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这样的人让我感动

这样的人让我感动

这样的人让我感动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时期 德育教育 感恩 健康成长 实践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是在心灵深处不断孕育强大学习动力的自我教育。中国自古就有“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思想。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懂得去孝敬父母;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懂得去关心、帮助他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会勤奋学习、真爱自己;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能学会包容、赢得真爱、赢得友谊;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才会明白事理、更快地长大,从而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针对当今社会上和我校一些学生中存在的不被感动、不知感恩以及任性、冷漠、自私的心理和行为,怎样才能使学生学会感恩,使感恩教育落到实处呢?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一、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思想教育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思想教育工作的成败直接决定着感恩教育的成败。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让学生弄明白“何为感恩”及“为何感恩”。

所谓感恩,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最起码的支点。感恩由识恩、记恩、谢恩和报恩四个环节构成。

首先要“识恩”。当父母、老师、朋友乃至大自然有恩于我们时,我们要细心地去发现,并在思想中产生感恩意识,这就是“识恩”。“识恩”后,我们要把别人的恩惠记在心里,“吃水不忘挖井人”就是“记恩”的例证。“谢恩”是第三个环节,就是对别人的恩惠表示感谢,这会增加对方的愉。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报恩”。“施恩勿念,受恩勿忘”,这将永远是我们的处世情怀。通过思想工作,要让学生明白:会做事不如会做人,会做人不如会感恩。

二、家长、教师应做学生感恩的表率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方面,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举一动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所以说家长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活出感恩的生活,善待他人,善待生活,帮助孩子明白,当得到别人对自己的付出给自己带来快乐时,要为带来快乐的人献上感谢,让他们从小就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感谢别人。另一方面,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渊博学识,使教师很自然地成为学生的心中偶像。因此,教师是否躬行感恩,对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意义重大。例如:当学生帮助教师完成了某项任务时,教师要主动向学生表示感谢。这样,教师就会不知不觉地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感恩的榜样,学生就会更加敬佩教师。

三、开展“常怀感恩之心”教育活动,使学生学会感恩

1.回报父母养育之恩。为了把“感谢父母”落到实处,学校组织开展了“四心孝敬”活动:一是常问好,讲礼貌,让父母舒心。要求学生在任何时候见到父母都要主动问好,如“爸爸好”、“妈妈辛苦了”等,父母听了,自然舒心。二是少说话,多做事,让父母省心。要求学生要自强自立,自己的事自己做,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并积极参加一些公益劳动,让父母少一些辛苦。三是勤学习,苦钻研,让父母放心。学校应教育学生必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使学生懂得只有具备了真才实学,才能自立,才能服务社会,让父母感受到自己的孝心。这样,孩子就在感恩教育中与父母形成了互动,父母获取了爱心的回报和满足,孩子在感恩中找到了学习的动力,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感谢学校、老师的教诲之恩。对于学生来说,感恩情怀的培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从学校这个大氛围中去熏陶感染,去感受升华。学校可以重点开展感谢老师活动。一是让教师成为学生感恩的参与者。学校可以举行“老师您辛苦了”征文比赛等活动,让师生利用班会时间进行情感交流,促使师生换位思考、相互理解,让教师成为学生感恩的对象。二是让教师成为学生感恩的共鸣者。这就是说,让教师的情感和学生处在同一感情线上,并与其达成最微妙的融洽和共鸣。这样不仅能够赢得学生的感恩,而且能使学生学有榜样,逐步形成学习进步的动力。

这样的人让我感动范文第2篇

——感动2006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有你,花开花谢我一样会珍惜。”这是歌曲《感恩的心》中几句经典歌词,让人难以忘记。每天每时每刻都有人用真心感动着我们,在2006年谁又让我们为之感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生活的家就会变得更加美好、和谐。

