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幼小衔接家长会总结

幼小衔接家长会总结

幼小衔接家长会总结

幼小衔接家长会总结范文第1篇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坚持儿童为本、双向衔接、系统推进、规范管理的原则,建立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长效机制,科学做好在园幼儿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帮助幼儿顺利实现幼小过渡,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

二、工作目标

全面推进我县幼儿园和小学双向衔接。在幼儿园和小学分别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减缓幼小衔接坡度,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2021年秋季学期起,按照“试点先行、示范带动、逐步推进”的原则,在全县创建市级实验园(校)1组,探索推进在园幼儿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全县幼儿园和小学全面推行。

三、重点任务

(一)改变衔接意识薄弱,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分离的状况,建立幼小协同合作机制,为幼儿搭建从幼儿园到小学过渡的阶梯,推动双向衔接。

(二)改变过度重视知识准备,超标教学、超前学习的状况,规范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的教育教学行为,合理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做好科学衔接。

(三)改变衔接机制不健全的状况,建立行政推动、教科研支持、家长参与的机制,整合多方资源,实现有效衔接。

四、主要举措

(一)示范引领,整体推进。

1.积极开展实验园(校)、试点园(校)创建。根据我县教育教学实际,今年确定第一幼儿园和世纪小学为我县第一批实验园(校)。其它幼儿园和小学要根据本园(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为全面推行幼小衔接积累工作经验。

2.加强教研培训。各幼儿园、小学要将幼小衔接工作纳入教研培训体系,建立联合教研机制,为幼儿园和小学交流互动搭建平台。定期开展专题教研和教师培训,探索科学开展幼小衔接工作的方法策略,引导教师树立科学衔接理念,改进教育行为,提高科学开展幼小衔接工作水平。教研人员要深入幼儿园和小学,根据实际确定幼小衔接研究专题,指导幼儿园、小学开展教研活动,总结推广好的入学准备、入学适应经验和做法。各小学要和幼儿园“一对一”或“一对多”方式建立学习共同体,加强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在儿童发展、课程、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交流,每年6月下旬,各小学要派本校即将担任一年级的教师到各幼儿园进行为期一周的跟岗观摩学习,让小学老师充分了解幼儿在园的一日常规,为零起点教学做好充足准备。

3.完善家校(园)共育机制。建立有效的家园(校)协同沟通机制,指导幼儿园和小学主动与家长沟通合作,及时了解家长在幼小衔接方面的困惑问题及意见建议,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政策及幼小双向衔接的科学理念和做法,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引导家长积极配合园(校)做好衔接。

(二)在幼儿园开展入学准备教育。

1.游戏是幼儿园保教活动的基本形式,要切实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结合在我县已经全面推广的安吉游戏、利津游戏,因地制宜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和条件,开展科学保教。要将入学准备教育科学融入幼儿一日生活中。不得以课堂集中授课方式为主组织安排一日活动,不得提前教授小学课程内容,不得进行知识技能性强化训练,不得开设“学前班”、“大大班”。

2.幼儿园要组织教师进行幼小衔接工作的培训活动,引导教师树立科学衔接理念。大班第二学期要进行入学准备专项教育,各幼儿园要有针对性的组织大班幼儿和家长开展到小学进行参观、访谈小学生等幼小衔接活动,通过听取学校老师和学生的讲解,为幼儿和家长提供与小学教师和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小学生活,激发幼儿对小学生活的渴望,提高家长对小学教育教学方式的认知,让家长与幼儿充分做好入学生活、社会、学习等多方面准备。

3.坚持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开展保育教育,通过游戏体验等多种方式,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会话、交流、倾听等保教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和学习普通话的兴趣,让学生在接受义务教育前能够听懂、会说普通话。

(三)在小学开展入学适应教育。

1.要把一年级上学期设置为入学适应期,重点实施入学适应教育。一年级开学后一个月内要集中开展适应教育,重点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学校学习生活的环境,熟悉学校学习、生活设施位置,习惯学校的作息时间,熟悉课堂规范、学校生活规范。

2.科学调整课程安排,严格实行零起点教学。要改革一年级教育教学方式,在一年级上学期采取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的方式实施国家主要课程,实行教学进度公示制,严格落实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要求,强化儿童探索性、体验式学习,培养学生主动识字、写字的兴趣,养成讲普通话、写规范汉字的习惯。

3.改革评价方式。学校要关注一年级新生个性发展的差异,加强过程性评价,重在学生对小学学习生活的逐步适应,行为习惯的养成,学习兴趣的培养,不增加学生负担。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校(园)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科学开展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意义,结合本校(园)实际,完善幼小衔接政策举措,制定科学开展幼小衔接工作实施方案,建立行政推动、教科研支持、家长参与的幼小协同合作机制。

