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药物分析论文

药物分析论文

药物分析论文

药物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药性是药物产生作用的物质基础。“用药之道无他也,惟在识其气味,辨其阴阳。”故明药性知药效可指导临床用药,动物药有其自身特有的药性特点:

1.1多偏寒凉动物药性多偏寒凉,本书共收载了49种动物药,明确标明药性寒凉者就有22种,其中有清热解毒的牛黄,清热凉血的犀角,清热化痰的海蛤壳,还有清肝凉血解毒的羚羊角等。此外,书中标明的平性动物药有13味,而平性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指药物的寒热之性不甚显著,作用比较和缓。严格来说,仍有温凉之分。其温凉之偏可从文献所载及临证主治病证之寒热属性予以确定,如《别录》云:“水蛭苦,微寒”“血余炭,小寒”“鸡内金、微寒。”;《本草再新》云:“瓦楞子味苦,酸,性凉。”;《本草用法研究》云:“瓦楞子味咸,性寒,无毒。”;《药性论》云:“乌梢蛇能治热毒风,皮肌生疮,眉须脱落。”;蜂蜜生用性凉能清热润肺;血余炭能治疗血热之出血证;鸡内金能治喉痹乳蛾和牙疳口疮;僵蚕和露蜂房均能治疗热毒所致的咽喉肿痛、乳痈;紫贝齿则为治疗肝火上攻目赤肿痛、目生翳障之常用药。根据文献记载及临床应用分析,可见在13味平性动物药中以上9味药无疑可归属寒凉之列,由此动物药中药性偏寒凉者达31味之多。

1.2多具咸、甘味动物药多具咸味、甘味,笔者统计发现:49种动物药中有28种是咸味药,占动物药的57%,如平肝潜阳的石决明、珍珠母;软坚散结的牡蛎、海蛤壳;补肾助阳的雄蚕蛾、海狗肾等;16种是甘味药,占动物药的33%,如补中缓急的蜂蜜;祛风止痒止痛的露蜂房;补血滋阴的阿胶等。

1.3多主沉降升降浮沉主要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的性质之一。药物的升降浮沉之性与性味密切相关,一般来说,药性升浮的药物大多具有辛甘之味和温热之性,药性沉降者大多具有酸苦咸涩之味和寒凉之性。故李时珍说:“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但对此“无”字,应理解为“多数不”。而动物药多具咸寒之性,故多沉降,如利水消肿的蝼蛄;熄风止痉的地龙;活血化淤的土鳖虫等。同时药物的升降浮沉之性与药物的质地有关,质轻者多主升浮,质重者多主沉降。而动物药质地沉重,故多主沉降,如清热凉血的水牛角;清化痰热的海蛤壳、瓦楞子;平抑肝阳的石决明、珍珠母、牡蛎和紫贝齿等。

1.4多归肝经

中药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的选择性作用,即药物的作用部位,它表明了药物治病的适用范围,即药效所在。笔者归纳发现动物药中有32种药归肝经,占动物药的65%,如羚羊角、蝉蜕、熊胆、水牛角等。可治疗吐衄失血,积聚痞块,眩晕耳鸣,郁闷不舒,胁肋窜痛,疝气疼痛,目昏耳赤,巅顶痛等肝经病证。

2效用特点

动物药作用多样,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的疾病。其效用特点主要体现在平抑肝阳、软坚散结、熄风止痉、温肾助阳和破血逐淤消癥等方面。

2.1平抑肝阳中药的药性是药效产生的物质基础。动物药中部分咸寒走肝之品,多具平抑肝阳之功,可治疗肝阳上亢所致之证,临证以头昏、头痛、眩晕、耳鸣为主要表现,是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证型。具有此功效的动物药大部分是质地坚硬有重坠之性的动物介壳,古有“介类潜阳”之说,例如石决明、珍珠母、牡蛎等,其中石决明为凉肝、镇肝之要药,与珍珠母两者相须为用治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眩晕者,以育阴潜阳。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有:“石决明味微咸,性微凉,为凉肝镇肝之要药。肝开窍于目,是以其性善明目。研细水飞作敷药,能治目外障;作丸、散内服,能消目内障。为其能凉肝兼能镇肝,故善治脑中充血作疼作眩晕”的论述[3]。现代药理证明本品含大量钙盐,能中和过多之胃酸,又有解热、镇静、解痉、消炎、止血等作用。而牡蛎咸寒质重有类似石决明之平肝潜阳作用,多用于水不涵木,阴虚阳亢,眩晕耳鸣之证,常与龟甲、龙骨、牛膝等滋阴平肝潜阳之品同用,如《医学衷中参西录》镇肝熄风汤。

2.2软坚散结动物药中五分之一的药物具有散结之功,或软坚散结或攻毒散结,可用于治疗痰核、瘰疬、癥瘕积聚等证,这可能与这些药物咸软、辛散、以毒攻毒的药性特点有关,如牡蛎、海蛤壳、海浮石、瓦楞子、鳖甲、僵蚕、蜈蚣、全蝎等。其中牡蛎味咸,功可软坚散结,用治痰火郁结之痰核、瘰疬等,常与浙贝母、玄参等配伍,如《医学心悟》消瘰丸;用治血淤气结之癥瘕痞块等,常与鳖甲、玄参、莪术等配伍,近代用治肝脾肿大等有一定疗效[4]。而全蝎和蜈蚣味辛有毒,善于攻毒散结,常用治疮疡肿毒、结核等证,如两者配以土鳖虫共研细末治疗骨结核[5],此因两药对结核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2.3熄风止痉

