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楼梦中人物分析

红楼梦中人物分析

红楼梦中人物分析

红楼梦中人物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法隐喻 ;语气隐喻;翻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3 — 0121 — 02

一、引言

语气隐喻是韩礼德所提出的语法隐喻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韩礼德的语法隐喻理论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人际隐喻又分为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显著的艺术成就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语气隐喻理论指导下,分析比较《红楼梦》的杨译本和霍译本中人物语言的翻译,可以为该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指导作用提供一个依据。

二、理论基础

1.语法隐喻

词汇语法和语义之间可以有两种体现方式: 一致式和非一致式。所谓一致式, 就是通过用名词体现事件过程的参与者, 用动词体现过程本身, 用形容词体现事物的特征, 用副词或介词词组体现时间、地点、工具、方式等环境意义, 用连词体现逻辑意义等方式, 使词汇语法层所表达的表层意义和话语意义层所表达的深层意义彼此相同。非一致式,即语法隐喻,就是打破常规, 通过用名词体现过程、用名词体现特征等方式, 使词汇语法层所表达的表层意义和话语意义层所表达的深层意义变得不一致(朱永生:2006:84)。

2.语气隐喻

语气隐喻是与语言的功能角色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语言最主要的四种语言功能是“提供”、“命令”、“陈述”和“提问”。每种言语功能一般都体现在典型的“语气”语法结构上,即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但事实上, 言语功能与语气系统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 决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一种言语功能可以由不同的语气来体现(范文芳:2000:30), 例如:

(1) You should come here at once.

(2) Could you come here at once?

(3) Come here at once!

这三个句子从语义上说都可以表达命令功能。例(3)直接用祈使语气, 是命令功能的一致性体现。例( 1) 和例( 2) 则分别由陈述语气和疑问语气来体现命令功能。

反之, 一种语气也可以体现一种以上的言语功能, 例如,陈述语气在不同的语境下也可以体现提问或命令功能。

(4) I wonder if you have the time.

(5) So you are from France?

(6) I wouldn’t take the job if I were you.

(7) We don t put those glasses in the dishwasher.

我们把这类语气变异现象, 即从一种语气域向另一种语气域的转移, 称为语气隐喻。语气隐喻所体现的是言语功能的变异。显然, 在语气隐喻中, 语法范畴和语义特征已不是一对一的关系, 一种语气同时体现了两种或多种言语功能。隐喻体现的效果是两种言语功能的结合(范文芳,2000:30)。

三、对比分析《红楼梦》两英译本中人物语言的翻译

《红楼梦》中人物数量庞大,等级不同,说着各自不同的话语,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腔调,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口吻,每一个人物都是“这一个”(张伟,2011:79)。人物语言的特色极其鲜明,充分体现了人物的等级地位和性格特点,也给翻译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经比较发现,两个译本处理策略不同,主要在于对语气隐喻理论的应用不同,使得翻译效果有所差异。

1.对贾母语言的翻译

贾母是整个封建大家族最高的统治者,她的语话不仅具有绝对的权威性,而且她在对话的应对上敏捷、圆滑、含蓄、富有风趣,往往不是其他人所能比拟的。例如,小说第四十六回中, 贾赦想娶贾母的贴心侍女鸳鸯为妾, 惹得贾母大发雷霆错怪了王夫人,之后,贾母又责怪众人没有提醒她,其中有两句和凤姐的对话,充分体现了贾母的性格。

例1 原文:贾母又笑道:“凤姐儿也不提醒我。”

霍译:‘ What about you, Feng?’ said Grandmother Jia. ‘ Why didn’t you try to stop me?’( David Hawkes.1973:876)

杨译:…the old lady said, “ And Xifeng didn’t pull me up either.” (杨宪益,戴乃迭.1978:100)

原文中贾母说“凤姐儿也不提醒我”采用的是陈述语气来表达责怪,霍译本将原文隐喻为疑问句来表达责怪的语气,语气委婉,这既表达了贾母对旁人的责备,而且话语又不生硬,使人容易接受,成功的把自己的错转移到别人身上,体现了贾母说话的圆滑。而杨译本遵循原文采用陈述句,虽然表达的感情和原文是一致的,但是听起来语气有些生硬。因为贾母是这个家族中最大的家长,她的话语既要有权威性,又要有技巧,使人容易接受。所以霍译本采用隐喻式,比杨译本的一致式翻译,更能表现贾母含蓄风趣又不失权威的高超的说话技巧。

例2:原文:贾母听了,与众人都笑道:“这可奇了!我倒要听这不是。”

霍译:‘ Oh? Now this is interesting. I should like to know why you think I’m to blame for what has happened.’ ( David Hawkes. 1973:876)

杨译:“This is strange! Let’s hear what you have to say against me.” (杨宪益,戴乃迭.1978:100)

