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药物制剂技术

药物制剂技术

药物制剂技术

药物制剂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制剂技术;中药;药物成分;影响

【中图分类号】R9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2-0236-01

中药制剂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中药材为原料,加工制成各种剂型的制荆。近年来,随着现代制药技术的进步和相关学科理论的发展,一些新的制药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中药材的加工和生产之中。然而,来源植物、动物、矿物及其它途径的中药材,其所含的各种化学成分非常复杂,每味药的药性、功效与应用范围也可不相同。另外,除了中药材本身所含化学成分所产生的药效外,其中的微量元素也在中医中起着整体治疗作用。目前,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我国中药制备领域所引进的一些化学和生物药物的现代制剂技术能否在加工过程中对中药材起到降低毒性、增强疗效的作用已成为中药加工领域研究的热点[1]。我们则通过对比采用现代中药制剂技术加工前后的中药材药物成分含量的变化,进而探讨中药加工前后药性的变化与微量元素含量之间的关系,并为制药技术的选择供参考,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中药材:选取黄芪、淫羊藿、虫草、贝母、白芨、丹参、石菖蒲、紫荆等8味临床上较长使用的中药材为实验药物。所选药材均经中国药品检验局、中国卫生部药材质检科鉴定认可。

1.2加工方法

1.2.1脂质体:由脂质组成的具有类似生物膜活性的双分子层封闭小囊称为脂质体,通常以磷脂化合物及胆固醇作为成膜材料。黄芪、淫羊藿和虫草因含有多糖成分,可以通过应用上述材料进行包埋加工,制成脂质体。

1.2.2囊殛徽球技术:微囊是利用天然或合成高分子材料为囊材制成囊膜,将固体或液体药物作为囊心物包裹而成的微小胶囊。微球是指药物溶解或分散在高分子材料中,形成基质型微小的固体骨架物。微囊和微球的粒径大多属微米级,粒径在纳米级的分别称纳米囊和纳米球。贝母可将其皂苷做为囊心,乙基纤维素为囊材制成微囊,其为白色光滑的圆球形微粒,直径40~180um,载药量为36%(w/w)。白芨也可通过乳化一冷凝技术制备成白芨徽球。

1.2.3固体分散技术:固体分散技术是指制备制剂时药物分散于载体中的技术。丹参可通过将聚乙二醇(PEG)等作为速效固体分散载体,采用熔融法制备成为复方丹参滴丸。

1.2.4包含技术:包含技术是应用一种低聚糖合物-环糊精(eyclodextrin,CYD)对药材进行包合加工的方法。由于石菖蒲具有挥发成分,因此利用此技术进行加工。

1.2.5水溶性骨架型透皮技术:该方法以水溶性高分子材料为主要基质,并将其加入药物,经炼台、涂布、剪切等工艺制成的外用制剂。根据紫荆的药物功效可应用此技术进行加工。

1.3数据处理: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 2 表示,采用t检验,当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经过现代中药制剂技术加工过得药材,其所含成分发生了明显改变,且改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参见表1。

3讨论

本研究中,黄芪、淫羊藿和虫草三味中药制成脂质体后其成分变化分别为增加2种、3种和4种,分别减少16种、15种和13种,且改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2]还认为多糖、虫草多糖、淫羊藿多糖等制备成脂质体后稳定性和活性可以出现显著性提高。白芨在单独做栓塞剂时有良好的栓塞效果,并可作为多种药物的基质和载体。使用乳化一冷凝技术加工成为白芨徽球后其成分增加14种,下降6种,且改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和动物肝动脉栓塞试验[3]结果表明加工后的白芨微球血液相容性好,能选择性栓塞肝组织中的营养供应动脉血管,使其梗死区肝组织呈肝硬化改变,显示自芨微球较白芨有良好的栓塞效果。丹参通过固体分散技术制成复方丹参滴丸后其成分增加13种,下降4种,且改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方丹参滴丸可大大改善丹参的溶出与吸收,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利用包含技术加工后的石菖蒲其成分增加7种,下降11种,且改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均匀设计法对石菖蒲挥发油与环糊精进行考察,结果稳定性增强.有利于挥发油的粉末化参与制剂生产[4]。紫荆经水溶性骨架型透皮技术加工后,其成分中增加16种,下降10种,且改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工后的紫荆够很快使皮肤角质层细胞水化膨胀,有利于药物的透皮吸收。我们初步研究发现,药物中所含有益的微量元素可在中药治疗中起到增效作用,同时中药中也存在着不利于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而应用现代中药制剂技术对中药材进行现代化的加工,可以增加药物中有益的成分,减少有害的成分,从而起到降低毒性、增强疗效的作用。我们研究还发现,通过现代中药制剂技术改变药性的过程其实质就是使药物所含成分减少或增加的过程,药物加工后,药物成分含量减少,药性趋向于寒凉性;相反,药物加工后后,元素含量增加,则药性就趋向于温热性。总之,我们认为根据不同中药的药性和用途,采用适合的现代中药制剂技术,可以大大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率,减少其毒副反应,使传统中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将更有利于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1]武风华.现代中药制剂技术概述[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11):165-166

