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眩晕护理查房

眩晕护理查房

眩晕护理查房

眩晕护理查房范文第1篇

1.1综合护理措施

(1)强化安全意识、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知识;

(2)营造良好的病房环境;

(3)加强入院健康教育护理措施;

(4)心理护理;

(5)运动护理;

(6)药物护理;

(7)康复护理;

(8)应激事件护理。

1.2统计学方法

观察到的数据均利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且以(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计数资料给予χ2检验,检验标准是α=0.05,P<0.05示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56例耳科眩晕者,跌倒0例(跌倒率0)、未跌倒者56例(未跌倒率100.00%),二者相比P<0.01;56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5.60±1.00)d,本次护理满意度达100.00%。

3分析

跌倒行为包括行走期间或在床旁、如厕、座位旁等多种形式摔倒,据临床观察显示耳科眩晕者跌倒原因大致包括心理原因、病房环境原因和疾病本身原因[2],而跌倒可能是上述原因中的一种或多种;对于跌倒的预防,护理工作是关键,同时有效的护理措施也是防止医疗纠纷,提高护理满意度的有效途径之一。鉴于此种情况,本次根据耳科眩晕者跌倒常规原因予以相应护理措施对56例耳科眩晕者加以预防,从结果可知56例耳科眩晕者均未发生跌倒,且护理满意度达到100.00%,所以有效避免了意外事件发生,更好地促进了患者康复。究其原因,现将本次综合护理措施总结与分析如下:

(1)强化安全意识、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制定预防跌倒防范制度与流程,同时于每日早晨交接班时,由护士长宣讲对眩晕者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组织学习预防跌倒相关知识,调动护理人员积极性,查找高危因素,做到事先预防;另外明确责任人,每个患者由专人负责,做到责任到人,提高护理人员责任心与学习、护理主动性。

(2)营造良好的病房环境,因为安全、安静、温馨的病房环境至关重要,是预防耳科眩晕者跌倒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所以病房里面各种设施、物品等摆放应合理、安全且无锐利器具,例如家具、物品不应放置于患者常出入的地方,卫生间设置扶手且地面铺设防滑垫,同时对高危人群配备应急呼叫器用于跌倒时告知护理人员,必要时应由专业人员进行陪护。

(3)加强入院健康教育护理措施,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积极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沟通与健康教育,树立跌倒防范意识,并且主动介绍科室和管床医生、护士,以调节其心态,消除陌生感,使之尽快适应病房环境;其次,告知患者及其家属防范跌倒措施且指导其进行合理的安全防护,例如保持病房环境安静、避免较大声音刺激,起床时或站起时应扶稳床边、墙壁或扶手等缓慢坐起或站起,一旦自我感觉病情加重应立即停止活动,及时通知护理人员,并且在病房粘贴“小心跌倒”等标语提醒患者。(4)心理护理,由于眩晕常会给患者带来恶心呕吐等不适感,因此耳科眩晕者常伴随不同程度紧张、焦虑、恐惧等负性心理。所以入院后,护理人员积极评价患者心理情况,根据其心理状态,结合其年龄、性别、性格和文化程度等予以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包括安慰、鼓励等,同时要求护理人员言语温和、态度积极以尽量降低负性心理带来的影响,使其保持愉悦的心理和良好的精神,提高患者对防范跌倒护理工作的依从性。

(5)活动护理,合理安排患者活动,告知患者眩晕改善时或病情允许时,应进行简单活动,例如循序渐进变换(卧-坐-站-行),每个间暂停片刻,切勿摆动头颈部,一旦不适应及时停止活动,闭目平卧或头部紧靠于物体或椅子上。

(6)药物应用护理,用药前告知患者所用药物作用、方法、副作用,并且嘱咐患者服药后一旦发生不适,应马上告知护理人员。

(7)康复护理,根据医师要求,对患者进行相应护理,如头动平衡训练护理、站立平衡锻炼护理、视物平衡护理等,同时在护理前即告知患者进行上述训练时眩晕可能会加重,逐步适应后症状会随之减轻(事先告知可消除患者紧张情绪)。

