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非营利组织会计论文

非营利组织会计论文

非营利组织会计论文

非营利组织会计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会计目标问题

一、非营利组织定义

按照美国会计理论界公认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明确提出的标准,凡具备以下三个特征的,均应归属于政府单位与非营利组织,并应遵循有关的会计规则:(1)资财供应者提供的各种资源既不指望返还,也不期望取得经济利益上的回报;(2)对外提供服务或商品不以营利或获取某种营利等价物作为目的;(3)不存在可以出售、转让、赎卖或一旦清算可以分享一份剩余资财的明确的所有者利益。

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可以定义为:不以营利为目的,资财供应者不图回报,其剩余资财不存在明确的所有者权益的单位。在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非营利组织有全额预算管理、差额预算管理及自收自支预算管理三种形式。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发展,非营利组织逐步走向市场,国家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已逐步由行政的直接管理转向宏观调控的间接管理。目前,推行全额预算管理的非营利组织正在向差额预算管理非营利组织转化,差额预算管理非营利组织在向自收自支管理非营利组织转化,而有条件的自收自支预算管理非营利组织已逐步过渡到企业化管理。

上述变化对非营利组织会计研究提出了新的任务,而研究非营利组织会计的重要前提,就是要明确非营利组织会计目标。

二、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的目标

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的目标可归纳为: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求,满足预算管理和有关方面了解单位财务状况及收支情况的需要,有利于单位内部管理。

根据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地,在一些单位中,一部分有着西方政府会计的性质,有很大一部分与西方的非政府会计的非营利组织会计相同,借鉴国外的经验,结合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实际和未来的发展,将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目标具体化,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向社会信息使用者提供反映单位资产的规模、构成、流动性,负债的规模、构成、偿债能力,净资产的规模、构成及其变动情况方面的信息,用来评价财务状况。

2、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单位收入、支出及支出差额的形成、数额方面信息,以及评价收支情况及业务活动的效率。

3、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事业单位现金流入、流出及其增减变动净额方面的信息,以于预计现金流量前景和持续运作的能力。

4、向出资人和捐资人提供净资产及其变动情况、对出资和捐资使用情况的专门信息,以助于他们作出是否继续出资或捐资的决策和评价净资产的保全情况、持续服务的能力以及经营责任的履行情况。

5、提供单位预算与计划、业务活动种类、规模及发展情况的信息以利于会计信息者评价业务活动的成绩和进行社会、经济的决策分析。

三、非营利组织会计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非营利组织会计要素的确认问题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非营利组织会计要素的确认应注意以下问题:

1.应采用应计制确认。对某些收入,如财产税、车船牌照使用税、政府间补助收入和下级上缴收入等,以及某些支出,如退休养老金等,应采用应计制确认。

2.应确认或有负债。随着《国家赔偿法》的实施,非营利组织将会面临许多潜在的债务问题,确认或有负债迫在眉睫。

3.应确认尚未到期的债务。现行非营利组织会计只确认当期实际收支的债务,对尚未到期的债务(包括政府债券和国外借款等)均未予以确认,这不利于强化非营利组织的受托责任,也不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了解国家债务情况。4.应确认属于国家和政府的权利。非营利组织会计对许多属于国家和政府的权利均未予以确认、记录和报告,如上级政府应补助款、下级政府应上缴款、我国政府在国际组织中的权益,以及权益属于国家而委托非营利组织管理的国有资产产权等。国有资产产权及其变动情况尤其应在非营利组织会计中予以记录和报告,这是保护国有资产的一种有效方法。

(二)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核算问题非营利组织在日常业务核算中,大多采用收付实现制确认收支,这一核算基础虽能正确反映单位预算的执行情况,但不能为非营利组织内部管理提供有效的会计信息。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全面改革已经启动,按照国务院的有关设想,非营利组织“除教育单位和极少数需要由财政拨款的单位外,其他单位每年减少财政拨款1/3,争取三年基本达到自负盈亏”。可以预计,我国非营利组织在近三年内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做益观念等将全面进入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核算基础也将由以考核预算收支为主的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逐渐转向以考核经济效益为主的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

