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楼梦中的平儿

红楼梦中的平儿

红楼梦中的平儿范文第1篇

1 平儿的生存艺术

1.1 直面挑战

平儿是在王熙凤娘家养大的,后来跟着王熙凤一起嫁到贾府,成为贾琏的二房,同时也是王熙凤治家的得力助手。

贾府是清朝封建社会典型的贵族门第,家族内部矛盾复杂错综。表面上是花团锦簇,人丁兴旺,实则暗流涌动,各个家庭成员之间充满了勾心斗角、明争暗斗。贾府的内部斗争是处处存在的,当然贾府的斗争也包括尖锐激烈的主仆矛盾。贾府几百奴仆都是主子剥削奴役的对象,主子可以随意将奴仆进行赠送、殴打、驱赶、买卖,拥有奴仆绝对的生杀予夺大权。同时,由于各屋主子间的矛盾嫌隙,主仆间阶级矛盾,以及众奴仆间的帮派之争,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都会牵扯到奴仆,所以贾府奴仆的生存环境可谓艰险。

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平儿成长为了既服众又让主子信任的好帮手。平儿的主子王熙凤是小说中泼辣狠毒第一人,平儿自小长在熙凤娘家,无父母、无所依靠,嫁入贾府后虽然名为贾链小妾,但实际上只是服侍二人丫鬟。因此平儿的唯一的出路便是成为王熙凤的心腹,帮助她管理好贾府,让王熙凤信任她、依赖她,进而无法离开她。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与平儿同为贾府大丫鬟的鸳鸯、晴雯、袭人等还有家人可以依靠,而平儿却无依无靠,只能看着王熙凤的脸色过活,宛如王熙凤的附属品。

但是在这样艰难的生存环境,平儿并没有认命堕落,而是以自己的聪慧机敏、小心谨慎,勇敢地面对来自贾府各个层面的挑战,并且成为贾府数一数二出众的丫头,成为管家最得力的助手。这种直面挑战和困难,超越自身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1.2 进中求存

跟随王熙凤嫁入府后,平儿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不能仅仅满足于凤姐的陪房丫头这个角色。首先是因为嫁入贾府后,平儿作为奴仆柱子又原来的一人变成了两人,即凤姐的丈夫――贾链;其次作为陪房丫头,除去一同来贾府的三个陪房丫头,还与贾链婚前的两个丫头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主仆、同事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获得醋坛子王熙凤的信任便是在贾府生存的第一要义。书中写到凤姐嫁到贾府半年内就将贾链婚前的伺候丫头遣散,她自己带来的陪嫁丫头除了平儿,死的死、嫁的嫁,最后只剩下平儿成为了凤姐唯一的心腹,并且被凤姐纳入贾链房中为小妾,凤姐对其信任之深可见一斑。虽然书中并未对平儿站稳脚跟的过程进行详细的描写,但仅从这一点来推断,这个过程必定是艰难的,需要机敏与勇气并存,并且以平儿的性情为人,她的竞争方式一定是智慧温和的。

前面说到平儿和贾链房中人的生存关系,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平儿和凤姐的关系,这两者间不仅存在主仆关系,还存在着名义上的妻妾关系。但鉴于凤姐是出名的醋坛子,所以要拿捏好与凤姐的关系,就必须效忠凤姐,只能成为其心腹,帮助其治家,同时防止贾链留恋其他女子。但平儿对凤姐效忠的方式和袭人等逢迎讨好的方式不同,她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助凤姐治家,并在人情世故方面处处帮衬凤姐。比如在第39回中,凤姐从宁国府家宴回来后问:“家中有什么事吗?”平儿端着茶回答说:“没有什么事,就是那三百银子的利钱,旺儿媳妇送进来,我收了。”这充分说明了凤姐是很相信平儿的,对她很放心,贴心且密不可分。当然,平儿除了帮助凤姐打理府中事宜,还在为人处事的点滴之间替凤姐收买贤德的好名声。例如《红楼梦》第7回“送宫花贾链戏熙凤 宴宁府宝玉会秦钟”中,尤氏邀请凤姐去宁国府,凤姐初次见到秦钟但却未来得及备礼,平儿想到凤姐平日与秦氏关系甚好,就自作主张备了体面的礼物送给秦钟。又如第51回中,袭人因为母亲病重要回家,临行前凤姐欲送袭人衣裳,平儿却拿了两件衣裳,说是一件给袭人,一件给当时寄住在府中的邢岫烟;接下来众人便向凤姐献媚,姑娘哪里还敢这样了。”这边是在众人面前为凤姐讨了巧,也让凤姐心里十分受用。接下来凤姐说:“知道我的心的,也就是她还知道三分罢了。”这就是对平儿这个心腹丫头的肯定。毕竟在枝繁叶茂、明争暗斗的贾府,凤姐有了平儿的帮助才更加游刃有余,这一点凤姐也是清楚的。成为凤姐的心腹意味着平儿奋斗的第一阶段已经取得胜利,接下来的挑战更是难捱。

平儿成为凤姐的心腹后,被凤姐强行纳入贾链房中,这并不代表着凤姐是真正大度地想要提拔平儿。相反她这么做一是为了显示自己并非不能容人,用平儿堵住众人悠悠之口,二来也是为了将贾链拴在家中,防止其在外面拈花惹草。事实上通房丫头这层身份并不能给平儿带来实质性好处,反而使平儿的生存空间更加狭小,更加需要小心谨慎。作为凤姐的助手、心腹、奴仆,平儿一方面需要发挥自己的机敏灵活与其他奴仆进行竞争;另一方面要拿捏好自己表现的程度,不能太过精明强干抢了凤姐的风头,也不能太平庸?弱成为无用之仆,才能处理好主仆关系。但是成为贾链的通房丫头后,处于妾与仆的尴尬地位,同时要面对尖酸刻薄醋劲冲天的女主人和淫乐放肆的男主人,既要服侍好二位主子,又要平衡三人之间的家庭关系。这其中留给平儿的生存空间是极其狭窄的,然而平儿凭着小心谨慎和自己独特的生存艺术,在贾府为自己挣得一席之地,不得不说平儿的生存适应性是极强的,其生存艺术、处世之道是高明的。

1.3 顽强的适应能力

能够在艰难且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说明平儿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这种适应能力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自我定位能力。妾在《尔稚》中是这样定义的:“妾者, 夫为男君, 其妻为女君。”那么对于比妾的地位还低的平儿也是如此,既要与贾链保持距离,又要对凤姐尽心尽力。具体来说对于贾链,平儿是无事不扰、敬而远之,这样凤姐对于平儿就没有妒忌之心;同时当贾链有难有求于平儿时,平儿也会给贾链一定的包容和支持。这样一来凤姐不吃醋,贾链也对平儿是有些感激,有些色心惦记,总的来说是有好感的。对于凤姐,平儿更是忠心耿耿全心全力,凤姐与贾链发生矛盾,平儿坚决支持凤姐;平儿帮助凤姐隐瞒贾链收息放贷。这样两面讨好,尽心尽力终于得到了夫妇二人的信任。

其次是待人以诚、行事以礼的能力。凤姐大权在握,风头正盛时平儿对凤姐是全心全意照顾。比如第44回凤姐在生日宴上喝多了,趁着众人未注意,独自溜出来,这时平儿却注意到凤姐的动向,跟着凤姐出来扶着她。当凤姐大权旁落,逐渐失势,平儿仍然还是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比如第101回中平儿发现凤姐睡觉不太安稳,便在贾链出门后替凤姐捶腿让凤姐好生休息。在第55回中平儿及时出现平息了探春的怒火,维护凤姐,而这一举动并非凤姐交代平儿而是其自己主动去做。人前人后,凤姐知道与否,平儿都为凤姐尽心尽力,所以凤姐自己也明白平儿心中只认凤姐一人为主,平日待平儿也有些特别之处。平儿对自己的身份认识十分清楚,也时刻牢记克己守礼,不逾越了主仆关系。然而这种用礼数严格要求自己,对待主子尽心尽力,换来的结果是什么呢?在第44回贾链趁着贾府众人给凤姐过生日,和鲍二家的在床上厮混,刚好被凤姐捉奸在床。凤姐?到贾链和鲍二家的都夸平儿,就把气撒到平儿身上,平儿只能打鲍二家的,接下来就是贾链骂平儿。此时的平儿完全是凤姐夫妇的撒气筒,平时对主子的百般尽心、千般操劳都仿佛不存在。随后后,贾母让王熙凤说些好话抚慰平儿,平儿却未等凤姐开口便先给凤姐磕头道歉。