眩晕护理查房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血压;中医护理;内科护理;辩证护理【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168-02高血压的主要特征是动脉压明显升高,并伴有脑、心脏、肾脏和血管等器官的功能性和器质性病变的全身性疾病,包括原发性与继发性二种高血压。从中医角度看,高血压病属中医头痛、头晕范畴,发病原因多因为精神紧张,或者七情五志过于极端化,或者是机体阴阳平衡性失调,又或是气血经脉运行失常等。如果救治、护理不当,容易导致脑、心、肾等器官的创伤,甚至死亡。近年来,我院对所收治的不同症状的高血压患者,采取了针对不同发病因素进行中医内科及辩证护理,促进其早日康复,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是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240例住院患者。其中:男220例,女20例;年龄最小的54岁,年龄最大的82岁;通过现代医学检查,排除症状性高血压,I期高血压40例,Ⅱ期高血压120例,Ⅲ期高血压80例。

1.2 方法: 针对入院后不同病症的患者,医生指导服用适宜降压药控制血压,同时配合中医的内科护理(一般护理、健康指导、心理护理、药物护理及运动指导)及辨证护理。

1.3 判定标准: 血压恢复正常,或者是血压虽未降到正常状态,但临床症状明显消除,病情明显好转;其他者为无效。

2 结果

通过悉心治疗和护理,240例患者中,无效6例,占到2.5% ; 234例病情好转,有效率为97.5%。

3 内科一般护理

3.1 一般护理: 从中医学角度来说,人与自然界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而高血压患者因为肝阳上亢而导致头痛、眩晕,肾精不足或者严重耳鸣,因此治疗及康复期间的环境和起居条件直接关系到治疗的疗效。所以,应将高血压患者置于室内空气清新、环境安静、整洁,床单保持清洁、舒适的环境内。室内光线宜保持柔和;室温宜控制在大约l8~20℃。患者宜卧床休息,闭目养神,切忌大幅度移动身体及下蹲,下床或入厕时需要陪护人员搀扶。沐浴时宜用温水,避免温度过高,应适当控制时间,避免意外发生。医护人员应随时对患者眩晕、头痛的发作时间、程度、性质,并发性症状及血压、脉搏的变化进行记录,病人做各种检查时应陪护。

3.2 运动护理: 超重和肥胖是引发高血压病的主要因素。应鼓励患者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如快步走、太极拳、健美操、慢跑、气功等,每日运动达到轻至中度的强度,并认真记录。本组病例表明,中等强度(相当于每天散步40~50min)而有规律的运动,可使血压降低大约9%。但引以注意的是血压超过220/110mmHg的患者,应注意休息,禁止活动。运动场所光线要充足,无障碍物,地面无水渍,防滑等。病人活动时发生头晕、耳鸣、眼花、血压升高、脉搏增快等症状应立即停止活动,卧床休息。

3.3 药物护理: 叮嘱患者按医嘱服药,中药汤剂宜温服。大多数病人需长期服药,相当多病人要终生服药,故应采用较简单的服药方法。如服用长效降压药或缓解或控释降压药。控释片不能嚼服或分半服。若患者出现低血钾、低血钠,应及时告知医师,头痛、面色潮红一般1—2周后可自行消失。应严格避免直立性低血压。

3.4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要非偶然性的做好与患者的交流,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的情感沟通,允许患者发泄心中不满,鼓励患者倾诉出焦虑及烦躁的原因,护理人员应理解并尊重患者,讲明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疏导患者的心理应激,调整心态,消除焦虑和易怒的不良情绪,帮助患者建立健康行为模式,使其正确对待疾病,增强治疗信心[1]。可以每天播放一些患者喜欢的轻音乐,每天2次,每次60min,以解脱病人患病产生的压力,调整其心态,改善患者的焦虑情绪,达到降压的效果;根据患者的爱好及文化素养,培养患者的愉悦心理状态以及对生活的热爱,消除对疾病的恐惧。

3.5 定期检查与就诊: 长期高血压者易导致肾功能减退,应指导患者定期检查肾功能和尿常规。高血压病者若血压急剧升高,伴随有眩晕、头痛、心悸等症状时应使其全身放松,静卧休息,立即叮嘱其舌下含服心痛定1片或口服其它降压药,症状稍缓后立即到医院就诊。如出现心前区疼痛或一侧肢体麻木无力、口角歪斜、夜尿增多或少尿等,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治疗[2]。

