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这样想象真有趣

这样想象真有趣

这样想象真有趣

这样想象真有趣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A0087-01

国画,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瑰宝,是人类绘画史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现行的小学美术教材中,有很多国画的教学内容。写意是国画的基本特点,而小学生的思维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很多学生对于国画中的写意并不是很理解。教师在教学中过多地向学生强调国画的基本特点和绘画技巧,导致很多学生对国画的学习产生畏惧心理,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其实,国画的写意特点恰恰迎合了小学生天真烂漫的特点,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国画教学充满童真童趣,让国画教学更高效。

一、激发兴趣——国画内容的选择体现童真童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对学习内容怀有强烈的学习兴趣时,就会以积极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学习中,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在传统的国画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给小学生提供花鸟、山水、人物等学习内容。很明显,这些内容由于离小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远,脱离了小学生童真童趣的生活世界,很难引发他们的兴趣。在小学国画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根据小学生天真烂漫的特点,以童真童趣为主旨,在原有国画题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大胆拓展,加入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活动、情境等,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题材。例如,小学生很喜欢看动画片,特别是对动画片中的一些卡通形象非常感兴趣,于是,我让学生用国画的形式画一画自己喜爱的卡通形象。这样一来,学生可感兴趣了,有的同学画了《五福娃一家》,有的同学画了《淘气的蓝猫》,有的同学画了《灰太狼的下场》……由于这些卡通形象是小学生所熟知和喜爱的,因此他们画得特别生动、特别传神。

二、引导想象——国画技法的运用体现童真童趣

写意是国画的主要特点,在国画作品中,作者主要是通过笔墨写意来表达形象、塑造美感的,具有抽象、夸张的特点。国画的写意技法正好迎合了小学生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其实,他们在平时的作画中也经常运用夸张的手法。因此,在小学国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进行国画创作,通过富有童真童趣的技法来表现生动活泼的内容。例如,教学《鸵鸟》。在课堂上,我先给学生出示一些鸵鸟的图片,然后让他们找一找鸵鸟的基本特征。学生很快就发现鸵鸟的脚很长、脖子很长、翅膀很大。接着,我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把鸵鸟的某一个身体部位进行放大的夸张处理,再进行国画创作。这样一指导,学生纷纷开始动手,他们有的把鸵鸟的脚画得特别长,有的把鸵鸟的脖子画得特别长,有的把鸵鸟的翅膀画得特别大……有效地表现出了鸵鸟的特征,很多学生的作品想象大胆、手法多样,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明白了在国画创作中利用变大或者变小的夸张手法,能够让意象的特征更明显的道理。

三、注重求异——国画材料的选择体现童真童趣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教师认为在美术课的教学中要使用统一的绘画材料,这样确实有利于开展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中也能够轻松很多。然而我认为,在小学国画教学中,教师不妨拓展一下绘画材料,让学生在课堂上利用多种材料进行国画创作,童真童趣地表现自己的想象空间,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我爱树木》。我给学生呈现了大量的有关树木的国画作品。在学生欣赏完这些作品后,我提问:“同学们,这些作品都是用毛笔和墨进行创作的,你们觉得还可以用什么材料进行创作?”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问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他们在接下来的创作中,有的用树枝代替笔进行创作,有的用手指和手掌代替笔进行创作,有的用毛笔沾一些不同颜色的粉笔屑进行创作,有的则把铅笔削成粉再以手指做笔进行创作……学生摆脱了传统的国画材料的束缚,创作了一幅幅生动传神的作品。没有拘泥于学生用传统的国画材料进行绘画创作,而是鼓励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材料进行创作,这样,就把课上“活”了,学生也把画画“活”了,学生在寓玩于学的过程中张扬了自己的个性。

这样想象真有趣范文第2篇

一、如何理解动物情趣绘画中的“三味”

