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幼小衔接教案

幼小衔接教案

幼小衔接教案

幼小衔接教案范文第1篇

一、实施“幼小衔接”的目的和意义

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是人生道路上又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由于活动环境,生活习惯上的骤变,以及课业的繁重,使许多孩子在进入小学后出现疲劳、消瘦、厌学的不适应的现象。因此,孩子能否很快的适应小学生活,做好幼小衔接是关键。那么如何让孩子愉快的进入小学,自信独立的面对小学生活呢?这需要幼儿园、家庭和小学共同重视、努力配合,才会取得一定效果。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和小学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xx市课程指南》也明确指出:“幼儿园以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研究幼小衔接问题,做好衔接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帮助幼儿走好从幼儿园到小学这个“坡度”,为孩子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与生活,是幼小衔接工作的重点。

二、指导思想:

针对大班幼儿的特点。以及我园原有的幼小衔接的工作经验和做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幼小衔接活动,旨在帮助大班幼儿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两个不同阶段教育的平稳过渡,与幼儿园的课程实施有机结合,体现科学性、整合性和趣味性。并与小学“学习准备期”主题活动做到有机结合,通过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班级工作、家长工作等多种手段多方位实施“幼小衔接”活动方案,将“幼小衔接”活动真正落实到实处。

三、衔接目标:

1.从心理准备入手,培养孩子入学前的良好心理品质。

2.以培养孩子交往能力为重点,帮助孩子适应幼小过渡中的断层问题。

3.加强幼儿园与小学的互动观摩交流,为幼儿做好入学前必要的心理准备。

4.家园同步,增强教师与家长的交流沟通,共同为幼儿入小学做好准备。

5.有入小学的愿望和兴趣,向往小学的生活,具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四、活动时间:

2020年5月中旬--2010年6月中旬

五、活动对象:

大班组全体幼儿、教师、家长、小学的部分教师

六、具体措施与内容

1.入学前的思想准备:

通过参观小学、与小学生同上一节课等方式深入小学,多方面体验小学的学习生活,激发儿童对小学的向往,并对上小学充满期待,同时帮助儿童了解他们想知道的小学的事情。

2.社会适应方面的准备:

首先是独立生活能力的准备。通过谈话、故事、社会实践培养儿童的独立意识,知道遇到困难和问题时要想办法,自己能够解决的自己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请求教师、家长等成人的帮助;通过自己动手自己操作、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锻炼儿童的动手能力和生活问题处理能力;通过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让他们懂得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并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

其次,培养儿童的新环境适应能力。在儿童对小学产生向往的前提下,发展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沟通能力,让儿童掌握一些与他人沟通交往的技巧,并期待到新环境中;通过对儿童集中力、自制力的培养,以及对规则的认同,让儿童能适应新环境的新规则和新的要求。

3.学习适应方面的准备:

首先要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儿童养成守时的好习惯,不迟到不早退、不随便请假;在教学活动中让儿童养成爱思考、专心、愿意倾听的好习惯;培养儿童正确的握笔写字、读书的习惯,以及学习整理自己的书包、文具,学会使用学习用具。

其次,要培养儿童的语文学习能力和数学学习能力。这两种能力在小学的学习生活中试非常重要的,语言是交流的基础,数学是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因而,要特意培养这两方面的能力,在幼儿园的幼小衔接方案中也特别强调这两方面的知识准备。

4.家长工作

首先,开学初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幼儿园实施的幼小衔接教育方案及实施进度,取得家长的支持,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幼小衔接教案范文第2篇

“幼小衔接”是人的持续发展原则的一种体现,这里的衔接强调的是发展、持续、支持、过渡。幼儿园和小学加强交流与协作,力求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一是幼小两种机构在衔接上的教科研制度的改革;二是幼小教育教学环境上的双向互动衔接;三是幼小课程目标双向互动衔接;四是幼小教师间教学方法上双向互动;五是幼小课程上的优化;六是重视创设幼儿园和小学生和谐愉快的师生关系; 七是幼小教师在衔接问题上合作交流与日常研究的突破。

