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一、组织教学一分钟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抓好课前一分钟,就为这节课的成功打下了基础。学生在课间充分释放情感,情绪上属于玩乐状态,注意力集中在课间活动上,上课伊始马上展开教学则不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因为学生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教师应当用一分钟的时间组织教学,让学生尽快从热闹的玩乐情绪转入到积极的学习情绪中。在这一分钟里,教师可以走上讲台,用专注的目光环视全体学生,用眼神查看每一个学生的精神状态,用眼神提醒一些学生做好上课准备,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等待,从而静下心来准备上课。在这一分钟里,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深呼吸几次,待心绪平静下来后开始上课。组织教学一分钟用得得当,往往能收到“以静制动,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教师不要吝啬这一分钟的“空白”,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二、认真思考一分钟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学生马上纷纷举手,似乎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静悄悄的,就以为教学是失败的。其实不然,教师提问后学生不多加思考就直接回答,说明教师的提问是表层的,而不是深层的,这样的学习其实才是低效的。因为表层的提问,不能引起学生思考,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提出能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提问后教师不要急于进行过多的解释和引导,应让学生“认真思考一分钟”,当学生遇到困惑或疑问时,教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作提示,引导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学生认真思考了,才有效地参与了教学。

三、学会倾听一分钟

“认真听老师讲课”是所有教师和家长常常挂在嘴边的话,这句话伴随着学生的成长。但我们往往忽略了,课堂教学活动是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进行的,课堂上不仅仅有教师系统的讲授,还有学生精彩的见解。所以,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认真听老师讲课,还要善于倾听学习伙伴的见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勇于参与学习探讨,同时更要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学会“倾听一分钟”。倾听一分钟,学会对学习伙伴的尊重,进而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一分钟,可以了解并正确理解他人的意见;倾听一分钟,可以借他山之石集思广益,从相互的交流中开拓自己的视野;倾听一分钟,还可以有的放矢地对他人的意见提出中肯的评价和改进的建议。教师要在教学中适时提醒学生注意倾听,比如该倾听时教师暗示性地摸摸耳朵,久而久之,学生能逐步养成并学会这一好习惯,从而更有序地进行有效学习。

四、独立自主一分钟

新课程倡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而学生个体的真正发展,有赖于学生自身的努力,特别是有赖于学生能独立自主地学习。教师不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是对学生的不信任和不尊重,而且也不科学。教师应积极倡导“独立自主一分钟”,还学生以自由,还学生以独立的空间。现在的课堂教学注重合作探索,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目前有些“合作”学习中,很多学生都成了听众,只有少数学生参与其中。独立和合作要有机地结合,在合作之前先让每个学生独立学习一分钟,让每个学生自行解决问题,这时不要给学生太多的提示,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达成任务。即便学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会对问题有一定的认识,从而能充分感悟问题的重点与难点,这样才能增加参与合作的有效性。当然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学生“独立自主一分钟”,比如新授课的例题分析,许多教师往往让学生读完题就开始讲解分析,其实大可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自主一分钟”。

五、回顾反思一分钟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阶梯一:整理信息,完善题意

如今的教材,我们在教学时首先应该指导学生从纷乱的问题情境中收集、整理有效的信息,引导学生将问题说清楚、说完整、说正确,再解决问题。

教学片断:

动画呈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P37练习七第4题的场景图——在老年人运动会上,刘大伯参加长跑比赛拿了第一名。他说:“全程1.5千米,我用9.7分钟跑完。”一旁的李大伯说:“我也跑完了全程,只比他多用了2分钟。”

师:图中讲了什么事?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1:讲的是跑步比赛,刘大伯用9.7分钟跑了1.5千米。

生2:李大伯比刘大伯多花了2分钟时间。

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3:刘大伯每分钟跑几千米?

生4:李大伯跑了几分钟?

生5:李大伯每分钟跑几千米?

……

师:同学们提了很多问题,我们首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谁能把信息和问题完整地说一说?

