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食堂企划方案

食堂企划方案

食堂企划方案

食堂企划方案范文第1篇

在食品生产企业中广泛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大力宣传道德模范和抓好食品安全的诚信典型,引导食品生产者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开展职业操守、行业规范集中培训活动,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食品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为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三个名城”、争创全省转型升级示范区、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迈进奠定食品安全领域坚实的道德支撑。

二、主要目标

2013年7月25日前,全市范围内从业人员达到60人以上的食品生产企业建成本企业道德讲堂(连锁经营企业和集团可以共享一个道德讲堂),其他食品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本企业道德讲堂。

通过道德教育,全面排查梳理并着力解决食品生产企业存在的不讲诚信问题,力争使食品生产企业的主体责任得到有效落实,整个食品生产行业的自律水平和诚信意识得到明显提升,群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督的积极性得到明显增强,全市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高。

三、组织形式

(一)规范讲堂建设。按照有固定场所、有健全机构、有经常化活动、有齐全资料、有明显成效的“五个有”标准建设好食品企业道德讲堂。在专用或共享的场所设立“道德讲堂”,讲堂门口必须有统一的道德讲堂标志牌,讲堂正前方必须使用固定的或者卷帘式的格式背景,讲堂内四壁要张贴道德箴言、修身经典、模范画像等,营造道德文化氛围。

(二)突出讲堂主题。食品企业道德讲堂主要对象是隶属于本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员工。讲堂要紧扣“依法依规,诚信立业”主题,以倡导企业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对食品安全有效负责、诚信经营等为主要内容,切实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文明素养,争做践行公民道德建设表率。

(三)优化讲堂流程。按照作一番省身、唱一首歌曲、看一部短片、诵一段经典、讲一个故事、作一番点评、送一份吉祥等“七个一”基本环节实施,每月讲堂至少开展1次活动。道德讲堂主持人要坚持“七个一”流程,精心策划好每堂课内容,并做好宣讲资料、音像图片的收集归纳保管;宣讲员要专心备课、用心讲课、精心评课,使道德讲堂真正成为食品生产企业从业人员提升素质、铸造品德的又一场所。

四、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各单位要充分认识活动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成立相应机构,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周密部署,各市(区)局食品科要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精心制定工作方案,指定专人、明确任务、抓好落实,并于7月24日前汇总本辖区食品生产企业道德讲堂备案表(见附件)上报市局食品处。

食堂企划方案范文第2篇

3月29日上午,贵州织金县八步镇小学生食用营养餐后出现大批身体不适的症状。就此事件,官方称之“疑似食物中毒事件”,并进一步解释为“群体性心因性反应”。

而多方证据表明,中央财政资金补贴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经过多次走样与欲说还休的幕后操作,或已变成地方及学校当事领导的利益奶牛。

“疑似”食物中毒事件

3月26日早上,织金县八步镇土锅村10岁女孩林婷,平生第一次吃到带商业包装的食物,而且还是免费的。但紧接着到来的,则是她平生未曾经历的三次住院。

今年年初,织金县推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后,3月23日八步镇中心小学组织招标,一家所谓名为“山花牛奶集团织金总的企业”中标。据此前《毕节日报》的报道,该企业经严格资质准入审核和公开竞标后,负责八步辖区1所中心小学和16所农村小学4782名学生每天3元钱的配餐供应。

三天以后(3月26日),星期一早上9点45分,土锅小学(农村小学,八步镇中心小学的教学点)的第一节课下课,这家供餐企业搭配好的食物送到三年级的林婷和其他学生手里:一盒蒙牛酸酸乳牛奶、一包饼干和一只卤鸡蛋。

星期二,食品变成了蒙牛酸酸乳配金丝汉堡牌面包。之后,这两种配餐轮换交替。星期四一早,发到学生手里的还是一盒蒙牛酸酸乳和一包面包。

这个名为“金丝汉堡”的面包,制造商是郑州凯程商贸有限公司。生产日期是2012年3月1日,保质期是180天。包装上还特别注明避免高温、潮湿及阳光直射。而名为“蒙牛酸酸乳乳饮料”的牛奶,生产日期是2012年3月16日,保质期是常温8个月。牛奶盒上的代言人人物头像模糊。

吃完这些食物后,不到半小时,同学们陆续感到头疼、眩晕、肚子疼,有些开始呕吐,一个二年级的同学甚至疼得哭起来。林婷也感到“头皮疼、肚子疼”。全校学生加上学前班有129个人,被送往医院救治的有95人。

从3月26日上午10点钟开始,整个八步镇忙成一团,通往县城的道路挤满了运送学生的车辆,镇上和县城的各个医院里,也都是前来救治的学生。

八步镇有17所小学,位于镇上的中心小学的1762名学生中,有大批学生出现同样病状。其他16所位于各村的小学,有8所当天早上接到了企业供餐,学生中也同时出现上述病状。按照织金县教育局长张光品的说法,当天上午,八步镇共有“几百个学生”被送到医院救治。

林婷被送到织金县人民医院的时候,已经是3月26日中午1点多钟,在医院她输了几瓶药水,晚上被送回学校后,外婆接她回家。

但状况仍然不好,“还是头昏、恶心,只想睡觉,什么都做不了。”林婷的外婆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3月27日早上,林婷的病情依然如此。她勉强从床上爬起来,到学校上课。当天,学校的教学继续进行,同学们的身体大都恢复了。老师观察她的情况,又送她到织金县人民医院,输了一天液。3月28日,林婷在家休息一天,仍不见好转。29日早上,土锅村小学校长陈小江来林婷家看望时,她已被外婆带到八步镇卫生院看病了,一直到3月29日才离开医院回家。

医生给林婷开了一盒麦迪霉素片―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到4月1日以后,林婷的病情才慢慢好转。

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类似林婷这样反复救治的学生不少,第二天接着治疗的有7人,第三天继续治疗的有4人。

土锅小学五年级学生雷林艳,中午时被送到县医院救治,一直到第二天早上才被拉回学校。她躺在老师的床上睡了一夜,醒来还觉得肚子疼痛;六年级的学生韩友琴,她把发到她手里的蒙牛酸酸乳和金丝面包,同时分给了学前班的6岁的妹妹韩梅子。姐妹俩同时觉得心口翻、肚子疼。韩友琴被送到医院救治,晚上回家后,还把医生给她开的药拿给妹妹吃。

