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幼小衔接教学案例

幼小衔接教学案例

幼小衔接教学案例

幼小衔接教学案例范文第1篇

盗传必究

案例1

看到愈来愈多的幼儿园已经通过网站等形式开展家园沟通了,某幼儿园的朱园长也建立自己的幼儿园网站,并要求每个班级都要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班的网页,及时将幼儿在园里的生活情况传到网络上,以便家长了解。

为此,各班的教师都忙碌起来了,各班网页上的内容明显充实起来,有幼儿过生日的欢乐场景、有幼儿户外游戏的热烈场面、有全班的“全家福”等等。

但是一天晚上,园长在网站浏览时,却看到了这样的一些帖子,心里沉重了起来。

一个帖子写道:“我是中(1)班雯雯的家长,我在网页上的每张照片里都仔细寻找过,可是都没有找到我家孩子的照片,今天雯雯兴致勃勃的想看看自己的照片,但是却一张都没有找到,孩子变得非常伤心,对于此事,我们家长也很难过,觉得老师的这种做法对孩子幼小心灵是一种伤害!”

一个帖子写道:“在幼儿园的网站上,经常可以看到孩子过生日,吃生日蛋糕的照片。可是不知道老师们知道不知道蛋糕奶油中含有大量反式脂肪酸,会对孩子的健康产生极大的危害。孩子偶尔吃一次倒是没有关系,但是每个班级中那么多孩子过生日,如果每次都吃蛋糕,那么对孩子的危害就大了。”

这两个帖子在网上引起了很多家长的关注和热议。家长纷纷跟帖,对那个被教师遗忘的雯雯及其家长表示同情,对孩子们总吃生日蛋糕,以及反式脂肪酸的危害表示担忧,甚至有的家长对幼儿园的膳食营养是否合理也提出了质疑……

看到网上这些五花八门的帖子,朱园长感到有些吃惊,当初建立网站时,她并没有想到会出现这种情况,只是想让家长多了解幼儿园的情况。如今,网站上的这些声音让朱园长感到了新的压力,如何才能做好网络上的家园联系呢?

仔细阅读案例资料,思考以下问题:

1.比较传统家园联系方式和网络家园联系方式分别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2.如何做好网络家园联系?

答:

1.传统家园联系方式和网络家园联系方式的优势和劣势

①传统家园联系方式的优缺点:

优点:多数情况下,教师、园长与家长的沟通多是“一对一”的或者小范围的,其影响的范围较小,不容易造成群体性反应。

缺点:教师和幼儿园在家园联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家园联系容易受时空限制;家长和幼儿园缺乏全方位的有效沟通。

②网络家园联系方式的优缺点:

优点:不受时空限制,联系的范围比较广;幼儿园可以全面展示自己的办园特色,扩大社会影响;家长可以全面、及时了解孩子在园情况;沟通更加快捷与方便,有利于增强家园的互动和了解;.幼儿园可以全面听取家长的意见和需求,形成家园合力。

缺点:网络家园沟通时,很多信息都是公开化的,沟通交流在比较大的范围内进行,容易引起一些群体性的反应。

2.如何做好网络家园沟通

①家长采用实名登录的形式。为了确保QQ社群、网站论坛、博客、微薄等网络沟通方式的文明有效运转,应在网站上设置实名登录。

②幼儿园要关注家长的意见和需求,及时给予家长必要的反馈。如果幼儿园只是通过网络来扩大自己的影响,而忽略了对家长意见和需求作出及时必要的反馈,那么很可能会使幼儿园的网络平台变成一个家长们抱怨、甚至发牢骚的场所,进而损害幼儿园的形象与公共关系。所以,一定要积极反馈,及时化解家长们对幼儿园的信任危机,并促进幼儿园管理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③幼儿园应不断更新网页内容,保持家长的兴趣和关注度。教师可以鼓励家长将孩子的生活照片传到网站,或者将自己的育儿经验、阅读过的好书和文章等传到网络上,与大家分享;还可以就家长们都关心的某个问题设置专门的讨论主题,使家长们能从幼儿园的网络空间中获得更多收益。

案例2

芳芳是某幼儿园中(1)班的一个女孩,她的家刚搬到这个幼儿园不久,父母之所以把她送进这所幼儿园,主要是因为这个幼儿园不但从中班开始就要求写书面家庭作业,而且还要学习奥数、珠心算、英语和其他兴趣班。园长向芳芳的父母郑重承诺说,经过如此“幼小衔接”后,本园的孩子可以比其他幼儿园的孩子更顺利地完成向小学的过渡,在小学阶段能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这个幼儿园在家园联系栏上一般也都写着当天的家庭作业,包括书写当天学到两个汉字,写几遍几行都有明确的规定,以及1到10之间的各个数字。另外还要求孩子背诵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上的一首古时,并预习新课。

