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范文第1篇

(一)一字一句总关情

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汪曾祺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可见,汪曾祺有着一种深厚的故乡情节,有着一颗超然自在的心,所以他能从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咂摸出滋味来!

汪曾祺是满怀着自豪和喜爱之情来介绍家乡高邮的咸鸭蛋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样平淡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这是写家乡鸭蛋的声名远播。“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这是写家乡鸭蛋的与众不同。“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这是写家乡鸭蛋给人之惊喜。在说到家乡鸭蛋的历史时,作者用清代诗人袁枚《随园食单 菜单》来作证,说明是“老品牌”“老字号”了。汪曾祺还引用了唐代诗人元稹在《离思》中的著名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大材小用”诗句,来表达对别处的咸鸭蛋不屑一顾。“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通过与北京的咸鸭蛋对比,使作者对故乡咸鸭蛋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

再看汪曾祺是怎样写食用咸鸭蛋的:“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动作、声音、颜色的形象描绘,让读者和作者一样感受到那一刻的动感与,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同其感。鸭蛋“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这种拟人的手法,赋予鸭蛋以人的美,幽默之中表现出作者对家乡鸭蛋的喜爱之情。不仅如此,文章结尾作者还细腻地、兴趣盎然地描写孩子们用蛋壳装萤火虫,我们从中不仅看到了孩子们的聪敏与童真童趣,更体会到了汪曾祺对童年生活的深深眷念之情及对家乡的浓浓热爱之情。

(二)平淡生活都是诗(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

汪曾祺师从沈从文先生,深受沈先生亲切、素淡抒情之风影响,形成了自己平中显奇、淡中有味的特征,如剧作家沙叶新评价的一样“字里行间有书香味,有江南的泥土芳香”。

《端午的鸭蛋》写的内容不过是端午的风俗及家乡的咸鸭蛋等生活中的小事,但我们品味到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美妙滋味,理解到的是日常生活富含的生活情趣、人生意味。原来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不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才算真实体验到了生活的滋味。我们理解了这个文章的主旨,更佩服汪曾祺为我们揭示的生活真谛,于是一切浮躁便没有了,不满的心都会安静下来,悠然恬静,进入到如作者一致的闲适自在的境界中来。对于学生,这个主旨和道理,如果他们也体会透了,那么他们的收益将受用终生,至少他们不会看淡自己平常的生活,会努力体味生活的乐趣,最直接的效益是他们的写作有了无穷无尽的素材。

所以,我们读《端午的鸭蛋》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读懂文章的主旨。这是本单元我们学习民俗文化的终极目标,即让我们的孩子热爱自己平淡的生活,热爱家乡有情有趣的文化。家乡童年永远是一个人生命时空中的至爱。

(三)魅力四射的语言

汪曾祺是一位语言大师,他追求自己在语言上形成的特点: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他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他的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也真是无处不在呀!细嚼他文章的语言平淡中就有着许多可品可尝的滋味。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杂夹”句让人严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至于在文中偶尔出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的古汉语,点缀其间,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

以上三点,是《端午的鸭蛋》体现出来的最突出的三个特征,教材因此在“研讨与练习”处设计了相关的三个习题,我的理解和教学设计都是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的。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2.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的韵味和情致。

3.通过对传统民俗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操,并且形成自己对民俗的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2.理解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蕴涵的人生情趣和诗意之美。

[教学方法]

自主、研讨、探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除夕、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等都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现在已到五月,那谁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呢?我们过端午有哪些习俗呢?别人又怎样过端午的呢?今天,我们来看看江苏作家汪曾祺的家乡是如何过端午的。作者有情有味地写高邮的鸭蛋,又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呢?(板书《端午的鸭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端午方面的信息,教师适当补充,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1)端午的来历:纪念屈原说,驱邪避毒说……

(2)端午的习俗:①作者提及的有: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含鸭蛋)。②我们还知道的有:赛龙舟,食粽子,佩香囊,悬艾叶菖蒲,上山采药(卫生节),悬钟馗像。③本地的习俗是:食粽子,悬艾叶,接已嫁姑娘回家。④我家是这样过节的。(由2~3名同学介绍。)

