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蜜蜂作文借物喻人

蜜蜂作文借物喻人

蜜蜂作文借物喻人

蜜蜂作文借物喻人范文第1篇

看 春 丁立梅

城里的春天,多半是零碎的,而乡下的春天则全然不一样。乡下的春天极讲究排场,仿佛听到哪里“哗”的一下,成桶的颜料就花花绿绿地泼了下来,染得满田满坡皆是。这时的乡村像油画,是最有看头的。

于是我就去乡下看春天。

我们去的地方是一个叫新曹的小镇,它有五万亩的油菜地。车子在平坦宽敞的乡间小道上一路奔向油菜地深处。我以为就到尽头了,哪知车一拐,竟又撞上了一片油菜地,黄色海洋就又迎面扑来了。同行的一人问:“美吧?”我微笑不语,任眼睛掉进那黄色的海洋里。古有女子对镜贴花黄,我想这花黄,应该是油菜花的颜色才对。

跟一些植物相认,不是初相识,而是久别重逢。牛耳朵、刺艾、乳丁草、三叶草……这一些,我都很熟悉!乡下是草儿们的天堂,而草地就是羊的天堂。小时候,我天天提着篮子去摘羊草,摘着摘着,我就在草地里捉起了蚱蜢,或是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等到日落西山了,才想起篮子还是空的呢,那时我便去野地里随便找几根草秆,把篮子架空,然后摘一把青草,摊在篮子上面,这样看上去就是满满一篮子青草了。回家后在大人面前晃一下,趁他们不注意便溜到羊圈边,把那把青草扔进去。大人问:“草呢?”我就响亮地回答说是羊吃了。真是可怜了那些羊,半夜里饿得直叫唤。

蚕豆花开了,星星点点,像无数双小眼睛。白萝卜的花,是粉紫色的,小蜜蜂们围着它转,我好不容易等到一只蜜蜂停在花蕊上,给它拍了一张照。还有一种叫婆纳头的草,开粉蓝的花,花细小得像米粒。我拉近镜头,拍下那粒粉蓝。再看显示屏上,分明是一朵美得让人心疼的花啊,就像乖巧的小女儿。野地里,到底还藏了多少美?无论卑微与否,这些花草们都认真地绿着,开着花,不辜负春天。我想,这才是活着的真姿态吧。

看见养蜂人正在路边忙碌,头上裹着头巾,脸上刻着岁月沧桑。据说这些养蜂人是从闽浙那一带来的,他们天南地北地追着花跑,此处花谢了,又迁徙到他处,去寻找花开。一旦成为养蜂人,四处漂泊,将贯穿他们一生,他们幸福吗?商场货架上摆放着的蜂蜜,每一瓶都盛满了甜蜜芳香,我想那里面该装载着多少花的魂和蜂的魄,还有养蜂人的颠沛流离?这世上,很多时候,苦乐自知,好好活着,才是真。愿这个季节,养蜂人如春天一般快乐。

学技巧

本文以“看春”为线索,从多个角度展现了春天的新、美和力量,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其鲜明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抓住特征,写活景物。写作跟画画一样,想要写出景物的特色,必须全方位、全过程、多侧面地进行立体观察,细心感悟。只有这样,才能写活景物。例如《看春》一文,在写乡下的春景时,作者就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乡下的春天极讲究排场,仿佛听到哪里‘哗’的一下,成桶的颜料就花花绿绿地泼了下来,染得满田满坡皆是。”这句比喻把乡下春天的热烈与灿烂表现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细致观察,是将景物描写得生动的基础。写作之前,我们不仅要观察植物,还要观察山川河流、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景物。一定要调动身体的多种感官,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方式观察景物的形状、颜色、味道、质地等方面的特点,观察时还得展开合理的想象。不仅如此,还要从中发现独特之处。只有这样,才能鲜活地再现“我中之景”,给读者一种如临其境之感。