2006年7月14日夜,洪水威胁着资兴市坪石乡昆村欧家组,村妇女主任兼计育专干陈淑秀飞奔向一户又一户人家,拼命地呼喊和敲门,叫醒还在睡梦中的人们,让他们撤离到高处。村民欧伟兵准备撤到上坡上去,突然山上洪水猛冲过来,他掉进了水里。陈淑秀跑到岸边,但也掉进了水里。陈淑秀猛地推了欧伟兵一把,借着这股力气,欧伟兵顺利地爬上了岸。再回头一看一个浪头打过来,陈淑秀瞬间就消失在滔滔洪水中,年仅36岁的陈淑秀,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百名群众的平安。

陈淑秀的勇气让人佩服,让人感动,但她留给我们更多的是她那无微不至的爱。我们对陈淑秀的行为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她为我们做的一切。

李樱樱,一位24岁的漂亮女孩。3个月前,这位在广东工作的女导游自愿报名支教,成为首例个人募师支教活动中年龄最小的一位支教老师。这位年轻的女孩孤身一人在湖南山里支教。一到学校,李樱樱就成了改变历史的人,她不仅是学校有史以来第一位支教的女教师;有史以来有本科毕业的老师,而且是学校唯一一位女教师。

李樱樱、陈淑秀的行为,让我觉得生活因爱而美好,因感恩而美好,她们的行为让我感受到了寒冬的温暖,感受到生命的可贵。

像李樱樱和陈淑秀一样的人还有很多。比如:柱着拐杖为农民建言的人大代表姜德明;助半瘫女孩千里求学的郭青梅;400孤寡老人的女儿贾秀兰;八旬老人捡破烂抚养六名弃儿——赵景化……这样人的数不胜数,他们的所作所为让我们铭记,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振奋。

正是因为有许多李樱樱、陈淑秀这样的人,就算人在严冬也不会让我们觉得冷,他们的精神使我们感受到冬日的温暖。

这样的人让我感动范文第3篇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生活的家就会变得更加美好、和谐。

今年7月14日夜,洪水威胁着资兴市坪石乡昆村欧家组,村妇女主任兼计育专干陈淑秀飞奔向一户又一户人家,拼命地呼喊和敲门,叫醒还在睡梦中的人们,让他们撤离到高处。村民欧伟兵准备撤到上坡上去,突然山上洪水猛冲过来,他掉进了水里。陈淑秀跑到岸边,但也掉进了水里。陈淑秀猛地推了欧伟兵一把,借着这股力气,欧伟兵顺利地爬上了岸。再回头一看一个浪头打过来,陈淑秀瞬间就消失在滔滔洪水中,年仅36岁的陈淑秀,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百名群众的平安。

陈淑秀的勇气让人佩服,让人感动,但她留给我们更多的是她那无微不至的爱。我们对陈淑秀的行为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她为我们做的一切。

李樱樱,一位24岁的漂亮女孩。3个月前,这位在广东工作的女导游自愿报名支教,成为首例个人募师支教活动中年龄最小的一位支教老师。这位年轻的女孩孤身一人在湖南山里支教。一到学校,李樱樱就成了改变历史的人,她不仅是学校有史以来第一位支教的女教师;有史以来有本科毕业的老师,而且是学校唯一一位女教师。

李樱樱、陈淑秀的行为,让我觉得生活因爱而美好,因感恩而美好,她们的行为让我感受到了寒冬的温暖,感受到生命的可贵。

像李樱樱和陈淑秀一样的人还有很多。比如:柱着拐杖为农民建言的人大代表姜德明;助半瘫女孩千里求学的郭青梅;400孤寡老人的女儿贾秀兰;八旬老人捡破烂抚养六名弃儿——赵景化……这样人的数不胜数,他们的所作所为让我们铭记,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振奋。

正是因为有许多李樱樱、陈淑秀这样的人,就算人在严冬也不会让我们觉得冷,他们的精神使我们感受到冬日的温暖。

这样的人让我感动范文第4篇

关 键 词 少先队员;仪式感;身份价值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6)11-00-03

从第一次佩戴上鲜艳的红领巾,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起,每个孩子在学校里就拥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即少年先锋队队员,祖国和人民事业的接班人,这是一个令他们自豪的身份。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队员们已经将初入少先队时的高声宣誓,以及佩戴红领巾时的那一份光荣感、自豪感、使命感慢慢遗忘,“少先队员”这几个字再也不能激发起他们的热情,“少先队员”这一身份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他们心中渐渐变得模糊。对于教育者来说,这是殊为遗憾的事情。