非营利组织会计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本文主要以相关的会计理论作为分析基础,将我国非营利组织的日常运营管理的具体活动转换为绩效会计的具体语言,将其负债、资源、投资等作为会计要素,研究了揭露非营利组织绩效信息的会计办法,旨在提升其社会影响力。

关键词 非营利组织 绩效会计 问题

随着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日趋完善,政府的相关职能也在不断调整与更新,各类多元化的非营利组织迅速兴起,以其灵活性较强、实效性高等优势来迎合其社会需求,有效填充了市场服务与政府服务的空缺,成为了当前社会治理的中坚力量。同样由于非营利组织本身并不以营利为目的,因此较难以营业利润等参数来预估其实际绩效,必须从实际组织运营的社会效益、经济服务等方面来评价其组织在社会范围内的影响力及其绩效。这便要求非营利组织机构需要建设一个完善的绩效控制会计系统,为提高其绩效服务奠定基础保障。

一、非营利组织绩效会计的基础会计理论依据

非营利组织的绩效会计同样属于会计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是一种基于绩效管理视角的基础会计理论在非营利组织中的具体应用。是针对目前其组织机构绩效会计系统存在问题改善的优化机制,它的构建同样需要遵照基础会计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对现代会计的基本模式进行创新与拓展。

基于管理会计理论的视角来说,非营利组织机构的日常运营并不以利益为目的,具体投资对象的提供资源的出发点与其利益回报无关,因此并不能以利润来表示其运营的实际绩效。在非营利组织机构中绩效会计的主要职责便是对其日常运营活动中与产生绩效的过程及其结果存在联系的数据型资料进行搜集与整理,并以此为依据,对非营利组织机构运营过程中的相关绩效目标的实际符合程度实施控制,进而为涉及到与之利益相关的机构的绩效评估提供现实依据,它属于一种特殊的会计控制系统。因此,必须具备其绩效控制的相关标准参数,作为目标绩效的具体数据表现。通常而言,针对不同性质的非营利组织结构,其绩效标准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内容具体包括,项目运营的预算标准、机构内部的行为标准、各岗位的职责规范、往年经验数据等。

从非营利组织目标的多元性方向考虑,由于其绩效信息搜集具有相当的广泛性,因此需要对其绩效信息做具体的假定,除了需要遵照基本会计制度的四项假设外,还需在其假定设置中增设与绩效相关联的内容,以保障其绩效目标能够被量化,且具有可控性。与非营利组织机构绩效相关的信息数据不仅包括对投入资源的经济性分析,同样包括对其效率性进行评估。其中包含对预算的具体执行力与资金流转情况的相关评价。将两者作为绩效会计决策控制的基础。

二、非营利组织绩效会计控制的主要会计要素

非营利组织机构中绩效会计具体会计控制事项一般表现为绩效行为的组合。通过不断获取投资资源、利用投资资源来为社会提供服务,在绩效行为实施的过程中记录投入与产出的值来表现整个经济活动的效益性。通过对与绩效会计控制系统相关的会计要素进行设计分析,奠定基本的财务报表结构。以下主要对资源及投入两项非营利组织机构会计控制的要素进行分析。

(一)资源

资源要素主要是指在非营利组织机构为维持其正常运营而筹集的服务型经济资源。根据其应用方式的分类可以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服务型资源、管理型资源以及筹资型资源。非营利组织机构中绩效会计的资源要素与传统的会计核算中的资产要素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资源并不具备交易性,它并不是通过市场内部的等价交换而获取的,同时也不是为了后期增值而储备的资源形态。相较资产而言,资源的定义范围更为广阔,它还一些志愿者投入的资源及蕴含丰富文化特点的古籍资源,并不能以精确的市场价值来估算其货币价值,它仅仅是作为非营利组织机构为履行其使命、义务的相关支持。另外,非营利组织机构绩效会计在管控资源的过程中,较为注重的是资源的筹资方式,重点考虑其资源的经济效率性,而并非关注其成本的具体核算。在非营利组织机构的绩效会计控制管理中,以资源作为会计要素相较资产更具适宜性。