1.真味――激发幼儿内在情感。

幼儿在绘画时,积极向上的情感是丰富幼儿想象和创造能力的内在因素,是幼儿的内在动力。教师应善于激发幼儿积极的情感,让它贯穿于幼儿绘画的始终,成为创作的动力。动物情趣绘画以命题画为基点,意愿画为形式,孩子们在作画过程中情绪积极主动。如“湖面上的白天鹅”活动,以白天鹅为主线,通过观察白天鹅的外形特征来引起孩子的共鸣,给幼儿足够的想象空间,让他们有自由发挥的余地,更能让幼儿发挥想象力,激发积极的情感,让他们更主动地参与到绘画活动中来。幼儿已知道自己想画什么,完全沉浸在创作的氛围中,这无疑是幼儿在绘画中积极情感的一种外露。显然这样的方式幼儿会更轻松、更自在、更乐于接受,画起来也更投入。只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在幼儿的认知水平上稍加启发、引导,幼儿就能按自己的理解,去大胆地表现,每一幅画对幼儿来说,都是最美的、最宝贵的,都表现了孩子内心的真实体验,是他们情感的真实反映。这样的绘画活动更具有游戏性和自主性。

2.情味――诱发幼儿的生活经验。

“生活经验”是孩子创作的源泉,动物又是孩子所熟悉的。只有牢牢把握孩子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不断拓展绘画经验学习必要的美术技能,形成积极的审美情趣,幼儿才有绘画的兴趣,有表现的内容。

动物情境绘画以故事情境的形式较为常见,即把整个活动用故事情节发展贯穿始终的方式。随着情节的变化推进,把绘画的要求、技能等自然融入其中,从而让幼儿在故事中学习与创作,大胆表达表现。在“爱动脑筋的小鸡”美术活动中,我将故事分段讲述,使整个活动沉浸在故事中。每讲述完一段,我就启发幼儿想象如何添画背景:家里、水果店、大街上、果园里可以添画些什么东西?水果店里你想让谁当售货员?卖些什么水果?幼儿踊跃举手,活动气氛立刻热烈起来。等幼儿分组商量好,只见一个个全神贯注地画起来,俨然像个小画家。总之,幼儿学画,应该重视保护幼儿的童心、童趣,教师要善于创设有利激发幼儿想象力的情境,让幼儿用纯真的眼光、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构图,绘画出真正属于他们的新天地。

3.趣味――促使课堂情趣盎然。

提高活动的趣味性,也就是不需将技能、技巧放在首位,注重幼儿的体验、感受,从而促使幼儿进行大胆的创作。

动物情趣课堂是趣味的,趣味是一种主观心理感受。动物情趣绘画的趣味包含两个层面:教师有兴趣地教,即趣教:幼儿有兴趣地学,即趣学。教师在活动过程中为孩子创设自然轻松的氛围,或讲述生活,或故事引入,或创设情境,教师自身对教学活动感到兴致勃勃,促使教学活动变得有趣味性。而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充分发挥想象、大胆创作。趣教是趣学的前提和手段,趣学是趣教的结果和目的。

总的来说,动物情趣画的“三味”在教学中相互整合、有机渗透,使“儿童本位”和绘画本色水融,动物情趣课堂的氛围是自然轻松的,教是一种快乐,学也是一种享受。

二、组织动物情趣绘画“五策略”

策略一:绘画主题要富有情趣,提升幼儿绘画兴趣。

好奇是兴趣的先导,没有好奇的心理就不会产生兴趣。因此,就要在选择绘画主题上下功夫,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绘画特点来选择幼儿生活中熟悉并感兴趣的内容,且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幼儿喜欢的卡通人物、玩具等,可通过看光碟,讲述故事的形式,引起幼儿的兴趣,把绘画的内容串成故事情节,并跟随故事情节展开作画,教师耐心启发、积极诱导,并注意创设情境,给她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在画画的小天地里自由飞翔。

策略二:欣赏要细致深入,画面才能生动有趣。

孩子虽然每天接触的事物很多,但他们并不是事事关心的。他们往往对许多事物视而不见,他们的观察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和随意性,什么事物吸引他,他就看什么。如孩子在观察大象时,他们并不是注意大象的整个身子的外形,往往是先注意大象的鼻子、耳朵等有趣部位。我们如果引导孩子,先观察大象的整个外形,再观察头、腿等部位,从整体到局部。这样的观察法对他们以后认识一切事物都很有用。

