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镇护士事迹材料

乡镇护士事迹材料

乡镇护士事迹材料

乡镇护士事迹材料范文第1篇

摘 要:地处重庆革命老区渝东南民族地区的武隆县,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武隆县中小学在利用境内红色文化资源方面有好的做法和经验,但也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做好推进家乡红色文化资源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进课外活动的“四进”工作,才能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武隆中小学 红色文化资源 利用调研

作者简介:项福库,男,长江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教授;朱小琴,女,长江师范学院2009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

地处重庆革命老区渝东南民族地区的武隆县,境内遗存有大量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色文化资源,其资源形态既包括革命的旧址、旧居、遗物等物质形态文化资源,又包括境内流传的革命先烈事迹、革命精神、革命歌谣等精神形态文化资源。近年来,为充分开发利用武隆县红色文化资源,深入推进渝东南民族地区中小学革命传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的开展,笔者对武隆县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研究。

一、武隆县中小学对家乡红色文化资源利用之现状

1.境内红色文化资源分布现状。

其一,革命历史遗址。坨田红军战斗遗址,位于武隆县双河乡场以北约8公里的三重堂,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川二路红军司令部、政治部双河场旧址,位于武隆县城以北约70公里的双河场上的两幢木楼里,现为武隆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坪坝苏维埃政府遗址,部分建筑尚存,已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共平桥特支旧址,位于武隆县平桥镇乌杨村小河口小组;白马山战斗遗址,位于武隆县城西的乌江南岸,为历代军事战略要塞。

其二,革命先烈事迹。武隆县有许多革命先烈事迹,如1923年贺龙率川东边防军在江口镇除暴安良的故事;1929年10月,武隆地下党借贺龙的军威震慑国民党的“两顶博士帽”的故事;1930年四川二路红军在武隆县后坪坝领导农民运动时用稻草人扮“红军”让敌人空欢喜一场的故事;在浩口村红军渡发生的诸多革命历史故事;1942年武隆抗日英雄王超奎在保卫武汉的战场上带领一营士兵与日寇血战英勇捐躯的事迹传遍国内外,等等。

其三,烈士纪念建筑物。为了纪念为解放武隆和建设武隆献出宝贵生命的革命先烈,武隆县政府修建了白马烈士陵园、江口烈士塔园、火炉人民英雄纪念碑、武隆县城烈士墓、桐梓烈士陵园等纪念建筑物,现均为武隆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武隆县中小学在清明节开展缅怀家乡革命先烈扫墓活动。笔者调查得知,为了让中小学生铭记革命先烈,弘扬革命传统,加强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武隆县中小学每年都会在清明节组织学生参加缅怀家乡革命先烈的扫墓活动。如2012年3月31日,长坝镇中心校开展了“缅怀革命先烈,争做文明学生”清明节主题教育活动,全校师生到长坝镇烈士陵园,对为保卫家乡、保卫祖国而牺牲的革命先烈表示沉痛哀悼。同年4月1日,桐梓中学组织该校一千多名师生到桐梓山烈士陵园进行扫墓活动,全体学生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宣誓仪式。当天,实验中学也开展了“缅怀革命先烈”清明节扫墓活动,新团员代表发言并带领全体同学在烈士纪念碑前郑重宣誓。通过在纪念碑前重温革命先烈的先进事迹并庄严宣誓,切实让中小学生接受到了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和心灵的洗礼,使他们深刻认识到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3.武隆县中小学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介绍家乡红色文化资源。走访中得知,武隆县部分中小学校的老教师在历史、思想品德、语文课中少量地穿插介绍了家乡红色文化资源。如接龙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在讲“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时,提到了武隆县火炉镇起义的英雄人物邵平阶、武隆抗日英雄王超奎等;语文教师讲《千里挺进大别山》一课时介绍了白马山战斗中刘邓大军击溃宋希濂20万大军的赫赫战功;武隆中学历史教师在“土地革命”教学中讲解了四川二路红军在武隆后坪坝建立农会、成立苏维埃政府、开展土地革命等史实。此外,武隆县中小学还利用其它形式对家乡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了开发利用,如接龙乡中心校开展了慰问当地抗美援朝老战士的活动;武隆实验小学开展了“民族英雄说一说”的革命故事宣传活动,班、队会上以小品、小合唱、演讲、诗歌朗诵等形式宣讲革命故事。

总之,武隆县中小学对家乡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利用,对帮助学生继承革命传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有些中小学对家乡红色文化重视、宣传的力度不够,利用的广度、深度、效度不够,校园红色文化氛围不浓。