生6:刘大伯用9.7分钟跑完1.5千米,刘大伯每分钟跑几千米?

……

反思: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是形成问题表象的主要途径。上述教学中,教师分三个层次进行引导。首先,通过“图中讲了什么事?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的问题,让学生仔细读题,充分地交流,大胆地发言,分析题中所给的信息;接着根据信息,生成出新的有意义的数学问题;最后,通过完整地说一说信息和问题,形成问题表象,完善整个问题结构,为学生解决问题搭好平台。

阶梯二:布局计划,有序解题

在老教材中,我们会很快地教会学生用综合法或分析法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如“根据哪两个条件,先求出什么”“要求什么,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等。这样的解题思路比较清晰,但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方式。而新教材则不再呈现这样的要求,注重学生自身对解题策略的思考,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思维过程条理化。

教学片断:

师:怎样求出刘大伯每分钟跑几千米?

生1:1.5÷9.7。

生2:9.7÷1.5。

师:能说说你们这样列式的想法吗?

生1:我想,问题要解决刘大伯每分钟跑几千米,就是求刘大伯的速度。已经知道刘大伯用9.7分钟跑了1.5千米,每分钟就是9.7分钟里的一份,也就是将1.5千米平均分成9.7份,其中的一份就是一分钟跑的路程。

师:与他想法相同的请举手。那列式为9.7÷1.5的同学又是怎样想的呢?这样列式解决了什么问题?

生2:老师,我觉得我做得不对。我用9.7分钟除以1.5千米,是将9.7分钟平均分成1.5份,那每份应该是指跑每千米需要几分钟。

师:看来,解决问题中有不少的注意点,需要我们理清思路,因为不同的算式表示不同的思路。

师:我们还能解决哪些问题呢?

生3:我们还可以算出李大伯每分钟跑多少千米。

生4:李大伯跑每千米需要几分钟。

师(板书这两个问题):怎么列式解决?在本子中独立完成。

生5:1.5÷(9.7+2)。

师:能完整地说说你的思考过程吗?

生5:因为李大伯用的时间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只是说比刘大伯多用了2分钟,所以首先要用加法算出李大伯跑的时间,然后算每分钟跑多少千米,只要用路程除以时间就可以了。

师:如果求的是李大伯跑每千米需要几分钟呢,你能说说思考过程吗?

生6:(9.7+2)÷1.5,就是把总时间除以千米数即可。

……

反思:看似非常简单的解题思路,由于刚学习了小数除法,部分学生还处于“路程除以时间求速度”的思维定式中,不能很好地理解“跑每千米需要多少时间”这个问题。所以,教师采用先易后难的方式,先梳理有关刘大伯的情况,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每分钟和每千米之间的区别,并在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讨论,使学生形成深刻的体验。接着解决李大伯跑每千米需要几分钟的问题,学生就能比较好地根据问题进行解答。这样,教师在学生交流中,引领他们的思路从零散走向完整、从模糊走向清晰、从无序走向有序。

阶梯三:比较反思,达成共识

课堂上呈现了不同列式对应不同的解题思路,教师可以及时地组织学生回顾自己的解题过程与方法,进行比较与反思,总结解题经验,达成共识。

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它们都是用9.7分钟和1.5千米这两个信息列成除法算式,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每个算式的意义呢?

生1:我认为应该看除数,除以9.7分钟就是算每分钟跑几千米;除以1.5千米就是算跑每千米需要几分钟。

生2:我有补充。我觉得问题中求跑每千米需要几分钟,就是将9.7分钟平均分成1.5份,每份就是跑每千米需要几分钟;如果问题求每分钟跑几千米,就是将1.5千米平均分成9.7份,每份就是每分钟跑的路程。

师:是啊,我们在读题时可要仔细分析,列式时交换了被除数和除数的位置,所表示的意义就不一样了。

生3:老师,我还有补充。像李大伯这样,不知道真正的所用时间,应该先算出来。

师:真不错!解决问题时,我们不仅要看清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还要弄明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一、情景激趣,引发思维