另外,饮食护理需根据发病的不同原因来控制和引导。

4 辩证施护

4.1 肝阳偏亢

4.1.1 症状:眩晕耳鸣,头痛且胀,烦劳和恼怒会导致头晕头痛加剧,面色潮红,急躁宜怒、多寐多梦、口苦,舌质红苔黄脉眩。

4.1.2 护理:①加强心理护理,切忌因情绪波动加重头晕目眩。②病房保持清凉通风,安静整洁。③饮食宜清淡、低盐素食,多吃蔬菜、瓜果。可食用植物油、紫菜、山楂、黑木耳、海蜇、芹菜、马兰头凉拌菜,常食绿豆汤、荠菜汤等。远离肥甘厚味的食品,戒烟酒。戒辛辣上火刺激类食物[3]。④针刺风池、太冲、合谷或肝腧、三阴交等穴位,来缓解眩晕。⑤眩晕严重时,将患者扶卧休息。⑥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可给缓泄剂。

4.2 气血亏虚

4.2.1 症状: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少华而萎黄,唇甲色淡,心悸少寐,神倦懒言。纳呆、舌质淡,脉细弱。

4.2.2 护理:①保持病房安静、温暖,切忌大幅度移动身体或床位。②病重者,以卧床休息为主,闭目养神。③饮食宜少食多餐,进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猪肝、鱼、瘦肉等,还可饮用鳖甲汤、田鸡黄芹汤、核桃仁、荸荠、芝麻糊桃泥等[3]。③针灸常用穴位有气海、三阴交、足三里、百会、脾俞等穴,捏脊疗法,改善脾胃功能,增进患者食欲补气养血。

4.3 肾精不足

4.3.1 症状眩晕目花、健忘少寐、精神萎靡,腰膝酸软、遗精耳呜,偏阴虚者兼见五心烦热,舌质红,脉细数;偏阳需者兼见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质淡,脉沉细弱。

4.3.2 护理:①根据症型安排病床,阳虚者宜住温暖处,阳光充足,避免风寒;阴虚者应注意室内清凉通风,光线不宜过强,保持安静。②保持睡眠充足,失眠时可针刺神门,内关或口服镇静剂。③中药早晚温服,若眩晕定时发作,可在发作前1h服药,能缓解症状。若伴有呕吐,可将药液浓缩,少量多次频服。必要时用鼻饲给药。④饮食以营养丰富,易消化,有补益作用的食物为主。如黑芝麻、红枣、山药、甲鱼等;阴虚患者忌食羊肉、辛辣,多食滋阴之品,阳虚者忌食生冷。⑤针刺肾俞、肝俞,三阴交、脾俞、百会,也可耳穴埋针,疗效均可。

4.4 痰浊中阻型

4.4.1 症见眩晕头重,胸闷腹胀,恶心呕吐,纳差多寐,舌质白腻,与脉濡滑。

4.4.2 护理:①卧床休息,避免旋转弯腰动作。痰湿较盛的患者应居住在通风、干燥,湿度宜控制在5O%~6O%。②观察患者眩晕及呕吐情况,并做好病情记录,及时通知医生。③饮食应清淡,低盐(每天最多不超过6g)、低脂(忌食油腻甜粘、辛辣、烟酒等刺激性食物及臭豆腐、公鸡肉、鸭肉等),少食含胆固醇高的动物内脏、蛋黄等。④患者呕吐时,以侧卧为宜,中药宜少量多次温服,并配合针刺中脘、内关、足三里等穴位,以止吐定眩晕。⑤针刺中脘、丰隆、内关、风池。如眩晕严重,不省人事者,加针刺人中穴。

本组研究表明,高血压治疗中施行中医护理,效果好,患者易于接受,值得推广和应用。参考文献

[1]周艳芳.中年高血压病患者心理辨证护理.河北中医,2006,28(3):223.

眩晕护理查房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7-0067-02

【Abstract】 Objective:To summarize the nursing of 45 cervical vertigo patient.Method:From May 2013 to March 2014,45 cervical vertigo patients to hospital for treatment were analyzed,patients were given integrative care,such as emotional care,nursing diet,exercise and behavioral intervention.The nursing effect of integrative care in cervical vertigo caused by cervical instability was analyzed.Result:Patients after a period of a course of treatment,overall treatment efficiency was 88.89%,cervical displacement,angular displacement and spinal vector surface after treatment were improved more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P

【Key words】 Cervical instability; Cervical vertigo;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Nursing