二、武隆县中小学对家乡红色文化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采取抽样调查法对武隆县的“接龙”、“后坪”、“仙女镇”、“火炉”4所小学及“桐梓”、“白马”、“长坝”、“武隆”4所中学的128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对部分教师进行访谈。从调查、访谈结果看,武隆县中小学对家乡红色文化资源利用中尚存在三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校园文化建设中没有充分宣传家乡红色文化资源。在被调查者中有49%的中小学教师认为其所在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根本没有触及到家乡红色文化资源,多数中小学没有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网络和班级墙报等校园媒体传播家乡红色文化资源,也很少利用其它活动形式让师生了解和感受家乡红色文化。课外活动中,除了清明节扫墓时向学生介绍一点革命烈士相关事迹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几乎没有开发利用家乡红色文化资源。即使是地处革命老区的学校,校园中也感受不到红色文化的气息。

2.课堂教学中未能系统介绍家乡红色文化资源。调查显示,武隆县中小学仅有35.5%的教师认为家乡红色文化资源对中小学教育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但课堂教学中却很少利用。究其原因,一是学校对家乡红色文化资源重视、宣传、挖掘不够,年轻教师对家乡红色文化资源知之甚少。在被调查的武隆中小学教师中,仅有39.5%的教师知道2处以上家乡革命遗址;武隆本地的年轻教师中仅有0.07%的人知道2处以上家乡革命遗址;大部分来自境外的教师只知道1~2处境内革命遗址。二是课时少、升学任务重,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都以应付考试为目的,只重视书本上的知识,无暇顾及对家乡红色文化资源的介绍与普及。

3.乡土教材中尚未编人家乡红色文化资源内容。近年来,重庆市统编了一些乡土教材供各中小学使用,如初中乡土教材《重庆地理》、《重庆历史》及武隆县九年义务教育乡土教材《小学生德育读本》等,但是这些教材均没有将武隆县红色文化资源编人其中。迄今为止,武隆县各中小学均没有制定有关家乡红色文化资源的乡土教材编写计划,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在课堂上只是穿插介绍零散的武隆旅游资源而已,各中学由于升学压力大,根本没有通过开设校本课程去向学生普及家乡红色文化资源。

三、武隆县中小学利用家乡红色文化资源应采取的对策

武隆县中小学只有积极做好推进家乡红色文化资源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进课外活动的“四进”工作,才能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

1.积极推进家乡红色文化资源“进校园”。校园网络、校园广播、宣传橱窗、宣传条幅、班级墙报、手抄报等校园媒体是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充分利用这些校园媒介,将家乡红色文化资源融人校园媒体传播中。如通过校园广播向师生解读历史上的今天在武隆发生了什么样的革命故事或英雄人物事迹;通过黑板报创办红色文化专栏,展出学生搜集的家乡红色文化资料;可组织学生绘制家乡红色文化资源手抄报;通过校园网络平台对家乡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宣传,使校园网络成为家乡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新载体。

2.积极推进家乡红色文化资源“进课堂”。各中小学教师应在适于引进家乡红色文化资源的课程教学中,主动运用“穿插式”教学法,选择典型家乡红色文化资源在课堂教学中适机插入进行普及。可拟定《县内红色文化资源穿插教学进度计划》,避免盲目性,使家乡红色文化资源进课堂能有序进行。鉴于新课程坚持以学生为本、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建议教师可精选家乡红色文化资源创设教学情境,使课堂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课堂教学内容。

3.积极推进家乡红色文化资源“进教材”。武隆县教育行政部门应组织人力对家乡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搜集、整理,启动中小学红色文化乡土教材编写工作。教材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需要,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编写。例如,对小学中、低年级学生,可编写乡土漫画教材,图文并茂,让学生在欣赏漫画中了解家乡红色文化资源;对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学生,可编写家乡历史故事教材,讲述发生在武隆县的革命历史故事,让学生在故事情节中感受英雄人物的革命精神;对于高中生,可编写章节体的红色文化乡土教材,更高层次地传播家乡红色文化资源。此外,各中小学可组织教师编写家乡红色文化专题讲义供教师在教学中运用。

4.积极推进家乡红色文化资源“进课外活动”。一是利用班、团、队活动宣传家乡红色文化。各中小学可组织丰富多彩的班会、团会和队会,或邀请老红军讲家乡革命故事,或欣赏家乡红色文化宣传片,或举办家乡红色文化知识竞赛,把传播家乡红色文化与知识性、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深刻领会红色文化所孕育的精神内涵,陶冶情操,从中汲取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二是开展探究家乡红色文化活动。探究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协作的能力。武隆县中小学可借助家乡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探究,通过搜集阅读文史资料、调查红色文化遗存、祭扫烈士陵园等形式开展探究家乡红色文化活动。通过探究,既丰富了学生家乡红色文化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是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极好方式。三是组织参观家乡红色文化遗址。学生对家乡都怀有深厚感情,参观家乡红色文化遗址对他们有着巨大吸引力,是普及家乡红色文化资源重要途径。通过参观,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革命前辈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乡镇护士事迹材料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元至大四年 金乡县头陀教正因院之记碑 纸衣和尚 考释