设计目的:①让学生明白作者的写作思路:一般习俗特有风俗家乡特产(鸭蛋)。②丰富知识面,锻炼搜集能力。③关注自己的生活,引起学习兴趣。

2.交流搜集的有关作者的信息。

(1)作者其人。

(2)文风:平中有奇,淡有中味。

(3)语言追求。(课后“研讨与练习”有明示,共三点。)

设计目的:①简单了解作者。②为突破本文重难点作准备。

3.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录音,学生听读,勾画字词的同时注意体会以上特点。

4.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2)作者为什么用“端午的鸭蛋”而不用“高邮的鸭蛋”作题目。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后明确:①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仅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心理,反映了人们对儿时一切的眷恋,对家乡的热爱。②文中虽花了不少笔墨盛赞故乡高邮的鸭蛋,但为了突出端午节的故乡风俗,同时,端午的鸭蛋是“我”体味到滋味最美的时候,所以用这个题目。

设计目的:让学生关注文本,明白表现主题需要一个具体的东西(物和故事),并需要突出出来(题目,重点笔墨)。

(三)精读课文,体会感情

1.合上课本,凭记忆复述高邮的咸鸭蛋有什么特点。(同位合作完成)。

2.请以“这是____________的鸭蛋,因为_________(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这样的句式来体会。

例如:这是声名远播的鸭蛋,因为上海的店里都特别标明。

学生发言:①名声远播,肃然起敬,特别标名。②与众不同,出双黄的,成批输出。③令人惊喜,两个黄,滋味鲜美。④历史悠久,袁枚的书。

3.作者是带着怎样感情来向我们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高邮咸鸭蛋的呢?

小组讨论后用二个词来概括,教师和学生研讨,选择最合适的两个:自豪、喜爱(板书,填在上表中)。

4.教师小结,学生再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设计思路:研读文本,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这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工作。我们的设计一要简单明了,二要抓住本文特征,三要学生能合作并提高学习技能。

(四)品味语言,感受情趣

1.从文中找出喜欢的句子,细心品味语言的精妙,并体会语言特点。(结合课后练,要求学生每条都有例子。)

2.四人一组交流,读一读,品一品,说说感受和理由。准备推荐一个代表本组发言。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归纳。

(板书)语言特点:

(1)平淡有洁――读起来亲切自然。

(2)方言入文――作者脱口而出,直率朴素,有地方味。

(3)带有文言色彩――增添书卷气和典雅之美。

(4)有点幽默――引人入胜。

设计思念:精心设计,突破难点,提升品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起引导促进作用。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联系生活,模仿原文的情趣和语调,描写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500字以上,班内展示,公众评定得失优劣。)

2.课下搜集几首有关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春节的古诗词,记一记,背一背。

设计目的:写平淡生活,“小叙事”,“真情趣”,让学生懂得生活,热爱生活。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又能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

(六)课后反思(略)

作者简介: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范文第2篇

初中语文说课稿范文一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而本文又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

一、学情分析:

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疏远的话题,他们深受西洋和港台文化影响,缺乏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更加不知道如何欣赏传统文化。因此,面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现实,他们需要恰当适时的引导。

根据本单元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对本文做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能力目标】: 1、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讲述见闻,有条理地发表见解。

2、学习诵读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

【情感目标】: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传统习俗蕴涵的情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二、教法与学法:

如何让学生学会品味传统习俗文化呢?还是那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过节习俗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以情趣二字为切入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逐步从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最后上升到初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度。

与教学过程相照应,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教法:导入阅读拓展

学法: 归纳复述搜索整合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

三、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首先向学生出示食物图片,让他们猜猜这些食品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一些传统节日的风味小吃。此环节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归纳复述知识的能力。

2、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意图: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索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

(2)谈谈你还知道哪些端午习俗?这些习俗的缘由是什么?