原文中贾母在还没有完全从刚才的气头上恢复过来时,又听到王熙凤说这是她的错,不应归咎于别人时,感到很疑惑并且心中略有不悦,精明的贾母于是以半开玩笑半命令的口吻说“倒要听听这不是” 。霍译本把原文隐喻为一般语气的陈述句,杨译本则遵循原文的语气采用祈使句“Let’s…”,相比之下,杨译本的祈使句才更能体现出贾母在听到别人说她的不是时一定要知道原因以此来维护自己面子的心理,充分表明她要极力维护自己在这个家中话语的绝对权威性。

2.对王熙凤语言的翻译

王熙凤是作者用了极浓的笔调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她是这个封建大家庭中一个精明强干、泼辣狠毒的主妇。为了统治并维护好自己的地位,她的语言极具特色,擅于逢迎承欢,风趣幽默,老练圆通,斩钉截铁,污言秽语。

例3:原文: 凤姐儿道:“谁叫老太太会调理人?调理的水葱似的, 怎么怨得人要? 我幸亏是孙子媳妇, 我若是孙子, 我早要了, 还等到这会子呢! ”

霍译:‘You shouldn't be so good at training your girls, ' said Xi-feng. ‘When you've brought up a beautiful young bulrush like Faithful, can you blame other people for wanting her? ( David Hawkes.1973:876)

杨译:“Who told you, madam, to train your girls so well? If you bring one up as fresh as a sprig of young parsley, you can't blame people for wanting her. (杨宪益,戴乃迭.1978:100)

原文“怎怨得人要?”是疑问句,霍译本遵循原文翻译为一般疑问句,而杨译本隐喻为含有否定情态动词 “can’t ” 的陈述句直接表达陈述的语气,表达凤姐确定这都是由于老太太会调理人所产生的结果,也就是来赞扬贾母,讨得贾母欢心。王熙凤在这种情况下,随机应变,辩言裹蜜语,将尚在气头上的贾母听得舒舒服服、转怒为喜,充分体现了王熙凤逢迎谄媚手段之高超,可谓四两千金,令人叫绝。可以看出,霍克思和杨宪益恰当的使用语气隐喻使译文对王熙凤声调、神气和话语的翻译都非常准确到位,忠实地再现了凤姐不同寻常的溜须手腕,这对塑造译文中王熙凤的人物形象是非常有利的。

例4: 原文:熙凤道: “月钱已放完了。才刚带着人到后楼去找缎子,找了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中“想是太太记错了”

霍译:Perhaps you have misremembered.( David Hawkes,1973:47)

杨译:Could your memory have played you a trick? (杨宪益,戴乃迭.1978:40)

原文采用疑问的语气,征询太太,是不是记忆有误,语气委婉。霍译本把原文的语气隐喻为了陈述语气,表现的语气很确定。而杨译本则遵循原文,翻译为疑问句表达不确定,语气委婉。因为王夫人在贾府有很大的威信,实际上掌管着贾家的一丝一线。尽管王熙凤是一个泼辣的人,对待下人非常严厉,但对于王夫人,她一定是毕恭毕敬,鉴于此,她是不可能用“Perhaps you have misremembered”这样确定的语气直接指出王夫人的错误的。杨先生考虑到了这种等级关系,将其隐喻为疑问句,他的译本更合适,更能体现出王熙凤语言的严谨、圆滑,与她的性格吻合。

四、结语

通过比较两个译本对人物语言的不同翻译,发现单纯运用对等原则很难充分表现人物的性格。译本应不拘泥于原文形式,根据原文的意境进行功能转换,灵活运用各种各样的语气形式,对每个小句恰当的进行语气转换,使译文可以更好的展现原文的精髓,帮助读者对原文句子的功能、语场和语旨加以理解。可见,语气隐喻理论确实对文学翻译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可以为文学翻译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参 考 文 献〕

〔1〕David Hawkes. The Story of The Stone〔M〕. Penguin Classics. 1973.

〔2〕 Halliday, M . A . K . A 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it ion) 〔 M 〕 . London : A rnold. 1994.

〔3〕 范文芳.英语语气隐喻〔J〕 .外国语,2000(04).

〔4〕 胡壮麟. 语法隐喻〔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6(04).

红楼梦中人物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视剧新《红楼梦》;文化产业;《红楼梦》

作为文化产业案例的项目开发与内容生产的文化创新,重拍《红楼梦》电视剧,并因此进行文化资源动员的审美发掘与艺术表现,把人物、情节、细节、环境、语言的文学作品内容与知识元素、产业元素的人类学科学依据的内容生产融为一体,环环相扣地推动情节,展示细节,烘托环境,展开悬念。[1]新《红楼梦》电视剧的情节既不同于62版越剧《红楼梦》电影以宝黛爱情为主线,也不同于87版《红楼梦》电视剧的宝黛爱情和家族兴衰双重主线,它没有集中表现某一主题或几个主题,只是简单化地按高鹗续写的120回通行本的基本情节来拍摄,过于注重形式上的尊重原著而缺乏内容创新。