蜜蜂作文借物喻人范文第2篇

一、强调情感功能

诗喻是诗人解释客观世界、表达自己的内在感受和审美经验的一种方式。作为对美国文学史作出重大独创性贡献的杰出诗人,狄金森通过她的诗歌展现给读者的是她独特的情感世界。语言已成为她娴熟弹奏的竖琴表达了她对生活的态度。比如:她的诗歌《一只旋转的飞轮》(她的诗很多都没有标题,所以把每首诗的第一句作为标题以区分,下同):“一只旋转的飞轮/一条瞬间消逝的线――/一声翡翠的共鸣――/一股胭脂红的急湍――/灌木林稍的花朵/端正碰歪了的头――/多半是突尼斯的信使/在清晨轻快驰骤”。这首诗是对蜂鸟的隐喻性描写,我们能体味到诗人在隐居生活中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那或许是一个晨曦初染的清晨,这位身材矮小、相貌平常的白衣女子匆忙地穿过花园的小径;一只蜂鸟突然从她旁边急速飞过,使她感到一丝惊讶,她不禁停下了脚步;明媚的大自然的光影深入她的心灵之中;一只飞轮,一条线,一声共鸣,一股急湍,是那一刻的狄金森在脑海中全面而准确地捕捉到的瞬间感觉,这种对瞬间感觉的把握往往是超越时空,抽象离奇,跳跃多变。由此可见,诗喻常常超越客观对象的物理的、生物的形状,回归于内心的审美感悟,因而具有了多重的意韵和美感。这首诗与我国朦胧派诗人顾城的诗《弧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鸟儿在疾风中迅速转向/少年去捡拾一枚分币/葡萄藤因幻想而延伸的触须/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背脊”。顾城给生命的不同生存状态以同一的形象“弧线”,展示出人生本质的坚韧和优美。迪金森则给蜂鸟的疾飞以多种视觉和心理意象。她还以孩子般纯洁的想象走进灌木树梢一朵被蜂鸟碰了一下的花朵的心中,诧异蜂鸟为何要飞得如此匆忙,并给花朵的疑问找到答案,原来它作为突尼斯的信使,有重要的消息要去传送。隐喻性的视觉意象贯穿了这首诗,作者欣喜愉快的情感通过线条,颜色和声音传达出来。我们仿佛看到作者在清新的大自然中同样清新的微笑。人,即是和谐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是一朵茉莉花,一株三叶草,抑或是一株灰木莲。“春天,是上帝发出的快信/他自己逗留其间,如他流连其它各季/但在三四月间/每一次欢悦/都是上帝的,又一次莅临”。狄金森和她的几乎同时代人梭罗都有一种干净、机智、泥土味道很浓的幽默风格,大自然的坦荡气息培养了他们率直、坦诚的性格,无论是狄金森的金色花园,还是梭罗的瓦尔登湖,都呈现了澄澈真实的思想的深邃。狄金森的信仰是对真和美的信仰,在她看来,所谓的真,也只是艺术的真实,是诗人自己所创造的境界的真实。“预感是深长的阴影,落在草地/表明一个太阳在落下去―通知吃惊的小草/黑暗,就要来临”。

二、追求艺术个性

在诗歌语言中,通过隐喻建立的可比性通常是跨越性的和非常规性的。诗人对视觉意象的选择是建立在不同的经验和价值观基础之上的,因而能够具有独特性和超验性。新颖的视觉意象之运用,强调感性认识的“象”与理性概念的 “意”之间的相似性,能使诗歌产生耐人寻味的独特意境,从而增强诗歌的审美情趣。个性化的诗喻使我们的认知过程具有想象的色彩,并且想象力能帮助我们理解语言和世界,进而深入到诗人的内心深处。请看迪金森的《名声是一只蜜蜂》:“名声是一只蜜蜂/它是一首歌――/它有一根刺――/啊,它也有翅膀”。对于不同的人而言,名誉和声望意味着不同的东西,有人把名声当成追逐的目标,也有人把名声看作一文不值的奖状。在这首诗里,名声在作者眼中成为一只蜜蜂。这是独具个性的隐喻。蜜蜂嗡嗡的叫声仿佛名声之与人的诱惑力,使人看到的尽是神秘而华美的表象;然而,就如同人时常不小心被蜜蜂蛰伤一样,名声带给人们的不尽是福祉,更有由之而来的各种牵绊和来自空虚内心的击打和拷问;最后,名声总会如蜜蜂一样飞走,留下一个真实的自我。诗人借此犀利地讽刺了一切徒有虚名的功利之举。从形式上看,她的诗不拘泥于语法、标点和大小写,动词、连词和介词常常省略;从诗篇韵律上看,她的诗篇没有整齐的韵脚和规则的音步。这都是与当时的诗歌传统相背离的,而她却一直坚守自己的风格,即使被当时的诗坛“拒绝”,她也不愿意违背自己创作原则去发表诗作,她认为那是“拍卖/人的思想”。可以说,诗歌成为她生命中最真切的拥有,她用诗这种最精锐的武器来抵御来自外部世界种种可能的刺伤,从而战胜自己,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燧石的土壤,坚持耕作/会给手以报酬/棕榈的种籽,由于利比亚的阳光/在沙漠,丰收”。她并不期待那所谓的诗人的桂冠,以及出名将会带给她的荣誉与地位。她生前是一只安于静默的蜜蜂,沉浸于自己的心灵世界探索之中。而正因为这种致力于诗歌创作的自愿,带给了她对那些“灵魂琼浆”的终生受用。