一、少先队员“身份价值”的失落及原因

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少先队员“身份价值”的失落已经不是个体的零星表现,而成了一种较常见的现象。比如大多数少先队员使用红领巾时轻率随意,在有关的仪式上心不在焉,觉得少先队活动枯燥无聊等等。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局面?除了年龄增长(或学业压力加大)导致对形式性教育的厌倦,还有没有其他深层次的更为普遍的原因?我想,仪式感的缺失,应是这种“身份价值”失落的核心原因。

《小王子》里有一句话:“仪式能让我觉得某一天某一刻与众不同。”可见仪式感之重要。仪式感是孩子们精神成长、发育的不可缺少的元素。通过仪式感,能让少先队员们的精神价值得到提升,身份价值得到发展,从而激发少先队员们的光荣感、自豪感和使命感。而教育实践中的种种弊端,导致我们的仪式教育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让少先队员的“身份价值”逐渐失落。

1.缺失的仪式――“身份价值”的遗忘

在大多数学校,少先队辅导员都往往身兼数职,每天不仅要上课,还要负责学生在校一日的管理,保证儿童在校期间的安全等。但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因此没有具体考核指标的少先队活动往往被列为不重要的事项,能拖就拖,实在拖不了了就简单应付了事,把可有可无的仪式直接简化或删除。这必然导致队员们仪式感教育的缺失,无从感知作为一名少先队员所独有的光荣和自豪感。

2.粗糙的仪式――“身份价值”的缩水

大多数辅导员老师都知道,仪式教育是少先队活动区别于学校其他活动的标志,因此在组织教育活动中都非常重视仪式。遗憾的是,我们发现其中的很多仪式都是经不起推敲的,比如要求少先队员每天佩戴红领巾,但总有队员因种种原因没有佩戴,这时我们的辅导员大多数时候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就让孩子们觉得红领巾可戴可不戴,因此不可能产生什么自豪感。正是因为这种粗糙的、不精致的仪式,让少先队员们的光荣感、自豪感丧失,从而使少先队员们的“身份价值”大大缩水。

3.走样的仪式――“身份价值”的贬值

有些辅导员对待少先队的仪式不够严肃,甚至认为少先队仪式已经过时,不能一味墨守成规,因此而随意更改。比如有些地方要求表现不好的孩子戴“绿领巾”,有些地方觉得三道杠已经不能代表最大的奖励,出现了五道杠。这些随意的更改让少先队仪式不再庄严、肃穆,而变得滑稽可笑。这种仪式自然不能激发队员们的光荣和自豪感。

4.浮躁的仪式――“身份价值”的曲解

有的辅导员说,现在的孩子不喜欢少先队的仪式,觉得很老土,跟不上潮流。他们认为这是孩子们的思想出现了问题,却不想想,我们自己有没有把仪式做到孩子们的心灵深处,让孩子们在仪式中产生共鸣?是不是我们自己也仅仅把仪式当作了一种形式主义的东西?如果是,这样的仪式自然不能让孩子们感受到少先队员的使命感,而只会觉得是被迫表演,表演结束后,他们的身份也就结束了。长此以往,孩子们对其身份价值就会产生曲解,认为那就是一场角色扮演,至于少先队员的光荣感、自豪感、使命感则根本无从谈起。

二、重塑少先队员“身份价值”的有效策略

少先队员的“身份价值”主要体现在光荣感、自豪感及使命感上。在“全童入队”的背景下,少先队员的光荣感、自豪感不再是儿童之间比一比谁更优秀的问题,而应该是对少先队这一组织的认可及自己能够成为其中一员的光荣自豪感。而少先队员的使命感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少先队这一组织的价值观的认可,二是愿意为组织付出自己的努力。[1]正是光荣感、自豪感、使命感这三种情感,支撑起少先队员“身份价值”的架构。因此只有让孩子们在少先队这一组织中,重新找回光荣感、自豪感和使命感,才能让少先队员的“身份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

