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师生情的作文

关于师生情的作文

关于师生情的作文

关于师生情的作文范文第1篇

一、我国目前的师生关系

我国目前的师生关系大体上存在的问题:

1、师生之间的关系疏散

当今学校组织中,一位语文教师担任一个班甚至好几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每班的人数大都在50以上。教育形态日益趋向科学化与企业化,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密切联系。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教学媒介的广泛应用,远程教学的日益发展,为师生关系趋向疏散提供了可能性。语文教师肩负着诸如批改作文等这样工作量很大的任务,这种情况下师生直接交流的时间就更少。

2、师生的关系趋于单向

人际关系的类别很多,一个人与他人的接触,有些仅止于独特的一面,有些则必须广泛涉及多方面的关系。前者如推销员与顾客的关系,后者如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当前我国的教育比较注重教育的“选择”功能,强调学生应学一技之长,教师对学生的教导偏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较忽略人格的陶冶,分科教学后,师生关系进一步单一。语文教师虽然可以通过语文教育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语文基本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但在中国目前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许多语文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只偏重了知识的传授。

3、教学评价过于客观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经常要考查学生的成绩,包括认知(学业)及人格(操行)两方面的表现。现代社会,教育实施逐渐制度化与标准化,教师面对众多的学生,不得不排除个人情感因素,客观评价教学效果。而人格的评定则主要看是否符合制度化的要求,如校规。语文教师也是如此,这就导致学生觉得教师缺乏人情味。

4、师道观念趋于现实

传统师道观念认为教师应具有完美的人格以表率群伦,有渊博的知识能启迪学生,要有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精神,以献身教育工作为终生的追求。而现在,很大一部分语文教师已经不具备这种思想了。

二、时代需要新型的师生关系

目前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进行,要求老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特点,老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性关系。语文科要达到教文育人完成其基础工具性的任务,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必须改变主从型的师生关系。

三、语文教学中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语文教师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语文教师要爱学生,理智地同情、关怀、了解与辅导学生。要在实际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通过查看档案,开家长会,与其他任课教师交流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做相应的记录。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知道学生原有的阅读水平,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预习、讨论、总结,教师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就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一系列的调查活动了解学生的作文心理实际,调查内容包括题材来源方面的、题目方面的、文章体裁方面的、思想情感方面的、习惯态度方面的、词语使用方面的等等。只有教师了解学生的作文心理实际才能切实有效地指导学生将心中已有的生活积蓄用文字的形式很好地表达出来。同样,学生也应该对教师有基本的了解,体谅教师,相信大部分老师做事出发点都是为了学生好。如果学生认识到教师的良苦用心、优秀品格、丰富常识、强烈的责任感及对他们深深的爱,学生就会自然地亲近老师,学习上也会比较自觉。当然这样的前提是教师本身具备那些优秀的品格。这种情况下师生关系就会比较融恰。

2、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平等的,教师要认识到,他与学生的关系不仅止于知识的授受,而且包括人格的影响,不但要言教,而且要身教。优秀的语文教师深知身教重于言教的意义。目前的教育改革,非常注重师生“交互主体的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求课前预习、课堂讨论、老师引导,师生共同生成答案;而不再是仅教师讲学生听,听完后将课本一合,能力上并没有什么大的提高,不能培养学生自己的能力不说,反而使他们原有的想象力、思维力都退化了。

关于师生情的作文范文第2篇

下面所述的仅作为我本人对语文教学的一些见解和做法。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该注意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的阐述,对我的启发很大。因为语文既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妙趣横生的人文学科。它的使命在于,通过老师的辛勤耕耘,培养和发展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形成健康情感和健全人格的重任。然而,我们老师必须明白,如果过分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也会使语文教学失去应有的情趣,以至变得枯燥无味而不受学生欢迎。深信同行们都懂得,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从孩子的兴趣出发,通过多种方式,让他们爱表达,乐表达,会表达,从而使表达成为他们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常说的“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这无疑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但我们又要认识到,还有比“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人类创造并积累下来的知识,我们老师是教不完的,学生也是学不尽的。但在实际教学中,一旦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明天的他们就什么都没有了。至于“人文性”的内涵,尽管目前大家的说法不是很一样,但总的意思是一致的,那就是:我们的教育应该少些包办,多些自主;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理性,多些情趣。说到底,就是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切实把他们培养成为对国家、对社会、对民族有用的“人”。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之所以需要情添关怀,是因为“情”指的就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一是需要老师对学生有情;二是需要老师对语文教学有情。

关于师生之间的情感,可以我的女儿的学习进步经历加以说明。一年级时,她的学习起点总比同龄的人晚,原因在于她的接受能力比较低。后来,她告诉我,自己的学习成绩之所以从班里的零基础达到名列前茅,是因为有一次她在课堂上大胆发言而得到老师的表扬。由于课堂表现得到老师的充分肯定,她不但对学习有了勇气,而且对进步有了信心。第一次测试后,老师夸她的进步在全班是最大的,并且鼓励她认真做好经验总结。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她不知道从乡村到城市就读,在大家都笑她的普通话说得不标准、学习成绩落后的情况下,老师竟然这么关爱她,让她第一次有了成就感,她便说自己一辈子都感激老师那一句表扬,那一个激励的眼神。

由此可见,作为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之情,对自己的教育对象是多么大的激励啊!