关键字

双向互动 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活动旨在帮助学前儿童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两个不同阶段教育的平稳过渡,让其有能力,有自信,能健康快乐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保持身心的和谐发展。幼小衔接教育需要充分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并符合后继学习和未来社会对儿童发展的要求。尽管幼小衔接不是个新鲜的话题,但存在着幼儿园和小学缺乏合作意识,幼小衔接应是幼儿园、小学及家庭共同关注的工作,为了让孩子更好的适应小学学习,需要大家的主动合作,沉下心来了解幼儿阶段及小学阶段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相应的教育要求。幼小双方不仅需要共同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而且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作用,实现双向互动,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优良条件。

一、对现状的分析

作为省级示范性幼儿园,我们一直重视幼小衔接工作,同时,我园与小学紧邻,地理环境为幼小双向互动提供便利。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专家和一线骨干教师对幼小衔接问题作的相关研究,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反思我们的幼小衔接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现剖析如下:

(一)思想上有共识,行动上有偏差

学校近年来非常重视幼小衔接工作,开展了幼小教师座谈会,幼儿园教师参加小学集体备课,小学教师走入幼儿园课堂等活动,双方教师对幼小衔接工作的价值认同逐步趋向统一,一致认为幼小衔接工作需要幼儿园和小学携起手来。但现实工作中我们也清醒地发现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存在共性问题,即思想上有共识,行动上有偏差,还未达到双方教师从观念到行为的转换。

(二)知识内容衔接上缺乏系统性

我园已连续三年邀请小学老师对大班毕业幼儿的发展情况作面对面的考查,并对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在此过程中,小学老师对幼儿园教育教学也有了一定了解,而且绝大多数幼儿园和小学教师都认为有必要了解对方相关学科的教育教学知识和课程改革趋势。但实际情况却是幼小教师对对方相关学科的知识了解还比较肤浅,幼儿园与小学在知识内容衔接上缺乏系统性。幼儿园与小学教师对对方年龄段儿童的教育教学目标、方法、及儿童发展需求缺乏相应的、切合实际的了解。双方都出现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的安排及教学方法上还不能满足儿童的衔接过渡需求。

(三)衔接的策略上不够务实

幼儿园与小学存在衔接交流期过短及衔接形式化等问题。通常幼儿园在大班幼儿毕业前一学期才突击进行幼小衔接教育,如带幼儿参观小学,听一年级的课,参加小学升旗仪式和班队活动等,出现部分儿童在生理、心理各方面感觉压力剧增,难以适应,小学也存在忽视由“小朋友”到“小学生”的急剧变化给儿童造成的心理冲击,缺乏个性化的指导,出现部分儿童对小学初期生活学习产生不适应。

(四)缺少系统的衔接操作方案

从研究上看,幼儿园与小学对幼小衔接的研究深度不够,还浮于表层,未研制出适应儿童发展的幼小衔接系列活动方案,双方教师对儿童发展的方向和理解还需进一步统一。

鉴于此,我们认为要全面地看待幼小衔接工作,既要考虑到微观的幼小衔接,也要考虑到宏观的幼小衔接。即不仅要考虑到认知内容的衔接,还要考虑到情感、态度、技能、社会性等内容的衔接。如果能拉长衔接的过渡期,将幼小衔接的时间拉长为幼儿园小班至小学二年级,幼小两方应努力创设出切实有效的衔接环境,通过双方共同的研究探索找到衔接中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措施,实施顺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这势必有利于幼小衔接的良性运行,使衔接工作的开展更务实、更有效。

二、对幼小衔接的新思考

“双向互动”相对于幼儿园与小学传统意义上的单向关系而言,不是两方单向需要的叠加(“你帮助我解决我的问题,我帮助解决你的问题”,具有功利上的互惠性),而是在儿童持续连贯发展问题上双方内在相互关联性的外在关系形态的表达,体现了双方为解决这一问题的相互沟通与转化,是基于追求教育真谛的新型关系形态,具有价值特征。

