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楼梦中人物关系

红楼梦中人物关系

红楼梦中人物关系

红楼梦中人物关系范文第1篇

研究;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22—0067—01

一、走进文本,激发兴趣

比较不同版本《红楼梦》影视作品,化语言艺术为视觉、听觉形象。从阅读心理角度分析,高中生仍然处在追求新鲜奇特的形象感知阶段,他们对影视作品的兴趣远远大于对小说文本的关注。针对这一特点,我选取不同版本的《红楼梦》影视作品,供学生比较,选择观看。学生的爱好自然不同,但是评判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红楼梦》原著。

历来高中语文教材都将节选《红楼梦》作为重要内容,譬如《林黛玉进贾府》,以林黛玉进贾府时的行踪作为线索,对王熙凤、贾宝玉的出场做了生动细致的描绘,在写法上各有千秋,人物性格鲜明,形象栩栩如生。王熙凤、贾宝玉的言行举止反过来又对林黛玉的心理产生了影响,使得林黛玉多愁善感的形象呼之欲出。小说就是这样以林黛玉的眼光来审视贾府中的人和事的。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那么学生自然会在情感上亲近《红楼梦》,并且会在课外独立阅读《红楼梦》原著。

无数文人学者都曾涉猎过《红楼梦》,不同的版本,众多的续书,浩如烟海的红学论著,璀璨夺目。鲁迅曾经这样评价《红楼梦》的价值:“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由于语言的隔阂,加之缺乏像《三国演义》《水浒传》那样曲折离奇的惊险情节,学生对阅读《红楼梦》还是有畏难情绪的。针对这种情形,我通过介绍关于《红楼梦》的解析文章,使学生克服畏难情绪,逐渐认识到研究《红楼梦》并不是件遥不可及的事情。

事实上,学生对《红楼梦》敬而远之的态度我也曾经有过。想当年,不止一次地打开书本,但是仍然无法卒读。曾说,对《红楼梦》,读不够五遍,就没有发言权。后来,我不是硬着头皮往下读,而是选择自己喜好的人物去读,结合专家讲解去读,遇到不理解的诗词先弃之不顾,由粗读到精读,由片段到篇章,慢慢地就迷上了《红楼梦》。

二、引导研究,巩固兴趣

开展文学活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譬如复述书中故事情节、朗诵书中片段、用书法展示书中内容、《红楼梦》主题曲欣赏、排演小剧本、背诵书中诗词、《红楼梦》人物判词赏析、《红楼梦》人物关系介绍等等,通过以听说读写为方式的文学活动,学生逐渐走进了小说文本,对《红楼梦》的了解越来越全面。

课题实施之初,我就与学生商定把每周星期五作为《红楼梦》研究性学习的时间。所以每到星期五,师生都会按计划在课堂上探讨交流。周末我会给学生布置少量的阅读任务,以便他们整理成文字材料,为下次探讨研究做好准备。

这样,每两周熟悉一个主要人物,积少成多,联缀成篇,进而达到对《红楼梦》人物的整体把握和理解。譬如了解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其人其事之后,再渐次了解一些次要人物。

从熟悉小说文本,到分析人物,再到专题研究,这是《红楼梦》课题研究的大致思路。在熟悉文本阶段,要求准确理解原著旨意,从人物生平到典型事件,再到生活细节,再到诗词曲赋,都是一个不断深入完善的过程。在人物分析和专题研究阶段,特别要突出观点的新颖和深刻,避免落入俗套,又要言之有物,合乎情理。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阅读与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当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阅读是吸收的过程,写作是表达的过程。《红楼梦》其人其事,《红楼梦》人物分析,《红楼梦》专题研讨,都是在阅读吸收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写作表达,期望产生相得益彰的效果。

《红楼梦》研究阶段,不同小组参与同一人物、同一题材的研究屡见不鲜,几乎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得意之作。每个人都会随着主人公的喜怒哀乐而产生情绪变化。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物在书中都有涉及,儒道释思想融汇书中。从这个意义上讲,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有不同的结论,大大活跃了我们的思维。

红楼梦中人物关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红楼梦》;清代;女性

中图分类号:I207.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5-0155-01

《红楼梦》问世以来,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女性读者是《红楼梦》读者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女性读者对《红楼梦》的品读和评价具有突出的特征。本文选择的研究对象是清代的女性《红楼梦》,评论者,选择其具有典型性的《红楼梦》评价,分析清代女性《红楼梦》评价的个性化特点。

