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描写小伙伴的作文

描写小伙伴的作文

描写小伙伴的作文

描写小伙伴的作文范文第1篇

一、在揣摩品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文中有许多“语言泡泡”的用意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我们教师就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

1.引导学生揣摩品味词句

如在三年级下册《燕子》一课中,“学习伙伴”提出:为什么要用“五线谱”打比方呢?看似提出疑问,实则提醒我们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比喻句,让学生初步了解恰当的比喻能使句子生动形象,初步懂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引导学生揣摩人物心理

如在三年级下册《检阅》一文中,“学习伙伴”提出问题:“怎么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呢?”和“我能体会博莱克当时的心情”,这两个问题主要是从揣摩人物心理的角度,引导学生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养成边读书边在关键处思考的习惯。

3.引导学生揣摩方法和规律

在语文园地的“我的发现”这一内容中,“学习伙伴”都提出:“我发现……”这样的提示,意图是鼓励学生自己揣摩,自己思考,发现当中的一些方法和规律。又如,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中列举了引用人物说话的三种形式,“学习伙伴”提出:“我发现引用人物的话,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归纳引用人物对话,有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后和提示语在中间的三种不同形式。这几种不同形式,经过“学习伙伴”的提示,把它们进行集中比较,学生就容易发现不同形式的表达效果不一样,标点符号也不一样,甚至还会在习作、写话中自觉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4.有时候,“学习伙伴”的话是鼓励学生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的

如在三年级下册《南辕北辙》一文的文末,“学习伙伴”说:“我想对那个去楚国的人说……”和《太阳是大家的》一文的文末,“学习伙伴”说:“我想对别的国家的小朋友说几句话……”这些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自由地说,从而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从提示引导中掌握学习方法

语文学习方法本身就在阅读之中,但是三年级学生可能不容易主动地发现,于是“学习伙伴”引导大家去总结归纳。

1.归纳词语理解的方法

如在三年级上册《一次成功的实验》中“我能体会到‘不假思索’的意思”,这里的“不假思索”必须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不能望文生义理解为“不动脑”的意思,应该理解为“用不着想”,说明小女孩在危险面前先人后己的态度十分坚决。“学习伙伴”提示的几种词语理解方法,对于学生今后形成词语理解能力,将产生巨大的作用。

2.提示句子理解的方法

如在三年级上册《赵州桥》在“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旁,“学习伙伴”提问:“这句话这样写,好在哪里呢?”提醒学生注意体会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

3.引导学生在一边读一边想的时候,想象画面,体会意境美

三年级教材中有大量写景的文章,“学习伙伴”都有相关引导,如,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我仿佛看到了各个季节不同的景色”等提示,引导学生想象情境画面。

4.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如在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集合》的文末“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旁,“学习伙伴”提出:“我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三年级上册《陶罐和铁罐》在文末提出:“读了这个故事,我想到了……”这些都是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例和已有知识经验来加深对课文主题思想的理解。

三、从引导示范中落实积累与拓展

新课程标准中非常强调积累与拓展。其实在“学习伙伴”的提示语中我们也能了解到课文所必须要积累与拓展的一些内容。

在三年级上册《灰雀》课文之后,“学习伙伴”说:“我想去找列宁的故事读一读。”和“我还要阅读其他名人的故事”。这是要求教师把学生的课内阅读引向更广阔的课外阅读,完成名人故事的课外拓展。

在三年级下册《月球之谜》的“课后问题”中,“学习伙伴”说:“这是我收集到的描写月亮的句子。”教师需要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后去积累描写月亮的诗句,从而感受月亮的魅力,同时培养学生边读书边做笔记的习惯。

描写小伙伴的作文范文第2篇

那么,怎样才能根据人举手投足的轨迹把动作写细腻,写真实呢?

对人的动作描写首先要观察不同动作的不同特征。

每个动作都有与之相伴的人体行为。写作时,我们需要捕捉到与主体动作相伴的人体行为的表象外延,适当拓展,以呈现多种形式对动作的修饰。比如:“说”这个动作,相伴着说前的口型的变化(小嘴一张,朱唇微启等),还有神态变化(眉头一皱,脸色一变,微微一笑等);说话的语调(高低长短),说的态度(严厉地,温柔地,平静地等),说的速度(急促地,缓缓地,一字一顿地等)。如果在情境中描述,还可以写写“说”后听者的反应。这些相伴的神态、动作、速度或态度丰富了“说”的内涵,融进了主人公的感情或读者的感受。