当今的教育改革,要求老师与学生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换句话说,就是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只是单纯的师生关系,而更应该是亲人或朋友或兄弟姐妹的关系。大家都知道,情感是打动人的心灵秘诀,是打开人的心灵的一把金钥匙,是人行为的内在力,是人际关系的基础。师生之间的看法、需要、接触,无不包含着情感的因素。没有师爱生,生尊师,教学就不可能有良好的课堂氛围。我经常听到学生说,老师对我们很好,我们也喜欢学语文,这不正说明师生关系的可利用性吗?学生无论是对语文课感到兴趣还是对教育者教学艺术的喜爱,我们都没有理由错过任何一个有潜力可挖的机会。老师爱学生的关键,在于善于以自己的人格影响和教育学生,以情诱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致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而爱是其中的核心要素。爱需要老师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而对其他方面给予关注。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尤其应当如此。爱是将教学中存在的是生的“我”与“你”的关系,变成了“我们”的关系。爱是老师与学生在相互依存的过程中取得的心灵沟通,共同分享成功的欢乐,分担挫折的烦恼。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劲动力。老师应重视感情的投入,以自己真诚的爱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并要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给学生留下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得他们不怕出错。当你面对那些胆小、基础差的学生时,不要吝啬你的微笑和鼓励性的语言。因为这些会给他们莫大的鼓励与支持,并会让他们感觉到老师是那么和蔼可亲,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同理,要培养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但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相信学生,更重要的还应在课后、在生活上关心学生。老师平时除了备课、上课、改作业,其他的时间,还可以较多与学生接触。通过与学生接触,不但可以直接了解到他们的兴趣、爱好以及学习上遇到的问题,还能掌握到他们的生活情况。只要能这样做,我们的身份就不只是他们的老师,而成了可以与他们谈话的知心朋友啦。至于个性独特的学生,如果老师在课后善于给他们予关注,并适当鼓励,定会让他们在学习上有很大的转变。我有一个学生,在三年级的上学期,课堂上很调皮,从未认真听,而且课后作业也不按时完成。到了第二个学期,他的母亲和叔叔、婶婶等几个人,在回老家过春节时发生了车祸,结果他到校后变得沉默寡言。在一次吃晚饭的时候,我走到他身边,还没问清情况,他就哭了。在之后的课堂中,由于他的转变,我在全班同学的面前表扬了他,并鼓励他继续发扬。经过这件事,这个学生在课堂的表现大有转变,作业也按时完成,书写又工整。由此可见,师生情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

还要强调的是,要求老师对语文教学有情,就是要求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满真挚的“情”。这种“情”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关注教材,二是关注学生。做到语文教学对学生有情,就需要老师有较好的个人修养和善良而丰富的情感,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应对学生始终保持充满爱意的眼神。而语文老师的人文性应该是最强、最富有情趣的。试想,一位情感不丰富的老师,怎么能确保对语文教学有情呢?进一步说,又怎能实现与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呢?没有感情的对话是苍白的,而没有感情的教学技巧同样是苍白的。当然,只注重培养师生情,还远远不能把语文教好。只有情而没有趣,学生的学习劲头就不会持久,所以“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大家都记忆犹新,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老师、家长都围着“争高分”的目标团团转,致使学生负担过重,不但禁锢了学生的思想,而且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这种状况,与培养跨世纪新人的要求已经不相适应。现实使我们意识到,要改变这种状况,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创设“情趣浓郁,乐在学中”的课堂教学环境,以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进而使他们学得愉快,学得扎实。

我记得,为了了解小学生语文课堂积极学习的心理需要,有位学者所做的调查与询问的结果显示:小学生对语文课的要求不外为:老师语言生动,课堂氛围轻松;教学内容丰富充实;教学形式活泼多样;能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而最受小学生欢迎的语文教学活动则是:竞赛评奖;扮演角色;读写训练;思维发散。这些调查与询问的结果反映出,小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有寻求知识、获取成功、发挥创造性、享受欢愉、得到肯定和表扬、欣赏美感的心理需要。因此,多年来,我已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等方面进行了尝试性的实践与探究。

