真分析当前企业税收筹划中的问题,同时不断加强研究探索,吸取经验,实现对企业税收筹划风险的有效防范。

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在税法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对自身的经营或投资活动的适当的安排,在不妨碍正常的经营的前提下,达到税负最小化的目标。税收筹划的内容包括合法节税、税负转嫁筹划以及实现涉税零风险。虽然采用任何一种方法理论上都可以使纳税主体直接或间接获取经济收益,但任何事情都是有成本的,税收筹划也不例外。在进行税收筹划时,应根据主体的实际情况,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确定每次税收筹划的净收益。如果净收益很小或者为负,则该项筹划就不值得去做。1税收筹划的概念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在法律的许可范围内,通过对自身的经营、投资、理财活动的事先安排和筹划,在不妨碍正常经营的前提下,通过合法地选择取得所得的试点,或是转移所得等方法使收入最小化、费用最大化,实现免除纳税义务、减少纳税义务、或是递延纳税义务一种理财行为。税收筹划充分利用税法中所提供的一切优惠,在诸多可以选择的纳税方案中择其最优,以期达到整体税后利润最大化。

一、企业税收筹划概念与风险

(1)税收策划概念

税收筹划是指企业按照国家税收法律的相关规定,在法律规定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对各种经营和理财活动的筹划安排,努力实现税后利益最大化的一种财务方面的筹划活动。在企业纳税减少、受益相对增加的情况下,税收筹划对企业的意义更加侧重于降低企业的成本,使企业在竞争中更有优势,同时也实现了买卖双方的互惠互利。

(2)企业税收策划的风险

任何一种追求经济利益的活动通常都存在着相应的风险,企业的税收策划同样存在风险。税收筹划风险是指税收筹划的失败及其后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企业不依法纳税的风险;第二,对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执行不到位形成的风险;第三,缺少对税收政策的整体把握形成的风险。我国企业目前在税收策划方面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税收政策不稳定

我国在税收政策的变化方面比较频繁,这种变化既为企业税收筹划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又给企业税收筹划带来了一定的风险。每项税收筹划项目的完成都需要一个过程,如果在实施过程中税收政策发生了变化,那么已经制定好了筹划方案有可能违反变化后的政策,变成不合理的方案,给税收政策的筹划带来了风险。

2.税务行政执法不规范

我国目前有多个征税主体,包括:海关、财政、国税、地税等多个机构。在进行税务行政执法时,各个系统经常会发生重叠,同时,受税务机关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的影响,经常会发生税务行政执法不规范的现象。在这种税务行政执法不规范的环境下进行税收筹划工作,经常会出现以下风险问题:税务行政执法主体将企业税收筹划的行为认定为偷税行为,或者没有及时追究企业违反税务法律的谁税收策划行为,使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产生错误观念,为将来的税收策划风险埋下了隐患。

3.税收筹划项目选择不当导致风险

税收筹划可以在企业投资、生产、经营等多个领域可以开展, 但由于每个企业的情况各不相同,涉及的税收筹划项目也有差别,就就需要企业能够进行有合理选择问题。如果没有认真分析就开始了税收筹划,那么项目成功的概率自然比较低。

4.相关人员能力不足导致的风险

在企业的税收筹划中,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是保证项目成功的基础。如果企业的会计的业务能力和财务管理水平很低,会严重影响信息的真实;另外,企业税收的筹划还需要企业领导的重视,否则难以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因此,做好税收筹划的人员基础工作,对保证项目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二、企业税收筹划风险的防范策略

(1)树立关于企业税收筹划的正确认识

想要尽量规避税收筹划的风险,首先需要树立对税收筹划的正确认识。加大宣传力度,纠正人们对企业税收筹划方面的错误理解。利用各种媒体对企业税收筹划进行宣传,对于一些重点内容要更要加大宣传力度。例如:税收筹划的概念、特点、原则以及介绍偷税、骗税、抗税等违法行为的法律概念。税务征管工作人员也要在执法活动中保证纳税人拥有了解税收筹划的权利。相关税务中介机构要介绍一些企业税收筹划的成功案例,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税收筹划意识。

(2)加强相关理论研究

目前,我国企业缺少对税收筹划理论的研究,理论研究基础十分薄弱,导致我国企业在税收筹划工作上缺少理论指导,也导致了对风险的防范能力不足。加强相关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工作:

1.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税收筹划理论成果,并且认真研究分析,努力从研究中寻找适合我国企业税收筹划的理论方法,从整体上促进我国理论研究水平的提高。

2.增加以税务机关、税务机构以及纳税人为主体的研讨会次数,在会中各方积极交流观点和意见,探讨我国税收筹划现状。分析国内外先进的成果和经验,并通过不断总结,找出未来税收筹划工作的规律。

税收风险管理的概念范文第2篇

一、税务风险及预警的概念论述

(一)税务风险的内涵

由于税务风险属于风险范畴,因此在探讨税务风险之前首先要对风险的概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经济学家奈特曾在《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对风险的概念进行了明确阐述,即概率型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并常伴随着某种形式的损失出现。因此,税务风险同样具有不确定和风险性两大特点。首先,不确定性是税务风险的基础。企业在生产活动中涉及到各种决策,而有关纳税行为的决策则是税法的体现。因此,由于主观原因和环境客观因素的影响必然会带来税收负担的不确定性;其次,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经营活动的永恒主题,这就决定了企业为了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必须将税务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企业税务风险的产生大致分为两种情况,其一,企业的纳税行为不符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或是未能准确及时进行纳税申报,纳税人因此将面临被执法部分追究相应税法责任的可能性。其二,多纳或少纳税金。少纳税面临着税务征收滞纳金和惩罚金的风险,降低企业的价值。同样企业若是承担了过多的纳税责任,企业的经济利益便受到直接损害,也会引起税务风险。

(二)税务风险的性质

税务风险的性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不可避免性。税务风险的形成是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当前税收自由裁量权过大,再加之税收制度本身的弹性条款增加了企业税收负担的不确定性;其次,企业内部税收业务培训存在不系统、不全面的问题,因此常常出现因账务处理错误导致多交税款的案例;最后,税务政策信息渠道不通畅,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的变化直接影响企业的纳税金额,因此企业信息渠道的不通畅直接增加了税务风险。第二,可控性。税务风险的不可避免并不意味风险不可控,风险管理的实施及预警机制的建立正是对税务风险的事前、事中、事后的进行全过程控制。

(三)税务风险与预警的关系

企业的税务风险通常分为纳税申报风险、纳税程序风险、其他风险三大类,而在申报过程与纳税程序中又细分为少申报纳税风险、多申报纳税风险、不纳税申报风险、未及时纳税申报风险、发票管理风险、会计账务处理风险、会计账簿及资料保管风险、未及时申报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风险、未及时办理税务减免或税前扣除申请及备案风险。由此看出,企业在生产运营中面临各种风险要求建立一个完善的预警机制来应对。税务风险和预警之间是一种――对象和手段的关系,税务风险是预警的研究对象,而预警则为风险提供了一个警示的手段。同时预警机制对潜在税务风险起到防范作用,帮助企业在风险来临时能做出迅速、科学的决策,使风险带来的损害降到最低。

二、企业税务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和优化条件

(一)企业税务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

企业税务风险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分为三个层次,第一,风险识别与诊断。首先,企业要明确税务风险产生的基本因素。从公司因素来看,主要包括部门整合与协作之间沟通不畅、组织内部的信息沟通障碍、税务、法律体系的多样性不断变化的当地税局政策;从技术因素来看,主要一方面缺乏完善的网络环境,没有统一有效的税务风险控制文档,另一方面对于海外的分支机构缺乏有效的监控和信息共享。从流程因素来看,企业往往忽视对数据的比对核查和监控,并且缺乏内部的月报和季报制度,从而难以保证税务核算的质量和准确性。从人员因素来看,企业缺乏足够的专职税务岗位、职责分工不明确是其主要问题;其次,企业要根据税务风险产生的基本因素设立税务管理工作中的关注点,其中包括涉税员工的职业操守和专业胜任能力、经营方式和业务流程、技术投入和信息技术的运用、财务状况、现金流情况、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执行、经济形势、产业政策、市场竞争及行业惯例以及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等。第二,税务风险评估与分级。税务风险评估小组课通过小组讨论、访谈或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评估调查,并根据结果建立税务风险评估体系,根据风险评估的标准将税务风险预测分成高度、中度、低度三个等级。第三,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在策略与控制上,企业在制定应对策略时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加强各业务单元与税务部门的沟通。在数据与技术上,企业可建立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系统集成数据处理。在人员管理上,定期进行人员培训,提升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促使相关人员理解税务流程及明确税务角色和责任。

