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庆节写一篇日记

国庆节写一篇日记

国庆节写一篇日记

国庆节写一篇日记范文第1篇

一、人员安排情况

朝阳报社共有一线采编19人,此次国庆报道全员上阵,均承担了相关报道职责,有的身兼数职责。

彭文新、李晓燕、汪春松负责顶层策划、居中协调与质量督导、版面审核,整体把控朝阳报国庆报道工作;

张艳艳、宋思沐、侯建宁、马宇晗、崔杨、韩路鹏、闫炎、刘爽、张慧娇、赵慧慧、刘明然等记者组成报道团队负责跨页专题大通讯报道的策划与采写工作;

张艳艳、宋思沐、侯建宁、崔杨、马宇晗负责国庆系列特刊“70年看今朝”的策划实施,采编全员负责相关稿件采写工作;

张正晔、朱壮文负责女民兵方队的摄影工作,其中,张正晔从黑庄户时期就跟进,用镜头全程记录了女民兵方队从无到有、由民到兵的蜕变;张艳艳、马宇晗负责女民兵方队的文字报道策划与采写实施、版面编辑工作,两周时间日夜与女民兵相伴,采写出了细节感人的女民兵故事;

马宇晗负责国庆联欢专题报道的策划实施,赵慧慧、魏娇娇等记者负责典型集体及个人的事迹采写;

张艳艳、宋思沐、侯建宁、张慧娇、崔杨、马宇晗负责10月2日国庆特刊的版面编辑工作,采编全员负责相关稿件的采写。

马宇晗、张天一等8位记者负责游园活动的稿件采写工作。

二、版面安排情况

为展现朝阳区70年来发展成就,在全区范围内营造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氛围,《朝阳报》从4月开始推出《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专栏,一直持续至10月中下旬;9月16日起连续推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特别报道,9月16日至10月9日,共计推出130个特别报道版面。

9月16日,《朝阳报》推出系列跨页专题报道,每期一个主题,每个主题一个跨页通版,共推出“绿化”“文化”“国际化”“疏整促”“营商环境”“水环境治理”“党建创新”“城市建设”等8期16个版。

9月20日至30日,《朝阳报》推出6期庆国庆系列特刊“70年看今朝”,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体现朝阳群众身边变化、展现朝阳区发展成果,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新中国成立70年来翻天覆地变化的缩影。具体包括“创新发展”“绿水新岸”“和谐宜居”“双奥之城”“多彩文化”“美好家园”等6个主题系列报道共计100个版面。

10月2日,《朝阳报》推出国庆特刊8个版面,报道朝阳区全力做好国庆庆祝活动服务保障相关情况,朝阳人参与国庆活动相关情况,以及朝阳群众国庆感受。10月8日,《朝阳报》增刊以“祝福祖国”为主题,推出群众游园报道。10月9日,朝阳报以“国庆盛典 精彩有我”为主题,推出女民兵特刊4个版。

综合来看,朝阳报国庆报道共计出了“70年看今朝”系列特刊6套、女民兵特刊1套、“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特别报道8篇、服务保障两期,一共136个版面、200余篇稿件。

回顾朝阳报整个国庆报道,高潮时期为9月中旬至10月初,期间,报社全员备勤、停止休假、加班加点制作70年特刊、专刊、特别报道。在9月30日、10月1日、10月2日集中采访时段,报社共派出国庆报道专组40路、50人次,采访朝阳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朝阳区各部门服务保障工作、女民兵受阅情况、国庆游行方阵、联欢方阵天安门前欢庆盛况、朝阳人民收听收看国庆庆典、群众游园等情况,并于采访后第一时间成稿50余篇,供中心各相关平台采用。

此外,我们注重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与国庆服务保障结合相关工作报道力度,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栏中,报道了“市委第一巡回指导组深入国庆保障一线调研指导朝阳区主题教育工作”“王灏调研检查重大活动服务保障工作”“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在朝阳各界引起热烈反响”“365名党代表将为群众办365件实事”等稿件20余篇。