由于小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学生生活中碰到的场景搬进了教学课堂,通过形象、具体的移动变化、动态的图像与音频信息构成了仿真的学习情景,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展开想象,引发思维,并通过多媒体技术把学生思维的过程形象的表达、再现出来,使学生在细新颖而富有童趣的操作活动中提高了形象思维能力。

二、展示过程,突破难点

数学教学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为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就可以利用计算机的回放功能,将教学中重点涉及到的知识形成的过程全部进行回放再现在学生的面前,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使利用其它教学手段难以觉察的关键点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视觉范围之内。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鲜艳色彩、旋转的画面,直观形象地把两个一样的梯形通过旋转180度平移一系列动感的画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屏幕上生动逼真地显示了图形的剪拼、旋转、平移的过程,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创造了美的情景。

三、化静为动、理解记忆

由于身心发展的特点,小学生对处于动态物体的感知反应快、印象深。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正可以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动像和静像有机结合的优势。因为多媒体课件具有集文字、动画、声音、图像于一体并可同时进行展现的优点,所以可以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扩大了学生的认识空间,缩短了学生的认识过程,减少了学生想象的困难,为学生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飞跃提供了有力支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在具体操作上,可运用定格、慢放、加速、重复等手段进行增、删、变、调。例如:教学"角的认识"一课时,利用计算机课件的点、线的闪烁、依次闪动角的边、顶点,来使学生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紧接着把角的实物的模像去掉,抽象出平面图,完成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了这一知识。

四、再现"活"的生活经验

小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又充满了好奇。然而常规教学由于受时间、空间等的限制,无法有效地创设较多的实际问题情景,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多媒体技术加盟课堂教学后,可以创设丰富的生活情景,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例如:学习"时、分的认识",离不开钟表及钟表模型,传统数学课学习这部分内容,常常是借助钟表或模型,讲解钟面的组成及大、小格等知识,并以此为基础来解释某一时刻。仔细剖析后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设计显然忽略学生已有的对钟表的感性认识。如儿童观看电视节目,每当整时或半时屏幕上就会出现相应的时刻,这时儿童就会自觉或不自觉的与挂在墙面上的钟表相对照。因此,充分运用多媒体来设计教学环节,再现生活情境,可取得绝佳的效果:情境---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电视或广播节目的播出时间;再现---电视或广播播放的时钟画面;理解---不同时刻显现出位置不同指针的界面,来帮助理解;重现---运用课件设计出放大的钟面,进一步帮助理解钟面的大格、小格等相关钟面知识。拓展---(课件演示)体验一分钟有多长及时、刻的两种记法等。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现实生活场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入手,让学生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进而乐此不疲地进行学习。

五、及时反馈,巩固提高

遗忘规律要求人们对所学知识要及时复习。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教师难以全面顾及跟踪每一个学生的课内复习巩固情况。学生的课外复习有时又因为家长不恰当的"压迫"而流于形式。计算机学习软件特有的双向交流的"反馈"功能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尤其是在复习过程中,双向信息交流活动所反馈的信息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任务的某些重要部分,使矛盾突出,有利于学习难点的解决。反馈越及时越有利于学习。在教学中,计算机可随时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给学生。例如,计算机能及时提供正确答案,及时判定学生的答案正确与否。如果答对了,计算机屏幕上显示"真棒!"、"你很聪明!"等激励性的言语,使学生兴趣盎然,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即使学生答错了,计算机也会很友善地建议他"多想想"、"你能行",有的还伴以美妙的乐声。学生在这友好的激励和鞭策情境中,不断以愉悦的心绪及时地巩固自己的学习成果。

六、合作探究,培养创新意识

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小学数学的合作探究教学,有助于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探索,多渠道地进行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教学低年级数学实践活动课"拼出美丽的图画"时,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合作探究小组,让每个组里的同学大胆地进行创造性地拼摆活动,然后由代表到视频展示仪上交流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体思维空前活跃,互相启发,创新意识得以增强,竟然有30多种拼法,有的像机器人、有的像小山、有的像汽车、有的像路标……。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学课堂;五分钟限时测试;教师反思