《金乡县头陀教正因院之记碑》(下简称《正因院碑》),刊于元至大四年(1311年)九月,正因院主持圆成禅师立,现藏于金乡县博物馆。碑长约300厘米,宽约100厘米。正书。该碑,方志、《济州金石志》均未记载。碑文在记述头陀教德真禅师一派在今苏鲁豫地区传播情况的同时,亦介绍了其始祖纸衣和尚的生平及创教史,极具文献和史料价值。现将其加以句读,略作考释。

一、录文

济宁路金乡县头陀教正因院之记

川信士赵德N撰 洞然居士书丹并篆额

头陀之教,发源远矣。自饮光以降,道传竺夏,嗣清尘者代不乏人,简栖之文足为证矣。以其卓绝难行,世所罕见,谓吾宗为韧立。昔释迦在世,弟子迦叶能修苦行,如来深加赞叹,复虑后五百岁正法欲灭,遂以守护为。迦叶固辞力小弗克负荷,当有弥勒宜以弘法之任嘱之。如来即从其请,与宝积会上,以法付之弥勒。弥勒欣然受之,经语其详,不能具载。

吾保定祖师纸衣和尚,以慈氏之法应下生之宝运,示迹于宋之绍圣二年,异光瑞相惊骇当时,有司以之逐捕,风仙为之再拜,年既鼎盛,才冠士流。值金兵南伐,屡遭丧乱,乃顿悟世无常,厌尘入道。天会六年,始立正门,峭然拔乎雪山之行,丁宁乎乐石之言,诚者归之,莫不称庆。范公见之,焚其朝服。稚子恋之,忘其室家。太师察其情也,显善神护戒之威。防御瞻其容也,悟圣境付书之瑞。禅伯四十余员预知归寂,信士百千亿众竞结胜缘,天宫法座符奇梦于新堂,使者歌词送圣文于静夜,教阐二纪,道传九宗,以至今日。

圣朝信教,国师拥护,使头陀正宗大显于世,可谓不负能仁之矣。蒙其利,益可思议哉。由是,远近兰若浸兴于世。有去尘禅师者,徐州镇防人也。自七岁礼本州真公禅师出家,修习苦行学问逾勤。历十载,其师为众等邀往夷门。后经天朝革命,飞锡鱼台,以华盛之年,励冰霜之操,为众敬仰,理固宜然。不数载,立院有六:其在鱼台者曰圣修,其在金乡者曰正因院,成武以兴济为号,单父以会真立名,济州普施、兴教二所在。度门弟子六人,内有门资圆成,住金乡县正因院,以为祖师万年之教,不可使法门不显,师德不彰,欲刻石题辞传之后世,将使海众览之,同获实福。今圆成别访再叙根因,于至大四年躬就鱼台圣修院,先树祖碑,谨录全文镌诸琬琰,纪师誉,永传遐代,是为报亲思以斯旌表孝终道矣。易云:“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所谓修成物应,动之斯来,绥之斯和,其斯之谓欤?谨斋沐为。

祖师立教,启龙华。孰蒙利益,出家在家。谠言救世,神如扁鹊。诸苦能除,盖服吾。

有缘敬奉,果报非无。上获十号,下免三涂。善法功深,觉人日广。崇树香刹,旁及天。

肃肃石公,剪意真。年途耳顺,操励松筠。院兴六处,付祖大德。万祀教传,抑。

宁路金乡县典史 董忠 程文 秦v 王辅

济宁路金乡县尉 陈先元

将仕郎济宁路金乡县主簿 孔樟

承事郎济宁路金乡县尹兼管本县诸军奥鲁劝农事 邵蔚

进义副使济宁路金乡县达鲁花赤兼管本县诸军奥鲁劝农事 朵罗女

大元至大四年岁次辛亥九月 日 圆成禅师立 本县石匠作头(下缺)

(碑阴为“祖头陀德真禅师宗派图”,文字甚多,不录。)

二、头陀教概况

金、元两代,头陀教一派盛行,“市井工商之徒,信糠者十居四五”[1]。

头陀教,又称糠禅,由刘纸衣于金天会年间创立,为佛教的一个苦行派。头陀意为“抖擞”,即去掉尘垢烦恼之义。据《十二头陀经》《大乘义章》卷十五载,共有十二种修行规定,称“头陀行”。即著粪扫衣(用被遗弃的破布缝制的僧服);著三衣(三种用不正色布制的袈裟);常乞食,不作余食(一天只吃午饭);一坐食(除午饭外不吃零食);节食量(钵中只受一团饭);住阿兰若(住远离人家的空闲处);冢间坐(坐坟地);树下坐;露天坐;随地坐(不拘地方坐);常坐不卧[2]。