新《红楼梦》的“梦幻结构”分析

《红楼梦》的结构,是以全书十二个“梦”为脉络来建构整部小说的。《红楼梦》中的“梦”可谓篇幅宏大、笔触细腻、文采绚美、构思精巧、寓意深刻。全书恍如一场大梦,梦中又有无数小梦,环环相扣,前后照应,组成了一个美妙绝伦的艺术结构。[2]93《红楼梦》小说里甄士隐的“葫芦梦”和宝玉的“红楼梦”构成第一个“独立”的梦幻框架,在87版《红楼梦》里没有这两个梦的内容,为快速切入主题,第一集便是林黛玉别父进京都,新版《红楼梦》分别在第一集和第二集里细致地展现了这两个梦。剧中“葫芦梦”采用画面特效处理,先是甄士隐魂魄离身从家里来到太虚幻境,对太虚幻境的描写可谓宏大唯美,白云飘浮制作出的仙境和通往警幻仙姑的桥都很精美,演员的凌波微步也展现了仙境的美妙,这一画面的特效处理恰当,体现了导演李少红所擅长的宏大场景和精美画面的制作。甄士隐听得一僧一道在讲述红楼梦故事的缘起,这段谈话按小说内容编排,对整部电视剧的结构安排较以往的影视是一种创新,但内容拘泥于小说。宝玉的“红楼梦”场景也是太虚幻境,画面变化更为丰富精美,这里加入了昆曲的元素作为背景音乐,使“红楼梦”进入幽暗凄迷的氛围,宝玉与警幻仙姑在桥上对话,演员并没有进入这种氛围,对话直白而演员表演缺乏变化,随之宝玉在警幻仙姑的带领下游玩各司,在表现剧中人物命运结局的纲要时又采用了画面特效,这段画面设计及旁白和背景音乐处理上恰当合理,但仍只局限于艺术形式上的表意。第一个梦是二位神仙到“警幻仙姑”处交割“情事”,第二个梦是“警幻仙姑”将“情事”授意于宝玉,这才构成“独立”的梦幻结构,但在剧中这一内涵没有得以体现,人物台词及整个编排都按照小说的形式来简单取舍,缺乏创意改编。

第二个梦幻框架是“家族盛衰”,这里有两个梦都是王熙凤所做,87版《红楼梦》和新版《红楼梦》电视剧都只写了第一个梦即秦可卿死后托梦给王熙凤。由于受时代和科技的影响,87版《红楼梦》的梦境表现得简单,但导演对小说改编得恰到好处,演员的台词不拘泥于小说,为突出主题做出了合理的改编,演员在梦境中的表演让观众感觉到真实,王熙凤睡觉的姿态表现出紧张忧思,秦可卿的语气幽怨无奈,这些情绪都符合家族盛衰梦,这段改编尊重原著的内涵。新版《红楼梦》中导演严格按小说来拍摄,却也只写了一个梦,破坏了这一梦幻框架的完整性,剧中对这个梦的描写表现出人物性格幽怨、画面飘逸,台词完全如小说,又是一处形式重于实质的描写。

第三个梦幻框架是“红楼痴情”,这里有小红梦贾芸、宝玉梦蒋玉菡和金钏、宝玉梦拒绝金玉良缘、紫鹃试宝玉真情的梦,这四个梦是曹雪芹为赞扬真情而著,另外还有柳湘莲懊悔梦和尤二姐梦尤三姐两个梦,曹雪芹有意安排尤氏姐妹的故事作为大观园的结束曲。87版《红楼梦》选取了小红梦贾芸、紫鹃试宝玉、柳湘莲和尤二姐的梦,并且都做了改编,描绘出大观园“情”的心路历程的开始,肯定了宝黛的爱情,对尤氏姐妹的悲剧命运表示同情。新版《红楼梦》中删去了小红梦贾芸的情节,对曹雪芹选择这个梦作为开始对情的严肃讨论没有把握住。

第四个梦幻框架是“红楼回归”,这里只有宝玉梦晴雯一个梦,虽然只有一个梦,但在整个梦幻结构中至关重要,宝玉看到的“薄命司”中第一个人物晴雯回去了,最后一个秦可卿也回去了,了解了人间的“情”。而两部电视剧都写了这个梦,都按小说的内涵加入了这个梦,87版《红楼梦》仍做了改编,而新版《红楼梦》基本是按小说来拍的。小说里“梦幻结构”的叙事艺术有三个特点,一是用结构主线和人物组织成许多网眼,使其有多头绪的发展空间,二是始终以人物性格为核心去组织生活和安排情节,三是前后呼应,击首动尾,既悬念丛生,又丝丝入扣,就像精品的织绣一样,图案都具有立体感的艺术效果。[2]107-109