(二)投入

投入主要是指在既定的会计核算期间内,为实现相关使命、目标而耗费的可量化资源的投入。其主要衡量方式包括货币性与非货币性。它是反映该非营利组织机构绩效的重要价值依据,是评价的主要依托。投入要素的外延比较宽泛,不仅包括一些实质性的物质资源投入、人力投入,同样包括不可计量的情感投入。投入要素与普通会计核算中成本要素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虽然两者均为实现某目标而前期支付的代价,但成本要素主要是与利润相对的,提高利润是缩减成本的主要导向。然而非营利组织机构并不同于一般营利机构,它并不一定营利为目的,因此,其绩效会计控制的并不存在着定性的成本核算,它投入与其需实现的具体目标有较大的联系,相异的目标其具体投入的资源量也并不相同,因此,并不存在客观的可比性。

三、结束语

总之,非营利组织机构的绩效会计是基于其具体运营特点而设置的会计控制机系统,它能够最大限度迎合非营利组织机构的整体运营特点及其对管理方面的要求,且相较一般会计核算而言,绩效会计能够更为系统、全面地体现其管理绩效,能够将定量的会计信息较为完整的揭示与披露,能够为信息使用对象提供更好的绩效目标实现评价基础,同时也是强化其社会影响力的重要建设需求。

参考文献:

[1]姜宏青.我国非营利组织绩效会计相关问题研究.会计研究.2012(07).

非营利组织会计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 会计 核算 发展

非营利组织的发展顺应了当今世界的潮流,在我国,各种非营利组织已经承担了大量的社会职能,成为政府与市场以外,整合社会资源的一支不可或缺力量,由于其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性,若要更好的促进其生存发展,我们就必然要探究其内部组织的管理,特别是经济管理情况,这样我们在进行非盈利组织会计的发现现状及发展前景的时候就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1 非营利组织会计概述

1.1 非营利组织的定义 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的营运组织,我们可以根据国际会计理论界公认的,会计准则委员会明确提出的标准来看,但凡有以下特征的,都属于非盈利组织机构:①供应者提供的各种资金、财产既不指望返还,也不期望取得回报。②对外出售商品或提供服务不以营利作为目的。③不存在可以出售、转让、赎卖或一旦清算可以分享一份资产的所有者利益。

不以营利为目的,财务供应方不索求回报,其剩余资金、财产不存在明确的所有者权益的单位,我们定义为非盈利组织。在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非盈利组织有三种预算管理模式,即全额、差额以及自收自支三种管理模式。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已经得到完善,非盈利组织逐步走向市场,国家对非盈利组织的管理已逐步由行政管理转向宏观调控的间接管理。

目前,我国施行全额预算管理模式的非盈利组织化正在向差额预算管理模式的非盈利组织转变,而差额预算管理的盈利组织正在向自收自支预算管理模式的非盈利组织转变,而有条件靠自收自支运营的非营利组织已逐步过渡到企业化管理。

1.2 非营利组织会计概述 近年,登记注册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等非营利组织的数量逐年增加并且经营状态良好。这与该组织的会计管理息息相关,非营利组织会计是用于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该组织财务状况及受托责任的一种会计。它与企业会计在基础理论方面大致相同,但在组织目标和业绩考核等方面有所不同。

我们通过非盈利组织会计核算出来的数据,有利于管理当局了解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改善组织管理,提高管理水平,使各项经济业务处理有章可循;有利于审计人员诊断出组织会计核算缺点,促进其改正,提高公信度;有利于加强非营利组织会计控制,提高会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的发挥,提高会计管理水平。

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的目标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即会计信息必须符合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还要满足预算管理方面有关的单位财务状况以及收支情况的需要,这样有利于单位内部的管理。