元代头陀教成为独立教门,朝廷设头陀教禅录管治下头陀禅师。头陀禅师与俗人诉讼,由禅录与地方官员共同裁断。至元十八年(1281年)头陀教溥光更是获赐“大禅师”称号[3]。然而到了明代,此教逐渐无闻,因而留下的文献资料极其稀少,以致连祖纸衣和尚创教的准确时间都难以考证。

三、刘纸衣生平及创教情况

碑文首先追述了头陀教的起源:“头陀之教,发源远矣,自饮光以降……弥勒欣然受之,经语其详,不能具载。”这与《寂照禅师道行碑》“如来以法心付弥勒,弥勒以正法华垂世立教而修头陀行”[4]的记载吻合,且更为详细。

头陀祖师纸衣和尚,正史无传。《正因院碑》云:“吾保定祖师纸衣和尚……年既鼎盛,才冠士流。”耶律楚材《寄赵元帅书》:“夫糠禅,乃释教之外道也……昔刘纸衣扇伪说以惑众,迄今百年。”[5]《大头陀教胜因寺碑》(下简称《胜因寺碑》)云:“始祖曰纸衣和尚,立教于金之天会。”[6]《寂照禅师道行碑》:“自纸衣应世以来,二百年于此。其间慧灯相续,奕世不绝。”[4]由此可知,始祖纸衣和尚即是刘纸衣,其籍贯为保定。

《正因院碑》云:“吾保定祖师纸衣和尚,……示迹于宋之绍圣二年,异光瑞相惊骇当时,有司以之逐捕,风仙为之再拜,年既鼎盛,才冠士流。”“示迹”,即“释尊于久远前成佛后,常在各世界中示现教化众生,凡佛所示现的,都名为迹”[7]。结合后面的文字可知,此处应是“出生”的意思。故刘纸衣生于北宋绍圣二年,即1095年。

刘纸衣青少年时期事迹无考。《正因院碑》只云其“年既鼎盛,才冠士流”。刘纸衣创教前夕,恰逢“金兵南伐,屡遭丧乱”。“金兵南伐”,即始于金天会三年(1125年)、终于天会五年(1127年)的金攻北宋之战。金兵的南伐,不仅导致了北宋的耻辱亡国,也使北方沦陷区的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所过皆残破,其所得汉人,并削发,使控马荷担;得妇女,好者掠去,老丑者杀之。自京师至黄河数百里间,邑里萧然,无复烟爨,尸骸之属不可胜数”[8]。丧乱中,百姓朝不保夕,刘纸衣遂选择了皈依宗教来解脱痛苦,“乃顿悟世无常,厌尘入道”。

关于刘纸衣创立头陀教的时间,《胜因寺碑》云:“立教于金之天会。”《正因院碑》则明确指出:“天会六年(1128年),始立正门。”也即是说,在金灭北宋的第二年,刘纸衣便创立了头陀教。

头陀教以清净寡欲、修头陀苦行、严守戒律为解脱法门,非常适应当时深陷水火之中的民众的精神需求。故刘纸衣创教后,追随者众多,既有下层民众,也有朝中官员,“诚者归之,莫不称庆。范公见之,焚其朝服。稚子恋之,忘其室家。太师察其情也,显善神护戒之威。防御瞻其容也,悟圣境付书之瑞”。至其圆寂时,仅禅伯就有“四十余员”,信士更多,“百千亿众”虽为夸词,但实际人数肯定不少。

四、头陀教在苏鲁豫地区的传播

刘纸衣逝世前后,头陀教虽然一度遭到政府的严禁,但其发展仍延绵不绝。《胜因寺碑》:“(刘纸衣)示灭之后,门人嗣法,自河涧铁华、兴济义希、双桧春、燕山永安、蓬莱志满、真教猛觉、临漪觉业、普化守戒、清安练性、白I妙一,十一传而至溥光大禅师。”[6]进入元代,由于统治者崇奉宗教,正如碑中所言――“圣朝信教,国师拥护”,使“头陀正宗大显于世”。特别是溥光,还于至元辛巳(1281年)被皇帝御赐“大禅师”称号。[6]