然而,芳芳刚去了一个星期,就跟妈妈说不想去这个幼儿园了。刚开始,妈妈只是以为芳芳不适应新幼儿园的生活。然后,芳芳一连几天都这样说,她觉得一定还有其他原因,便仔细询问了芳芳。

芳芳说,在新幼儿园里,老师只让小朋友整天坐在那里写字,根本不让玩,太累了,自己的手都写疼了,而且如果写不好,还要受到老师的批评。

看着孩子疲倦的面容,芳芳的妈妈犹豫了,“究竟该不该上孩子学习小学的课程呢?如果不学习,孩子以后跟得上吗?”

仔细阅读案例资料,思考以下问题:

1.通过案例反映出目前幼儿园幼小衔接存在什么问题?

2.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应该怎样衔接?

答:

1.目前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严重

在幼儿园管理实践中,为了招揽更多的生源,相当数量的幼儿园园长打着“为家长服务”和“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旗号,一味迎合像芳芳父母这样的家长,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于不顾,从大班,更有甚者从小班开始,完全按照小学的模式实行教育教学和幼儿的一日生活制度。

2.幼小衔接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

正确认识幼儿园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园教育的任务主要是根据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园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让让幼儿从情感、态度、习惯、知识和能力等方面为将来的入学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应该注意激发幼儿的学习愿望,调动幼儿向往小学生活的积极情感,避免幼儿对学习产生厌倦、畏惧等不良情绪。其次,应注意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规则意识和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以帮助幼儿能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幼小衔接教学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程衔接 幼儿园 小学 数学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125-02

一、问题提出

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是两个相邻但又存在很大差异的学段,在教育形式、课程实施、儿童活动方式、生活作息制度和一日生活常规等方面存在很大不同。例如,幼儿园是保教并重的机构,幼儿在幼儿园中接受的是以游戏活动为主要方式的教育,灵活、自由、趣味性强,没有严格的约束力和规范性;而小学是实施义务教育的机构,以正规课业学习为主导形式,由国家统一计划、大纲、教材进行的系统教育,教学形式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学习活动中游戏色彩大幅度减弱。因此,入学初期不少儿童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表现出各种不适应,进而产生自信心不足、容易忘事、精神紧张、情绪不良、过度疲劳、厌恶学习等问题。搞好课程之间的衔接是实现教育衔接的一个重要方面。为确保儿童顺利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阶段,必须做好幼儿园与小学课程衔接。

现实中,我国幼儿园与小学数学课程衔接中存在不少问题。近年来,不少幼儿园大班提前使用一年级数学教材,不仅为小学教师组织实施课程带来困难,还致使幼儿在入学初期对数学产生厌学情绪。同时,数学课程组织、实施方面形式单一,游戏化、多样化不够,有小学化倾向。幼儿园与小学教师间缺乏沟通,小学数学教师忽视儿童的学习心理变化,对数学课程的连续性、系统性考虑得较少。所以,如何有效地将幼儿在幼儿园与小学中获得的数学经验相互衔接,使儿童更好的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培养数学问题意识以及数学学习态度,成为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关键。因此,本文拟从课程的三方面视野来探讨幼儿园与小学数学课程衔接的相关问题。

二、概念界定

既然要从课程视野来看幼儿园与小学数学衔接,那么现在我们先来看几个重要的相关概念:

(一)课程的定义

课程的定义有多种: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课程即社会改造等。

(二)课程衔接的涵义

衔接性为课程各方面的相互关系,包括水平和垂直两个向度,水平关系是课程内同时出现的各种因素的关联,垂直关系是指课、主题或学程的顺利安排。课程衔接即课程相互承接、有机结合,保持课程的连续性,既包括水平向度又包括垂直向度。

(三)幼儿园与小学数学课程衔接

幼儿园与小学数学课程衔接是将幼儿园教育阶段与小学教育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经验相互承接、有机结合,保持两个阶段数学教育的连续性与持续性。从垂直向度来分析,就是要将两个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内容、课程组织与实施等联系起来考虑,把幼儿在幼儿园阶段数学课程中获得的学习经验作为小学数学课程编制的基础;从水平向度来分析,就是要以数学课程为统领,将幼儿园阶段的各领域课程和小学阶段的各学科课程有机地加以整合,体现课程的统整性,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幼儿园与小学数学课程衔接的现状及分析