三、典型团队及个人

在策划报道过程中,朝阳报全体成员克服各种困难,倾情以赴,涌现出许多感人事迹。

摄影记者张正晔是女民兵报道主力驻场记者,他的母亲因病不幸于5月26日去世,病重住院期间,张正晔坚守在女民兵报道一线,只能委托家人照顾。母亲逝世时正值女民兵方队入驻昌平阅兵训练场,因担心错过任何一次精彩的场面,他请假回家后匆匆安顿好母亲的后事,立即返回工作现场,像以往一样全神贯注。

摄影记者朱壮文同样是女民兵报道主力记者,为了捕捉精彩瞬间,他趴在阅兵村地表温度高达60度的柏油地上取景,身体裸露在衣服外的地方因此被烫伤,但为了将女民兵忘我刻苦训练的场景捕捉好,他一次又一次毅然趴了下去。朱壮文还是群众联欢的主力摄影记者,几次全要素演练,每次都几乎是通宵进行,他从不喊苦叫累,一趟又一趟坚守在一线。

张艳艳、宋思沐、侯建宁、崔杨、马宇晗组成的国庆系列特刊“70年看今朝”实施小组,承担了特刊的报道策划及版面编辑工作,宣传部及融媒体中心领导精益求精,反复调整完善,从最初的接近230个版面调整至160个版面,小组成员没有任何抱怨,始终保持高昂斗志,一遍遍投入修改完善,经常加班到凌晨,充分展示了“特别能战斗”的丰富内涵。尤其是马宇晗,为了顺利完成任务,尽快怀孕三个月,仍然克服妊娠反应带来的不适,坚守在一线熬夜、加班,表现出优秀的意志品质与过硬的工作作风。

彭文新、李晓燕、汪春松组成的编审小组,统筹朝阳报国庆报道的策划和实施,一次次与相关编辑记者完善策划、推敲文章,亲自参与版面的调整与细校工作,为国庆报道的高质量推进奠定了基础。9月中下旬是系列特刊集中推出期,三位编审全体上阵,编辑轮休他们坚持不休,陪伴一茬茬编辑加班到深夜,凌晨2点到家是常态,尤其是年届50的彭文新和李晓燕,不顾身体不适,克服连续熬夜带来的疲惫,第二天仍然坚持上班看版,成为的全体采编人员的精神支柱与行动风向标,也成为朝阳报国庆报道圆满完成的定海神针。

四、问题和不足及改进计划

在朝阳报国庆报道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1、策划和顶层设计不够,与领导沟通不够充分。

2、报道实施节奏把握不够,前松后紧。

3、特刊攻坚阶段在流程把控和质量管理上存在瑕疵,致使编审工作开展较为被动。

为有效避免在今后的工作中再次出现以上问题,平面管理科认真梳理总结,出台了针对性的整改措施。

下一步,朝阳报将认真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精心完善顶层设计,统筹推进《朝阳报》改版相关工作。

国庆节写一篇日记范文第2篇

国庆长假的小日记篇【1】趁着天高气爽的夜晚,我和妈妈到民族广场散步。“大树银花不夜城”,国庆夜南宁上空又将燃放焰火。国庆夜南宁上空又将燃放璀璨烟火。绚丽多彩的各式烟火点亮南宁夜空,与城市璀璨的灯光夜景交相辉映。民族广场花团锦簇,喜庆洋洋,广场上已有不少身影。步履蹒跚的老人,也有趴在家长肩上的儿童,许多观看烟火晚会的人在结束后,久久不愿离去。

我和妈妈边走边聊,我们正聊得兴奋时,发现了一些不和谐的景象,有人“践踏草坪”。在这非常有观赏价值的草坪上,有的人在上面拍照,有的在坐着聊天,还有的在追逐,你们高兴了,那草呢?这些草坪旁边写着“请勿践踏草坪”几个字,他们居然没有看到?他们的文明去哪了?他们的素质去哪了?一个美丽的城市不从我做起,保护环境不从我做起,怎么称得上绿城呢?我希望,在这举国欢庆的日子里,和谐社会需要我们的文明庆祝。

国庆长假的小日记篇【2】20XX年十月一日,我们迎来了祖国妈妈的XX华诞。

我在家里兴奋地观看了盛大的阅兵仪式,里面的一个个情节真让我感动!