[2]曾南,盂宪丽,张艺.淫羊藿有效成分抗氧化作用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7,22(1):46-48

药物制剂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gmp仿真系统;药物制剂技术;职业教育

        《药物制剂技术》培养目标是适应药品生产、质检及管理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该课程具有牵涉面广、实践性强、与生产实际相联系等特点。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学生的观察技能、操作技能和应变技能的培养。药物制剂gmp 仿真系统整合了数字技术与教学素材,建立新型的综合化教学资源,已经成为现代制药技术类职业教育的重要手段。该软件满足了教师授课、学生自学和综合考评的多项要求,开创了“统一资源、多向仿真”的新模式。因此,该仿真教学系统应用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中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有利于推进教学改革,更新教育观念

        职业教育要推进教学改革,更新教育观念,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就要建立有利于调动教师搞好教学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机制,采用各种先进、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应加强创业精神教育,把增强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和就业能力放在突出位置,使职业教育教学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需要。因此,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促进“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以信息交流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方式转变,使被动教育转为主动教育。以教师为中心的“一块黑板、一张嘴、一支粉笔”传统教学模式,显然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的需求,特别是实训教学的开展。药物制剂gmp仿真系统图、文、声、像并茂,形象、直观、生动,使课堂教学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动态的传播,有助于学生对教学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并因此产生学习兴趣,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大大地提高教学及实训质量。

        二、学生一人一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药品的生产要严格按照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进行。

许多医药职业院校开展药物制剂gmp 实训课程,部分院校还投巨资建造了实训车间或基地。由于班级和学生较多,实训车间里的设备资源有限,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保证每一名学生都严格按照gmp要求熟练每台设备及岗位的操作。建设实训基地可以从硬件上解决学生gmp 实践的问题,但是耗资巨大,不可能满足教学所需的全部要求,而且进行实践需要模拟正式的药品生产,造成巨大的浪费。药品生产企业实施gmp 管理,鉴于企业机密和管理方面的原因,一般不欢迎学生参观实践。即使到企业实地学习,也只能浮光掠影地参观一些厂区和设施的布局以及一些无关紧要的工艺流程,基本不可能进入洁净区进行实地操作。此外,药物制剂技术与设备更新较快,还会导致学生技能的滞后性。

药物制剂gmp 仿真系统可以解决以上问题,它具有很强的资源整合能力。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模式,仅仅是图像、文本、视频、3d 模型的演示,而该系统将以上资源有效的整合在一起,并且能够使这些要素按照设计要求合理地运行。学生仿真练习汇总了片剂、胶囊剂、小容量注射剂以及工艺用水系统、净化空调系统的三维仿真操作,为实践教学环节提供了车间场景,克服了实践教学安排与生产之间的矛盾,为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缩短了学生理论学习与生产一线对接的时间。同时,整个系统连接网络运行,因而具有快速升级、更新的功能,弥补了课本内容滞后的不足。

        三、丰富教师教学内容,方便教学工作

        药物制剂gmp 仿真系统起到了一个学习包的作用,为教师授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为学生预习、复习和自学提供了多元化的内容。仿真考核系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模块:理论知识培训模块、各环节动手操作练习模块和实战考核模块。系统允许教师通过服务器进行考卷、案例、场景的设定,可对学生进行理论与仿真操作的测验,达到教考分离的要求,极大地方便了教学工作。

        四、采取有效手段,加强学生管理

        药物制剂gmp 仿真系统运行需要网络支持,因此可能会出现某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网络上网、聊天、看电影、玩游戏等问题,这就要求教师采取有效手段,加强学生管理。可以利用适当的屏蔽软件防止学生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还可以利用学生对网络的兴趣,布置学生利用网络查询与医药相关的知识的任务。或者采取奖励措施,比如在规定时间内出色完成实训考核以后允许学生自由上网,从而使学生寓学于乐,提高学生仿真实训的兴趣,提高教学及实训质量。