在引导孩子观察的过程中,还要让孩子学会分析、比较的方法,善于找出绘画的规律,一切物体都有差异,有的两种物体大同小异。让孩子通过观察,对物体之间进行形状、颜色、大小、长短、粗细、薄厚、曲直、纹理等进行辨别和比较,找出相同点,又找出异点。比如大多数动物身子呈椭圆形,有的动物耳朵大,尾巴小,如小兔、老鼠等,有的动物耳朵小、尾巴大,如松鼠等,有的动物头大,尾巴小,如小猪等。通过细致深入的观察分析、比较,掌握了这些规律,有助于孩子记忆力的提高,使画面生动有趣。

策略三:语言生动巧妙,绘画兴趣才更持久。

一般来说,幼儿对画画都有兴趣,但不会持久,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地激发、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教师要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把语言巧妙地运用在美术教学中可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富有童趣的语言,易于让幼儿产生轻松、愉快的游戏心理,使他们乐于参与,更能使之成为幼儿绘画兴趣持久的有效手段。带幼儿到户外活动时,引导幼儿和大树、小花讲话“大树,大树,你真高,我给你画张画像吧!”这些充满情趣的语言,在无形之中就会使幼儿产生作画的兴趣,才能使美术活动变得轻松愉快,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策略四:表现形式要多样,画面才能有个性魅力。

爱玩泥,撕纸是孩子的天性,也可用手工与绘画相结合的形式,它不像单纯绘画活动那样追求作品效果,而注重动手操作的乐趣,自然为幼儿所喜欢。幼儿在捏泥、撕或折、粘贴的活动中获得的对物体的感知,又有助于他们绘画时表现此物体。如:用棉签画“串儿红”前,先撕纸,有序粘贴。幼儿通过粘贴,对花形有了感知再进行绘画也就很容易了。多样的表现形式,不仅能激发幼儿作画的兴趣,还能使画面呈现别样风情。

这样想象真有趣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兴趣 想象 仿写 乐写

布鲁诺说过:“使一个学生对一个学科感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这个学科值得学习”。对作文感到头疼的学生,则是作文还没有提起他们的兴趣。兴趣是写好作文的起点。教师首先应该以实现《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让小学生“易于动笔”、“乐于书面表达”、对作文“有兴趣”为目的。作文教学要取得一定成效,语文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学写为主动学写,逐步使他们乐写。经过几年的摸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目标中十分强调语言的积累,就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决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也学不好语文。作文就是厚积薄发的创造活动,低年级儿童有意识积淀的知识很少,要想让孩子备足作文的源头活水――语言,就必须从零点起步,激发孩子积累的兴趣,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为此,我在班里开展了以下活动:①好词好句大搜集活动。要求每人自备一个精美的摘抄本,把自己在课内外阅读中遇到的优美词、句、段或名言、名句摘抄下来。为了体现成效,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在班里进行一次展览比赛,看谁积累得多,并评出“积累小能手”。在这种有趣竞争的氛围下,学生的积累兴趣越发浓厚,积累的东西越来越多。②组织进行阅读交流活动。通过一个阶段的搜集之后,大家都积累了许多词句,孩子们的积累兴趣开始降温了,这时候我就及时组织他们进行交流活动。先是同桌间的交流。我让他们互相交换摘抄本进行阅读,看看别人都积累了些什么,哪些是自己也积累到的,哪些是自己没有的。这样交流又激发了他们猎奇的兴趣,是他们做到二次积累。然后再以小组进行交流,每个人都轮流阅读小组内其他成员的摘抄本,这样的交流使他们的积累再次得到补存、扩展,就像蜜蜂采蜜一样,只有采过百花之后才能酿出更甜的蜜来。③进行运用练习活动。好词好句积累了不少,就好比把材料都储存到了仓库里,如果只是堆积着就毫无意义,这就需要学生进行内化、吸收与运用。只有学会了运用,把收集到的词语运用到新的语言环境中,才能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学会运用词语,才会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