(二)企业税务风险预警机制的优化

企业税务风险预警机制的优化可从三个方面做起,第一,企业可从风险原因及产生条件入手,在组织结构、检查监督、业务流程等方面设置风险控制点,并建立相应的预防性控制机制。第二,企业要以全流程风险控制为目标,力求预警范围覆盖整个管理职责和业务流程。第三,企业为了确保税务申报材料的正确性和完整性,应紧跟当前我国的相关税务政策,并将政策以模板、清单形式嵌入控制流程之中。

税收风险管理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税收风险管理 纳税遵从度 征管质效 应对措施

一、税收风险管理概述

(一)税收风险管理的概念

所谓税收风险是指国家在组织税收收入的过程中,限于征税手段及税收制度本身的不足,再加上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造成的税收损失。这种状况下,税收风险管理就显得十分必要,税收风险管理实际上是指税务机关合理运用各种管理理念和方法,通过对税收风险进行识别、等级排序、应对处理过程监督以及绩效评估等,不断提高纳税遵从度的必要方法。构成税收风险的主要方面包括三个:一是政策风险,即由于复杂经济活动和规范的税收政策之间存在矛盾,从而导致税收政策存在某些漏洞;二是执法风险,即由于税收执法人员执法能力不足、对税收政策的理解存在偏差或执法人员内外勾结等,造成执法混乱,带来执法层面的风险;三是纳税遵从风险,即纳税人由于工作失误或对税收认识不足,或通过不正当手段恶意不遵从税收政策带来的风险。

(二)税收风险管理的现状

税收风险管理秉承实现税收遵从最大化的原则,以有效方式进行风险识别、风险等级排序、风险应对处理、过程监督及绩效评估等过程,根据风险等级合理配置征管资源,从而达到减少风险损失的目的。风险识别作为整个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起点,它也是有效提高风险管理效率和质量的关键因素,风险识别是以税收信息化建设为前提,以税收风险管理目标为导向,运用科学方法、模型,在合理分析各项涉税数据的基础上,发现规律并寻找存在税收风险的关键点,从而进行科学决策,高效完成指导税收征管的分析工作。目前,我国很多省市都建立了本地区的风险特征库,这些风险特征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可以识别一般企业在生产经营及纳税申报等过程中存在的税收风险,对这些风险进行等级划分,并在风险应对方面卓有成效。

二、税收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税收风险管理理念有待于进一步强化

现阶段我国税收工作遵循的依旧是传统治税理念,无论税收风险是否实际发生一律视为有风险,并忽视风险等级差别而采取统一管理,这种征管方式偏重于对税收风险的无差异防范,管理理念相对落后,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传统的优化对无风险纳税人的纳税服务及加强对高风险纳税人管理的理念并不合理,这不仅不能有效规避税收风险,相反却造成了征税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导致征管资源浪费严重,纳税人满意度普遍偏低,征管效率低下等问题。

(二)征管资源配置不合理

由于受征管模式、征管机构及人力资源结构的限制,税收征管人员未能科学合理地设置征管结构,各部门职责不明确,部门设置不合理,不能实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许多优秀的管理人员没有被分配到合适的岗位,风险监控和风险评估等技术性要求比较强的岗位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税收征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税收风险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偏低。另外,税收征管机构将资源配置的重点放在业务审批部门和行政部门,从而造成行政管理人员过多而一线征税人员过少的不合理局面,特别是一些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不能担任一些实质性的有利于推进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关键职责,这样就造成了资源浪费,难以满足工作需要,大大降低税收风险管理的工作质量。

(三)税收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不完善

近年来,虽然我国税收风险管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尚存在各种不完善因素难以实现税收管理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一方面,地方各级税务机关税务信息采集渠道有限,难以收集到广泛全面的涉税信息,比如难以获取资金流、物流方面的数据,未将交易第三方报送真实数据明确为法定义务,而且税收风险管理系统的整体运行水平不高,各系统间之间信息共享度和信息集中度不高,难以实现信息在各部门之间的有效流动,这一系列问题最终导致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质量偏低。另一方面,信息管理应对效果不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应对缓解与信息的采集和分析环节契合度不高;二是应对手段单一,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应对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三、加强税收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进一步强化税收风险管理理念