一、概念界定

所谓课堂“五分钟限时测试”,就是一堂课上完后,教师利用课内的后五分钟时间对本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简单测试,通过测试后得到的结果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评价一种的有效方法。

五分钟限时测试的意义在于:①反馈及时,真实可靠,可信度强;②无需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组织题型,容易操作;③根据反馈的信息可及时调整教师的教学行为,简洁有效,针对性强。

二、问题的提出

一次,听八年级一位教师的课,一节课下来感觉挺不错的。等小结完毕,笔者在黑板上写了五道题让全班56名学生做,规定时间是五分钟,时间一到就立即收上来。

7.3一次函数测试题

1.下面四个函数哪个不是一次函数( )

A.y=0.3(x+1) B.y=0.4x-16

C.y=■x D.y=■

2.y关于x的一次函数y=-2(x-1)+x中的一次项系数k= ,常数项b= 。

3.若y=(m-2)■是一次函数,则m= 。

4.已知y是x的正比例函数:

(1)若比例系数为-■,则函数关系式为 ;

(2)若x=-3,y=6,则函数的关系式为 。

5.已知y是x-1的正比例函数,当x=-2时,y=9,

(1)求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

(2)自变量x取何值时,得y≤8。

第1、2、4是课堂教学重点的概念题,第3题是一字不改的课堂练习题,第5题是只改了几个数字的练习题。批阅结果统计如下表:

从上面得到的统计结果看,不难说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不理想。特别是第3、5两题,为什么在课堂上看到的现象与测试的结果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

三、分析问题

第1题错误的有21人,其中选A的有14人,选C的有7人。主要原因是概念不清,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关系辨析不清。

第2题错误的有14人,k和b全错的有7人,k正确b错误有2人,k错误b正确有5人。主要原因是计算错误和不会方法。

第3题错误的有41人,其中审题不细的有26人(m=±2),概念不清的有11人,其他原因有4人。

第4题错误的有11人,主要原因是计算错误6人,方法不会的有5人。

第5题错误的有33人,因概念不清而出现错误的有23人。错解如下:

解:y是x-1的正比例函数

设y=k(x-1),把x=-2,y=9代入,得K=-3,

y=-3x

另外,方法不会的有6人,其他原因出错的有4人。

从上面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第一,教师的教学设计有问题。教学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教学质量,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在设计之前,教师要充分考虑班级的实际情况和学生认知结构,不能凭感觉、凭经验。在课堂上凭教师的提问、学生举手回答所得到的反馈是不能说明全班学生的真正掌握情况的。因为:①提问到的学生是否具有代表性?②学生自己举手是否真实地表达了他(她)的真实程度?③课堂上的每个知识点学生是否真正掌握?

第二,学生对概念辨析与方法掌握的关系不清。由于许多教师对数学的概念教学一般都不太重视,认为只要多做题,并及时总结方法技能即可。殊不知,学生如果概念不清,讲了再多的方法学生也是无法理解的,更不用说应用了,造成的结果是课堂效率低下。

四、课堂“5分钟测试”给教学反思提供了依据

课堂“后5分钟测试”是反映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平台。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的教学反思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中学数学教师直接置身于现实的动态的教学情境中,能够即时观察教学活动以及相关现象,如果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后,能够依据自己的教学过程自觉地进行反思,那对以后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课堂“后5分钟测试”的结果,是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依据。

1.反思教学设计,提高教学的整体有效性

教学设计是教师为上课而做的准备工作,它是教师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积累有关资料、设计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制定教学计划等的依据,是教师有效上课的重要前提。反思教学设计不是一般地回顾教学设计情况,而是深究先前的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对不合理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进行变革,重新设计教学方案。反思教学设计就是对教学设计的各环节进行再思考。

(1)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2)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反思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也不思考解决方案。

(3)对教学设计中不完善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改进。通过教学反馈,检验实际的改进效果。

(4)如果重新上这节课,会怎样准备?有什么新的想法?听课的教师或者专家对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自己有什么启发?