第三点便是抗压能力。平儿作为贾府炙手可热的丫鬟,既不像晴雯、鸳鸯等企图突破封建等级制度,与命运抗争;也不像袭人、紫鹃那般逆来顺受。平儿深知自己通房丫头的身份,并且时刻按照礼法要求自己,并且在这种礼法之下进行适时的反抗。第21回中,凤姐讽刺贾链和平儿说话时一个在窗外一个在窗内,并说出“正是没人才好”这种带着戏谑和怀疑的话语,着实侮辱和伤害了平儿,平儿内心满是委屈。平日对凤姐的忠心赤胆都被主子轻视,还要被羞辱和讽刺,此时的平儿便不再忍让,而是反击到:“这话是说我呢? 别叫我说出好话来了。”然后帘子也不给凤姐打,自己先摔帘子进屋了。这种对主子的公然反抗在红楼梦中除了鸳鸯就只有平儿,面对平儿的反抗,凤姐自知对待忠心耿耿的心腹丫头做得过分,自觉理亏,所以除了以主子的身份在语言上恐吓威胁一下平儿,也并没有对平儿做出实质性的惩罚。倘若这次平儿无法顶住凤姐的嘲讽和怀疑,一味的受其压制和欺负,换来的只能是下一次更加痛苦的压迫和欺辱,正是适时大胆的反击让平儿在凤姐面前有了立足之地。

第四是清晰的社会身份认知能力。平儿是链凤夫妇的丫鬟,但在贾府中,平儿只是一个丫鬟,贾府是其生存的大环境,贾府众人亦和平儿的联系非常紧密。特别是贾府奴仆,归根到底平儿也还是个丫鬟,她和其他奴仆仍然处于贾府这个生态圈的同一阶层,都是被压迫被剥削的阶级。所以尽管平儿是凤姐的心腹,但因为平儿对自己在贾府中的生存地位有明确的认知,所以她在为人处事过程中并不会损害其他奴仆的利益,而是尽量帮助她们、体贴她们。《红楼梦》中多次写到平儿对他人的包容和帮助。比如看门小厮的母亲患病,小厮惧怕凤姐不敢向其告假,是平儿偷偷将他放出去;迎春的奶妈偷走小姐的累金凤项圈进行变卖,平儿并未揭发她而是嘱咐她快点赎了还回来。这些都是在说平儿对待同为奴仆的人是十分宽厚的,虽然这些人是奴仆中底层奴仆,但平儿仍然保持一颗温和的心对待他们、帮助他们。还有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得到了众位主子的馈赠和赏赐,她一个乡下老太太并不懂得如何打点收拾,是平儿主动帮助她,并且亲切的称其为自己人。这正说明平儿认识到自己目前的盛况只是虚景,作为凤姐的助手看似风光富贵,实际上和这些出身寒微、身处下层的人们是一般无二的。

笔者欣赏平儿身上坚韧勇敢,不卑不亢,能屈能伸的性格特征,它体现了一种真实的悲剧美,平儿的形象是有力量的,让人怜惜也给人鼓舞的。虽然对于平儿这种性格诸多读者是持否定态度的,批评者认为平儿反抗性差,一味忍受剥削阶级的压迫。笔者认为,曹公写《红楼梦》时并非对平儿是批评否定的,而是一种充满怜惜、同情的情感,怜惜其身世凄惨、处境艰难,同情其忠心赤胆换不得主人的尊重。曹公在书中将清末社会微缩成贾府,在贾府这个小社会中塑造了各色各样的人物形象,有晴雯、鸳鸯这一类拼死挣扎,与命运抗争而不得的人;也有迎春、紫鹃等逆来顺受、受尽压迫与欺负的人;而平儿,则是曹公以现实主义的笔触塑造的典型形象,代表着受社会封建思想统治的人们,困境中顽强生存、挣扎着保全自己的人们。

所以,曹公之所以为现实主义的大师,正是因为他在丛生的众相中看到平儿这类人的艰难处境。他体谅他们、怜惜他们、为他们感到悲伤,但并不会怒其不争不抗,因为这是时代的悲剧,是封建社会结出的苦果,并不能责怪时代洪流中奋力挣扎的小人物。曹公悲之、叹之、惜之,正是这种复杂的感情让曹公笔下的平儿生动形象,鲜活真实。

2 平儿的管理哲学

评析平儿的人物形象就不得不说到平儿作为管家助手的管理哲学。平儿的管理哲学核心便是“化”。

其一,把大事化小,将小事化了。此句话貌似很简单、非常明了,实则蕴含深意,且执行起来考验管理者的决断力、执行力和公正无私,还需要管理者对待下属有一颗包容的心。日本现代管理家松下新之助主张管理者不可与自然法则相违,简单就是最基本的自然法则。

在遇到比较复杂的事情时,如能使用大事化小的方法,那么就能很好地处理很多问题,这就是最好的处理办法。王熙凤处理事情的方式与平儿的处理恰恰相反,凤姐强制专权,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随意折腾下人,企图通过对更多人的惩罚强调自己的地位。这种做法往往会造成人人自危的后果,人心不稳事情就容易生乱,局面就更难控制。相比之下,平儿的方式更温和、人性化,也能高效平和地解决问题。

其二,动化静,躁化止。凤姐处事,“上头笑着, 脚底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 暗是一把刀”,对于府中大小事宜则是“杀伐决断”。这是一种强制的、粗暴的、居高临下的管理手段,?整个贾府充满躁动和不安的恐惧气氛。而好的管理方式应当是温和而有力的,了解被管理者的行为规律,遵循被管理者的心理规律,然后采取相应措施。平儿就是这样的管理者,她将贾府中的奴仆看成与自己平等的人,把控整体秩序,在这个大框架下体恤大家的难处,对不守秩序的人处以适当的惩罚,对遵守秩序表现良好的人给予合适的奖励,不无中生事也不抓住一点小事不放。作为管理者,平和地维持秩序,承担起管理者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对下属给予关心,这种看似无为实则处处皆在掌握之中的管理方法就是“无为而治”。看似简单,实际上需要透过错综的人际关系、事物联系,抓住秩序管理这个大前提,这需要智慧、耐心和决心,在《红楼梦中》非平儿皆不能做到。

红楼梦中的平儿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个2” 语法化 《红楼梦》

“个”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量词,也是最早见于文献的量词之一。

熙(1982)认为:“‘个’是个体量词里用的最广泛的一个,几乎所有的个体名词――不管有没有自己的专用量词――都能论‘个’”。吕叔湘(1980)认为:“个是现代汉语里应用最广的一个单位词。”何杰(2002)认为:“就其历时发展而言,它的历史渊源久远;就其应用范围而言,它是应用范围最为广泛的个体量词”。关于“个”的语源及其语法地位,前人研究成果颇多,这里不再赘言。

事实上,“个”不仅使用频率很高,而且使用情况也比较复杂,受到“个”修饰和称量的词语也不限于名词这一个词类。在对实际语料进行分析时,往往可以发现,在“个”之后,除了名词可以受其修饰与限制外,在同样的位置上还可以出现动词、形容词、短语和其他的一些特殊格式。以《红楼梦》一书为例,就有大量的类似“撞了个满怀”“说个明白”“竟装个不知道”这样的用法出现,如果从量词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未免太过牵强。本文将以“个”的这类使用情况为调查对象,将这种用法的“个”与“个”的典型量词用法相区别,以《红楼梦》为底本,进行专书分析,较为详细地对该类用法做出全面的分析和诠释,从而进一步揭示“个”在现代汉语口语中的发展情况。

一、“个”使用情况的区分

关于“个”两种用法的差异问题,实际上在熙的《语法讲义》中已经有所提及,但当时只是认为这样的形式是量词“个”的特殊用法。也有很多学者从“语法化”的角度对这种情况做出了分析,比如:赵日新(1999),张谊生(2003),李宇明(2002)。其中,李宇明还对“个1”和“个2”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比较全面地论述和探讨。他指出,虽然“个1”与“个2”的分布表面相似,都是在动后宾前,但它们之间的差别很大。他进一步从三个方面对二者的差别进行说明:

(一)“个1”可以同数词、指示代词相组合,当“个1”不带数词的时候,其前往往也可以添加上“这”“那”等指示代词;而“个2”一般不具备这样的特点。

(二)“个1”可以重叠,有时可以换成其他的名量词;“个2”则不可以重叠,有的时候还可以换其他的动量词。例如:在“洗个澡”这类格式中,可以将“个”换成“下”,说成“洗下澡”。

(三)“个1”和“个2”在句子中的辖域也不相同。“个1”只能修饰和限制后边的宾语;而“个2”则对整个动宾结构起修饰和限制作用,所以,“个2”不能脱离动宾结构而存在。

从上述特点可以看出,李宇明的“个1”和“个2”主要是指在“动后宾前”这一个句法位置上“个”的使用情况。但本文认为,可以将“个1”所指代的范围扩大,借“个1”来指称“个”的典型量词用法,而将非“个1”用法的“个”都记作“个2”,这个“个2”的范围要比李宇明原先界定的范围大一些。下面结合《红楼梦》一书,对其中“个2”的用法做出具体的分析。

二、《红楼梦》“个2”的使用情况

(一)引语前的“个”

这类情况在《红楼梦》中一共有37处。例如:

(1)贾蓉忙应几个“是”。(《红楼梦》第十六回)

(2)平儿知道凤姐与秦氏厚密,虽是小后生家,亦不可太俭,遂自作主意,拿了一匹尺头,两个“状元及第”的小金锞子,交付与来人送过去。(《红楼梦》第七回)

在这个引语位置可能会出现名词、短语,甚至是一个句子。对于类似这样的情况,吕叔湘(1984)认为,这些成分“在句子里头无疑问的是处于名词的地位,是个实体成分,在这些词语的前头加个,是援名词的例。”所以,虽然“个”后出现的可能不是名词,但我们仍然可以把这里的“个”看作是一个量词,引语前加“个”是其量词用法的扩展。

(二)形容词或形容词性质短语前的“个”

在《红楼梦》中,“个”可以出现在形容词或形容词性质的短语结构之前。例如:

(3)金荣飞砚来打茗烟,偏没打着茗烟,便落在他桌上,正打在面前,将一个磁砚水壶打了个粉碎。(《红楼梦》第九回)

(4)问起原故,赵姨娘便气的瞪着眼粗了筋,一五一十说个不清。(《红楼梦》第六十回)

(5)你且问个清浑皂白,再动粗卤。(《红楼梦》,第八十回)

类似用法还有“不见个动静”“吃个新鲜”“打个稀烂”“没个轻重”“取个吉利”“落个平安”“说他个粗糙”“打出个残疾”等。这样的形式在《红楼梦》中,除去重复出现的,一共有24个。

那么,在这24个结构中,“个”的语法性质是什么?每个结构形式中“个”的语法性质是否一致?张谊生(2003)在分析“V个VP”结构时,曾用该结构是否符合五个条件来帮助判断结构的性质和“个”的语法性质。①本文在参考其判断方法后,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进而将这24个结构大致分为三类,具体的分类方法如下:

1.“个”是否可以用“得”替换

1)“个”可以用“得”替换。例如:

(6)宝玉听了,将手中的茶杯只顺手往地下一掷,豁啷一声,打了个粉碎。(《红楼梦》第八回)

例(6)中的“打了个粉碎”可以变换为“打得粉碎”。

(7)宝玉听了,将手中的茶杯只顺手往地下一掷,豁啷一声,打得粉碎。

类似的结构还有:“撕了个粉碎”“剁了个稀烂”② “吃个新鲜”等,这样可以用“得”替换的结构一共得到了9个。

2)“个”不能用“得”替换。例如:

(8)贾蓉也忙笑说:“别看文法,只取个吉利罢了。”(《红楼梦》第五十三回)

在例(8)中,不能将“取个吉利”变换为“取得吉利”。见例(9):

(9)*贾蓉也忙笑说:“别看文法,只取得吉利罢了。”

当“个”不能用“得”替换时,则遵循以下步骤进行分类:

2.“个”后的词语或者短语是否可以用“什么”提问。

1)“个”后不能用“什么”提问。例如:

(10)便是我们做下人的伏侍一场,大家落个平安,也算是造化了,要这样起来,连平安都不能了。(《红楼梦》第三十四回)

在例(10)中,“大家落个平安”不能被改写为“大家落什么”。这类结构只有1例。

2)“个”后可以用“什么”提问。例如:

(11)果然招他动了大气,不过说他个粗糙就完了,你们就现吃不了的亏。(《红楼梦》第五十五回)

例(11)中,“说他个粗糙”可以改写为“说他什么”。

在这样的情况下,则看其是否还满足以下条件:

3.在提取“个”之后,“个”前的动词或动词成分是否可以被替换成正反问形式。

1)动词或动词性成分可以用正反问形式替换。例如:

(12)你是个可人,你是个多情。(《红楼梦》第二十八回)

在例(12)中,“是个多情”可以改写成“是不是多情”。这类结构一共有12个。

2)动词或动词性成分不能用正反问形式替换。例如:

(13)贾蔷道:“买了个雀儿你顽,省得天天闷闷的无个开心。……” (《红楼梦》第三十六回)

例(13)中,“无个开心”不能改写为“有无开心”。

(14)幸而没动筋骨,倘或打出个残疾来,可叫人怎么样呢!(《红楼梦》第三十四回)

例(14)中,“打出个残疾”不能改写为“打出打不出残疾”。这类结构一共有2个。

按照这三个步骤,可以得到四类结构。对这四类结构中“个”的语法性质,可以进行如下区分:

满足条件“动词或动词性成分可以用正反问形式替换”的结构,可以看作述宾短语。“个”为量词,记作“个量”。满足条件“‘个’可以用‘得’替换”“‘个’后不能用‘什么’提问”和“动词或动词性成分不能用正反问形式替换”的结构,都可以看作述补短语,“个”为助词。

其中,条件“‘个’可以用‘得’替换”中的“个”可以被“得”所替换,“个”可以看作是一个和“得”相当的结构助词,记作“个得”。

条件“动词或动词性成分不能用正反问形式替换”中的“个”可以用“什么”对后边的内容进行提问,所以它的助词性要低于“个得”。是述宾结构到述补结构间的过渡,记作“个助1”。

条件“‘个’后不能用‘什么’提问”中的“个”不能用“什么”对后边的内容进行提问。记作“个助2”,其助词性程度要高于前两者。“个”在这儿没有实际的语义,只起到让语气停顿、舒缓语气的作用。

三种条件下,“个”的助词性强弱排列如下:

个助2>个得>个助1

下面用表格对24个结构中“个2”的分布情况进行简单说明:

表1:

语法性质 个量 个助1 个得 个助2

出现个数 12 2 9 1

所占比例 50% 8.3% 37.5% 4.17%

综上所述,“个”之后如果为形容词或者形容词性质短语,“个”的语法性质是不同的,有可能是量词,也有可能是助词。在同为助词的情况下,其内部的虚化等级是不同的,应该根据情况予以区分。

(三)动词或动词性质短语前的“个”

在《红楼梦》中,“个”还可以与动词或动词性质的短语结构相结合。例如:

(15)说的满屋里人都笑了。赵嬷嬷也笑个不住(《红楼梦》第十六回)

(16)平儿笑道:“老爷把二爷打了个动不得,难道姑娘就没听见?(《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类似的结构还有:“气了个倒仰”“报个暴病身亡”“哭个不了”“哭个死去活来”,除去重复出现的,共计35个。我们同样按照上述的三个步骤来进行分类,得到下边的表格。

表2:

语法性质 个量 个助1 个得 个助2

出现个数 12 4 16 3

所占比例 34.29% 11.43% 45.71% 8.57%

对比“表1”和“表2”,可以得知:

1.如果“个”后边为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则整个结构为述宾结构的机率小于“个”后为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的情况。但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谓词性成分是被当成一个整体事件来指称的,并非一个单一的动作。

2.如果“个”后边为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个”的助词性要强于“个”后为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的情况。

(四)固定结构中的“个”