新版《红楼梦》在梦幻结构的设计上重于87版《红楼梦》,这体现了现代媒体技术与制作的优越性,导演李少红在这些局部内容的处理上过于注重形式创新,在整体结构布局上没有显示出创新元素。改编是对小说文本的再次解读和创造,要适应时代和新的艺术形式的需求,87版《红楼梦》受影视技术的局限,但顺应了时代的需求和艺术转换的规律,根据宝黛爱情和家族盛衰的主线来有选择地安排情节和布局电视剧结构。而新版《红楼梦》电视剧的整体结构则表现出没有焦点,主题也凸显不出来,就是简单地在叙述故事,并且叙述得没有创新,它的可取之处在于对影视技术的应用,制造出了宏大唯美的场面。

新《红楼梦》中人物形象分析

87版电视剧《红楼梦》创造了一个时代,一个疯狂迷恋“红楼梦”的时代。电视剧的成功固然可以归因于强势媒体的传播力度,归因于剧本改编的严谨细致,但是,其演出阵容的强大,演员表演的出色,塑造了许多观众心目中的“林妹妹”、“宝姐姐”、“宝玉”等经典形象,也是其之所以成功而不可忽略的原因。[3]87版《红楼梦》的演员外形和气质都符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而新版《红楼梦》在演员的选择上并不成功,演员并没有严格按海选的结果来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海选的权威性,说明那只是一场娱乐的盛宴,就演员本身而言,黛玉、宝玉、宝钗等演员外形与原著描述相去甚远。原著中描述的黛玉是“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而蒋梦婕饰演的林黛玉,整体形象有点婴儿肥、眉毛粗、眼神缺乏神采,不能体现出黛玉体弱多病、多愁善感的形象。原著中描写宝钗是“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剧中少年宝钗太过瘦弱,不是书上描述的丰盈圆润的外表,也与原著形象不符。原著中描写宝玉是“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少年宝玉的饰演者于小彤形象不够饱满,眼睛总是乱转,英气不足。

演员外形的选择很重要,演员造型也很重要,造型艺术是直接冲击观众视觉的影视艺术,而叶锦添为演员设计的戏服和额妆备受争议,这直接影响了整部电视剧的视觉效果。造型设计是整部电视剧最具创意的设计之一,但这种追求虚化的戏剧感设计不符合原著精神,是叶锦添大胆的个人尝试。

剧中最能塑造人物形象的动作语言也被简化,快镜头的频繁使用和过多的旁白使演员难以入戏。黛玉常听母亲说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所以她在进贾府时步步留心、时时留意。新版《红楼梦》电视剧中黛玉从下船到进贾府时一直听到的是男低音的旁白和诡异的配乐,接着就是快镜头的过度使用,不知道到了一处什么地方黛玉就一个人在那了,院子里的人该干什么还是在干什么,一点不似有远客来的热闹,黛玉刚观望了一下还没来得及细看,就又是快镜头还很突兀地两个丫鬟,然后就是鸳鸯简单的话语并把黛玉带进屋,导演安排的这段情节过多地使用快镜头,未能给黛玉表现她的细微心理的机会。87版《红楼梦》对表现黛玉的心理颇费心思,黛玉从下船到贾府也是坐轿子,一路上她仔细观察沿路的建筑,尤其是到了宁荣街,她细看建筑和观察门外的小厮,到了贾府就有人通报,园里就热闹起来,当周瑞家的扶她下轿时她没有说一句话,在丫头的陪同下去见贾母,这段画面将黛玉的形象表现得鲜活丰满。

87版《红楼梦》人物形象塑造成功,尤其是王熙凤出场拍得十分成功。新版《红楼梦》王熙凤的人物造型显然不如87版的,再看演员演技,王熙凤的笑声是最具特色的,但旁白一如既往地按小说内容读着,王熙凤的笑声诡异,为配合旁白她握着黛玉的手笑着时又是慢镜头,整体上让人感觉别扭,直到旁白结束人物间才正常地谈起话来,可见导演对小说中的经典人物形象没有理解和再创造,人物形象显得干瘪。

新《红楼梦》中的中国文化分析

《红楼梦》中蕴涵着丰富的中国文化,有中医文化、民俗文化、园林与美食文化、中国戏曲文化等,然而新《红楼梦》电视剧没有细致地将这些文化进行文化创新与审美创造,这是作为文化产业案例翻拍的缺失。

《红楼梦》中有丰富的医药文化,如冷香丸、人参养荣丸和张友士给秦可卿看病等,这些都蕴涵了深厚的中医文化。新版《红楼梦》中宝钗提到冷香丸的配方时还没讲完就被打断了,极易给观众造成这药只是个传说的感觉,然而这药从医学原理来说蕴藏着丰富的中医理论知识,红学研究成果中就有相关介绍,但没有在电视剧中对其融入再生产,其他的医药也没有在电视剧中有细究其源的。