幼小衔接家长会总结范文第2篇

对照本学期初制定的结合大班的“幼小衔接”的工作计划,回首所做过的工作,共同总结经验,反思不足,具体总结如下:

1.鼓励家长配合做好“幼小衔接”的准备工作,让家长接受了幼儿园、小学的专题指导,在家长会上进行了关于幼小衔接的专题讲座。4月7日下午小学校长和部门主要领导走进幼儿园,首先从幼儿教师的角度出发去说一些该做的事情,然后结合小学的工作实际作了介绍。让家长全面的了解关于幼小衔接,作为家长应该怎样配合幼儿园,做些什么事情。以家长会形式对幼儿入学前家长和幼儿物质和心理准备,需要家长注意与配合的事项进行辅导讲座,让家长了解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有效地架起幼儿走向小学的桥梁。

2.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根据班级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教育教学活动渗透在幼儿的日常生活、各学科领域、各活动区域以及幼儿家庭教育当中。本学期我们进行了离园倒计时主题,并在这个主题活动中开展了一系列的关于幼小衔接的课程,如集体教学活动“慌慌张张的莎莎”帮助幼儿意识到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上学前做好准备。如区域活动“我上小学了”,让孩子进行角色游戏,学系红领巾,模拟小学课堂,学习整理书包,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们正在地像一位小学生一样去做各项活动了

3、在“幼小衔接”的准备工作中,我们重点对幼儿进行了规则意识、任务意识、自我服务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的培养,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我们认为:班级大部分幼儿能够较认真的完成老师每次交给的任务,在与同伴的合作中能够用较灵活的方式较好的与同伴进行游戏,遇到困难时能够和同伴们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班级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5.参观小学,通过参观小学的校园环境、参观小学的自然科学室、走廊文化,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孩子们了解小学生的基本学习生活,更增添了他们向往上小学的愿望。

这个学期是大班的最后一个学期,孩子读完这个学期马上就要进入小学了

一、日常活动中进行幼小衔接的一些习惯的培养,让孩子轻松养成好习惯1、为了让孩子更好地进行小学,更顺利地适应小学生活,我们重点对幼儿进行了规则意识、任务意识、自我服务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的培养。经过一学年的努力,我们认为现在大部分幼儿能够较认真地完成老师每次交给的任务,在与同伴的合作中能够用较灵活的方式较好的与同伴进行游戏,遇到困难时能够和同伴们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班级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2、同时让孩子严格遵守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制度,努力做到不迟到。慢慢地班上也很少的孩子迟到了。基本上所有的幼儿都能够更严格地遵守作息时间制度。

二、通过一些教育教学活动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1、本学期,我班结合大班的年龄特点,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幼小衔接”的准备工作上面。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根据班级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教育教学活动渗透在幼儿的日常生活、各学科领域、各活动区域以及幼儿家庭教育当中。经过一个学年的努力,每一位幼儿在原有基础上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2、在日常教学中,本学期我们进行了离园倒计时主题,并在这个主题活动中开展了一系列的关于幼小衔接的课程,如集体教学活动“慌慌张张的莎莎”帮助幼儿意识到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上学前做好准备。如区域活动“我上小学了”,让孩子进行角色游戏,学系红领巾,模拟小学课堂,学习整理书包,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们正在地像一位小学生一样去做各项活动了。如实践活动“特别的参观“,带领幼儿参观小学,去看看小学与幼儿园有什么不同,并看看小学的生活学习环境,然后进行谈话,教师根据孩子的回答一一给予相应的解答,让孩子排除心中的疑虑。

从活动效果来看,孩子们都对小学充满了向往,都能以轻松、向往的心情进入小学的学习与生活。

三、重视家园共育

1、鼓励家长配合做好“幼小衔接”的准备工作,在家长会上进行了关于幼小衔接的专题。首先从幼儿教师的角度出发去说一些该做的事情,然后请两位小学教师结合她们的工作实际作了介绍。最后一起观看了幼教专家“钱志亮”关于幼小衔接的专题。很多家长通过家长会上的介绍,具体了解了孩子马上要读小学,自己要做的事情,其中钱志亮教授的一些具体建议做法也很受欢迎,孩子们用下来也非常满意。

2、每一次的主题活动家长都能够积极参与,主动通过各种渠道为主题的开展提供各种有价值资料,有了家长的参与,我们本学期的教育活动真正做到了“家园共育”。

3、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向家长汇报幼儿在园情况,了解幼儿在家情况,努力达成教育的一致性。

