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认识图形教案

认识图形教案

认识图形教案

认识图形教案范文第1篇

一、 “图形与变换”的教学内容、目标与课时

小学阶段“图形与变换”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对称、平移和旋转,以及从变换的角度(指图形对称、平移与旋转三种基本变换)欣赏图形、设计图形。教材分三段出现,具体安排见表1。

二、 “图形与变换”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对于这部分知识的教学,重点有三个:一是对称、平移、旋转现象的认识与判断。“图形与变换”中最基本的三种现象是对称、平移和旋转,只有对这三种基本现象的特征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图形的设计与欣赏教学才有可能展开;二是画图形的对称轴和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后的图形。这是“图形与变换”知识的基本技能;三是说出基本图形经过平移、旋转与对称变化形成新图形的过程。把这个要求当做重点,是因为能说清楚图形的变化过程,说明学生就会欣赏图案,而设计与绘制图案必须建立在观察图案变化过程的基础之上。以上重点可以概括为“认”“画”“说”三个字。

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图形与变换”的教学难点主要有三个:一是数平移图形的单位数。学生容易把起点也当做平移的一个单位;二是表述图形平移或旋转的变化过程。学生在表述时出现的现象主要是不完整、不严密和使用数学语言不规范。如“图形A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得到图形B”,说成“图形A绕O点旋转90°得到”,或“图形转动了90°”等;三是图案设计与绘制。特别是动手能力与美术功底较差的学生,在这一点上很难达到基本的教学要求。

三、 “图形与变换”的教材编写意图与特点

学生通过折纸、玩纸风车、照镜子等活动,较早地积累了平移、旋转、对称等生活经验。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如开门、开窗户、电风扇转动等,以及植物的叶子、动物的身体、建筑物的造型等为学生认识平移、旋转与对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由于现实生活中图形变换的现象随处可见,对图形平移、旋转和对称这三种现象的数学解读,有助于学生了解二维空间里图形变换现象的基本特征。从变换的角度欣赏图形、设计图案,体验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对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了解图形之间的联系,以及感受图案之美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以上思考,教材编写了这部分教学内容。

这部分教材的编写,有下列特点:

1. 通过图形实例展示,揭示图形变化的基本特征。如“对称图形”的教学,就是通过展示蜻蜓、蝴蝶等模型图,引导学生在观察中,获得图形对称现象的认识;“平移与旋转”的教学是通过游览车的平行移动与纸风车的旋转等现象的画面展示,来引导学生认识平移与旋转的基本特征。

2. 通过图形变化实例的展示,使学生知道一个(四年级上册)或多个(六年级上册)简单图形,在旋转、平移的过程中,能形成一个较复杂的图形。通过观察实例,体会图形变化的特点。

3. 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大量的实践活动,获得图形变换的直观体验。如三年级下册中折对称轴、观察对称图形,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四、六年级的图案设计与欣赏等,都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活动,以使学生获得图形变化的感性认识。

4. 联系生活中的变化现象,理解图形变化的基本特征。学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对称、平移、旋转现象的生活经验,教材中随内容的安排,适时与学生的已有经验联系起来,如“照镜子”“观察树叶”“设计花瓣图案”等随处可见,使教学活动能基于经验、升华经验,建立表象,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图形变化的基本特征。

四、 “图形与变换”的教学要求

1. 借助生活现象认识图形的三种基本变换现象。由于生活中变换现象非常普遍,又非常动感直观,小学生喜闻乐见,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应用生活中儿童熟悉的变换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图形对称、平移和旋转三种基本变换现象。

2. 重视引导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经变换后的图形。从变换的物质世界过渡到图形世界,归纳出图形变换的三种基本现象,是本部分知识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但是仅停留在现象认识的表层是远远不够的。当学生获得对称、平移与旋转的初步认识之后,要求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经变换(对称、平移或旋转)后的图形,是引导学生从图形变换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也是“横向数学化”(“横向数学化”是指从生活或情境到数学的过程;从数学到数学的过程叫做“纵向数学化”)的过程,这是“图形与变换”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任务,必须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

3. 灵活应用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的变化方法进行图案的综合设计。许多复杂的图案都不是由单一的变化现象得来的,随着年级的升高,特别是在六年级上学期,必须要求学生会灵活应用对称、平移和旋转三种基本变化方法,进行图案的综合设计。有些图案的设计还可以与比的知识结合起来进行。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利用电脑引导学生设计出更精美、更复杂的图案。