再看《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如节日风俗、婚嫁风俗、祭祀风俗等在剧中是怎么展现的。过年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小说中费了很多笔墨来写这个节日,而剧中对置办年货描写就只有第二十五集中贾珍收租的一段,接着就到了腊月二十九,过年的风俗由旁白来介绍,祭祖拍得细致一些,但没有融合祭祀的文化,剧中有一个人主持仪式,接着就是贾珍等人拜祭,旁白仍按书上的内容介绍着这一切,这种只是按风俗去做的设计无疑错失了展现中国文化的机会,毕竟影视面临的是全球性的市场,细致地拍摄中国文化才有利于其传播和传承,即便是中国的观众也不能完全理解过去的文化,导演有必要好好研究这些并通过影视再创造完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红楼梦》中蕴涵的中国文化还有很多,新《红楼梦》电视剧都没有将其细致地表现出来,这不利于名著精神价值和艺术成就的体现,因此,无论何时改编名著,都应尽力做好充分准备,尽量了解文本内涵再作整体改编,合理布局结构。也只有这样,名著翻拍才能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皇甫晓涛.创意中国与文化产业[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2]马经义.中国红学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3]陶今.《红楼梦》的影视剧改编[D].上海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论文,2009.

红楼梦中人物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红楼梦 人物 姓名 谐音 内涵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c)-0228-01

《红楼梦》全书中人物众多,民国初年兰上星白编的《红楼梦人物谱》中显示,书中所有出现和提到的人物总数为九百七十五人,其中有姓名称谓的七百三十二人。这些名字大多独具特色、含蕴丰富。

《红楼梦》人物命名关系到人物的身份地位、品行性格、才情命运等, 并且与整个故事脉络密切相关,与其他要素共同构建起整本书复杂的网状结构。《红楼梦》整体架构的取名艺术是中国古典小说史上较为罕见、甚至可以说开辟鸿蒙的艺术特色,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1 人物姓名喻示情节发展、结局走向

《红楼梦》中许多人物的姓名暗示了书中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的情节,还有些名字的谐音则明确指出全书的创作手法和作者想要构造的故事结局。

1.1 人物姓名谐音暗示情节发展

人物姓名谐音,这种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带有中国特色,体现出中国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红楼中部分人物姓名的谐音起到暗示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连线脉络等作用。

如秦业,谐音“情孽”,“业”这个字还是佛教用语,指应当受到报应的恶行。它暗示我们,和他相关联的人物将造成“情孽”,故事情节确实如此:他的一儿一女,秦可卿、秦钟,分别教会了贾宝玉男女之间和男子之间的情事,是这个“天下古今第一淫人”的性启蒙者。

1.2 人物姓名涵义指向全书结局

《红楼梦》中有些人物的名字谐音及内涵向我们暗示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和红楼故事的最终结局。

如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空空道人,三者的名字都暗示世上的富贵荣华、生死荣辱不过繁华一梦。表达曹公对封建社会奢侈景象的清醒认识,并且预示封建社会最终的彻底消亡。

2 人物姓名寄寓作者情感,暗藏褒贬

《红楼梦》里很多名字寄寓了作者或爱或憎的强烈情感,暗藏褒贬之意。

2.1 人物姓名寄托作者喜爱怜惜之情

《红楼梦》中部分人物的命名寄托了作者较为美好的思想感情,或是怜惜,或是赞美。

例如柳湘莲,从他的名字中可以品味出作者的褒赞之意。他立誓“定要一个绝色的女子”,表现他对感情的认真和美好期盼。虽然最后由于他的轻信、草率,使得刚烈的尤三姐拔剑自刎,但他也斩尽情丝随瘸腿道士出家去了。至情至性,可堪相怜。

2.2 人物命名隐含作者厌恶讽刺之意

在《红楼梦》中许多人物的名字显示作者对他们的厌恶、讽刺等。

如贾府的众位清客相公,名字讽刺意味极其浓厚。詹光—— 沾光,单聘仁—— 善骗人,卜固修—— 不顾羞,胡斯来—— 胡乱瞎来。这些名字寓意的浅近直白,也昭示了贾政的识人不清。

3 人物姓名暗示人物命运、性格才情

《红楼梦》里,许多主要人物的姓名有的用谐音暗示人物性情命运,有的者名字中包含更为深刻的涵义典故,切合了人物本身的命运性情才学。

3.1 姓名谐音暗示人物性格命运

《红楼梦》里许多人物名字的谐音蕴含的意义与人物实际性格、人生际遇等有很深的联系。

比如贾政,可理解为“假正经”。他平日一副迂腐的道学先生模样,明知王夫人等私吞林如海留给黛玉的遗产用来修建大观园却默不作声。满口的子曰诗云、仁义道德,实际不过是个“假正经”罢了。