“幼小衔接”是人的持续发展原则的一种体现,通过具有教育学意义的各种途径帮助儿童超越已有经验或在前后经验之间建立联系。这里的衔接强调的是发展、持续、支持、过渡。幼儿园和小学加强交流与协作,共同取得学校、幼儿园、家庭、社区等各种力量间的配合,通过目标一致的互动,让幼小两个相邻教育阶段在教育工作上顺利承接,合理调节衔接的坡度,减少儿童适应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使儿童顺利过渡到新的教育阶段,促进儿童健康和谐的发展。本课题中幼小衔接的时间为幼儿园小班至小学二年级。

通过幼小两阶段的双向互动能促进孩子可持续性发展,力求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一是幼小两种机构在衔接上的教科研制度的改革;二是幼小教育教学环境上的双向互动衔接;三是幼小课程目标双向互动衔接;四是幼小教师间教学方法上双向互动;五是幼小课程上的优化;六是重视创设幼儿园和小学生和谐愉快的师生关系; 七是幼小教师在衔接问题上合作交流与日常研究的突破。

三、对衔接教育的新举措

最近国家教育部对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前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另外把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也有很强的民众呼声,在此背景之下,会对幼小衔接工作提出更高、更务实的要求。通过互动幼小衔接研究有助于幼儿行为习惯发展的连续性;有助于幼儿学习能力发展的延续性;有助于幼儿心理品质发展的完整性;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幼小一体化发展机制;有助于幼小教师从理念到行为的专业成长,为切实幼小的衔接研究工作积累经验。

(一)注重衔接期儿童发展目标的达成,为不同年龄段儿童研制出相应的《儿童成长手册》,重视学龄前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学习兴趣的培养、活跃思维的开发、适应能力的提高,重视低年级儿童教育教学方法的直观化、游戏化

为了更深入了解新生入学适应过程中的“问题”所在,我们透过开放性的个别访谈、团体访谈以及调查问卷,与新生入学适应过程的前线人员(小学一二年级的老师、家长、学生,幼儿园大班的老师、家长)进行对话,挖掘大家关心的话题,并分析他们对幼小衔接观点的差异;幼儿园和小学教师进行面对面对话,彼此对对方的发展目标和课程设置进行调查了解,从而达成共识。

(二)课程上,找准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课程间的契合点,开发出双向互动幼小衔接系列活动方案

探讨通过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活动来促进幼小衔接,既符合幼小两阶段的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又兼顾到对方课程的不同,找准幼小之间的课程契合点。这也是为什么将教育教学活动与课程分开来的原因,课程是静态的表达,而教育教学活动则是动态的表达,两者不可混同。具体可包括:双方教育教学目标的衔接,教学方法的衔接,教学内容的衔接等。幼儿园班级教学方式、设计、过程的有意识强化,系列主题活动的形成,幼儿园班级日常生活的有意识调整,如结成幼儿园和小学联谊班,让幼儿园孩子能深入小学班级,参加小学生各项活动,切实了解小学的生活情况,萌发起孩子们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和做一名小学生的自豪感。

另外,游戏是儿童极为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恰当地把这种活动形式运用到小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大大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如果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适当、适时地采用游戏方式进行教学,无论从生理还是从心理方面都有利于帮助儿童顺利渡过幼小衔接的过渡期,使儿童更加健康地成长。在教学中,只要条件允许,教师应采取学生习惯的比较自由的游戏活动方式进行教学,缩小幼小衔接的跨度,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研究上,搭建起幼小衔接教研的平台,形成双方合作研究的文化,综合提高幼儿教师的研究水平,提升专业素养

探讨形成促进衔接的双向互动主题活动,共同梳理出衔接主题内容,并探索出个性化幼小衔接方案,形成自主研发的主题特色活动。主题活动中以一个话题为中心,进行延伸扩展,进而形成更多的话题和活动,在活动中贯穿语言、数学、科学、社会、艺术、健康等能力培养目标。

(四)管理上,形成双向互动式的一体化幼小关系及保障这一新型关系的一系列教科研制度、组织和运行机制

幼小衔接教案范文第3篇

大班幼小衔接工作总结

我园幼小衔接工作继上阶段进行的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培养,进一步在学习性适应能力的培养方面开展工作。大班下期,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有了改变,随着学习难点的增加,有意注意时间的延长,以及入小学的各方面要求,使幼儿在学习上产生了诸多问题。关注幼儿的问题,帮助他们达到学习适应的发展水平便是我们本阶段的主要任务。