(一)课程目标衔接现状及分析

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的起点,它制约着课程设计的方向,规定着课程内容的构成和学习活动方式的性质,它体现了课程开发与课程设计中的教育价值。

在幼儿园与小学数学课程目标衔接现状中发现,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师不仅关注儿童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而且对儿童情感态度、数学思考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目标也较为重视。案例1可以反映这一点。

案例1:

某教师在黑板上贴了7朵花,用虚线框住两朵。他问:“谁来说说这幅图什么意思?”学生踊跃举手发言,一个学生回答:“原来有7朵花,去掉2朵,还剩5朵。算式是7-2=5。”教师说:“回答得很完整,你真能干!大家表扬他!”同学们拍手鼓励。然后,教师问学生:“你们怎么知道7-2=5?”有个学生回答说:“因为7-1=6,所以7-2=5。”“很好,他是这样算的,还有没有其他不同的算法?”有一个学生说:“7-2=5,是因为5+2=7。”“好,她是找加法这个好朋友来帮忙的,还有没有别的算法?”孩子们努力的思考并回答着。

案例评析:这位教师注意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思考,解决问题,关注了学生运算的过程,鼓励算法多样,锻炼了学生能够发散思维。及时评价学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幼儿园与小学数学衔接课程目标应针对两个阶段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将衔接的重点放在生活经验并在生活情景中学习数学,获得事物数量关系、几何图形、空间、时间等方面的感性经验,逐步形成初步的数学概念;建立初步的数感、符号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儿童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发挥儿童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儿童体验交流、合作和分享的快乐;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初步运用具体的数和形描述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培养儿童运用已有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衔接现状及分析

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课程内容是课程的主体部分,它要解决的问题是教什么,什么内容较适合这一时期儿童的学习。

从教材内容来看,幼小教材存在着数学知识重复,这在很大的程度上造成了部分儿童对知识失去了新鲜感,使小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为教师组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从课程内容的生成看,现在许多幼儿园大班教师和家长不是依据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去制定教学目标,也不是依据数学知识本身内在的完整性、统一性和系统兴趣编排教学内容,而是凭主观意志或“拿来主义”去教学,使儿童的学习不系统、不连贯、造成儿童入学后学习的“夹生”状态。教师不仅没有围绕幼儿身边的自然生活和社会生活选取数学课程内容,而且没有让幼儿从生活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如只会背“1+1=2”,而不知其中的意义)来体验数学的重要和趣味,很少引导儿童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问题,只是按照教材上的内容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学。

而小学数学教师认为数学课程内容应该贴近儿童生活,从生活中抽取素材,让儿童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他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把一年级数学课程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

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围绕儿童周边的自然生活和社会生活展开,让儿童从具体的情境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到数学的趣味。结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从生活中抽取直观生动的素材作为课程内容呈现给儿童,让儿童经历实物操作――语言表达――图像把握――符号把握的过程,从而建立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以及应用能力。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需要,促使儿童主动建构、理解数学知识、获得数学学习的方法和进行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儿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实施衔接现状及分析

课程实施是把预想的课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实践过程。

在幼儿园与小学数学课程实施衔接的现状中,笔者经观察发现,幼儿园大班教师经常以游戏的方式让儿童在玩中学习数学,寓教于乐,儿童很乐意能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如幼儿园大班幼儿教师在教幼儿书写10以内的数字时,让他们先学会数字儿歌,幼儿学习起来很感兴趣,除了做游戏、编儿歌以外,幼儿园教师还采用实物操作、图卡练习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而小学教师认为,一年级学生上数学课时采用数学游戏的方式没有必要,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大,课堂时间有限,因此他们很少让学生做数学游戏。

教学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对于幼小衔接时期的儿童,不仅要充分认识到他们的思维仍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还应重视他们的抽象思维在不断的发展,因此,幼儿园与小学数学课程实施必须从儿童实际出发,依据儿童思维发展的水平与特点,先从外部形式的活动开始,然后在操作过程中促进儿童思维活动的发展,让儿童由直接感知转化为表象,进而构建初步的数学概念。课程实施要注意教学方法的游戏化。教师要注意直观性、趣味性,让儿童运用多种感官数学,重点要培养儿童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等初步逻辑思维。幼儿数学教学以游戏作为教学的手段,借助游戏情节,将数学教学的目的和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游戏本身的内容和规则”,让儿童在游戏活动中构建初步的数概念,体验数学的价值与作用,让儿童运用数学方法解决游戏中的简单问题,从而积累数学经验,巩固数学方法。平时要突出直观形象教学,动静结合,编排各类数学游戏,寓教于乐。把游戏贯穿到数学教学中,把抽象、枯燥的数学融入到生动有趣的游戏中。