我国现存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很大一部分单位都存有西方政府的会计行政政策,有的甚至相同,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借助外国经验并且结合我国的非盈利组织的实际情况,我们能看出我国的非盈利组织会计目标可以大体分为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具体化分析:①将非营利组织单位资产、负债的规模、构成、流动性、组织偿债能力,净资产的规模、构成及其变动情况方面的信息,向社会信息使用者反映。②将非营利组织单位收入、支出及支出差额的形成、数额方面信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并评价收支情况及业务活动的效率。③将非营利组织单位的现金流入、流出及其增减变动净额方面的信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进而帮助他们预计现金流量前景和持续运作的能力。④将非营利组织单位净资产及其变动情况、对出资和捐资使用情况的专门信息向出资人和捐资人提供,以助于他们作出是否继续出资或捐资的决策和评价净资产的保全情况、持续服务的能力以及经营责任的履行情况。⑤将非营利组织单位预算与计划、业务活动种类、规模及发展情况的信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以利于会计信息者评价业务活动的成绩和进行社会、经济的决策分析。

2 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现状及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30年间,伴随着许多知名公益事业的发展,中国非营利组织也获得了迅速发展。其会计核算也随之日益成熟,但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2.1 缺乏资金监管机制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非盈利组织缺乏科学会计监管机制,内部财务经营管理状况也不是很理想,体制、机制也相对不健全,再加上缺乏自律能力,致使一些机构出现偷税漏税、私分钱财等行为,甚至一些机构出现私吞财务等事件,严重损害了内部核算管理的公信度。

2.2 资金渠道狭窄 非盈利组织因为没有政府的强制性与课税权,因此不能获得丰厚的利润,只能依靠社会的捐助与政府的拨款进行活动的开展。现阶段由于非盈利组织不能够独立谋求自身的发展,因此需要漫长的发展过程,甚至出现停滞,所以即便是会计核算业务也多半简单,预算、决算也大都容易,有再高的会计核算水准也只是“巧妇无米”。

2.3 会计独立性较差 由于体制机制等局限性,非营利组织依赖政府的“毛病”不可能在很短时间内改掉。政府在处理与非营利组织关系时也仍然坚持沿用旧有的思维模式进行管理,认定非盈利组织从属于政府。因此大量的非盈利组织的领导,都是由政府进行委任,编制也由政府核定,大部分人员也由政府进行监管,资金的来源也自然出自政府财政拨款,俨然成为了政府的下属部门。这样的结果就会对核算的独立性造成一定的影响。

2.4 专业财务人员素质不高 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工作人员主要有三类,一是专职人员,二是兼职人员,三是临时工或志愿者。目前,非营利组织专职人员的规模一般都不是很大,兼职人员与志愿者的比例也不乐观,财务专职人员更是不多,这说明大部分的非营利组织的规模都不大,使用的专业人员较少,而且很多人的业务能力也不强。很多非营利组织面临着难以吸引或留住财务人才的问题。在决大多数自上而下的非营利组织中,基本的财务工作人员几乎都来自政府机构,其中有许多是从一线退下来的离退休人员返聘上去的,在很多自下而上的非营利组织中,没有或几乎没有固定的人才渠道,定员和编制都极为有限,主要依靠志愿者进行财务核算。中国现行的人事制度上的壁垒限制了优秀人才进入非营利组织,使得其发展特别是财务核算前景令人堪忧。

3 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发展建议

3.1 遵守真实性原则加强建设公信力

3.1.1 通过建立、完善法律法规的形式,对一般公司、企业进行强制性的非盈利组织定期披露各项财务信息的手段,使非营利组织能自觉公开财务信息。对财务信息进一步细化,做到让组织有能力以最低成本披露最重要信息。由政府渠道牵头作用,统一的对非盈利组织进行财务信息报告,以此来方便社会公众查阅。

3.1.2 加强会计核算监督管理。监管是确保信息可靠、透明的有效措施。其监管是全面的深入的,因此需要加强领导部门、会计、审计部门的监督。更要加强媒体等第三方的监督,许多事情已经充分说明媒体监督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还要加强第三方评估,引入社会中介的专业力量,强化对非营利组织财务信息的审计。从而建立良好的公信力,促进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