二、开拓思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低年级孩子的思想既简单又纯净,加上他们有一颗天真烂漫的童心,无拘无束的想象便成了他们宝贵的财富。这时精心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对他们以后的作文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在教学中,我经常鼓励他们大胆地展开奇思妙想。例如,有一次上课正值春暖花开之际,我刚走进教室,有孩子就告诉我:“赵老师,去年我们栽的那株碧桃开花了,可漂亮了……”我听了随意地说:“是吗?那他为什么开了?”一个孩子马上答道:“春天来了啊。”“是啊,天气暖和了呗!”许多孩子也附和。可班里的小女孩李婉却怯怯地说出了与众不同的答案:“花儿开了,是因为它笑了。”我立即抓住这个时机启发孩子们展开想象:“花儿为什么笑了?”“因为鸟儿帮它捉走了虫子。”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开始各抒己见,有的说花儿开了,是因为它听到了我们的读书声,开心地笑了,有的说是花儿想看看我们表演的节目,所以睁开了睡眼,有的说……在这样童心飞扬、畅想自由的课堂里,不仅孩子们常常被想象的境界陶醉了,连我自己也感到语文教学是那么五彩斑斓。尽管难免出现词不达意,语句不通的情况,但我尽量捕捉亮点给予表扬、鼓励,也适当地进行点拨、评价。

三、进行模仿练习,使学生会写

小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十分薄弱,教他们作文应当多示范、多举例、多打比方,让他们从仿写起步。仿写是一种经验吸收,包含着大量的思维活动,因为在仿写中总要有包括观察、分辨、选择、储存、联想等活动。观察要细致得留心,分辨要清楚得用心,选择要得当得思考,储存要牢固得记忆,想象要合理得动脑筋。这些都离不开认真的思维活动。

孩子们积累到的好句、好段很多都浅显易懂,贴近孩子生活,孩子易于理解、易于模仿。如学生积累到这样一个优美语句:春天来了,到处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你看,这里的水多清啊,水底的砂石粒粒可见,荡舟湖上,心旷神怡,真有“人在画中游”的感受。我试着让他们进行仿写,孩子们一会儿就写出了许多五彩缤纷的句子来:春天来了,到处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你看,树木一片葱茏,漫步在乡村小道之间,真有“绝胜烟柳满皇都”的感受……在教学中经常进行这样的仿写训练,相信学生的作文水平肯定会快速提升,在这样的轻松训练中,学生很快就会写作文了。

四、观察生活,融入生活,使学生乐写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叶老的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生活与作文的关系。我们要抓好说写训练这个“流”,就必须抓好生活这个“源”。

由于学生的观察与理解往往浮于表面,更多地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使得他们深入观察、加深理解、感悟生活,把真实的生活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从而抒发健康、积极、向上的真情实感。针对孩子们对游戏特别感兴趣的特点,我们教师可有意识地组织他们做各种有趣的游戏,在活动中,引导他们注意观察周围同学的语言、动作,并抓住时机,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内心体验,活动结束时,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活动结束后,再组织他们练习说话,把自己在活动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与同学交流,然后再写下来。学生们有了生活素材,说起话来当然兴致勃勃、争先恐后;写起话来也自然具体生动、真实感人。

相信,只要我们做好孩子写作的引路人,让他们走进生活,广泛积累,大胆应用,自由畅想,勤于动笔,真正成为写作的小主人,在不断变化的、新鲜有趣的写作活动中,握紧手中的神笔,满怀一颗兴致盎然的童心走进自由畅想的星空,他们便会精心地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从生活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学会写作、乐于写作。

参考文献:

这样想象真有趣范文第4篇

大概每个习惯拿兴趣说事的人,恰恰对兴趣不甚了解。因为真正知道兴趣是什么的人不会说“我没有兴趣”,只会说“我现在还没有找到兴趣点”。

所谓兴趣,基本上来自后天,先天的只能称为本能。如果用一句话来解释兴趣的产生的原因,那就是,人多次在同一件事情上获得了快乐体验,由此产生了再次获得快乐体验的心理倾向。比如,学生答对了老师的提问,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因此该学生就对这门课产生心理依赖。这种对获得快乐的依赖就是兴趣产生的源泉。