First-author’s address: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Affiliated Ruikang Hospital,Nanning 530011,China

doi:10.14033/j.cnki.cfmr.2016.17.035

颈性眩晕是因颈椎退行性改变或外伤使脊椎内外平衡失调而引起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其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受累症状:头痛,眩晕,枕部或前额钝痛,颈肩痛,耳鸣,视物模糊,或伴有恶心,一过性血压异常和心动过速等症状。与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的一些疾病症状相似,故常被误诊,得不到正确的治疗;且病情易反复。其发病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明确,近年来有学者研究认为,与颈椎不稳定相关[1-2]。笔者所在科2013年5月-2014年3月收治该病45例,经系统的治疗、中西医结合护理及行为干预等,取得了满意疗效。现结合临床对此45例颈性眩晕患者的护理进行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5例,34例由骨科门诊收入住院,11例由其他科室转入,其中女30例,男15例,年龄31~60岁,平均41.5 岁。病程1~10年,本组全部病例均以眩晕,颈部不适、头疼、僵硬及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其中伴头颈部沉重感16例,伴耳鸣、视物模糊6例,伴恶心、头皮发麻11例,伴血压异常、心律不齐、心烦、失眠8例。所有病例在头部摆动、颈部旋转、劳累等诱因下症状复发或加重。X线片检查颈椎过伸过屈侧位片所示均符合颈椎不稳的诊断。其中不稳节段C3~4 节段8例,C4~5节段17例,C5~6节段15例,两个节段以上不稳5例。水平位移3.6~5.8 mm,角位移11°~20°。合并椎管狭窄6例。所有病例MRA未见椎动脉明显梗阻及压迫;排除心脑血管等其他系统脏器病理改变。

1.2 治疗方法

进行系统的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口服或静脉注射消炎镇痛、活血化淤的药物,发作期佩戴颈托制动,座位或卧位颈椎牵引,本院制剂中药烫熨疗法,艾箱灸,手法治疗,颈部肌群自主功能锻炼,行为干预等。治疗以10 d为一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及X线片结果。

1.3 护理方法

1.3.1 应急处理 眩晕是此证的主要临床症状。发作时视物旋转,伴有恶心、呕吐、耳鸣、恐惧等症状。应给予应急处理。立即予患者平卧休息,头部制动;病房环境应安静,避免声光刺激;指导患者缓慢深呼吸,全身放松。同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征,眩晕的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多数患者的症状能得到缓解。

1.3.2 加强情志疏导 颈性眩晕的患者往往有情绪的不稳定。容易出现急躁、易怒、紧张、情绪不稳定、思虑过重等症状。因此,情志的疏导尤为重要。利用各种机会主动与患者交流沟通,引导将其内心的烦恼和痛苦,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不愉快倾述出来。在患者情绪不稳定时,避免任何方面的不良刺激。并教会患者掌握深呼吸等放松技巧,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1.3.3 颈椎牵引 颈椎牵引是治疗颈椎病的重要方法之一,颈性眩晕患者对颈椎牵引治疗反应较敏感,一般采用小重量牵引。小重量牵引能够使寰枢关节处于中立位,缓解肌肉痉挛和疼痛,使扭曲于横突间的椎动脉得以伸张,减轻局部炎性水肿。一般采取坐位牵引,每次20~30 min,每天1~2次;症状较重,不便下床的患者采取卧位牵引。要特别注意牵引重量及角度。牵引重量要轻,可以从1 kg开始,逐渐增加;以牵引治疗的时段内患者无明显不适,可以耐受为准,最大不超过5 kg。牵引角度一般要求颈部前屈10°~15°。牵引过程中如出现任何的不良反应;如头晕加重、恶心、心悸。应停止牵引,平卧休息。

1.3.4 指导患者功能锻炼 中医强调动静结合。功能锻炼可使气血充盈,经络通畅,肌肉韧带强健。通过长期的临床应用设计出一组专用于颈椎失稳患者的早期颈肩部肌肉锻炼操,删除了其他操中颈椎关节的旋转屈伸动作,加强了颈部及周围肌肉的收缩伸展运动。通过指导患者进行颈肩部肌肉收缩及舒展牵拉的功能锻炼,提高了颈部肌肉及韧带的力量及韧性,达到恢复颈椎内外平衡的目的。锻炼时间于患者眩晕症状得到控制后开始,运动强度以不加重症状为标准。此操避免了颈椎的过度活动而带来的副作用,具有优越的近期及远期疗效[3-4]。