而值得注意的是,3月27日,出事后的第二天,八步镇上所有小学的企业供餐全部停止了。

上述时代周报记者调查的情况,与织金县教育局长张光品的说法却有不少出入。

4月3日,张光品向时代周报记者介绍,3月26日当天,只有14个孩子出现恶心呕吐等现象,当晚所有接受治疗的孩子身体都恢复了健康。

张光品强调,这只是一起“疑似食品中毒事件”。时代周报记者接触所有官方人士,均与毕节市食品安全办公室的相关通报“高度一致”,该事件与学生食用的面包和牛奶无关,属于个别学生胃肠道功能紊乱引起的群体性心因性反应事件,是个别学生因为胃肠道功能紊乱发生呕吐,造成现场所有学生情绪异常焦虑、紧张,使他们产生心理暗示,并形成不舒服的感觉。

“县市(指织金县和毕节市)的食品检测部门的结论出来了,食品没有毒。”张光品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张还称,4月4日,贵州省相关部门的检测结果也会出来。

即便未明确承认是食品安全出了问题,但政府部门的相关反映,却明确指向了该问题。

3月30日下午,贵州省教育厅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全面排查学校食品安全,并将在近期全面开展针对学校食品安全的专项检查:“织金县八步中心学校事件表明,购买成品的方式存在较大的食品安全隐患,应立即整改。”贵州省教育厅同时还要求贵州省各地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对校长、食堂人员的食品卫生安全培训。

走样的“企业供餐模式”

2011年10月,国务院决定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每位学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试点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该项计划的国家试点范围包括中国680个县(市)、约2600万在校生,其中中央财政负担160亿元。

有业内人士指出,织金县疑似食物中毒事件,是营养改善计划启动以来,首次公开呈现出来的一个案例。

贵州毕节市的织金县八步镇地处贫困山区,上文提到的10岁的林婷,还是第一次吃到带有包装的牛奶和面包。这些食物,是如何通过营养改善计划送到她手里的呢?

2012年2月29日,织金县政府下发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全县的营养改善计划启动,在这个方案中,规定了供餐模式和具体的工作流程,还详细确定了包括县教育局、财政局、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12个政府机构的权责。

供餐方式明确规定有两种:村级完小由食堂供应为主;交通不便的山村由托餐模式供餐(附近农户提供)。但各校也可以就“供餐模式、营养食谱、原料供应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在八步镇上,所谓企业,仅有深山沟中的三家煤矿。企业供餐模式似不足取,按政府规定,目前可行的仿佛只有学校食堂供应这条路。

织金县教育局长张光品向时代周报记者强调,落实营养改善计划的资金,包括三项:食堂建设、每人三元的营养餐和食堂工勤人员的工资。营养餐全部由中央出资。“全县寄宿制供餐的学生有1万多人,现在增加到了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达到15万多人,必须增加256所食堂,需要资金五千多万。但是中央下到县里的食堂建设资金只有800多万,还有食堂工勤人员的工资,一年合计有1598.3万元,这些钱要由我们自己出。”张光品说。

张光品介绍,上述地方配套资金已于3月初全部到位,下拨到20多所学校。县教育局还和每所学校的校长签订了食品安全责任书。

时代周报记者走访了八步镇中心小学、利民小学、土锅小学等学校,发现食堂建设并没有到位。八步镇中心小学从去年秋季开始建设约100平米的食堂,但至今未建成。利民小学的食堂是一间教室改成的,设施较为齐全,但八步镇镇长杨祖雄承认“严格意义上不能说符合学校食堂的标准”。

食堂未建好,而其他供餐模式不仅“积极探索”,而且已经付诸实施,即上文提到的“企业供餐模式”。

3月26日,八步中心小学在本校举行招投标会议,由八步镇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王子铭组织实施(组长由八步镇镇长杨祖雄担任),当日有四个商家进场,他们自称分别代表四个品牌:达利园、太子奶、山花和伊利,最终山花中标,八步镇中心小学与该企业签订了合同。三天后,“企业供餐模式”就开始了。

知情者称,出事后,八步镇中心小学招投标的会议记录,被镇政府领导收走。而会议记录人为该校办公室主任李龙林。

据悉,八步镇还不是最早实行企业供餐模式的。3月22日,织金县实兴乡中心小学就完成了招投标,与太子奶株洲有限公司签订了为期半年合同。规定了一周内的食谱,每天在2.5―3.5元之间浮动,5天内总额达到15元。该合同一式四份。

《织金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方案》(下称《织金县营养改善计划方案》)中规定的“企业供餐模式”的工作流程是:确定每周食谱―企业人员采购―进入企业食堂加工烹饪―留样―分餐―就餐。可见,真正的“企业供餐模式”走样变成了成品食品的供应。

“不愿花钱建食堂,又没有企业食堂可以利用,所以就探索出了这样的模式。”知情人士指出。

“企业供餐方式节省了人力物力,但是我们教育局不主导这种方式。”张光品说。

《织金县营养改善计划方案》中,规定每位学生的补助是每天3元,按照每年200天进行补助。排除贫困地区法定的其他补贴,中央财政投入一年投入给织金县每位学生价值600元营养餐。

八步镇中心小学副校长龙定富的女婿,在八步镇汽车站附近经营一家百货超市,销售了8年的达利园品牌食品。3月23日,他也参加了中心小学的竞标,但未中标。他以达利园冰糖花生牛奶、达利园小面包和卤鸡蛋配餐,竞标价格每餐2.8元,运送费用0.05元,尚余有0.15元的利润。

据时代周报记者调查,中标的“山花”提供的蒙牛酸酸乳,批发价格最多是1.33元(如从厂家发货则价格更低),“金丝汉堡”面包0.5元以内,每餐总价还不足2元。以每餐1元的利润计算,如果一年下来,该商户将会从4782名八步镇学生中赚取近10万元的利润。而且这仅仅是指提供合格的产品而言,如果是假冒伪劣的商品,利润空间就更可观了。

所以,这种走样的“企业供餐模式”提供了现成的利润空间,难怪很多人趋之若鹜。

在织金疑似食品中毒事件发生前几天,这种模式已经受到上级注意和批评。3月28日,毕节县教育局领导检查营养改善计划落实工作,提出反馈意见,营养计划应以食堂供餐为主,不应该采用企业供餐的模式,织金县教育局也于当日向全县有关学校下发紧急通知,立即停止企业供餐。

张光品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毕节市教育局的章副局长认为企业供餐的模式会让企业得到利润,影响营养改善计划的效果。“28日晚上,我们就发了停止企业供餐的通知,但是可能八步镇中心小学没有通知到。”张光品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时代周报记者的调查显示,织金县教育局还印发过学校招投标的具体方案。采访中,张光品的解释也前后不一。刚开始称教育局对此模式的态度是“不主导”,后来又称“不准搞”。

伸向补助费的“黑手”

在八步镇中标的所谓山花商,是一个神秘的角色。

生产“山花”系列奶品的贵阳三联乳业分管营销的副总经理张定奎告诉东方早报记者,该商原是经营文具的,曾与之见过一次面,以营养改善计划项目为由,取得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生产许可证的复印件。张定奎解释,一旦参与实际的竞标、开标,必须有生产厂家提供的证照原件,如果中标签约,还需要法人代表委托书,山花牛奶的学生奶项目都经过了这些程序。但事实上该商仅有其证照的复印件而已。