3.2 姓名含义昭示人物性情品质

书中很多人物名字经过作者反复酝酿,蕴含了极其深刻的内涵,有的包含典故,有的藏有特殊指示意义,细究起来无一字闲笔。本文以花袭人为例。

花袭人是贾母所赠、宝玉身边首丫鬟。袭人二字,充满了攻击性,看似与她为人不符,实际一语道破她的性格与行为。她表面老实稳重,却暗中勾引宝玉,投靠王夫人做她的耳报神,传谣言破坏林妹妹名声……种种行径,印证“袭人”二字,她是一个毫无反抗精神、把做奴才当做毕生事业来做的人。

4 丫鬟命名整齐成套,暗合主人性情命运

《红楼梦》中一些丫鬟的名字成一系列,安排十分巧妙。有些丫鬟的名字与主人的特长爱好相对应,并预示了贾府的最终结局。如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人的贴身大丫头—— 抱琴、司棋、侍书、入画。

抱琴在书中并未明表。我们且说司棋,此名谐音“死棋”,暗示贾府及她主子迎春的命运最终是一盘无解的棋局。侍书和其主人探春性情相近,探春书法极好,对应侍书二字。而侍书又谐音“势输”,暗指贾府势必一败涂地。惜春喜爱作画,故丫鬟名为入画。入画者,“入化”也。

曹公所著《红楼梦》,草蛇灰线,伏脉千里,通篇伏笔极多,前后铺垫,不胜枚举,取名艺术的运用仅是书中较为精彩的手法之一。书中人物姓名寓意有明有暗,有的浅显直白,有的深刻隐晦,都体现了作者的匠心独运。

通过分析,我们探寻了红楼人物取名艺术的独特与奇妙,感悟到《红楼梦》神秘面纱下的惊才绝艳,同时,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了作者的创作思路,深入观察作者笔下立体化的红楼人物群像,并辐射开来,通过研究,为全书人物、思想、情节、脉络等方面的整理和分析提供进一步的研究基础。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2.

[2] 曹雪芹,脂砚斋.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3]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2.

[4] 吕布麟.《红楼梦》人物的名姓美[J].运城学院学报,2005,2(12):28-36.

红楼梦中人物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红楼梦;音乐;艺术;《红楼梦》

作为我国古典文学巨著,自问世以来就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随着科技的进步对于《红楼梦》这部文学作品的解读也越来越多样化,从最初的文本解读到后来的《红楼梦》连环画小说,以及到如今的各种版本的《红楼梦》影视剧作品解读。这一系列对于经典的解读都说明了《红楼梦》的重要价值,每一种解读都有着其独特的风格。而87版《红楼梦》则是最为人熟知的影视作品,纵然有些人没有读过《红楼梦》原著,然而也一定看过影视剧《红楼梦》,这就是影视剧《红楼梦》的魅力所在。除此之外,戏曲《红楼梦》里的经典唱词“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也是众所周知的经典桥段,即使不熟悉戏曲的人,也一定听过这样一句经典唱词。这就是源自上海越剧团出品的越剧《红楼梦》,主演徐玉兰和王文娟塑造了戏剧界最为经典的一对贾宝玉和林黛玉。

一、影视剧《红楼梦》与越剧《红楼梦》音乐艺术概览

红楼梦的音乐艺术与红楼梦的文化内涵密不可分,例如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葬花吟》是大家所熟知的音乐桥段,林黛玉以弱柳扶风之姿袅袅娜娜葬落花,配合画面响起悠扬而伤感的音乐,情景交融中让人体会到黛玉伤春的少女情怀,同时也能在音乐中走入林黛玉的内心世界。当然,除此之外,《枉凝眉》也是一首广为人知的曲子。音乐缓缓流淌而出,曲词道尽了林黛玉与贾宝玉的前世今生,却又让人在音乐艺术中感知到人生的无奈与苍白。总之,这些红楼梦音乐艺术大多以中国传统的宫、商、角、徵、羽”(即1、2、3、5、6)五音阶特色为主,然而又不局限与中国传统的音阶。为了使得乐曲更加哀婉动听,王立平往往采用“7”这个半音来增强感彩。总之,影视剧《红楼梦》音乐作品一共包含了13首曲子,分别是:《序曲》《引子》(红楼梦曲)《好了歌》《红豆曲》《枉凝眉》《葬花吟》《晴雯歌》《紫菱洲歌》《秋窗风雨夕》《聪明累》《题帕三绝》《分骨肉》《叹香菱》。红楼梦的音乐艺术随着人物性格不同而采取不同的音乐特色,有随着抒情主人公的故事情节而不断推进,众多精彩华章够了红楼梦音乐艺术的大观园。越剧版《红楼梦》从剧场艺术特点出发,更为强化剧目的音乐性,使得舞台剧的演出样式精致化、典雅化。越剧《红楼梦》则更为注重音乐与戏曲唱腔的配合,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唱腔基础上,借用音乐的艺术魅力,打造经典唱段,塑造戏曲作品的音乐艺术。越剧版《红楼梦》采用音乐主题的表达方式,利用音乐来统帅全剧,借用音乐的表达方式来塑造人物。这就使得融歌舞为一体的戏曲,更加突出其音乐的强大作用。通过写意的音乐表现,演绎了宝黛初相见“天下掉下个林妹妹”的经典唱段。同时,以高亢而悲壮的音乐元素,为《宝玉哭灵》这一折戏曲增加了更加打动人心听觉震撼。