最初阶段我们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单纯为开展入小学的学习性准备,即重视知识技能的衔接。随着不断的思考和实践,我们逐渐开始认识到幼小衔接背后的那些对幼儿终身发展有益的重要内涵要素。学习适应指的是关注大班幼儿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养成,为幼儿入小学做好能力、习惯、兴趣的准备。我们试图从学习幼小衔接新的教育理念入手,逐步通过落实和解决幼小衔接教育中教师环境创设及教学实践能力的问题,来提升教师幼小衔接的意识和实践能力。

新的教育观念的确立,使我们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策略。

一、 从思维教学切入,为学习能力准备

研究中我们结合园特色课程思维活动,对幼儿进行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我们发现,幼小衔接由于长期的教育观念,致使知识传授偏重,思维能力的准备明显不足。于是,我们选择适切的思维活动内容,对活动中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为幼儿提供环境和材料,激发幼儿主动学习,让幼儿充分利用具体的事物和情景进行学习,丰富他们的感知经验、发展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1、注重思维方法的集体教学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幼儿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常常会急于了解答案,而不关注思维方法的运用;教师在教学中也有忽视对幼儿方法的教学,专注于答案的解答。因此,在集体教学中我们尝试改变以往的形式,对活动内容进行分析,根据大班幼儿思维特点,着重从设计问题情景出发,引导幼儿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思考、运用方法解决问题。在方法交流的环节则侧重比较谁的方法更快、更方便,使幼儿深刻感知解决问题的多种思维方法,体验运用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成功。

在小熊分饼活动的研讨中,我们在活动方案中设置了为两只小熊公平分饼的问题情景,让幼儿通过操作、讨论来解决问题。并通过不同形状的饼、不同分饼方法的比较,让幼儿了解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感知和运用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充分使幼儿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能力,培养了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2、注重独立思考操作的个别化学习

独立思考是幼小衔接中幼儿学习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积极地探索创设个别化活动环境,帮助幼儿积累主动运用不同思维方法,独立解决问题的经验。在实践研究中我们根据阶段的思维内容与要求,选择适合幼儿独立操作的思维练习内容,设计多项个别化思维练习活动。设计中,我们强调对幼儿任务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设计任务卡提示,引导幼儿养成学会先看清、看懂任务卡,再进行思考操作的习惯。

猜猜它的位置在哪里的活动中,我们在同一项内容中设计了多个任务卡,即把活动要求分解不同层次。幼儿按照自己的能力选择任务卡,根据任务卡上的提示,独立进行操作,完成后再自行对照答案图检查。这一过程让幼儿有了独立、认真、细致完成学习任务的练习机会,对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另外,我们还注重分享交流环节中的方法比较,使幼儿在与同伴的比较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考操作方法,提升幼儿思维能力。交流中以你是用什么方法来猜的?谁的方法简单方便?引导幼儿对思维方法的关注,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思考问题。

二、 从兴趣阅读切入,为学习习惯准备

大班下期的阅读活动,由于不同幼儿在识字量上的差异,造成在阅读活动中倾听、理解不均衡的问题。认字多的幼儿常常会因独立阅读而忽视倾听别人。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通过研讨,以兴趣阅读为切入,在阅读中创设情景帮助幼儿养成良好倾听习惯。我们分析阅读材料,根据不同内容和侧重点将以认读汉字为主的阅读、以看图讲述为主的阅读以及以观察情景的阅读有机结合。同时运用策略性的引导,帮助幼儿关注倾听的重要,学会在仔细倾听,学会在倾听基础上的补充、评价。

在《看图说话》阅读本的活动中,我们初步形成了一套模式来培养幼儿倾听能力。活动中,先引导幼儿按图的顺序独立阅读,鼓励不同识字量的幼儿用自己的方式阅读。然后,引发幼儿通过各自对阅读的理解、感受提出问题,大家一起分享解决,这一过程是利用差异资源进行相互学习,运用细致的倾听展开活动的重要环节。最后的集体完整阅读、整体感受交流,使幼儿在倾听中完善自己对图片的观察、故事的理解。又是一个刺激幼儿倾听的机会。这个模式的运用,已收到实际的效果,对大班下期幼儿尤其适用。