知情人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利民小学校长罗中能与其三哥在贵阳合作办一家企业,而山花商即罗校长的三哥。

总之,就是这样一个“冒牌”山花商,来到了3月23日招标会上。据知情人介绍,出席招标会的人有八步镇中心小学校委会的7名成员,包括校长李德品、副校长龙定富、王祖军等,还有其他16所村办小学校长和10名家长代表参加了会议,共25人。按投票多少确定中标商家。

“八步镇中心小学成立有家长委员会,这个委员会里面的人,一个都没参加招投标会议。这10个家长代表,也没有一个是八步镇上的人,全部都是农村来的。八步镇上的学生家长很多是做生意的,消息灵通,农村来的家长,很容易被蒙骗。”知情人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知情人士介绍招标现场:“伊利的就出了两张照片,没有介绍;达利园推介了产品,也没讲太多;只有山花的人口才好,介绍得很详细。”

最终,龙定富的女婿(代表达利园)中了三票,太子奶两票,伊利零票,剩余的二十票,都投给了山花。

据悉,除达利园的商外,其他三家的商都不是本镇人。

“至少大家都知道我的女婿在镇上做这个生意,如果产品质量有问题,他跑不了啊!”龙定富告诉时代周报记者。龙定富的确投了女婿一票,而关于本校招投标的细节,他不愿做过多解释。

据知情人称,疑似中毒事件发生后,该校一名领导称:如果太子奶中标,出了问题,我敢负责任;山花如果出了事,我不敢负责任。据悉,太子奶的商是一名云南来的商人,他曾带着样品来到竞标现场。

“投票结果都是私下串通好的。学校管理层内部确实有分裂。”知情人称。

而公众最大的疑惑,就是为何山花中标后,提供的产品就变成了蒙牛酸酸乳?

知情人介绍,招标会结束后,双方有约定:山花牛奶不够,供应不上的话,就用山花的花生奶来代替。据悉,市场上花生奶的零售价3元,批发价1.5元以上。

“教育局规定的精神,3块钱必须用足,也就是尽量压低企业利润。所以,牛奶和花生奶肯定是不太赚钱的。换成酸酸乳和面包,成本总共还不到1.5元钱,这样差价就来了。”

4月3日,时代周报记者在镇政府见到罗中能,他多次回避采访。4月4日中午,时代周报记者电话联系上罗中能,将上述情况向其核实,罗中能称,“我现在在贵阳,现在不想给你说这个事”。

改善计划路在何方?

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副秘书长兼免费午餐基金管委会主任肖隆君认为,这些学校领导能钻空子谋利,根源还是政府对营养计划的投入不足的问题。

由邓飞等媒体人发起、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负责资金管理和运作的“免费午餐”工程,在织金县有三个项目,三所学校共1100人,资助资金约100万元,平均一个孩子将近1000元钱的补助资金。织金县事件发生后,三所小学也被停止供餐。

肖隆君得知后很紧张,但来到学校查看后,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其中一个学校为了免疫需要,都不让我进门!”肖隆君说。

肖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三所学校的食堂完全符合卫生要求,当天饭菜取样后,会贴上标签,封存在冰箱里;每个孩子就餐之前,要排队洗手,用于洗菜的水池和切菜的案板,实行荤素分开。

平原地区,去县城采购材料,当天中午就加工出来了。西南的边远山区的物流能力有限,做不到保鲜。所以,改善营养主要还是学校食堂供餐的模式,因为各个采购制作的环节都是可控的。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金丝汉堡”面包的包装,上有温度小于20摄氏度、相对湿度小于50%的字样。从贵阳到织金县城,汽车要走5-6个小时,从县城到八步镇,最快也要半个小时。这还不算从郑州原产地过来的火车路程。

“进入春季,天气变化异常,这些食品很有可能在路上碰到情况。”八步镇中心小学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八步镇学校实行的只能算作课间加餐的方式。”肖隆君解释,“从国家层面讲,的确要考虑到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课间加餐也不违背农村学生营养改善的政策,但是,想让孩子吃饱,吃出营养―社会上下就是奔着这个问题来的,所以正餐是优先要考虑的。有条件的话,还是应该用食堂提供正餐,比如现有的小一点的伙房,也可以利用。”

所以政府不能完全依靠中央财政这部分钱(每位学生3元钱),政府实在承担不起,(可以)带动共青团、妇联、慈善总会和社会公益机构等,一起来支持。

1、4月1日,《新京报》报道,广西那坡县有学校将补助用于购买营养品,“3元营养补助被供货商套利1元”。

2、3月26日上午,贵州织金县86名学生食物中毒,疑是因为食用蒙牛酸酸乳。30日下午,专家组调查结果出炉,与牛奶无关,属群体性心因性反应。

食堂企划方案范文第3篇

最后的结果,是大部制改革占据了上风,并采取了“分段管理体制”。药监局十年之后重归卫生部直管,其背景还有为医疗改革让路,由卫生部统一规划;而药监局也获得了保健品管理的明确权限;质检总局的电子监管码却在草案二次审议中被删除;工商总局和质检总局对保健品的管理也将被明确划分。

卫生部强势归来

2008年3月11日下午,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随着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向会议作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下称方案)的说明,大部制改革正式启动。

所谓“大部制”,是指把政府相同及相近的职能进行整合,归入一个部门管理,其他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宽职能,大部门”的政府组织结构和体制机制。

正是在此背景下,卫生部实现了强势回归。方案称,药监局整体并入卫生部,是因为“食品药品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方案明确卫生部将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责任。一个细微变化是,药品法典、食品安全标准的制订移交卫生部,而药监局将与卫生部下属的卫生监督局合并,集医政、药政监管于一体。

2008年9月1日,卫生部“三定”方案正式公布,明确了卫生部管理药监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此外,卫生部“三定”方案还调整了部分职责,将综合协调食品安全、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职责由药监局划入卫生部;将食品卫生许可、餐饮业、食堂等消费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和保健食品、化妆品卫生监督管理职责由卫生部划给药监局;将卫生行业科技成果鉴定工作和多种产品的技术评估工作分别交给市场中介组织和事业单位承担。

“三定”方案还明确了相关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职责分工,卫生部的强势地位更加明显。

“三定”方案明确规定,卫生部牵头建立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负责食品安全综合监督;农业部负责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和进出口食品安全的监管;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餐饮业、食堂等消费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卫生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责任。