3.2 加强非营利组织会计的财务资金运营的管理 我国的非盈利组织机构按照国家的规定,只需要交纳经营结余部分的所得税即可,其余的收入均可免税。所以财务核算的重点在于收入与支出费用的管理。建立与完善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制度及财务预警体系,引入财务预警指标测度,迅速察觉并调整管理信息系统就变得十分重要。一是设计财务预警的监测指标,二是规定财务监测指标的预警值,然后计算各指标的预警指数,三是在规定监测指标权重的前提下,计算财务预警指数,加强收入费用分配与管理。

一方面是收入分配。在组织经济管理中,收入分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否保证收入分配的效率,决定了组织管理的有效性。收入管理时还应处理好自创与外来收入之间的矛盾,这样既能解决非盈利组织资金不足的情况,又能充分利用法律和政策的优惠渠道进行改革。但是由于非盈利组织的收入是为实现社会上的闲散资金,便于整体管理,因此地位不容忽视。

另一方面是支出管理。非营利组织的支出是用于其生存发展和开展业务活动的血液,以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而发生的资金耗费,会使其服务潜力凸显。要确保其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财务管理的科学性,支出费用的管理是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另一个重点。

3.3 逐步转向以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 现有的非营利组织,对一些业务偏向于采用收付实现制,最主要的是非盈利组织的改革是逐步走向市场的经济活动也逐步向企业靠拢。因此,非盈利组织的会计制度也开始发生转变。但作为我国现阶段的非盈利组织的性质,不能够马上进入采用权责发生制,而是先用收付实现制进行补充。在经济社会发展下,非营利组织会计确认基础要提供具有一定信息质量的财务信息,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客观评价政府及事业单位的受托责任,以实现预算会计目标。近年我国非营利组织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会计核算制度也由收付实现制逐渐转向权责发生制。

3.4 吸引会计人才并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为了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就需要加强对财务会计人员特别是高级财务会计人员的知识培训,使其真正做到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不断提高其业务操作水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能力。其次,就是要提升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因为其特有的职业性质需要会计人员具备很高的道德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服务。

4 总结

当下,我们正处在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新时代,也正逢我国改革发展的攻坚期与深水期,非营利组织也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对非营利组织会计的研究发现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所遇到了各种问题和困难是阻碍组织向前发展的羁绊。所以一定要解决好非营利机构会计方面的种种问题,这还需要我们从实际出发,从会计工作的各个环节中继续努力钻研,这样我们才能有足够的信念去期待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更健全,核算更精确,管理更科学!

参考文献:

[1]冯君.浅谈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J].财经界,2009(12).

[2]崔国平.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经济,2011(19).

[3]孙新章.试论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J].市场周刊,2011(5).

[4]徐爱君.非营利组织会计规范体系构建探讨[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03).

[5]任然,蒲茂源,杨达.浅谈非营利组织会计[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1(05).

[6]王凤涛.试对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若干问题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1(10).

[7]赵杰.非营利组织会计问题研究[J].中国农业会计,2012(01).

[8]陈小利,刘莉莉.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监管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05).

[9]尹修.关于加强非营利组织会计监管问题研究[J].现代商业,2009(29).

非营利组织会计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非营利组织是政府体系之外,具有公共服务宗旨或促进社会福利发展,不分配盈余,享受免税优待的依法成立的组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虽然获得了较多的发展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主要阐述了非营利组织会计相关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一、非营利组织会计概念及现状

1.非营利组织会计的概念

非营利组织会计就是用于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各类非营利组织财务收支活动及其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一种会计类型。作为会计的一个分支,它与企业会计在会计基础理论方面如会计对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基本原则、基本假设、会计信息的表达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由于其组织目标、财务资源来源、财务资源分配机制、受托责任和业绩考核方面的特征,使得非营利组织会计又有其特殊性。