三、 从转变活动方式切入,为学习兴趣准备

幼小衔接在学习性适应方面主要是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而学习兴趣则应从情感上关注幼儿的学习情感。让幼儿习惯在生活中学习,并能学以致用,真正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

活动方式的转变是以幼儿的发展特点来决定的,如果沿用过去的知识衔接,固定的活动方式则趋向小学化,造成幼儿学习兴趣的低落。我们认为,只有确立幼小衔接的观念,才能明确教育方法,让活动方式顺应幼儿的特点,让幼儿乐意主动参与,从而增强幼儿参与活动的持久性。

春游活动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我们将这个话题作为一个幼小衔接专题活动内容,根据大班幼儿独立、自主的特点,以及他们的兴趣需要,努力地找寻幼小衔接活动的结合点,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我们对活动进行设计安排,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自己长大了的积极情感,学习一些合作、策划、统计等的经验。活动从喜欢去哪的多项选择,到投票决定最终的目的地,到为春游准备什么合适的物品,给家长写通知书,分组策划春游活动内容,等多个活动组合,从情感上激发了幼儿留恋幼儿园生活、萌发长大了,独立做有意义的事的情感,同时发展了幼儿各方面的能力。

通过实践与探索,让我们领悟,只有立足于正确的教育观念,将幼儿的终身学习、后续发展放在第一位,才能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有所突破和创新。我们感到,学会幼小衔接活动的形式是容易的,而掌握幼小衔接教育理念,具备幼小衔接的意识是难的,所以必须要不断的摸索研究,在实践中反思才能把幼小衔接工作做得扎实、有效。

大班幼小衔接工作总结

本学期,一年级的小学生已经愉快、顺利的进入小学生活。回顾一学期的工作,简要总结如下:

在做幼小衔接工作时,首先要突破家长在幼小衔接工作中认识的误区。这三个误区分别为:1、家长操之过急,希望孩子尽早具备小学生的素质,并提前入学。2、盲目重视知识的灌输,给孩子造成学习压力。3、家长包办代替,忽视能力培养。

正是由于这三个误区,造成了小学生在入学初的不适应。不适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学习不适应(注意力不集中,做作业慢)2、社会性不适应(规则意识差;随意性强)3、心理不适应(教师形象的突然变化使他们感到压力和负担、要建立新的伙伴关系、环境变化、要求提高,所以有的压力大,出现厌学、紧张等现象)

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从孩子入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能力

1、学会整理(书包)

2、学会生活(穿脱衣服、主动喝水、入厕等)

3、学会劳动(值日生)

4、学会学习(善于倾听、自主阅读、握笔训练、拼音教学、规则意识的培养、安全教育、自我保护)

5、改变环境(作息时间、铃声等的调整)

二、从研讨入手,加强幼儿园与小学间的教学衔接

1、举行公开课,共同研究幼小衔接课堂。

2、课堂教学兴趣化,向幼儿园教育靠拢。

3、与幼儿园教师交流,探讨幼儿教育方法。

4、进行个案研究(观察、记录学生表现,形成新的教育策略)

5、教师写教育随笔、论文、反思,针对性开展一日常规活动。

三、从家长入手,争取家园配合,共同做好幼小衔接

1、召开幼小衔接家长会,宣传幼小衔接的策略。

2、开展家访活动,了解家长需求,调整教育策略。

3、走进课堂与开放日(让家长了解幼小衔接教育,参与孩子的活动,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家长积极配合,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学生顺利由幼儿园阶段过渡到小学阶段。家长主要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协助学校逐步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帮助孩子实现心理过渡。

2、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帮助孩子实现习惯过渡。

3、培养孩子大胆与人交往、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孩子实现能力过渡。

经过一个学期的共同努力,学生的精神面貌和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幼小衔接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比较视域;“幼小衔接”;中国教育;启示