1 注重领会教材内含的思想感情,切实掌握学生的学习情趣。

注重领会教材内含的思想感情,就是要求老师注重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语言文字内含的思想感情、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把握好教材,因为把握好教材是上好课的关键。总之,注重领会教材内含的思想感情,切实掌握学生的学习情趣,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

在教学实践中,我十分重视对教材的钻研,注意把握学生的学习情趣。例如教《小马过河》一课时,我根据寓言故事情节性强又隐含深刻道理的特点,采用读中理解、读中明理的方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从每个角色的语言、神态、动作的语句中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再通过讲解分析,让学生理解和领会课文所要说明的道理。

2 注重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情趣。

寻求知识、获取成功的愉悦来自学生自己主动的学习与探究。遵照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所阐述的教学要使学生变“学答”为“学问”的原理,我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想方设法,注意鼓励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逐步学会使用个性化的语言。我想,这样做,只要不以统一的标准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手脚,允许学生对课文有进行多元的解读方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情趣。如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我注意紧扣“自主——探究——实践”的教学思路而进行设计,放手让小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思考和感悟,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整个教学过程分四步进行:(1)初读课文,理线索。先由老师引导质疑,激发学文情趣;再让学生自读,整体感知课文。(2)自主学习,谈感悟。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情真意切,适合学生自己去体会、领悟文章的思想实质。通过小组交流、民主讨论,弘扬个性、形成共识的教学步骤,促使学生善于抓句子,谈感受;抓段落,谈感悟;抓品读,促感悟。学生有了时间说“喜欢”,讲“原因”,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课堂教学便呈现出高潮迭起的气氛。

3 确保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寓教于乐。

教学程序的设计要有新异性,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一节课,哪怕只有一个、两个闪光点,但一旦出其不意,就会使学生感到有趣味。“文如看山不喜平” ,教学亦如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过于呆板,就有改革的必要。儿童的心理特点是活泼好动的,教学步骤就应多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如果条件许可,可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相关生活,以帮助他们获取丰富的感性体验。如《小蝌蚪找妈妈》、《植物妈妈有办法》等课文,不妨在课前带领学生去观察蝌蚪、观察植物的种子,以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讲到的知识与描写方法。在活动中学习语文,也是一种乐学形式。因为它能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把知识、能力与情感联系起来,并能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于师生情的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师生态文化研究;社会心理学;文化互动主义;教育学视角

成为一个好教师的秘密是什么?什么决定了一个教师是好教师?这个问题提出来容易,回答起来却颇有难度。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教师研究的不同取向。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全球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也在推进,教师研究也成为西方教育研究者瞩目的焦点之一。从关注教师特征和教师行为的教师研究,到关注教师认知加工过程和教师个人实践知识的教师研究,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师个体的不可还原性和教育实践的复杂性。教师研究经历了一个从外在到内在的重大转变和发展,人们对教师的认识也越来越丰富和深化。许多研究都试图为我们提出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征,他是怎么行动的,又是怎么思考的,真正支配他们的行为的内在观念是什么,但这些研究还主要局限于教师个体,而很少关注教师之间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很少关注教师工作的社会文化背景。对教师生态文化的研究则有利于弥补这一不足,它为教师研究指出了一条新的路径。

一、教师生态文化研究兴起的原因

1.过去关于教师的研究缺乏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把握

过去对教师行为的研究和对教师认知加工过程的研究都是将教师看做是一个抽象的人,对教师实践知识的研究虽是在具体的情境中研究教师,是把教师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来看待的,但绝大多数对教师实践知识的研究主要关注的也还是教师个体,很少研究教师与教师之间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教育目前的许多研究和实践的框架来自于萧恩的‘反思性实践者’模型”,但它过分地把这种反思性的思考和实践看做是个体的行为[1],而对教师生态文化的研究正好能弥补这一缺憾。教师是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成长与发展的,所以也只有在这种关系中才能真正地认识和了解教师。个人主义虽然常被看做是个人解放的思想上的来源,但“在许多方面它阻碍了绝大多数个体进行真正的自我认识和对他们生活的真正掌握”[2]。另一位研究者也认为,“教师的知识和专业知识太经常地被认为具有个人性,然而他们认为,把知识看做产生于特定语境和情境的互动或许更为恰当。教师的工作知识对情境的依赖丝毫不亚于对个人的依赖,知识存在于各种系统中——文化的、物理的、社会的、历史的、个人的”[3]。