幼儿园课程与小学课程是人生教育的根基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良好的幼儿园与小学数学课程衔接既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也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小学数学课程是幼儿园数学课程的自然拓展与深入,是在幼儿园数学课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幼儿园数学课程的建构应着眼于未来课程的全局,把儿童的发展置于终生教育的背景下考虑,以连续整体的眼光看待和规划儿童的发展,把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与人的终生教育联系起来。

参考文献:

幼小衔接教学案例范文第3篇

一、明确目标、加强管理,扎实开展课题研究

本课题通过对幼小教育的研究,从习惯、态度、情感、能力、知识等诸多方面入手,探索实现幼小有效衔接的策略和途径,让幼儿进入小学后能尽快适应人际关系、学习方式、行为规范和学习环境等方面的变化,顺利过渡到小学的学习生活。此课题研究分别在小、中、大班实施。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切实加强了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注重实效性,对课题研究的每一个环节都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清楚幼小衔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作为课题组的老师要心中有数,明确应如何去衔接。为此,我们结合实际,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分别制定了小、中、大班幼儿目标培养细则,明确了小、中、大班不同年龄段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与侧重。比如,小班应该以学习生活自理能力为主,卫生教育、尊敬长辈、有礼貌等;而到了中班,就要在小班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幼儿的礼貌交往习惯;到了大班,就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培养幼儿正确的坐姿、握笔姿势、书写姿势,守时、守纪、爱学好问等方面的习惯。虽各有侧重,但这些内容都要从小班就开始渗透。如果一开始不教育,一旦形成了不良习惯,再纠正就难了。经过两年的努力,大班幼儿的坐姿、握笔姿势等也有了明显的进步,从而为幼儿上小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研究中,我们还邀请朝鲜族小学教师来园,对孩子们进入小学后的不适应状况及存在问题与幼儿园大班级组的老师进行了交流和探讨,为我们指出了具体的研究内容和方向,使课题的开展有了良好的开端。

二、建立“幼儿习惯培养档案”,记录幼儿成长轨迹

为了能更好地记录幼儿的发展水平、特长、进步和成就,为幼儿的成长提供阶梯,研究中,我园大胆创新,自研、自制了幼儿成长记录册《好习惯与宝宝一起成长》。内容包括:致家长的一封信、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精彩照片、小中大班目标培养细则、宝贝档案、每周宝宝成长记录和宝宝家庭趣事、宝宝作品、父母老师写给幼儿的心语、幼儿评价表。通过长期的记录与积累,我们可以看出幼儿良好习惯形成的过程以及所达到的程度,如哪些习惯比较难培养,哪些幼儿有了好习惯,哪些幼儿的习惯还要继续培养等等。还建立了幼儿追踪档案,对幼儿在活动中的能力表现及时进行记录和分析;对幼儿入小学后的适应状况进行追踪记录,做到有记录、有分析、有对策。通过不同的记录,首先教师们把在日常教学和教育工作中发现的某一方面具有典型特征的幼儿作为追踪研究对象,旨在了解幼儿在哪些方面需要老师的帮助和指导。其次,紧紧围绕课题确立的内容进行追踪,运用规定的手段收集有关的资料。再次,我们将整理和分析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细心的整理和分析,做出合理判断,揭示出个案发展变化的特征和规律。最后,我们根据对个案追踪研究的结果,进一步提出改进个案的建议,指导和促进个案的发展,为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三、以活动促研究,自然过度、有效衔接

1. 在区域活动中渗透规则意识,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区域活动是幼儿自选、自主的活动,是幼儿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良好场所,也是幼儿学会遵守规则的好途径,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方式。为了能够给幼儿搭建平台,满足幼儿渴望实践操作的要求,我园开设了室内外区域活动,如每个班围绕主题开展了美工区、益智区、语言区、建构区等。通过与幼儿的集体讨论设立各区域的进区规则,如按各区域规定的人数进区活动,不吵闹,玩完后将物品放回原位等。幼儿采取自选的方式学会自己安排自己的活动,做活动的主人,了解活动与规则的关系,从而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