一、亲友之间的互动活动

通过考察清代女性留下的《红楼梦》评论性文字可以发现,他们在对《红楼梦》进行阅读和评价时并不是一种个人行为,往往是亲朋好友之间的互动行为。例如张问端留下过一首《和次女采芝阅红楼梦偶作韵》,从诗题中可以看出这首诗之前张问端的女儿采芝还写过一首与《红楼梦》有关的诗作,而张问端所写的这首诗是和诗。张问端是清代著名诗人张问陶的妹妹,她与女儿共同阅读和品评《红楼梦》,并留下评论性的诗作。

清代道光年间的王希廉(号雪香)和他的妻子周绮共同品读《红楼梦》,周绮也留下了《红楼梦题词》,并在序言中说自己写作《红楼梦题词》是因为在病中读到了自己丈夫所评《红楼梦》,可见周绮的《红楼梦题词》是一种夫妻之间的相互酬唱。嘉庆年间的陈少海写作了《红楼复梦》,他的妹妹陈诗雯为他的续书校对并作序。道光年间的范元亨写作了《红楼梦评批》,他的妹妹范淑也写了一首七言歌行。清朝女诗人沈善宝留下了大量与《红楼梦》有关的诗作,她与撰写《红楼梦影》的女作家太清是好友关系,还为《红楼梦影》这本书写了序。

二、人物命运是评红女性的重要关注点

在清代女性对《红楼梦》的评价中,最重要的关注点往往是书中众多女性人物的命运,其中又以评论黛玉和宝钗命运的文字最多。大多数清代评红女性本身就是女诗人,对黛玉出众的才貌气质表示欣赏,也对林黛玉孤苦的身世和悲剧的命运感到同情。乾隆时期的女诗人宋鸣琼的《题红楼梦四绝句》、嘉道年间女词人孙荪意的《题红楼梦传奇(贺新郎、凉)》、女词人吴藻《读红楼梦(乳燕飞)》、女诗人周绮的《题红楼梦十首》、汪淑娟《题石头记(沁园春)》、扈斯哈里氏的《观红楼梦有感》等《红楼梦》评价作品都收录了咏黛玉的诗作。在诗作中,表现了对林黛玉的悼惜,以及对林黛玉甘为情死的怜惜。

在对林黛玉和薛宝钗的评价中,一些女性对薛宝钗独守空闺、孤独终老的悲剧命运表示了同情,例如女诗人王素琴。还有一些女性认为薛宝钗费尽心机谋婚,对此表示了讽刺和厌恶,例如女诗人姜云裳。有一些现代女性对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悲剧命运均表示了同情。总体来看女性评红者也存在尊林派,还有持钗黛双美说者。其中女性评红者对黛玉的命运最为关注,并对与黛玉有关的晴雯、紫娟也表示关注。这些女性提供者大多都能够准确的把握黛玉的形象,虽然受到程本局限,对人物结局的把握未必能够符合曹雪芹的原意,但也表现出了同为女性,对《红楼梦》中众女儿命运的的同情、怜爱和哀悼。清代女性评红者除了关注林黛玉、薛宝钗等人之外,对书中的妙玉、湘云、香菱、袭人、李纨等人物的命运也比较关注。

三、探讨《红楼梦》的价值、主旨和写作手法

清代的女性评红者不仅关注个体人物的命运,也对《红楼梦》的价值、主旨和重要的写作手法进行了探讨。

如《红楼梦》中经常用到谐音双关的手法,这在一些清代女性评红者的诗作中就有所体现。如认为晴雯谐音“情文”、英莲谐音“应怜”、可卿谐音“可亲”、秦钟谐音“情钟”等等,以及紫娟“不如归去”,黛玉号潇湘妃子暗示其泪尽而亡的命运。这些对《红楼梦》写作手法的解读都得到了当代红学研究者的广泛认可。

不仅如此,清代女性评红者还从谐音中探讨了《红楼梦》一书的主旨和性质,从《红楼梦》的甄贾与“真假”的谐音探讨了《红楼梦》的虚构性质,扈斯哈里氏更认为《红楼梦》有警世色彩,让人认识到繁华富贵如大梦一场。胡寿萱通过论《红楼梦》小启,对《红楼梦》主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她认为《红楼梦》的作者目睹了富贵豪门的兴衰,讽刺世态炎凉,将作者的命题归结为道德讽劝,并且能够从书中的一些细节来对作者的命题和主旨进行探讨。清代女作家范淑为她的哥哥范元亨所做的所作《红楼梦评批》题诗,在诗中对《红楼梦》的主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更是引起了现当代红学者的广泛关注和肯定。范淑在诗中认为《红楼梦》继承了离骚中香草美人的比兴传统,寄托了作者的悲愤之情。同时肯定了《红楼梦》的价值,认为其是一部伟大的不朽之作,应该与《庄子》《左传》《离骚》《史记》等伟大的作品相提并论,肯定了《红楼梦》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中的地位。