头陀教发展虽盛,但其在大都以外地区的具体传播情况,已往文献鲜有记载。正因院碑的发现,无疑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碑云,金朝末年,有去尘禅师者,徐州镇防人。自七岁追随本州真公禅师出家,修习苦行学问逾。真公禅师,即碑阴宗派中的德真禅师,头陀教其他文献未载,师承不详。从碑阴“祖头陀德真禅师宗派图”等字眼看,德真禅师或为头陀教在今苏鲁交界地区的开山者。十年后,真公禅师“为众等邀往夷门”传教,去尘禅师陪同前往。“夷门”,战国时魏国都城大梁的东门,《史记・魏公子列传》:“魏有隐士曰侯赢,年七十,家贫,为夷门监者。”[9]后来,夷门成为大梁(开封)的别称。据此可知,至迟到金末,头陀教已传往今河南地区。

元朝建立后,去尘禅师到鱼台县传教。“不数载,立院有六:其在鱼台者曰圣修,其在金乡者曰正因院,成武以兴济为号,单父以会真立名,济州普施、兴教二所在。”元代,除成武隶属曹州直隶州外,鱼台、金乡、单父、济州均属济宁路管辖[10],为弘吉剌氏的分邑,由其陪臣治理。“弘吉剌之分邑,得任其陪臣为达鲁花赤者,有济宁路及济、兖、单三州,巨野、郓城、金乡、虞城、砀山、丰县、肥城、任城、鱼台、沛县、单父、嘉祥、磁阳、宁阳、曲阜、泗水一十六县。”弘吉剌氏深受成吉思汗家族信任,蒙古大汗曾与之约定:“弘吉剌氏生女世以为后,生男世尚公主,每岁四时孟月,听读所赐旨,世世不绝。”[11]

除了碑阳中提到的金乡县正因院住持主圆成外,由碑阴可知,济州普施院住持主为纯明禅师,单父会真院住持主为智明禅师、防心禅师,成武兴济院住持主为纯净禅师,鱼台县圣修院住持主为道兴禅师、绳义禅师,济州兴教院住持主为圆明禅师。碑阴另载,鱼台县还有头陀教尼庵善院,知宫为李妙真。

在《正因院碑》刊立的至大四年(1311年)前后,治理济宁路地区的为弘吉剌氏家臣按檀不花家族。按檀不花家族世代信仰景教,在其庇护下,济宁路治下的济州一带成了元代景教重镇,这里长期存在着景教寺院和教徒群体,并且有着专门的宗教管理机构[12]。不过,从头陀教去尘禅师一派在济宁路立有六所寺院及金乡县达鲁花赤、县尹为正因院立碑等情形判断,按檀不花家族对这个佛教异端教派,虽说不上喜欢,但起码并不排斥。正因院碑阴上的众多信徒题名,也印证了这一点。从信众上看,除了出家的僧人,还有大量居士。居士中既有平民百姓,又有像宣授金牌承务郎海道运粮千户侯宁、宣授金牌管领东平等路本投下诸色户总管高揆、奉议大夫奉圣州知州张文以及知县、仓库官、押狱、作头等不同级别、为数众多的官吏。从性别上看,不仅有男性也有女性。碑阴还载,德真禅师的二代传人,除去尘禅师外,还有去染、宽利二位禅师。因二人与除去尘禅师为同代传人,碑中未载他们以下的传承谱系。不过,从去尘禅师的徒子徒孙规模推断,去染、宽利的信徒理应不少。

正是由于元朝不同级别官吏的支持或默许,头陀教信徒快速增长,分布各个阶层,“市井工商之徒”更多,“信糠者十居四五”。

温玉成先生在《金元糠禅述略》一文中指出,溥光以后的大头陀教历史,资料不多。只知道元武宗至大二年三月(1309年)“罢杭州白云宗摄所,立湖广头陀禅录司”。至大四年四月(1311年),“罢艚、道、也里可温、答失蛮,头陀、白云宗诸司”[3]。正因院碑立于至大四年九月,因而该碑的发现,无疑将对头陀教后期历史的研究提供极大帮助。

参考文献:

[1]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卷13[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181-182.

[2]门岿.二十六史精要辞典[Z].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2462.

[3]温玉成.金元糠禅述略[J].法音,1988(08).

[4]熊梦祥.析津志辑佚[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85.

[5]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卷8[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120.

[6]熊梦祥.析津志辑佚[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74.

[7]弘学.中国汉语系佛教文学[M].成都:巴蜀书社,2006.79.

[8]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3[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9]司马迁.史记・卷77[M].

[10]孛兰_等.元一统志・卷1[M].北京:中华书局,1966.95.

[11]宋濂.元史・卷118[M].