2. 组织幼儿亲身体验小学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大班幼儿对小学的学习生活充满了好奇与向往,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校园、不同的老师深深吸引着孩子们。但是40分钟的上课时间、端端正正的坐姿、严肃的老师又让孩子们心中没底。为了消除孩子心中的陌生感,我们主动与朝鲜族学校联系,每学期组织两次参观小学活动:一是参观小学的校园、教室、活动室:电脑房、舞蹈房、书画室、手工室、中队活动室等,孩子们兴致勃勃、议论纷纷。二是让孩子们观看小学生上课,看着大哥哥大姐姐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孩子们都十分崇拜和佩服。在参观活动中,孩子们初步体验和感受到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不同之处,消除了小学在他们心目中的焦虑:原来小学和幼儿园一样漂亮,一样好!同时,我们还邀请小学哥哥姐姐来园与大班幼儿一起游戏,让他们给大班幼儿讲解小学的学习生活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大班小朋友更加向往小学生活。

四、家园合作,形成合力,促进衔接

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单靠幼儿园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家庭与幼儿园的联动合力,实现“家园教育一体化”,把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延伸到家庭,使幼儿的学习经验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巩固和强化。

1. 设立家园联系栏。我园通过“你我牵手”、“温馨提示”、“请您关注”等栏目向家长介绍一些教育信息,教育幼儿的科学方法,同时还在专栏里布置一些小任务,请家长协助孩子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以有效地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

2. 定期召开家长会。每学期的期初、期末我园都会组织召开家长会,园长和科研主任都要进班级向家长们讲解科学育儿知识,就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尤其是幼小衔接问题与家长进行交流、互动。

幼小衔接教学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幼小衔接;数学教学;问题化

中图分类号:G6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2-0056-03

教育质量成为当下教育体系下社会和家庭关注的焦点,在《国家2020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而当下有很多幼儿园或小学却仍然用升学率来替代教育质量。另外,“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一功利化观念也日益深入家长之心。在此大背景下,如何整合当地的优秀教育资源来促进儿童发展是幼小衔接教学的关键。而数学教育在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如何达到目标与过程的良性发展是对幼儿园和小学提出的新要求,更是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新的要求。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不断完善自我,把握好儿童的原始认知和新一年级基础性认知的关系,构建良好的幼小衔接支架。

一、幼小衔接阶段儿童数思维认知分析

幼小衔接阶段通常是指幼儿园大班或是(学前班)及新一年级上学期的一段时间的学习及生活阶段。该阶段最大的特点即幼儿对前段时间的衔接性和新的学习目标的连续性,这对儿童认知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1]鉴于幼小衔接阶段的特殊环境,笔者将该阶段儿童思维分为①学前班儿童的原始认知水平;②儿童的可发展水平;③教师对衔接认知的把握。

1.学前班儿童的原始认知水平,儿童此时对数的概念理解一般停留在先于故事性的问题进行或者生活应用性问题的解决。因此,儿童此时头脑中储存的生活素材成为儿童打开数概念或是事物表征关系的钥匙,当儿童具体生活性素材积累到一定阶段时幼儿便会独立的发现和思考其中的逻辑关系,[2]因此教师先行把握每个儿童原始认知水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2.儿童的可发展水平,关注儿童的可发展水平需要教师的呈现教学素材之间的表征关系的把握性和儿童本身对事物关系的主动建构性。教师在呈现事物表征关系过少会引发儿童理解性困难,带来学习积极性降低。相反,过多则会减少儿童主动思维加工的空间。而如何让教师呈现,教材本身,以及儿童自身实现一个有机的建构过程需要教师和儿童共同的合作。

3.教师对衔接认知的把握。教师对儿童心理的把握,以及教师对幼儿园和小学两种不同的教育体系把握性提高。幼儿园教师没有明确的当前儿童的教学目标,而是一味的根据自己多年的“丰富经验”来阐述自己的固定的教学理念。使小学教师教学理念落后或是超前于儿童的原始认知水平,落后便会产生学生的自信心降低,过于超前则会使儿童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尤其是数学学科本来就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关系性学科,幼小衔接盲目最大的后果便是儿童带来的重复性学习,为此笔者通过对一线教师的访谈和调查分析得出目前幼小衔接阶段数学教学产生的问题并加以分析其因素。