1.“好(一)个……”

在《红楼梦》中,这类句子一共有23个。例如:

(17)迎春因说道:“林妹妹怎么不见?好个懒丫头!这会子还睡觉不成?”(《红楼梦》第二十七回)

(18)因向金钏笑道:“倒好个模样儿,竟有些象咱们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儿。”(《红楼梦》第七回)

2.“真个……”

在《红楼梦》中,这类句子有20处。例如:

(19)那兴儿真个自己左右开弓打了自己十几个嘴巴。(《红楼梦》第六十七回)

(20)旁边一个小丫头最伶俐,听宝玉如此说,便上来说:“真个他糊涂”(《红楼梦》第七十八回)

3.“怎(么)个……”

在《红楼梦》中,这类句子共9处。例如:

(21)等过三年,知道又是怎么个光景,那时再说。(《红楼梦》第四十六回)

(22)(尤二姐)问他家里奶奶多大年纪,怎个利害的样子。(《红楼梦》第六十五回)

4.“把个……”

在《红楼梦》中,这类句子共18处。例如:

(23)宝钗笑道:“把个酒令的祖宗拈出来……”(《红楼梦》第六十二回)

(24)话未说完,把个贾政气的面如金纸,大喝“快拿宝玉来。”(《红楼梦》第三十三回)

5.“……些个……”

在《红楼梦》中,这类句子共6处。例如:

(25)倒是跟前的平姑娘为人很好,虽然和奶奶一气,他倒背着奶奶常作些个好事。(《红楼梦》第六十五回)

(26)林之孝家的又向袭人笑说:“该沏些个普洱茶吃。”(《红楼梦》第六十三回)

6.“……得个……”(这里的“得”为结构助词)

在《红楼梦》中,这样的例子仅有1处。

(27)[乐中悲]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红楼梦》第五回)

7.“连(一)个……”

《红楼梦》中,“连个……”结构共有15处。例如:

(28)黛玉笑道:“偏是咬舌子爱说话‘连个‘二’哥哥也叫不出来,只是‘爱’哥哥‘爱’哥哥的。(《红楼梦》第二十回)

“连一个……”结构共有3处。例如:

(29)他就逛去了,回家来连一个影儿也摸不着他!(《红楼梦》第四十五回)

8.“个”在固定短语中的使用情况小结

上述结构中,“个”大多数情况下都为助词。

1)在“好(一)个……”“真个……”“怎(么)个……”“……些个……”这样的结构中,“个”为语气助词。“个”完全没有表量的功能,而是和前边的词结合,表示强调、感叹、疑问等语气,像“些个”还可以用在句末表示一种语义的完足。在这些格式中,“个”与前边的成分结合得比较紧密,某些结构有时甚至可以独立充当句法成分。例如:

(30)鸳鸯笑道:“真个的,我们是没脸的了?就是我们在太太跟前,太太还赏个脸儿呢。(《红楼梦》第四十四回)

2)在“把个……”结构中,“个”兼有量词和语气助词的性质。

“把个……”结构中的“个”和“把一个……”结构中的“个”是完全不同的。在“把一个……”结构中,“个”是量词,之所以这样认为,理由有三:“个”的前边除了数词“一”之外,还可以出现不同的数词;“个”的前边可以受指示代词的修饰;“个”这个位置可以用其他量词替换。例如:

(31)他把这件衣服还给我了。

在“把个……”格式中,“个”的语法形式是不自由的。首先,在“个”这个位置上能出现的量词非常少。据杉村博文(2002,2006)调查,可以在同一格式里替换“个”的量词只有三个,而且替换后能生成的句子极少。其次,在这个句式里含有表示情况出乎说话人预料的语义,形成这种语义是因为“个”之后的N和V之间存在“扭曲的关系”。关于这个解释,姑且不在此进行评价。笔者在调查了《红楼梦》中全部18个带“把个……”的句子后,发现并不是每一个句子都表示出乎说话人预料的语义。在这18个句子中,有12个句子带有明显地表示“意外”的意思。例如:

(32)分明今儿冷的这样,你怎么倒反把个青肷披风脱了呢?(《红楼梦》第六十六回)

(33)探春又道:“到底要算蘅芜君沉着,‘秋无迹,梦有知’,把个忆字竟烘染出来了。”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

在例(32)中,“把个……”结构前用了“倒”;在例(33)中,在动词前用了副词“竟”。这两个副词的使用,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个”在这里的确表示一种强烈地出乎说话人预料的语义。但是下面的句子,很难做出这种判断。例如:

(34)黛玉听说,回手向书架上把个玻璃绣球灯拿了下来,命点一支小蜡来。(《红楼梦》第四十五回)

(35)莺儿便赌气将花柳皆掷于河中,自回房去。这里把个婆子心疼的只念佛。(《红楼梦》第五十九回)

类似这种类型的句子,如果将其解释为表示“出乎意料”的语义,未免有些牵强。在这里,“个”更多的起到舒缓语义,有让“语意轻化”的作用(周荐之,1983)。

3)在“……得个……”结构中,“个”为结构助词。

在《红楼梦》中,这种结构只有一例,见例(27)。

在该结构中,“得”和“个”都是结构助词。“个”作为结构助词,有时可以和“得”出现在同一个句子中。例如:

(36)宝玉恨得掷在地下,指着风筝道:“若不是个美人,我一顿脚跺个稀烂,跺得稀烂。(《红楼梦》第七十回)

“个”也可以与“得”连用,形成“得个”结构。但两个标志词连用时,“得”总是在“个”的前边,这一种排序几乎没有例外。张谊生(2003)认为,主要是由于“得”作为补语标志词,其形成的时间比较早。而“个”是一个后起的补语标记结构助词,其虚化程度比“得”低。故而在排序中,“得”总是放在“个”的前边。

4)在“连(一)个……”结构中,“个”可能为助词,也可能为量词。

在“连个……”结构中,“个”为助词,起到加强、强调语气的作用,可以不出现。例如:

(37)倘或亲友知道了,岂不笑话咱们这样的人家,连个王法规矩都没有。(《红楼梦》第七回)

(38)倘或亲友知道了,岂不笑话咱们这样的人家,连王法规矩都没有。

例(37)完全可以变换为例(38)而语义不变。

而在“连一个……”的结构中,“个”为量词,不能省略,但只能与数词“一”结合,强调所称量的对象数量少或程度低。例如:

(39)我那里还有两个绝好的孩子,从没出门。你可连一个跟的人也不用带。(《红楼梦》第四十七回)

综上所述,在固定格式中出现的“个”一般都是助词性的。在某些结构中,由于经常和一些词连用,造成“个”进一步虚化,甚至最后只是用来与其他词一起表示某一特定的语气。

(五)名词或名词性结构前的“个”

作为量词,“个”的一个重要语法功能就是修饰、称量名词。但在一些结构中,即使“个”之后出现的是名词,也不能简单地将其看作是量词“个”。例如:“报个信”“磕个头”“问个好”“上个坟”“尽个礼”等共计56个。这类结构有一个特点,即如果将结构中的“个”去除后,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词就是双音节述宾结构的合成词。

在统计时,本文按照如下的方法进行分类:

(1)“个”前不能添加数词,但本身可以用动量词“次”“趟”等去替换的。例如:

(40)众亲友要给他贺喜,少不得家里摆个酒。(《红楼梦》第四十五回)

(41)*众亲友要给他贺喜,少不得家里摆一个酒。

(42)众亲友要给他贺喜,少不得家里摆次酒。

例(40)中“摆个酒”不能变换为“摆一个酒”或者“摆几个酒”,但可以变换为“摆次酒”。这类结构中的“个”已经不再是量词,而是倾向于对动作状态进行说明,可以把它看作助词。李宇明(2002)还认为,这类结构中的“个“会让整个动宾结构附加上轻巧随便的非理性意义。本文记作“个助”。

(2)“个”不能用动量词替换,但“个”前边可添加数词。例如:

(43)我再要敢,嘴上就长个疔,烂了舌头。(《红楼梦》第二十六回)

(44)*我再要敢,嘴上就长次疔,烂了舌头。

(45)又听说道:“我要告诉一个人,就长一个疔,日后不得好死!”(《红楼梦》第二十七回)