2.非营利组织会计的现状

在发达国家,非营利组织会计起步较早、制度比较完善,已形成了较为规范的非营利组织会计法规体系,学术界对非营利组织会计理论的研究也比较系统。尽管我国非营利组织历史悠久,但对其会计系统研究的兴起还是近十几年的事情。关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研究最近几年才正式起步,并在近几年有了较快的发展。由于研究的时间尚短,以致研究总体上还不是很深入全面。

非营利组织会计应当归属于企业会计体系。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根据国家提出的“面向社会,走向市场,减员增效,减拨经费”,以及非营利组织也需要“自负盈亏”的要求,非营利组织的经济效益指标将越来越重要,其会计核算也将逐渐从以核算预算执行情况为主转向核算非营利组织本身的经济效益为主,企业会计中的诸多原则如配比性原则、可比性原则等也将越来越多地适用于非营利组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的业务相互交叉融合,一些企业可以从事社会福利等相关非营利事项,同时有些非营利组织也可以开展经营业务,这使两者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之间的界限也变得模糊,现行《企业会计准则》所规范的内容基本一致,尤其《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更接近于企业会计准则规范,只要对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作适当的补充完善,对个别特殊问题另作专门描述,即可成为对制定企业和非营利组织具体准则或制度都有指导作用的基本会计准则。

二、非营利组织会计的使命及特点

1.使命

使命就是一个组织的宗旨、任务、即为谁服务,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使命是一套组织的价值系统,是组织行动的动力基础,是促进集体的合作意识和协调一致的基本精神,也是评价组织整体与个人成就的标准。非营利组织的使命是该组织对社会大众的公开承诺,每一项使命等同于宣言,都必须反映机会、能力和投入感三项要素,好的使命必须具有行动潜力,否则只不过是漂亮的宣传用语罢了。使命必须具备三项条件:注重本身的优势和特点;时时关注外界的机会和需求;确认自己的信念。组织的使命应力求可以实现、个性鲜明、有激励性、与众不同;应避免定位太高而难以实现。

使命是一个非营利组织对解决社会问题的公开承诺,因此较具有理想性,不易具体描述和短期达成,同时使命具有较高的想达到的意图,及令人自愿投入的价值观,属于理念层次。

2.非营利组织会计的特点

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不以营利为目的,更注重社会效益

企业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或股东价值最大化,而非营利组织是社会公益组织,主要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实现社会使命,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对组织的评价不能以利润指标衡量,应该更注重宏观的社会利益。

(>!<2)以政府拨款和捐款收入为主,兼有经营性收入

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按性质划分,大体包括四个部分:①财政拨款,包括:来自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拨款和项目经费;②社会捐赠,包括:个人、社会、企业的捐款;③服务收费,包括:会员缴费;④经营性收入,非营利组织为了最大程度地实现组织目标,维持组织自身的持续发展,在使命的约束下可以开展一定的经营性业务以获取收入,但以不损坏组织公益形象为前提。

(3)所有权特殊,不存在所有者权益

与企业不同,非营利组织的资源提供者并不是组织财产的所有者,他们在向非营利组织提供财产或资源时一般不期望收回经济上的利益。非营利组织在运营过程中获取的盈余既不归组织资源提供者所有,也不能在人员之间进行分配。

三、非营利组织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存在的问题

(1)立法层次较低

在我国现行的非营利组织立法体系中,只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而其他的法律性文件都是行政法规级别的。由于没有统一的高级别立法对非营利组织的定义、合法地位、基本权利、设立和管理、法律责任等做统一明确的规定,而目前的法律都只是就某类非营利组织单独进行规范,当这些法规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发生冲突,便会给非营利组织带来了不便和障碍。

(2)内部会计管理不利

部分会计人员素质较差,有些民间非营利组织因工作人员较少,会计人员往往身兼数职,很难专心会计工作,有些甚至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也没有进行有效的上岗培训和继续教育,