二、《红楼梦》音乐艺术特色

红楼梦中人物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选修课《〈红楼梦〉欣赏》开放性

统一内容、统一手段、统一进度的统一化教学模式固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它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作为活生生个体存在的学生的个性需求。选修课的开设,从理论上讲则恰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怀海特说:“教育改革的第一个要求是把学校看作一个单位,有它自己被批准的课程,这个课程建立在它自己的需要上,由它自己的教师来制订。”①但是,由教师自己制订的选修课到底怎么开、开什么?笔者以为,选修课的最大意义在于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满足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所以,构建开放性的教学机制是关键。所谓开放性的教学机制,是指允许学生介入教师的备课过程,上课过程中给学生以充分的展示空间、足够的思考时间,最后在师生多向评价中,使课程内容得以拓展、师生水平得以共同提高的教学机制。下面笔者将从自己《〈红楼梦〉欣赏》选修课实践出发,对此问题进行具体阐述。

一、 课堂因我而精彩――开放的教学形式

选修课开课后教师首先发现,相对于《红楼梦》原著文字,学生其实对影视欣赏更感兴趣。而教师开课的目的绝不是让学生只关注影视内容就够了,因为让学生聪明起来的办法不是欣赏影视,“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②。其二,相对于原来固定班级的学生,这些参加《〈红楼梦〉欣赏》选修的学生,除了对《红楼梦》有更为浓厚的兴趣外,90后的他们也很乐于展示自己、表现自己。面对这一现实矛盾和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因势利导,将影视欣赏与文字解读相结合,将学生的注意力、兴趣点慢慢拉回到原著上来。在这过程中,又给学生以充分的空间展示自我,提高学生自信力。

比如,在教学“身前身后事――判词解读”讨论主题时,教师在学生研读完判词后,可布置学生一项任务:下载一段你认为最能体现原著人物特征的视频,在课上播放交流,并说说你选择该视频的理由。这一任务既充分利用了年轻人娴熟的网络下载技术,又让学生能在甄别、取舍的过程中关注原著、研读原文,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锻炼、展示自己,可谓一举多得。学生会下载、能播放、乐展示,学习信心和参与热情自然提升。而学生下载的视频定是五花八门的,讲解理由也不乏独到之处。教师在学生充分欣赏视频之后,可让学生自由讨论87版和新版的林黛玉形象、87版的和新版的晴雯形象哪个更符合你心目中的形象、哪个更贴合原著形象等问题。学生视频欣赏得认真,文字解读得细致,问题讨论得热烈,原来的问题讨论最后几乎成了辩论会,学习效果甚佳。

比如,在教学“笑骂皆是情――《红楼梦》说话赏析”专题时,为了让学生对《红楼梦》人物的说话艺术有更直观、深刻的体验,教师事先就布置了小组任务:选择你们认为说话艺术最精彩的一个片段进行角色扮演,角色自定。小组角色扮演既满足了90后学生爱表现的心理,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或许学生的表演是仓促、稚嫩的,但学生参与的态度是真诚的,参与的经验是宝贵的。

再比如,在赏析人物形象之“任是无情也动人――宝钗”内容时,针对学生对宝钗的褒贬不一的态度,教师可设置辩论环节,辩题可以是“你认为宝钗是贤惠还是虚伪?”“宝钗和黛玉,谁是妻子的更合适人选?”等等,让学生既有充分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又有细读原著文本的驱动力。

开放活跃的选修课堂,学生是绝对主角,选修课堂真正成了学生全方位展示自我的最好舞台,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自我对话、与他人对话,乐在其中,因为“对话便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③。于是,看似枯燥无味的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红楼梦〉欣赏》自然而然就人气爆棚。“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④,说的就是这个理吧。

二、 我要我的滋味――开放的教学内容

学生在课堂上发几次言、辩几次论、扮几个角色,是否就意味着学生已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了?答案是否定的。光是教学形式的开放,没有思维的碰撞与契合,只能是花拳绣腿的表面功夫。甚至有时“表面兴旺的背后隐藏着不可忽视的危机”⑤。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备课中来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有效参与。

初步构思《〈红楼梦〉欣赏》选修课教学内容时,笔者设想的教学内容是四大专题,分别是“莫道是寻常――《红楼梦》命名赏析”“哭红悲艳处――《红楼梦》人物赏析”“笑骂皆是情――《红楼梦》说话赏析”“尝仙桃一口――精彩情节导读”,每专题又分别由若干讨论主题组成。之所以在内容选择上蜻蜓点水涉及人物、说话、命名等各方面,是因为想让参加选修的初学者对《红楼梦》的多方面艺术都有一定了解、兴趣浓厚者对《红楼梦》有进一步深入研读的动力,从而对其未来阅读生涯产生一定影响。