1.3.5 行为干预

1.3.5.1 正确的睡姿及合适的枕头 正确的卧位及卧具是防止颈椎病加重和复发的重要内容。枕头软硬的适宜、合适的高度、正确的衬托位置都要重视。仰卧时,建议枕头高度与自己的竖拳高度相近(8~10 cm);侧卧位时,枕头高度与自己一侧肩宽度相近。使用时枕头时应置于颈肩后部,一定要托住颈曲部及肩部,这样才能使颈后肌肉呈松弛状态,有利于疲劳消除。

1.3.5.2 保持正确的坐、卧、立、行及劳动姿势 (1)首先在坐姿上要保持自然的端坐位,头部保持略微前倾。(2)长期伏案工作者,应尽早调整坐椅与工作台的相互关系,确保工作时的体态,尽量减少低头工作时间。凡低头工作1 h左右,应做几次挺胸后仰头动作及活动肩部关节。(3)长时间阅读及描图绘图者,最好运用30°~45°的斜形阅读架,使颈肩胸部保持正常生理曲度。(4)长时间使用电脑工作的,可适当抬高显示屏的高度,使头部在注视显示屏时处于微微上抬的姿势。

1.3.5.3 避免引起颈性眩晕的各种诱发因素 (1)避免突然的颈部旋转动作。改变体位时应尽量做到三“慢”,即转头、抬头慢;坐下、站起慢;起床、翻身慢。(2)避免过度持久地低头或仰头;避免睡眠时枕头过高。避免躺在沙发扶手上或半躺半坐看电视看书。避免坐车时头依在椅背上睡觉。(3)注意颈肩部的保暖,避免用风扇、空调直吹;避免过度负重劳动[5]。

1.4 疗效评价标准

评价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恢复工作或正常生活,X线片颈椎动力性侧位片提示椎节水平位移小于3.0 mm和/或角位移小于11°;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偶有头晕、颈部不适感,休息后可消失者,X线片没有显著改变;无效:症状无明显变化者,X线片表现均没有显著改善。总体有效率=(治愈+好转)例数/总例数。

1.5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PEMS 3.1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患者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缓解,经1个疗程的治疗和护理干预,患者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缓解,治愈17例、好转23例,总体治疗有效率达88.89%。其中5例治疗无效患者,加强1个疗程治疗后,症状改善;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X线片结果,发现患者经过1个疗程治疗后,颈椎的水平位移较治疗前减少、角位移减少、椎管矢状径增加(P

3 讨论

本次临床调查中,所有患者经过1个疗程治疗后,临床症状减轻,治疗后总体有效率达到88.89%,同时患者颈椎位移及角位移均得到控制,颈椎稳定性增强,有助于减轻患者眩晕症状。同时,患者X线片结果提示,颈椎矢量面面积增大,提示脑部血供增加,同样有助患者稳定病情。

眩晕护理查房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微血管减压术;颅神经疾病;并发症;护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148例颅神经疾病患者,男性94例,女性54例,年龄28~79岁,平均年龄56.8岁,临床表现:45例左侧额面部阵发疼痛、53例右侧额面部阵发疼痛,病程0.4~19年,平均病程5.9年。在手术前,所有患者均接受了癫痫和射频治疗。对于治疗效果不佳者,实施外科手术治疗。在手术前,所有患者给予颅脑MRI检查,监测神经和桥小脑角区血管关系。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给予全身麻醉,选择健侧俯卧位。在乳突后发际内,作约5 cm弧形切口。若乳突气房已磨开,选择骨蜡对破口进行填塞,避免脑脊液漏。于手术显微镜状况下,将硬膜和蛛网膜切开,使桥小脑角区充分暴露,探测三叉神经、周围区域,找准责任血管,主要包含贯穿、压迫和粘连血管,选择Teflon棉垫在脑干、责任血管间垫好,选择生物蛋白胶进行固定,确保硬脑膜的严密缝合[1]。

2结果

经过手术后,术后疼痛感明显消失,8例发生眩晕和恶心,7例唇周疱疹,3例暂时性面瘫,2例外展神经麻痹。有1例患者,g后5 d发生脑脊液鼻漏。同时,经过对症处理和临床护理后,均好转出院。