乡镇护士事迹材料范文第3篇

XX坚持对标对本,努力做到一心一意、一以贯之、表里如一、知行合一,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小编整理了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材料,希望大家喜欢。

XX,X,汉族,X年X月出生,X年X月参加工作,现任XX。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他始终秉承为民情怀,敢担当、勇作为,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以有力措施推动高质量发展,奋进建功新时代。曾获X市优秀统战委员、X县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X余项,先后荣立X三等功1次,X三等功1次。

修党性、重积累,坚守精神家园。

XX一直十分重视个人党性修养、道德品质和领导能力的提升,坚持向群众学、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努力做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动全X上下做“学习型干部”、创“学习型集体”、建“学习型乡镇”,营造起重视学习、持续学习的浓厚氛围,所授党课荣获X市“XX党课”竞赛三等奖。他尽心尽力、恪尽职守,脚下的泥土见证了他笔尖的温度,工作X多年来,他利用业余时间先后做笔记X万余字,在县级以上报刊发表的基层理论文章近百篇,提升个人基层经验的同时为上级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他所写的《X》在X《X》刊登,获X市第X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X等奖,被时任X省副省长X批示。

讲政治、守纪律,彰显政治本色。

XX坚持对标对本,努力做到一心一意、一以贯之、表里如一、知行合一,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带头执行《中国共产党廉政自律准则》等各项规定,从来不拿原则做交易,从不利用职权之便谋私利,更不为别人开“后门”,不争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应有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政治本色。他严格履行抓基层党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不断强化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党委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全X上下呈现出了政通人和、风正心齐、凝心聚力、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察民情、解民忧,心系一方百姓。

XX时刻把群众冷暖疾苦放在心上,到X工作两年多来,他先后深入农户、企业调研X余次,召开座谈会X余次,征求各类意见建议X多条,解决生产生活难题X余个。XX有贫困人口X名,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期间,他风雨无阻,坚持挨家挨户实地查看扶贫情况,不让一人一户在脱贫路上掉队。为顺利推进殡葬改革、婚俗改革、关爱老人·情暖夕阳寸草心志愿服务行动等惠民工程,他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身先士卒做表率,带头到逝者葬礼上鞠躬默哀、到新人婚礼上颁牌祝贺、到老人家中帮助服务,用一颗真心换取群众一片真情,用真情实意、真抓实干拉近了干群距离,提升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这一创新性做法在全X开创了先河、做出了示范,受到来X参加全国X现场会的民政部XX的高度评价。疫情发生后,他坚持“统一指挥、分线作战、专班值守、联防联控、全民参与”,团结带领全X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在战“疫”一线连续奋战,为父老乡亲守住了一方净土,个人事迹《XX》被省委组织部X网站刊登。

闯新路、促发展,实现跨越赶超。

乡镇护士事迹材料范文第4篇

一、挖掘乡土历史资源的现实意义

首先,乡土历史教育有利于公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公民的主人翁意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说过:“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故乡开始的。”因为家乡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也是我们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地方。乡土历史资源,看得见摸得着,与当地人有着天然的感情相连,它可拉近人们与历史的距离,加上多年来形成的“乡风民情”很容易成为他们“做人”、“做事”的准则,并以此准则来要求自我,激励自我,从而树立起建设美好家乡的远大目标和理想。随着河池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人们的文化教育普及程度大为提高,人们的业余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久远的尘封旧事引起了人们日益浓厚的兴趣,这使乡土历史有了“升温”的沃土,民众的需求将进一步推动河池乡土历史教育的开展,教育将更加充实和生动。例如,2009年河池启动了“万名青年重走红军路”主题活动,组织各界青年朋友,沿着红七军的足迹,缅怀革命先烈,使他们认识到脚下生活的土地是他们的根、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家乡辉煌的过去常常使他们引以为自豪,激发了他们热爱家乡的热情。再如,缅怀韦国清的历史功绩,目的就是教育我们子孙后代,要以韦国清同志为榜样,继承革命优良传统,对党忠诚,光明磊落,清正廉洁,一心为民,报效祖国,把家乡建设得越来越美好。

其次,挖掘乡土历史资源能推动河池社会经济的发展。以东兰县为例,近年来该县先后建设完善县烈士陵园扩建工程,完成对韦拔群烈士故居、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列宁岩、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三纵队队部旧址等重要革命遗址和文物的维修,加上东巴凤革命老区大会战,老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重大的改善,造福了当地的人民,提高了该县的知名度,引来了外地很多客人到东兰参观考察、投资。其他各县市也利用各种有利契机,抓住机遇,先后兴建了河池红军标语楼、宜州村民自治中心等纪念馆,各县市博物馆也相继修建起来,所有这些项目对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第三,河池乡土历史教育能加厚河池腾飞的社会基础。人民的文化层次、个人修养及公民意识,是构建文明和谐社会的根本基础,是实现河池发展和腾飞最直接、最强大的动力。开展乡土历史教育有利于提高河池人民的整体素质。在学校开展乡土历史教育的过程中,河池乡土历史知识势必要通过学生辐射给家长和社区,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广大民众在提高河池历史知识水平的同时,河池的传统美德、优良作风和优良传统将得到大力弘扬,进而推动人民素质的全面提升。比如通过了解红七军在河池的艰苦奋斗,可以培养人们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鼓舞人们努力工作。象都安的乡村医生蓝云同志带病坚持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宜州村民集体营救空军飞行员,正是公民素质提高的具体表现。