“踢嗒、踢嗒”人民解放军正迈着整齐的步伐向我们走来。哇!他们个个精神饱满、目光炯炯,举手抬足都成了一条笔直笔直的线。看到这儿,我想起了我们出操时歪歪扭扭、参次不齐的队伍,真是惭愧极了。

妈妈告诉我,这些参加阅兵式的解放军们是顶着烈日、冒着风雨一练就是七八个小时,辛苦极了。我们真应该学学他们那吃苦耐劳的精神!其实,我们在学习方面,也需要这种精神,只有认真对待,不怕苦不怕累,才能以优异的成绩报答祖国、老师的培养!

在湖州城里,大家也都用各种方式在庆祝国庆。人们舞动着百叶龙,敲锣打鼓;轿车、店面都插着一面鲜艳的红旗,在湖州城的街道、马路中随风飘扬;公园周围的“绿围墙”中,一排“小彩虹”正在欢快舞蹈;花坛中的鲜花们唱起彩色的歌谣,都仿佛在和我们一起祝福祖国生日快乐呢!

国庆长假的小日记篇【3】一年一度的国庆节又来临了,这是祖国母亲的生日。象征着祖国母亲今年68周岁,因此全国人民都洋溢在喜庆的节日气氛中。

一大早我就早早起床,洗漱完毕,吃了两口饭就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逛街。走在中央大街上,看见到处挂满了五星红旗漂亮极了。街上是密密麻麻的人,各个脸上都挂着喜庆的笑容,不过最耀眼的是那些大商场为了搞促销做的宣传广告,吸引了周围不少人。看到大街上这热闹非凡的景象,我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高兴。

逛完了商场,我们走进了中央书城,这里也聚集了许多人,有的在挑书,有的在看书。这里的书好多呀,尤其是少儿读物让我眼花缭乱,我津津有味地读了一本又一本。临走时,爸爸买了一本精心挑选的书。

国庆节写一篇日记范文第3篇

2009年是学校发展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建校五十周年庆典、首次较大规模扩大招生、再次冲击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层干部换届、科级干部聘任宣传部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中心,以建校50周年庆典系列活动为重点,积极发挥校内各种宣传媒体的作用,努力拓展对外宣传,为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一、精心策划周密组织,圆满完成校庆宣传

(一)组织完成校庆网站的设计、维护和更新工作。校庆网站于5月23日正式开通,截至目前,共登载各类信息115条,点击率超过5万人次。

(二)建立校庆vi系统。完成校庆标识、校歌、校庆宣传画的征集、审定、制作、使用等工作。

(三)完成校庆宣传专题片dvd的拍摄、制作及包装任务,并将其刻录了中文版5000盒、英文版500盒。该宣传片采用现代媒体手段,回顾了建校50年的光辉历程,较全面地展示了学校教学、科研、育人的巨大成就和学子校友的风采,获得广大师生和校友的好评。

(四)编辑出版《佛山科学技术学院50周年画册》(珍藏版)。完成了画册的整体策划、画面挑选、文字说明、整体风格设计、封面设计、英文翻译等各个环节,共出版画册5000本,被誉为建校以来页码最多、图片最翔实、整体设计最精美、印刷质量最好的画册。