3讨论

3.1术前护理 ①心理护理。因患者疼痛属于间歇性发作,大多数患者服药或按摩治疗,在短时间内,病情即可缓解,引起病情未得到终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根据相关报道表明,颅神经疾病极易引发严重抑郁和焦虑情绪。针对颅疾病患者,需加强护患沟通,按照患者年龄与性别,根据患者文化程度、接受能力,选择不同沟通方式。在本组实验中,所有患者均可顺利手术;②疼痛护理。颅神经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疼痛,常反复频繁发作,对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严重影响。因此,需加强如下护理:重视患者疼痛,主动安慰患者,及时使用止痛药物。定期巡视病房,监测患者疼痛时间长短、间隔长短与发作频率,仔细做好护理记录。保护患者面颊,防止皮肤出现破损感染。待疼痛发作时,若患者无法忍受,可适度增加止痛药物,鼓励患者疼痛后,及时补充营养,确保足够睡眠;③术前准备。患者入院后,给予血尿常规、心电图检查,如有必要,给予MRA与MRI检查。在术前1 d,给予备皮和皮试,在手术前,禁饮9.5 h和禁食8 h,若手术前一晚精神紧张,可服用3~5 mg安定口服[2]。

3.2术后护理 完成手术后,选择枕平卧1 d,头偏向健侧,防止头部剧烈活动,仔细监测患者血压和脉搏变化,每隔0.5 h,记录一次变化情况。待血压稳定后,间隔1 h监测一次,选择持续低流量进行1 d吸氧,避免切口周围出现脑组织水肿。待患者清醒后,仔细观察患者术后、术前的面颊疼痛状况。待清醒6 h,试饮少量水,仔细监测患者有无呕吐和恶心状况。在手术第2 d,给予流质饮食,主要以高热量和易消化饮食为主。

3.3并发症护理 ①恶心和眩晕。在本组患者中,8例发生眩晕和恶心。该症状主要为术后1 d内出现。对于症状严重者,选择头低脚高位,每日选择生理盐水进行静脉滴入,若能够进食者,鼓励多饮用淡盐水,以减轻临床症状。如有必要,可选择舒欧婷药物止吐。针对恶心和眩晕患者,在翻身时,小心挪动身体,且幅度不宜过大。经过护理后,本组8例患者均全部好转。②唇周疱疹。加强健康教育,向患者讲解疱疹原因,讲述预防感染方法,按照医嘱,给予营养药物、B族维生素进行口服,选择阿昔洛韦软膏进行涂抹,确保局部干燥清洁,防止手抓,经过处理后,本组患者均未发生感染情况。③脑脊液漏。在手术中,若肌层、硬脑膜缝合不够严密,在手术后,颅内压增高,切口愈合效果不佳,可由切口漏出脑脊液,产生皮下积液。在手术过程中,若乳突小房密封不够严密,可由咽喉部至鼻腔流出。仔细观察患者切口是否存在皮下积液,或是否出现脑脊液鼻漏。仔细观察伤口辅料,是否存在脱落和渗液情况,如有必要,可及时更换辅料。若出现脑脊液漏,必须给予及时处理,确保鼻孔清洁,保持大便通畅,防止用力排便和咳嗽,降低颅内压,使用甘露醇和抗生素,仔细监测体温,防止出现感染。④颅神经损伤。在手术中,若过多牵拉神经根,或触动面神经,会加速脑脊液释放,损伤神经,导致周围型面瘫,或降低听力功能,引起颅神经并发症。在本组实验中,出现2例外展神经暂时麻痹,临床症状为患侧眼球无法外展,看物有重影现象,向患者仔细讲解,主动安慰患者,给予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帮助患者热敷咽部,使用氯霉素、红霉素滴眼。在手术4 d时,给予高压氧治疗,术后14 d即可恢复正常。⑤颅内出血。一般该并发症发生率不高,然而十分凶险。在手术过程中,若脑脊液放出过多,术后头部活动大,引起血管状况不良,进而导致颅内出血。因此,手术后选择健侧卧位,保持绝对卧床状态,避免头部剧烈运动,即可降低出血率。在早期时,主要为术后麻醉清醒,数小时出现瞳孔和意识障碍问题。所以,必须严密监测患者瞳孔和生命体征状况,给予及时处理。

总而言之,针对颅神经疾病患者,需按照病情变化,实施早期干预和处理,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效果。

参考文献:

[1]冯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颅神经疾病术后常见并发症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23):24-25.