1.光荣感,在富有仪式感的文化礼仪中感悟

少先队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礼仪,它不仅是少先队区别于其他组织的标志,更承载着少先队政治启蒙、信仰启迪的教育内容。在文化礼仪的教育中,要让孩子们了解少先队这一组织的光荣历史及伟大使命,感悟到自己作为其中一员的光荣感、自豪感及使命感。

(1)礼仪标志的感染

红领巾、队旗、少先队礼、少先队小干部标志等,都有自己丰富的内涵。如少先队员的标志――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象征着红色的革命传统;队旗则象征跟着共产党走向光明、走向胜利;少先队礼则寓意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少先队小干部标志传递的是一份责任、一份使命。我们在开展活动时,要充分挖掘这些礼仪标志的内涵,不仅把它们当作一种符号,而更看做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从全员入队的那一刻起,就要让儿童感受到这些标志的魅力。从日常红领巾佩戴、每次出旗退旗、每一个队礼、每一个队干部标志的佩戴抓起,严格要求儿童规范进行礼仪表达。

(2)仪式化活动的熏陶

在少先队员们学会了基本的少先队礼仪规范后,不能仅限于知之,而更要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它,这时候,少先队活动的价值就可体现出来了。我们要让队员们在活动中发现礼仪之美,比如从入队开始,就以中队为单位,根据队员们佩戴红领巾的方法、坚持佩戴红领巾的次数以及红领巾的整洁度,评选每月和每学期的“最美红领巾”。通过评选调动队员们的积极性,并时刻提醒他们自己是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同样,“寻找最美”系列活动也可移用到少先队的其他仪式之中,让队员们通过评比,向着目标努力做得更好。

2.自豪感,在蕴含仪式感的组织活动中提升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家弗兰克尔认为,人最终是自我决断的。这就意味着,儿童是否能认可少先队员这一身份,最终的决定权是儿童自己,而不是辅导员。所以在少先队活动中,我们应时刻关注儿童对仪式的感受及认可,这样的教育才具有意义。

(1)开放少先队阵地

少先队活动室是学校少先队活动的主阵地,是少先队员在学校的第二个家。正常情况下,只有学校的少数大队委员才能进入少先队活动室,没有活动时,活动室是关闭的。这种做法虽然方便了管理,但也导致绝大多数队员们整个小学阶段都无法进入少先队活动室,这样他们对少先队的感情就无从谈起。为了让更多的队员真正把队室当成自己的第二个家,我们可以针对低年级队员们开展“队室一日游”、针对中高年级队员开展“小小队室设计师”“我是队室值日生”等一系列活动,保证每个队员都能进入队室,参与到队室的日常管理活动中,真正体验到“我是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

(2)创新少先队活动

少先队活动不能固守一隅,而须不断创新。比如,学校是社会的缩影,我们就经常将把身边发生的事情作为交流话题,让队员们自己去关注时事,自己去选择话题,通过与其他队员们的讨论交流,明白了哪种做法是正确的,哪种做法是不对的。通过自选话题,队员们体验到作为少先队主人翁的责任感。每周固定的时间,每个小队的队员们聚到一起,围绕本小队所选话题热烈讨论。比如有的小队看到学校门口每天都会停放很多车辆,他们就围绕“家长能不能把车辆停在学校门口”这一问题展开交流。通过交流,队员们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校的主人,履行了一名少先队员的光荣职责。

3.使命感,在饱含仪式感的情感体验中升华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们自己情感体验是否积极,与他们对自身发展要求的高低有关系。就是说,如果孩子有积极的情感体验,他们就会对自己作出正确的评价,而且会给自己提出正确的要求,从而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正确的方向。在少先队活动中,我们更应关注队员们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融入少先队这个大家庭。