熄风止痉是部分动物药的另一功效,适用于温热病热极动风、肝阳化风等所致之眩晕欲仆、项强肢颤、痉挛抽搐等证或用治风阳挟痰,痰热上扰之癫痫、惊风抽搐及风毒侵袭引动内风之破伤风痉挛抽搐、角弓反张等证,如羚羊角、牛黄、地龙、僵蚕等。其中羚羊角为治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之要药;牛黄以其化痰开窍、凉肝熄风之功而为治痰热蒙闭心窍,神志昏迷,惊痫抽搐之良药;地龙清热熄风,可用治温病热极生风所致的神昏谵语、痉挛抽搐及小儿惊风或癫痫、癫狂等症;白僵蚕既能熄风止痉、又能化痰定惊,故对惊风癫痫而挟痰热者尤为适宜。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具有此功效的药物均有镇静和抗惊厥的作用[5]。

2.4温肾助阳

部分动物药甘咸性温,能温补肾阳,主要用于肾阳不足的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淡漠,阳痿,宫冷不孕,尿频遗尿等证。临床上常用的有鹿茸、海狗肾、紫河车等。中医认为,有情之品,可补有情之物,这三者均为血肉有情之品。其中鹿茸性味甘咸温,入肝肾二经,具有补督脉、壮元阳、生精髓、强筋骨等功效,为峻补元阳的要药,《本经逢原》称其:“专主伤中劳绝,腰痛羸瘦,取其补火助阳,生精益髓,强筋健骨,固精摄便,下元虚人,头旋眼黑,皆宜用之。”海狗肾则为治肾阳衰惫所致阳痿精冷、精少不育之药食两用佳品。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此两味药均有雄激素样作用。而紫河车不仅是固本之良药,能峻补气血,益肾精,强壮体质,增强抗病能力,用于一切虚劳证,同时也是治疗肺肾两虚的虚喘之良药,《本经逢原》云:“紫河车禀受精血结孕之余液,得母之气血居多,故能峻补营血,用以治疗骨羸瘦,喘嗽虚劳之疾,是补之以味也,原本为古时道家谓修炼而成的玉液,称服之可以长生,极为宝贵”。现代药理证明胎盘有激素样作用,其能分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等激素。给哺乳期幼兔注射胎盘提取物,能明显促进幼兔的胸腺、脾脏、子宫、阴道、乳腺等的发育,也可促进甲状腺、发育,对脑垂体、肾上腺、卵巢、胰腺、肝、肾等几无影响。

2.5破血逐淤消癥动物药入血分者不乏见,以其蠕动之性,飞灵走窜,具搜剔络中淤血、化淤消癥之功,广泛应用于淤血所致的各科病证。其中尤以妇科为常用,因妇女以血为本,临证遇淤血阻滞即可用之,尤以血瘀经闭,产后淤滞腹痛,癥瘕等证为宜。常用药物有水蛭、土鳖虫、穿山甲等。其中力峻效宏属水蛭,其擅破血逐淤消癥,多用治癥瘕积聚、血淤经闭之重症。《神农本草经》曰其:“主逐恶血、淤血、月闭,破血瘕积聚,无子,利水道。”可见其效之猛,这与其含有水蛭素有关,水蛭素不仅能抑制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也能抑制凝血因子的活化及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反应,抗凝作用极强大;能防止血栓形成,对已形成的血栓有溶解作用。土鳖虫在我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应用历史,主入肝经,性善走窜,作用较强,善逐淤血,通经闭。正如《神农本草经》所说其:“主心腹寒热洗洗,血积癥瘕,破坚,下血闭。”是理血伤科要药,为妇科通经所习用。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其水提取物0.54g/kg灌胃,可显著延长出血时间和复钙时间,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率,缩短红细胞电泳时间;对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和纤维蛋白质的含量均无明显影响[6]。而穿山甲则味淡性平,气腥而窜,其走窜之性无微不至,故能宣通脏腑,贯彻经络,透达关窍,凡血凝、血聚为病皆能开之。临床上有用穿山甲配三棱、莪术治疗癥瘕积聚及盆腔炎症包块,因其能延长凝血时间,降低血液粘度之故[7]。

具有活血逐淤消癥功效的动物药不仅常用于妇科疾病,还可用于当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常见的四大杀手病(心血管病、脑血管病、癌症、糖尿病)以及应用于内、外、儿、精神等各科,例如土鳖虫可用于治疗风心病并心衰、前列腺肥大及膀胱挫伤[8];水蛭可用于治疗肝硬化、心绞痛、子宫肌瘤和乳腺癌,甚至可降低糖尿病人的血糖,减少糖尿病的并发症,从而控制或减轻病情[9]。以动物药为主所组成的方剂如鳖甲煎丸,抵当汤、丸,下淤血汤,通窍活血汤,大黄虫丸等,几千年来用于临床,疗效显著,经久不衰。

综上所述,动物药的药性特点为多偏寒凉、多具咸味、甘味、多主沉降、多归肝经;而其效用主要具有平抑肝阳、软坚散结、熄风止痉、温肾助阳和破血逐淤消癥等特点,研究动物药不但要深入了解其药性还应通过实验来研究其药理作用,以利于临床用药,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李建平,林喆,邓明鲁.中国动物药概况[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3,5(9):24.

[2]黄兆胜.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0.

[4]林海燕.浅析海洋生物类药性能特点[J].江西中医药,2003,34(4):42.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6]王怡,翁维良,许秀森,等.心脑通与其单味药抗血栓作用的实验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5(1):9.

[7]张丹妮,耿爽,鞠志杰,等.虫类药在妇科临床的应用[J].吉林中医药,2003,23(7):56.