意图:问题一可以让学生广泛涉猎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分享课前查找的资料信息。

问题二让学生对端午的认识从粗浅了解转向探究根源,可以说是对文史地哲等知识的一个汇总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此环节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完整准确,语言生动地讲述见闻,完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3、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汪曾祺是语言风格的语句,反复朗读品味。

例如:1、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就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2、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

如何让学生学会品味文章的情趣呢?先让他们反复朗读,并抓住关键语句赏析。如所食鸭蛋多矣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几处,或在平实的白话中穿插颇具特色古汉语,或大词小用,给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此处可以让学生模仿古人的口气朗读。

又如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确实是好,我实在瞧不上。等几处都较为明显地运用了江浙方言,显得非常生动亲切。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投影一段《胡同文化》里的文字,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这是一段京味十足的语言,特别是一个嘿字,把北京人恬淡知足,悠然自得的神情描写得活灵活现。从而让学生真正领会汪曾祺的文章里运用方言的妙处。

可见,感悟文章情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诵读。我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4、回归生活,分享体验

我们之前让学生回归课本,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情趣,理解传统习俗渗透的一些民族文化和乡土情结。现在再跳出课本,进行拓展延伸,说说传统节日中类似这样颇具情趣的小事。本环节教师先抛砖引玉,投影一段文字,再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各抒己见,在合作互动的过程中分享体验,感悟生活,感受到民俗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5、创设情境,深刻反思

思考: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

江陵端午祭是韩国农耕社会时期祈求丰年,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祝祭活动。在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而这些都是具有韩国地方特色的。韩国方面对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视,1967年将其列入国家重点无形文化财产第13号,并拟于20xx年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世界无形遗产,学习本文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此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使他们对中国传统习俗、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对文本进行赏析品味,最后跳出课本,关注社会,反思生活。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范文第3篇

技术,这里指在实践活动中直接应用的知识、技能和操作方法。运用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就是指导学生积累知识,掌握解决学科问题的方法。而艺术是指高明的方式方法,也指独特优美的形式。教学中即是运用高超的技巧、高明的方法艺术性的处理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美国的《企业家》杂志把企业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能够辨识和了解消费者都不清楚的消费需求,他们具有创造性,永远走在消费者的前面;第二类是能够辨识和了解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急消费者所急;第三类是只按照订单生产货物,其他的都与我无关。

很显然,如果我们把第一类人比作具有创造性的“建筑师”,那么第二类人则是掌握了一定熟练技术的“泥瓦匠”,而第三类则是不折不扣的“搬运工”。

从“泥瓦匠”到“建筑师”是一次升华,当然也是一个艰难的“破茧化蝶”的过程。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中,教师首先要做一位优秀的“泥瓦匠”,遵照学生认知的心理规律和学科规律,运用熟练的教学技术从课堂的学习结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问题设置等方面进行精心设计;然后就像一名“建筑师”那样灵活而艺术性地指导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

一、 技术性地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

1. 合理的学习结构。建构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皮亚杰和布鲁纳认为,“结构”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和掌握“结构”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发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过程,就是促使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语文学习是一个是极具个性化的心理活动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的教学就必须根据学习主体的心理发展规律来开展教学,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考虑,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下,语文课堂的学习结构大致可以作如下表述:自主学习(导学与自学)――自发研讨(研讨与探究)――自我评价(巩固与运用)

于老师把《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的学习结构设计为:自主先学――合作助学――质疑问学――检测促学四个环节。在突出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的前提下,尊重学习规律,结构简明流畅。

2. 适切的学习内容。在语文学习内容的确定方面,我们要在遵守“以学生而定,以文体而定”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所要实现的目标,综合考虑内容、写法、语言等,紧扣语言的积累,语言的理解,语言的表达这些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

于老师在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确定了以下的学习内容:

自主先学环节通过学生读书解决了阅读中的字词障碍,如肃然起敬,囊萤映雪,莫名其妙等。对文章进行了整体感知。

合作助学环节通过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两个问题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了深度分析,针对本文的语言特点进行了重点品析。

质疑问学环节时,于老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应对学生的课堂生成,引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3. 恰当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无疑是贯穿整个活动式学习过程的主要学习方式,但是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读书、写字和说话等也是语言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所以我们要根据学习目标的不同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

从《端午的鸭蛋》学习内容的确定可以看出,第一、二两环节分别侧重于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而在品味作品的语言特点时则强化了学生的读书训练,在读书中分析、理解和品味语言的含义和美感。整个学习过程中还贯穿了学生的小组交流、班级交流和师生交流,重视学生的说话训练,在说话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 精当的问题设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分为预设问题和生成问题,问题预设的精当与否直接影响学习效率的高低。

于教师在执教《端午的鸭蛋》时根据每个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在活动的各个环节巧妙地预设了以下学习问题。

自主先学环节:⑴在文中圈点勾画重点字词。⑵作者家乡的端午有哪些风俗?⑶小小的咸鸭蛋为什么值得作者津津乐道呢?