药物制剂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固体制剂药物;生产技术;创新

固体制剂药物生产质量的提升,与生产技术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就需要相关生产人员对固体制剂药物产品的实际情况以及工艺技术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把握,从而固体制剂产品性能的提升。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对用药安全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在此种情况下,加大力度对固体制剂药物生产及技术创新进行研究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原料的优化

在固体制剂药物生产过程中,应当积极优化原料规格,促进固体制剂药物生产工艺的完善。美国国立医药科技和教育的相关研究小组在对辅助知识数据库进行研究和分析后,得出更多得辅能测量数据,从而为固体制剂药物优质生产技术的开发提供更加可靠的数据支撑。与此同时,应当将固体制剂药物的允许材料输入进行有效的控制,最大程度上对生产工艺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整,来对优质生产的变化进行补偿,促进固体制剂药物生产质量的提升。

2 工艺分析技术的合理化运用

工艺分析技术简称PAT,在现代社会测量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能够为相关生产人员了解和改进固体制剂工艺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在固体制剂药物生产过程中,通过精准可靠的实时监控能够对所需工艺进行调整,促进生产工艺和技术的提升。与此同时,近红外线分析等技术是比较有效的在线监测方法,能够为质粒工艺的鉴别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在固体制剂药物生产过程中,片剂的重量、硬度以及含量均匀度等都能够通过在线测量来为实际生产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在压片中,压缩力可以在线监测,除此之外,生产过程粉末的流动性和颗粒形状等其他性能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应当积极进行脱机或联机测量,从而促进固体制剂药物生产质量的提升。

就当前我国固体制剂药物生产的实际情况来看,工艺分析技术能够为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数据提供可靠的工艺监控,从而便于相关生产人员对生产工艺进行高效的控制。与此同时,生产过程中集成仪器软件的合理化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工艺分析技术的合理化应用,切实提高生产测量的速度和效率,进而对生产工艺的波动进行有效的控制,不断加强生产技术的创新,促进固体制剂药物生产质量的提升。

3 连续的加工

在固体制剂药物的实际生产过程中,连续加工操作的方式逐渐得到广泛的采用,此种情况下的生产技术开发和创新更具可靠性。连续加工技术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变量进行变化调整,并且其搜索结果具有快速性和准确性。就该工艺的长远发展来看,其规模化发展具有一定的便捷性,连续加工技术实际运行时间较长,且在固体制剂药物实际生产过程中,能够与工艺分析技术实现有机的融合,并允许对闭环控制,进而从整体上促进固体制剂药物生产技术的创新,并切实提高固体制剂药物的生产质量。

热熔挤出工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实在连续加工的基础上所开展的一种生产方式。湿法制粒或干法制粒也具有一定的连续性,直接压片也不例外,都属于一种连续的加工工艺,是技术上的创新和开发,对改善固体制剂药物生产质量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4 优化提高溶解度的生产工艺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低溶解度或生物利用度较低的原料药逐渐在固体制剂药物生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为了更好的提高固体制剂的生产质量,相关研究人员应当积极以欧化提高溶解度,逐步对工艺生产技术进行完善,从而更好的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固体制剂的实际需求。以喷雾干燥和热熔挤出工艺为例,其在固体制剂生产过程中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多年来不断进行深入研究,为切实提高溶解度,当前已经积极建立了现代化的工艺技术,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先权。

质量源于设计的方法与生物利用度增强产品相关,因为每个分子有其自身独特的挑战,它被使用基于风险的方法确定和缓解,从一开始就将质量设计到产品中。性能的进行优化可以通过了解特定配方的溶解机理及配对的用机械生物模型的了解,以预测吸收。在它们被推进前,为了筛选出稳定的配方,稳定是通过了解非晶材料的物理状态及预测模型的开发进行优化,可生产性的优化是通过使用第一的原则和与关键工艺参数相关的关键质量属性的多元统计模型进行的。虽然了解这种配方和工艺操作空间的相互依存已经影响了非结晶分散体的生产中优化的最显著的进展,而设备的创新也发挥了作用。在喷雾干燥中,重要的创新一直在干燥室的几何形状,喷嘴的选择,和工艺参数范围,未来的设备的创新有望解决“非常”难溶性化合物的产品和高效化合物的处理成本问题。