2.社会心理学和文化互动主义的影响

近年来,心理学研究已开始从“后人类信息加工”或“后认知科学”研究转向了新的领域,如“建构主义”、“文化互动”或“情境实践智力”的研究等。受此影响的教师研究,也从只关注教师个体的认知加工和操作技能转向了同时也关注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并认为教师关于自己的生活实践的讲述,从根本上说是他们的文化的反映,所以不关注他们的文化就无法对之有正确的理解。教师个体与社会之间不是静态的关系,而是动态的相互生成与相互滋养的关系。这正如杜威所说的:“只有智力懒惰才会导致我们得出结论说,由于思考和决定的形成是个体的,它们的内容、它们的学科也是某种纯粹个人的东西……似乎是单个的事情在进行,但是它们是一起进行的。没有发现任何完全孤立进行的事情。任何事情的进行都是与其他事情的进行联系在一起的。”[4]因此,不应把教师当做是单独的个体,而应将其作为一种文化和社会中的人来看待,理解教师就要理解教师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理解教师生活的场域。

二、教师生态文化研究的内容

教师生态文化的研究主要关注教师个体与其生活于其中的制度文化之间的互动、教师个体的教学经验、假设和信念与他们所在学校和所在课堂情境之间的互动。教师生态文化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在20世纪30年代,当时美国社会学家沃勒(W.W.Waller)的经典性研究《教学社会学》(1932)开了在这个领域进行研究的先河;第二时期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家洛蒂(D.C.Lortie)的著作《学校教师——社会学研究》(1975)为代表;第三时期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叶,这个时期其研究者队伍进一步壮大,研究视角也进一步扩大,除了原有的社会学家和文化人类学家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视角进行研究之外,还吸引了其他领域的专家——教育心理学家、课堂教学研究家等的加盟,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对课堂生态的研究、对学校同事关系的研究和对学校制度的研究等[5]。

对课堂生态的研究不仅在学科来源上纷繁多样,而且在研究范围上也相应较广。其学科来源不仅包括心理学,而且也有人种学、社会学和社会语言学等,研究范围则从语言或非语言的微观分析扩展到了对学校或社区层面的宏观分析。对课堂生态的研究有四个基本假设:1)关注人与其环境之间的互动,尤其是其中交互的而不仅是单一方向的关系;2)把教和学作为一种连续互动的过程而不是在这个系统中分离出几个因素然后给它们贴上“因”和“果”的标签;3)把课堂情境看做是与其他情境——社会、家庭、文化——交织的,这些均影响着课堂中能观察到什么;4)把不可观察的如思考、态度和情感,或参与者对问题的理解程度等,作为研究资料的重要来源[6]。

在对学校同事关系和对学校制度的研究中,哈默林顿主要研究了文化对教师信仰的影响,罗斯主要关注的是教师个体与教师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哈格里夫斯则主要研究的是教师文化的几种类型以及它们对教师个体发展的影响。哈格里夫斯把教师文化划分为四种主要类型:个人主义文化(inpidualism)、派别主义文化(balkanization)、人为合作文化(contrived collegiality)和自然合作文化(collaboration)。个人主义文化要求教师自己要独立达到成功,对别的教师则采取不干涉的态度;派别主义文化是指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立的甚至是带竞争性的小团体,其内部的教师关系友好,联系紧密,但对别的派别则漠不关心,甚至排斥打击;人为合作文化是指通过正规的、由外部的指令或行政程序而形成的教师之间相互合作的文化,但其中有的教师可能并不会积极地参与合作;自然合作文化是指教师根据特定任务的要求自愿组织起来以进行相互合作的文化,它体现了教师积极主动地进行合作的特点。

三、教师生态文化研究的意义与不足

1.教师生态文化研究的意义

对教师文化的研究使我们看到了以前的教师研究仅关注教师个体而显示出的不足,而将教师放在一种关系中进行研究,可使我们透过表面现象来理解教师行为发生的背景和原因,因为“教师关于他们实践的讲述,在最根本上是他们文化的一个反映,不根据他们的文化就不能正确地理解他们的行为了”[7]。同时,这种研究又是动态的,它不像对教师行为的研究那样,将教师的行为和学生的成绩抽象出来,静态地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而是要在复杂的教学情境中对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进行动态的和具体的分析。

2.教师生态文化研究的不足

(1)缺乏教育学视角

对教师生态文化的研究目前主要关注的是教师教学的伦理性和社会性等方面,而忽视了其教学中要完成的任务,忽视了其课堂结构和学科内容等。这种研究主要关注揭露其教育现实,把教育现象当做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来研究,过分地强调了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同一性,而忽视了教育现象的独特性。例如,在师生关系上,这种研究常常将师生双方置于一种对立的地位,把教师看做是压迫者,而学生则是被压迫者。这忽视了师生之间教学相长、相互促进和相互滋养的方面,是用社会学视角来代替教育学视角。另外,它关注教育实态本身,提示我们教育现象为什么是如此,揭露教育实践中的种种限制和弊端,但却忽视了对教育实践的改造,或者认为教育实践多受外在力量的制约,生活于其中的教育实践者是无能为力的。而教育学视角不仅关注社会力量对教育实践的限制,而且也关注在这种限制的情况下如何寻找教育实践的生长空间,如何实现教育对社会的引领和超越。因为,“‘社会’并非是一个恒定不变的纯粹客观实在或发展阶段,它是由所有的人一起创造出来的一个不断变化的现实”[8]。同时,在这类研究中,我们也感受到了对社会伦理和社会的关注,但却看不到关于认知教学和思维教学的内容。因此,连这种研究的领衔人物如艾里克森也禁不住要问:在人种学的课堂解释中,学习和教学的故事在哪里?