4. 欣赏并体验图形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由于这部分知识无论在家庭、学校或社会,无论在植物、动物、人体或建筑等方面,都联系紧密、应用广泛,所以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欣赏体验。

五、 “图形与变换”教学时要注意的问题

1. “图形与变换”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定位要与美术教学区别开来。美术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在应用图形对称、平移与旋转的变化方法进行美术创作时,主要是突出美术方法的应用与再现对称、平移与旋转图案的美感要求;而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现、解释生活中图形变化的数学现象,培养空间观念,以及应用图形对称、平移与旋转的变换方法解决数学问题。两者在欣赏与图案设计方面有相同的教学要求,却有不同的教学价值追求。特别要指出,美术视觉上的对称、平移与旋转图案与数学上的对称、平移与旋转图案有本质的不同,前者是视觉感受图案,如同样是平移连续图案,后一幅图与前一幅图可以有大有小,这是视觉原理在平移中的应用;后者是精确等值图案,如平移连续图案,每一幅图的大小、形状一定是完全一样的。

2. 学生画平移与旋转后的图形,都要求在方格纸上进行,并有一定的规则。不借助方格纸要求学生画变换后的图形或图案,是不规范的超越《课标(实验稿)》的要求(美术教学没有这样的要求)。平移图形只要求在上下与左右两个方向进行;旋转要求围绕一个中心点,按顺(反)时针来进行。

3. 图案的设计要求学生带好画图工具。如尺子、彩色原料盒、画笔等。教师还可以准备一些有底板的画图用纸,发给学生,以提高图案设计的效果。

4. 向美术教师了解学生的美术基础,提高学生的图案设计能力。图案设计是本部分知识的教学难点之一,除对称、平移与旋转三种图形变换的基本特征掌握程度会影响学生的图案设计水平之外,其美术基础与动手能力也将影响到学生绘制精美图案的水平,所以教师在图案设计教学时,要弄清学生的美术基础,以便因材施教。

认识图形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 课堂教学效果 策略与方法

课堂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主阵地,如何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策略,促进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是每一位教师一直探索的问题。以下就本人的教学工作实际并结合他人的教学经验,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 研究教材、审视教材,增强对教材的驾驭能力,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我们要尊重教材,但绝不意味教师要迷信教材,受缚于教材。编者在编写教材时,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的了解远没有一线老师清楚。因此,教师完全可以自信地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造,以适应学生的情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现结合本人教学工作的实际举以下两个实例。

实例一:学生在学习人教版必修①关于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链这部分内容时,编者并没有考虑到刚升入高一的学生并未学习过化学键的有关知识。因此,若按教材中介绍的方式进行讲述,学生根本弄不懂该处知识。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参照苏教版教材中对该部分内容的处理方式,首先向学生介绍化学键(共价键)的有关知识,然后再引导学生理解氨基酸究竟是怎样脱水缩合形成肽链的。经过我对教材内容的这一番“篡改”处理后,学生很轻松地接受了这部分知识,使这一难点被成功突破。

实例二:进行“光合作用过程”教学时,对于暗反应过程的介绍,课本把暗反应整个过程分为二个步骤:(1)CO2的固定;(2)C3的还原、糖的生成和C5。编者这样处理的目的是想降低难度、减轻学生的负担,但殊不知,这样处理后,反而使学生并不清楚暗反应到底是怎样进行的。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暗反应过程还原为原有的三个步骤:(1)CO2的固定;(2)C3的还原;(3)C3的去向。经过这样增简为繁的科学处理后,学生真正清楚了暗反应中每一步所发生的变化。

从以上实例可以看出,对于教材内容的处理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两个要点:一是对教材内容的处理要符合科学性的原则;二是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只有兼顾这两个方面的改造才是成功的、合理的。

二 重视对教学资料中图表的解读,增强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现行的各种版本的中学生物教材都有大量的图表信息。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表,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探究新知识的能力。具体地说,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有效地、准确地抓取图表的相关信息。

1.细品精析,从图形本身解读隐含信息

图形中图的形状、大小、位置、颜色;图中的箭头以及曲线图中起点、终点、折点、交点;图形的走势等,这些都可能是题目中的一些有用的信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对图形本身信息的识别能力,把隐藏在图形中的信息解读出来。

实例:下图是从一种二倍体生物体内获得的某个细胞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此时的细胞中含有4对同源

染色体,8个DNA分子;

B.这种生物体内所含的多糖是

糖原;

C.此细胞是减数分裂的后期示

意图;