另外,从“说”传递信息的功能也可以衍生“说”的不同呈现方式:人物可以用眼睛说,用面部表情说,用手指说,用形体说,用点头说等。比如,“老师拿眼把教室里各个角落扫了一遍,脸一沉,操起他偏高的男中音,厉声道:‘毛子,站以来!’”期间包含着用眼睛说“拿眼把教室里各个角落扫了一遍”,说前的神态变化“脸一沉”,说话的腔调“偏高的男中音”,说话的态度“厉声”。这些相生元素的加入,丰富了说的感情,把“说”的气场立体化了。

下面是网路中的一段文字,“说”之精辟令人叫绝:

教数学的年轻女教师踩着细高的红皮鞋,抱着一摞作业本,一脸冰霜(用面部表情说――说的神态)地走进了教室。她先用冒着寒光(用眼睛说)的眼睛扫视了一下全体同学(说前的准备动作),似乎在说:“谁再说话,我绝不饶恕!”顿时,喧闹的教室一下子安静了下来。随即,老师把作业本往讲台上一扔(用动作说话)――“嘭”!同学们都随着这响声晃动了一下。老师用她的纤纤玉手有节奏地敲打(用动作说)着桌子,用尖而硬(说的腔调)的声音说:“这次作业,我十分地不满意!”一句话,使教室里的温度降到了零下四千度,几个同学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说的效应)。我们都知道,恶梦即将开始。只见老师随便挑出一本作业,“哗哗”地翻了几页,看了一会儿,然后猛地一摔(用动作说),用可以划破耳膜的声音尖叫(说的语调)道:“王子豪!看看你的作业,写的是什么呀!”再看看王子豪,已经在“地震”中跌到了地上(说的效应)。

如此典型的“说”的细节,凸显了人物特点和作者的心理感受,能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亲历之感。

回归自己的生活,有些动作我们每天重复了不知多少遍,不知道你认真揣摩过没有:这些动作都不是孤立呈现的,必须是在其他动作辅助或者铺垫下才能生成的。动作完成的过程也会带来其他事物或肢体器官的动态变化。

比如,走,走的过程一定会附带身体其他部位及附件的动态:迈开脚步时,手臂需要摆动,女同学的发辫会跳跃,身体会上下起伏,书包会在背上颠簸颤动等。描述时文字中没有“走”字,却把“走”的动作表现得非常细致。

体验1:围绕“走”的动作特征,我们还可以从下面这么多的“走”中,感受一下怎样综合利用附带动作或姿势去表现一个立体的“走”。

不妨自己做一做,再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走”的姿势(跳、蹦、平步);

“走”的步幅(跨越、拽步、大步、碎步);

“走”的方向(正走、倒走、侧身平移、转身);

“走”的快慢(疾步、缓步、漫步);

“走”的轻重(蹑手蹑脚、小心翼翼、踏步、踱步);

“走”的上抬下落(高高抬起、轻轻落下、脚后跟蹭着地面);

“走”的声音(咚咚、喀喀、沙沙、扑通扑通)。

体验2:体验下面情境中动作相伴的声音、其他肢体辅助动作或神态表现。

例:办了错事被老师叫往办公室:她低着头,满脸愁苦,一脚一脚向办公室挪(挨)去。

1.爸爸妈妈午睡时,你走进他们的卧室。

2.放学后,你走进即将开赛的小小足球场。

3.和朋友约好一起上网玩游戏,你兴奋地走进朋友的房间。

4.竞走。(前脚着地,后脚已经抬起,不停地循环着,轮换着,反复着。)

5.五十米冲刺。

练习1:回味自己的经历,为“骂”找几个伙伴。

1.骂的语调:

2.骂的语速:

3.骂的态度、程度:(狠狠、严厉、厉声厉色)

4.相伴的动作:(手、嘴)

5.骂的语言:

6.骂的环境:

7.被骂的人的心理感受:

8.把你找到的伙伴放在一起演绎一个情节:你在《经典诵读》展示中一句也不会背。妈妈当天被老师请到学校,回家后怎样责骂你的?

练习2:做做试试,为“吹”找几个伙伴。

1.嘴的变化或状态:

2.吹的力度:(使劲、猛的,、轻轻)

3.吹的速度或速度变化:(快速、缓缓)

4.吹的方向:

5.吹的声音:(呼――)

6.拟声节奏:(呼―― 呼―― 呼――)

7.相伴动作:

8.把上面的元素融合,写“吹灭蜡烛”或“吹去桌面浮灰”的情境。

练习3:拿起书读一读,为“读”找找伙伴。(词语表达要准确)

1.声音大小:

2.读的感情:

3.读的姿态:

4.读的快慢、节奏:

5.读的内容:

6.相伴的动作(手、眼、头、身体等):

7.把上面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写一位同学朗读诗文的情景。

练习4:让一位同学放眼远望两分钟,观察后为“看”找几个伙伴。

1.看的时候眼睛的外形:

2.看的时候的神态:

3.看的方向:

4.看的专注程度:

5.头部、身体的动作:

6.把你刚才观察到的情境写下来。

7.关注“看”的不同表达方式:瞧、瞅、瞄、盯、眺望、瞻仰、俯视、打量、观赏、偷窥、窥视、注视、张望、凝视、巡视、审视、斜视、环视(伺)、仰视、俯视、俯瞰、远视、横目、侧目、游目、纵目、极目、张目、怒目相向、观察、浏览、审阅、暗送秋波、顾盼、回眸等。

8.拓展练习:综合描述下面“看”的表象特征。

(1)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很小的字,坐在最后一排的一位同学用力看:

(2)阳光下,飞机从天空划过,一位同学站在操场上抬头看:

描写小伙伴的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记叙文;人物描写;教师点评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我们要想把人物写的生动,就得学会观察,除此以外,我们还必须有其他的一些写作技巧。那么在写人的记叙文如何才能引人入胜呢?

请看例文:

游泳历险记(括号内为点评)

夏天的小河是我们男孩子的世界。(夏天的小河不应仅是男孩子的世界,它应是男孩、女孩共有的乐园)看吧,有的打水仗,溅起朵朵水花;有的比赛摸鱼,忙得不亦乐乎;有的比赛扎猛子,此起彼伏;还有的水中捉迷藏,你追我赶。(此处场景虽精彩,但无法衬托出“历险”这一主题)河中荡漾着一片欢声笑语,好不热闹。

我的好朋友胖墩,是我的邻居,由于哥哥溺水而死,他成了家族中的“独苗”,爷爷奶奶看得很紧,父母管得也特严,绝不允许他和我们一起去游泳,否则,如果让他爸爸知道了,轻则不准吃饭,重则受皮肉之苦,(“不准吃饭”与“受皮肉之苦”之间孰轻孰重)所以,我们小伙伴们都很“同情”他。有一次,我们几个小伙伴一起到河里游泳,胖墩瞒着父母偷偷地跟着我们去了。(此处可改为:我们偷偷地把胖墩带出家门,以体现我们对他的“同情”)开始,他在岸上呆呆地当观众,看着我们尽情地在水中嬉戏。(此处可进一步想象他在河边跃跃欲试学游泳的情景,否则下文写他沉入水中的情景太突兀)当我们正玩得尽兴时,我无意中向岸上瞥了一眼,只见胖墩突然“人间蒸发”了,我还以为他扫兴回家了呢!突然,我的好朋友志鹏大喊:“快看,那里好像有人!”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可不,只见水面上有一束头发,两只手无力地在水中忽高忽低地扑打。(掉入水中后,他应该是拼命地“扑腾”,如果到无力的地步,那就是已经下沉了。细节要符合常理)我急忙大喊一声:“不好,有人溺水了!”于是,小伙伴们拼命地向溺水者游去。我们七手八脚地把溺水者从水中托起,使我们大吃一惊的是,溺水者竟是胖墩。(此处有语病,另外抢救胖墩的细节描写也不够充分)我们赶紧把胖墩从水中拖到岸边,小心翼翼地抬到岸上,可这时的胖墩已经“喝饱”了,躺在地上不省人事,不论我们怎么喊都毫无反应。有个叫小利的伙伴吓得哭喊起来:“胖墩淹死了,这可怎么办啊?”大家一听都吓哭了。我一看就烦了:“哭,就知道哭!你们是女孩儿吗?按老师教我们的救生知识,赶紧救人!”(女孩与不知救生知识无必然联系。把“女孩儿”改为“学生”即可)说完,我让两个“大个子”一人抱着一条腿,其他人协助,把胖墩倒着立起来,然后,我用双手轻轻地压他的大肚子,没办法,只能把“死马”当“活马”医了。(此处描写不符合抢救溺水者常识)也许是我们的努力感动了上帝,不一会儿,奇迹真的出现了,只见胖墩喷泉似的吐了几大口水,然后“哇”地放声大哭起来,好像要把自己的委屈向全世界人倾诉。我们凭借自己的智慧,终于把胖墩从“阎王”手里夺了回来,使胖墩起死回生。(语义重复)大家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高兴地蹦了起来。事后,我们都“帮助”胖墩顺利地瞒过他的父母,使其免受了一顿皮肉之苦。

这事你可要替我们保密哟,一般人还真不告诉他。

【失误点评】本文力求扣住一个“险”字,叙写扣人心弦的抢救胖墩溺水的事件。但是在叙事中,对表现人物性格的细节描写的角度不够丰富,语言缺少张力,导致文章失真!