(1)在仪式教育中关注儿童的积极情感体验

少先队仪式有独特的含义,因此我们不仅要告诉队员们怎么做,更应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么做。少先队的光荣历史,就是教育队员们的生动课堂。[2]通过重温队史,可以让队员们明白:少先队的每一种仪式,都具有其独特的意义。因此,我们每一位少先队员在进行这些仪式的时候,心中都应该是充满光荣而自豪的。

(2)在榜样教育中关注儿童的积极情感体验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崇尚英雄、喜欢偶像正是少年儿童的一大心理特点。少先队的教育离不开榜样,但我们发现一些经典的榜样形象已不能完全吸引队员们了。正如李源潮同志所说:“时代在发展,榜样教育要在发扬传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关键是要有新的能让少年儿童信服、追随、效仿的榜样,也就是时代少年的榜样。”可见,我们既要关注榜样的精神力量,也要拉近榜样与队员们的距离,把榜样变成孩子们的偶像,增强榜样的吸引力、感染力。

共同的身份最能激发心理认同感,所以我们要在少先队员身边寻找新的榜样。榜样的距离越近,越能发挥其带头作用,让队员感受到原来我们身边的少先队员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少先队这个大家庭中,有了自己崇拜的对象,队员们才能更好地融入集体,认可自己在这个集体中的身份。

少先队员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如何让“少先队员”这一光荣称号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扎下荣誉之根,让孩子们愿意向着优秀少先队员这一目标努力奋进,这是每一位辅导员都必须认真研究的时代课题。

参考文献:

[1]华耀国.加强少先队组织光荣感、归属感教育[J].上海少先队研究.2013(5):5.

这样的人让我感动范文第5篇

这时的空气好清新,明媚的春光,照耀在我可爱的脸上,露出了好久都没有的笑容,这样的表情好美,心情也跟着开心了,这一天对于我来说为什么会这么的特别,与以往不同,也许,是我自己的缘故吧,因为,我的生命之中多了一个知己。

他的出现,让自己会有一种幸福的感觉,被暖暖的情意所围绕,我要用文字化作颗颗祝福,送给他,人生难遇知己,我却很幸运,他牵起我的手,带我领略了春天最美的景色,让我品尝到了最美的甜蜜。

我要穿着最喜爱的苹果绿的外衣,穿着粉色的裤子,蹬上淡黄的运动鞋,梳着可爱的马尾辫,出发了,迎着春风,去感受,春天的美好,风儿与我作伴,并不是没人陪伴,我要欣赏那最让我动心的,淡淡的嫩绿色的叶子,好美啊,是最美的风景画,让我陶醉了,回想起了校园的浪漫。

我要用灿烂的表情,增添春的魅力,我要让这样的情怀好好的散落于清风中,很甜蜜,路边的行人,也会为我高兴,绿化带的柳树也会为我舞动着枝叶,太阳也在对我微笑,花儿也在为我芳香,鸟儿也在为我歌唱,很幸福,原来,人生是这样的美好,只是,当初为什么,没有感受的到呢,是因为你的来到吧,让我在次美丽。

我的心情在歌唱,我的发丝在飘动,我的情感在飞翔,与白云,紧紧的拥抱在了一起,我的脚步变得轻盈,如一只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呼吸着甜美的空气,品尝着,那份美妙的感觉。风儿,它笑了,笑我是一个如此容易感动的女子,单纯的可爱,它笑我,是一个如此调皮的女子,我也笑了。

心情没有负担,像是放了一个长假,会如此的清新自然,也许只要拥有一份好心情,即便是在冬天,也有冬季的浪费,与情怀,看着,这份春景,一个人,坐在了广场的木椅上,看着孩子们快乐的玩耍,我仰起头,望着淡蓝色的天空,想起了,她,他,她,还有他。

他们是我人生中最难以忘怀的人,我们总是在经历着,一次次的考验,让我们没有时间去好好的欣赏周围的景色,去感受,大自然的气息,忙碌与伤感,总是让我们无心赏柳。

好想与你们,一起去野外郊游踏青,一起畅谈心声,品味着酸甜苦辣,一起把委屈释放在这个季节里,我们没有时间相聚于重逢,想念,从未停止过,我希望你们也能和我一样,容易满足就可以拥抱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