要全面转变落后的税收风险管理理念,把税收风险管理提升到战略高度,将全新的管理理念融入到整个征管过程,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来提高征税质效。改善传统税收风险管理理念中对不同等级风险的纳税人实行的纳税服务方式。应该对无风险纳税人实行优化税务服务;对低风险纳税人实行纳税辅导和风险提示等服务方法,并促进低风险纳税人自觉遵从;对较高风险纳税人实行集中评估;对高风险纳税人实施税务稽查,并对这类群体实行差别化管理和服务,努力提高纳税遵从度,进一步防范和控制税收流失风险。

(二)建立健全税收风险管理机制,实现资源配置的合理化

传统的职能结构和岗位设置不能适应现代税收风险管理体系,不能满足现阶段我国税收风险管理的需要,因此,必须对管理机构的各项布局做出调整。第一要依据税收风险管理的合理流程对各管理层进行明确分工,并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将税收风险管理进一步专业化、实体化;第二要对不同层级设立税收风险分析监控机构,极大地发挥税收风险管理指挥中心的战略作用;第三,整合相应部门职责,集中成立纳税服务部门及税收风险应对控制机构,组建不同层级的纳税服务、税源风险管理、风险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部门等,其主要职责是承接有风险分析监控部门推送的风险信息,并及时对税务服务进行合理优化,采取一定的税收风险应对措施对较高风险纳税人实行有效控制。

(三)明确把握税收风险管理的实施细则

第一,标准化、流程化的管理原则。我们可以借鉴别国成功的经验,将税收风险管理的具体过程分为四个环节:(1)制定科学合理的税收风险管理的规划方案和管理制度;(2)拓宽信息获取途径以获得与风险识别、风险等级划分、风险监控和风险评估有关的有效数据;(3)实施税收风险管理的差别化应对;(4)进行税收风险管理的监督及后续完善工作,形成系统运行的良性循环。实际工作中应按照科学的流程进行,是整个风险管理工作合理有序的展开,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标准化、流程化、制度化的管理细则。

第二,差别化、递进式的管理原则。在正确划分不同风险等级纳税人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差别化应对和控制,也就是说随着税收流失风险的加大,税收遵从度的逐渐降低,风险应对控制应从优化服务阶段转变到辅导阶段,从柔性管理过渡到监控管理最后到刚性执法,贯彻落实差别化、递进式管理原则,将管理和服务进行真正的有机结合。

第三,坚持防范原则。税收风险管理必须坚持防范胜于控制,及加强税收风险的前置管理,做好事前和事中管理,建立一套科学的税收风险防范控制体系,加强对税收风险的防范,在风险发生前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避免风险给税收征管带来损失。

第四,实行人工管理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原则。计算机信息技术是税收风险管理工作展开的必要技术支持,但对于基础性的要素管理,包括税收风险管理方案的确定、风险特征的调查分析、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等,都是以科学的人工管理为基础实现的。因此,考虑到税收风险管理的各项工作,既要发挥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数据处理和风险监控方面的优势,又要发挥税务人员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对税收风险管理进行更有效监管,从而实现业务和技术的高效结合,提高税收风险管理的整体效能。

四、总结

要切实建立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的新型税收征管体系,贯彻落实税收征管工作,必须要对目前我国税收风险管理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各地征税部门要积极探索出适应当前税务征管发展趋势的全新模式,在创新征收手段的同时,针对税收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寻找应对措施,进行不断完善和改善。本文就税收风险管理问题进行的探讨,在寻找问题的同时笔者提出了加强我国税收风险管理的相关对策,希望对我国税收部门解决税收风险管理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 叶建芳,侯晓春,杨育.浅议税收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涉外税务. 2012(01)

[2] 夏日红,于子胜.树立和运用税收风险管理理念 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J]. 中国税务. 2009(11)

[3] 王迎春.实施税收风险管理 推进征管体制机制完善――访江苏省国家税务局局长周苏明[J]. 中国税务. 2009(11)

税收风险管理的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税收管理员制度 问题 构想 手段

税收管理员是指税务机关从事税源管理和纳税服务的税收行政执法人员。为推进依法治税,切实加强对税源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自国家税务总局2005年起实施税收管理员制度以来,税收管理员在税收管理中的作用得到了强化,“淡化责任,疏于管理”的现象得到有效缓解,税收征管的质量、效率、税源控管力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在税收管理员制度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由于经营形式的多元化、税源管理日趋复杂,以及受传统管理理念、税收管理员素质、行政管理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现行税收管理员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更好地适应当前税收征管工作,笔者结合对吉林省国税局2008年度税收征管审计调查的有关情况,就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完善提出一些想法。

