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危重病例讨论

危重病例讨论

危重病例讨论

危重病例讨论范文第1篇

护理病例讨论是运用语言、书面、音像、画面等媒体手段,展现病人病情的客观资料,让临床护士和学生通过自己对案例的阅读和分析,在群体中共同讨论,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提供学习或指导寻求解决病人实际问题方案的护理活动[1]。护理病例讨论能够促使护理工作质量及护理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 促使护理人员解决疑难问题能力的提高,促使护理人员知识面的拓展。本科室自2007年来,坚持每季度一次的护理病例讨论(危重症、疑难、新开展的技术或死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临床护理病例的讨论方法

1.1 建立护理病例讨论制度,提高护理人员认识,统一护理人员思想

护理病例讨论要求每季度至少1次,护士长在工作中遇到特殊病例随时组织讨论。护士长及全体护士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到护理病例讨论工作的重要性。护士长要引导护士转变护理理念,教育护士运用科学的护理程序对病人实施全方位护理, 使护士充分认识到护理病例讨论是最经常、最主要的护理活动之一。通过护理病例讨论,不仅能了解护士是否掌握了相关护理问题及措施,同时还可以检测责任护士解决病人护理问题的能力。

1.2 病例讨论的组织与准备工作

1.2.1 选择合适病例

护理病例讨论应选择科室危重、疑难病例,新开展的技术或死亡病例等进行护理讨论。

1.2.2.主持人收集资料

主持人一般由护士长或高年资护师主持,主持人员应仔细阅读病例,认真查看医疗护理文书,深入病房与病人及家属交流,了解病人的病情,护理措施的落实,目前存在的护理问题并做护理体检以获得第一手资料;主持人将有关资料加以整理做出书面或多媒体资料,事先发给参加讨论的护士做好准备。同时复习与此次讨论相关的知识,使主持人在主持讨论时语言流畅,提问重点突出并能发现问题指出不足。

1.2.3 护理病例讨论步骤

1.2.3.1 主持人汇报病例情况

主持人汇报有关病情、诊断、治疗、护理措施、文书书写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分析意见,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1.2.3.2 参加人员充分发表意见并进行讨论

一般参加人员就主持人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大家畅所欲言,相互补充。护理病例讨论时抓住重点。比如讨论疑难、重大抢救、特殊病例:根据面临的疑难、特殊问题及时分析、讨论、提出护理方案,及时解决问题,提高护理技术水平;比如讨论罕见、死亡病例:结合病人情况,总结护理实践的成功经验,找出不足之处,不断提高护理实践能力;病例讨论应做好记录,讨论资料保存,作为质控考核内容。

1.2.3.3 主持人总结

讨论结束后由主持人进行总结相关问题及措施,护理过程中经验教训。要求重点突出,符合病情。同时提出一些与疾病相关的知识: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所用药物的用药途径、剂量、药理作用等及一些与本病例相关的新知识并进行讲解,通过提问可以提高护士的理论水平,充实和更新知识。结合病例讨论主题介绍有关新知识、新理论,可提高护士的理论水平。

2 体会

2.1 护士长是医院基层科室护理工作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在完成病房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护理病例讨论是临床护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是护士长对护理工作进行指导,解决护理疑难问题,提高护理质量的有效方法。护士长在护理病例讨论中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科学、有序、合理地安排护理病例讨论,将极大地提高护理病例讨论质量及重危患者的护理质量。通过护理病例讨论可随时发现问题,纠正不足,提高护士整体护理工作的能力和护理的质量。

2.2 护理病例讨论调动了护士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护理业务水平的提高。同时提高了收集病人资料的质量,规范了护理病历的书写。

2.3 通过护理病例讨论及时纠正了整体护理过程中的偏差,培养了各级护理人员的能力和业务水平,增强了护士自信、自强、自主的精神和为护理事业献身的热情,巩固了护士热爱护理事业的专业思想,稳定了护理队伍。

2.4 通过护理病例讨论加强了护患之间的交流沟通,密切了护患关系,护理措施得到了较好的落实,患者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杨益,张秀华。临床护理病例讨的内涵质量的重视与实践[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8.4.31(7)

危重病例讨论范文第2篇

1调查对象与方法

为探讨中老年人群的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对本院近3年的体检人群中随机抽取40~70岁中老年人610例,男316