合作助学环节:⑴文章对小小的咸鸭蛋如此津津乐道,有什么“味”外之“味”吗?⑵哪些言语元素使汪曾祺的语言别有韵味呢?

质疑问学环节:⑴题目是“端午的鸭蛋”,为什么文章花大量笔墨介绍端午的风俗?⑵文中引用袁枚的《随园食单》有什么作用?

以上问题的设计由基础到能力,由内容到语言再到作品的主旨,从整体感知到问题研讨再到质疑问学,呈现出螺旋式的层层递进的过程,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特点。

二、 艺术性地开展学生的学习活动

语言学习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语文课堂是一个生动、活泼,弥漫着文学和人文气息的课堂。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进行艺术性地指导、引导、点拨和启发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

1. 要根据学情和文本,艺术性地设计能够引发学生对文本或生活进行深度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供课堂上择机使用。于老师在质疑问学环节所设计的两个问题就很有艺术性和挑战性。分别从文章的内容和写法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思考,明白汪曾祺选材的深意。文章花大量笔墨介绍端午的风俗是为了精心铺垫,渲染节日氛围,突出鸭蛋的丰富内涵。引用袁枚的《随园食单》是为了印证家乡的鸭蛋质细油多,历史悠久,同时增加散文的文化厚度。

2. 要敏锐地捕捉学生课堂上的生成问题。在生成问题的导学方面,于老师给我们作出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一是在语言品析中,抓住了“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一句进行了品读的指导,从“吱”字的不同读法中让学生理解其义,体会其神,领会其情。二是在学生质疑问学的环节中,有位学生提出了既然汪曾祺不喜欢袁子才这个人,为什么还要引用他的文章的问题,很有研究的价值。教师机智地加以处理,引导学生再读文章的相关段落,通过信息的筛选和整合,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范文第4篇

一、精彩的导入是首要环节

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彩的导入非常重要。当然,导入语的设计要根据教材、教学目的、内容、设备和学生兴趣的不同而设计。

1.提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些课文可以通过设计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我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我们校园的花草树木,冬去春来由黄变绿;那美丽的小燕子,为什么春天来,冬天走。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这些大自然的奥妙,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介绍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些课文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蜡烛》一文,可先介绍:一根蜡烛很平常,但这是45年前他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在这个炮火连天的环境和氛围中,蜡烛有了它特殊的意义。这让学生感受到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

3.采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借助多媒体的优势,将板书、图表、动画、音乐融合在一起,以图、文、声、色及动态演示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教师点拨,生生合作的中间环节

1.教师点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功的课堂教学,并不在于教师精彩的讲解,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学到知识,提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像一个技艺高明的“导演”,善于从内容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不疑处激疑”,引导学生再看书,深思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动脑、动口、动手,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教师进行点拨、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向着有利于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最后达到“拨云见青天”的效果。

《端午的鸭蛋》一文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饮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蕴涵的文化意味和浓郁的民俗风情。对初中生来说,理解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不算太难,关键是如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欣赏本文独具特色的语言,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浓郁情感和文章蕴含的生活情趣。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启发学生: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这么多的习俗,他为什么偏偏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呢?换句话说,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作者大写特写呢?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找答案,以此作为全文的突破口,问题一提出,学生显得非常兴奋,讨论热烈,主动去探寻答案。

2.通过生生合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体现出不同的层次感。对于一般难度的问题,让学生轮流发表看法,使每个成员得到同伴的尊重,既增强了小组的凝聚力,又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合作的气氛更加浓厚,为后面解决难度更大的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提高学生对解决高难度问题的兴趣,可由学习小组长提示有关的思路,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说出一些看法,避免成了少数基础好的学生的“天下”。通过生生合作,基础差的学生受到关注和帮助最大;基础好的学生在解释自己的答案时表现出“小老师”的特有神采,个体进步也是很大的;中等生根据自己的“势力”,往往追随基础好的学生,督促基础差的学生,使自己也得到进步。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课堂结束的艺术,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另一重要环节