(2)过分地关注细节

对课堂生态的研究过分地关注教师教学的细节,如课堂上学生的参与方式、教师对语言的运用等,而忽视了如何从整体上来理解教师教学的过程。在对课堂生态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关于课堂教学的细节但却无法发现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理论研究。如果说对教师行为的研究其问题在于不恰当地去情境化的话,那么对教师生态文化的研究其问题则在于让人们看到了纷繁复杂的课堂细节但却看不到课堂教学的整体结构。

对教师生态文化的研究之所以能够取代前几种研究而被凸显了出来,也与它恰好弥补了以前关于教师研究的不足有关,但它本身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因此,像其他的关于教师的研究一样,也未出现一种让该研究独霸天下的局面。关于教师研究的多元化、竞争性及其理论之间的冲突等对教师研究来说是一种自然的和成熟的状态,它优于一种单一的研究方法[9]。

参考文献:

[1]

E.Wayne Ross.(1992),Teacher personal theorizing and reflective ractice in teacher education.In E.Wayne Ross.Jeffery W.Cornett&Gail McCutcheon,Teacher personal theorizing:connecting curriculum practice,theory,and research,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p.179.

〔2〕Goodman,J.(1989),Education for critical democracy.Journal of education,171(2),P.103转引自E.Wayne Ross,Jeffrey W.Cornett,Gail McCutcheon,(1992),Teacher Personal Theorizing,Connection Curriculum Practice,Theory ,and Research,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p.12.

〔3〕Yinger,r.,& Hendrichks-Lee,M.(1993),Working knowledge m teaching.In C.Day,J.Calderhead&P.Denicolo(Eds.),Research on teaching thingking:Understand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t.Longdon:Farmer Pres.(pp.100-123).

〔4〕Dewey,J(1927),the public and its problems.Athens,OH:Swallow.p.22转引自E.Wayne Ross.Jeffrey W.Cornett,Gail McCutcheon,(1992),Teacher Personal Theorizing.Connecting Curriculum Practice.Theory,and Research,S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P.12.

〔5〕[日]佐藤学.课程与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6〕Hamliton,S.f.(1983),The social side of schooling :Ecological studies of classrooms and schools.Elmentary School Journal,83(4).

〔7〕Olson,J.K.(1988),Making sense of teaching:cognition v.culture,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20(2).

关于师生情的作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 语文 情感 教育 策略 经验

一、首先教师要有足够的情感教育素质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教师的个人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所以语文教师要具有渊博的知识,爱因斯坦说:学生对教师的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想要上好每一堂课,教师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当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全面的素质。知识渊博是情感富有的源头,一个知识贫乏,不善说话的语文教师已经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只有学而不厌的老师,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教师有渊博的知识,无形中,给学生以深远的影响。大有助于语文教学。其次,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变化多样的教学语言。语文教师要学会说话,敢于说话,并有丰富多彩的教学语言,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声望。善于结合与学生实际有联系的事例,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述出来,让学生笑得前仰后合,将学生之心紧紧系住。丰富的语言可以给学生带来欢笑,一个有幽默感的老师不仅给学生带去快乐,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到很亲切。

二、其次教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情感教育氛围

首先,语文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一定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并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可以成才的,更要相信学生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关注的对象,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其次,说说教师的积极情感对语文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古人言:亲其师而信其道。充分说明了教育效果与师生感情的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各种爱等积极情感必然能激发出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与喜爱等积极的态度,和愿意同老师接近的交往倾向。教师愉快、乐观的情绪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使学生也快乐起来,让学生感到与老师的交往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从而乐于与老师交往,喜欢听你的课。要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语文教师应带着微笑走进课堂。我喜欢带着微笑走进课堂,微笑着给学生讲课。记得,有位学生曾对我说过:"老师,你微笑着走进教室的那天,我最专心,最认真,我喜欢你的微笑。"从那时起,我便时常带着微笑走进教室,哪怕心情不好,我也微笑。这一切都是为了那些爱我的学生。我会把一切不顺心的事抛在语文课堂外,永远以微笑的面容出现在学生面前,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这就是所谓的快乐学语文。