也就是说,除了卫生部直管的药监局外,农业部、质检总局、工商总局等相关部门在食品安全方面也要接受卫生部协调。

药监局得与失

在此轮改革中,药监局地位最为微妙,此前药监局多次遭受“腐败”阴云,在国务院直属机构中地位直线下跌,此次被卫生部收回,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早在上世纪80年代,药品监管便在卫生部辖下。至1994年,国务院授予国家医药管理局(下称药管局)颁发《药品生产企业合格证》和《药品经营企业合格证》的权力,卫生部药政局则继续负责药品审批,药企必须获得两个部门审批方可生产。药品监管陷入药管与药政的争斗中。

1998年机构改革中,新成立的药监局合并药管局和卫生部药政局,时任药管局局长任药监局局长,卫生部药政局局长邵明立(现任药监局局长)任副局长。此时矛盾依旧存在,药监局拥有药品、医疗器械的审批、注册权,负责医药企业的监管,卫生部则负责医疗机构的监管。

故此,早在主政药监局时期,基于药政、医政在监管中长期存在龃龉,一部分主要来自卫生系统的专家便呼吁,将药监局并入卫生部。事件后,两者合并、统一监管的方案渐居主导。

在卫生部的“三定”方案中,原属药监局的综合协调食品安全、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职责划归了卫生部,而将食品卫生许可,餐饮业、食堂等消费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和保健食品、化妆品卫生监督管理职责由卫生部划给了药监局,一进一出之间,药监局的监管权力由领导者变成了执行者。

而在争夺保健品监管方面,药监局同样得失皆有,获得了保健品监管资格,而保健品却被排除在了草案之外,尽管药监局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在药监局的“三定”方案中,药监局明确了内部的职能划分,设置了10个机构,并由食品许可司属下的保健食品处直接负责保健食品行业的管理。

从监督权限来看,药监局更多是负责政策制定、相关产品的审批和监管。而在下一步,药监局将按照《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和卫生部的要求来实施机构改革方案。

质检总局和工商总局配合卫生部

在《食品安全法》立法过程中,质检总局所强力推行的电子监管码被企业和最终被草案删除是最大的新闻,质检总局对食品安全的管理也因此遭到了挫折。

2005年4月,质检总局开始以多种形式推广电子监管网,该系统是对每一件入网产品标注数码信息,消费者可以通过电话、短信、网络、终端等途径查验商品真伪。

而电子监管网的监管者――中信国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由中信21世纪电讯有限公司、国家质检总局信息中心、中国华信邮电联合成立,其中国家质检总局信息中心持30%的股份。这成了后来电子监管码被质疑的焦点。

电子监管码被草案删除后,质检总局的回应是,电子监管网是应中信21世纪电讯有限公司和中国华信邮电公司的要求而成立,质检总局并无任何赢利。但这种回应反而引发了更多的质疑,因为业界人士称,电子监管码可能“将创造每年2000亿元的价值空间。”更令业界不满的是,质检总局没有任何公示就与两家企业成立公司,并且影响到多个行业的监管,尤其是在食品行业。

在电子监管码推行期间,质检总局遭到多家企业以反垄断之名,而在电子监管码写入草案后,更成了业界焦点,在草案公布全文并向全社会征求意见期间,电子监管码是受到反对最强烈的立法内容之一。

食堂企划方案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和省政府《关于切实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按照《国家食品药品安全“十一五”规划》的要求,以食品放心工程为基础,“三网”建设为重点,专项整治为手段,增强综合监管能力为保障,着眼于提升我县食品安全整体水平,为构建“平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食品安全保障。

二、创建目标

经过一年的努力,使我县食品安全工作各项指标达到省食品安全示范县验收标准,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状况较为满意。

三、创建标准、责任分解和工作措施

(一)管理体系与工作机制

1、食品安全工作有组织领导,有计划部署,有检查考核,有经费保障。

牵头单位:食安委。

责任单位:食安委办公室、财政局、主要责任部门、各乡镇(街道)。

工作措施:县食安委及其办公室加强组织领导,细化计划部署,严格检查考核;县财政局根据工作开展情况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主要责任部门成立食品安全组织协调机构,制定年度食品安全工作计划、平时按计划积极开展巡查,并有记录,年终根据责任制开展考核,奖优罚劣,能确保必要的工作经费支出。

2、建立健全责任体系。构建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体系,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牵头单位:县政府办公室。

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教育局、农业局、质监局、工商局、卫生局、经贸局、食品药品监管局。

工作措施:食品安全工作纳入政府对部门和乡镇(街道)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县政府与各乡镇(街道)及主要责任部门签订食品安全目标责任书,各乡镇(街道)与各行政村(社区)签订食品安全目标责任书,相关监管部门、各基层食品安全消费维权监督站与食品相关生产经营者签订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教育局与各县属学校、学区、镇(乡)校签订责任书,各学区、镇(乡)校与下属学校签订责任书;各乡镇(街道)、主要责任部门均建立健全内部责任制及责任追究制。

3、“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在实现全覆盖的同时开展扩面、提质、增效工作。乡镇连锁超市向较大行政村和学校延伸,“放心店”向厂矿、社区和较大自然村扩展;农村“放心店”多种形式的食品统一配送面达到95%以上;着力探索解决“无店村”的安全食品保障问题。

千万工程提质扩面及“无店村”安全食品保障责任单位:经贸局、工商局。

工作措施:完善“千万工程”政策,加大扩面、提质的扶持力度;与连锁龙头企业签订扩面提质责任书,加强连锁门店的食品安全检查;探索“流动配送车”的运行机制,基本解决“无店村”的安全食品保障问题。积极推进“放心店”连锁化改造进程。已改造为连锁龙头企业门店(包括直营店、加盟店)的“放心店”,由龙头企业采取巡访制度实现配送;其他农村“放心店”通过与放心批发企业签订配送协议实行配送。

4、加强社会监督和群防群治。健全食品安全群众监督网络,充分发挥基层食品安全消费维权监督站的职能。

牵头单位:食安委办公室。

参与单位:各乡镇(街道)、农业局、质监局、工商局、卫生局、经贸局、教育局。

工作措施:进一步整合农村公共安全监督员队伍,加强对基层监督员的指导、培训和管理;加强各基层工商所、卫生监督分所与基层食品安全消费维权监督站的沟通联系,齐抓共管做好辖区内食品安全工作;由县食安委办公室负责牵头健全落实食品安全统一举报和奖励办法。

(二)种植养殖环节

1、开展农资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农业投入品规范管理工作。鲜活农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