语文课上,教师精心设计课堂结尾,讲究结束的艺术,能够保持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例如,我在讲《海燕》第一节课结束时,布置的作业是:熟读课文,下堂课,学习小组之间进行朗读比赛,看看哪个小组读得好,我还要给各小组录像。

第二天课间我来到教室,看到学生正在进行朗读比赛。上课铃一响,学生很快安静下来,脸上洋溢着喜悦,朗读比赛十分顺利。事后,学生反映:朗读比赛那天,同学们个个兴奋得坐立不安。其中一位学生对我说:“当您走进教室的时候,有一种莫名的跃跃欲试的兴奋涌上心头。”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感能力;生活体验;语文味道

在初中语文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引领学生步入精彩的语文世界?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了一番反思,现小结如下,权且抛砖引玉,与各位同行商榷。

一、品鉴文本语言, 培养语感能力

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世界文豪高尔基指出:“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文学理论家刘勰则曰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可见,阅读教学离不开对语言的揣摩、品味、鉴赏,进而领会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的。《标准》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坚守“以读为本”的原则,咬定文本不放松,组织学生充分朗读文本、触摸文本、熟悉文本,在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抓住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语言加以咀嚼、品味、赏析,通过揣摩、想象、比较等多种形式进行感悟与体验,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表现力和生命力,进而达成理解文章主旨,领略艺术特色的教学目的,实现培养语感能力、提高审美情趣、丰富精神内涵等多元化目标。

任何文本总是由一定的言语材料遵循一定逻辑规律组合而成,它外显为一定的语言文字形式,内含着一定的思想情感。平淡的语言中蕴含着韵味与情致,正是《端午的鸭蛋》―文的语言特色。笔者在引导学生欣赏文本语言时就曾抓住“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 有的秀气”等句子引导学生自主欣赏,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说说值得玩味的地方在哪里。 有的学生甚至连文中带有浓厚感情的感叹号也不放过, 能够言之凿凿地讲出一番让人口服心服的道理。

二、唤起生活体验, 引发阅读期待

《标准》中有样一处阐述提及了阅读期待:“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期待,是一种探究未知、迫切求索的心理状态,它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也是阅读教学得以有效展开的前提条件。阅读的动力来源于浓厚的阅读兴趣。布鲁纳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当学生对阅读材料产生了一定的兴趣,阅读这种活动才会真正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阅读才会更有意义,才会走向成功。任何一种语文能力的获得与提升都离不开读。读,既是一种语文学习基本能力,也是一种学习语文的根本方法。因此,在阅读教学初始阶段,如何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应当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与积极探讨。

譬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笔者首先运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姹紫嫣红、争奇斗艳的春花,聆听悠扬婉转、悦耳动听的鸟语,借此激起学生对美好春天的无限向往,然后趁热打铁,引导学生乘兴阅读朱自清先生的经典美文,与学生一同流连于优美的字里行间,最终获得阅读期待与审美心理的满足。再如,教学汪曾祺《端午的鸭蛋》,上课伊始笔者首先问学生你们知道端午节是什么时候吗?为什么在我国民间一直流传着这个节日?端午节各地有哪些习俗?当学生兴味盎然地述说端午节的具体时间、历史渊源及赛龙舟、吃粽子、插艾草等民间风俗时,生活的场景已经浮现于他们的脑海,此时笔者就顺势导入新课: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一起走进江苏高邮人的端午节去感受那里淳朴、浓郁的民俗风情吧。实践证明,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是阅读教学得以顺利展开的序曲,是阅读教学走向成功的前奏。教师要善于通过多种途径,引发阅读期待,将感情融入到朗读活动之中,引领学生步入想读、爱读、乐读、会读的境界。

三、演好“对话”之戏, 突出语文味道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陶瓷工业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景德镇陶瓷大学;中国陶瓷工业协会

陶瓷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