5 软胶囊和液体填充的胶囊

无定形的分散体可以被压缩成片剂或填充成胶囊,为提高溶解度的另一个选择是使用液体或半固体的方法,它在软胶囊或液体填充硬胶囊(LFHC)成品剂型中结合脂质,水溶性表面活性剂和共溶剂的组合。释放平台的选择是基于许多因素,包括剂量/功效,原料药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消费者对剂型呈现偏好的结合。脂质技术对非常亲脂性化合物和在有进料状态引入的需要,减少流出,促进淋巴管吸收,或减少肝或内腔的代谢方面是特别有用的。

液体灌装提供了一个更简单的生产工艺,比干粉灌装或压片具有更可靠的扩展,对于液体填充硬胶囊(LFHC,Capsugel公司已开发了专门的液体灌装和密封工艺,消除了产品的泄漏。胶囊设计在密封区域的顶部有两个胶囊环的屏障,并消除凹痕以除去可能影响密封工艺的低帽体接触的区域。

康泰伦特公司的新OptiSliell技术增加了赋形剂可以在软胶囊中使用的范围,而进一步的发展预计可提供更多的选择。对软凝胶包封的限制包括在低于40摄氏度的温度下填充的使用,中性或酸性的填充制剂和辅料的限制。而OptiSliell非明胶壳技术,允许填充温度高达70℃,和半固体和高粘度的填充。该OptiSliell外壳不容易交联,可容纳更广泛的赋形剂和表面活性剂,以及更基本的pH值填充制剂。用超过80年的配方和生产获得的经验,软胶囊技术被较好地优化。

结束语

就宏观层面来看,社会环境的发展,对固体制剂药物生产技术发展和生产质量控制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在此种情况下,积极加大力度对固体制剂药物生产进行研究和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业内有志之士应当不断进行研究,加强技术创新,真正实现固体制剂药物优质生产,促进固体剂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戴权.固体制剂研发思路及策略[J].安徽化工,2012(4).

药物制剂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药物制剂技术 教学现状 知识整合 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作为医药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其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工作在各医药类职业院校的课程建设中已备受重视。各院校也尝试运用了多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但由于受到传统的学科系统化和学问化课程设置的束缚,以及某些院校教学资源的相对滞后,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诸多与职业教育理念不相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技术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知识不能有机整合

目前,大部分医药职业院校的《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仍存在以理论知识为主,先理论后实践,理论与实践割裂的现象。少数师资力量较好,教学资源相对充足的院校虽然采用了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但仍存在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相对割裂、整合不够等问题,导致学生所学知识缺乏完整性、系统性、关联性,影响教学质量。产生的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教学资源缺乏

目前国内药厂制剂生产方面的设备基本上是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大型设备,价格昂贵。大部分医药职业院校由于受到资金的制约,实训设备等教学资源严重缺乏或滞后,教学只能以课堂或简单实验的形式为主,无条件进行生产性实践教学。某些条件较好的院校虽然花费了大量资金购买了部分设备,但人均设备台套数远远不够,再加上师资不足,上课只能是全班学生围着一台设备,课时量根本无法满足让每个学生熟练操作设备,更谈不上带料进行实践生产练习。另外,药品作为特殊的商品,不像做个小椅子、小板凳,得到的产品可以进行销售而转化成教学资本。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制剂生产设备,几分钟内就会消耗大量的原辅料和包装材料,使教学成本成倍增加。这些客观条件的存在,制约了《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的实施,更无法在教学中进行技术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知识的整合。

为解决教学资源缺乏给《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带来的阻碍,诸多院校采取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将学生送入药厂车间一边生产,一边学习。但是由于当前校企合作机制仍不完善,医药企业生产任务较重,企业机密性较强,生产过程控制严密等原因,企业不会允许学校教师进入车间对学生进行指导,即使学校聘请了企业的员工作为指导师傅,也只能是教会学生一些机械的操作,对为什么这样做和一些必需的技术理论知识讲解很少。笔者所在学校为了解决以上问题,采取了网上教学、学生自学、利用业余时间派教师到企业进行集中理论指导和实践性学习方法指导等办法,虽然无法达到理想中的知识整合和教学效果,但对学生生产经验的积累,对工作本身的了解和基本工作过程知识的获得作用很大,相比在学校无法进行真实的生产实践学习已经是非常有效、值得推崇的一种教学模式了。