三、注重格律自由

隐喻以自身的在场代替不在场的世界,让世界通过自己出场。在诗喻中,本体向着异质的他者敞开,与他者的视界相融合。诗人常常沿着选择性的纵向轴线离开他所熟悉的世界,开辟另一些艺术空间,从而充分展示一种诗意飞翔的创造性本质。请看迪金森的《相逢,是意外事故》:“相逢,是意外事故/我们按计划飞行――/一个世纪才有一次/命运会批准发生/如此神圣的差错/但是年事已高是命运/对幸福过分吝啬/象米达斯吝啬黄金――”。“米达斯”是神话中的古代君王,据说他曾请求得到他手指接触过的一切变为黄金的魔力。这首诗展现了作者思维的跳跃性,她暂时脱离现实语境,穿过遥远的时空维度,到达远古的君王米达斯时代,她把命运看成一场有计划的飞行,进而进行拟人化,把命运描摹成一个严厉的按照程序办事的年事已高的老者,最后又把命运戏谐地称为吝啬的米达斯。然而,在这种缜密严苛的布局之中,人与人灵魂的“相逢”又意味着什么呢?是一场一定要发生的意外事故,一个神圣的差错,一种如同米达斯眼中的黄金一样值得珍惜的幸福。由此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所谓的“命运”一种嘲笑的意味。“爱就是生命/生命有不朽的特性。”生命和思想交融的幸福感使得命运逼仄的追捕成为无效;因为理想爱情的消亡而将自己轰轰烈烈地封闭起来,这是她为爱而付出的代价。然而在她的心目中,仿佛电石相击的爱情仍是至高无上的君王。“我啜饮过生活的芳醇/付出了什么,告诉你吧/不多不少,整整一生/他们说,这是市价”。在潜意识的认识活动中,信息之间的组合是自由的,如果说有什么在制约的话,那就是诗人心目中对于事物的价值判断。诗喻是诗人对自己孤独和局限的反抗,它通过建立一个自己可以安居的世界,从而抛开自身的现实困境。狄金森并不是一个唯美主义者,透过灵魂的内敛和坚忍,可以看出她的隐居已逐渐发展成为宗教性的信仰,她的上帝就是她自己。这种单向度的爱情牺牲是一种悲剧,她用女性特有的执着和专注,从悲剧中提取了美的因素和永恒的意义。

四、对现实世界的艺术超验

蜜蜂作文借物喻人范文第3篇

1.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2、品味本文诗一般充满哲理的语言。

3、理解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4、学习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评价形象化的语言,由此感受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法]:

感悟、研讨、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5分钟)

1、结合多媒体,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行道树作用的认识。

2、简介作者及其作品的风格。

二、朗读练习,整体感知。(10分钟)

1、欣赏配乐朗诵,创设氛围。

2、欣赏完了文章,哪位同学能用一句话帮老师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

讨论后明确:本文主要是在写行道树的内心独白,表现了她富于牺牲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

3、散文中有中心句,你能找出本文的中心句吗?关键词是什么?

(提示:先速读课文将文中关键的句子画出来,再比较,看哪一句最能概括主旨。)

学生自由回答后明确:“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4、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以第一人称说说道行树是什么样的一棵树?