一、现行税收管理员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税收管理员日常事务性工作较为繁杂

在基层税务部门,税收管理员的日常工作包括了户籍管理、催报催缴、欠税管理、纳税评估、税法宣传、发票管理、金税专票协查、税控装置管理、信息采集等内容,几乎覆盖了除受理纳税申报、税款征收、违章处罚、减免税和税务稽查以外的面向纳税人的所有涉税事宜。日常事务性工作的增加,使税收管理员面临较大的工作压力,造成税源管理的重点不突出,税收管理员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调动,影响了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以吉林省国税局为例,该局虽然制定了《税收管理员工作制度》,但由于工作绩效考核尚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基层税务人员“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仍未得到根本转变。

(二)结合税源特点实施分类管理不够深入

在税源管理工作中,基层税务部门的分类管理不够细化,没有很好地结合辖区纳税户生产经营规模、性质、行业、经营特点、企业存续时间和纳税信用等级等要素以及不同行业和类别企业的特点,实施科学合理的分类管理,部分税收管理员的经验特长、专业特长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特别是对那些经营规模较大、会计核算复杂、利润形成隐蔽以及纳税信用等级较低的企业,实施专业化、有针对性的重点管理做得还不到位。

(三)管理幅度过大,征税成本过高

目前,在税源管理一线执法的税务人员较少,实施税收管理员制度必然导致管理幅度过大。如长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国税局的总纳税人有2800多户,但税收管理员仅30多人,平均每人分管近100户,若要管好,难度显而易见。从征税成本看,目前,我国的征税成本几乎是美国的l0倍。要实现精细化管理,则需要增加税收管理员的数量,从而增加管理成本,而这显然与国家实现征管目标的前提相悖。

(四)保姆式管理并未废除,激励机制尚未建立

税收管理员担负着对纳税企业进行日常的纳税管理、催报催缴、纳税辅导等多项职责,并且还要对所管理的事及管户负全责。一方面,这种管理方式与专管员制度下的保姆式管理没有大的差别;另一方面,现行税收管理员制度下,没有设立相应的奖优惩劣机制,使税收管理员制度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五)税收管理员与税务机关的法律责任风险加大

税收管理员每完成一项工作都要给相关职能部门和纳税人出具税务文书。这种税务文书导致税收管理员要承担纳税人管理方面的责任。假如纳税人在其财务、纳税等方面采用欺骗、隐瞒等手段,那么税收管理员出具的文书则存在不真实等问题,税收管理员就有可能承担连带责任,税务机关也可能会有连带责任。仔细分析,问题的症结在于税收管理员制度还是建立在对企业直接“管”的基础上。

二、进一步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构想

(一)完善税收管理员的概念

税收管理员应扩大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外延方面不仅仅基层税务部门的税务人员是管理工作员,每一层级的税务人员都是税收管理员;内涵方面不仅是管理,而应该是管理与服务并重,这里的服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服务,而是要让纳税人遵从税收法规的服务。按照税收风险理念,作为一名税务人员,每个人都有采集纳税人涉税信息的职责,真正形成税收管理团队去应对纳税人群体;让一些管理能力强的税务人员去处理复杂税收事项,将无差别的对纳税人平均管理转变为有针对性地加强对特定的纳税人管理。

(二)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总体思路和总体目标

明确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总体思路:在全员管理的框架下分工协作、相互监督,依托税收基层管理平台实行层级和岗位之间的考核评价体系、管事和管户相结合的执法与服务并行,形成“全员管理、专业评估、重点稽查”的税收风险管理团队。税收管理员从层级上应分为总局、省、市、县、基层五级;从每个层级的岗位分工上应细化为:风险采集、纳税服务、税源调查、综合管理、稽查监督等岗位。

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总体目标是要建立一种日常管理和专项评估相结合、分户管理和综合管理相结合、全程管户和环节管事相结合的系统管理模式。也就是要推行适度的专业化管理,合理分解税收管理员的管理事项,将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政策执行情况的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收风险识别以及一些重点涉税事项的调查等交由专职管事人员负责。同时,专职管事人员要将在分析、评估、重点涉税事项调查中获取的信息及时反馈给税收管理员,由税收管理员进行跟踪监控;税收管理员也要结合日常管理,将发现的疑点及时交给专职管事人员作为分析的依据。