D.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纺锤体

和赤道板。

分析图示:对于此图,从纵向上看,原来属于同一染色体的两条染色体单体已经分离,因而可判断是细胞分裂后期图;再从横向上看,有大小、形态相似的染色体,即有同源染色体的存在。据此可判断此图为有丝分裂的后期图,故选A。

2.发散迁移,找到各图形间的联系信息

图形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当题目中同时呈现两个或多个图形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把这些图形进行比较,从中筛选、择拣出最有价值的信息,以利于最终解决问题。

实例:将一植物横放,测量根和茎生长素浓度与其生长状况,如下图所示。则曲线上P点最可能对应于乙图中的位置是( )。

A.a

B.b

C.c

D.d

分析图示:首先分析乙图,据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可知:根对生长素比较敏感,过高浓度生长素会抑制根的生长,将该信息迁移应用于甲图,可判断出P所在的曲线为根上的,再根据乙图中根部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了生长,结合甲图中P点处在较高的生长素浓度下,最后确定P点最可能是d点。

收获感悟:当遇到题中有多个图形或表格时,不要孤立地去分析每个图,而是要把多个图表联系起来,综合分析,从中提炼出有用的信息,再把信息迁移到相应的图形上加以运用。

三 积极主动地收集学情信息,不断优化教学方案,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通过信息反馈的方式,及时了解教与学的情况,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信息反馈的方式多样,可用座谈式,也可用信息调查表的方式。座谈式可选择班级中优、中、差三类学生的代表与老师面对面交流,以了解学生在哪些知识点上还存在疑惑、不清之处。这种方式可在每节课后进行操作。信息调查表的方式更适于在一章内容结束后,教师把本章所有知识点列出来,印发给学生,理解清楚的打“√”,尚有疑惑处打“?”。这样做可使教师在一章内容结束后,及时利用复习课进行查缺补漏,不至于对后续知识的学习造成影响。下面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说说我是如何通过学情信息反馈来调整教学方案的。

实例一:在学习必修(3)中“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这一节内容时,我们知道每一营养级生物所同化的能量都有一个去向,就是被分解者利用,最终散失掉。在教材及许多资料中,都说成是通过分解者的呼吸作用散失掉的。我在教学中也未注意,自然地也是按照这种说法向学生介绍的。在课后与学生的座谈过程中,有学生就这一点提出质疑,因为按照呼吸作用的概念,呼吸作用是发生在细胞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供能的过程,而动植物遗体被细菌、真菌等分解者利用的过程先是在细胞外进行,然后小分子有机物进入分解者细胞内才可通过呼吸作用被分解者利用。因此,该学生认为这部分能量是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散失的(既包括胞外分解,又包括胞内的呼吸作用)。我听后,认为学生的分析有道理,为慎重起见,我认真查阅了《微生物学》、《生态学》等有关书籍,确认了学生说法是正确的。于是,在随后的教学中,我及时予以纠正。这件事情,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教学反馈的重要性,也深刻领悟到什么是真正的教学相长。

实例二:在学完人教版必修(1)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后,因为这一章知识难点多,且是学习必修(2)的基础,因此,为了了解学生的情况,在本章结束后,我及时设计印发了一张学情信息调查表,调查表中把本章所有知识点全部罗列上,待反馈表收上来后,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较好,但是后来做本章测试题时,却发现学生的情况并不乐观。这是什么原因呢?经反复思考,我认识到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与知识的运用之间缺少一座桥梁,这座桥梁需要老师帮助搭设。于是,我用一节课的时间专门对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核DNA、染色单体数目的变化规律进行总结,又结合几道典型题,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思考,结果使学生对知识的利用能力得到了提升,遇到有关问题时,不再茫然无措,而是能用正确的方法解决。

以上实例都深刻地说明了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这是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一大重要推动力。

四 尝试使用导学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近年来,不少地方特别是苏南很多学校开始实施新的教学模式——导学案。这种模式以其特有的新颖性、实用性、高效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人从上学期也开始尝试着利用此方式改进课堂教学,效果较好。现就导学案的本义、导学案的基本环节以及使用导学案的体会略作阐述。

1.导学案的构成

第一,教案:传统教案是教师认真阅读教学大纲和教材,经过分析、加工、整理而写出的教学过程案例,它着眼于教师讲什么、如何讲,侧重使学生学会。

第二,学案:学案是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它侧重于学习内容的设计,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使学生会学。

第三,导学案:所谓导学案,就是指教师的教案与学生的学案进行有效结合的一种文本运用方式。导学案的优点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学行为,注重学法指导,强化能力培养。