[8]肖修俊.运用土鳖虫杂病治验4则[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3,3(4):45.

药物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抗生素;不良反应

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临床用药中的常见现象。它不仅指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药物的毒性、特异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性反应等[1]。抗菌药物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类用药,包括抗生素类、抗真菌类、抗结核类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类。其中以抗生素类在临床使用的品种和数量最多。目前临床常用抗生素品种有100多种。抗生素挽救了无数生命,但其在临床应用也引发了一些不良反应[2]。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危害后果是严重的。在用药后数秒钟至数小时乃至停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均可发生不良反应。常见的有过敏性休克、固定型药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反应、胃肠道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患者死亡[3]。因此,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减少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4]。

1过敏反应

抗生素引起的过敏反应最为常见[5],主要原因是药品中可能存在的杂质以及氧化、分解、聚合、降解产物在体内的作用,或患者自身的个体差异。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多有变态反应性疾病,少数为特异高敏体质。

1.1过敏性休克此类反应属Ⅰ型变态反应,所有的给药途径均可引起。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等可引起此类反应,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之间还可发生交叉过敏反应。因此,在使用此类药物前一定要先做皮试。

1.2溶血性贫血属于Ⅱ型变态反应,其表现为各种血细胞减少。如:头孢噻吩和氯霉素可引起血小板减少,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1.3血清病、药物热属于Ⅲ型变态反应,症状为给药第7~14天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关节痛伴关节周围水肿及发热、胃肠道黏膜溃疡和肠局部坏死。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林可霉素和链霉素均可引起以上反应。头孢菌素类、氯霉素等抗菌药物还可引起药物热。

1.4过敏反应这是一类属于Ⅳ型变态反应的过敏反应。如:经常接触链霉素或青霉素,常在3~12个月内发生。

1.5未分型的过敏反应有皮疹(常见为荨麻疹)[6]、血管神经性水肿、日光性皮炎、红皮病、固定性红斑、多形性渗出性红斑、重症大疱型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多见于青霉素类、四环素类、链霉素、林可霉素等;内脏病变,包括急慢性间质性肺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肝炎、弥漫性过敏性肾炎,常见于青霉素类、链霉素等。复方新诺明还可引起严重的剥脱性皮炎。

2毒性反应

抗生素药物的毒性反应是药物对人体各器官或组织的直接损害,造成机体生理及生化机能的病理变化,通常与给药剂量及持续时间相关。

2.1对神经系统的毒性如:青霉素G、氨苄西林等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严重者可出现癫痫样发作。青霉素和四环素可引起精神障碍。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多粘菌素类和四环素可引起耳和前庭神经的毒性。链霉素、多粘霉素类、氯霉素、利福平、红霉素可造成眼部的调节适应功能障碍,发生视神经炎甚至视神经萎缩。

新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可引起精神系统不良反应。另有报道,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可能减少突触前乙酰胆碱释放或加强了突触后受体抑制作用,可诱导肌无力危象。

2.2肾脏毒性许多抗生素均可引起肾脏的损害,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的最主要不良反应是耳肾毒性。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第3代头孢菌素的半衰期均有不同程度延长,应引起临床医生用药时的高度重视。

2.3肝脏毒性[7]如:两性霉素B和林可霉素可引起中毒性肝炎,大剂量四环素可引起浸润性重症肝炎,大环内酯类和苯唑青霉素引起胆汁淤滞性肝炎,头孢菌素中的头孢噻吩和头孢噻啶及青霉素中的苯唑西林、羧苄西林、氨苄西林等偶可引起转氨酶升高,链霉素、四环素和两性霉素B可引起肝细胞型黄疸。

2.4对血液系统毒性如:氯霉素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和中毒性粒细胞缺乏症,大剂量使用青霉素时偶可致凝血机制异常,第3代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哌酮、羟羧氧酰胺菌素等由于影响肠道菌群正常合成维生素K可引起出血反应。

2.5免疫系统的毒性如:两性霉素B、头孢噻吩、氯霉素、克林霉素和四环素[6]。对机体免疫系统和机制具有毒性作用。

2.6胃肠道毒性胃肠道的不良反应较常见。可引起胃肠道反应的药物如:口服四环素类、青霉素类等,其中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等药物即使注射给药,也可引起胃肠道反应。

2.7心脏毒性大剂量青霉素、氯霉素和链霉素可引起心脏毒性作用,两性霉素B对心肌有损害作用,林可霉素偶见致心律失常。

3特异性反应

特异性反应是少数患者使用药物后发生与药物作用完全不同的反应。其反应与患者的遗传性酶系统的缺乏有关。氯霉素和两性霉素B进入体内后,可经红细胞膜进入红细胞,使血红蛋白转变为变性血红蛋白,对于该酶系统正常者,使用上述药物时无影响;但对于具有遗传性变性血红蛋白血症者,机体对上述药物的敏感性增强,即使使用小剂量药物,也可导致变性血红蛋白症。

4二重感染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表面和腔道黏膜表面有许多细菌及真菌寄生。由于它们的存在,使机体微生态系统在相互制约下保持平衡状态。当大剂量或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后,正常寄生敏感菌被杀死,不敏感菌和耐药菌增殖成为优势菌,外来菌也可乘机侵入,当这类菌为致病菌时,即可引起二重感染。常见二重感染的临床症状有消化道感染、肠炎、肺炎、尿路感染和败血症。