四、结语

在红学的发展历程中,清代女性的《红楼梦》评价并未引起大部分红学者的关注。清代女性的《红楼梦》评价是女性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显示出清代中后期女性文学批评的发展。清代女性的《红楼梦》评价在人物评论、写作手法、作品主旨、作品价值方面均有很多有见地的观点,能够对当代的《红楼梦》研究进行启发,其价值应该得到红学和文学批评界的肯定。

参考文献:

红楼梦中人物关系范文第3篇

尽管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得到了观众的一致肯定,但可以说是与商业运作沾不上半点边,而眼下的“红楼选秀”却是在媒体、商家,公关推广机构的共同推动下,实现了从商业角度发掘红学价值和宣传新版《红楼梦》的目的。毫无疑问,“红楼梦中人”不仅是继“超级女声”、“梦想中国”、“阳光伙伴”之后最炙手可热的娱乐大餐,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商业盛宴。

最具人气的海选

2006年,北京电视台等单位重拍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刻成为全国各界人士普遍关注的文化事件。而重拍的启动工作又以全民海选“红楼梦中人”的形式拉开帷幕。去年8月21日,“红楼选秀”活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拉开了序幕。

由北京电视台主办、全国九家电视台合办的这场大型选秀活动“红楼梦中人”,其定位是“全球华人文化娱乐圈的顶级盛宴”。活动启动十个赛区,分别为北京、沈阳、西安、郑州、济南、成都、上海、广州、深圳,还在台湾设立一个分赛区。活动的主办方称,此场大型选秀活动赛区覆盖之广,各赛区联动支持力之强都是以往的选秀赛事所无法比拟的。

半年来,活动的声势一浪高过一浪,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最具人气的海选活动。据“红楼选秀”官方网站透露,参加“红楼梦中人”的报名人数已经达到42万,远超过了2005年“超级女声”的15万,而去年东方卫视“加油!好男儿”的海选人数也只有几万人。许多生活在国外的选手,不远千里纷纷回国参与,特别是设立台湾赛区,突破了内地选秀节目的地域格局。

尽管有(红楼梦>这一经典名著做脚本,尽管“红楼选秀”被主办方定位为重拍《红楼梦》而举办的一次文化创意产业活动,但是更多的人却从这场轰轰烈烈的海选大潮中嗅到了浓浓的商业气息。

作为这次选秀活动的主办方北京电视台,有可能继2005年的湖南卫视和2006年的东方卫视之后实现漂亮转身,在娱乐内容方面大幅缩小同中国地方电视第一方阵的差距。据悉 以前北京台网站全世界排名3万多,现在已进入全世界前5000名,而绝大部分点击量来自于“红楼选秀”官方网站。在“红楼选秀”免费报名的背后,北京电视台现已与《南方都市报》、《东南快报》、《燕赵都市报》、《新京报》、河南电视台、陕西电视台等多家地方主流媒体达成了合作协议,并将依据需要继续扩大合作媒体的范围。北京电视台也顺势在“红楼选秀”报名期间推出了“大观园红学讲坛”、“燕园话红楼”等数档围绕红楼梦人物展开的系列讲座类节目,提高了收视率和影响力。

除了扩大影响力以外,“红楼选秀”成为北京电视台收入新亮点。活动开始之前,该台广告部就声称,“红楼梦中人”选秀将招募三家联合赞助商、一家特约播映商,特约播映商需要的费用至少在1000万以上,硬广告也将比同时段的娱乐节目高。

虽然新版《红楼梦》尚未开拍,但是北京电视台的收视调查显示,重拍《红楼梦》的消息后,老版《红楼梦》的收视率已经从最初的2.7点上升到了7点,翻了三番,由此带来的广告收入也是十分可观的。

至于分赛区的地方电视台,他们也不愁经费来源。活动开始后,已经有不少厂商等不及地提供赞助。南方电视台广告部刘枫称,广州赛区广州市的海选结束不久,已有广州石头记等三至四家企业赞助整个选拔活动,正在协议洽谈的还有三家企业。同时,本地的场地、造型等也会由相应企业单位接手,电视台需要支付的费用不多。

选秀中的商业元素

受蒙牛冠名“超级女声”的启发和影响,当“红楼选秀”启动以来,独家冠名也应运而生。曾靠“健胃消食片”单一品牌就创下年销售额近10亿元的老企业――江中集团以数千万赞助赢得唯一冠名权,并承担北京主赛区外的9个分赛区的部分节目制作费。2006年12月末,由江中集团冠名的“重拍红楼梦――海选红楼梦中人”活动一举夺得中国国际公关协会公布的最新一届“年度十大公关事件”。