责任单位:农业局(其中放心农资连锁体系建设责任单位为供销社)。

参与单位:工商局、质监局、供销社,各乡镇(街道)。

工作措施:加大农业投入品执法检查力度,杜绝损农事件或因使用违禁药物引起食用农产品中毒事件。

(1)全面开展农资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一是制定《*县农资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意见》,明确农资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工作原则、建设内容及保障措施等。二是全面开展农资诚信经营承诺。年内完成与全县260家农资经营企业、20家兽药经营企业的业主签订“农资诚信经营承诺书”;继续做好规模猪场、生猪贩销户和饲料生产加工经营企业的《不使用瘦肉精承诺书》签订工作,确保应签率达到100%。三是积极引导农资龙头企业开展连锁经营。争取完成以“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标识、统一核算、统一服务”的“六统一”为标准的农资连锁经营网点180家,使农资连锁经营网点覆盖全县60%以上的乡镇(街道)和30%以上的行政村,统一配送率达70%以上。四是加强农资监管网络建设。聘请15个乡镇(街道)的农技人员作为乡镇(街道)农资协管员,在重点乡镇(街道)的主要行政村聘请村级农资质量监督员20名,逐步完善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农资监督监管网络。五是建立健全农资信用信息网络。在*农技110网、*农民信箱和*农业执法网等专业网站,录入农资经营企业相关信息,建立覆盖全县的农资信用信息平台,使农资监管信息上下互通,横向相连,实现农资信用体系网络化、信息化。六是建立健全农资经营责任制度、服务承诺制度、产品保管等诚信经营管理制度,帮助企业实现由责令规范向自我规范转变,逐步实现农资连锁经营的“六统一”要求,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农资信用等级评价和诚信度评比工作。七是积极争创全省百家诚信农资示范企业1-2家。

(2)积极组建农业产业化协会,加强行业自律。组建完善*县生猪养殖协会等行业协会,通过建立健全内部约束机制,加强行业内部管理和行业自律,进一步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工作。

(3)深入开展农业投入品专项整治工作,制定农业投入品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有计划地组织开展种子、肥料、农药、兽药、饲料的专项整治。进一步加大种子、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市场的质量抽检力度,提高检测密度,确保假劣农资不上市、伪劣农资不下田,保障农产品生产源头安全。

2、广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推进活动。辖区内主要农产品和特色优势农产品制定生产标准;完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目标任务,并抽检合格;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达到本辖区放心工程规划要求。

责任单位:农业局。

工作措施: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推进工程方案,一是年内完成制定主要农产品和特色优势农产品的生产标准并组织实施。二是积极引导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造条件,组织申报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以及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年内完成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2个以上,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或有机农产品认证2个以上,并通过上级抽检合格。通过建设,使全县主要农产品基本达到无公害要求,农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均达95%以上。

3、深入开展“千场无公害万户信得过”工程,制定活动方案,对水产养殖生产者开展源头管理培训,组织渔药和饲料监控及初级水产品的残留监控,完善整改措施,落实追溯制度。鲜活水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无公害水产品基地面积达到本辖区放心工程规划要求。

责任单位:水利局。

工作措施:一是加大水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和无公害水产品养殖规范的推广力度,加强对水产养殖从业人员进行养殖枝术、投入品管理和质量安全等知识培训力度,提高涉渔人员的质量安全意识,切实抓好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二是每年完成1~2个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到2009年10月前,全县达到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2个和无公害水产品认证3个。三是每年向*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抽样送检初级水产品检测样本3~5个。按照省政府和省海洋与渔业局的要求积极开展“千场无公害万户信得过”工程,加强水产养殖投入品管理,建立水产养殖单位、企业的生产档案,规范“三项记录”,在2009年10月前争取有6个以上的水产养殖个人和单位被省海洋与渔业局授予“*初级水产品质量信得过”证书。

4、全面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监测。依法划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指导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生产档案,严格查处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

责任单位:农业局。

工作措施:一是全面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调查,初步划定有工业污染和三废污染的区域为农产品禁、限种(养殖)区域。二是进一步加大现有无公害农产品产地,以及国家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基地环境的安全监测,加强产地环境安全评价和监管,确保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努力改善条件,逐步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的全面监测。通过产地环境安全监测,依法做好全县农产品禁、限种(养殖)区的划定,探索适宜稻米、蔬菜等主要农产品产地区域的划定。四是制订统一、规范的农产品生产档案(样本),指导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规范的农产品生产经营档案,同时,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实现农产品生产经营可追溯管理。

5、积极推进“农产品标识计划”,明确示范核心区与示范龙头企业,建立以产地准出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农产品产地标识准出制度。

责任单位:农业局。

工作措施:一是制定符合我县实际的《*县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制度》,正确引导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从事农产品收购的单位或个人建立本企业农产品标识、准出等制度。二是在2个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开展农产品产地准出示范,以此带动全县的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工作。

6、积极推进乡镇(街道)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达到每个乡镇(街道)都有一个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

责任单位:农业局。

参与单位:各乡镇(街道)。

(三)生产加工环节

开展打击违法违规生产加工食品专项行动。加大对无证生产加工行为的查处力度,基本消除无生产许可证生产加工食品行为。严厉打击黑窝点和在食品生产加工中使用非食品原料、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行为。加强巡查普测和专项抽查,年抽查、普测批次数不少于监管企业数的1.5倍。食品生产企业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健康证持有率达100%。开展小企业、小作坊综合治理。对28大类无生产许可证食品企业无证查处率100%,城乡结合部以外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建档及目录监管率100%,城乡结合部以内已进入无证查处期的28大类食品企业关停取缔率100%,积极探索城乡结合部以外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临时准产制度。食品抽检合格率85%%以上。加强食品添加剂监管,全面实施食品添加剂使用申报制度,使用申报率达100%。食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生产企业的取证率达50%。没有发生因区域性食品质量问题被省级有关部门“红色警告”和“黄色警示”通报。

责任单位:质监局。

工作措施:一是坚决查处无生产许可证生产加工白酒、乳制品、饮料、饮用水、肉制品、味精、食用油、食品塑料容器等高风险食品的违法行为;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使用非食品原料和回收食品生产加工食品以及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违法行为;坚决取缔无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食品生产许可证等违法生产加工企业。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基本条件改造,帮扶具有一定生产条件的小作坊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加强对小作坊的监管,禁止使用定量包装,限定区域销售,全面推行产品治理安全承诺书制度,对小作坊基本实现规范管理并有计划地逐年减少数量。二是加强对获证企业的专项检查和抽查工作,加大对获证企业生产不合格产品和不能确保必备生产条件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督促获证企业持续保持和改进生产条件。三是对食品生产比较集中及质量安全问题比较突出的区域,开展区域整治,进一步完善区域监管责任制。四是严格食品市场准入,组织开展强制检验和专项抽查,强化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使用添加剂备案制度。加大监督抽查的力度和覆盖面,使抽查基本涵盖所有食品种类和应抽查产品;对肉制品、乳制品、豆制品等高风险食品,加大抽查的频次,通过抽查及时发现问题。对容易出问题的重点行业、重点地区、重点企业加强跟踪抽查,集中精力解决重点隐患,对重点关注产品进行跟踪监督抽查,及时公布抽查结果。大力加强产品质量预警、预测、预防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到今年年底,所有应取证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都必须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并在产品上加贴QS标志;小作坊全部签订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基本消除使用各种非食品原料和回收食品生产加工食品违法行为;基本遏止滥用防腐剂、色素等食品添加剂违法行为;乡镇(街道)政府所在地和城乡结合部基本消除婴幼儿配方乳粉等16类食品无营业执照、无卫生许可证、无生产许可证生产加工行为。