[2]王秀英,钟华荪,程剑英,等.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1):1037-1038.

[3]沈雁蓉,常青,童莉莉.275例微血管减压治疗颅神经疾病的护理体会[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05(06).

[4]陈蕾,郑美娣,方碧兰,等.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颅神经疾病的护理体会(附827例报告)[J].护理与康复,2015(10).

[5]倪红斌,梁维邦,季晶,等.MRI在了解颅神经疾病患者血管神经关系上的作用[J].江苏医药,2005(09).

[6]陈登奎,庄进学,方宏洋,等.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主要并发症临床分析[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6(03).

眩晕护理查房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阿托品;试验;护理

【摘要】 探讨术前心动过缓病人阿托品试验的护理,对2006年8月—2010年6月收治的250例手术前窦性心动过缓病人进行阿托品试验的前中后进行了相应的护理,结果本组250例病人均能够顺利完成试验。

【关键词】 阿托品;试验;护理

abstract to probe into nursing care of preoperative patients with bradycardia accepting atropine test.a total of 250 bradycardia patients from august 2006 to june 2010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accepting atropine test were given corresponding nursing care.all 250 patients have completed the test smoothly.

key words atropine;test; nursing

阿托品试验是一种窦房结功能试验,机制是消除迷走神经对窦房结的抑制作用。主要用于鉴别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所致的窦性心动过缓以及窦房结功能衰竭所致的窦性心动过缓[1]。对术前疑有病窦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sss)有诊断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188例,女62例;年龄29岁~76岁,平均51.2岁;试验前心电图上心率<60/min,平均心率52/min;所有病例均无前列腺肥大、青光眼等阿托品禁忌证。

1.2 方法

试验前病人取平卧位,描述15导联心电图作对照。然后抽取阿托品0.03 mg/kg(最大剂量不超过2 mg)加入生理盐水2 ml在1 min中内快速静脉注射;注射完毕以及注射后1 min、3 min、5 min、7 min、10 min、15 min、20 min依次记录ⅱ导联心电图,以观察心率、心律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并进行相应的护理,使病人能够顺利完成试验。

1.3 判断标准

阳性:全部观察时间内最高心率<90/min或静脉注射阿托品后发生心律失常者(出现交界性逸搏心率或交接性心律持续存在者;出现心房颤动或房室传导阻滞);阴性:全部观察时间内最高心率>90/min [2]。

2 结果

经过护理干预250例术前心动过缓病人都能顺利完成阿托品试验。96例病人试验结果为阳性(38.5%),154例病人为阴性(61.6%)。其中出现口干、心悸、 眩晕217例(86.8%);腹胀尿潴留6例(2.4%);入眠16例(6.6%);窦性心律198例(79.2%);室性心动过速1例(0.4%);频发室性早搏2例(0.8%)。本组病人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5.2%。

3 护理

3.1 试验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病人由于对周围环境的不熟悉,对阿托品试验的不了解,会产生恐惧、紧张和不安情绪,因此试验前须充分做好宣教工作,向病人及其家属说明什么是阿托品试验,术前心动过缓行阿托品试验的目的及其必要性;讲解阿托品试验的操作方法和安全性,告知病人可能出现口干、眩晕、心悸等不适症状。护士态度和蔼、耐心灵活应用沟通技巧取得病人及家属的信任和理解,消除病人的疑惑、紧张、焦虑、恐惧心理,使病人积极、主动配合,保证阿托品试验能够顺利完成。

3.1.2 病人准备

试验前先行15导联心电图检查1次,作为注射阿托品后试验后对照。询问病人是否有癫痫类药物过敏史及禁忌证;再次确认病人是否有前列腺肥大、青光眼等阿托品禁忌证。测量病人体重并记录,根据病人体重计算病人所需的阿托品剂量(0.03 mg/kg,最大剂量不超过2 mg)。

3.1.3 物品准备

心电图机性能完好,处于备用状态,阿托品注射液2 mg、生理盐水10 ml,5 ml注射器1支。需两人核对无误方可使用(备好氧气,2%利多卡因1支,20 ml注射器,生理盐水100 ml,必要时使用)。