教师能及时向家长反映孩子所存在的问题,这样家长也能在家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所以孩子们的缺点也得到了及时的纠正。

幼小衔接家长会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幼小衔接 问题 解决对策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由于生活习惯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使大部分幼儿在进入小学后出现疲劳、害怕学习等现象,诸多问题的存在引起了教师和家长的广泛关注。研究表明,儿童能力的发展有一个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儿童的能力易于养成,过了培养期和关键期,儿童能力的培养就显得特别困难。幼小衔接顺利,为学生今后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能够为促进幼儿智力发展提供充分的保障。

一、当前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衔接方式

从幼儿园到小学,教学方式发生变化,由此产生了幼小衔接问题,缺乏行之有效的衔接方式是阻碍幼小衔接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幼儿园教育是一个让儿童拥有快乐,健康成长的教育阶段,学科要求并不严格,幼儿学习相对比较轻松。与幼儿园教育不同,小学教育是小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小学生开始接触各门必修课程的基础内容,对小学生的学习要求也有了更加的要求。教育目标的不同,使得幼小衔接的问题凸现出来,主要表现为大部分幼儿在进入小学后出现疲劳、害怕学习等现象,多问题的存在引起了教师和家长的广泛关注,对实现幼小衔接目标也会形成严重的阻碍作用。

(二)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案

对幼儿教育内涵进行深入发掘,认为幼儿入学前最重要的是学拼音、学数字等,为学生上学后的学习打基础,实则学前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学习能力、身体素质等。但实际上,大部分幼儿园依然没有找准自己的教育定位,尤其是一些城镇农村个体幼儿园,幼儿园的功能等同于托儿所,幼儿教师专业水平不高,对幼儿教育没有达到深处。一节课让幼儿写一个字,很多美育课程都没有正常开展,也没有在课外对幼儿学习成果进行巩固,使得幼儿教育目标难以实现。

(三)家长理念陈旧落后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幼儿受家长的影响颇深。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再加上处于农村城镇地区,大部分家长文化程度并不高,家长将重点放在追求物质生活上,忽视了对孩子的成长教育。甚至很多家长直接当“甩手掌柜”,将幼儿教育归责于幼儿园、学校,对幼儿教育目标的实现形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作用。而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对家长参与的依赖性比较大,只有家长积极参与才能更好的完成幼小衔接任务。很多家长对幼儿园教育是否成功,取决于幼儿是否掌握小学一年级的基础课程,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出现幼儿入学后感觉学习很轻松、上课不认真、做作业不认真的问题,从而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难度逐渐加大,就会使学生学习遇到困难。

二、解决对策

幼小衔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幼儿从幼儿园向学校过渡的重要阶段,在这个学期幼儿形成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基础知识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因此,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在幼儿园对幼儿实施正确的教育,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为幼儿进入学校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针对当前幼小衔接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进行幼小衔接的时候,就需要深入发掘幼小衔接的内涵,确保幼小衔接目标得以实现。

(一)明确幼儿园和小学的差异,做好幼小衔接观念

促进幼小衔接,必须明确深入发掘幼小衔接的内涵,明确幼儿园和小学的差异。首先,幼儿园和小学的生活环境大不相同,幼儿在幼儿园能够得到教师和保育员的全方位照料,而在小学则考察小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能力。在这个时期,教师对小学生生活上的照顾相对减少,教师与学生的接触也减少了,而且每节课小学生接触的教师和教学内容也不一样,这就需要小学生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其次,在小学时期,小学生要逐步形成一个稳定的作息制度和时间概念,这都是需要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摸索总结出来的。最后,幼儿园与小学的学习环境不同,幼儿园强调快乐教育,教学多以游戏为主,幼儿的学习和生活都比较放松,而处于小学时期,在课堂时间、课堂纪律上都有了明确的要求,教学节奏松弛有度,小学生需要根据教师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对小学生的学习要求更为严格。根据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的不同,找出幼小衔接的切入点,为幼小衔接目标的实现提供充分的保障。

(二)积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家长的观念,使幼小衔接工作落到实处

幼小衔接,不是一个能够临时突击的短暂过程,而是需要从幼儿园阶段开始,一直持续到小学一年级全学年的长期过程。父母对于幼小衔接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将决定孩子入学后在很多方面的表现。幼小衔接工作中,不仅需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也需要转变家长的观念。主要是因为幼儿教育目标和小学教育目标不同,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制定出科学的教学内容,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促使不同时期教育目标可以实现。由于家长在幼小衔接和学生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开展有效衔接工作的时候,必须让家长对幼小衔接形成正确的认识,并积极参与到幼小衔接中,从而为幼小衔接目标的实现提供充分的保障。

三、结语

总之,幼小衔接顺利,可以为不同时期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充分的保障。因此,在开展幼小衔接工作中,必须深入挖掘幼小衔接的内涵,积极解决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从而真正实现幼小衔接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王佳婧.小学一年级语文教育幼小衔接问题调查与教育策略研究[D].扬州大学,2013.