(五)编辑出版《50周年校庆简报》3期。

(六)主办校庆文化周活动。举行“大行德广·伴你成长”暨佛科院50周年校庆大型音乐会一场。主办“岭南木棉火样红”校庆文艺晚会一场。为办校庆文艺晚会,宣传部先后到11次到各校区、各学院审查、遴选节目,3次赴三水荷花世界磋商外请节目事宜,多次组织演出单位进行连排、彩排,最后确定17个节目参演。为节省经费,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宣传部与多家知名企业商谈赞助校庆活动,得到了广东省六建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农行银行佛山市分行、佛山市三水荷花世界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解决了宣传经费紧张的问题。晚会现场挤满了热情的观众,精彩的节目引起阵阵掌声,欢庆的气氛将校庆活动推向了高潮。

(七)营造祥和、喜庆、热烈、欢快的校庆氛围。

(八)利用媒体进行宣传。

二、深入开展理论学习,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一)协助学校党委在全校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学习讨论活动。起草了《关于我校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学习讨论活动的通知》,对学校的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进行部署安排。认真撰写每个阶段的工作总结,剖析制约学校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努力探索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

(二)承担学校党委中心组学习的文秘工作,积极协助学校党委中心组开展理论学习。指定专人负责资料准备、学习记录、学习情况及时上报和其它服务工作,保障了中心组理论学习的顺利开展。至今为止,党委中心组2009年共开展了6期专题学习。

(三)认真组织、实施全校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组织全校党员2600多人参加市机关工委的“双学”(学习十七大精神、新党章)知识测验。

2、组织动员教职工参加全国法制宣传公益征集、广东省“改革开放与我的生活” 征文、佛山市的“继续解放思想,进一步推动我市组织工作” 征文、征集广东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

3、组织观看“汶川地震情牵佛山”大型摄影巡展、向抗震救灾英雄教师学习活动等。

(四)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认真组织实施每月一次“主题班会”,一次“党团活动”,一次“影视教育”、一次“形势教育”的“四个一工程”。

2、圆满完成学生第十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讨活动。共举办学习辅导会和座谈会47场次,收集学习研讨论文2102篇,经专家组评审,评出一等奖论文10篇、二等奖20篇、三等奖30篇并进行了表彰。

(五)完成教职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课题立项工作。

(六)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协助上级有关部门和学校党委做好维稳工作。

三、积极发挥媒体作用,努力拓展对外宣传

(一)做好重大节庆日和学校重大活动悬挂标语、横幅等环境布置工作,展现校园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育人效果。一年来,共制作并悬挂横幅200多条,欢迎牌100多个,此外还有充气拱门、空飘气球、彩旗、大型喷画、海报等。

(二)加强校园宣传环境管理,严格执行《校园宣传品张贴悬挂的管理规定》,做好校园宣传环境的检查、监督工作,美化校园文化环境和提高校园文化品味。

(三)充分发挥宣传橱窗在宣传阵地中的重要作用,在重大节日和重要活动前制作相关专题橱窗。今年已制作庆祝“五一”的专题宣传图片、庆祝建党87周年专题图片、50周年校庆专栏、50周年校庆活动集锦等四期宣传橱窗。共2页,当前第1页1

(四)做好学校重大活动的摄影、摄像工作,收集和保管好影像资料,为学校的各项重大活动留下珍贵的影像资料,并及时以简讯形式作宣传报道。

(五)加强学校广播台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广播台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在上半年,完成了对各校区广播台的检查及检修,并指导广播台学生干部进行换届选举,对新任学生干部进行培训。

(六)以50周年校庆活动为契机,加强与省、市新闻媒体的联系,努力提高学校知名度,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四、紧扣学校中心工作,加大校报深度报道

(一)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做专题报道。为增加校报的可读性、贴近性,编辑部在校报的报道内容方面,进行整体策划,以学校的中心工作为基点,当下发生的新闻为突破口,深挖新闻背后的新闻,多角度、全方位的报道事件,如本报在短短的两个月,4期报纸中开设了七个专题报道:50周年校庆专栏、记忆、创业成人、30年如歌的岁月、改革开放30年思想大解放、80后与90后、超越梦想——我的奥运等。