1.2 教师实践经验缺乏

专业教师(包括双师型教师)应当既是“教育的行家”,又是“行业的专家”,是拥有专业技术职称的教育工作者。他们应当既懂教学又懂技术,既能专业理论教学又擅长专业技术指导。然而,目前在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中,相当一部分专业教师(包括双师型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水平以及实践能力都很欠缺。据一项初步调查统计,在我国职业教师队伍中,能完全胜任实践教学,表现出较高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包括双师型教师)仅占专业教师的5%左右。据国家有关部门调查显示“高职院校2/3左右的教师没有生产实践经历,缺乏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①

大部分医药职业院校的《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专业教师也存在以上问题,有的教师对技术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知识只知其一,有的甚至只知学问倾向的理论知识,对完成生产所需技术理论知识知之甚少。在这种情形下即使有好的教材,好的教学资源,教师也有无从下手的感觉,不能从真正意义上做到技术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知识的有机整合。为解决教师技术实践知识缺乏的问题,笔者所在学校利用每年暑期时间安排专业教师到一些和学校深度合作的企业进行一个月的顶岗锻炼,同时也在每学期轮流安排教师进行一人一学期的顶岗锻炼,有效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另外,与企业合作进行横向课题的研究也是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和教科研水平的有效途径。目前,基层企业大量存在的技术问题一般不为本科大学所重视,这恰恰给了职业院校施展拳脚的舞台。②

1.3 教学情境与实际工作过程相差太大

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知识的结合点是实践性问题,实践性问题设计的好坏是能否顺利实现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知识整合的关键。实践性问题必须来源于工作实践,从工作实践中提取出来,实践性问题的设计必须与学生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对职业教育课程而言,并非所有问题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那些与学生未来工作实践密切相关的问题才具备这种作用。③综上所述,能否以实际的工作场景创设教学情境,以实际的工作过程设计教学活动是影响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知识有机整合的因素之一。

药品生产的特殊环境是诸多院校的药物制剂实训基地很难达到的,无法为《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的教学建立一个高度仿真的教学和实训环境,导致学生无法切身感受将来的工作环境。要解决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单靠学校的力量是很难做到的,必须要借助企业的力量建立一些生产型的实训基地。笔者所在学校采取了与某医院进行合作,建立药物制剂生产型实训基地,场地设施均属于学校,生产由医院制剂室员工和学校老师带领学生共同完成,医院以租用和雇佣的形式完成生产任务。这种合作方式可直接由老师带领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下,进行真实产品的生产,完成生产的同时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相关知识的指导,有效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技术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知识的有机整合。

2 教学过程忽视专业能力以外的其它能力培养

专业能力以外的其它能力是指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方法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及学习方法,要注重学会学习、学会工作,以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社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要注重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以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④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统称为职业能力,其中专业能力是人的基本生存能力,后两者是人的基本发展能力。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要注重培养人的综合职业能力。这一理念已受到广大职业院校的高度重视,但由于受到传统的学科系统化教学模式的影响,有的专业课老师仍然觉得学生的行为习惯、人文素质等的培养是家长、班主任、基础课和文化课老师的职责。有的专业课老师虽然认识到了这一理念,但只是出现了问题才进行说教,没有在教学过程中刻意设计而进行系统培养。

医药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主要从事药品的生产及销售等工作,要求必须要有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极强的责任意识,生产中各个岗位、前后工序都要相互协调,团结协作,确保药品安全、有效。另外,医药产业是全国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知识和技术更新速度较快,如果不具备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以及创新等能力(方法能力)是无法紧跟医药行业发展步伐的。

在进行《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时,除了教会学生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还应注重学生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将医药企业文化、规章制度、GMP意识、职业素养、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等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3 教师主体而学生被动的现象依然存在

由于受到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方式的影响,职业院校的一些专业教师在教学中仍以自我为中心,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率低下。某些医药职业院校的《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的教学也存在以上问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式教学采用单调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简单的教学媒体,缺乏有意识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气氛设计,对教师教学能力的专业化要求降低到“讲授”和“示范”上,现代教学论中所倡导的“学习顾问”意识和能力无从体现,也不能实现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发展的教育目标。相反的,以学生为中心可以全面促进人的职业能力发展,是现代职业教育培训的主要方式。对这种方式缺乏足够重视,是造成我国教学培训质量低下的主要症结。⑤

笔者认为采用项目教学法,可以有效解决教师主体而学生被动的《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现状。以典型制剂产品的生产作为学习项目,根据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或生产典型产品的需要组织教学内容,按照工作过程设计教学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参加收集信息、制定计划、作出决策、实施计划、反馈控制、评估成果等教学全过程。整个过程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主,教师担当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和伙伴的角色,真正意义上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作为制药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在课程设置、教学组织上必须以现代职教理念作为指导,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真正意义上做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

注释

① 尹洪弟.职教人才培养面临的几个问题及思考[J].江苏教育(职教版),2010.4:56.