三、再者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应善于换位思考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更新观念,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转变。长久以来,语文教师熟于扮演固定的角色,教师总爱把学生看成一个个任人摆布的物体。新课程要求教师应尊重、欣赏、宽容和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其人格。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应以真诚为基础。表里如一的真情实感是师生情感交流成功的基础。因此,教师要时常进行换位思考。遇到问题时,应自问:"如果我是学生,我会怎么想?怎么做?"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进行角色交换。只有这样,师生之间地情感才会越来越深。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有可能喜欢上你的语文课。中国有个成语,叫做"爱屋及乌",意思是说,由于爱某一个人,连同停留在他屋上的乌鸦也都爱。如果师生之间关系好,相互尊重,学生从内心感到自己的老师可亲、可敬、可信、可爱,学生喜欢你,因此就会喜欢听你讲的课。"亲其师而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语文教师若能经常进行换位思考,角色互换,就能建立良好地师生关系,有利于搞好语文教学。

师生之间有时产生矛盾是很正常的。如果不及时解决,会导致过激的言行,使人际关系更加恶化。消解这种不快情感的最理智的方式就是心理换位--试着把自己置于对方的立场上去考虑,你就会发现,其实对方他也有自己的道理。教师经常进行角色互换,建立良好地师生关系,是搞好语文教学的有利条件。

四、另外教师必须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每一位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和鼓励,每节课都在为之而努力奋斗。因此,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有意无意间所表露出来的创新闪光点。这样学生会非常喜欢上你的课,特别是对学习语文有困难的学生,哪怕只是一小点进步,都应当给予肯定。每当学生爆发出闪光点时,语文教师要善于捕捉并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对学生做出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要及时指出学生的优、缺点,用表扬、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回答正确时,及时给予鼓励,当学生焦躁不安时,及时给予安慰等,这种口头评价,随机评价的方式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如果表扬不当,言过其实,也会使学生产生反感,影响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在教学中客观评价学生,可增强学生情绪的正向变化,对于学生的缺点和不足,最好不直接提出批评,而采用正面提出要求为好,这样做,有利于防止负面作用的产生,避免产生消极影响。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迅速抓住学生思想行为,充分暴露的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长处与短处、顺利与挫折,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促使学生经过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不断体验,增强耐挫力,保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境,这样,即使在逆境中也能成才。

总而言之,建立教育"情感场",营造积极健康的学习环境是优化课堂教学的良药。包含真情的语文教师一定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喜欢在充满爱和愉快的环境中成长,世间没有真正不需要友爱和感情的学生。于漪有一句口头禅:"教师的天职就是爱学生。"夏丐尊说: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确如此,语文教师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才能上好每一节语文课,从而成为优秀的语文教师。

参考文献:

关于师生情的作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学学校管理;人文关怀;培养;新模式

引言

学校管理是指学校管理者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引导和组织师生员工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一种活动,既要强调制度管理,更要重视管理中的人本关怀。所谓的人文关怀就是以人的本质和价值为出发点,做到以人为本,从物质价值和精神层面来关心人。在当前的中学教学中,无论是学校管理者还是教师对学生都要体现出人文关怀,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自己是被关怀的,并充分地发挥出自己的个性来。教育工作者还要深入探索学生的内心世界,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能够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才。

一、人文关怀的具体应用

1.必须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任何人都想要被尊重,中学生也是如此。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因此就要以身作则,对自己的言行应格外注意。如今,全国范围内发生了很多教师辱骂学生而导致其自杀的事情,这一悲剧主要是学生心理太过脆弱,但是为人师者就没有责任吗?平日里就不应该对学生谆谆教导吗?自己的学生尽管犯错了,但至少要给他们一个机会改过。事实恰好相反,多数教师对学生的自尊心根本就是视而不见的,正是教师的忽视才导致学生有种叛逆的心理,也不听从教师的劝导,这样就起不到教育效果,反而会更刺激到学生[1]。2.通过师生间谈话使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良好的沟通对教师和学生都是极其重要的,所以教师要多与学生谈话。通常大家喜欢听夸赞的话,即使是成绩较差的学生也依然想听到老师的表扬,正是因为自己成绩差,难免会有自卑的心理,过度的批评还会使学生有越来越多的负面情绪。针对这一点,教师就要多在学生身上找到优点,给予他们更多的赞赏,至少鼓励的效果要明显好过批评。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学生在课堂上不敢回答问题,怕答错,怕出丑。学生其实不该担心这个,只要教师能找到一个好的方法,相信任何一个学生都能自信地去回答问题。针对成绩差的学生,教师一般可以对他们提出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课堂上找到乐趣,也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也更有自信,在一定程度上自尊感也得以增强。但是有的题目具有很大的难度,对于这样的题目就可以以小组形式让学生们自由谈论,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并且也能增强同学之间的信任感。总之,学生如果一问三不知,那么就谈不上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了,还可能使学生自卑感增强。