5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可引发或加重不良反应[8]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多数情况下是需要联合用药的,如一些慢性病(糖尿病、肿瘤等)合并感染,手术预防用药,严重感染时,伴器官反应症状,需要对症治疗等。由于药物的相互作用,可能引发或加重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5.1与心血管药物合用红霉素和四环素能抑制地高辛的代谢,合用时可引起后者血药浓度明显升高,发生地高辛中毒。

5.2与抗凝药合用头孢菌素类、氯霉素可抑制香豆素抗凝药在肝脏的代谢,使后者半衰期延长,作用增强,凝血时间延长。红霉素可使华法林作用增强,凝血时间延长。四环素类可影响肠道菌群合成维生素K,从而增强抗凝药的作用。

5.3与茶碱类药物合用大环内酯类药物也可以抑制肝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使茶碱血药浓度增加。红霉素与茶碱合用时,茶碱血药浓度可增加约40%,而茶碱可影响红霉素的吸收,使红霉素的峰浓度降低。

5.4与降糖药合用氯霉素与甲苯磺丁脲及氯磺丙脲合用时,可抑制后者的代谢,使其半衰期延长,血药浓度增加,作用增强,可导致急性低血糖。

5.5与利尿剂合用氨基糖苷类药物庆大霉素与呋喃苯胺酸类合用时,有引起耳毒性增加的报道。头孢噻啶与呋噻米合用时可增加肾毒性,原因可能是合用时前者的清除率降低。环孢菌素与甘露醇合用时,可引起严重的肾坏死性改变,停用甘露醇后,移植肾的功能可得到恢复。

5.6与其他药物合用红霉素、四环素与制酸剂合用时,可使抗生素的吸收降低。大环内酯类红霉素与卡马西平合用时,可引起卡马西平中毒症状。

综上所述,合理使用抗生素,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对于临床医生安全用药,保证患者生命健康,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正确诊断分清是否为细菌感染,如利用标本的培养判断认为是细菌感染,才是应用抗菌药物的适应证。熟悉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特点,掌握药物的临床药理作用、抗菌谱、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以及制剂、剂量、给药途径与方法等,做到了解病人用药过敏史,使用药有的放矢,避免不良反应发生。在医、护、药三方加强ADR监测[9~11]。

同时对药物监测、临床血液及生化指标检验监测、护理监护等[12]。特别是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同时也应监测肾功能和听力;合并用药时对受影响药物的血药浓度进行监测,如红霉素或四环素与地高辛合用时,对地高辛药物浓度进行监测或避免合用;口服抗凝剂与氯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合用时,应监测患者的凝血时间,或避免合用;必须合用时,须调整口服抗凝剂的剂量。

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较多,认真细致的护理工作,特别是对儿童及老年患者的周到护理,是对药物不良反应及时发现和处理的重要环节。对护理人员进行临床药理知识的培训,增加他们这方面的知识,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和处理。

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应采取果断措施,如停药或换药。若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采取抢救措施。这些做法对抗生素不良反应的预防和补救都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张克义,赵乃才.临床药物不良反应大典.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6.

2杨利平.再谈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2):229.

3王正春,李秋,王珊.药物不良反应803例分析.医药导报,2004,23(9):695-696.

4张立新,王秀美.抗生素应用中的问题与探讨.实用医技杂志,2004,11(8):1498-1499.

5张紫洞,熊方武.药物导致的变态反应、过敏反应.抗感染药学,2004,1(2):49-52.

6吴文臻,刘建慧.药疹220例临床分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3):1739.

7刘斌,彭红军.药物性肝炎136例分析.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4,13(5):251-253.

8程悦.联合用药致变态反应探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3):1793-1794.

9马冬梅,李净,舒丽伟.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黑龙江医学,2004,28(12):925.

10吴安华.临床医师处方抗菌药物前需思考的几个问题.中国医院,2004,8(8):19-22.

药物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最近几年,尽管已有一部分制药企业将研究重心转移到了组合化学、分子建模等新技术的应用研究等方面,但药用植物仍然是作为新药及其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目前,世界上销量最好的药物中有大约1/4是来源于天然产物,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4个药用植物来源的新药刚刚进入美国市场:蒿乙醚(Arteether,商品名Artemotil),为合成的青蒿素衍生物(Artemisinin),最初分离自我国传统草药黄花篙Artemisiaannua,作为抗疟疾药物使用;雪花莲胺碱(Galantamine,商品名Reminyl)来源于石蒜科雪花莲属的Galanthusworonowii,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它对乙酰胆碱酯酶(AChE)具有抑制作用,并通过结合和调节烟碱乙酰胆碱受体而减缓神经细胞的衰退过程[3];尼替西农(Nitisinone,商品名Orfadin),用于治疗酪氨酸血症(Tyrosinaemia),它是将天然除草剂硝磺酮(Mesotrione)进行结构修饰得到的,最初分离于桃金娘科的红千层Callistemoncitrinus;噻托(Tiotropium,商品名Spiriva),是一种由颠茄Atropabelladonna中提取的异丙基阿托品衍生物(Ipratropium),它作为吸入性抗副交感神经支气管扩张剂,用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4]。

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的完成,很多与疾病相关的重要靶位点被发现,高通量筛选分析技术能够直接以这些靶位点为目标对化合物进行活性分析,利用该技术对那些已经分离出来的活性成分重新进行研究,又有很多新的发现,这方面的例子有:靛玉红(Indirubin)对细胞周期蛋白依赖的激酶具有抑制作用[5],葫芦素(CucurbitacinI)可以专一性地抑制STAT3激活的肿瘤细胞JAK/STAT3信号途径[6],以及白桦脂酸(Betulinicacid)通过激活p38而抑制黑素瘤细胞的增殖[7]。