(四)流通环节

1、全面开展“农村食品市场整顿年”活动。坚决取缔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食品违法行为,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经销病死禽畜肉制品及过期霉变、有毒有害和不合格食品的违法活动,查处打击印制和使用食品的假包装、假标识、假商标等违法行为;积极推行食品流通企业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并严格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索证索票制度、购销台帐制度、销售食品质量安全承诺制度、市场主办者责任制、不合格食品退市召回等六项制度,县城所在地市场、超市100%建立索票索证制,彻底解决县城、乡镇(街道)所在地小杂食店无照经营问题;有计划开展流通领域食品质量监测和市场快速定性检测,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200个商位以上的农贸市场建立检测室,开展市场流动快速定性检测工作,规范市场快速定性检测的记录、结果汇总(包括设施、设备)及信息公布。没有发生因区域性食品质量问题被省级有关部门“红色警告”和“黄色警示”通报。

责任单位:工商局。

工作措施:一是积极开展“农村食品市场整顿年”活动。开展农村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资格专项清理,把好农村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准入关;加强流通领域食品质量监测,确保农村食品质量安全,制订年度定性检测计划,发挥检测车流动性好、覆盖面大的优势,深入农村市场,集中开展季节性、节日食品市场专项检测行动;要切实加强监测不合格食品的后续处理工作,加大对食品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加强市场食品准入工作的监督和管理,会同农业、卫生等部门做好农贸市场畜禽、肉类、卤制品、豆制品等重点食品的准入工作,督促市场举办者和经营户建立健全进货台帐、供货凭证、特约经销关系备案等准入制度。二是集中开展各类食品专项检查整治活动。要以粮油、肉禽蛋、水产品、副食品等四大类食品为重点,突出对农村集镇、城乡结合部和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副食品批发市场的检查,督促食品经营者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等六项制度,规范食品市场经营秩序。三是切实维护农村消费者合法权益。深入农村大力宣传食品质量安全法律知识,增强农民自我保护意识;完善农村消费维权监督网,充分发挥农村监督员的作用,及时调解农村食品消费纠纷,努力做到纠纷调处不出村、不出镇;对农民举报和投诉的案件,要优先立案,依法从快处理,切实维护农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建立健全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质量安全监管的组织管理和运行机制,设立或委托质量安全检测机构承担日常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查检验工作。

责任单位:工商局、农业局。

工作措施:一是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质量安全责任管理,督促*农贸市场切实履行市场举办者食品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建立健全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责任制,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进一步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质量安全责任管理。二是突出监管重点,依法查处问题产品,切实加强*农贸市场等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三是健全检测机构,加强日常质量抽检。要求*农贸市场等农产品批发市场要明确分管领导和日常质量检验员,规范开展上市农产品日常质量抽检工作。四是加强对动植物及其产品的检疫签证管理,确保上市或外销农产品检疫合格,做到件件有证、证物相符。

(五)消费环节

严格食品卫生许可管理。加强餐饮单位开办前审查工作,旅游景点、农家乐、大排档等集中经营场所的餐饮企业(单位)卫生许可持证率达100%,彻底解决县城所在地餐饮经营单位无证照经营的问题。做好从业人员的健康检查,杜绝无健康证人员上岗。全面推行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大、中型餐饮单位和学校食堂开展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达100%,积极推行小型餐饮单位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在大型餐饮业、快餐供应企业和学校食堂开展“五常法”管理等试点,餐饮卫生抽检合格率达95%以上。食堂(包括学校食堂)和县城所在地餐饮经营单位100%建立食品索证制度,重点食品和主要原料的可溯源率达100%。全面实施农村集体聚餐管理制度,开展农村厨师登记、卫生知识培训工作,300人以上的农村集体聚餐现场指导率为100%,农村集体聚餐(8桌以上)备案率达80%以上。充分发挥卫生监督派出机构职能,与基层食品安全消费维权监督站做好沟通衔接,共同做好辖区内食品卫生工作。

责任单位:卫生局。

参与单位:教育局、各乡镇(街道)。

工作措施:组织开展卫生系统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一是开展卫生许可整治,严格卫生许可审查,强化日常监督管理,加大对农村、城乡结合部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餐饮单位和学校食堂的食品卫生许可整治力度。凡达不到许可条件的,督促其限期整改,整改后按《*食品卫生许可条件》进行评分,评分在60分以下的,予以取缔;对无证经营的单位,要会同工商、公安、城管等部门,坚决予以取缔。加强食品生产经营人员的卫生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强化从业人员健康管理,杜绝无健康证人员上岗。二是继续大力实施“放心小餐饮”工程和“放心学校食堂”工程。建立食品原料采购索证和验收制度,规范餐饮业原料索证管理,开展餐饮业和学校食堂原料进货索证的专项检查,结合现场检查情况,对食用油、酱油、熟肉制品、蔬菜等食品原料卫生指标进行抽检,严厉查处采购、使用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畜、禽及其制品、劣质食用油不合格调味品等违法行为,防范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学校食堂和大中型餐饮业必须建立食品原料进货台帐,重点食品和主要原料(乳及乳制品、酒类、饮料、酱油等调味品、肉及肉制品、粮、油等)全面实现可溯源管理。加强餐饮单位的餐饮具消毒效果监督监测,积极推广餐饮具统一消毒服务,提升餐饮业的餐饮具消毒卫生水平,确保餐饮卫生抽检合格率达标。三是全面推行餐饮业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在大中型餐饮业和学校食堂全面实行量化分级管理的基础上,积极推行小型餐饮单位的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按照《*小型餐饮业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评分表》,对小型餐饮业实行拉网式检查,评定其等级,在食品卫生A级单位、大中型餐饮业和学校食堂开展“五常法”管理试点工作。四是实施农村集体聚餐管理制度和农家乐食品卫生提升工程。制定《*县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监管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聚餐申报管理制度,加强农村流动厨师的卫生管理,开展农村厨师的登记和卫生知识、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工作。根据申报情况对聚餐场地、加工场所卫生条件、菜肴、厨师健康证的有效性和参加卫生知识培训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督促聚餐承办者和厨师严把食品采购、加工关,并同时做好清洁、消毒等工作,对300人以上的农村集体聚餐要确保现场监督指导全面到位;制定《*县农家乐卫生监督指导意见》和卫生许可条件,严格督查,强化指导,扶持和引导规模较大的农家乐合法规范经营,促进农家乐健康发展。五是加强卫生监督分所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卫生监督分所的监管职能,将监督工作重心下移,大胆探索城乡一体化卫生监督的监管模式,注重与工商所、乡镇(街道)食品安全消费维权监督站等沟通衔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做好辖区内食品卫生监管工作。