例(43)中,“长个疔”不能变换为例(44)中的“长次疔”,但可以变换为例(45)的“长一个疔”。这类结构中的“个”为量词。本文记作“个量”。

(3)有的结构中“个”可以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条件,处于二者的中间状态,反映了“个”虚化的进程。本文记作“个量/助”。例如:

(46)你女儿在这屋里一场,临去时,也给姑娘们磕个头。(《红楼梦》第五十二回)

(47)说毕,又磕几个头,才爬起来。(《红楼梦》第四十三回)

(48)你女儿在这屋里一场,临去时,也给姑娘们磕次头。

(49)说毕,又磕几次头,才爬起来。

例(46)中的“磕个头”既可以变换为例(47)中的“磕几个头”,也可以变换为例(48)中的“磕次头”。同时,例(46)中的“磕几个头”也可以变换为例(49)中的“磕几次头”。

这三种情况在《红楼梦》中的分布见下表:

表3:

出现情况 个量 个量/助 个助

出现个数 13 20 23

所占比例 23.21% 35.71% 41.07%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个”在该结构中的助词性要更为明显。

(六)其他情况

在《红楼梦》中,“个”之后还存在一些上述分析中没有涉及到的词或者短语。比如,“个”之后为疑问代词“什么”。例如:

(50)翠缕又点头笑了,还要拿几件东西问,因想不起个什么来,猛低头就看见湘云宫绦上系的金麒麟。(《红楼梦》第三十一回)

类似的还有“我烦你做个什么”“这个又算个什么”等。对于这类结构,在进行结构划分时,都应该被划为“想不起个/什么来”“我烦你做个/什么”“这个又算个/什么”,且在去除“个”之后原句语义不变。所以本文认为这类结构中的“个”都为助词。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个”之后出现的是“的”字短语。例如:

(51)凤姐儿又道:“那袭人是个省事的,……”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

这种情况以出现在“是”字句中为多,而且主要是对“是”前边出现的主语(一般是人)做出说明和限定。这里的“的”字短语相当于一个名词,作为整体受到限制和修饰,所以,本文认为这类结构中的“个”属量词用法,是“个1”用法的扩展。

三、结语

上文从六个方面对《红楼梦》中的非“个1”用法进行了全面详尽地说明,得到以下结论:

1.“个2”中既包含量词性质的“个”,也包含助词性质的“个”,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区分。但是“个量”与“个1”不完全相同,大多数为“个1”用法的扩展。

2.“个2”中助词性质的用法源于“个”的语法化,由于其在不同结构中语法化的程度不同,所以,不同结构中“个”的助词性强弱也有所不同。同时,在量词性质的“个”和助词性质的“个”之间,存在中间状态。

关于引起“个”虚化的原因,一般认为这最初主要是由“个”之前数词“一”的省略引起的(赵日新,1999)。除了从省略的角度对虚化做出解释外,本文认为,语用竞争也会导致“个”的虚化。在《红楼梦》中,“个”和“得”都可以作为补语标志词。例如:

(52)连司棋都气了个倒仰,无计挽回,只得罢了。(《红楼梦》第六十二回)

(53)我听见这话,气得倒仰,查是谁说的,又查不出来。(《红楼梦》第六十九回)

既然同时有两个补语标志词存在,那么这两个词在使用过程中肯定会存在竞争。在汉语发展的历史上,据太田辰夫(1987)研究,“得”作为结构助词的虚化过程最迟在晚唐就已经完成了。所以,“得”作为补语标志词出现的时间要比“个”早得多,其虚化程度也要高得多。也正因如此,在“得”“个”连用的“得个”结构中,“个”总是居于“得”后边的位置。“得”的虚化程度高,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尤其是在“得个”这样的结构中,补语标志的特性主要由“得”来表现,进而削弱了“个”结构助词的性质。由于“个”在与“得”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其用于补语标志词的地位不稳定,导致“个”向虚化程度更高的语气助词演变。当然,这只是本文对“个”语法化进程的一个猜想,是否如此,还有待进一步证明。但在《红楼梦》中,很多情况下,“个”只参与表达语气,已经完全丧失了称量的语法功能。

3.“个2”的使用情况表明“个”的虚化过程在现代汉语中还将继续。

注释:

①张谊生.从量词到助词――量词“个”语法化过程的个案分析,

当代语言学,2003,(3).

②在这里替换的时候,没有考虑“了”。

参考文献:

[1]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3]陈保亚.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

[4]郭锐.现代汉语词类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5]李宇明.语法研究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6]太田辰夫.中国历史文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周荐之.量词问题拾零[J].汉语学习,1983,(6).

[8]赵日新.说“个”[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2).

[9]杉村博文.论现代汉语“把”字句“把”的宾语带量词“个”

[J].世界汉语教学,2002,(1).

[10]杉村博文.量词“个”的文化属性激活功能和语义的动态理解

[J].世界汉语教学,2006,(1).

[11]张谊生.从量词到助词――量词“个”语法化过程的个案分析

红楼梦中的平儿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化“传真”霍译本《红楼梦》

1.引言

红楼人物在中国家喻户晓,他们的性格特征对中国读者来说是耳熟能详。但在国外,情形就不那么乐观了。在早期英文版本中。黛玉被翻译成Black Jade,也就是“黑色的玉”。从中文字面纯粹的意义上来讲,黛玉,确有黑色的玉之意。可是,在英语中,Jade有两个引申义,一个是loosewoman,有“放荡的女人”之意,另一个是horse,马的意思。Black Jade的引申义就是a loose woman of dark skin,或black horse,这两个含义与《红楼梦》里的黛玉真是差得太远,这样的翻译是严重的“文化失真”。

2.《红楼梦》的几种译本

著名红学专家周汝昌说:“《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它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内容涉及、习惯风俗、成语典故等方方面面,包罗万象。

据确切材料表明,《红楼梦》的英译历史始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中外翻译名家都为《红楼梦》的翻译付出过努力。如赫・本克拉夫特・乔利(H.Bencraft Joly?―1893?)的节译本,中国古典文学教师王良志的译本,哥伦比亚大学中文教授王际真的《红楼梦》英文节译本,等等。在众多译本中,较有影响的数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合译的《红楼梦》全译本(以下简称“杨译本”)和著名汉学家、翻译家戴维・霍克思(David Hawkes,1923―?)及其女婿约翰・明福德(John Minford,1946―?)合译的一百二十回全译本《石头的故事》(以下简称“霍泽本”)。而霍译本更为突出。霍译本不仅基本忠实于原著,很好地保持了原作的风貌,而且语言精确。文字优美,译文本身亦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泰晤士报文学增刊》曾发表评论说,该译本在规模上和质量上均足以同韦利翻译的《源氏物语》相媲美。《泰晤士报教育增刊》也认为霍译本是当代最佳英文译作之一。

3.文学翻译中的人名翻译与文化传真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我国著名翻译家王佐良先生曾说:“翻译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呢?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头有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外一种文化里却要费很大力气加以解释。”谭载喜教授也认为:“翻译的难与易,好与劣,与其说与语言有关,毋宁说主要与文化有关。”文学翻译亦是文化翻译。翻译是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共同行为,译著是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翻译改造了文化异质,同时又保持了文化异质。翻译所展示的文化既不是彻底的源语文化,又不是彻底的译语文化,而是一种具有本土化的异质文化,一种让读者既熟悉又陌生的文化。所谓文化“传真”就是要求译语从文化意义的角度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所要传达的意义、形式与风格,它是文化翻译的基本准则。

人名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由于具有悠久深刻的形成历史,又为某一民族所特有,因此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文学作品中,人物名字的研究是很重要的。作家在塑造人物时,往往根据创作意图,为更深刻地刻画人物性格、预示人物的命运和结局,精心而慎重地为人物选择名字,而绝非随心所欲,信手杜撰而来。人名的翻译应当是文学翻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检验文化是否失真的一个有效途径。

4.霍译本中的人名翻译与文化“传真”