参考示例:我是一棵忧愁而快乐的树。我为人们不珍惜我的劳动、不珍爱生存环境而忧愁,我为能替人类做贡献而快乐。

例:①、我是一棵无怨无悔的树……

②、我是一棵不被别人理解的树……

③、我是一棵能承受痛苦的树……

5、本文中行道树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自我牺牲、无私奉献、心系社会)

三、析一析——质疑探究,深入理解(10分钟)

1、文章通过行道树内心世界的独白,抒写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了无私奉献者的崇高精神。这种手法,我们可以称它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2、那么行道树的形象和无私奉献者的形象哪些地方相似?

①两者都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②两者都为他人放弃安逸的生活。

③他们的选择都是无怨无悔、心甘情愿的。

④他们的付出都是不求回报的。综上所述,作者用行道树象征无私奉献这是非常贴切的,行道树身上浓缩了奉献精神的精髓。

四、说一说——演绎教材,情感体验(15分钟)

1、请用精彩的一句话写下你想对行道树说的话。

例:①行道树,你守得住清贫,忍得住痛苦,受得住寂寞,你是我的榜样!

②行道树,你的存在尽管只是悲凉的点缀,但是城市因你而精彩。

2、本文中张晓风写了自然界中的一个物,实际上是赞美了社会生活当中的一种精神,想一想,我们生活当中还有哪些物,人们经常赋予他某种思想、情感和精神,并借此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情感。请同学展开想像,搜索一下自己的记忆,自由发言。

①:小草,她,坚韧、顽强、执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②:蜡烛,明知道自己会烧光,却仍然要点着。也有一句古诗,可以说明这一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③:还有蜜蜂,辛勤采蜜,为人类服务,自己的寿命却很短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④:还有牛,辛苦地耕田,为农民服务,很勤奋,能吃苦。鲁迅先生曾这样说牛:“吃的草,挤出来的是奶”

⑤:路灯,孤独、寂寞,却给别人方便。…

五、找一找——思考人生,主题升华

行道树,蜡烛,牛、蜜蜂、路灯、他们的这种牺牲精神是什么精神的体现?象征了什么样的人?你能举例子说明吗?

学生举例:(如:清洁工人,白衣天使,教师、科学家、航天英雄、士兵、公安干警等。)

六、拓展延伸(5分钟)

播放《好大一棵树》MTV,

要求:在认真欣赏完这首歌曲后,请同学联系课文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引导:从无私奉献这一点来谈)

七、作业

1、多媒体展示课堂练习

2、仿写练习

例:如果我是一棵小草,就要为自然增添一分春色;

蜜蜂作文借物喻人范文第4篇

怎样才能使写作语言亮丽生辉呢?它可以是巧妙使用修辞,灵活引用古诗文、名言警句,巧妙添枝加叶,借用流行歌词,巧用虚实转化等等。

下面就“巧用修辞和虚实转化”这个方法,谈谈打造亮丽语言的技巧。

技巧一 妙用比喻,化虚为实

例文一 我微微睁开眼,妈妈果然站在我床前,她就那么站着,手里抱着毛毯,眼睛愣愣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

那是第一缕晨曦对娇花的抚弄,那是三月的春风对碧水的温柔,那是夏日晚霞对嫩柳的辉映,那是秋夜月光对修竹的依恋,那是冬日里的朝阳与小草的交谈!

那眼神里诠释着多少爱啊!

一般写母爱的作文,对妈妈眼神的叙写单薄空洞苍白,无法让人体会到母爱的温馨伟大。而

画线的文句

运用了具体形象的比喻,化虚为实,生动地诠释了温馨的母爱,这种爱触手可及,无与伦比。化虚为实,犹如给句子装饰了语言的亮片,显示出它的独特魅力。

这种化虚为实的例子很多,试看其他一些运用比喻修辞来化虚为实的佳句:

①逆境是阻挡弱者的大山,也是冶炼强者的熔炉。

②尊重就如一束玫瑰,芳香扑鼻,在你给予他人的同时,自己也留有余香。

③白衣天使对病人的微笑,就像那严冬过后第一缕温暖的充满希望的阳光。

④唐诗,是中国诗坛的长江、黄河,以广阔的流域面积灌溉着中华民族诗歌的国土。

在上边的例子中,本体“逆境”“尊重”“白衣天使的微笑”“唐诗”都是属于虚体,通过化虚为实,它们被比喻为“阻挡弱者的大山”“冶炼强者的熔炉”“一束芳香扑鼻的玫瑰”“严冬过后第一缕温暖的充满希望的阳光”“中国诗坛的长江、黄河”,这些比喻达到了“虚实”的虚实转化效果。这种化虚为实的方法,可增强文章的文采,提升文章的魅力,使贫乏、呆板的文字变得生动形象,错落有致。