该集团强调,和“红楼选秀”联姻是因为,作为老品牌的江中集团,需要在品牌创新路上融入更多的“经典”做法,而冠名“红楼梦中人”是江中在2008年奥运会前“亮嗓”江中亮嗓品牌的重要一招。

选秀活动一开始,江中集团明白若企业不能充分利用娱乐平台,就会被娱乐风潮所湮没,消费者会忽略活动背后企业的存在,大笔推广投入反而得不偿失。为了能让江中亮嗓在整个活动中占据主动,不出现上述问题,江中请了北京普纳营销传播机构专门负责市场运作,并转化商业气息浓烈的“赞助商”角色,重新定位于“幕后制片人”。

首先,江中集团采取“多方联动,将影响力转化销售力”的策略。在推广过程中,江中与北京电视台、红楼研究专家、网络媒体紧密互通,借助三方资源在全国媒体上迅速展开新闻攻势,让企业信息及时出现在主流媒体。与此同时,江中推出了“红楼梦中人免费票选活动”,消费者只要购买亮嗓产品,就可以获得3票投票权,免去了很多短信资费,更加扩大了活动的参与性,拉动了销售。

其次,江中集团实行了“全新专题公关,控制舆论主流”的做法。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红楼选秀,认知企业品牌,江中定期为媒体提供活动的新闻花絮和最新赛况,合作媒体则在娱乐版面专门开辟了一块名为“江中亮嗓红楼梦中人之记录经典”的专题,深入、全面地报道江中亮嗓红楼选秀。高空中有北京电视台对于活动的循环套播,半空中有全国主流报纸的无缝隙新闻覆盖,网络上有新浪网等主流门户网的专题报道,地面上还有江中亮嗓“免费投票”活动,一个立体的公关传播攻势正在热烈地展开。

再次,江中集团高调打出“红楼经典人物像,把红楼文化燃烧到Internet”的口号。普纳与江中多次讨论后认为,要想达成“幕后制片人”的形象,仅依靠媒体本身的推广是不够的,必须进一步的提升,最终江中决定在网络上再打造一个“网络版红楼海选”,对“红楼梦中经典人物像”进行选择与评判。活动通过网络和报纸媒体作为宣传通道,鼓励所有的“红楼迷”用笔画出自己心中的贾宝玉、金陵十二钗,刘姥姥等人,并挂在指定的网站由网友评选。根据网友投票结果,决出最后胜出的画像。现实中的红楼选秀要求参赛者具备演艺才能和俊俏的容颜,而网络红楼海选并不会因此类问题造成门槛,从而给更多人创造了登上红楼大舞台的机会,无形之中提升了企业品牌的影响力和好感。2007年新年伊始,江中还筹划了“老总VS红学专家”一同开博客,多城市“流动红

楼”大型路演等一系列后续的公关推广活动。

如今,“红楼选秀”活动所带来的影响力,传播力正在被逐渐地放大,“江中亮嗓”作为此次活动的唯一冠名商,与北京电视台的此次合作也成就了一次经典的活动营销案例。江中集团在“红楼选秀”中投入巨资,但是此次活动创造的价值至少是投入的2倍多。对于江中集团而言,活动带动的销售倒在其次,“传递品牌价值,增加公众好感”才是最重要的。

娱乐背后的产业链条

尽管“红楼选秀”只是重拍《红楼梦》的一个开端,但是这个声势浩大的活动却在赚足眼球之余,为相关的产业链带来滚滚财源。包含出版、影视、音乐、餐饮,娱乐等各个行业,都在选秀活动中掘得了真金白银。

借助“红楼选秀”热潮,旧版电视剧《红楼梦》的拍摄地――北京大观园也更为红火。大观园是旧版电视剧《红楼梦》遗留下来的“产物”,当初是由红楼梦剧组投资75万元兴建的。1987年9月30日大观园开园,门票是其主要收入来源。从2006年7月1日起,大观园调整了经营思路,立足打造红楼文化产业园区,将出租、餐饮、旅游等相关产业都带动起来,门票也从15元调到40元。自从大观园承办“红楼海选”现场报名以来,大观园的客流量已增长了4~5成,据介绍,大观园2006年门票收入相比2005年增加了35%。虽然凡参与“红楼选秀”的选手都可以买半价票入园体验,但参与报名的人总会携带亲朋进园,且拍摄多张专业古装照片,无形之中就给大观园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在“红楼选秀”期间,大观园开始推出“红楼文化普及月”活动,不仅开辟红楼书籍和影视资料销售专区,还在大观园西门开设了绿色通道,为报名海选的游人免费提供十二钗古装专职导游服务,帮助他们熟悉红楼文化。而这些活动的开展,也为大观园创收不少。此外,北京电视台还有可能在大观园邀请红学专家录制300期的专题讲座,在晚上的黄金档播出。大观园以后还将按剧组需要举办红楼梦演员的培训学校,“红楼教育”也是财富的增长点之一。