《红楼梦》是一部文学巨著,书中描写的人物有600个左右,其中有姓名的就有300多个。要给众多的人物安个名字,实在不容易,可见曹雪芹在定人物姓名时确实煞费苦心。因为在这几百个人物中,他们各自的名字被赋予了特定的内涵。或揭示人物性格、命运,或反映人物的结局。近代著名翻译家严复就曾经说:“一名之立,旬月踟躇。”杨译本对大多数人物都采用了音译,这样做虽然合乎常规,但是却无法体现出人名中蕴藏的文化内涵,所以西方读者无法和汉语读者一样获得同样的艺术享受和语义信息。而霍译本对部分人物采用意译,使读者首先对人物激起丰富的联想,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创造有力因素。它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4.1 准确地传递了中国女性之美

在曹雪芹的笔下,不论是小姐还是丫鬟,个个都展示了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她们或性情刚烈,或柔弱和顺;或阔达豪放,或含蓄婉约;或胆大泼辣,或谦和忍让;或才貌两全,或德艺双馨。曹雪芹在给每个鲜活的人物命名的时候就赋予了她们各种各样的美。要把这种美准确地传递给西方读者,译者就不能简单地通过音译或者字面意义的翻译,否则这种美就会荡然无存,甚至会玷污它。如有的版本中将袭人译为Assailsmen(袭击男人),完全曲解了宝玉当初为她取名取自于“花气袭人知昼暖”这句诗。而霍译本中将袭人译为Aroma,是“芳香”的意思,“花气袭人”,花气,就是花香,抓住了“花气袭人”这个特点。

霍译本中译名的成功在于霍克斯在读透了《红楼梦》,深刻了解每位女性性格特点的基础上。将她们的美通过名字来传递给西方读者。

例如,妙玉在书中的判词是:“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她是一位冰清玉洁、远离红尘的出家人。曹雪芹用“金玉质”来定位妙玉的性格特征。什么是“金玉质”?自古以来,凡是华丽或可贵之物,常以“金玉”来作比喻,金玉质,就是非常贵重的本质。用“金玉”来描写妙玉,就是说妙玉特别宝贵,特别贞洁。霍克斯将妙玉译为Adamantina,即钻石的意思,非常贴合“金玉质”这一点,和妙玉的出家脱俗、心灵冷峻颇为吻合。

又如,晴雯的判词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什么是“霁月”呢?就是明净、豁达、开朗的美好境界。“霁月”有一个典故。北宋文学家黄庭坚评价北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周敦颐的人品:“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豫章集・濂溪诗序》)雨后刚刚晴朗的天气,叫“霁”。就是“晴”的含义。霍克斯将晴雯译为Skybright,即天晴,牢牢地抓住了“霁”这个文眼。一个心无城府、光明磊落、美丽率真的晴雯呈现在西方读者的面前。

再如平儿。书中有一段宝玉评价平儿的文字:“……又思平儿并无父母兄弟姊妹,独自一人供应贾琏夫妇二人,贾琏之俗,凤姐之威,他竟能周全妥帖。今儿还遭荼毒……”平儿的人物形象有很多侧面,曹雪芹描写她是“极聪明极清俊的上等女孩儿,比不得那起俗拙蠢物”,这说明平儿聪明非凡,又天生丽质;她协助王熙凤管理好这么一个大家庭,能力不凡;但是她没有借着她的权利欺压 别人,而是公道执法,待人和善,这又是她善良性格的体现。但以上这些并不是平儿的根本性格特征。平儿本是孤儿,身为奴隶,男主人淫乐无度,不知怜香惜玉,女主人蛇蝎心肠,所以,平儿是“薄命”,而她却能“周全妥帖”,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忍”,忍耐是平儿最根本的性格本质,霍克斯将平儿翻译成Patience,真是读透了《红楼梦》。而且英译名与原名偶然押头韵,真可谓两全其美。

4.2 精确地传递了原著作者的用笔之神

《红楼梦》中有一小人物“多姑娘”。书中第二十一回这样描述:贾琏因巧姐生病,搬到外书房去睡,同厨子之妻多姑娘苟合。“因这媳妇妖娆异常,轻狂无比,众人都叫他多姑娘儿。”笔者以为,原著作者用“多姑娘”这个名字来指代一个和很多男人有染的实在是妙。有的版本将“多姑娘”翻译成Miss To,而霍克斯却用Mattress(床垫)戏称一个与荣宁二府诸人都有一手的,真是恰如其分,惟妙惟肖。

《红楼梦》中还有很多反语式的命名方式。如王熙风的丫头善姐和赵姨娘的小丫头小鹊。当凤姐把尤二姐诓进大观园后,派一名丫鬟去“侍侯”她。虽名曰善姐,但是她的言行大有王熙凤之风。实在不善之致。而鹊总是与报喜相联系,成语有喜鹊登枝之类。可这个小鹊曾跑到怡红院通报一个消息:贾政在赵姨娘的房里谈到宝玉。结果,这个消息引起了怡红院的一片恐慌。本来是报忧的“乌鸦”,却偏起了个报喜的喜鹊的名字。这样的命名足见曹雪芹下笔的不拘。倘若音译的话,人名的讽刺荡然无存。因此,霍克斯用Mercy来翻译善姐,用Magpie来翻译小鹊,精确地表达了原著作者取名的本意。一个对温良懦弱的尤二姐毫无怜悯之情的丫头取名Mercy,实在是莫大的讽刺,而一个报喜不报忧的丫头Magpie在英语文化中有饶舌之意,读者见到这个名字就有了先见之明。

在霍译本中,我们随处可见译者精确传递原著作者用笔之神的大家功力,在细微处我们也见到了译者的神来之笔。如《红楼梦》中有个贪心偷窃的“坠儿”。霍克斯译为Trinket。《英汉辞海》Trinket除了有“小装饰品”之意外,还可用作不及物动词,表示“密谋”。小说中坠儿戏不多,不过在滴翠亭与小红有一段闺中秘语,后被宝钗定性为“奸淫狗盗”的“心机”,可见Trinket译坠儿之名实在巧妙。

4.3 有效地传递异质文化

文学翻译是一座桥梁,两边连接的不同的文化,因此被认为是一种跨文化交流。中西文化差异带来的困难是不容忽视的,这种差异往往会引起文化意象的失落或扭曲。为了使文化不“失真”,译者不但要有双语能力,而且要有双文化乃至多文化的知识,特别是要对两种语言的民族心理意识、文化形成过程、历史习俗传统、宗教文化以及地域风貌特性等一系列互变因素均有一定的了解。霍克斯既是一位治学严谨的翻译家,又是一位在中国古典文学方面具有很高造诣的汉学家。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他努力地消除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有效地传递和交流了异质文化。这一点,我们同样可以从霍克斯对红楼人物的译名中看出来。

紫鹃是黛玉身旁善良聪慧、温柔贴心的丫鬟。紫鹃原名叫鹦哥,黛玉将她改名为紫鹃是大有深意的。在中国,杜鹃是极富悲戚与诗意的形象,有人会说。紫鹃的直译不应该是cuckoo(杜鹃)吗?为何要将紫鹃译为Nightinggale。在英文中,杜鹃的引申义是“出轨的女人”。在西方文化里,人们认为每当奸夫到来的时候,杜鹃都会鸣叫。这是非常不雅的称呼,而夜莺在西方却是诗人最爱赞美的鸟儿之一。所以,霍克斯把紫鹃曲译成Nightinggale实在是独具匠心。夜莺之于西方人恰如杜鹃之于我们,这种翻译处理不仅让西方读者对紫鹃这个人物有了明确的了解,对于中国读者来说,亦有了通过译本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条佳径。

贾宝玉宝玉在诗社中使用的别号为“怡红公子”,却被霍克斯翻译成“Happy Green Boy”(快乐的绿色男孩儿)。霍克思舍“红”取“绿”的原因。正是缘于“红”字在中西方文化里所表现出的巨大差异。很多表示颜色的词汇在汉语和英语里的字面意思一样,但是文化内涵却有着较大的差异。霍克思在序言里解释道:“小说的书名之一是以‘红’开头的。‘红’作为一种象征――有时指春天,有时指青春,有时指好运或荣华一而不断地出现。不幸的是,除了玫瑰色的面颊和朱红色的嘴唇以外,‘红’在英语里却没有这些涵义。我发现汉语里的‘红’倒是可以译成英语里的‘金’或‘绿’(‘春天,绿色的春天’,‘金色的男孩儿女孩儿’,等等)。”这种译法引起了一点争议,还值得商榷,但是,我们不得不佩服霍克斯为中西方文化传递所作的大胆尝试和创新。