[2]谢桦.幼小衔接中存在的基本问题及对策――基于厦门市湖里区幼小接现状开展的实践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12).

幼小衔接家长会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衔接;分析

【abstract】young and small link up be much more than the business of big class in kid’s park, kid’s park, primary school, family be three close match, joint effort, then can assurance link up work of smoothly progress, get into a primary school dozen to descend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kid.

【key words】link up;analysis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殊不知这句话影响了多少孩子,许多家长以此为目标,在各个衔接阶段对孩子进行了提前教育。而一些幼儿园,在幼小衔接问题上一味迎合家长口味,将幼小衔接工作等同于提早智力开发,提前教幼儿学习汉语拼音,读写汉字,无休止做数学题。有的甚至让幼儿提前学会一年级课本的部分内容,还有的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上,完全采用小学的做法,可以说是“小学化”,这不是衔接工作,这是拔苗助长,是搞掠夺式开发,以上入学准备是不可取的。

        1.注重幼儿园与小学的双向衔接

        以往幼小衔接工作,更多的是幼儿园向小学靠拢,如适当调整幼儿园大班课程和作息时间,组织大班幼儿到小学参观,9月份组织教师进小学课堂等。 

但是,有效成功有效的衔接应是双向的,小学低级也应多与幼儿园教师联系沟通,如参加幼儿园教师的教学观摩,了解幼儿园教学教师的教态及教员的直观性、教法的游戏性便于小学教师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如在幼儿入小学初期有意识地放慢教学进度,增加唱歌、游戏等活动课程和具体形象、有趣的内容,适当控制作业量,弹性安排课时时间,逐渐对学生提出要求。完善衔接的后期工作,是促进衔接工作的统化,保证教育的连续性,是幼儿自然转变角色的重要保证。

        2.重视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和培养

        从幼儿进入小学,幼儿跨越了两个学习生活阶段,正规课业学习为主导的生活对幼儿身心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近几年由于入学年龄提前,父母对子女过分包办等严重影响了幼儿责任感、独立性以及有关能力的形成,这些都加大了细小衔接的“坡度”,造成幼儿入学后的不适应,因此幼儿园要从小班开始重视对幼儿各种能力的培养。在大班尤其加强幼儿的任务意识,独立性、规则意识的培养。如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让幼儿学会用小本子图示表征的各种任务,教师应避免多布置少检查,要通过检查表扬强化幼儿的任务意训。又如规则意识的培养,师要坚持耐心引导遵守一日活动规则,并督促幼儿按规则办事,可以游戏后或在离园前总结本日幼儿遵守规则的情况,设立明星宝宝专栏,将遵守规则归棒的幼儿照片贴出来,以此激励幼儿做一个守规则的好孩子,提高幼儿的自控能力,使细儿的行为符合全体规范。

        3.重视家长工作

幼小衔接家长会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幼小衔接;教学方式;现状;解决策略

序言

幼小衔接本质是为了让幼儿顺利的成为小学生,它可以帮助幼儿很好的适应入学后的生活,从而能够健康成长。幼小衔接目前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提高义务教育的普及和质量,特别是目前很多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只重视知识方面的衔接,忽视了孩子们的兴趣、习惯以及相应的适应能力方面的衔接。而且一些地区幼儿园出现“小学化”的现象,忽视了教育部和地方政府的规定和政策要求,即幼儿园活动坚持以游戏为主,严禁出现兴趣班、特长班等活动。幼小衔接是一个系统整体,需要良好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目前对幼小衔接问题的研究有很多角度,但总体来说需要从母语教学的角度出发,从而提升幼小教育衔接的高效性和打造良好的教学基础。

1 目前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家庭教育理念的落后

家庭的教育水平对于小学生学习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特别是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极为普遍。家庭最为幼儿的最早学堂和老师,对于培养他们学习、生活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不能紧靠学校的教育来提升,而忽视家长的配合。家长为了让孩子符合自己的期望,不断的将各种各样的信息灌输给孩子,“望子成龙”及对比心态在幼儿家长中极为普遍,认为识字量、画画等等是孩子优秀的表现,导致他们不管儿童的接受能力,超前训练[1]。