“红楼选秀”活动启动后,各大书店的《红楼梦》书籍热销甚至脱销,不论是简装本还是精装本,不论是繁体字的还是口袋书,都能找到各自的市场。许多书店都把红楼图书放到最显眼的位置,北京西单图书大厦的红楼图书甚至一时间断档;在第七届图书节音像展上,《红楼梦》的影碟曾经一度断货。而由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黄亚洲撰写的新版《红楼梦》剧本,刚一出炉就炙手可热,剧本现还在给导演胡玫修改,就已有3家出版社争购版权。由此引发了新一轮红楼梦出书热潮。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由《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领衔,红学家蔡义江、张俊、段启明,孙玉明等人共同参与撰写的《红楼梦》普及版本《话说中人》一书被命名为“红楼选秀”组委会推荐的参考书。这部由崇文书局出版的《话说中人》,吸纳了红学界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内容包括曹雪芹、高鹗的家世与生平,《红楼梦》的主题,情节结构、人物关系、语言艺术,以及其中的戏曲、诗词曲赋、大观园的建造等“红学”基本知识,还对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的性格特征进行了细致分析,定价32元。

“红楼选秀”风潮在餐饮业也引起不小的震动。目前在新加坡和北京、台湾、香港、扬州地区都有红楼宴,而《红楼梦》重拍海选风潮拉动了红楼宴生意的一轮高潮。北京一家推出红楼宴的餐饮公司透露,“红楼选秀”开始以来,每天的电话咨询和订餐预约都比往常增加了一成多,点红楼菜的顾客人数比平时多了,来消费的多是大使馆的外国官员还有办商务宴请的商人。

红楼梦中人物关系范文第4篇

一、课程实施的立足点:深入解读文本

什么是文本?一般认为文本是由作者写成,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由于文本在不同视域范围内的阐释空间存在着差异性,因此,文本又有自然文本和教学文本之分。单就一部文学作品而言,只是自然文本,一旦进入教学视域就变成了教学文本。“作为自然文本可能仅是供获取信息的文本或作文学研究对象,作为教学文本又因为不同学段的教学目的不同、不同编者对其认识不同,所以编者所呈现出来的解读结果不同;又因为经典文本本身是一个充满空白点和未定性的空框结构,而文本所承担的教学功能以及编者的知识水平、解读角度的不同,所以解读结果也不同。”[2]因此,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必须首先明确《红楼梦》是作为教学文本出现在教师和学生的视域范围内的,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教师、学生、作者、教学文本、助读文本等多个维度,在多维空间视域下深入解读文本,这是课程实施的根本立足点。

1.“游移视点”:多维度观照文本

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作为解读对象的文本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完成的。在阅读行为发生之前文本本身并不存在独立的意义,而是处于一种潜在的状态中,由诸多的“未定点”和“意义空白”构成,而读者解读的过程要不断对文本中的“未定点”和“意义空白”进行补充,进而使作品的意义由潜在的存在变成一种现实的存在。那么解读的过程究竟如何展开?接受理论的代表人物伊塞尔从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的关系的角度,提出了“游移视点”的概念。所谓“游移视点”,就是描述读者如何解读文本、实现文本的一种方式——认为每一个文本中都存在着许多视点,包括“叙述者视点”、“人物视点”、“情节视点”、“读者专设视点”等等,各种视点通过语句得到显示。在解读过程中,读者不断游移文本里的各种视点,不断在文本中的各视点转换,最后展开各视点的复合,进而把握文本内部结构。

根据接受美学的这种理论方法,解读《红楼梦》过程可以由多层次“视点”来介入文本,而文本的选择与确立并不是单维度推进的,要根据文本内容及时“游移”解读“视点”。就《红楼梦》整部作品而言,从“叙述者视点”看,文本通过“通灵宝玉”这个“随行记者”为我们展现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以及贾宝玉与黛玉、宝钗、湘云之间的爱情三部曲,这也正是《红楼梦》的“政”与“情”两大线索;从“人物视点”看,整部作品着墨最多的是两大主角——王熙凤和贾宝玉,王熙凤是“家族兴亡”线索的代表,而贾宝玉是爱情线索的代表。同时又着力展现了大观园中的“女儿世界”,通过众女儿的离散,凸显了作品的悲剧性主题;从“情节视点”看,围绕“家族兴旺”作品主要展现了大房与二房、二房中嫡子派与庶子派之间的矛盾,围绕“爱情悲剧”作品主要展现了宝、黛、钗的爱情“三角”关系。从“读者专设视点”看,由于《红楼梦》展现的是“家族兴旺”与“爱情悲剧”这两大主题,所以80回后家族的衰亡和众女儿的离散必然成为了读者关注的焦点。