(二)抓校报学生记者队伍建设。学生记者是校报重要的采写骨干,编辑部利用周一下午,学生课时不多的时段,对学生记者进行新闻采访与写作技巧的培训。并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安排适合的采访任务,尽量让学生多跑多写,使他们在校报这一平台上发挥最大潜能,得到最好的锻炼。

五、工作中的突出矛盾、存在问题和主要差距

(一)人员配备不齐,宣传报道难免不到位。

(二)经费紧张,对外宣传捉襟见肘。

(三)宣传工具缺乏,有些工作力不从心

国庆节写一篇日记范文第4篇

她是喝着苍山的溪水长大的白族女人,她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在大理三月街的大青树下听赶马人讲传奇故事,美丽的湖光山色云蒸霞蔚,云雾在日月的光辉中变幻成无数美丽的云彩。这些云霞飘在苍山顶上,引动过她儿时的无数梦想,她总在想,等自己长大了,一定要走出大理,到外面的世界看看,有没有赶马人讲述的那样精彩……从1981年她离开大理,到鲁院深造,再后来留在京城,如今30多年过去了,她由一个羞涩的美丽少女变成一个睿智的中年知识女性,她的照片登上了《中华儿女》杂志的封面,而且该刊在头条专访中还称她为“最会讲故事的金花”;同时,她被新浪网评价为“堪称中国民族题材电视剧的首席编剧”!

她,就是中国民族音像出版社社长、著名白族女作家景宜。

如今,景宜集作家和电视编剧、总制片人于一身,著有中短篇小说集《谁有美丽的红指甲》,中篇小说《古代民歌和十四岁的孩子》,短篇小说《雪》、《骑鱼的女人》、《岸上的秋天》。长篇报告文学《金色喜玛拉雅》、《节日与生存》、《东方大峡谷》,《茶王》。《谁有美丽的红指甲》获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文学优秀中篇小说一等奖,小说集获全国第四届少数民族文学奖一等奖。由她担任编剧和制片人的20集大型民族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茶马古道》2005年5月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她担任编剧和制片人的另一部25集的民族题材电视剧《金凤花开》于2009年底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作为当年央视压轴大戏,该剧以民族史诗般的恢弘气势,震撼心灵的精彩故事,成为近年来优秀电视剧中的扛鼎之作,也是近年来第一部登陆央视黄金时段的云南大片。三年之内两部电视剧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景宜创造了建国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电视连续剧的最高收视率,被称为“当下编剧界可望而不可及的标新人物”!

“我能走到今天,我首先要感谢我故乡大理的父老乡亲!我经常把自己比喻成是苍山洱海的女儿!我从小生活在苍山洱海间,我的母亲用白语教我吃奶、走路,告诉我花的名字,告诉我苍山十九峰每一座山峰的名字,给我讲述我们祖先流传下来的一个个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到现在我还清楚的记得小时候的许多趣事!”景宜谈起自己的成长经历颇多感触。

景宜记得,她的老保姆是一个年纪轻轻就守寡的白族老妇,她姓严,是大理喜洲人。她从小没有父母,兄妹三人都在白族商帮永昌祥家帮工,两个哥哥在账房里工作,而她因会绣花和做一手白族的好菜成为严老爷身边的佣人。她17岁嫁人,出嫁不到半个月她的男人就给严老爷家赶马,沿着南方丝绸之路去了缅甸,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景宜母亲的老家在大理鹤庆,景宜童年的时候经常跟外公到一个叫做松桂的地方去卖骡马。松桂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古驿站,从大理去往迪庆、拉萨的马帮都要路过这里,在她老家的鹤庆城里,和她外公一样的老人很多是茶马古道上的老藏客。因此,景宜家门前的两条路构成了她后来写作小说和电视剧的生活基础。到现在多少年过去了,可是景宜还清楚地记得,她小时候在苍山脚下的村头大青树下,那位著名的民间艺人、大本曲演奏家杨汉老先生,弹奏起凄美的三弦,在那些聆听者中,有一个如痴如醉的小女孩就是景宜。她还记得,剑川县有一位叫陈永发的民间美术家,他专门收集各种各样的民间图案,最早是他让景宜知道了一个民族的视觉审美,这些对她以后从事电视工作也起到了很大的启蒙作用。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景宜在大理参加了工作,她成为大理州民族歌舞团的一位演员兼创作员。初涉文坛的她就像一只振翅欲飞的小鸟,并没有满足于这份当时被人羡慕得不得了的好工作,而是在执着地寻求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是金子总会闪光的!