“幼小衔接”近年来受到了很大的关注,这是因为我国的“幼小衔接”存在着很多的漏洞,存在着很多问题,这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首先,很多农村的幼儿园是缺少幼儿园向小学过渡的适应阶段的,这在很大程度加剧地区间的教育差距问题。其次,很多教育培训机构看准这一商机,打着“幼小衔接”的幌子,但是由于缺少相应的经验和教育人员,既浪费了孩子的大量时间也花费了家长大量金钱。更为重要的是,正是种种的原因导致幼小衔接不当使得很多学生在进入小学后难以适应小学的生活,又较为自卑,学习进度跟不上,进而产生厌学心理甚至心理障碍。我国正在不断的深化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牵涉内容广,周期长,但是无论如何“幼小衔接”都应该成为改革的重点与难点。针对我国的“幼小衔接”问题,我国应该在比较视域下进行改革,通过借鉴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不断完善我国的“幼小衔接”教育。

一、国外幼小衔接教育的情况

(一)实施机构

“幼小衔接”工作在外国不仅仅需要学前教育机构的单项推进,更为重要的是实现学前教育与小学低年级段教育的双向互动。其中,还需要发挥政府监督指导功能。也就是说,国外的幼小衔接情况是一个系统的工作,学前教育机构,小学低年级段教育机构,政府部门协调“作战”,确保“幼小衔接”的落实与推进。

(二)法律法规的制定

国外的很多国家很早就对“幼小衔接”作出了较为明确的法律规定或指示,这就使得法国、德国、瑞典、美国等国家在“幼小衔接”在法律的指导下较为健全与成熟。首先,日本在《幼儿园教育要领》中指出,幼儿园与小学应该成为一个连贯的整体,小学教育部门与学前教育部门应该充分沟通与联系,制定出一套完善的教育方法与模式帮助孩子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后更好的融入小学学习生活中去。其次,瑞典在1998年制定的教育法中便明确指出,要将幼儿园教育(也称学前教育)划分到基础教育体系中去,也就是说,学前教育应该与小学高中教育都是属于孩子学习成长的一部们,学前教育的模式与理念不应该与小学教学存在较大偏差。而法国更是早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便在法律中关注到了“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在1989年和1990年提出的《教育法案》和《教育法案实施条例》中明确指出应该更加重视幼小衔接的方法与模式,在各大小学与幼儿园机构推广“幼小衔接”。

(三)政府指导

政府是“幼小衔接”工作重要的指导者与监督管理者,很多国家都认识到了政府监督指导的意义和作用,并探究研发了一系列政府指导监督措施。首先,美国政府与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结构联合起来,旨在为孩子的“幼小衔接”提供一个更好的环境与氛围。个别州甚至建立了“幼小衔接”的咨询室,为一些家长和孩子提供适当的方法进行有益的指导,缓解孩子和家长的焦虑情绪。其次,法国更是在1990年直接提出要发挥政府的监督指导效能,将学前教育与小学的监督指导工作统一起来。这就需要在全国范围内以一个省为单位对当地的“幼小衔接”情况进行深入考察与指导,对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记录好后进行上交以获得相应的解决办法。还要派遣初等教育指导员与相关的教育顾问对小学机构与学前教育进行指导,确保“幼小衔接”能够合理有效的进行下去。

(四)考核制度和教师聘用制度完善

要深入落实推进“幼小衔接”,确保“幼小衔接”工作的有效进行就需要对考核制度与教师聘用制度进行完善。美国实行学前教育与小学低年级教育合流培训与证照合一制度。也就是说,美国的学前教育老师是具备教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能力与素质的,同时,合流培训也使得老师对于学前教育与小学生低年级教育情况都有较为清晰全面的认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幼小衔接”的合理有序进行。其次,日本也在教师考核与教师聘用制度上与美国较为类似,日本希望学前教育的老师对小学低年级段教育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便组织学前教育老师与小学低年级段教育老师共同进行研修与交流,通过交流与研讨,制定出一套适合日本的“幼小衔接”方法与策略。同时组织学前教育教师参观小学低年级段的上课情况或者让其参加小学教师资格证的考试,只有通过了才能够被学前教育机构聘用。