2.伏脉千里:拓展解读空间

《红楼梦》所以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现存的《红楼梦》是一个残本,我们无法看到80回以后的部分,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诸多的“意义空白”和巨大的阐释空间。由于曹雪芹始终遵循“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创作原则,所以读者往往可以根据前80回的蛛丝马迹推测80回之后的情节发展。教学中,我们可引导学生聚焦“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创作原则,充分结合脂批并通过曹雪芹在文本中经常运用的创作方法,如谐音法、引文法、谶语法和影射法等,巧妙地推测80回之后人物的命运和情节发展。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阅读空间,使文本得到了立体化的呈现,同时也使学生在阅读中时时拥有未知感和新鲜感,进而增强阅读动力。我们以第七回为例,这一回有一个重要的情节——周瑞家的送宫花,实际上是通过送宫花对金陵十二钗进行扫描,当周瑞家的给惜春送花的时候,探春开玩笑说:“我这里正和智能说,我明儿也剃了头同她作姑子去呢。可巧又送了花儿来。若剃了头,可把这花儿戴在哪里呢?”这里显然运用的是谶语法,通过这一情节暗示80回之后惜春遁入空门的悲惨结局,这也正与惜春的判词“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寺旁”相对应。再如,小说在塑造人物时经常采用影射法,晴雯这个人物从某程度上来讲就是黛玉的影子,而我们知道晴雯是因为受人诬陷被逐出大观园并最终抑郁而亡的,所以由此我们可以推测80回后林黛玉也很可能是因为受诬陷抑郁而死的。可见,“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创作原则为读者提供了巨大的阅读空间,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红楼梦》的这一创作特点,不断引导学生拓展解读空间,深入体会名著的思想内蕴与艺术魅力。

二、课程实施的着眼点:不断拓展研究空间

由于本课程是针对《红楼梦》而开设的选修课,所以课程实施的立足点就在于《红楼梦》这一文本。但是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同时,又不能局限于文本,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找寻与建构文本中新的意义生长点,不断拓展研究空间,在更广阔的空间视域下审视与挖掘文本的深层内蕴。

1.拓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周汝昌先生曾说《红楼梦》是一部“文化小说”,“《红楼梦》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具有极大代表性的伟著,我们应当从‘文化小说’这个角度重新看待它。”[3]笔者认为,就某种程度而言,《红楼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不仅表现在《红楼梦》对中国传统文化精义的传承与反思,还表现在《红楼梦》对中国传统文化全方位、立体化的展现。以下我们仅举几例,意在说明《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进而为本课程实施的过程提供新的空间与视角。

我们知道儒、道、释三家融合,这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所在。《红楼梦》一开篇,曹雪芹便传达出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核的反思。《红楼梦》开卷第一回出现了两个对立的人物——甄士隐和贾雨村,甄士隐是道、释两家的代表,因为他是在一僧一道的度化下而遁入空门的;贾雨村是儒家的代表,因为他的名字来源于《孟子》(《孟子·尽心》:“君子所以教者五,有为时雨化之者。”),同时他又热衷于功名。我们看,入世的儒生(贾雨村)是个贪官污吏,而出世的道和释又是“茫茫”、“渺渺”、“空空”,是一种虚幻的存在,现实的世界是如此的混乱,非现实的世界又如梦幻般难以把握。开卷第一回的这种呈现其实蕴含着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深刻反思:儒、道、释三家融合的文化格局已岌岌可危,中国文化的出路在哪里?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又在哪里?而整部小说似乎都在回答这一问题,并力图重构中国文化的新格局。