二、幼小衔接数学教学问题的产生及分析

幼小衔接是儿童思维转变的一个关键时期,此时儿童学习的主动力还是来源于“相对功利主义”,及儿童本身学习的目的性不强。老师、家庭、同伴关系的影响在儿童学习动力中占据很大比重,而正因为影响幼儿外部环境的主体多样性,使儿童进入小学前的适应能力骤降。“问题化”即当前幼儿园数学教学出现的主要问题,而“化”本身也意味着外部主体成为使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园本课程设置如何有效地实现幼小衔接,李子键和杨晓萍教授等人“五化”课程衔接理念,即课程目标小步子化、课程内容生活化、课程组织统整化、课程实施活动化、课程评价多元化[3]。为此笔者通过归纳园本课程设置的期望特点得出当前幼小衔接阶段的衍生“四化”问题,即学前教学目标小学化,课程教学内容成人化,教学衔接过程功利化,儿童升学评价单一化,等问题。

1.学前教学目标小学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简称《纲要》,下文同)中虽然没有对幼儿数学教育提出明确教学目标,但在科学教育目标中加以归类提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因此可以看出该阶段的主导教学目标还是希望可以以儿童的生活为蓝本,在此过程中教师负责呈现与儿童本身生活相关的教学素材,游戏式教学仍是主要手段。而现在确实很多幼儿园将数学搬进“课堂”,在此笔者并非否定课堂式教学,而是在教学过程中的过于依赖于45分钟的课程进程目标可能会给儿童学习带来任务性质的想法。下面是笔者对某幼儿园学前班和新一年级教师期望的儿童数认知目标,展示的是幼小衔接数学教学的基本知识体系。

通过图表可以看出幼小比较最大的不同就是新一年级相比幼儿班知识量的增加,和具体思维的浅过渡。而教学目标到底是注重“学前”还是“前学”,教师更多的是选择“前学”而这种“正统”的课堂教学目标在一些幼儿园逐渐成为该阶段的主流思想,一切以当下小学一年级的要求去强加给儿童的外在压力正逐渐使儿童丧失学习的乐趣,儿童逐渐以符合家长、老师、学校的要求为自己是“好孩子”自居。由此也会带来儿童部分信心爆棚或丧失,反而减缓自己适应小学课堂的能力。

2.课程教学内容成人化。课程本身的设置目的是解决“教什么”和“学什么”的关系,幼小衔接该阶段正是儿童思维转变的关键阶段,数学课讲什么,素材来源于什么,如何处理好数学课程本身和儿童兴趣和基础的关系,这是教学内容考虑的必定内容,《纲要》中明确规定:“幼儿园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笔者通过调查访谈发现目前的学前教学内容多来自于教师的“专业教材”[4],而这种教材最大的特点便是脱离儿童实际生活、教材内容超前化、教学内容单一化。

(1)脱离儿童实际生活。儿童教育最大的课堂便是来源于生活,儿童是天生的“数学家”这种观念已经逐渐被当前的教育理念所认可,但教师主导课堂的情形仍大量存在。尤其是在学前数学课程中如若教师在课程中的主导作用占据巨大部分,大量固定化教材的呈现必然会给儿童带来主体兴趣性的降低和自己主体地位的丧失。如何构建教师,儿童,教材的良性桥梁,教材的内容是关键。而课堂的“双主体”:教师,儿童共同的非固定化的目标式课堂将会为儿童的身心发展带来新的发展契机[5]。

(2)教材内容超前化。当前社会大环境下的教育质量逐渐成为学校,家长,社会关注度极高的一个版块。随着社会功利性问题的逐渐出现,教育质量的提高逐渐变成知识数量的提高。如何让儿童在很小的时候掌握比同龄孩子更多的知识成为家长和幼儿园衡量自己教育价值的唯一标准,当然最终的结果利弊同时出现,利的情况确实是部分小朋友的智力得到开发和提高,当然更多的是给儿童带来负担的加重及对学习的恐惧。

(3)教学内容单一化。朱家雄教授将现有的学前课程设置大致分为幼儿健康教育,语言教育,数学教育,科学教育,美术音乐及社会综合课程。而这些课程的每一门都会为儿童的发展提供基础性素材,而数学是什么?对于儿童数学意味着什么?数学是对儿童的一种思维训练,知识建构和社会交往[6]。三种观点中社会交往会更多地与当前幼儿园数学教学内容单一化发生碰撞。数学答案的客观性较强,“正确”和“错误”往往一目了然,教师此时如何呈现答案的“不唯一性”成为一大难题。更多的让幼儿在课堂的同伴之间、师生之间获得交流将会改变数学内容单一化的局面,因为在任何环境下,有效地提问和互动是刺激儿童进一步探索数学的关键和出发点。