2.反思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促进知识点的有效落实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的首要环节,是一节课的纲领;对纲领认识不清,或制定错误,那注定是要打败仗的。教学目标中的“学会”、“理解”、“掌握应用”等条目的内涵要清晰,理清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之间的关系。内容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否则就达不到预设的效果。

教学目标通常是策略性的,可观察、测量、评价的。结合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在设计教学目标方面除细化目标外还应:

(1)对教学目标应定量描述,如在5分钟内要解决一道用配方法求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的问题。注意这里的5分钟,仅仅是常态环境下的一个教学假设,它看似一个常量,实际上,这里的时间应该是教学内容、学校生源、班级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的一个多元函数,应考虑具体情况设定具体的达标时间。

(2)明确设定完成具体教学目标的行为条件,如自主完成、合作完成等。

(3)构建二级目标,弥补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之间的断层,如哪些学生完成什么内容都应明确。

(4)教学内容的设计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内容的设置应有梯度的,层层递进。

(5)建立课堂预警备案,对实施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超出预设的行为要有应急方法。

3.反思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设计,增强情感效果

教学设计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将课本中的知识信息重新组合,以转换成输出状态的知识信息。

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应具备:

(1)要有章节的整体设计和每节课的整体思考。

(2)要有教法、学法的设计,教法、学法的设计与制定应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如果把确定教学目标和了解学生的初始特征当作医生弄清病理、诊断病情,那么教学方法的制定与设计无疑就是开处方对症下药。

(3)要认真准备小结。不少教师认为小结是教师在课堂上随机应变的事,或者写小结也只是新授内容的简单重复。这样的小结没有起到画龙点睛、承上起下的作用。

(4)要对每节课进行自我总结,加强同教材教师间的集体教学设计。

4.反思对学生初始特征的了解,少走弯路、叉路

在教学设计中除了教学目标的设计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对学生初始特征的了解。一个不了解学生的教学设计是收效甚微的。

现实中,一些教师虽然知道备学生的重要性,但却疏忽对学生的了解,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设计知识目标上,使课堂往往出现以下现象:

(1)忽视对学生现有认知水平与能力的了解,常听到有的教师埋怨学生:“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这道题都讲过几遍了还不会做。”

(2)教师站在讲台上洋洋洒洒,慷慨激昂,学生似沉默的羔羊。

反思现象一: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认知水平。制定的教学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生发展,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这道题都讲过几遍了还不会做。”碰到这样情况,教师不应埋怨学生,而要深刻反思出现这样状况到底是什么原因,是学生不接受这样的讲解方式,还是认识上有差异;是学生不感兴趣,还是教师点拨、引导不到位;是教师制定的难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上的难点出现了不合拍,还是教师期盼过高,学生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时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千万不能埋怨责怪学生,不反思自己,以致把简单的问题都变成学生的难点。因此,教学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要教给学生需要的数学。

反思现象二:作为教师,必须在设计教学内容前,切实了解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认知上存在的困难,而不是凭主观想象组织教材,以致出现学生听不懂的状况。或者对那些学生已懂而没问题的内容,教师却反复大讲,令学生感到失望。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之前,先了解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学生的知识需求,要突破重点、难点,要做到“挠痒挠在痒处”。例如,有位教师在讲授“圆”这节内容之前,先让学生回答一个问题:“大家知道圆吗?能对圆作一描述吗?”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发现:学生对圆并不是一无所知,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师从学生反馈上来的信息确认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并据此设计教案、选择教法、创设问题情景,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创设情境;生活性;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191-02

【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选自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教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通过了解小明一天中的活动安排,了解时间的意义。在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同时为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本节课以认识整时和半时的情境为题材,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看钟表,并会认读整时与半时的时间。并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适当地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使学生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好习惯,学会合理安排自己每天的生活和学习,

【重难点】重点:认识钟面,会认读整时、半时。

难点:正确认读整时、半时,并理解“大约几时”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1、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上课之前呢,我们要先来猜一个谜语。(课件展示谜面)

评析:“猜谜语”的导入方式,抓住了了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简单的谜面也会让学生争先恐后得回答,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

2、师: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钟表,你们能找到钟表里秘密吗?