待学生报名后,教师在学生中作了简单的调查,问题之一是:你最期望本选修课开设哪方面的学习内容?48位参加《〈红楼梦〉欣赏》选修的学生,其中27人次提到对宝黛钗三人的关系、爱情、性格感兴趣,21人次对《红楼梦》中的诗词尤其是十二钗的判词感兴趣,17人次提到对《红楼梦》人物的说话艺术感兴趣,12人次想了解《红楼梦》与作者的关系,4人次想了解《红楼梦》的饮食、服饰、建筑等其他方面知识。

基于此调查结果,教师及时地调整了自己的教学内容。在原来专题基础上,增加了两个新专题。为满足学生希望了解《红楼梦》与作者的关系的心理,新增设了专题“一把辛酸泪――走近曹雪芹”,专题由“都云作者痴――曹雪芹其人”“满纸荒唐言――雪芹与石头”“谁解其中味――序幕概赏”三个讨论主题组成,以便学生对《红楼梦》作者的生平遭际、创作缘由及作品基本思想内容有一个大致了解。在介绍作者与作品关系时,适当引入脂砚斋的评语,介绍胡适等人的观点,穿插学者刘心武的揭秘,让学生在多种观点面前,结合原著文字,对作者和作品的关系,自由下结论。

为满足学生对《红楼梦》饮食文化等方面的好奇,新增设了专题“茶语无限事――盏茶玄机”,本专题由“关乎命运”“关乎性格”“关乎处境”“关乎姻缘”四个讨论主题组成,通过解读枫露茶事件、栊翠庵品茶、黛玉初进贾府饭后饮茶心理及凤姐吃茶玩笑,明确饮茶关系茜雪命运、揭示妙玉性格、暗示黛玉今后处境、透露宝二奶奶人选信息,使学生对《红楼梦》的饮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培养学生一饭一茶皆关主旨、不可等闲视之的解读意识。

另外,为了解决学生对《红楼梦》人物判词的疑问,在“哭红悲艳处――《红楼梦》人物赏析”专题下新增了讨论主题“身前身后事――判词解读”,教师与学生共同解读、讨论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所读判词、所听曲子,使学生对人物形象、命运等有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认知。

如此,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课堂学习的就是学生真正想要的,学生的困惑得以解疑,学生的兴趣得到尊重,学生影响甚至支配教师的教学内容,学生岂有不兴趣大增之理?而“兴趣是生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和象征”⑥。

三、 我的课堂我评价――开放的教学评价

开放的教学内容,就是学生参与教师的备课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知识储备的实际情况随时更新自己教学内容;开放的教学形式,就是教学过程中,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绝对主角。那开放的教学评价是什么样的呢?开放的教学评价绝不是用一张试卷几道题目解决的,也不是用点名签到迟到早退来评判的。开放的教学评价应该包括师生相互评价、生生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师生对课程的评价,其中尤其不可或缺的是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师生对课程的评价。

比如,在课程将近结束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下自己在《〈红楼梦〉欣赏》选修课中的收获、向学生推荐本课程的推荐指数及一句话推荐语。收获可以是知识、情感、做人等多方面的。推荐指数采用星级制,最高级别是五星级――非常值得推荐,最低级别是零星级――毫无推荐价值。教师据此既可了解学生的自我评价,又可由学生在《〈红楼梦〉欣赏》这门课的收获、对《〈红楼梦〉欣赏》这门课的喜爱程度,而对《〈红楼梦〉欣赏》这门课的价值有更科学、客观的认识。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不署名形式写下自己对任课教师最想说的话,赞美或批评皆可。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褒贬,反思自我授课得失,或为下一次选修课的开发、开设储备经验和教训,或进而深层思考本选修课程的存在价值。

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也可以采用更新颖开放的评价标准来评价学生,例如,红楼人物对应评价法:才情突出者,冠之黛玉;通古博今者,赞之宝钗;勤勉上进者,比之香菱;活跃能辩者,评之湘云;乖巧懂事者,谓之袭人……由此推开去,生生间的评价,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根据周围同学上课表现,为其找到大观园中最相对应的人物,并注明理由。如此评价,既体现《〈红楼梦〉欣赏》选修课课程特色,又让学生耳目一新,还可让学生重新审读文本、审视自我,实现学生对原著文本的二次探究解读目的。

开放的教学的内容、开放的教学形式、开放的教学评价,学生介入备课,支配上课,参与评价。对学生来说,内容是我要的,形式是我乐的,评价是我想的,选修课堂也就成了学生舒展性灵的空间。

以上便是笔者《〈红楼梦〉欣赏》选修课开设实践的一点思考,欢迎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①[英]艾尔弗雷德・诺思・怀海特著《教育的目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②[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版

③[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什么是教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

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