(三)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原则

推进税收管理员制度落实和完善工作,应遵循管户与管事、管理与服务、属地与专业、集体履职与个人分工相结合的原则。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将税收管理权分成若干个环节,分解到不同的岗位,通过流程控制,建立起各个征管业务岗位之间相互衔接和相互监督的征管工作机制,其核心为权力的分解、过程的控制和岗位的制约。分解权力并不等同于弱化责任,要坚持强化税收管理员的管户和管事的责任,明晰哪些事情是以管户的形式出现的,哪些是以管事的形式出现的,通过强化责任,促进征管质量的提高和税源管理能力、遵从服务能力的提高。

由于税收管理员是税收征管的重要抓手和载体,人数众多,并且有相关的管户责任,必然会带来“管户责任”的执法风险。而一些行政执法的监督部门在监督税收行政执法过程中,也以此为依据,追究税收管理员的行政执法责任,这在基层实际工作过程中也屡次出现。因此,在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过程中,要坚持规避风险的原则,对税收管理员的工作事项进行梳理,减少不必要的签字等执法风险的事项,同时在管户上采取集体履职和个人分工相结合等方式,弱化个人管户的概念,在管事上采取交叉执法等方式规避税收执法风险。

三、进一步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手段

(一)合理划分税收管理员的基本工作职责

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要合理划分管户制税收管理员与管事税收管理员的工作职责,明确各自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要求。管户税收管理员是指以特定纳税人为管理对象,以特定纳税人的日常涉税事项管理、纳税服务为主要职责的税收管理员。管事税收管理员是指以不特定纳税人的重点事项和一次性(或偶发性)重要涉税事项管理、纳税服务为主要职责的税收管理员。具体可以有以下几种分类方式:

1.按事项分类。管户制,指税收管理员以划定的特定纳税户为管辖对象,以特定纳税人的税源管理、纳税服务等为主要职责。管事制,指税收管理员不以特定的纳税户为具体管辖对象,而是以不特定纳税人的特定涉税事项作为税收执法和纳税服务的主要职责。管事与管户结合制,指纳税人税收执法和纳税服务中的日常涉税事项由管户的税收管理员承担,纳税人的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等专业涉税事项由管事的税收管理员承担。

2.按级别分类。国家税务总局级税收管理员负责特大型企业、企业集团的税源监控及特定事项的税收风险应对;省级税收管理员负责省级大型企业、企业集团的税源监控及特定事项的税收风险应对;市级税收管理员负责市区重点税源、五级风险企业的税源监控及特定事项的税收风险应对;县级税收管理员负责全县重点税源、五级风险企业的税源监控及特定事项的税收风险应对;基层税收管理员负责规定区域内的税源监控及一般事项的税收风险应对。

3.按岗位分类。风险采集岗,负责日常管理和接收的各种信息,在发现纳税人有涉及税收风险的可能而计算机又不能自动提取该风险信息的情况下,进行手工录入异常信息的内容并提交给纳税人所在税务机关综合管理岗审核。风险采集为全员采集,对一些特殊任务的风险采集由特定人员采集。纳税服务岗,负责向纳税人进行税收政策解读及纳税人到税务机关申请办理的各种涉税事项,除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税务总局规范性文件另有明确规定外,统一由办税服务厅受理、办理、传递与反馈。税源调查岗,负责辖区内纳税人的基础信息的核实、优惠、认定信息的核查、一般涉税风险的识别与应对、税收政策和宣传解读。综合管理岗,负责特定纳税人、特定事项的涉税风险的识别与应对,监控和缩小纳税人纳税遵从偏离度。稽查监督岗,负责追补没有遵从税收法规的纳税人的应纳税款,提出税收管理建议,并对上一环节的税收管理人员从管理能力、廉洁自律方面实施监督。

(二)合理优化税收管理员人力资源配备

税收管理员可按“税收风险分析、专业纳税评估、大企业的风险监控应对、中小企业的行业性风险监控”等类型配置,也可按行业、产业类型、规模配置,还可聘请“院校管理学者、行业管理大师、标准认证专家”或其他有效方式成立管理员专业管理团队。从事税务工作的人员结构应为:行政机关20%左右,税收服务厅15%左右,税收管理员65%左右,其中,调查核查人员为30%,纳税评估人员为20%,税收稽查人员为15%。