3.教学衔接过程功利化。该问题产生有两个关键点:①衔接期望值过于功利化;②指导儿童建构衔接功利化。

(1)衔接期望值过于功利化。当前数学课教学过程在目前很多的幼儿园是教师的“独舞”,教师在幼小衔接的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看儿童掌握算数的速度,结果的正确性,图形的识别等。数学本身的客观性答案评价往往会给儿童带来学习上的压力和烦躁,甚至在某些幼儿园家长和幼儿园签订某些类似于合同似的教学指标,例如保证儿童一学期学习的数的量、计算的范围作为幼儿园招生的噱头。

(2)指导儿童建构衔接功利化。福森(Fuson,k.,1990)等认为儿童数学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围绕各表征物之间建立联系,以此帮助儿童弄清数学基本概念。而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儿童对表征事物的认识理解指导程度不尽相同[7]。幼儿园很多教师在给儿童呈现表征事物时可能其实已经确定了事物之间的关系,因此儿童在学习给“成品”时是否会降低儿童的思考或创造阈限便有待思考,是限制还是鼓励儿童去模仿教师所说的话或所做之事。因此,课堂中教师的“不懂”反而会对儿童的思维打开其帮助作用。

4.儿童升学评价单一化。单一化的评价一个最大的特点便是大班或学前班教学评价的主导性不再是考虑儿童态度、习惯、操作技能等,数认识的多少,计算的超前性多深等硬性指标逐渐成为儿童评价的基础。[8]幼小衔接阶段是儿童思维过渡的一个关键时期,而数学学科本身又是一个客观性评价占据主导地位的学科。成绩的高低逐渐成为甄别儿童是否优秀的标准,虽然当前多数幼儿园对幼儿进行考试评价这一观点提出异议和自己的想法,但尤其是上海、北京等国内发达城市的部分小学还在为幼儿入学设置各种“面试”:类似于思维开发的各种数学难题来为难儿童。数认识的多少,计算的超前性多深等硬性指标逐渐成为儿童评价的基础。为此家长“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理念逐渐建立,教师也会因此逐渐提高自己教学内容的难度,为此带来的是儿童学习兴趣的降低,学习态度的非端正状态出现。

幼小衔接阶段是儿童数思维认知的关键期,在此过程中,教师、学校(幼儿园和小学)家长三者要明确自己的关键性角色定位。如何搭建一个互信、有效交流平台为儿童的身心成长共同努力将会是今后一个主要的研究问题。而在教学的这一关键环节,教师则必须承担重要责任,如何解决好教学目标、内容、过程、评价等问题给儿童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成为幼教老师和小学老师需要沟通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张丽.幼小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Piaget,J.How children develop mathematical concepts.Scientific American,1953,(11):74.

[3]杨晓萍等.幼儿园与小学语文课程衔接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4,(9):42-44.

[4]孙娓娓.当前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思考[J].当代学前教育,2008,(2):9-10.

[5]李德明.基于“课堂双主体”视角的学生知识力生成[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1,(6):25-26.

[6]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3-97.

幼小衔接教学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幼小衔接;教学方式;现状;解决策略

序言

幼小衔接本质是为了让幼儿顺利的成为小学生,它可以帮助幼儿很好的适应入学后的生活,从而能够健康成长。幼小衔接目前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提高义务教育的普及和质量,特别是目前很多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只重视知识方面的衔接,忽视了孩子们的兴趣、习惯以及相应的适应能力方面的衔接。而且一些地区幼儿园出现“小学化”的现象,忽视了教育部和地方政府的规定和政策要求,即幼儿园活动坚持以游戏为主,严禁出现兴趣班、特长班等活动。幼小衔接是一个系统整体,需要良好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目前对幼小衔接问题的研究有很多角度,但总体来说需要从母语教学的角度出发,从而提升幼小教育衔接的高效性和打造良好的教学基础。

1 目前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家庭教育理念的落后

家庭的教育水平对于小学生学习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特别是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极为普遍。家庭最为幼儿的最早学堂和老师,对于培养他们学习、生活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不能紧靠学校的教育来提升,而忽视家长的配合。家长为了让孩子符合自己的期望,不断的将各种各样的信息灌输给孩子,“望子成龙”及对比心态在幼儿家长中极为普遍,认为识字量、画画等等是孩子优秀的表现,导致他们不管儿童的接受能力,超前训练[1]。