缺乏基本的会计知识。不但业务不精,法律意识不强;还缺乏必要的职业道德。不但影响会计工作的质量、降低会计工作的效率,甚至屈从领导的压力,被动做假账等。

(3)资金来源单一且不稳定,经费严重缺乏

非营利组织即没有政府的强制性和课税权。也不能通过经营活动获得丰厚利润,只能依靠社会捐助和政府拨款来开展活动。现阶段如果完全依靠非营利组织独立谋求发展,必然使其发展过程延长,甚至出现反复。非营利组织筹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的志愿性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公民才愿意捐资给非营利组织。另外,人们对非营利组织的资金管理和使用上的信任度一般较低,也严重影响筹资的进行。

(4)管理不严缺少监督

我国对非营利组织实行双重管理体制,双重管理就是指每一个组织都要接受两个单位的直接监督管理。其一是该组织所在行业和部门的主管机关或者被授权的组织,即业务主管单位;其二是各级人民政府的民政部门,即登记管理机关。但是非营利组织一经注册成立,业务主管部门和登记管理机关便很少进行监督和检查,平时只是口头要求。

2.加强与完善非营利组织会计的对策

(1)完善非营利组织会计法规体系

建立非营利组织法规体系,完善非营利组织管理机制,是实现非营利组织健康发展的根本之策。非营利组织会计的健康发展,需要政府必要的支持和扶持,通过一定的政府支持和扶持,在合作中引导、帮助其健康成长,可以有效避免不良势力对非营利组织的渗透,更好地引导广大非营利组织会计在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下开展活动,在法制规范的轨道上健康有序发展。

(2)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加强对会计人员尤其是高级财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财会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使会计人员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提高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思想道德品质。会计职业的特性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道德素质。当前,造假等违法行为多是会计人员在单位负责人的强令、胁迫、指使和授意下实施的。所以,如果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得不到提高,那么就会上顶不住压力,下挡不住诱惑,从而导致造假的发生。

(3)建立严格、透明的、完善的财务报告制度

中国非营利组织会计公信度不高、筹资能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与自身不完善的财务制度有关。财务的透明度是树立非营利组织公信度的基础,如果没有严格和透明的财务制度,那么非营利组织会计的廉洁性就无法得到制度上的保证,那也就无法吸引更多的社会捐款和赞助。因此,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应按照有关法律对财务制度的规定和要求,建立完善的财务报告制度,向有关政府部门报送组织的财务报表,接受政府的监督和检查。

(4)提倡捐赠、鼓励创新

在我国,党和政府的动员和宣传能力是无与伦比的。因此,如果政府能够在公民道德的教育中大力提倡志愿捐赠、志愿服务的精神,同时积极鼓励非营利组织的竞争与创新,就将能够培育出一种民间的良性循环。

总之,我国的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这就需要政府的扶植与培养,如前所述,在当前阶段,政府的主要作用就是改善对非营利组织的行政管理体制,这也是公共权力分散化,社会化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赵建勇戚艳霞:《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张纯:《非营利组织理财》,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3]赵健:《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若干问题探讨,财会月刊,2006.1

非营利组织会计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8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3-0139-01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是会计专业高年级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是我国目前会计改革重点关注的议题之一。截至目前,我国政府会计及管理体制仍处于改革探索阶段。非营利组织会计在公立非营利组织会计这块已经迈开改革的脚步,财政部2010年12月31日颁布《医院会计制度》,2011年7月1日起在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执行,自2012年1月1日起在全国执行。

一、《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不够重视。一般二本院校《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开设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在目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环境下,大多数同学忙于准备研究生、CPA、公务员等各种考试准备中。由于会计是一门实务性与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很多用人单位在招人时往往都要求有工作经验或者有经验的优先录取,所以,即使部分不参与各种考试的同学也在课余时间忙于兼职,甚至不惜逃课在外面兼职。这些都严重分散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精力的投入。

(二)《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涉及知识面较广。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涉及会计学、财政学以及公共管理等多学科知识。会计专业的同学一般具有较扎实的会计基础理论,但是,对于财政学等相关的知识相对比较欠缺。加上学习投入不足,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有一定难度。