2.导学案的基本环节

导学案的基本环节是:导思、导学、导练。

第一,导思:“导思”是指在导学案中设计一定的问题情境,创设的问题要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以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

第二,导学:导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及学生自学中提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教师的讲解要注意精炼性、针对性和启发性。教师的讲解不必面面俱到,但要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针对性的讲解。教师的讲解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思考,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导练:训练题的设计要精致、简练,既要有基础知识的检验,又要有基本技能的训练。

3.使用导学案的体会

实行导学案可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真正成学习的主人,也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了较大的提升。这是一种值得尝试、推广应用的新方法。

参考文献

认识图形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校体育学 体育教案 作品 著作权 保护

一、问题的提出

著作权是知识产权中的一种权利。目前,教育界知识产权意识不强,未进行有效保护,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比较普遍,而受害方未得到知识产权法律救济。2002年重庆市语文教师高丽娅与自己所从教的小学之间的教案纠纷是我国首例教案著作权纠纷。原告诉称自己的44本教案本已被被告销毁或卖给废品站。原告认为,教案是个人智力和创造性劳动的成果,学校检查之后应该退还原告,被告的上述行为侵犯了教师的合法权益,根据《民法通则》、《教师法》、《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诉请法院判令被告返还44本教案,并赔偿损失8800元以及承担相应的诉讼费用。此案的审理可谓一波三折,最后原告变更案由,以被告侵犯自己作品的著作权为诉讼理由才使本案最终审结并获胜。本案涉及到教案是否属于作品?教案是否是职务作品?教案本所有权与教案著作权之问的关系?等等。体育教案属于教案中的一种,同样属于著作权客体。笔者企图通过本文来唤起教育行政管理机部门、学校领导、体育教师的知识产权意识,切实保护体育教师的智力成果,激发体育教师的创新精神,进行创造性工作,以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二、体育教案的含义

体育教案(也称体育课时计划)是体育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等实际情况设计出的教学基本结构和过程的书面表达形式。教案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体育教师所具有的体育课程教学理念,体现了体育教师对学习领域的有关学习水平目标及其内容标准的认识和理解,凝聚着体育教师对学习对象、教学条件、组织形式和方法等钻研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教师的教学风格。体育教案包括纸质教案或电子版教案、多媒体课件等形式。体育教案包含了教案格式、课时安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板书设计、场地利用、教学组织、教学进程、运动负荷、课的密度、学习评价、体育绘图、录音资料、录像资料、摄影资料、学习资源、参考书目、体育作业等具体内容。

三、体育教案的著作权与教案本的所有权

1.体育教案具有著作权

著作权(也称版权)是指作者及其他著作权人对文学、艺术、科学作品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著作权所保护的不是作品的思想内容,而是表达该思想内容的具体形式,或者说,著作权是通过保护作品的表达形式来达到保护作品思想内容的目的。作品的著作权伴随着作品的创作完成而自动产生,无须履行任何注册登记手续。

(1)体育教案是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

著作权法对作品的规定。著作权法及其实施条例没有对体育教案是否属于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作品”做出明文规定,但是,通过对相关法律的解读,可以判断体育教案属于著作权法保护的“文字作品”。

认识图形教案范文第4篇

一、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载体

“传统纹样”是教科书中的图案教学内容,它可以扩大学生视野,增强现代设计意识。过去将图案课作为独立的设计实践,对初中学生来说是较为困难的,因为图案包含了设计构思和创造因素,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设计想象力和绘画表现力,而且又是在45分钟的课时内概括地把思维语言转化为形象,困难的确很大。因此,已往美术课中的图案学习内容,学生常常是满怀喜悦上课,终因失败而灰心。原因是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缺乏联系,繁复相因的形式法则使学生不易理解,表现技法难度过高,使他们无法完成自己满意的作业,造成学生喜欢画画,却不喜欢美术课。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笔者以学生生活体验为载体,在上《传统纹样》课之前,布置学生观察收集家中已有的自己熟悉的生活日用品,如饭碗、茶杯、瓷花瓶、脸盆、床单、被套、靠垫、窗帘、文具盒、书包、练习本等日常用品上的图案,将学习内容与日常生活相联,让学生感受到图案在生活中处处存在,与我们亲密相伴。使同学们了解它,喜欢它,继而在课堂学习中不感到陌生,有信心学会表现它。