1981年,景宜因在文坛上崭露头角,有机会进入了鲁迅文学院学习深造。在学校她得到了丁玲、玛拉沁夫、艾青等中国现代、当代文学大师的帮助指导,聆听了他们的教诲,使她受益匪浅。她的中短篇小说《谁有美丽的红指甲》、《骑鱼的女人》在全国获奖以后,就完全开始了她作为一个作家的生涯。在上世纪整个八十年代,景宜的作品主要是写以苍山、洱海为背景的白族人的生活故事。到了九十年代以后,她被调到了国家民委电视宣传中心从事电视工作,同时又被派驻中央电视台,去分管该台的一档少数民族节目《中国民族》节目,于是她就开始了面向全国少数民族工作的历程。她开始从一个土生土长的白族作家进入到一个更开阔的疆域,一个更高的平台。她创作的“民族题材”概念从白族转变为“大民族”或者说整个中华民族,她穿行在各民族的文化境界里,站在这样一个层面上去思考民族的精神、民族的交融、民族的发展与进步。或喜或忧,或欢笑或流泪,但她感受得更多的是振奋与希望。

正是这段经历,使景宜走向了更加广阔的大舞台。从初期的获奖作品《谁有美丽的红指甲》、《骑鱼的女人》到九十年代出版的纪实文学和长篇小说都是这样,如《金色的喜马拉雅》写的是藏医和藏药,《东方大峡谷》写的是怒江傈僳族,《节日与生存》写的是纳西族的东巴文化,直到后来写的长篇小说《茶马古道》、《白族世家》已由过去单一的描写一个民族的生活到多民族的融合。

国庆节写一篇日记范文第5篇

[关键词]西夏遗址;木缘塔;武威地区

[中图分类号]K87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14-0023-03

1977年,在甘肃武威县(今武威市凉州区)西郊林场(现为西郊公园)发现了两座西夏天庆时期(1194~1201)的墓葬,墓内出土有彩绘木板画、木器、瓷器等珍贵遗物,为研究西夏的社会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尤其是墓中随葬的木缘塔,为研究西夏宗教、葬俗、建筑、文化、艺术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

一、木缘塔的造型特征

甘肃省武威市发现的两座西夏墓均为小型单室砖墓,墓中随葬有木条桌、木衣架、小木塔、木笔架、木宝瓶、木缘塔、木板画、瓷碗等珍贵文物共40多件。其中,作为葬具的木缘塔就置于墓室正壁二层台的中央。①

两座墓出土有四座木缘塔,均由柏木加工而成,其中仅有一座保存较为完整,另外三座因腐朽而残缺不全。从造型看,四座木缘塔盖顶有八角形和六角形之分,尽管有体量大小的不同,但其制作工艺极其相似。保存较为完整、体量最大的一座木缘塔出土于2号墓中,通高76厘米,分塔座、塔身、塔顶和塔刹四个部分。塔座为四级八角形,表面饰红色;塔身用长34厘米、宽12.5厘米、厚2厘米的八块木板合成,合缝处以长方形四角带钉的铁片固定,上下各一片。木板表面涂深蓝色,上书黄色梵、汉文,塔身顶部另有长12.5厘米、宽3.5厘米、厚2厘米的八块小木板作榫卯,与塔身相连接,表面涂饰红色,上画斗拱图案。塔顶由八块近三角形弯曲的木板组成,骑缝处用同样曲形的木条粘接,每块木板上下部都绘有云气纹,中间用朱红色书写梵文。塔刹底部周围由八块小木板组成围栏,上涂红色。塔刹另制,中心有圆轴与塔顶串连,底座周围绘卷草纹,上有两道相轮。②