二、挖掘河池乡土历史资源的措施

(一)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历史资源,让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河池现有的历史资源包括遗址、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政府和各级部门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为各阶层人民接受教育提供载体和平台。每逢重要的节日、纪念日,各单位部门应积极组织民众到当地或附近地区历史博物馆、革命遗址、出土文物参观、瞻仰,或者开展入党入团宣誓活动,使其置身于具体的物质环境之中,让人们切实受到革命历史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在每年的清明节到来之际,组织民众到烈士陵园开展祭祀革命先烈活动,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此外,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还可以组织干部到罗城县成龙公园进行反腐倡廉教育,通过了解该公园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廉政素材,使于成龙的思想品格和人格操守成为现代官员学习的楷模。

(二)加大投入扩大宣传,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业

在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第一批名录中,广西共有10处,东兰境内就有5处,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通过乡土历史教育、挖掘才能使人们全面了解它们,最后才能完整全面地展现给游客。要对旅游产品实施包装,除使用常规的网络、书籍、文章、标志牌等宣传外,还要从旅游交通、游览服务、旅游安全、旅游购物、综合管理、资源环境保护等各方面对景点进行完善建设。举办红色旅游节,把红色旅游产品销售出去,让更多的旅客前来欣赏。例如东兰加大投资,打造和修建4A级红色旅游区以及壮乡英才园,营造良好旅游环境,使旅客满意度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一条“县城-东兰县烈士陵园-韦国清上将故居-红七军前委旧址魁星楼-韦拔群烈士故居-东里三潭-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列宁岩-江平田园风光-县城”的旅游线路。

(三)开发和修复古遗址,让古貌换新颜,并发挥出新的经济效益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历史文化资源越来越成为彰显城市特色和优势的宝贵资源,保护它们也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在修复过程中,要设法让历史文化资源为旅游商业所用。河池现保存的古建筑分散各地,但数量可观的建筑聚集在一起的情况不多,较为著名的有宜州市怀远镇,在古代由于其独特的优势及发达的水路交通,长时期里曾是环江、金江城、宜州三地货物集散地,除本地人外,贵州荔坡县、柳州等地许多商人云集古镇,市场繁荣。岁月沧桑,至今留下了许多民房古建筑,它们多数保持明清风格,作为一种不可复制的有限资源,怀远古镇景观带有明显的稀缺性,况且怀远镇的区位优势明显,政府可加强引导开发,通过市场动作,把古街道建成一条云集南北杂货的仿明清街,让它以它独特的魅力迎接八方来客,让人们感到如走进了一部厚重的古文化历史,特别是保留下来的古建筑、人文历史、民俗风情处处会让游客感到古镇的魅力所在。此外,也可以在原遗址上重建纪念馆、公园等,如宜州市修建了浙江大学西迁公园,成为了集休闲和教育的良好胜地,宜州市还因此跟浙江大学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促进了地方社会的发展。

(四)开展纪念历史人物活动,提高地方知名度

河池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文化资源丰富,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贤士名人,特别是那些战功赫赫的军事家,他们以杰出的才华,赢得了当时和后来河池人的赞誉。加强对他们的研究发掘,对弘扬河池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无疑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那些对革命有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我们可有选择地为其树碑立传,并在当前新形势下赋予新的内涵,让后人传承和发扬他们的道德和精神,例如,可以利用纪念韦国清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的契机,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利用他们的旧居或故居,建立乡贤祠或乡贤馆。东兰县的壮乡英才园的修建是最好的例子。同时整理、编写河池乡贤资料,作为知我河池、爱我河池的乡土教材和对外宣传河池、推广河池的重要读物。

此外,还可以定期邀请老同志、老革命重聚河池,回忆革命年代的峥嵘岁月,共商当前的发展大计。还可以发挥他们后代的作用,以史为媒,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多开展乡贤联谊、走访活动,借此凝聚乡情、推介家乡、招商引资,服务河池经济,推广河池更好更快地发展。