二、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1.学生能获得关爱中学教师的任务不止是教育工作,还因其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较多,甚至多于家长陪孩子的时间,所以学生的情绪是教师能够理解的。因此,教师教育学生时,要将他们当作是自己的孩子来教育。教师的关怀不仅能让学生感到温暖,更多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性格,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和谐环境[2]。2.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从当前教育形势来看,学生个性培养尤为重要,但是我们以往的教育模式已导致学生们成了学习的机器,学生群体中每个人相差的并不多,缺少自身的独特魅力。针对这一问题,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来看,中学教师就要加强学生的个性化建设。一是因教师对每个学生都很了解,知道他们的差异,这样就能从每个学生的角度出发,对症下药,多发现学生的优点,侧重内心世界的观察;二是每个学生的成绩都不一样,有成绩优异的学生,也有一些成绩差的,基于这一点,教师就要依托于教材,根据每个学生的潜能施教,发挥出每个学生的潜能;三是教师不能按照成绩将学生分成等级,必须要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和衡量。只有坚持做到这些,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人文关怀。3.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以加强多数教师只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自己所讲的知识,考试成绩如何,却很少关心学生的动手能力,缺乏实践能力就会使学生成为只会读书的书呆子,而对生活中的一些琐事无法处理。因此,在中学管理中,就要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成为学习的强者和生活的主人。中学生目前还是处于比较依赖父母和教师的阶段,这时为了学生今后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家长和教师都必须要学会适当的放手,有的事情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培养他们的独立性,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三、中学学校管理中人文关怀新模式分析