(三)《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知识更新速度较快。“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一词在我国目前还是理论研究领域使用较多,在实践中,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沿用的是预算会计,反映的是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宏观管理信息系统和管理活动,主要是反映和监督财政总预算及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情况。随着我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预算会计所依附的财政体制、预算管理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使得会计主体,资金流转等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课程内容也必须不断加以调整、更新。

(四)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的引入问题。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在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领域大多采用权责发生制。新西兰是世界上最早在政府会计与预算中引入权责发生制的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其改革已趋成熟,是在政府会计和预算中采用权责发生制比较完全、改革比较彻底的国家。其他如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英国等都已在政府会计及预算领域引入权责发生制或者修正的权责发生制。目前我国只有已经出台的《医院会计制度》以及还在征求意见稿阶段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明确会计基础是权责发生制,而政府会计还是收付实现制。采用权责发生制这一会计基础是大趋势,所以在教学中涉及政府会计相关内容讲解比较繁琐,既要考虑现行制度的实际情况,又要兼顾改革的大趋势。

二、教学改革对策

(一)使用比较教学法。比较教学法就是把彼此之间具有某种联系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起加以对比分析,以确定异同关系,帮助学生认识其本质差异。在《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课程教学中使用比较教学法,比如财政总预算会计部分涉及财政性存款的账户管理制度——国库单一账户制度,以及在国库单一账户制度下的财政支付方式——财政直接支付与财政授权支付部分内容,把预算单位部分的核算加以比较。这样,关于财政总预算会计的财政零余额账户存款、行政单位会计的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以及财政应返还额度等内容就清晰明了。在政府会计核算基础的问题上,可以与企业会计的权责发生制进行比较,也可以与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国外政府会计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思考。在行政单位会计部分,可以比较事业单位中与财政资金流转有关的内容;而事业单位的业务收入又可以与企业会计进行比较。这些都是会计核算中微观角度的比较。通过这些比较,既可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也可以巩固以前的会计基础知识。

(二)结合最新理论动态,使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是指具体的事例,即来自于现实的、真实的、有环境的、有情节的第一手资料,案例教学即为具体事例教学,是指教师教学过程中本着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的宗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案例为内容,通过教师设置案例,学生分析、评价案例,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一种互动式教学模式。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由于主要反映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很难有象企业会计那样成熟的案例。因此,在案例选取时可以选择紧跟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改革步伐,及时将最新动态反映在教学中。比如,《医院会计制度》颁布后,可以以新旧《医院会计制度》对比进行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围绕主题查阅文献,提出本小组观点,每组安排一位同学负责演讲汇报。这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

(三)将专题讨论引入教学过程。一般本科教学都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在下面被动接受,这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会计专业的同学在高年级时大多已具备较深的会计理论基础,可以就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中改革呼声较高的部分单独作为专题,提前让同学们查阅资料,用自己已有的专业知识来解决问题。比如权责发生制基础问题,可以在开课之际就作为专题布置下去,让大家有个准备的过程。单独安排一到两次讨论课。这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邀请实务工作者作专题讲座。会计学是一门实务性与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的理论工作者。《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由于涉及的领域特殊,学生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流转过程非常陌生,也很抽象。加上现在都是大班教学,很难安排去政府机关进行实地考察。因此,可以邀请实务工作者就财政资金流转,国库集中收付的具体操作过程进行讲解,学生对实际工作中有什么疑问可以现场提问。这样可以避免纯理论教学的枯燥,也为学生今后学以致用作很好的铺垫。

(五)改变考核形式。长期以来,本科学生的教学考核基本都是最后一次考试定成绩。目前虽然已经采取平时成绩30%加期末成绩70%的形式,但是,最后的考试还是占主要部分。这不利于调动学生日常学习的积极性,因为考试可以最后突击复习,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可以变更考核形式。加大平时成绩比例,如平时占50%,案例研究与专题讨论(或者只选其一)占10%,期末占40%。这样就有助于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避免应试教育,更重视学生的能力与态度,也可以引起学生对课程学习的重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