(五)重视地方史料的收集、篡写,发挥数字历史资源的重大作用

近年来,河池有的村屯都篡写了本村屯志、史等,其目的就是加强对外宣传本地文化,让后代更加热爱关心自己的家乡。而地方文献中大量的地区知识信息,大多散见于浩如烟海的其他书刊中,要求我们要经过艰辛劳动发掘这部分资料,不断增强地方文献的搜集力度、利用广度和研究深度。在地方史料的收集、篡写史料的过程中,可利用现代技术多渠道地收集乡土历史资源,利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搜索,在网络中搜索到更多的相关资料图片,使枯燥的史实变得鲜活、生动、直观、富有感染力。甚至可以运用影视多媒体手段编纂方志,按照原有纸质方志的内容进行影视多媒体制作,通过三维动画和风光拍摄相结合的方式,作为电视节目播放销售,从而实现方志资源更广阔范围内的社会服务。

三、挖掘乡土历史资源必须坚持的原则

第一、适用性原则。河池市具有悠久的历史,乡土历史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但我们必须要有区别、有选择地利用,乡土历史资源包括了广博的内容,其中有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有诸如算命、看相等带有封建色彩的不良因素。而我们只能根据地方的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乡土历史的内容,体现民族文化教育的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因此,政府在开发时应明确乡土历史资源收集的重点,只有这样才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有利于民族文化健康成长。

第二,计划性原则。乡土历史作为经济发展拓展资源,其经费及经验十分有限。因此,作为开发乡土历史资源主力的政府部门一定要统筹安排,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在保证数量的同时,也要切实保证所开发的历史资源的质量,充分提高乡土历史的内在价值。例如,河池市最大的历史资源亮点,从阶段上看,主要发生在土地革命时期,从地域上看东兰的历史资源最为丰富,这样就可以考虑以东兰县为中心,把宜州、金城江区、巴马等县红色景点等进行资源组合,把红色旅游地周边的独特文化和自然景观结合起来宣传,给游人不同的新奇的体验。

乡镇护士事迹材料范文第5篇

他严格履行抓基层党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不断强化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党委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下面小编整理了共产党员现实表现优秀事迹材料,希望大家喜欢。

XX,X,汉族,X年X月出生,X年X月参加工作,现任XX。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他始终秉承为民情怀,敢担当、勇作为,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以有力措施推动高质量发展,奋进建功新时代。曾获X市优秀统战委员、X县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X余项,先后荣立X三等功1次,X三等功1次。

修党性、重积累,坚守精神家园。

XX一直十分重视个人党性修养、道德品质和领导能力的提升,坚持向群众学、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努力做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动全X上下做“学习型干部”、创“学习型集体”、建“学习型乡镇”,营造起重视学习、持续学习的浓厚氛围,所授党课荣获X市“XX党课”竞赛三等奖。他尽心尽力、恪尽职守,脚下的泥土见证了他笔尖的温度,工作X多年来,他利用业余时间先后做笔记X万余字,在县级以上报刊发表的基层理论文章近百篇,提升个人基层经验的同时为上级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他所写的《X》在X《X》刊登,获X市第X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X等奖,被时任X省副省长X批示。

讲政治、守纪律,彰显政治本色。

XX坚持对标对本,努力做到一心一意、一以贯之、表里如一、知行合一,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带头执行《中国共产党廉政自律准则》等各项规定,从来不拿原则做交易,从不利用职权之便谋私利,更不为别人开“后门”,不争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应有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政治本色。他严格履行抓基层党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不断强化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党委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全X上下呈现出了政通人和、风正心齐、凝心聚力、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察民情、解民忧,心系一方百姓。

XX时刻把群众冷暖疾苦放在心上,到X工作两年多来,他先后深入农户、企业调研X余次,召开座谈会X余次,征求各类意见建议X多条,解决生产生活难题X余个。XX有贫困人口X名,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期间,他风雨无阻,坚持挨家挨户实地查看扶贫情况,不让一人一户在脱贫路上掉队。为顺利推进殡葬改革、婚俗改革、关爱老人·情暖夕阳寸草心志愿服务行动等惠民工程,他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身先士卒做表率,带头到逝者葬礼上鞠躬默哀、到新人婚礼上颁牌祝贺、到老人家中帮助服务,用一颗真心换取群众一片真情,用真情实意、真抓实干拉近了干群距离,提升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这一创新性做法在全X开创了先河、做出了示范,受到来X参加全国X现场会的民政部XX的高度评价。疫情发生后,他坚持“统一指挥、分线作战、专班值守、联防联控、全民参与”,团结带领全X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在战“疫”一线连续奋战,为父老乡亲守住了一方净土,个人事迹《XX》被省委组织部X网站刊登。

闯新路、促发展,实现跨越赶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