天然产物的生物活性与其普遍具有的结构特征(如手性中心、芳香环、杂环和不饱和性等)具有密切的关联,该特点使得植物来源的新药在作为药物使用的同时,还可以作为先导物进行结构优化,这也对人工合成技术提出了挑战,另外,利用组合化学技术建立天然产物结构数据库,也能使可供利用的化合物结构成倍增加[8]。

2抗癌药物研发

据估计,从1990年至今,癌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增加了约25%,当前全世界的癌症病例已经超过1200万,癌症已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病的第二大死亡原因,其中最致命的4种癌症分别为肺癌、胃癌、肝癌和直肠癌[9]。目前,有40%的抗癌药物来源于天然产物,其中植物来源的药物在治疗癌症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临床上使用的植物源抗癌药可分为4类:长春花碱、鬼臼毒素(Epipodophyllo)、紫杉烷类(Taxanes)和喜树碱(Camptothecins)。

分离于长春花Catharanthusroseus的长春碱(Vinblastine)和长春新碱(Vincristine)已经临床使用了近40年,其作用机理是通过特异地结合微管蛋白并使之解聚而阻断有丝分裂[10];鬼臼毒素分离于盾叶鬼臼Podophyllumpeltatum,也可结合微管蛋白,在细胞循环的GII期通过可逆抑制DNA拓扑异构酶II使得DNA双链断裂,由于毒性太高,研究人员对其进行结构修饰获得了目前临床上使用的足叶乙苷(Etoposide)[11];包括紫杉醇(Paclitaxel)及其衍生物在内的紫杉烷类化合物也可与微管蛋白结合,但是并不干扰其组装或使之解聚,其中紫杉醇最初分离于短叶紫杉Taxusbrevifolia,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获得了美国FDA的批准[12];喜树碱分离于喜树科植物喜树Camptothecaacuminata,最初由于具有抑制骨髓细胞的严重副作用而被放弃,但在发现其具有抑制拓扑异构酶I的活性之后,又重新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注意,它可以使DNA发生裂解并重新组装[13]。在2002年,仅紫杉烷和喜树碱两种新药就占据了全球将近1/3的抗癌药物市场,总价值超过27.5亿美金。

截至2003年,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NCI)已经对5886种植物(分别代表2582个种,1358属和288科)进行了样品采集、分类整理和活性成分的初步研究,其中多数来源于物种遗传多样性较高的热带雨林地区,在该筛选过程中由于采用了中空纤维分析技术(Hollowfiberassay)而使得筛选效率显著提高。经过多年努力,许多不同结构的生物活性成分被分离出来,如香豆素类化合物(Coumarins)、葫芦素(Cucurbitacins)、黄酮类化合物、环烯醚单萜(Iridoids)、木脂素类(Lignans)、柠檬苦素类(Limonoids)、萘醌类(Naphthoquinones)和萜类化合物等。其中有许多正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如白桦脂酸和Silvestrol,后者分离于印度尼西亚楝科植物高氏马兜铃Aristolochiafoveolata的果实,它对肺癌(Lu1,ED50=1.2nM)、前列腺癌(LNCaP,ED50=1.5nM)和乳腺癌(MCF-7,ED50=1.5nM)细胞均具有抑制作用[14]。

3癌症化疗药物的研发

针对癌症发生和形成的不同阶段有许多不同的治疗策略,例如清除自由基、分解致癌物、抑制癌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增强免疫力、调节基因表达和抑制新生血管的生成等。草药和可食用植物等诸多植物来源的产品长期以来就为人们所广泛使用,因此被开发用于癌症化疗用途在安全性上是很有保障的,其中有很多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包括姜黄色素(Curcumin,结肠癌I期临床)、三羟基异黄酮(Genistein,乳腺癌I期)、大豆异黄酮(前列腺癌II期)、吲哚基-3-甲醇(乳腺癌I期)、芥子醇(Perillylalcohol,乳腺癌I期)、维他命A酸衍生物(Retinoicacid,I期)、苯乙基异硫氰酸盐(肺癌I期)和白藜芦醇(Resveratrol,I期)[15]。其它代表性的化合物还有异甘草苷元(IxocarpalactoneA)和异甘草素(Isoliquiritigenin),前者分离于可食用植物茄科的Physalisphiladelphica,其叶、茎部位的提取物可提高奎宁还原酶的活性,已知该酶与人体中化学致癌物的代谢有关,后者分离于原产秘鲁的香二翘豆(Dipteryxodorata,又称黑香豆,英文名Tonkabean)的种子[16]。此外,还有4个从构树Broussonetiapapyrifera中分离获得的黄酮类化合物,它们均为强效的芳香化酶抑制剂,可通过抑制绝经后妇女体内芳香化酶的活性而降低乳腺癌的复发率[17]。

在研究植物来源的癌症化疗药物的过程中,又有许多与药物化疗作用有关的新靶点相继发现,如抗突变、抗氧化、诱导HL-60细胞分化、雌激素受体拮抗作用和酶活性的抑制(如蛋白激酶C和鸟氨酸脱羧酶)等。与此同时,一些极具应用价值的试验方法也逐渐建立起来,例如鼠器官培养(Mousemammaryorganculture,MMOC)用于体外鉴定化合物对二羟甲基丁酸(DMBA)所致机能障碍的抑制作用。