技巧二 妙用比喻,化实为虚

例文二

2011年10月13日下午,一出惨剧发生在广东佛山: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型货车碾过。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几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18个路人漠然走过,终于第19个路人毅然抱起了她。

这是一个六十八岁的拾荒老人啊!她抱起的仅仅是一个孤弱的奄奄一息的孩子吗?她捡拾的简直就是国人蜕化的灵魂,国民几近泯灭的人性啊!

这一段文字让人警醒,我们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可是这一桩悲剧却让人感到:道德在我们面前一天天枯萎,我们在道德面前一天天冷漠。画线的文句运用暗

喻来化实为虚,鞭辟入里,富有强烈的感染力。

再看其他一些运用比喻修辞来化实为虚的佳句:

①舞动的火焰好像永不磨灭的希望。

②崎岖的山路好似饱经沧桑的人生。

③茶叶在杯中打着旋,就像青春的思绪随波散开。

④丢失了大量文物古迹的莫高窟,宛若被剥蚀的灵魂。

在上边的例子中,本体“舞动的火焰”“崎岖的山路” “在杯中打着旋的茶叶”“丢失了大量文物古迹的莫高窟”都是属于实体,通过化实为虚,它们被比喻为“永不磨灭的希望”“饱经沧桑的人生”“随波散开的青春的思绪”“被剥蚀的灵魂”,这样比喻,达到了“实虚”的虚实转化效果。这种化实为虚的方法,增强了文辞的感染力,会使文章显得有文采,有气息,富有诗意之美。

技巧三 巧借移用,以虚代实

“词语移用”是把惯用以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用以说明或形容乙事物,从而创造一种巧妙的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的修辞手法。在这里我们把本应修饰实体的词移用来修饰虚体,通过这种“词语移用”的修辞手法,可以达到虚实转化的效果。

①这山岭便是避暑山庄北部的最后屏障,就像一张罗圈椅的椅背。在这张罗圈椅上,休息过一个疲惫的王朝。

②好大喜功的乾隆把他的所谓“十全武功”镌刻在避暑山庄里乐滋滋地自我品尝,这使山庄回荡出一些燥热而又不祥的气氛。

③又发试卷了,我不得不把纷乱的思绪折起,连同冷落了多日的日记一并塞入桌洞,手又碰到那个装满父亲期望的鼓鼓的包。

④牵着母亲的手,摸着她那瘦骨嶙峋的手,我仿佛触摸到的不是她的手,而是她大半辈子的沧桑。风吹过,撩起母亲已逐渐变白的发丝;雨落下,冲淡一颗期盼的心。纹丝不动的目光,洞穿了风雨。

在上边的例子中,“休息”“品尝”“折起”“装满”“触摸”“洞穿”这些词一般用来修饰或链接实体,通过“词语移用”的修辞手法,现在支配着虚体。“一个疲惫的王朝”“镌刻在避暑山庄里的所谓的‘十全武功’”“纷乱的思绪”“父亲的期望”“大半辈子的沧桑”“风雨”等等都属于虚体的词,通过“以虚代实”,即运用虚实转化的技巧后,这些语句就显得更加含蓄富有韵味,更加耐人咀嚼,也体现了思维的跳跃性。

技巧四 妙用排比,虚实叠加

这种技巧的运用方法是:句子中的动词既修饰表示实体的词,又修饰表示虚体的词,实体、虚体叠加使用,同时出现,妙用“排比”进行链接,这种方法的运用使得语句变得富有内涵,富有深蕴。

①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美的生活。蜜蜂是卑微的,却又是多么高尚啊!