(六)生猪定点屠宰及肉食品消费安全

严格实行生猪定点屠宰,加强定点屠宰场畜禽检验检疫和上市肉品检验工作,严厉打击私屠滥宰行为,全面遏制注水肉和病害肉上市。全县生猪定点屠宰率达到100%。上市猪肉“瘦肉精”等β类兴奋剂检测平均检出率控制在0.5%以内。积极推进牛、羊定点屠宰和禽类集中屠宰工作。

责任单位:经贸局。

参与单位:农业局、工商局、卫生局。

工作措施:一是加大执法力度,有效遏制私屠滥宰行为;二是严格执行进场生猪检疫和肉品检验制度;三是认真做好生猪宰前“瘦肉精”检测(按日屠宰量的2-3%比例抽检);四是严格执行肉食品上市准入制度,坚决查处制售注水肉、病害肉等“问题”肉食品的违法行为;五是县城所有超市、市场、集体食堂、餐饮单位使用和销售的猪肉100%来自生猪定点企业;六是加强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宣传《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实施<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办法》等法律法规,提高市民的法制意识和肉品质量安全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生猪定点屠宰工作上新台阶。

(七)食品安全信息信用体系建设

实现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通过*县食品安全信息网站信息共享。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统一制度。编制年度食品安全状况报告。

牵头单位:食安委办公室。

参与单位:食安委办公室各成员单位,各乡镇(街道),相关行业协会、企业等。

工作措施:进一步健全《*县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管理暂行办法》并监督实施;及时更新*食品安全信息网内容,开展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平台开发调研。

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强化企业诚信意识,扎实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

牵头单位:质监局

工作措施:发挥行业协会在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在*发糕行业开展信用体系建设扩面工作,制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企业“两档一制”建设。

(八)应急体系建设

完善《*县食品安全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和《操作手册》,各乡镇(街道)完善本辖区《应急预案》的基础上,制定本辖区的操作手册。建立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和应急处理保障机制,组织应急演练和培训。及时有效地应对食品安全事件。食品安全事故的报告率和处理率达100%。不发生Ⅲ以上食品安全事故。应急体系延伸到重点乡镇(街道)、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

牵头单位:食安委办。

参与单位:食安委办公室各成员单位,各乡镇(街道),有关企业。

工作措施:从实用出发,适时对《*县食品安全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和《操作手册》进行修订完善;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及培训;督促乡镇(街道)建立健全应急体系;要求食安委办公室成员单位及各基层食品安全消费维权监督站督促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建立健全应急体系。

(九)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整合和加强食品检验检测资源,逐步做到统一检测计划、统一信息。

责任单位:食安委办公室。

参与单位:质监局、农业局、卫生局、工商局、食品药品监管局。

工作措施:整合食品安全监测资源,建立*县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由县食安委办公室统一制定检测计划,实现统一检测检验,统一配置食品检测设备,统一检测标准,统一汇总检测结果,统一信息报告和。

(十)宣传教育工作

成立食品安全宣传教育组织协调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五进”活动。重视校园食品安全教育,列入中小学校公共安全和健康课程教学内容。开展食品安全知识“进千家社区、入万户家庭”宣传活动,食品安全知识进社区覆盖面达100%、利用当地政府门户网站、报纸、电台、电视台、农村广播、板报等宣传阵地,建立宣传栏目或宣传版块,使创建工作做到家喻户晓。公众对食品安全满意率达到70%以上。

牵头单位:食安委办。

参与单位:食安委各成员单位、食品安全宣传教育组、各乡镇(街道)。

工作措施:制定宣传教育计划,印发宣传资料,协助举办各类食品安全讲座,组织开展或几个单位联合开展各类宣传教育活动,及时报道食品安全信息,适时开展问卷调查。

四、工作步骤

创建工作包括动员部署、组织实施、自查迎检等三个阶段。

(一)动员部署阶段(20*年5月—6月)。召开创建示范县动员大会进行部署,统一思想认识,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制定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并上报省、衢州市食安委办备案。

(二)组织实施阶段(20*年7月—2009年8月)。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根据各自职能对照该方案和省《评价标准》,全面疏理各项工作,分解落实创建任务,并建立健全台帐登记和档案管理制度。食安委办对进展情况定期开展督促检查。

(三)自查迎检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0月)。各级各有关部门及时完成示范县创建工作资料整理、归档,认真总结创建工作特点和主要成效,按照要求开展自评,并于2009年9月下旬将总结材料和自评情况上报食安委办公室。食安委办要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做好各项迎检准备工作,确保顺利通过上级组织的检查验收。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示范县”建设工作的领导,确保“示范县”建设的顺利推进和取得实效,成立以县主要领导为组长,农业、质监、工商、卫生、经贸、教育、食品药品监管、供销、水利、财政、宣传部、广电总台、新闻宣传中心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连小敏

副组长:王良春、吕玉茹、薛伟、李建民、洪一舟

成员:严凛冰、陆雄、李竹生、吴军、夏浩波、吕美姿、范卫祥、李林、郭筱丽、陈卫平、陈金新、贾仲银、应敏、楼林峰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食品药品监管局内,由郭筱丽同志任办公室主任。

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试点工作是全面提升我县食品安全工作水平的有效举措,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各单位要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按照食品安全委员会的统一部署认真组织实施,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扎实推进,及时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将“示范县”建设工作列入本单位重点工作之一,层层落实责任,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各有关部门要尽快结合部门实际,制定本单位开展“示范县”建设的工作方案,并于20*年5月15日前报县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

(二)加强指导协调。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试点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餐饮消费等各个环节。在试点工作期间,食安委办公室要加强统筹协调工作,同时要加强创建示范乡镇的工作,要注意研究解决试点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上下沟通协调,确保顺利推进。

食堂企划方案范文第5篇

“十一五”期间,中国高等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阶段,提高教学质量和培育特色成为高校的共识。对于中国较早开办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要办出特色确实面临着较多的困难,如何发挥特长,确立竞争优势,以差异化竞争策略重塑专业特色,从而赢得生存与发展空间形成特色,是摆在所有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由于各高校对专业特色的含义理解不清,指导思想不明确现象比较普遍,导致各高校在专业特色的建设过程中重宣传、轻建设,或者只是简单模仿名校,并不清楚到底什么是专业特色,到目前为止,只能在教育部2004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当中找到办学特色的解释:“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着。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该方案认为特色可体现在不同方面:治学方略、办学观念、办学思路;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教育模式、人才特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解决教改中的重点问题等方面。对办学特色的解释涵盖了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特色以及各学校的特色定位,但是作为专业特色来说,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长期积淀出来的特有的东西;二是要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重要作用;三是特色要有一定稳定性,并被社会认可。