4机遇与挑战

尽管药用植物来源的新药研发已取得了显著的成功,但在当前仍面临诸多挑战。在新药研发的过程中,先导物的鉴定、优化、开发和临床试验都要消耗相当长的时间。据估计,药物开发的周期平均为10年以上,总共需花去超过8亿美金,其中大部分成本都消耗在筛选过程中大量淘汰的先导物上,平均5000个先导物中只有1个成功通过临床试验。提高进入开发期药物的质量和数量,是新药研发人员目前面临的一大难题。由于药用植物新药研发与其它类型的药物研发相比更加复杂和漫长,目前许多制药公司都在降低其在天然产物研发方面投资的比重,并将资金转移到了疾病的诊断和预防等其它方面[18]。

为了加速药用植物新药研发的进程,需要建立一整套标准化的有关植物采集、生物活性成分筛选和化合物分离纯化的技术步骤。生物活性成分高通量筛选方法的设计是一项很有挑战性的任务,在筛选方法确定之后,化合物或化合物库即可用于生物活性的测定,通过开发天然产物化合物库,用组合化学的手段将各种化合物的特征结合起来,可从一定程度上增加可供选择的先导物的数量和命中率,但这也可能会遇到更多的问题[19]。同样,化合物分离速度的提高也有赖于新的技术手段的应用,例如,以NMR、MS和高通量X-Ray衍射技术为基础的一些新方法已经成功用于药用植物先导物的开发。有理由相信,从药用植物中发现有利用价值的天然产物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仍是新药研发的一个基本手段。

【参考文献】

[1]SamuelssonG.DrugsofNaturalOrigin:aTextbookofPharmacognosy[J].Stockholm:5thSwedishPharmaceuticalPress,2004,6:115.

[2]ButlerMS.Theroleofnaturalproductchemistryindrugdiscovery[J].JournalofNaturalProducts,2004,67:2141.

[3]HeinrichM,TeohHL.Galanthaminefromsnowdrop-thedevelopmentofamoderndrugagainstAlzheimer''''sdiseasefromlocalCaucasianknowledge[J].JournalofEthnopharmacology,2004,92:147.

[4]FrantzS.2004approvals:Thedemiseoftheblockbuster[J].NatureReviewsDrugDiscovery,2005,4:93.

[5]EisenbrandG,HippeF,JakobsS,etal.Molecularmechanismsofindirubinanditsderivatives:novelanticancermoleculeswiththeiroriginintraditionalChinesephytomedicine[J].JournalofCancerResearchandClinicalOncology,2004,130:627.

[6]BlaskovichMA,SunJ,CantorA,etal.DiscoveryofJSI-124(cucurbitacinI),aselectiveJanuskinase/signaltransducerandactivatoroftranscription3signalingpathwayinhibitorwithpotentantitumoractivityagainsthumanandmurinecancercellsinmice[J].CancerResearch,2003,63:1270.

[7]CichewiczRH,KouziSA.Chemistry,biologicalactivity,andchemotherapeuticpotentialofbetulinicacidforthepreventionandtreatmentofcancerandHIVinfection[J].MedicalResearchReviews,2004,24:90.

[8]KoehnFE,CarterGT.Theevolvingroleofnaturalproductsindrugdiscovery[J].NatureReviewsDrugDiscovery,2005,4:206.

[9]JemalA,MurrayT,WardE,etal.Cancerstatistics,2005[J].CA-ACancerJournalforClinicians,2005,55:10.

药物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病例分析;教学;

作者简介:吴海燕,主管药师,硕士。研究方向:临床药学。电话:020-87755766-8430。E-mail:Wu-hai-yan407@163.com;陈杰,副主任药师,博士。研究方向:临床药学。

我国临床药学起步较晚,对于临床药师的培养模式仍在摸索与试验阶段[1,2];2006年,卫生部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项目(以下简称“规范化培训”)启动。药学病例分析的书写可反映学员的临床思维与职业敏感性的培养情况,是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重要的教学方式[3],也是教学中的难点。根据规范化培训大纲的要求,学制一年的培训学员需书写至少10份病例分析,学制半年的学员则需书写至少2份病例分析。我院自2010年起成为临床药师培训基地,目前共招收了20多名抗感染药物专业的培训学员,对抗感染药物专业学员书写药学病例分析的基本情况与问题进行分析,并通过带教教学实践,学员书写的药学病例分析质量均有提高,现将经验分享如下。

1学员书写药学病例分析的基本情况与问题

1.1选题情况

我院自2010年以来招收的抗感染药物专业学员共书写160份药学病例分析。书写药学病例分析选题情况见表1。

1.2书写药学病例分析存在的常见问题

通过整理分析抗感染药物专业学员书写的160份病例分析作业,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四类问题:(1)选题不恰当。包括选题简单,不易展开讨论;或选题偏于宏观、讨论点过多等问题。该问题的实质是学员临床经验不足,职业敏感性较弱,不能很好的选择适宜的治疗事件。这类问题占较大的比例(37.5%),对学员来说是难点之一,应该引起带教老师的重视。(2)讨论及分析。包括没有讨论点、未针对明确的药物治疗事件展开讨论;未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论据不充分、条理不清晰或逻辑关系混乱。此类问题占35%。(3)病史摘要。病史过于冗长、治疗过程描述不清晰,不注意删减和处理病史信息,甚至与药历书写雷同;缺少与主题相关的药物治疗信息,没有强调和突出临床药师干预过程;没有体现结果,不清楚患者是治愈、好转还是死亡。此类问题占33%。(4)其他问题。缺少前言或前言没有交待主要背景;引出的讨论问题较牵强、讨论的目的不清楚;整个文章有较多书写语序、文字书写错误等;总结不切主题、空话套话多;参考文献不注意时效性、格式不规范、文献质量较差等。此类问题占15%。书写药学病例分析常见问题见表2(部分病例分析可能同时存在两个以上问题)。