升格启示:写人的记叙文引人入胜之方法:

1.写人记叙文要想引人入胜,必须选用典型细节写出特点。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对景或场面描写中。正确运用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记叙事件,再现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李准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文章中,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就应该学会对细节进行描写。

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写了各界群众吊唁鲁迅的一系列场面。为了写出特定的场合气氛,作者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方法:写“我”独立默哀时,看到的死者的面容,闻到的晚香玉般的香气;追述入殓场面时,描写了那个高身材朋友红着的眼睛和拼命在另一个朋友肩头上抓的手;送葬时,那位致哀词的朋友和押柩车的西洋人伸到灵柩下面的手;下葬时,渐渐下沉的“民族魂”的旗子和在天的一角露出的上弦月。这些典型的细节,充分表达了人们无限悲痛的心情和对鲁迅的崇敬与怀念。

描写小伙伴的作文范文第4篇

1.图上画了什么?(人和景)图上既画了人,又画了景,那么,按什么顺序观察最好?(从景物到人物)图中有三个小朋友,我们又按什么顺序来观察呢?(从右到左或从左到右)

2.图中画的是什么时候?你是怎样看出来的?(早晨,从光线可看出)三个小朋友是农村的,还是城市的?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是农村孩子。可以从外貌、周围环境看出来)三个小朋友在干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在认真读书?(要求说出人物的动作、神态)通过上述第一题的提问,指导学生按顺序观察;通过第二题的提问,在指导学生细致观察后,再让学生用一段较完整的话来叙述图意。接着,以图会文。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看看课文一共写了几段,每段写什么内容,哪一段是重点。教师结合字词教学,帮助学生扫除阅读中的障碍,着重解释“悠闲、呈现、珍惜、智慧、勤劳”等词义,使之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二、加深理解,突出重点。当学生通过观察图画,初学课文与字词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重点理解课文内容。首先,简略地教学第一段,让学生了解作者描写“天气(晴朗)、阳光(温暖、洒满)和读书环境——鸡(悠闲、寻找)、花草(勃勃生机)”等特点。并指出图上分别反映的事物。然后重点教学第二段,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图文对照,从课文中找出与图中三个小伙伴神态、动作相对应的句子,深入体味,展开讨论:

1.课文是以怎样的顺序来描写三个小伙伴晨读情形的?

2.他们各是怎样读书的?能用一个词语来表达他们每个人在读书时的神态特点吗?

3.根据课文说一说:①右边的女孩为什么如此“入神”? ②中间的男孩为什么“十分得意”?从哪些地方可看出他的“得意”?③左边的男孩为什么要“认真思索”?从哪里可看出他在“认真思索”?他在思索些什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形象”,“说形象”,闭起眼睛默想彩图画面,默读课文中的描写;对照彩图从右到左说一说每个人物的神态。这样,学生对重点内容加深了理解。

三、展开想象,领悟情意。教学第三段,提出下列问题,组织讨论,将学生的思路引到品味图与文的深意上来。

描写小伙伴的作文范文第5篇

静景的描写方法常见的有直接描写、以声写静、以动写静三种。关于直接描写请看下面两例:

例一,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朱自清《春》)

例二,冷战过去后,你又在寂静中凝神不动 ―― 寂静拥抱着整个大地,充满了整个心胸。(高尔基《童年》)

例一用拟人手法正面摹写房屋的静态,渲染出一派安静和平的气氛,让人沉静陶醉。例二把大地上一片寂静的景象写成“寂静拥抱着整个大地”,以新奇的比拟,写出乡村秋天傍晚的宁静,衬托出人物思绪“轻飘”的独特心境。

以声写静与上面两例相反,它不直接描写环境的寂静,而是通过各种声响烘托出安静的气氛。如下面两例:

例三,个个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都德《最后一课》)

例四,街上非常寂静,只有铜铁铺里发出一些使人焦躁的单调的丁丁当当。(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

例三中“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是以声写静。写字的声音即使在很静的环境里也难以听到,现在却听得十分真切,足以说明课堂的安静。这里的环境描写衬托出学生学习的专心,以及对最后一课的珍惜。例四也是以声写静。通常情况下,大街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喧嚣之声不绝于耳,现在只听到铜铁铺里传来的声响,而不闻人与车马之声,是因为人们难当酷热,不敢出门。“单调的丁丁当当”的声音反显出大街上的一片死寂。这两例都是描摹环境的,“鸟鸣山更幽”,以声写静较直接描写更能增强表达的效果。

以动写静是化静态事物为动态事物的一种状物方法,所谓化静为动就是通过人的视觉错位,让静止的事物活起来,动起来。请看下面两例:

例五,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鲁迅《社戏》)

例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沁春・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