例,女294例。统计血清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血糖(GLU)等5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处理。并与同时检测的523例,男286例,女237例青年人群组的血脂和血糖等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寻找中老年人群与青年人群的血脂和血糖等各项指标之间的差异,以及心血管系统疾病和代谢综合症的危险因素。以便为预防高血脂症、心血管病和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提供参考依据。

2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组调查结果表明,中老年人群组血清TC、TG、LDL-C和GLU等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增高,HDL-C偏低。与青年人群组各项指标相比有极显著的差异(P<0.01及P<0.001),其差异的显著意义依次为LDL-C、TG、GLU、TC和HDL-C。分析男女性别之间的差异可见:中老年人群组血脂和血糖各项指标男性高于女性。其中LDL-C、TG和GLU指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2项指标无统计学意义。青年人群组各项指标男女性别间对比可见,TG、LDL-C和TG 3项指标男性高于女性显示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和GLU指标女性高于男性,但未显示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按照ATPⅢ的具体指标结合本组调查结果,对本组血脂和血糖指标分别讨论如下:

3.1血清胆固醇指标大量流行病学调查显示TC在5.2 mmol/L(200 mg/dl)以上时冠心病发病率与死亡率随着TC的水平升高而上升,所以认为TC<5.2 mmol/L做为合适水平。而调查结果显示中老年人群组男性TC均值为5.31 mmol/L,女性为5.23 mmol/L。青年人群组男性均值4.65 mmol/L,女性为4.35 mmol/L。表明本组中老年人群的TC水平均超出理想的指标,显示冠心病的发病因素增加。而青年人群组的TC水平无论男性或女性均在合适的指标范围内。

3.2LDL-C水平ATPⅢ指南中将LDL-C划分5个层次,以<2.6 mmol/L(100 mg/dl)做为最适水平,是冠心病患者及冠心病等同危险者所应达到的治疗目标。按ATPⅢ指南中LDL-C水平制定开始治疗与治疗目标值。美国人TC在5.2 mmol/L(实对应的LDL-C水平为3.4 mmol/L)。而在我国临床资料观察中显示LDL-C指标应为3.1 mmol/L(120 mg/L)。按上述指标衡量本组调查结果可见,中老年人群组男性LDL-C为3.44 mmol/L,女性为3.23 mmol/L。表明均超出理想指标,而青年人群组男女分别为2.82和2.77 mmol/L,均为合适指标。

3.3HDL-C水平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HDL-C与冠心病的发病率呈明显负相关。因此,HDL-C的降低冠心病的风险因素增加。在ATPⅢ指南中将HDL-C水平的低限从原先的<0.9 mmol/L提升为<1.03 mmol/L(<40 mg/dl),后者指标(1.03 mmol/L)与我国研究资料结果大致相近。而本组中老年人群的调查结果与青年人群组相比均明显降低,表明中老年人群冠心病的患病危险因素增大。

3.4TG水平临床研究资料表明TG以1.7 mmol/L(150 mg/dl)为合适的水平,这一指标ATPⅢ指南规定的与我国基本相同。其依据是参考了小颗粒LDL增多及HDL-C水降而制定的,我国正常人群的TG水平基本都在1.7 mmol/L以内,因此将TG 1.7~2.26 mmol/L之间作为边缘性升高,TG≥ 2.26 mmol/L(200 mg/dl)作为高TG血症。用这一指标衡量本组中老年人群TG结果均为边缘性升高范围。

3.5GLU水平血液GLU是诊断糖尿病的唯一指标,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增加,对中老年人群血糖监测越来越受到重视。在ATPⅢ文件中将糖尿病列为冠心病独立危险因素,其理由是Ⅱ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及冠心病猝死等主要冠心病事件的危险高于非糖尿病患者,而且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总的预后(存活率)比无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差。所以现今在冠心病预防中十分重视血糖指标的监测。分析本组调查资料亦表明,中老年人群组血糖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对中老年人进行血糖监测有利于糖尿病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

危重病例讨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心脑血管疾病 危险因素

对65例住院及固定门诊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的临床分析,采用病例对照方法,从多个方面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为2型糖尿病预防和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