然而,如果兴趣只依靠外界的奖赏而产生,依赖外界条件的存在而存在,那么一旦条件发生变化,兴趣不就随之消失了吗?好比有的人在小学时数学很好,到了中学,遇到某位并不欣赏他的老师,该同学就会慢慢丧失对数学的兴趣。表面上看,学生是对数学感兴趣,实际上是对数学带给他的快乐感兴趣,而非对数学本身。

这样的兴趣我们可以称之为“假性兴趣”。这种兴趣的特点在于,我对什么感兴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带来的结果。假性兴趣如果利用好了当然会对成长有帮助,但是假性兴趣很容易随着环境转移而变化,并不牢靠。

真正的兴趣应该表述如下:人经过艰难甚至痛苦的过程,对某个对象有了深入的理解,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并能利用该对象为自己服务,产生自身的愉悦,并由此产生对对象依赖,可以称之为真正的兴趣。

就像很多艺人是一开始迫于生计,才不得不进行艺术训练。艺术技能需要多年的训练才能做到游刃有余,训练的大部分时间是枯燥、甚至痛苦的。而人往往有一种奇怪的心理:轻易得到的东西往往不珍惜。而不珍惜,自然就不感兴趣。正是因为痛苦的深刻,才让后来的自身愉悦变得强烈。这样的愉悦往往能够伴随人的一生。我们经常说“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苦哪有甜”,都是在阐述真正兴趣产生的艰难。

培养真正的兴趣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需要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一、持续。与某个对象打交道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既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和积累,也不能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培养不出真正的兴趣。

二、单纯。为什么单纯的人往往能获得更高的成就?因为他们在与对象的接触过程中,保证自己的精力都能够有效地投入到训练过程中。尤其是艺术和科学领域的人,若不单纯决不能建立真正的兴趣,更达不到很高的境界。

三、稳定。困难的时候正是提高的关键时期,必须保证训练的稳定性,突破自我极限。上大学时,我偶尔也会对数学厌烦,靠的就是不断地读《古今数学思想》一书以自勉。

这样想象真有趣范文第5篇

【关键词】儿童绘画;自由;纯真;颠覆

一、儿童绘画的定义及特点

儿童绘画是指儿童通过观察、认识外部世界后,尽情发挥想象力,绘制出来的美术作品。

儿童的绘画活动是儿童真实的自我表现。孩子喜欢的、厌恶的都在绘画过程中直接地呈现出来。也就是说,儿童的绘画活动其实就是孩子对自我兴趣的自然展现过程。而兴趣也是促使儿童进行绘画活动的内在动力。同时,孩子在进行绘画活动时,并不像成人那样把绘画当作一种需要认真应付的工作或者活动来看待,他们更愿意把绘画活动当成一次自己感兴趣的游戏。以游戏的心态对待绘画活动,对于任何一个成年画家来说都是很难得的,只有抛弃现实的功利心,才能画出最感人的作品。在游戏中,孩子纯真的天性和真实的自我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儿童的想象力在绘画过程中得到彻底的解放,使他们的美术作品具备如此强烈的感染力。

由于儿童的年龄较小,正处在人生的初级阶段,他们对世间万物的认识是粗浅的、不全面的,甚至是有偏差的。他们并不具备成年人所拥有的一套以客观现实为标准的评判逻辑或观念。换句话说,由于孩子不具备成年人的逻辑思维和观念,所以他们在绘画活动过程中,并不受到这些逻辑思维、观念的束缚和左右,使他们的想象如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画面大胆、纯真、夸张、毫不掩饰。使得孩子的绘画作品更贴近人们的心灵,也更容易与观众的内心产生共鸣而令人们感动;这是绘画创作中最难能可贵的,这也是成年画家无法企及的。