二、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切入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为了上好图案课,使学生对图案能有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并乐意接受和主动积极完成作业,笔者改变以往图案教学以写生----变化为先导的传统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主创意、积极思考,并支持、鼓励学生合作完成作品。其方法是: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熟悉并且喜欢的物品带到课堂来设计装饰图案。同学们都带了自己挑选的物品,如小塑料杯、塑料壶、塑料碗,自制信封、纸提袋、小拎包、文具盒、白瓷盘、瓷花瓶、玩具等物品。在教师的指导下,应用手绘或剪贴的办法,为自己的小物品设计图案,也可以与同桌合者作完成。课堂上同学们兴致勃勃,全力以赴。但是,在绘图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图形布局不当,松散琐碎、重心不稳的问题。针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适时讲解图案设计必须遵循的形式法则,让学生运用变化与统一、对称与平衡、节奏与韵律的形式规律,解决图案不美的问题。这三条基本法则都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在美术形式上的体现,它具有很大的普遍性,适合于任何艺术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学生动手的过程中,针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讲授图案的设计方法,学生的反映是迫切想听老师的讲解与指导,一边操作一边吸取知识,既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又比以往填鸭式灌输知识的效果截然不同。

三、正确看待学生的模仿与创新

认识图形教案范文第5篇

一、主张以手绘为主,加强动手实践能力

在平面构成教学过程中,就学生完成作业的方式而言,可以用电脑辅助来完成,也可以通过手绘来完成。前者作业速度会加快,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完成较大的作业量,但是有一定的弊端,用电脑个性语言不强,容易抹杀人的性格与个性特点,等等。我认为平面构成这门课的作业练习应以手工绘制为主,平面构成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往往在大学一年级开设,作业通过手绘来完成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帮助学生顺利的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活动,是一种思维运动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打开设计思路,培养学生自己做实验的能力,从实验当中去发现美,创造美。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可以大大增强学生脑与手的协调能力,进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为以后的专业设计铺平道路。

二、与图案课相融合

“图案”是日文的译词,此译词又是从西文“design”翻译过来的,其含义是设计、图案、花样、构思、打样和布局.图案具有特定的装饰性和实用性,它是与工艺制作相结合,相统一的一种艺术形式。图案课是美术教学中一门专业基础课.学生通过对图案摹本的对临、背临,记住并掌握常用的图案纹样,进而体会中国传统图案纹样的特点和韵味,并且能够在设计中加以灵活运用。

我国从20世纪20年代起便将图案课列为主干课程,80年代引入包豪斯设计观念,情况发生了变化。平面构成的出现使传统图案被推上了批判地位,曾引发了是以平面构成替代传统基础图案还是相互并存、互融的学术探讨。我认为,在开设平面构成课程的同时,可以增加一定量的图案课时,让学生系统的学习一些传统图案纹样,理解它们的象征意义,掌握传统图案的构图法则,为平面构成设计提供丰富的可借鉴资源,达到在设计时可以较自觉的运用传统图案来表达设计意图。装饰性是图案的特性之一,在平面构成中纳入装饰基本形,可以拓宽设计思维,有助于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衔接。因此将平面构成与传统图案结合有利于平面构成的教学开展。

三、注重与专业内容相结合

平面构成在现代艺术设计的诸多领域,尤其是在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基础教学中,已经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却认识不到这一点。由于平面构成教学内容的抽象性,再加上理论概念的理性化,往往给初学者带来迷乱和困惑。学生对点线面这些抽象概念的认识比较肤浅,看不到这些抽象概念背后蕴含的真正意义及其与应用设计的密切联系,学习兴趣不高,即使是学了,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知道是平面设计的基础,却不知道如何去运用。从教学实践来看,往往因为同专业结合不好,学生对平面构成这门课与本专业的关系没有足够认识,因而对这门课也没有足够重视。平面构成作为基础训练,与应用设计是有区别的,但是掌握好基础理论可以使实际设计和应用拓宽思路。就结合专业而言,在注重单纯的基础构成训练中有必要对今后可能应用的范围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样才能在具体的设计创作中把平面构成的基础知识活学活用,而不是完全割裂,所以在基础练习中要加上部分与专业设计接轨的训练内容。

四、教与学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平面构成基础教学中,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由于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对那些抽象的点线面知识得不到感性的认识,只能凭教师的“纸上谈兵”,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也不明显。要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就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与手段是贯彻实施教育思想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法不能简单划一,可以有计划、有选择地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节省了教师板书的时间,而且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将抽象的理论与生动的形象结合起来,提高了课堂的效率。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上课形式与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因此,在平面构成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一个讨论、思考的空间,允许学生提出质疑,加强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能力,从实验中获取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