资料与方法

2005年9月~2009年9月收治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是否并发心脑血管疾病分为2型糖尿病并发心脑血管疾病组(A组)65例,男37例,女28例,平均65.23±7.56岁,病程6.25±3.35年;选取同一时期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无心脑血管病变者为对照组(B组)62例,男33例,女29例,平均61.89±6.27岁,病程6.10±3.22年,A组和B组的性别构成、年龄、病程经X【sup】2【/sup】检验,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2型糖尿病采用1999年WHO诊断的诊断标准;缺血性心脏病按Minesoda编码心电图,有典型的心绞痛史或心前区不适史并有发作性ST-T改变者;脑血管病变:包括脑梗死、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方法:参考中华医学会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调查课题组,采用流行病学调查表,内容包括一般情况,病史,生活方式、行为习惯、血糖控制水平、并发症情况等。

统计学处理:运用SASl3.0统计软件处理,结果用(X±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sup】2【/sup】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结 果

饮食与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病变的关系:两组在饮食控制、饮食嗜好两方面的比较结果显示,A组饮食控制方面明显不如B组;饮食嗜好方面嗜甜食、荤食者的比例,A组高于B组,而嗜素食者A组低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由此可以证明,控制饮食、嗜甜食、荤食是合并心脑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素食有保护性作用,见表1。

运动次数、吸烟史、血糖控制水平与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病变的关系:A组运动次数、血糖达标水平低于B组,而A组患者绝大多数具有吸烟史,明显高于B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由此可以判断出,经常运动能减少心脑血管合并症的发生。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病变与餐后和空腹血糖是否达标、是否有吸烟史有很大的关系,见表2。

低血糖与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病变的关系:A组有低血糖发作史的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显著性。两组间比较低血糖发生频率、无意识低血糖发作、严重低血糖发作,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可以说明,低血糖发作史的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高,与低血糖发生频率、有无意识到的低血糖发作、有无严重低血糖发作没有关联。

影响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病变的危险性因素:结果表明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病变的危险性与饮食控制程度、吸烟、经常发作低血糖有关,与运动次数少也有密切的关系。

讨 论

心脑血管疾病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并发症,其发生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结果【sup】[1]【/sup】。因此,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较为复杂,研究发现膳食与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存在密切的关系,因此饮食控制在治疗中的有重要地位。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可以减少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本研究结果分析,喜甜食、荤食的2型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病变危险增加,素食有保护性作用。与郑燕芳,徐应军报道基本一致【sup】[2]【/sup】。

吸烟危害2型糖尿病病人的健康,吸烟在A组明显高于B组,是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研究证明糖尿病患者经常发作低血糖,会导致血糖波动性升高,加速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进一步促进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从本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患者的生活方式、吸烟史、运动次数、低血糖发作史,可能是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sup】[3]【/sup】。应给予积极的预防和治疗,如积极降血脂、严格和长期执行饮食治疗、禁烟,限制饮酒等治疗,会降低糖尿病、心血管病发病的危险性。

参考文献

1 刘建安,韩登峰.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20例分析[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6,6(19):1763-1764.

2 郑燕芳,徐应军.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14):102-103.

3 孙明晓.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4,6(6):390-392.

表1 两组饮食情况对比[例(%)]

注:(P<0.05)。

危重病例讨论范文第4篇

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江苏扬州 225001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GRACE危险评分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评价GRACE危险评分法在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11月—2014年10月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01例,对其入院时的相关临床预测变量进行GRACE危险评分,并以GRACE危险评分为依据将入选病例分为高危组31例,中危组40组,低危组30例。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GRACE危险评分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 结果 低危组单支血管病变、双支血管病变、三支血管病变的例数分别为18例、11例、1例,中危组各病变例数分别为20例、18例、2例,高危组各病变例数分别为10例、8例、13例;低危组血管轻、中、重度狭窄的例数分别为10例、14例、6例,中危组分别为6例、16例、18例,高危组分别为8例、7例、16例。结论 GRACE评分越高,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数越多,狭窄程度越严重,GRACE危险评分法在ACS冠状动脉病变中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值得推广。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GRACE危险评分;冠脉病变程度;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 R54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2(c)-0089-0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出血、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并因此导致冠状动脉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引发心肌缺血甚至梗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为了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判断预后,临床上出现了多种评价ACS患者危险程度的分层方案,GRACE危险评分就是常用的分层方法,大量研究证实[1-2],GRACE评分法能较好的预测患者短期和长期心脏病事件发生风险。该研究以该院2013年1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GRACE危险评分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该院收治的ACS患者101例,全部病例资料均具有完整性,均自愿参加该次研究,男女比例61:40,年龄33~86岁,平均(62.32±2.15)岁,心率50~105次/min,平均(68.52±3.52)次/min;收缩压95~200 mmHg,平均(133.52±5.63)mmHg,舒张压60~110 mmHg,平均(76.65±4.62) mmHg;血肌酐水平40~109 umol/L不等,平均(73.55±5.62)umol/L。33例患者有吸烟史,79例患者有高血压,18例患者有糖尿病。