1.明确人文关怀的内涵,实现科学管理新突破“人文关怀”一词来自于西方,这个概念的核心就是肯定人的价值和人性。每个领域都对人文关怀有不一样的阐述,但究其根本还是对人类当前的生存状况的关注,突出人的中心地位。人文关怀强调的是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关注个体感受,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通过大量的事实分析可知,要提高中学学校的管理水平,就离不开人文关怀,两者是密切相关的。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得到了大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管理水平也随之提升。但是,因学校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复杂的,因此,学校管理也面临了极大的挑战。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同时也是开展学校管理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所以,学校管理者就要以学校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必须要给予师生足够的尊重,了解他们的需求,并坚持科学管理。与此同时,人文关怀必须要在管理工作中得以体现,时刻以学生为中心,使管理工作水平上升到新的高度。2.通过开展人文关怀活动,提高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热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组织者,也是活动的实施者,更是参与执行学校管理的重要成员。我们在以往的学校管理过程中不难发现,很多教师都存在一种错误思想,那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种错误认识致使他们执行政策十分缓慢。针对学校管理者而言,应该力求全体教职员工都有饱满的工作热情,并且坚持实施人文关怀活动,这样才能让教师真正感受到学校对自己的关怀,从而自觉地加入到学校管理活动中来,并做到以下几点:(1)教师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教师的劳动价值是应该被尊重的,学校的管理者对于教师所发挥出的主体性作用以及他们创造出的一系列精神劳动成果要给予尊重。学校还要对教师的生活条件及工作条件等进行合理改善,使教师的合法权益从根本上得到保障。学校要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按月发放工资和津贴。此外,学校还要多采纳教师对于学校管理所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设立相应的奖项给予奖励[4]。(2)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工作氛围为教师营造出轻松、和谐的工作氛围,树立起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在教师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也能让他们放松心情,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学校可以多举办教师书法、文艺、体育比赛,通过这些比赛能够帮助教师们减压,彻底放松,也使教师间的合作意识增强,从而使今后的教师队伍更具有凝聚力。(3)教师的内在价值要充分体现出来在很多情况下,教师的价值都表现为智力劳动成果,例如:创新教学教法,探索并应用新的教学模式等。要肯定教师的价值,并体现出人文关怀,多鼓励教师外出学习,多为他们搭建一个好的交流平台,让他们积极投身到教育事业中去。3.营造出和谐的情感氛围(1)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要有爱心,爱每一个学生,只有自己做到爱学生,关心学生,才能让学生爱自己,这样双方才能产生情感共鸣。学生应该由爱老师转变为爱老师所讲的学科,并且对该课程有浓厚的兴趣,产生学习的动力。只有让学生处在想学、乐学的状态下,教学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最终该效果如何去体现就在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处于主体地位的。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最重要的就是师生的情感交流。人的感情有着强烈的感染性,在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放下架子,不能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要尽量多地去了解学生,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学中有什么认识就会有什么情感,也是能引起师生共鸣的。为此,教师必须要表现出积极乐观的情感,促进学生的模仿学习,并起到好的效果。同时,教师还要热爱生活,有朝气,这样才能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摒弃以往的“教育警察”角色,充分体现出师生平等,在困难中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及帮助。总之,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尊重学生,解决好学生的实际问题,理解学生的感情[5]。(2)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人是社会的人,而不是简单的存在物。不同的人在精神层面、价值层面也是不同的。比较而言,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要比物质奖励更为重要,管理的原则就是要重点强调人的精神层面的满足和对人的理解。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日常生活是经常过问的,并且总是对他们遇到的实际困难进行换位思考,进而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地帮助解决。例如:调节家庭矛盾,为未婚的青年教师牵线搭桥,关心单身教师的食宿问题等。学校领导要将教师家中的婚、丧、嫁、生孩子等事都放在心上,及时提供方便和帮助。对于这些主动沟通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它能让教师在工作中感受到愉快的情感关怀,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3)家庭、学校及社会三者相结合的情感互动社会属性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所以要坚持对学生采取社会化教育,换而言之就是将社会力量引进到教育过程中,从而为学校提供一个优质的育人环境。一方面,要以家庭教育为出发点,不断提高家长的素质和家庭教育的质量,由此也使家庭与学校的情感沟通得到加强,为学校创造更佳的条件来促使教育的顺利进行。学校应定期开展一些针对家长的讲座,多教授一些有关家庭教育的知识,从而使家长的教育素养得以提高,为今后的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授课的内容可以涉及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还有审美教育、心理教育等一系列问题。参加讲座的有专家、学者,还有校领导以及家长本人。学校还可以通过每个学期的家长会,来密切地关注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并要求家长尽量配合。家访作为学校和家长联系的另一个渠道,也是每个学期都要进行的,一般要求每个学期每名教师至少要走访10名学生家庭,提高家访率[6]。另一方面,应对社会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并坚持各方合理的配合,利用好学校及社会已有的资源优势,达到双向促进的目的。社会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及延伸,学校如果没有社会教育的参与,那么就不算是完善的教育体系。要将教育融入到社会大系统中去,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才会关心教育。社会的教育资源非常丰富,有图书馆、文化馆、公园、博物馆等,还有部队、工程、科研机构等。挖掘并利用这些教育资源,也会突显出学校的人文关怀。4.推行全员参与式的管理新模式学校是一个共同的家园,为此,学校管理离不开每个人的参与。这里提到的全员参与式管理新模式,指的是激励学校所有的教职人员都参与到学校管理工作中去。为了学校能有更好的发展,还必须要培养全体师生的集体意识,让他们自觉参与进来。新型参与式管理模式的构建,对于学校领导来说,也有着不小的挑战。学校领导要学会应用新的教育管理理念,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其中,并时刻准备为学校管理奉献力量;在学校管理中,要发挥每个人的智慧,将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与自我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多听取师生的想法和建议,创建民主监督体系,可根据实际情况授予一定的决策权,多为学校的发展献策。此外,参与式管理模式的推行,还要采取自下而上的管理反馈体制,使得每个人的建议都能及时得到反馈。实现中学管理的人性化管理,最根本的就是要先发扬民主,认识到学校管理中师生所处的位置,让他们有主人翁意识,并勇于承担责任,积极投入到工作与学习中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果学校强制性地要求师生参与学校管理事务中来,就只会增加他们的排斥性,也起不到很好的管理效果和管理作用。因此,无论怎样都不能动摇全体师生的主体地位。除了上述之外,师生还可以参与到制定与落实学校相关规章制度工作中去,对办公步骤进行简化,实现阳光办公,各个部门的办事流程应该公开,同时设立举报箱,师生可以针对各方面问题来发表自己的意见。中学管理中,还要定期组织校长接待活动,与师生实现面对面的交流,在见面交流会上,师生针对学校管理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校长要认真听取意见。总之,推行全员参与式的管理新模式,对学校今后的发展改革都起到了关键性作用[7]。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文关怀对中学学校管理来说是指导思想、指导措施,更是一种途径。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在管理中重视人文关怀的作用,也要有科学管理的才能,善于总结,注重实践。只有坚持推行人文关怀管理理念,时刻从人出发,多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凝聚师生力量,使全校师生为一个目标团结在一起,并明确教学工作的目标和学生的学习追求,从而构建和谐校园,使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校园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陈莹莹.浅析人文关怀在当前的初中学校管理中的具体应用[J].河北教育:综合版,2015(4).

[2]吴志,刘欣.初中学校管理中应如何发挥人文关怀的作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4(10).

[3]王斌斌.浅析人文关怀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性[J].现代企业教育,2013(12).

[4]吴明新.探究人文关怀下新的中学学校管理模式的相关问题及发展[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8).

[5].试论初中教学管理中应如何体现出人文关怀[J].中国校外教育,2014(10).

[6]刘淼.论人文关怀在教学管理中应该如何渗透[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