2药学病例分析的相关概念

2.1定义

医学病例分析(或称病例报告,Casereport)是临床上有关单个病例或几个病例的详尽报告,通过对新发疾病、罕见疾病或某些常见疾病的不常见表现进行详细描述与记录,以引起医学界的注意[4]。药学病例分析借鉴医学病例分析,定义是患者住院治疗过程中一次治疗事件的描述,以具体病例药物治疗的过程及相关问题的分析总结为主要内容;且根据规范化培训中学员作业的要求,明确仅对单例病例进行分析。因此,药学病例分析是1例患者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1次治疗事件的描述,着重讨论一个问题,强调药师的作用。

2.2内容与要求

参考临床医学的病例分析内容,药学病例分析包括题目、前言、主体、讨论和参考文献5个部分[5],但具体的写作要求有所不同,主要突出药学特点。

2.3作用

药学病例分析的书写可以强化撰写者对不同药物治疗事件的了解和认识,提高职业敏感性、拓宽专业视野,从而培养撰写者的药学知识应用能力、药学思维能力、文献检索能力、论文写作能力等。

2.4药学病例分析质量点评

药学病例分析质量点评要点包括:讨论的问题选择适宜、分析论据充分、重点突出、病史资料简明扼要、用语规范、格式统一。具体根据《病例分析质量缺陷评价表》进行评价。

3药学病例分析写作的教学情况

3.1药学病例分析与教学药历的区别

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学员容易将药学病例分析与教学药历的写作内容混淆。教学药历(Medicationhistory)是临床药师参与药物治疗而为患者建立的用药档案[6],详细地记录患者药物治疗的全过程;且教学药历的书写经验已有较多报道,学员从中获益颇多[6]。药学病例分析和教学药历的内容、特点、功能不尽相同,但目的一致。对于药学病例分析写作的教学通常先将药学病例分析的概念以及内容以授课的模式向学员进行介绍及举例说明,并且着重讲解其与教学药历的区别。药学病例分析与教学药历的比较见表3。

3.2各部分内容的书写要点

药学病例分析的题目应突出讨论主题,简洁清晰,尽量体现临床药师作用。前言介绍主要背景,引出讨论问题,阐明讨论的目的。主体即病史摘要,应包括患者一般情况、阳性体检与辅助检查、与主题相关的疾病情况(简要概括)、与主题相关的药物治疗(详细且条理清晰)、治疗经过(强调和突出临床药师干预过程)、应有结果体现。如果病情复杂、疗程长等可辅助图表,注意书写需详略得当,与主题无关的治疗内容应舍弃,切记无关文字过多,冲淡主题。讨论部分应对该治疗事件进行讨论及分析,最后进行总结,是临床药师工作的切实体会;且需要学员具有文献检索能力,分析、归纳与总结问题的能力,也是药学病例分析的难点。在书写过程中应注意,选定主题和理论知识应与患者实际情况相结合来分析对比;应体现临床药师的逻辑推理与分析思路;注意相关因素的全面甄别;注意参考文献的引用和分析,参考文献要求引用准确,文中标注清楚、著录格式统一;还应注意文献质量,重视时效性及权威性,尽量保证国内外文献兼顾等。

3.3点评标准的告知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员明白药学病例分析的写作要点,培训老师还应将质量点评的内容告知学员。学员在了解质量点评要点后,可对应评分点对已完成的初稿进行修改,以达到药学病例分析的写作要求。

4讨论

药学病例分析的书写是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临床药师以其职业敏感性和专业视野,善于发现“不普通的事”。包括常规治疗中、特殊人群(老人、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特殊病理状态(肝、肾功能不全)、特殊药物(华法林、环孢素、丙戊酸)治疗以及特殊治疗方案[血透、腹透、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中出现的“不普通的事”,然后用简要、清晰、详略得当的语言概括事件的发生经过。通过文献检索、分析、归纳与总结问题,在书写过程中需注意理论知识与患者实际情况相结合来分析对比,体现临床药师的逻辑推理,重点在于体现临床药师在治疗事件中的作用。其书写要求与目前比较公认的方法——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即“问题导向性学习法”一致。

学员书写的药学病例分析中存在的问题以选题/命题不恰当最多见,包括讨论点过多或偏于宏观、选题简单,不易展开讨论。例如,《一例头孢菌素出现精神症状的药学监护》便属于命题过于宏观,可以改为《一例疑似头孢哌酮/舒巴坦致意识障碍的病例分析》。选择好的治疗事件是写好药学病例分析的前提,但对学员来说也是难点之一。因此,此部分着重讨论关于选题的问题。不良反应防治类可以包括新的、罕见的或严重不良反应防治措施及体会,药物与药物、药物与食物等相互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以及药物引起药物热及药源性疾病等。此类题材选择较多,尤其是初学阶段。药物治疗评价类题材可以包括给药方案(剂量、剂型、给药途径、疗程、配伍禁忌及经济学等)、疗效欠佳评价、替代药物的选择与评价、超说明书用药评价、药动学评价(ADME,特别是药物相互作用评价等)、药学监护的得失以及药物中毒救治等。尽管临床中上述问题多,但是学员选择却相对较少,原因主要在于分析、讨论比较困难。TDM相关问题可以包括影响血药浓度的因素,特殊情况下对血药浓度的影响(肝肾功能不全、血透、CRRT等)、特殊生理病理状态、药物相互作用以及遗传因素对TDM的影响等。患者用药习惯、依从性及用药教育问题可包括:用药过度、依从性差、华法林及免疫抑制剂等特殊药物用药教育等。此类题目我院学员选择较少,从侧面反映出学员与患者的直接交流不足。对于讨论及分析方面的问题,主要解决方法为可充分利用循证医学或循证药学论据进行论述,做到条理清晰、逻辑清楚。例如,对于不良反应的分析,要进行不良反应相关性判断,同时对混杂因素(其他并用药品、并发疾病)进行分析。在病史摘要方面,学员学习初期通常存在复制病历,因此病历烦琐重复,应注意将与主旨无关的内容删除。例如,讨论抗感染治疗时,患者同时出现药物性肝损伤的相关指标和病情可以略去;体格检查部分要注意删除无关的阴性指标,只保留相关阳性指标和有意义的阴性指标;且需要注意药学病例分析与药历书写上的差异。其他问题则为,文章结构要注意完整;引言部分需要进行提纲挈领;参教文献需采用核心期刊的近期文献作为证据来提高时效性和质量,书写时注意细节,杜绝语句不通顺、错别字等问题。