另外很多幼儿园老师为了迎合幼儿家长的要求,便让幼儿园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小学,提前将小学一年级的课程内容教给儿童,一旦儿童进入一年级后,就会产生极为严重的错觉感,会认为教学内容很简单,也就无心认真学习,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态度极为不利。而且当这些“储备知识”用完之后,面对不断加深的内容,就很难适应教学要求,导致小学生出现后劲不足的问题。

1.2 幼小课程设计衔接不合理

通过对小学老师的反映情况进行分析,一年级的教学内容极多,例如拼音课就多达15课,需要小学生花费两个多月的时间来学习,此外还有识字课6课及13课其他内容。为了完成这些教训内容,老师们不得不提升讲课速度[2],这就会给没有基础的小学生产生很大的压力,不断拉大与其他学生的差距,需要通过开小灶等方式来帮助他们提高学习基础,这个时候那些过早接受一年级教学内容的学生就会让老师觉得教学很轻松。

目前国家对于幼小课程设计没有统一的政策要求,也没有对教学目标、方案、方法等提出要求,导致各地幼小课程缺乏统一的指导方针,也就无法有效促进幼小课程设计的合理性。其次是幼小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一样,幼儿园是要培养儿童的交谈、交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而小学教学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听读写能力,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也就是统一其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幼小课程要通过分析其中的差异性,找到最佳的衔接点。

1.3 以小学的教学管理方式来管理幼儿

幼儿园的孩子们不仅没有系统的学习能力,也极度缺乏良好的心理状况。幼儿又极其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无法很好的集中注意力。因此一旦采取小学教学方式,就会造成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被极大的限制,加之幼儿不得不面对大量的功课和兴趣培训,给幼儿带来的是极为残酷的成长环境[3]。

2 针对幼小衔接的解决策略

2.1 宏观方面的政策调整

首先是国家教育部要给与幼小衔接足够的重视和关注,积极出台相关的引导政策和要求,强调幼小衔接的重要性,特别是在语文教学方面,将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作为幼小教育衔接的关键点。并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教材等,帮助实现目标和任务的一致化。对于幼小衔接的课程设置要求是让幼儿能够乐于在生活学习过程中进行鱼呀交流,并掌握基本的听读写能力,然后利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帮助他们培养语言、思维及创造能力。

其次是打造优秀的教师队伍,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经验水平,丰富幼儿园老师的教学精力,提升幼小教学老师的衔接意识。让老师们明白幼儿的身心发展才是教育的基础,要遵循其各个阶段的特点和规律,并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帮助他们学会自主主动学习。当然小学老师要积极的和幼儿教师进行联系和沟通,为幼小衔接做出努力[4]。

2.2 微观层面的策略

幼儿园要将游戏活动作为幼儿主要的课堂教学内容,而小学课程内容则是以听读写为主要内容,不断的发挥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但是教学过程中不能以统一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要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尊重个体之间的差异,并通过针对性的教学和强化指导,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幼小的提升。

另外老师们要打造充满童趣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获得宽敞、优美、活跃的教室环境,并通过各种各样的班级活动、板报让学生的信心得到增强,幼小老师也要积极的和学生们进行交流、讨论,增加师生之间的亲切感,减少他们的陌生和距离,以及学习所带来的压力和不适感[5]。

最后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们的学习行却,培养他们的探索力和创造力,减少集体教学的方式,增加因材施教的方式,最大程度的保障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提升,让他们不断的尝试成功的喜悦。幼儿园教学要多采取情景教学、游戏教学等方式,利用游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小学老师要保证有效教学的衔接,既要积极利用游戏和活动教学方法,减少小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恐惧感和陌生感,从而帮助提升教学质量。

结论

面对幼小衔接中的问题,需要用一种开放的思想理念来审视,基于保证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让幼小教育保持合理的层次性和良好的过渡性。对于幼小衔接首先要提升儿童对于学习内容的兴趣和好奇,引导他们可以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其次是培养他们与老师、家人、同学的和睦相处,最后是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生活的能力。总之,对于幼小衔接的教学改革是一项重要和长期的工作,需要耐心的研究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学习生活变化,寻求更加合适的幼小教育途径,不断的帮助儿童顺利渡过学校生活的第一步,让他们能够开心、活泼的成长起来。

参考文献:

[1]邬春芹.西方发达国家促进幼小衔接的国际经验[J].比较教育研究,2013,277(2):28-30,37.

[2]宋加杰.论幼小衔接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4,(24):257-258.

[3]胡春光,陈洪.法国有效衔接教育制度的内涵与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