作为一名成年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早已脱离了儿童时代的稚嫩,童年时代的自由率真、天真烂漫被成熟的理智取而代之。当他们进行儿童美术作品的创作时,如何创作出符合儿童审美要求的绘画作品,视乎成为横亘在眼前不可逾越的鸿沟。这“鸿沟”是每一位成年人都无法逾越的,就连毕加索都说:“我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画得像一位大师那样,但却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会画得像孩子一样。”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面对儿童绘画时束手无策。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与专业的美术院校学生在儿童绘画创作方面也有其天然的优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没有经过美术专业基础训练,在绘画造型、色彩应用等方面基本保存孩童时代的稚拙和朴素,这使得他们绘画作品中的造型、色彩更接近儿童的趣味和审美。而他们所缺少的就是儿童的想象力和表现欲。

因此,怎样激发学生的联想,解放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创作出符合儿童审美要求的美术作品,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必须重视的一道教学难题。

二、儿童绘画创作原则

许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接触儿童绘画的最初,带有一定的个人偏见或误解,他们会以自己的审美观念去衡量儿童天真的作品。他们会认为,儿童绘画作品简单粗糙,仅仅是儿童随手草率的涂鸦而已,没有真实的造型空间和色彩质感。如果以写实的标准和手法进行幼儿美术教学活动,偏离了孩子的兴趣趋向和审美喜好,会得到怎样的教学效果便不言自明了。因此,培养学生的儿童绘画创作能力,要注意一下创作原则:

1.稚拙原则

首先要纠正学生错误的观念,强调要以儿童的审美需求为创作的出发点。摈弃以写实再现客观存在为目的的绘画理念和手法。写实的绘画作品,力求在二位的平面上塑造三维立体的真实错觉,创作这样的作品需要作者具备扎实的绘画基础和细致理性的观察分析能力。

儿童的身体及智力发育还不成熟,他们是依靠直觉认识外界的,因此,不能仔细理性的观察外界的事物。而那些被孩子见到过或者观察过的事物,仅仅是在孩子的头脑中形成了物象特征的模糊的概念。过于严谨、理性的写实绘画很难引起孩子的兴趣。这一时期教师和家长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来评价儿童画作品,也不能让儿童去模仿成人的作品或技法,要给孩子充分的自由,顺其自然,让儿童用自己喜欢的表现方式画自己喜欢画的内容,使儿童纯真的天性得到保存。

我们不得不回过头来,想想我们的童年时代,尝试以孩子的眼光进行创作。不追究像与不像,真实不真实,只追求稚拙的趣味和奇幻的想象。尽量不以真实的客观规律作为衡量作品的尺度和标准。

2.题材兴趣趋向原则

认真留意儿童的绘画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的作品比较活泼、可爱。孩子们把自己喜欢的动物、植物,自己的父母、老师、朋友,画到作品中。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创作的绘画作品必须贴近孩子的生活,以孩子最熟悉的生活内容为创作的题材,这样更容易与孩子产生共鸣,也更利于激发孩子的绘画兴趣。

3.颠覆性原则

颠覆性原则是指在儿童绘画创作过程中,尽量颠覆正常的逻辑关系、物理关系、比例关系、色彩关系。这样可以打破正常的思维模式,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彻底的解放。

颠覆逻辑关系是指在创作中,把本来毫无关联的两种绘画素材进行巧妙结合,形成独特的画面内容,给人以奇特的新鲜感。例如,动物和植物结合。我们可以画出一棵高大的树,但树上结满的不是果实和鲜花,而是大大小小的各种各样的鱼。我们也可以画一头长颈鹿,而长颈鹿身上开满了各种鲜花、生长出各种瓜果。

颠覆物理关系是指以正常的物理关系在画面中进行相反的处理。这种方式可以使观众产生无限的联想。例如,鲸鱼本来应该在水中生活,但在绘画作品中我们可以把鲸鱼画在天上飞翔;火车在陆地上奔跑的交通工具,我们可以把火车画在树干上和花瓣上。我们还可以把人画在云朵上,与小鸟一起翱翔。

颠覆比例关系是指把原本正常的物体比例关系进行放大、拉长,使画面中物体的比例形成强烈的反差。比例关系的应用最容易使一件作品贴近儿童的审美,因为孩子在绘画的过程中不会在意画面中个主体的比例关系的。例如,把西瓜画得比汽车大;把长颈鹿的脖子画得更长;可以把一群小朋友画在向日葵上做游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