1.2 一般方法

1.2.1 纳入及排除标准 临床症状表现为胸闷、胸痛、心悸、气短、冷汗、乏力、颈背部疼痛、恶心呕吐,均采取心肌酶谱综合临床表现及心电图诊断,符合ACS的诊断标准,排除临床资料不完整、有明确的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血液性疾病、外周血管病变、严重感染、先天性心脏病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胸痛患者[3]。

1.2.2 GRACE评分方法 收集101例病例的年龄、心率、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心电图ST段改变、心脏骤停、Killip分级、血浆肌酐浓度、收缩压水平等,按GRACE危险评分系统计算数值,按得分高低分组,GRACE危险评分>133分为高危,90~133分为中危;<90分为低危。该次研究高危组31例,中危组40组,低危组30例。高危组:男女比例为18:13,年龄35~84岁,平均(63.32±2.05)岁;中危组:男女比例为24:16,年龄33~86岁,平均(62.02±2.14)岁;低危组:男女比例为19:11,年龄33~85岁,平均(62.12±2.04)岁。

1.2.3 冠状动脉造影 以冠状动脉造影指南为依据,取全部病例7个体位造影,目测直径,并判断冠状动脉狭窄情况。冠状动脉造影阳性:3条心外膜下冠状动脉及其大分支任何一段直径狭窄≥50%。按病变程度将其分为:重度狭窄(90%~100%)、中度狭窄(76%~89%)、轻度狭窄(50%~75%),按狭窄所累及的血管分支将其分为单支血管病变、双支血管病变、三支血管病变。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GRACE危险评分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

1.3 统计方法

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数据用t检验,以(x±s)表示;计数数据用χ2检验,以[n(%)]表示。

2 结果

2.1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GRACE危险评分与血管病变程度

临床统计结果显示,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GRACE评分越高,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数越多,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GRACE危险评分与血管狭窄程度

临床统计结果显示,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GRACE评分越高,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越严重,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心血管疾病,是冠心病的一种严重类型。常见于老年、男性及绝经后女性、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腹型肥胖及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的患者。ACS患者常常表现为发作性胸痛、胸闷等症状,可导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猝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如及时采取恰当的治疗方式,则可大大降低病死率,并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的预后。研究证实[4],GRACE危险分层方法不但能预测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的临床风险,还能为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该研究中,按GRACE分值将患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结果显示,低危组单支血管病变、双支血管病变、三支血管病变的例数分别为18例、11例、1例,中危组分别为20例、18例、2例,高危组分别为10例、8例、13例;低危组血管轻、中、重度狭窄的例数分别为10例、14例、6例,中危组分别为6例、16例、18例,高危组分别为8例、7例、16例。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GRACE评分越高,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数越多,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越严重,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研究成果的结论一致[5-6],进一步反应了GRACE评分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ACS严重危险着人类的健康,近年来,我国冠心病发病率有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尽早的介入治疗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冠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标准,可直接了解冠脉血流情况以及冠脉狭窄程度。但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是高风险、高费用的有创性检查和治疗手段。介入治疗损伤内皮,促进疾病发展,造成低危ACS患者在介入治疗中获益甚少。自冠心病危险分层以来,与之相关的危险评分系统迅速发展,GRACE危险评分法是一类比较有代表性的评分系统,它能比较可靠地预测患者冠脉狭窄程度,可为医师在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和选择诊治方案上提供理论依据。

临床上有很多关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评分系统,GRACE评分法涉及8方面内容[7-8],包括年龄、心率、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心电图ST段改变、心脏骤停、Killip分级、血浆肌苷浓度、收缩压水平。与TIMI危险分层方法比较,GRACE危险分层方法增加了心率、血压、心功能等危险因素,但未涉及到患者性别、家族史、射血分数等因素,可见,GRACE评分法自身也有局限性。

综上所述,GRACE评分法可无创评估患者病变范围和病变狭窄程度,在ACS患者的危险分层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汪晓莹,银鹏飞,黄永杰,等.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评分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3):5242-5243.

[2] 杨辉剑,田相亭,钟志安,等.冠心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J].现代医院,2014,14(6):31-33.

[3] 尹燕平,苗立夫,张之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危险评分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J].中国医药导刊,2014,13(1):163-164.