我们再从人物和情节设置的角度看一看曹雪芹对中国文化的体悟。宝钗和黛玉是《红楼梦》中两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宝钗安分随时、宽容大度,是典型的“入世美”,林黛玉是孤高自赏、任性随情,是典型的“出世美”,而第五回警幻仙姑之妹,乳名“兼美”,“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犹如黛玉。”(《红楼梦》第五回)从宝钗、黛玉再到警幻仙姑之妹,这三个人物便很好地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儒道互补”。就情节设置而言,小说的21回通过宝玉续《庄子》写了宝玉“悟道”,22回通过听曲文写了宝玉“悟禅”,其实这都是宝玉80回后遁入空门的预兆。遁入空门暗示着宝玉对现实世界的否认,而据梁归智先生的研究[4],80回后宝玉有从空门中回到了凡尘,这又暗示着宝玉对空灵世界的否认,在“否定之否定”后曹公肯定了“情”的意义与价值。这些情节的设置,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释三家复杂的关系。

由以上分析可见,《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教学中我们应不断引导学生通过作品中的种种细节体察、感悟中国文化,不断挖掘文本的文化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找寻文本意义新的生长点,开拓《红楼梦》研究的新空间。

2.拓展与现实的联系,构建文本当代价值

《红楼梦》作为一部经典巨著,其伟大之处就在于思想的超前性,曹公的某些认识甚至可以穿越时空与当下的某些文化现象产生共鸣,进而获得永恒的价值。教学中,我们在关注文本深层内蕴的同时,应引导学生充分拓展文本与当代社会的联系,使研究视角摆脱时代语境的束缚,进而构建文本的当代价值,为课程实施的过程开拓更为广阔的空间。比如,同性恋,这是时下备受关注的一种文化现象,如何看待这一群体,如何解释这一文化现象,仍然是当下的焦点话题。《红楼梦》并没有对这一文化现象避而不谈,宝玉、蒋玉菡、柳湘莲、北静王、薛蟠、邢大舅等人,在作品中都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了同性恋的倾向,但曹公却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审视与反思。曹公将同性恋这种文化现象架构于“”这种新型的价值体系之下,他“以‘’这种文化代码消解了同性之恋的道德负累,在他看来源于心灵的真情可以打破性别的界限,那种“皮肤滥淫”无论对于同性还是异性都是丑陋、肮脏的。”[5]换言之,在曹雪芹看来,同性恋情的双方只要以“”的姿态相互面对,而并非仅以追求的满足为终极目的,那么这种恋情是同样值得肯定的。曹公的这种认识即便从今天来看也是非常前卫的,并且是贴近人性的。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讨论对同性恋这种文化现象的认识,并让学生思考曹雪芹的这种认识在今天这样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下,是否能生发出新的意义与价值,这样,文本的价值便在当代社会找到了落脚点,教学的空间与维度也便随之而增大。

三、课程实施的关键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现代意义上的教学并非信息的单向传递过程,而是在相应教学理念的影响下,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主体性建构活动。因此,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学策略的运用显得极为重要。对《红楼梦》选修课而言,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开拓阅读空间的重要一环。

1.巧用媒体

我们这里所说的媒体包括教学多媒体和网络媒体。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动态感好、信息量大等独特优势,运用在教学中,能在相当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课堂的容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与文本研究相关的大量资料,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其次,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将大量视频资料,如关于《红楼梦》的影视剧、名家讲座、教学片断等,提供给学生,这样便使文本材料得到一种感性化的呈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媒体,如论坛、QQ、微博等,打破课堂教学空间的局限,使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空间内深入研究文本。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教学媒体的运用要适时、适度,要始终围绕文本而展开,以免造成学生的阅读惰性,冲淡文本阅读与研究的过程。

2.讨论建构

本课程的核心指要在于“研究文本,体悟内蕴”,笔者认为,研究的动力应来源于思维的碰撞,而教学中的讨论法是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激发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讨论法,不断引发学生在阅读中与文本产生的认知冲突,并不失时机地引发讨论,进而建构文本的意义。例如,在解读《宝玉挨打》时,可引发学生讨论:《宝玉挨打》是否表现了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和封建卫道士之间的一次正面交锋?在讨论80回之后的结局与情节发展时,可引发学生讨论:程高本中“掉包计”的安排是否合理?如不及时引发讨论,那么学生便很容易受到既有“定评”影响,而曲解了文本的深层内涵。

3.合作生新

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的。个体学习的时间、空间、内容、方法都会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局限性,合作学习很好地弥补了个体学习的局限性,并利于学生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建构学习的意义。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每个合作组都承担相应的研究课题,然后再通过组内合作,将课题分为若干子课题,通过探究、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如探究“《红楼梦》的悲剧意义”,即可由合作组将其分为“社会悲剧”、“人生悲剧”、“爱情悲剧”等子课题,然后由小组合作完成探究过程,并获得相应的研究成果。

《红楼梦》的研究空间是无比广阔的,新红学诞生以来,对《红楼梦》的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在笔者看来,如何将现有的研究成果转换为教学中的有用资源,如何在教学视域下解读、研究《红楼梦》,如何让《红楼梦》、红学以最优化的方式走进学生的视界,这是更值得我们关注的重要课题,因为这一课题关系着《红楼梦》的接受、传播与再创造。

参考文献

[1] 龙协涛.红学应定位于“新国学”———访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北京大学学报,1999(2).