红楼梦中的平儿范文第4篇

一、丫鬟服饰的“生活美学” 

一个时代有一时代之审美风尚,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审美喜好。对丫鬟服饰的美学探討,既关乎整个时代对这一群体的美学要求,也关乎她们个人的审美眼光。 

(一)时代审美 贾府是一个封建社会的缩影,由于尊卑等级和礼教的束缚,不同地位的人的服饰装扮也深深地受到限制。这样的限制一是表现在服饰的价值——由于经济原因,丫鬟们普遍穿不起动物毛皮之类的贵重服饰;二是表现在服饰的搭配方面。曹雪芹一方面写实,忠实于社会等级对个人服饰装扮的限制作用。《红楼梦》中丫鬟的服饰和主子相比,在搭配、面料、纹样、款式、饰物、颜色上都有着巨大的差别,这点是符合现实情况的。封建阶级社会中,通过对珍稀宝贵服饰的垄断来巩固道德伦常的“礼制”,形成阶级层次分明的等级秩序,这也是上层对下层的一种统治手段。《红楼梦》中的丫鬟有很多,对个体进行重点描写刻画的却不多,而关于丫鬟服饰的描写则更少,但从几处较少的描写中,我们依然可以窥探一二。在第24回对鸳鸯的衣着描写:“水红绫子袄儿,青缎子背心,束着白绉绸汗巾儿,脸向内低着头看针线,脖子上戴着花领子。”在第26回中,作者借贾芸的视角描写了袭人的服饰:“穿着银红袄儿,青缎背心,白绫细折裙。”鸳鸯和袭人作为大丫鬟,她们的服饰有一定的相似性。另外,在第3回中,“茶未吃了,只见一个穿红绫袄青缎掐牙背心的丫鬟走来”,这里是描写王夫人丫鬟的穿着打扮;第57回中,“一面见他穿着弹墨绫薄绵袄,外面只穿着青缎夹背心”,这里是写紫鹃的穿着。几处描写说明,在贾府,丫鬟的服饰有一定的规定,也或者说她们有自己的“制服”。这“青缎背心”的制服意象,既体现了高层统治者对处于下阶层人民“管制”的期许,也象征着封建时代主流的审美原则:下层以上层的审美为榜样——最高统治者为满族,人们的服饰,尤其是这种显赫的贵族之家,连丫鬟的统一制服都比较偏向于旗装。 

(二)个体审美 虽然丫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受到封建礼教的种种限制,但整本书仍是以“女儿为最美”为审美基调的。书中所嘉许的女儿之美与其身份、地位无关,女儿们美好的心灵与品格才是她们美的源头,较为朴素的装扮也不会遮掩她们的美;若装扮适宜,美更是锦上添花。 

所以,另一方面,曹雪芹也在《红楼梦》中表达了他的叛逆精神,不屑于礼教束缚,追求自然真我的精神世界。他把大观园设置为贾府中难得的一方自由天地,园中的女儿丫鬟们都正值绝妙年华,自然是喜欢打扮梳妆的。因为个人审美喜好的差异,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自己主子审美格调的影响,所以丫鬟们在服饰搭配上还是各有特色的。性格刚烈直爽的丫鬟如晴雯、鸳鸯,她们在丫鬟中的地位较高,个性更加自信飞扬,所以服饰装扮风格更加色彩鲜亮,引人注目。宝玉爱红,晴雯也爱红,以“红小袄”贴身;鸳鸯擅长运用小配饰来装点自己,如“玉色绸袜”配“大红鞋”、“花领子”等,使装扮更有风味。性格低调温和的袭人、平儿,为人处世收敛谨慎,日常的服饰打扮风格普通,颜色素雅。芳官是唱戏的女孩子,见惯了戏服的艳丽与夸张,她在平日的着装上是不可能甘于平淡的,善用鲜艳的色彩:“玉色红青驼绒三色缎子斗的水田小夹袄”“柳绿汗巾”“水红撒花夹裤”,体现了她的光彩夺目;还有非常规的首饰:“右耳眼内只塞着米粒大小的一个小玉塞子,左耳上单带着一个白果大小的硬红镶金大坠子”,展现出她对规则礼法的蔑视;再有较为繁复的发型:“头上眉额编着一圈小辫,总归至顶心,结一根鹅卵粗细的总辫,拖在脑后”,展示了她追求美好的激情……这些常人难以想象的出挑打扮以意象的形式共同聚合成作为“艺术家”形象的芳官。芳官是《红楼梦》丫鬟中叛逆精神的象征之一,她目藐平凡,追求张扬与独特,曹公对她服饰描写的“浓墨重彩”可谓充分展现了她的标新立异、冲破世俗藩篱的个性特征。曹雪芹以超越世俗的眼光,无视芳官低贱的戏子身份,尽情写出了芳官作为一名花季少女的天真活泼,大胆自由,俏丽可爱。 

总的来说,丫鬟的服饰是由贾府提供的,在材质、样式、颜色等方面是不能和各个主子相比的。但她们也有自己的美,因各人的审美不同,便呈现出不同风格的打扮来。 

三、丫鬟服饰的“文学寓托” 

《红楼梦》中对丫鬟服饰的描写,不仅展现了时代、个人审美等生活美学的内容,还在小说中起着重要的文学作用。作者对丫鬟服饰描写的安排并不是完全任意的,而有着充分运用其文学功能的考量。 

(一)表现场合 一般情况下,人们对服装的选择与其所处的场合是密切相关的,公开场合自然要注意服装的正式或整齐,而在让人心理安全程度较高的私密场合则倾向于选择较为自在舒适的装扮。反理推之,即当人们的打扮较为家常随意时,通常心理防线较低,感性在此种场合做主导;当打扮较为正式时,一定程度上传达着疏远和防卫的信号。在和宝玉单独相处时,怡红院的丫鬟们打扮得大多是较为随意的,这里属于她们的私密场合,宝玉尊重她们,与她们有情感上的深刻联系,所以丫鬟们也不需要担心被束缚。但是别院的丫鬟与宝玉见面时,却绝不会做此种打扮,如鸳鸯到宝玉处寻袭人时穿着较为正式,这表现了鸳鸯对宝玉无声的疏离。袭人在宝玉会面贾芸时的出场奉茶,也是打扮得一丝不苟,既简单又整洁。虽然还是在熟悉的房间里,还是在宝玉面前,但因贾芸这一陌生人的在场,私密场合一下转换为公开场合。我们可以看到,在公开场合下,袭人和宝玉是不会有情感上的互动的。同样,在后期对丫鬟们穿睡衣的描写,也表示了她们所处的场景的私密性。可见丫鬟服饰的选择暗示了小说场景的转变和人物之间关系的深浅。

       (二)连贯情节 丫鬟的服饰描写在连贯情节的发展方面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有时候某一样服饰作为暗示性物件告诉读者情节的发展走向,有时候某些服饰或与服饰相关的事件化身情感意向表現或补充着情节中暗含的情绪,起到如脂评所言“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作用。第28回,宝玉与蒋玉菡交换了汗巾,谁知阴差阳错,那天的宝玉正系着袭人的“松花绿汗巾子”,交换汗巾的人实质上变成了琪、袭二人。汗巾是古人用于系内裤用的腰巾,属于相当私密的物件,而两条汗巾的颜色又暗合了“红绿牵巾”之意。借宝玉之手交换的汗巾暗示了蒋玉菡与袭人的一段姻缘。第63回,芳官穿了一件“水田小夹袄”,水田衣是一种“以各色零碎织品拼合缝制而成的服装,形似僧人之百衲衣”{1},第109回也写到妙玉穿过一件“水田青缎镶边长背心”,水田衣与佛家的关联暗示了芳官后来削发为尼的结局。{2} 