另外很多幼儿园老师为了迎合幼儿家长的要求,便让幼儿园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小学,提前将小学一年级的课程内容教给儿童,一旦儿童进入一年级后,就会产生极为严重的错觉感,会认为教学内容很简单,也就无心认真学习,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态度极为不利。而且当这些“储备知识”用完之后,面对不断加深的内容,就很难适应教学要求,导致小学生出现后劲不足的问题。

1.2 幼小课程设计衔接不合理

通过对小学老师的反映情况进行分析,一年级的教学内容极多,例如拼音课就多达15课,需要小学生花费两个多月的时间来学习,此外还有识字课6课及13课其他内容。为了完成这些教训内容,老师们不得不提升讲课速度[2],这就会给没有基础的小学生产生很大的压力,不断拉大与其他学生的差距,需要通过开小灶等方式来帮助他们提高学习基础,这个时候那些过早接受一年级教学内容的学生就会让老师觉得教学很轻松。

目前国家对于幼小课程设计没有统一的政策要求,也没有对教学目标、方案、方法等提出要求,导致各地幼小课程缺乏统一的指导方针,也就无法有效促进幼小课程设计的合理性。其次是幼小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一样,幼儿园是要培养儿童的交谈、交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而小学教学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听读写能力,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也就是统一其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幼小课程要通过分析其中的差异性,找到最佳的衔接点。

1.3 以小学的教学管理方式来管理幼儿

幼儿园的孩子们不仅没有系统的学习能力,也极度缺乏良好的心理状况。幼儿又极其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无法很好的集中注意力。因此一旦采取小学教学方式,就会造成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被极大的限制,加之幼儿不得不面对大量的功课和兴趣培训,给幼儿带来的是极为残酷的成长环境[3]。

2 针对幼小衔接的解决策略

2.1 宏观方面的政策调整

首先是国家教育部要给与幼小衔接足够的重视和关注,积极出台相关的引导政策和要求,强调幼小衔接的重要性,特别是在语文教学方面,将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作为幼小教育衔接的关键点。并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教材等,帮助实现目标和任务的一致化。对于幼小衔接的课程设置要求是让幼儿能够乐于在生活学习过程中进行鱼呀交流,并掌握基本的听读写能力,然后利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帮助他们培养语言、思维及创造能力。

其次是打造优秀的教师队伍,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经验水平,丰富幼儿园老师的教学精力,提升幼小教学老师的衔接意识。让老师们明白幼儿的身心发展才是教育的基础,要遵循其各个阶段的特点和规律,并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帮助他们学会自主主动学习。当然小学老师要积极的和幼儿教师进行联系和沟通,为幼小衔接做出努力[4]。

2.2 微观层面的策略

幼儿园要将游戏活动作为幼儿主要的课堂教学内容,而小学课程内容则是以听读写为主要内容,不断的发挥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但是教学过程中不能以统一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要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尊重个体之间的差异,并通过针对性的教学和强化指导,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幼小的提升。

另外老师们要打造充满童趣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获得宽敞、优美、活跃的教室环境,并通过各种各样的班级活动、板报让学生的信心得到增强,幼小老师也要积极的和学生们进行交流、讨论,增加师生之间的亲切感,减少他们的陌生和距离,以及学习所带来的压力和不适感[5]。

最后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们的学习行却,培养他们的探索力和创造力,减少集体教学的方式,增加因材施教的方式,最大程度的保障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提升,让他们不断的尝试成功的喜悦。幼儿园教学要多采取情景教学、游戏教学等方式,利用游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小学老师要保证有效教学的衔接,既要积极利用游戏和活动教学方法,减少小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恐惧感和陌生感,从而帮助提升教学质量。

结论

面对幼小衔接中的问题,需要用一种开放的思想理念来审视,基于保证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让幼小教育保持合理的层次性和良好的过渡性。对于幼小衔接首先要提升儿童对于学习内容的兴趣和好奇,引导他们可以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其次是培养他们与老师、家人、同学的和睦相处,最后是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生活的能力。总之,对于幼小衔接的教学改革是一项重要和长期的工作,需要耐心的研究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学习生活变化,寻求更加合适的幼小教育途径,不断的帮助儿童顺利渡过学校生活的第一步,让他们能够开心、活泼的成长起来。

参考文献:

[1]邬春芹.西方发达国家促进幼小衔接的国际经验[J].比较教育研究,2013,277(2):28-30,37.

[2]宋加杰.论幼小衔接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4,(24):257-258.

[3]胡春光,陈洪.法国有效衔接教育制度的内涵与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