有关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国内学者谢朝阳等(2009)、马晶(2008)等结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现状,主要从教学理念、教学计划、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了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路,在目前的研究中把专业特色等同于人才培养特色,把特色定位与特色本身相混淆,很少有基于区域经济优势对本校的特色专业进行规划建设,本文拟以河南工业大学为例,结合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和粮食核心区建设研究国际经济与贸易特色专业建设问题,在此基础上,着手培育师资队伍、教学方法、专业课程与教学实践特色。

一、依托区域优势培育专业特色

1.打造食品工业强省的战略机遇。河南省基于全国粮食主产区和粮食核心区建设的战略要求,力求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从普通农产品到优质农产品生产,从初级农产品到深加工增值,从“卖原料”到“卖产品”,河南省农业产业演绎着深刻的嬗变,向农业强省进一步迈进。2012年河南省食品工业经济总量居全省工业行业首位,居全国食品工业第二位,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全国第一肉制品加工大省。河南食品加工业的迅速崛起,是河南由农业大省迈向农业强省的一个标志性变化,这种源自农业的经济增长,为向经济强省跨越,实现“中原崛起”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河南省在2009年在《河南省食品工业调整振兴规划》明确将食品工业列为省战略支撑产业加以支持。规划明确指出,以河南省粮食核心产区建设为契机,极力推进食品工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相结合,今后十年依然要把食品工业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战略支撑产业,把河南建设成为全国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食品工业强省,实现从“中国粮仓”到“国人厨房”和“世界餐桌”的跨越。

2.建设郑州中原国际物流园区。河南作为全国交通枢纽,一直努力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物流园区,《郑州现代物流中心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0年)》,指出,要以圃田为中心,在郑汴路、金水东路(郑汴快速通道)、京珠高速公路两侧区域,并逐步向开封方向展开,规划建设集市域、区域和国际物流于一体,具有多式联运、集装箱中转、货运、保税仓储、分拨配送、流通加工、物品展示、信息服务等功能的中原国际物流园区,成为郑州中心物流枢纽主要的功能载体、中西部地区优势突出的国际贸易窗口和全国重要的商品集散加工地。

河南作为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和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在全国的战略地位举足轻重。因此,河南省必须以发展新型工业化为契机,抓住国家粮食战略工程——粮食核心产区建设的机遇,以及河南省开放带动战略对人才的需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时必须考虑我省新时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提供河南省实现新跨跃、新崛起的“动力源”。 因此,以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和粮食核心区建设为背景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特色专业建设问题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专业特色培育的实践

河南工业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经过长期的积淀,专业凸显了河南工业大学在国际物流和粮食产业研究领域的学科优势,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学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河南省对国际物流和国际农产品贸易方面的人才需求。但是在新的历史机遇下,基于以上河南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分析,我们认为河南省新型工业道路、粮食核心区建设、以郑州为中心的物流枢纽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大了对国际物流和国际农产品贸易人才的需求,但现有的专业培养模式不能满足河南经济发展的实践要求。

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须紧扣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突出河南省贸易的区域性贸易特点,加大与相关行业协会、用人单位的沟通力度,广泛征求相关业务部门意见,集思广益,以河南省经济建设与发展为导向,推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建设,以培养具有较系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及实务知识,具备国际商务沟通能力、国际 物流管理、国际市场分析能力、国际贸易运作能力、从事国际农产品贸易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服务于河南区域经济建设。特色专业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用人单位访谈等途径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定位进行调研,进而对该专业特色培育开展规划等工作,围绕该专业特色培育的需要,我们主要在师资队伍、教学方法、专业课程与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特色培育,并将教改成果体现在最新版的专业培养方案中,期待落实到教学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评价,不断完善,直至最后得到社会公认并产生一定影响。

1.师资队伍:企业家进课堂。河南省独特的区域优势造就了一大批国际物流、粮食期货贸易以及国际农产品贸易方面的专家和企业家,企业家在多年的创业与经营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引入企业家进课堂,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课本上无法学到或体会的知识,而且一定程度上改变“实践型”教师缺乏的现状。具体做法是,由专业教师牵头规划,开设专业选修课,邀请企业家通过专题讲座方式给学生讲学。经过多年的实践,本专业不仅已邀请多位外向型企业的知名企业家和高层管理人员进入课堂讲学,而且还与他们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

2.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将案例教学法引进课堂是许多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常用的教学方法。案例如何体现“典型性、时代性、贴近性、借鉴性”却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尤其是贴近性往往是一些国内外经典案例所不具备的。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将河南省企业的对外贸易、境外投资和国际物流等典型案例引进课堂,不仅增加贴近性,而且更具有借鉴性。通过实地调研、高层访谈或当地商业媒体等多种渠道挖掘河南企业国际化经营案例,并按不同课程汇编成分册,现已有“实用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国际物流教学案例”、“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案例”等,将案例实实在在地融入理论教学,很好地为理论教学服务。

3.专业课程:地方课程。专业课程是专业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特质课程。为适应新型工业化、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粮食生产核心产区建设和郑州市物流枢纽中心的建设,按照我校在国际物流和粮食产业的学科优势,进一步强化专业特色,课题组通过长期的准备与就地取材,已经先后开设《粮食期货贸易》、《国际农产品贸易》、《粮食经济》、《国际物流》、《国际采购》等课程。具体实施过程是,本专业教师(课程负责人)负责组织策划,专业教师与校外专家、企业家共同对中小企业创业及经营活动进行深度挖掘,形成课程教学体系,组织自编讲义,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向学生讲授,拓展了学生的专业知识。

4.实践教学:仿真实训。利用外贸实习平台、外贸单证实习平台、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平台、国际物流运行平台,通过整合各类软件,形成高度模拟的国际贸易实务、海关实务、国际结算、国际物流、电子商务相关课程的实验环境。

5.实践基地:对接+滚动式。作为专业教学的重要部分,实践教学日益受到各方重视。实践基地更是夯实实践环节的基础。以专业人才培养为依托,该专业与相关外向型企业实行对接,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长,不断创建新的实习基地从而保持其数量的滚动增长,我们称之为“对接+滚动式”实践基地。这样,学校与企业为学生共同构建了稳定的合作基地。通过多年的运作,该专业已与本地20多家有影响力的企业建立了该种类型的实习基地,从而保证专业实习“有组织、有保障、有内容、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