(三)逐步建立以流程管理制度为主线的考核机制

税收风险管理的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纳税筹划;风险防控

一、企业纳税筹划相关概念及重要性

(一)企业纳税筹划基本概念所谓纳税筹划,是指企业对自身涉税方面业务进行整合管理,制定一套科学有效能降低企业税务负担的计划及管理办法。本质上来说,企业纳税筹划主要目的是降低企业经营中所承担的负担,提高企业经营效益,从而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继续保持综合竞争实力。当前,我国企业主要的纳税筹划方式是根据国家颁发的有关文件、政策来进行税收优惠减免,如高科技园区税收优惠政策、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等,根据国家、省市等政府的大量有关税收优惠政策中,选择最有利于企业的税收方案,为企业经营成本做出最低成本的计划。企业纳税筹划行为是合理合法,并不是指企业去偷税漏税,该行为的发生是在遵守相关税法的前提之下,是企业自主行为,因此,一些纳税筹划风险也由企业自行承担。作为目前企业风险管理重要内容,企业风险管理能力直接决定的纳税筹划工作质量,所以,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纳税筹划工作管理。

(二)企业开展纳税筹划工作的必要性首先,积极开展纳税筹划工作有利于降低企业税负,提高经营效益,是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保障。其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现行的企业财务法律和税收政策也越来越多,同时,企业现行的财务会计核算方法和体系也越加多元化,这便给企业纳税筹划奠定了基础。最后,纳税筹划是现代化企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加强财务管理能力,提高会计核算效率,企业管理者也会愈加重视效益问题,而由于纳税是国家的强制性行为,企业纳税会受到税务部门的监管,尤其是随着近年来税收政策的完善,国家对纳税的监管也愈发严格,所以,纳税筹划成为了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相关人员必须加强对新的税收政策及法律学习,才能提高纳税筹划工作质量。

二、目前我国企业纳税筹划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企业纳税筹划还存在较多风险及问题,本文主要从政策风险、执行风险和经营风险三个方面来谈谈企业纳税筹划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一)政策风险众所周知,企业纳税筹划工作是基于税收政策而开展的,对政策的理解程度直接关系着企业纳税筹划工作质量。当前,我国纳税政策风险主要是指政策变动给企业纳税筹划工作带来的风险,该风险主要指两大部分,首先是国家、地方政策变化所带来的风险,其次是企业自身在选择纳税政策时所产生的风险。前者较好理解,政策变化带来的风险主要是指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实行新的税收政策而导致企业在适应新政策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尤其是地方政府在颁布一项新的税收政策时,企业必须改变过去原有的核算方式,选择新的会计核算方式来计算税收,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企业财务人员面对新的政策,可能短时间内无法快速接受,既降低了会计核算工作效率,也提高了企业纳税筹划工作风险。至于后者企业选择产生的风险则主要是指,企业在纳税筹划时,由于缺乏对政策的理解,或自身理解与税务部门存在差异,从而使纳税决策时,选择了不合适的纳税方案,严重影响了企业效益,面临更大的税收压力,甚至有可能导致企业纳税筹划行为违反了我国相关税收法律,给企业带来严重后果。但不管是政策变动风险还是企业政策选择风险,一旦发生,都会给企业纳税筹划造成极大的工作困扰,影响企业发展。

(二)企业纳税筹划执行风险所谓企业纳税筹划执行风险实质上是针对税务机构而言,由于我国各地方发展情况不一,经济情况不同,税务机构在执行税收法律过程中,其执行标准往往达不到一个统一化的数据,而目前我国大型企业大多在不同区域设置了分公司、子公司,企业集团内部包含着各种类型的企业,因此,在各个区域、不同类型企业所面临的税务数额存在着较大差异,这便给企业纳税筹划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工作压力。尽管在我国目前已出台的税收法律文件中,对于一些行业企业的纳税范围进行了有效的统筹规范,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各地的税务机构只能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来决定纳税比例。而当地税务机构纳税比例的确定便直接决定了企业纳税筹划行为,而企业纳税筹划一旦与纳税比例出现了偏差,可能导致企业纳税风险的出现。此外,由于我国国情复杂,税务行政人员素质高低不齐,这些因素都给税收政策执行偏差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三)企业纳税筹划经营风险一般来说,企业在开展纳税筹划工作时,会制定科学合理的筹划方案,保证企业纳税筹划工作能按照方案所制定的目标开展,降低纳税负担。具体而言,企业纳税筹划方案又与企业经营息息相关,因此,为了满足纳税筹划的目标,企业需要在经营上花功夫,有些企业为了降低税负,虚开发票,或者降低或升高经营额,这种漠视税法的行为给企业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其次,要想保证企业经营结果满足纳税筹划的目标,必须支付一定的管理成本,而这个成本无法百分百收回,从而在一定成本上增加了企业负担,造成了一定的经营风险。最后,外部的经济环境也是企业纳税筹划风险防控的一个重要因素,某些行业可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如高新技术产业,但由于我国高新技术行业投资环境不完善,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也更高。所以,企业在考虑纳税筹划工作时,也要考虑到外部风险。