3、展示各种钟表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同伴之间交流。要求学生拿出食指,跟着老师从1指到12,认识时针和分针转动的方向。

4、拿出时钟模型,讲解哪一跟是分针,哪一根是时钟,还有哪些数字。将时钟的共同点罗列出来并做一个简单的钟表图片。同时让学生观察自己手上的时钟模型。

评析:钟表这个新事物,是在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来引出的,教师只需要稍作引导,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在发现中探索新知。通过说钟面这个环节,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畅所欲言,同时也通过合作学习、交流讨论的方式,解决第一个知识点。这里要注意引导学生语言的组织能力。

二、引出《小明的一天》

1、师:你们都知道怎么通过钟表来看时间吗? 知道自己什么时候都在做什么吗?

2、(课件展示图片)展示小明一天中的活动安排,让学生先观察,小组讨论,说说小明一天中都做了些什么。

评析:授新课之前让学生自己先观察上课的内容。也许某些学生并不会注意到小明的一天与时间有什么关系,所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在交流中发现,为之后的授课埋下伏笔。

师:先看第一张图片,说一说从图片上看到了什么?

师:(展示时钟图片)大家仔细观察这个钟。分针指向哪里,时针又指向了哪里?

师:(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7。)表示七时。

学生继续观察,通过观察时针和分针的指向,得出结论并举手回答。

3、显示钟表,说出时刻。

4、说一说,怎么样看时间?

结论:分针指向12,时针指几是几时,表示整时。分针长长指向6,时针过几是几时半,表示半时。

评析:直观教学,让学生通过不断地观察钟表,认知钟表,掌握对整点和半点的认识。教师的及时反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适当的竞争也能够维持学生在课堂上思考并回答问题的热情。

三、实践操作

1、教师拿出时钟拨一拨,根据教师的时钟模型要求学生说出时刻。

2、学生拿出自己的小钟表,教师说时刻,学生拨一拨。

3、同桌互相合作。先左边同桌说几时,右边同桌拨。交换进行。

说一说应该怎么拨时钟的两根针,强化“分针指向12,时针指几是几时;分针长长指向6,时针过几是几时半。”

评析:一年级学生对于时间的概念还较为薄弱,因此要借助生活中的场景及图片,让学生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拨一拨、想一想的顺序,有序地进行教学,使得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将知识点练习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接受。

四、课后延伸

画一画,根据本节课学的内容画一个钟表。挑选几个典型实物投影,让其他学生指出错误,并总结时钟的特点以及整点和半点的表示方法。

评析:设计画钟表的环节能够更容易得发现学生常犯的错误,比如整个钟面未平均分成12等份、表示半时的时候时针未过半等等。小学生虽然不容易发现自己的问题,但是能够较轻易地发现他人的问题并试图纠正,所以展示一些较典型的错误例子,让学生更容易的发现自己的错误,加并深对时钟的认识。

五、课后反思

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还是机械的,主要看其能否满足有意义学习的心理过程和条件。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能否帮助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低年级已掌握的知识较少,因此教师就应该尽可能在课堂中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在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之间通过情境架起“桥梁”和“脚架”,来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同时,教师要确保讲授的语言清晰、鲜明、生动,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要增加讲授的感彩,以情激情,使得学生能够更轻易地进入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尤其是对于某些上课容易分散注意力的学生,生动形象的情景创汇较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有效教学,应该是教育者对课堂教学的一种价值追求。教学活动充满着复杂性和生成性,面对具体的学生、具体的内容、具体的教师,教学的方法用过是变化无穷的,教师所能够创设出的情境同样也应该是多姿多彩的。

参考文献:

[1] 丁大秋,李 辉.情境创设应富有理性[J].小学教学研究,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