② 贺贤土.有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几个观点[J].江苏教育(职教版),2010.12:17.

③ 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33-236.

药物制剂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创新;改革;药物制剂;实践

引言

各大高校纷纷开设了医学专业,并进行了详细地划分,提供相应的设备与资金。药物制剂技术专业作为医学专业的分支学科对于医学事业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对于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学生的教学却存在种种问题,教育工作者总是侧重于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而忽视了其实践能力。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是实践能力、应用能力极强的学科,需要大量的实践才能对于本专业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要想在药物制剂技术专业有所成就就必须拥有创新精神,而创新发挥作用也必须要以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为基础。所以各大高校必须要以创新为总指挥,进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实践课程进行改革,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一、药物制剂技术专业课程的开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国际地位也逐步提高,随之我们也加大了对于科教文卫事业的投入,科技强国和教育强国将是我国未来发展的目标。而我国要想发展成为一个具有超高科技水平的国家首先必须要成为一个教育强国,教育将会源源不断地为各个领域输送人才。随着国家对于教育事业的日渐的重视,各大高校也纷纷建立,以培养人才为己任,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则以新型的专业崭露头角。药物制剂专业所从事的工作就是研制药物来解决人类身体的疾病。这是一门技术要求高、实践性强的学科,这门学科与人们息息相关,可以说这个专业的出现会促进医学事业的发展,也将为人类健康的保护神。

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教学中的问题

(一)由于药物制剂技术专业需要有着一定的药学知识储备,所以在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受教育者则对于这些基础性的药学知识极为关注,而在此同时,却忽视了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的实践性。甚至有些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熟记厚厚的医学书籍,却没有时间待在实验室进行实验。这便是药物制剂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实践性的忽视。我们都知道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它不是单纯地进行理论研究,而是一门与药物的研制、生产有着密切关系的技术含量极高的学科,实践的缺失会导致该学科丧失原来的学科作用,也不能为科技领域输送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它也不是一门纯技术的学科,我们一整天待在实验室并不一定会研制出新型的药物。这门专业同时也需要一定的药学基础知识,而该专业的技术性则使得人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实践上,从而忽视了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对于前人药学基础知识的学习,这会导致一切的实验都将是徒劳的。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中缺乏创新意识的渗透,学生和老师只是纠结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反复实验但不会有新的发现,所以我们必须在学习前人药学知识积累的前提下,以创新精神去引导,这样才能使得药物制剂的研究有所成效。

三、实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既然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出现了种种问题,那么我们应该及时的解决这些问题,这些才能有好的学科建设,也能使得各大高校能够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则是必须的,只有进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才能培养出既有药学理论又能基于药学理论研制出极为有效药剂的全面型人才,这也是我们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

四、进行实践教学改革的必备宝典―创新精神

上文已经提到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是非改不可了,那么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该如何改革呢?接下来我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

(一)在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将药学基础知识和实践课程并行关注,这样才能使得药学知识能够应用到实践,也能够使得每次的实践都将是极为有效的。理论和实践的共同发力才能使得药物制剂技术专业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技术人才。

(二)我们应该以创新为动力和导向进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需要我们需要一定的创新精神,敢于向既定的成果挑战,敢于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这样才能走好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路,也能探询到新的奥秘。

五、结束语

药物制剂技术专业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不同于我们所学习的人文科学,可以说它是一门技术型专业,操作性和实践性极强。在当前的各大高校里都有开设这样的专业,其原因是药物制剂技术专业与中国未来的医学事业以及人类的身体健康有着必然的联系。但是,在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创新精神丧失和理论知识不够充分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的个性就是创新的来源和可行性,以创新为导向进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的改革才是有效的。

作者简介:马莎(1984-),女,民族:回,籍贯(省、市):云南省蒙自市,学历:硕士,职称:助教,研究方向:中药药剂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