二、木缘塔的墨书题记

四座木缘塔均有墨书题记,其中1号墓木缘塔有三处,两处分别写在两座木缘塔的六角形盖内,题记内容为“彭城刘庆寿母李氏顺娇殖大夏天庆元年正月卅日身殁,夫刘仲达讫”和“故亡考任西路经略司兼安排官两处都案刘仲达灵匣,时大夏天庆八年岁次辛酉仲春二十三日百五侵晨葬讫,长男刘元秀请记”,题记后书有一行梵文,汉文音译为“唵嘛呢叭咪吽”,是佛教的六字真言。另一处是写在一块尚未加工成型的木板之上,题记内容为“彭城刘庆寿母李氏殖天庆元年正月卅日讫”。2号墓有一处,写在木缘塔的八角形盖内,题记内容为“故考妣,西经略司都案刘德仁,寿六旬有八,于天庆五年岁次戊午四月十六日亡殁,至天庆七年岁次庚辰(据甘肃省博物馆的陈炳应先生考订,“辰”字应为“申”字之误)十五日兴工建缘塔,至中秋十三日入课讫”。

从四处题记看,1号墓既有男主人死亡的题记,又有女主人死亡的题记;2号墓虽只有男主人身份和死亡、埋葬日期,但开头提到的“故考妣”提及女主人。由此证明两座墓都为夫妻合葬墓,每人各配有一座木缘塔。墓主人都姓刘,族属为汉,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在西夏朝廷任职,刘仲达生前任“西路经略司兼安排官两处都案”,刘德仁则任职“西经略司都案”。但刘德仁殁于西夏天庆五年(1198),直到天庆七年(1200)才为他建了木缘塔③并随葬于墓中。

题记中提及的“缘塔”和“灵匣”,都应为盛放死者骨灰的葬具。这是因为四处题记都写在木缘塔内的盖子上,这也与全国其他地方出土的西夏时期的火葬墓题记写在骨灰匣上相类似,而且木缘塔体积小,适于装骨灰。当然,也有可能是将骨灰装在匣子里,然后将匣子放入塔内进行埋葬。④

三、木缘塔上的梵字和汉字

除墨书题记外,木缘塔塔表还书写有黄色的梵、汉字。梵语没有固定的文字且种类很多,多为拼音的音节符号。塔表书写的梵字通称“兰查字”,多见于等地的梵文写本、碑铭以及寺院建筑物上。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并请教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的蒋忠新先生,对随葬于2号墓的木缘塔塔表文字篇数、排序以及部分咒文读法作了较为详细的考订。

塔表汉字通常是梵语咒文的译名,作为标题写在梵语咒文之前,标题以下即是梵语咒文的本文。塔表各表面即为一个书写页,每面从左至右横写十排,前一面第十排最右端的字与下一面第一排最左端的字相衔接。八个面按逆时针方向排列成八棱体。

塔面所显示的五篇梵语咒文的汉译名均位于梵语原文之首,其中《归依三宝》写在一面的开端,其余四个都夹在一面的中间。因此,将《归依三宝》开头的一面确定为八面的首面,而最后一面的“svāhā”作为梵语咒文中常用的结尾词被确定为第五篇咒文的结尾。总之,将八个面首尾的文字衔接起来从文义上可以说通。

塔表个别汉字模糊不清,但经考订基本可以释读或补订。从梵文汉译名来看,塔表八面依次有五篇咒文:《归依三宝》、《圣无量寿一百八名陀罗尼》、《一切如来百字咒》、《药师瑠璃光王佛咒》,《圣日光天母心咒》等。

《归依三宝》(第1~8排),照原格式,以音节符号为单位转写的读法是:

汉语译文是:“敬礼!我归依一切佛。敬礼!我归依一切法。敬礼!我归一切僧。”

《药师瑠璃光王佛咒》,塔表第六面的第3排开始至第七面的第5排结束,共13排,照原格式,以音节符号为单位转写的读法是:

汉语译文是:“唵!南无世尊药师瑠璃光王如来罗汉正等佛!其法如下:唵!祝福药王、某某药王、超药王!”