(五)幼小衔接教育的内容

“幼小衔接”的落实情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前教育的教育情况,这就需要对幼小教育的教学内容进行完善,打破其各自为政的状态。法国通过将学前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启蒙教育、基础学习、深入教育),这三个阶段不仅使得教学层层递进,更为重要的是,在深入学习阶段学生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已经与小学一年级的教学较为接近,这是破除“幼小衔接”中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二、我国幼小衔接教育的情况

(一)实施机构

我国的“幼小衔接”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虽然近年来也有一些法律条文对“幼小衔接”工作进行指导,但是其最终实施机构还较为模糊,缺乏定论。这就使得我国的幼小衔接工作的发展情况是极为不平衡的,一些地区借鉴了外国的有益经验,实现学前教育与小学初等教育的双向联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一些地区却依靠教育培训机构实现“幼小衔接”的过渡工作。

(二)法律法规的制定

我国的“幼小衔接”起步较晚,在法律层面上相较于很多国家也较为不健全。2001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领》中指出,学前教育与小学低年级段的衔接工作需要由家庭,政府,学前教育与小学低年级段的机构共同联合起来,积极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幼小衔接”工作创造良好的氛围与条件。而在2007年上海出台的“幼小衔接”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将幼儿园大班与幼儿园学前班并入到“幼小衔接”的过渡阶段中去,让孩子提早适应小学教育模式。

(三)政府指导

政府的指导与监督也是“幼小衔接”取得成效的重要一方面,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本国的“幼小衔接”情况制定出一套较为完善的幼小衔接体系。政府近年来正在逐步建立健全针对“幼小衔接”的监督与指导的培训系统,设立专人对“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对于实际推行情况进行优化。

(四)考核制度和教师聘用制度完善

我国的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教师考核与聘用制度是相互分离的。也就是说,两者的考核与聘用都各为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我国“幼小衔接”的难度。同时,学前教育教师的考核与聘用更加重视老师的才艺,唱歌、跳舞、弹钢琴等往往成为老师的加分项。而小学教师的考核与聘用则更加注重老师的传授知识的能力与讲课的技巧手法。要真正实现“幼小衔接”的有序推进,则要两种考核与聘用制度进行融合、互补。

(五)幼小衔接教育的内容

近年来,我国在幼小衔接教育内容的研究上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在活动内容上不仅仅局限于幼儿园的课程内容,设置了“我眼中的小学”“一起去上小学吧”等主题让孩子对小学的一些规则与学习内容进行引导,让幼儿心中对小学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在一些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可以借鉴小学的上课模式,帮助孩子尽早适应小学教育。

三、国外幼小衔接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一)建立健全学前法律、法规

国外的“幼小衔接”教育为我国的教育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建立健全学前教育的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上对“幼小衔接”进行一个有益的指导。要明确学前教育在“幼小衔接”中的地位与作用,通过法律法规对学前教育做出相应的规定,确保“幼小衔接”得到有效有序推进。同时,这也是实现“幼小衔接”的重要举措与途径。

(二)合理规划学前课程

合理规划学前教育课程内容,注重学前教育内容与小学低年级教育的连贯性,这是我国应该从外国“幼小衔接”学到的经验。针对本国实际,我国应该借鉴邻国日本的实行“幼小一贯教育”的“幼小衔接”方法。也就是说,要将学前教育内容与小学低年级教育内容结合起来考虑,使其成为一个连贯的教育内容,层层联系,环环紧扣的教育内容不仅能够使得从幼儿园升到一年级的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内容与环境,这会大大降低孩子情绪焦虑甚至出现厌学情绪的发生。另一方面,政府或者相关教育人员深入到小学,学前教育学校进行深入研究,对于这些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学习兴趣进行探讨,尽快研发出一套合理的学前教育课程,帮助学生适应小学教育。