[4] 高延,余福林,王利,等.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NT-proBNP水平和-评分与冠脉病变的关系[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4,45(1):34-36.

[5] 郭明,张宗辉,杨杰.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危险评分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3,6(2):20-23.

[6] 陈君,全昌发.男性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评分与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的关系[J].实用预防医学,2013,20(9):1136-1137.

[7] 郭华,钟勇,江时森,等.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和TIMI危险评分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J].实用医学杂志,2009,11(11):1761-1763.

危重病例讨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危机管理;急诊外科;护理效果

急诊外科是抢救患者的重要前沿阵地,患者发病后病情变化较快,且患者入院后如果得不到积极有效的治疗将会威胁患者生命[1]。同时,部分患者入院后家属情绪比较激动,再加上对医疗知识的不了解,造成护患沟通障碍,从而产生护患纠纷。常规护理方法虽然能够保证患者得到积极有效的治疗,但是长期疗效欠佳,患者治疗依从性也比较差。近年来,危机管理在急诊外科疾病患者中广为使用,并取得阶段性进展。为了探讨危机管理在急诊外科护理中的护理效果。对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66例急诊外科疾病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收治的66例急诊外科疾病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管理方案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有患者33例,男19例,女14例,年龄为(22~76)岁,平均年龄为(51.3±1.2)岁,患者从发病到入院治疗时间为(1~7)h,平均时间为(3.4±1.6)天;对照组有患者33例,男13例,女20例,患者年龄为(21~77)岁,平均年龄为(49.2±1.8)岁,患者从发病到入院时间为(1.2~6.5)h,平均时间为(3.3±1.1)天。患者对治疗方案、护理措施等有知情权,患者年龄、病程等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方法如下:患者入院后告知患者医院常见的情况,并向患者宣传疾病的类型、疾病的原因等,让患者做到心中有数,并对患者进行统一的管理,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实验组实施危机管理,方法如下:(1)建立良好的就医环境和危机管理机制[2]。急诊外科患者发病比较急促,患者入院后应该为患者开辟绿色服务,以最快的速度保证患者就医;同时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缓解。由护师长带领,全科护师轮流组成危机管理小组,采用互相监督和自我监督方法进行调研[3]。(2)危机期间管理。患者一旦发生危机,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并保持冷静,及时寻找危机的原因,避免和患者以及家属发生冲突。此外,护师之间要团结协作,共同度过危机难关,对于难以控制的局势,应该避开患者家属注意并向外界求援。(3)危机后评价。危机过后,应该加强护患关系调解,平复患者以及家属情绪,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同时,护师等应该对危机事件找出原因、处理,并找到危机源头,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

1.3统计学处理方法

相关数据用SPSS16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并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方差)等表示,并进行t检验,P

2.结果

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护理缺陷发生率为10%,低于对照组(37.5%)(P

3.讨论

急诊外科是临床上重要的科室,患者入院后疾病类型比较多,病情也相对比较严重,且部分患者治疗过程中由于缺乏理想的护理方法使得患者治疗预后较差,临床死亡率较高。近年来,危机管理在外科急诊中广为使用,并取得阶段性进展。危机管理和传统的管理模式相比优势较多,它是在新时期下医院急诊护理中采用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能够对集体组织预先可能出现的危机因素进行预测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首先危机管理要求护师长加强和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重视患者的投诉;同时,危机管理也能够正确、公正的处理事项,既能够避免由于护师本身工作不到位而引起的患者不满意,还能够解决一些患者无理取闹影响工作的开展[4]。其次,危机管理的实施能够完善医院自身的管理制度,强化服务理念,提高竞争意识,能够加强医院“以人为本”的死亡原则,珍惜患者的生命,能够在护理工作中更加细心、耐心、进行做好护理工作。最后,危机管理能够提高每一位护师的危机意识,并通过加强护理人员急诊护理的处理方式和应激反应,提高每一位护师的应急能力,降低临床死亡率[5]。

综上所述,急诊外科疾病类型较多,患者治疗过程中实施危机管理效果理想,能够降低护理缺陷和差错发生率,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邵立新,金志芳,俞珍,等.危机管理理论在急诊留观患者管理中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9):143-146.

[2]邹筱,屠苏.危机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9,30(2):44-45.

[3]杨冬梅.医护同组急救技术配合训练模式应用于急诊专科护士培训的探讨[J].护理研究,2010,9(24):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