[2] 张心科.《红楼梦》在清末民国语文教育中的接受.红楼梦学刊,2011(5).

[3] 周汝昌.红楼梦与中国文化.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

红楼梦中人物关系范文第5篇

虽是黄口小儿的浮光掠影,却也水过地皮湿,对《红楼梦》中的某些人物产生了数十年守恒不变的印象和评价:王熙凤,够毒的;贾琏,够坏的;尤二姐,够贱的;平儿,够难的;宝钗,够阴的;晴雯,够俊的;尤三姐,够硬的……

从9岁到眼下年近花甲,我自称十读红楼,其实并无精确统计,但敢保读过十遍以上。只是我读《红楼梦》不是索隐探密做“红学”,而是为了从中偷艺写小说。偷艺,也就是学以致用。

在中国写小说的人不读《红楼梦》,我觉得就像基督徒不读《圣经》一样,可算不通情理,说不过去。有一位“新潮”文艺理论家,拿《红楼梦》跟西方现代派小说比较,说《红楼梦》只够初中水平。这就更加令人忍无可忍,惹得我多次写文和发言反驳他。如今,此人到西方寄人篱下,“比较”来“比较”去,还是靠卖《红楼梦》挣口饭吃。面对西方“蓝眼睛”,大谈《红楼梦》比西方现代小说高出百倍、千倍、万倍、万万倍,唬得那些“初中水平”以上的蓝精灵如醉如痴,走火入魔。

闲言少叙,且说我向《红楼梦》学习语言艺术,是重点进攻,条块分割,全面推进。我的重点进攻对象是王熙凤、林黛玉和晴雯。这三位女性的语言最有鲜明特色,个性最为突出。闻其声如见其人,听其言而发人深思。

条块分割是对各系统(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和各单位(如怡红院、潇湘馆、梨香院……)的不同人物进行个别和综合对比研究。贾政、王夫人和赵姨娘的搭配,薛姨妈、薛蟠、薛宝钗一家的组合,真是亏他(曹雪芹)想得出,骂人不吐核儿。

凡在《红楼梦》中有名有姓的角色,哪怕微不足道,一闪而过,我也在“全面推进”中解剖“麻雀”。

深受贾宝玉的精神感染,全盘接收这位“无事忙”先生的高论,我对《红楼梦》中的男性兴趣不大,在女性中对已婚者也不太感兴趣,而未婚少女,在丫头身上下力多,小姐身上用心少。

通过我对《红楼梦》的阅读和思考,通过我在创作上借鉴和学习《红楼梦》的深刻体会,我写小说是追求以个性语言,来刻画人物个性和暗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以人物在动态中的准确的细节描写,描绘人物形象。由于个人气质和生活经验不同,我写不出《家》《三家巷》那样跟《红楼梦》靠色的作品。但是,我在我的乡土文学小说中,写过不少“乡土晴雯”“乡土芳官”“乡土金钏”“乡土袭人”……只是没有依样画葫芦,不那么显眼。

《红楼梦》的故事情节和人际关系,我已十分熟悉,这几年便不再通读。出于个人情趣和创作需要,我对《红楼梦》的阅读改为“听折子戏”的方法,也就是将《红楼梦》的精彩片段,分割成若干中篇或短篇,类似《水浒》的宋10回、武10回、林6回、鲁3回……凡以王熙凤、林黛玉、薛宝钗、秦可卿、贾宝玉、刘姥姥、晴雯等为主角的章节,或表现重大事件和复杂纷争的段落,我都节选出来,反复精读和寻思。如“撕扇子作千金一笑”,我节选了两千多字。晴雯那多层次多侧面的心理活动,完全从她那有声有色、泼辣含蓄、丰富优美的语言中流露表现出来。“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一段,我前后节选了五千多字。在这五千多字里,或隐或现将贾府男女老幼、尊卑上下、亲疏远近、真假虚实的众生相,暴露无遗。在这些“折子戏”里,每个人物的一言一笑,一动一静,都话里有话,弦外有音,意犹未尽,令人回味无穷。

后40回的“折子戏”,我只看中黛玉之死和袭人之嫁两节。

不仅对于《红楼梦》我是如此重读,而且对于过去阅读的所有名著,我也是如此复习。

如此如此,我称之为断章取“艺”。

(选自《刘绍棠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