3.2 试验中护理

3.2.1 阿托品试验操作

保持周围环境安静,协助病人平卧于试验床上,将心电图机调至ⅱ导联记录状态备用。选择合适粗直、弹性好的肘静脉以方便给药,用5 ml注射器抽取所需的阿托品剂量加生理盐水2 ml按静脉穿刺的常规方法进行穿刺,在1 min内快速静脉推注。注意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及做好三查七对,确保药物剂量准确,慎防药物漏出血管而影响诊断效果。注射完毕以及注射后1 min、3 min、5 min、7 min、10 min、15 min、20 min依次记录ⅱ导联心电图,以观察心率、心律的变化同时注意观察病人的面色、表情、呼吸、有无烦躁等。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配合处理。注射阿托品药物后1 min心率即有变化,平均增加56/min±16/min;3 min~4 min后一般增至最高67/min±18/min,;20 min后心率不再增加。

3.2.1 试验中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

阿托品试验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相当高,可达98%,主要的不良反应有口干、眩晕、心悸、视物模糊等[3],一般于停药后症状逐渐消失,不需特殊处理。在阿托品试验的过程中主动与病人交谈,观察病人会话是否流畅,对答是否切题,有无头晕、 目眩、 恶心、 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反应出现。本组病人试验中,187例病人出现口干、心悸、眩晕等症状,在心电图正常的情况下,做好心理护理,可给予安慰和解释,告知病人这是阿托品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停药后会逐渐消失,使病人消除恐惧心理和紧张情绪,无须特殊处理;对部分阿托品药物敏感性较高的病人如出现明显胸闷、口干难忍、轻度烦躁时应给予对症护理,可用无菌棉签蘸少量的温开水湿润口唇并给予低浓度氧气吸入,保证阿托品试验的顺利完成。试验中发生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例;频发室性早搏2例,心电图异常,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根据医嘱给予利多卡因50 mg~100 mg加10%葡萄糖20 ml缓慢静脉注射, 必要时每隔5 min~10 min加用50 mg,直到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期前收缩消失或阿托品总量达300 mg为止。有效后改为1 mg/min~3 mg/min速度静脉输注维持,经24 h~48 h稳定后改用口服药物[4],经上述处理后复查心电图病人心律失常均可恢复正常,顺利进行手术。阿托品可引起逼尿肌松弛,导致尿潴留,可轻按下腹或导尿使之排出。本组6例尿潴留病人遵医嘱给予导尿1次,迅速缓解症状,1 h~3 h后均能正常排尿。对于入眠9例病人应注意保暖,尽量将病人头部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严密观察心率与呼吸频率的变化,9例病人均于注射阿托品后的30 min~60 min苏醒,送病房继续观察均未诉不适。

3.3 试验后护理

由于阿托品排泄快[3],阿托品试验病人出现的不良反应一般可在停药后逐渐消失,所以无须监测血压。阿托品试验完毕后,让病人平卧10 min左右,密切观察病人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口干的病人饮水时嘱其少量多次,以免一次性饮水太多引起胃部不适或恶心、呕吐。眩晕者可适当延长休息时间,直至上述症状消失方可护送回病房。对试验结果阳性者通知主管医生做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以便进一步明确窦房结功能情况,以免出现假阳性影响病人进行手术。

4 讨论

本组250例阿托品试验不良反应发生率虽达95.2%,但在试验完毕后多可自行消失,无需特殊处理,仅出现3例严重不良反应(1.2%),经对症处理后可恢复正常,未留下任何后遗症。心电图具有无创、操作简单、便捷、价廉等优点,故笔者认为阿托品试验操作简便、易行、经济、安全。有效的护理对保证阿托品试验的顺利完成有着重要的意义。护士应熟悉阿托品试验过程中的各种不良反应及相应的护理措施,严格掌握阿托品试验的适应证和禁忌证,试验前护士善于应用有效沟通充分做好心理护理和解释,使病人精神放松并能主动配合;试验中认真听取病人主诉,密切观察病人的心率、心律及心电图变化,落实各项护理措施以保证试验的顺利完成,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发现异常应沉着冷静,及时处理;试验后做好宣教指导与不良反应观察。本组250例术前心动过缓病人经过有效的护理均能顺利完成试验。

【参考文献】

[1] 黄振文,崔天祥,实用临床心脏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413.

[2] 罗伟.内科诊断试验手册[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84.

相关期刊更多

现代中医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陕西省教育厅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