塔顶梵文文字按顺序排列可确定属于《阿弥陀佛咒》的片段,梵语原文为“om ɑ mi tā bhɑ rīh svā hā”。这是一个常见的梵文咒语。

四、西夏的塔葬习俗

通过文献记载可知,西夏的葬俗包括火葬、天葬、土葬、塔葬等种类,这些葬俗、包含有不同民族文化的因素,其中火葬与天葬是古代羌人的葬俗,土葬则源于汉族的葬俗和观念,⑤而塔葬又深受了佛教的影响。

西夏主体民族党项人属古羌人的一支,因此其历来就有火葬的习俗,而且火葬的葬具也是多种多样,极具特色,有长方形木棺,八边形或六边形木椽塔和黑釉瓷灵骨瓶等。其中,在武威发现有盖长方形的梯形木棺,盖弧形带把手的梯形木棺,盖弧形、两端镂雕云气纹和弧形纹、底座镂雕壶门的木棺等。据《旧唐书·党项传》和《通典·边防》记载,党项人“死者焚尸,名为火葬”。西夏文宫廷颂诗中有“黑头石城漠水畔,赤面祖坟白河上”的记录。据《文海》可知党项人将尸体火化处理后,还埋葬骨殖,建丘墓或坟地,说明其祖先早有埋葬建坟的习俗。这种习俗已从宁夏银川发掘的西夏皇陵及其附近的陪葬墓和甘肃武威发掘清理的数座西夏墓得到证实。

除武威外,西夏塔葬习俗在内蒙古的黑水城也有发现。黑水城墓地中死者尸骨置于佛塔内的一个台座上,而武威墓地中死者骨灰放置于木缘塔内;黑水城佛塔内发现有大量西夏文献与文物,而武威木缘塔仅有塔表佛经咒语,没有西夏文字。但两处墓葬都属于西夏塔葬则无可质疑。所谓塔葬是先将死者遗体火化处理,然后将其骨殖或骨灰放置于修建好的塔内的一种葬俗。西夏塔葬深受印度佛教葬俗的影响,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涅槃后火焚,其骨灰被分到各地建塔供奉,叫做舍利塔,此后供奉舍利之风渐在印度盛行。《大唐西域记》记载,印度“送终殡葬,其仪有三:一曰火葬,积薪焚燎……”塔葬风俗后来随佛教一起传入中国,如最早建造于凉州的姑洗塔,就是一座供奉释迦牟尼佛骨的舍利塔。一些外来传教僧人在中国圆寂后通常“依外国法,以火焚尸。”⑥《文献通考·氏族考》记载,天竺人的葬俗是“死者燔骨,取灰建窣堵”,窣堵即塔。

西夏塔葬深受印度佛教葬俗影响,武威两墓木缘塔塔表书写的梵文佛经咒语,目的是为了超度死者的亡灵,希望其灵魂升天。同时,木缘塔计年方法也可能仿照印度葬俗,刘德仁死亡的日期是天庆五年四月十六日,而兴工建塔的日期则在七年四月十五日,这就是说木缘塔是在刘德仁死后两年才建造的,这种计年方法可能也是印度式的。⑦而据《大唐西域记》记载,印度以正月十六日到第二年正月十五为一年,计月、计季也是如此。除此之外,与木缘塔一起随葬出土的木板画和小木塔等器物经考证也与佛教习俗有关。总之,武威西夏墓塔葬习俗必然受印度葬俗的影响,这与西夏人笃信佛教有一定的联系。

[注 释]

①②宁笃学、钟长发:《甘肃武威西郊林场西夏墓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3期。

③④⑦陈炳应:《甘肃武威西郊林场西夏墓题记、葬俗略说》,载白滨编:《西夏史论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