(三)深化教师间的双向交流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小学教育与学前教育都属于各自为政的状况,双方教师缺乏沟通与交流,这就使得学前教育老师与小学老师相互不了解学生的状况及其学习情况,这就为“幼小衔接”工作造成很大的难度,也很难制定出一套简单快捷的方法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小学的生活与学习。因此,不断深化教师间的双向交流是完善“幼小衔接”工作的应有之义。这就需要创造条件让小学低年级段的教师与学前教育教师能够进行相互交流与研讨。其次,还要组织学前教育教师与小学教师相互参观教育情况,对于上课流程,上课内容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才能做出适当调整,来完善“幼小衔接”。

(四)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幼小衔接”的稳步推进需要的不仅仅是外界如政府、家长、学校等外部环境的优化,更为重要的是,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让教师具备更高的专业技能与知识,让老师对学前儿童,小学低年级段的学生心理状况,学习情况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从而适当调整教育方法与模式,实现学前教育与小学低年级段教育的无缝连接。老师专业素养提高不仅仅是教育水平的提升的表现,更为重要的是,老师是孩子学习道路上的引导者,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老师能够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五)重视家庭作用

家庭与学校一样都是孩子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要让孩子能够平稳通过“幼小衔接”的过渡阶段就需要家长与老师共同携手起来,更加注重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作用。通过邀请家长与孩子共同参观小学教育让家长与孩子对小学的课程,学习内容有着更为全面的认识,加强引导,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而通过开家长座谈会能够让家长利用有效措施帮助孩子进行“幼小衔接”,如带孩子去购置学习用品,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将教育贯穿到家庭的日常生活的始终。

结束语:

孩子从学前教育升入到小学一年级教育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这个时期对于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思维习惯的培养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有很大一部分的孩子因为没有进行合理有效的“幼小衔接”过渡,这就使得孩子在一时间难以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也难以跟上大家的学习进度,进而产生自卑厌学心理。针对这一情况我国应该积极借鉴外国的有益经验与做法,不断完善我国“幼小衔接”的策略与方法,通过家庭、学校、政府的共同努力,为孩子的“幼小衔接”过渡营造良好的环境与氛围。在教学内容方面,应该将学前教育内容与小学低年级教育内容结合起来考虑,使其成为一个连贯的教育内容,实现幼小教育的无缝连接。(作者单位:北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付珍.浅析走出中国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困境――日本“幼小衔接”视角下的启示[J].新西部(理论版),2015,06:171-172+151.

[2]张亭亭,武欣,胥兴春.幼儿园数学:学什么?怎么学?――基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全日制幼儿园大纲(草案)》(数学)的解读[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12:75-78.

[3]《学前教育研究》2011年第1~12期(总第193~204期)总目录[J].学前教育研究,2011,12:70-72.

幼小衔接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小学化;幼小衔接

一、幼儿园教育在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1.幼小衔接小学化严重

当前的农村幼儿园小学化问题非常严重,并且呈现上涨的趋势。尤其是幼儿园大班的学生学习的内容相当于小学一年级的课程。幼儿园不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游戏环节减少,幼儿作业量增加,用学习成绩来评价幼儿教育的成果。缺少生动的游戏、玩具道具和图案色彩的认识。硬性要求幼儿服从老师的命令。小学化的教育严重危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不符合当前幼儿教育的规定。

2.家长的教育观点落后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幼儿的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前农村幼儿园的家长普遍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造成大多数家长忽视对幼儿技能训练的全面发展,重视短期教育,忽视幼儿的终身发展。主要表现在,家长给孩子报了很多补习班,提前要求幼儿掌握小学一年级的课程,导致幼儿在进入小学后觉得学习很轻松,产生不认真听课,不写作业的现象。

二、解决幼儿园幼小衔接问题的策略

根据幼儿园《指南》和《纲要》可知,幼儿园教学中,应积极开展游戏教学,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习,以培养和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幼儿园《指南》中明确规定,幼儿园教学不能等同于小学教学,必须使幼儿接受直观的教育,而非汉字、词汇等抽象内容的教学。

1.树立正确的衔接观念

教师和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观念,把幼小衔接问题当作幼儿顺利地实现从学前期到小学期,实现自身发展特点的交替和升华阶段,注重对幼儿身心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进入幼儿园时,应该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对事物理解的能力,为步入小学打好基础,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加强幼儿园、小学和家长之间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