药物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药物分析 教学改革 综合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b)-0157-01

制药工程专业是教育部1998年在对高校本科专业调整时设立的专业,适应我国医药行业的需求[1]。制药工程是涉及化学、药学、生物学、医学和工程学等的交叉学科专业。自制药工程专业建立以来,设有该专业的高校就在不断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改革等,目的在于培养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出医药行业企业需要的药学人才。

药物分析是制药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职业药师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2]。药物的检查、鉴别、含量测定是药物分析的主要内容。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牢固学生的药学理论知识,更好地使学生掌握药物分析的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我们必须结合课程特点在药物分析教学过程中不断查找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对教学内容、方法和方式进行改革。

1 药物分析的课程特点

有药物的地方就有药物分析。药物分析贯穿着药物的研究、生产、供应和使用的各个环节。实际的药物分析包括取样、药物杂质检查、真伪鉴别和含量测定等。这也决定了药物分析是一门涉及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药物化学、生物化学、药剂学等多学科的强综合性和强实践性课程[3]。

2 药物分析的教学改革

2.1 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考虑到基础课和专业课知识点的承接,推荐人民卫生出版社的《药物分析》第6版(刘文英主编)作为教材[4]。该教材扩展了药典中的规律性知识,增加了分析代表性药物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对利用特殊方法进行分析的药物进行了重点介绍[5]。

药物分析和分析化学、仪器分析这3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互为基础,相互交叉。在药物分析教学中加入分析化学和仪器分析基本原理的学习,使三者相互穿插,互为补充。

此外,在教学内容上应适应医药行业企业的需求,有侧重点的选择药物分析的内容,结合实验分析,重点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强化检查、鉴别和含量测定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掌握仪器分析中药物分析的新方法和新技术。

2.2 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2.2.1 设置课堂悬念

在药物分析教学中设置悬念,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还能增加授课魅力[6]。如果完全按照课本讲,学生易厌倦,精力不集中,甚至睡觉。因此,老师需要把枯燥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直观。让悬念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学,带着急切想找到答案的情绪学,让学生主动起来。

2.2.2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案例剖析,引导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有针对性地研究讨论,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点的教学方法[7]。

2.2.3 双语教学

具有良好的国际交流能力可以更好的学习和掌握药物分析新理论和新技术。双语教学为学生创造与专业外语“亲密接触”的环境[8]。

2.3 教学手段的先进性

2.3.1 多媒体结合“板书”

图、文、声并茂的多媒体不仅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直观、生动、形象的表达,还能增加信息容量,提高教学效率[9]。但有时多媒体会出现知识量过大而无从下手整理的问题。采用多媒体结合“板书” 教学[10],就是将生动、形象的动画内容和简练、突出的主线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牢固。

2.3.2 网络课堂

建立的网络资源可以包括课程学习、仪器设备、相关知识、答疑测试等模块[11]。在“仪器设备”模块中提供大量的视频和模拟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学生训练时产生实训效果,真实、形象、生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相关知识”模块安排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仪器分析、药剂学等学科内容,以扩展学习范围,加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2.3.3 混合式学习

混合式学习同时具有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的优势,关键在于教学活动的设计。良好的教学活动设计能够有效地克服课程教学时间和空间上的缺陷,促进师生交流,提高学习效率。在药物分析课程教学中应用混合式学习模式,能够激发并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12]。

3 结语

药物分析教学改革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教学手段的先进性上。因此,建议在药物分析教学过程中以“加强基础训练,注重能力培养,贴近生产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为原则,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教学目的,突出教学重点,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先进手段,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自主性,使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熟练掌握药物分析的实践技能,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林贝.独立学院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陕西教育,2010,3:78.

[2] 何道航.浅议制药工程专业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J].广东化工,2007,34:93-94.

[3] 徐溢,郝敦玲,卢倩,等.药物分析教学改革的思考[J].药学教育,2007,23:40-41.

[4] 覃亮,路宽.探讨制药工程专业药物分析课程教学[J].广州化工,2011,39:151-152.

[5] 刘文英.药物分析[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

[6] 黄海英.药物分析课堂教学中“悬念”的设置[J].卫生职业教育,2007,24:53-54.

[7] 马廷升.案例教学法在药物分析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J].药学教育,2006,22: 35-37.

[8] 陈纭,李俊,陈飞虎,等.药物分析教学方式改革[J].安徽医药,2008,12:822-823.

[9] 郑敏,侯玉华.药物分析技术基础[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6.

[10] 孙媛媛,姚宏,林新华.药物分析教学实践与认实[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