三、加强企业纳税筹划防范意识及提高纳税筹划工作质量的建议

(一)加强企业纳税筹划风险防范意识,建立科学的风险预警机制实际上,纳税风险无时不在,贯穿着企业整个经营过程,因此,企业要加强对纳税筹划的重视,提高纳税筹划风险防控意识。首先,企业纳税筹划工作人员要加强对我国现行的税收法律学习,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为纳税筹划工作的开展提供法律保障;其次,企业内部应建立一套纳税筹划法律管理库,对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税收法律进行整理,对一些税收文件及时更新,从而为纳税筹划方案的选择及制定提供良好的税法服务;第三,企业应提高财务会计核算质量,为纳税筹划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保障。此外,企业还需建立一套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对企业纳税筹划事前、事中和事后等阶段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分析,一旦发生,便可以及时遏制,降低企业损失。

(二)强化企业纳税筹划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明确内部纳税筹划责任及流程与其他财务业务相比,纳税筹划无疑是属于一种较高水平的财务活动,需要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不仅需要拥有较强的财务知识,还需要具备深厚的税务法律水平,它涉及到税务、财务、会计等,因此,企业要加强纳税筹划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如企业内部定期举办纳税筹划学习培训课,提高纳税筹划人员专业素质,不定期邀请学者专家对最新税收政策及法律进行讲解,加强企业纳税筹划人员对税收政策的了解,降低政策风险,同时,企业还可以聘请一些高素质综合水平高的纳税筹划人才,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纳税筹划队伍,从而增强企业纳税筹划工作质量。企业要明确纳税筹划主体责任,健全纳税筹划相应程序。为了提高纳税筹划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压力,企业应明确纳税筹划责任部门及责任人,由相关责任部门对纳税筹划工作进行统一协调。同时,要规范纳税筹划流程,无论是企业纳税筹划人员还是其他普通人员,都应当树立纳税筹划理念,企业通过开展相关讲解课程让企业内部员工明白纳税筹划操作流程,从而使企业更好的开展纳税筹划工作。

(三)营造企业纳税筹划环境,优化纳税筹划方案制定当前,我国企业纳税筹划环境主要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主要是指我国国内经济环境及国家法律环境,这个大环境企业是无力改变的,只能不断调整战略去适应。而内部环境则是企业内部管理现状,因此,营造良好的纳税筹划环境,即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尤其是财务管理机制,通过良好的环境氛围来促进工作的开展。具体而言,企业对纳税筹划工作环境优化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企业管理者对纳税筹划工作表示重视,为纳税筹划的开展排忧解难,给予支持;二是纳税筹划工作人员要加强对增值税缴纳和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视,为纳税筹划工作提供有效的数据依据。其次,优化纳税筹划方案的制定,从本质上来说,纳税筹划工作属于企业财务管理范围,因此,纳税筹划的工作目标实际是由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所决定的,即实现企业经营价值最大化。因此,企业在开展纳税筹划工作时,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进行,纳税筹划工作人员在制定纳税方案时,不能把目光仅限于个别税种,也不能着眼于眼前的节税利益,而是从长远出发,选择一个整体利益最大的纳税筹划方案,全面考虑,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四)坚决执行企业成本收益最优原则,降低经营风险一般来说,纳税人在开展纳税筹划工作是通过降低税务成本来取得部分税务收益,但同时,也会为该部分筹划方案的执行付出一定的成本代价,以及选择该方案放弃另一方案的机会收益。所以,企业在开展纳税筹划工作时,要贯彻成本收益原则,在考虑纳税筹划直接成本的同时,也要考虑到选择该方案而放弃另一方案的机会成本,只有一项纳税筹划方案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之和小于筹划收益时,该方案才算较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