②在高原的土地上种下一株株树秧,也就种下了一个个美好的希望,种下了一个个令人憧憬的未来……

③赤着身的纤夫,赤着阳刚,赤着坚韧,赤着啸傲的秉性。

④可以想见当年这条街是如何车水马龙的热闹,这些车马来自全国各地,驮载着金钱,驮载着风险,驮载着骄傲,驮载着九州的风俗和方言,驮载出一个南来北往经济血脉的大流畅。

在上边的例子中,“酿造”不仅用来修饰实体的“蜜”,而且顺势借用“排比”来修饰虚体的“生活”“人类酿造最甜美的生活”;同理,“种下”“赤着”“驮载”分别修饰表示实体的词“一株株树秧”“身体”“金钱”,又顺势借用来修饰虚体的词“美好的希望”“令人憧憬的未来”“阳刚”“坚韧”“啸傲的秉性”“风险”“骄傲”“九州的风俗和方言”“一个南来北往经济血脉的大流畅”。这种“排比”的手法和“拈连”的方法极其相似,其妙处就是可以使上下文联系紧密自然,意境优美,让人回味无穷。

蜜蜂作文借物喻人范文第5篇

艾米莉 狄金森的诗歌语言不事雕琢,朴素清新,贴近日常生活。在这喧嚣和浮躁的现代社会,狄金森的语言更让人看到自然和朴素的难能可贵之处。比如:《名声是一只蜜蜂》:

Fame is a bee.

It has a song ―――

It has a sting ―――

Ah, too, it has a wing. ―――

这首诗总共有十八个单词,除去重复的词汇之外实际只有十一个,其中还包括了一个冠词和一个感叹词,这些可以说是日常生活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词了。在这首诗中我们找不到任何华丽的形容词和副词,也找不到那些画龙点睛式的动词,真正发生意义的词汇是几乎连孩童都能读懂的五个名词(fame,bee,song,sting,wing)。与此相配合的是其句式的选择,四句诗只用了一个英语中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句式即“主―谓―宾”式。

这首小诗虽然简单,但却不泛美和哲理,诗人以其凝炼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思想。在这首诗中,诗人开门见山地把“名声”比作成大家都很熟悉的蜜蜂,赋予“名声”以生命。蜜蜂“有歌、有刺还有翅膀”,那么,“名声”既然是蜜蜂,“名声”也“有歌、有刺、有翅膀”。好名声就像是动听的歌曲,可以让人尽情享受;而坏名声则像一根蛰人的刺,会让人备受痛苦的煎熬。不论好名声还是坏名声都会像长了翅膀一样到处被传播。

这首诗的三个破折号用得也很巧妙,对比喻起到了加强的作用,第一个破折号跟在song 的后面仿佛是歌声在延续,作用于人的听觉;第二个破折号跟在sting 的后面使人很容易想到蜜蜂的刺在蛰人,作用于人的视觉。在被蜜蜂蛰过之后,诗人用了两个逗号和两个长元音“Ah ,too”,进行修辞和语法停顿;第三个破折号则给人以展翅飞翔的视觉效果,诗人无疑是想要表达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之后,终于得出了结论即名声有翅膀,名声会被到处传播,好名声可以让人处处受尊敬,坏名声则会让人处处受鄙视。“名声”这个东西虽好但有时也可能会给人带来伤害。

有时,为了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她也选用生僻、古奥的词汇。有时镶嵌科学术语,有时使用拉丁语源的抽象词。比如,她的另一首诗《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

There is no Frigate like a book

To make us Lands away

Nor any Coursers like a Page

Of prancing Poetry -

This Traverse may be the poorest take

Without oppress of Toll -

How frugal is the Chariot

That bears the Human soul

在这首诗中,诗人选择用一些容易使人产生联想的名词frigate (快船),courser (骏马),chariot(车子)而不是平常的ship, horse, 和bus等较普通的单词,借此诗人是想暗示诗歌和书的境界与普通的事物不同。诗人认为书和诗是威力无比的,所以她要把我们从眼前的世界带进一个想象的世界,为此,她把文学比作各种交通工具:船、马、车。用frigate,courser,chariot而不是平常的ship, horse, 和bus正是想表达诗人超脱世俗的想法。frigate (快船) 暗示探索与艰险;courser (骏马) 暗示俊美、神气;chariot(车子) 暗示飞驰的能力与速度,这些联想和在一起无疑昭示了书的威力和境界。这首诗的意义多半来自精心挑选的这几个字词,如果把这几个正式的单词换成普通的ship ,horse 和bus ,那么这首诗就会黯然失色。

相关期刊更多

蜜蜂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润滑与密封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液压气动与密封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