在小说中,服饰有时甚至化身为意象,尽责地为作者表现了情节中不方便直接或大肆描写的内容,使小说不会在全面展示人物、表现作者态度时于情节的连贯性上受到干扰。如第44回详细描写的服饰相关事件“平儿理妆”。宝玉教导平儿细致地整理了妆容,所用的化妆品不同于市买,都是材质天然的“高级货”。粉是紫茉莉花种研碎而制,用玉簪花棒扑上,胭脂是“上好的胭脂拧出汁子来,淘澄净了渣滓,配了花露蒸叠成的”,最后宝玉还为平儿簪上了一支并蒂秋蕙。此处平儿用到的一切化妆品和装饰物都是著名的香花或香味突出的植物,这些香气为读者传达出平儿所具有的人格魅力与美好品德。作者以这些香味浓郁的化妆品为意象衬托出平儿这一形象的“宜人幽香”,避免了直接叙述的无力与枯燥,使读者读来“甜香满颊”,连贯情节的同时也展现了平儿的甜美清俊。 

(三)展示性格 在展示性格方面,作者通过服饰展示了丫鬟们个性的差异与相似。如上文提到的袭人与晴雯是性格相反的典型。袭人的打扮以简洁大方、中规中矩为主,这是她“温柔和顺”性格的体现。但在必要的时候,她也会视场合而盛装打扮:“凤姐儿看袭人头上戴着几枝金钗珠钏,倒也华丽;又看身上穿着桃红百子刻丝银鼠袄子,葱绿盘金彩绣锦裙,外面穿着青缎灰鼠褂。”(第51回)一身打扮尽是王夫人所赐,显示太太恩德,为贾府长脸,同时表现出她的得宠,令父亲放心。这表现了她的善解人意,在人前顺从、得体、安分随时。 

而晴雯则喜用鲜艳的色彩,有时风流俏丽:“只穿着葱绿杭绸小袄,红绸子小衣儿,披着头发”,有时穿着随心所欲:“也不披衣,只穿着小袄”,在某些装饰上甚至过于张扬,不懂得收敛,也因此最后那“不庄重”的外貌和着装:“钗鬓松,衫垂带褪,有春睡捧心之遗风”——终于彻底惹恼了王夫人,导致最后被逐出贾府。 

小红和司棋是一对性格较为相似的丫鬟,她们都敢于大胆追求自己的幸福,一个追求事业,一个追求爱情。小红是宝玉的一个四等丫鬟,身份地位较低,却一心想要攀高,她处心积虑为自己赢来了出场:“穿着几件半新不旧的衣裳,倒是一头黑的头发,挽着个髻,容长脸面,细巧身材,却十分俏丽干净。”(第24回) 

“俏丽干净”的打扮是小红的精心处理,却也体现了她的爽快利落,在她为王熙凤回话时,我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她“简明不失气度”的性格特质,她在胆大的同时也聪明心细,用手帕与贾芸暗传心事,却又在表面上有一个合乎礼法的借口,这样的个性自然会得到命运的眷顾。而司棋虽也胆大,却少了份细致的心:“鸳鸯眼尖,趁着月色见准一个穿红裙子梳头高大丰壮身材的,是迎春房里的司棋。”(第70回)爱穿红裙子的司棋个性热烈而突出,为一碗鸡蛋羹能带着莲花大闹厨房。在和表哥私会时也丝毫不知谨慎,先是被鸳鸯撞破,再是遗失了绣春囊,引出大观园的一场风波,但面对真爱她一直坚持自我情感,不可谓不刚烈。 

司棋与小红在际遇上有相似,结局却完全不同。她们的秘事都被人撞破,都丢了东西:小红是有心,司棋是无意;小红遗帕,司棋丢了绣春囊。两个勇敢的人心思细腻与否在其服饰上有所体现,而这种差别决定了她们的结局。 

从生活美学角度来看,曹公既通过丫鬟的服饰表现了封建世界的等级枷锁,又以她们靓丽的审美搭配愉悦人们的心灵。现实的桎梏与理想的国度相互交织着出现,呼应了红楼世界的“假作真时亦真亦假”,加深了“红楼大梦”虚幻的美学内涵。从文学寓托角度来看,丫鬟的服饰描写表现场景、连贯情节、烘托人物性格,加强了小说的文学表现力度,多角度地为《红楼梦》拓宽了舞台,使作品呈现的内容更加丰富,使行文更加精彩绝妙。 

{1} 《红楼梦大辞典》,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128页。 

{2} 季学源:《〈红楼梦〉服饰鉴赏》,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89页。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4. 

[2] 季学源.《红楼梦》服饰鉴赏[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3] 陈东生,甘应进,覃蕊,王强.《红楼梦》服饰色彩探析[J]. 红楼梦学刊,2007(1).

[4] 刘伟.《红楼梦》中配饰的文学功能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研修班结业作品,2015. 

[5] 刘萌萌.红楼梦金陵十二钗服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6] 李祝喜.《红楼梦》服饰人生意象论——以晴雯为个案[J]. 中国文学研究,2012(3).

[7] 颜湘君.明清通俗小说服饰描写艺术发展浅论[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8] 颜湘君.论《红楼梦》的服饰描写艺术[J].中国文学研究,2002(2). 

[9] 张宇珊.霓裳钗影探红楼[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11] 王倩.三十年来《红楼梦》服饰研究文献综述及前景展望[J].文教资料,2013(32). 

红楼梦中的平儿范文第5篇

一、创建红色校园文化,培育革命精神传人

学校注重中华文化的浸润,革命精神的传承,大力构筑人文校园。如“一广场”(童梦广场:在进门处用塑胶地板铺成一个“梦”的艺术字,象征学校是红梦与童梦教育相结合,革命传统与乐学立志相融会的办学特色);“一展馆”(红梦展览馆是开展红色教育的主阵地);“两路”(红梦路、童梦路象征红色思想与童梦教育相结合,革命传统与时代精神相依托的学校特色);“四园”(同心筑梦园、博趣说梦园、扬帆追梦园、愿望藏梦园是学校开展爱国报国、人文感恩、科普实践、生态体验等德育活动的舞台),“五楼”(悦学楼、志学楼、博学楼、厚学楼、趣学楼),体现学校童梦教育办学特色;“楼梯文化”、“走廊文化”、“场室文化”、“开放式阅览区”等多元化阅读阵地,让孩子把经典带进课室、带回家庭、带入心灵。

二、坚持德育工作领航,夯实红色教育基础

德育是立人之本,是开启人生梦想的钥匙。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应注重将革命传统教育与教学管理和各项活动结合起来,不断创新红色教育的形式,丰富红色教育的内涵。

一是建立完善的以校长、德育组、年级、班级、家委会、社区为一体的管理网络。

二是学校积极发挥“刘冠男名班主任工作室”品牌效应,促进班主任队伍的整体发展。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校外各种学习、研修,全面提升了教师心育能力及实施红军小学童梦文化教育的能力。

三是把红色教育与德育工作有机渗透在各项常规工作和各种特色活动中。“小红军评比、红军中队选拔、文明天使小岗哨评选”成为孩子们追求理想、磨炼意志的练兵场;体育节、艺术节、童话节更是成为孩子们弘扬革命传统,展示自我本领的舞台。

三、构建校本特色课程,搭建红色教育平台

“唤起人实行自我教育的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学校以开启心智、挖掘潜能、激扬志趣、张扬个性、放飞梦想为特色课程建设的切入点,建构了红军小学童梦教育特色课程体系。特色课程体系包括“悦纳课堂”教学系列、“童心红梦”普及式课程系列、特色校本课程系列、“我追我梦”自选式课程系列、“筑我童梦”体验式活动项目等,形成了多元立体的学校课程架构。

四、传统品牌活动创新,彰显红色教育特色

德育工作重在良好思想行为习惯的养成,在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中去亲身体验、感悟是学校取得德育实效的重要经验。

学校在专家的指导下,创编出一套集德育、美育、体育为一体的,具有红军精神与童梦教育相融合特色的大课间操。每天半小时的大课间活动,由热身操、自编操、放松操等环节组成,从集结号开始,红色经典音乐的贯穿形成大课间的主旋律,坚强有力,催人奋进。尾声具有时代感的原创配乐将整个活动推向高潮,象征着孩子们追求梦想,放飞梦想的坚定信念。

五、构筑悦合家校文化,提高红色教育效率

学校成立了由“班级――年级――学校”自下而上、有层次有机构的家长委员会。通过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现代家教及素质教育的学习,加强家校合作的实效性。定期开展家长沙龙、家长开放日等交流活动,利用家长流动日记、校讯通等平台,形成强有力的育儿“磁场环境”。挖掘家长资源,开展“专长家长进课堂”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