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我们学校在好几年前就将电脑装进了教室,PPT课件成了我们上课时的得力助手。但是传统的多媒体课件更多的是演示功能,课件在演示过程中老师无法更改,学生无法参与。为做到课堂的互动,我们常常会在课前进行大量预设,制作很多的超链接,费时又费力。

2010年,学校给每个班级都装上了绿色班班通。电子白板这一全新的信息技术正悄然改变着我们的课堂。有了电子白板,上课时使用的课件就可以制作得很简单。只要准备好一些课堂上要呈现的资料就行了。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运用白板中的线条、图形等功能对字词进行随机的勾画,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理解一些重点词句。电子白板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和参与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下面就来谈谈笔者在教学《黄山奇松》一课时的一些感悟吧!

一、圈圈画画,促进生成与互动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黄山松的奇特。在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一个去黄山观松的情境。

师: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玉屏楼。站在玉屏楼上,呼吸着黄山上清新的空气,你感觉怎样?(真是心旷神怡!)接下来就开始我们的玉屏楼赏松之旅。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细心观赏,用心品味,玉屏楼前的松奇在哪里?你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写写批注。(生自读品味)

师:我看到同学们在赏松的过程中都非常投入,相信大家一定都有所收获。现在我们就来聊聊赏松的体会吧!

师:你喜欢哪棵松?它奇在哪里呢?

生纷纷举手。

生1:我喜欢迎客松。因为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我觉得迎客松奇在姿态优美。

生2:我也喜欢迎客松。我觉得迎客松奇在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生3:我也喜欢迎客松。因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我觉得它像人一样热情好客。

……

在交流品味迎客松的奇特这一片段过程中,笔者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运用白板的画笔功能圈画出有关词语,“姿态优美”、“饱经风霜”、“郁郁苍苍”等。课堂气氛融洽,节奏紧凑,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及时的肯定与反馈促进了课堂上的生成与互动。当学生交流到“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这一句时,笔者用红色的粗线条沿着图中迎客松斜伸出去的枝条画了一下。顿时,一只迎客的手臂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领悟到了作者比喻的贴切与生动。

二、放大画面,加深理解与记忆

在学生交流品味送客松的奇特时,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个小插曲。

师:你觉得送客松的神奇之处在哪儿呢?

生:我觉得送客松的神奇之处是姿态独特。

师:独特在哪儿呢?

生:它的枝干蟠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

师:你能说说蟠曲的意思吗?

生摇头。

师:你用手比划比划也行。

生想了想,还是摇头。

师:其他同学能说说或比划一下吗?

无人举手。

(这时,师从白板的工具里点出一个放大镜,把它拖动到图中送客松的枝干处。)

师: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枝干是弯弯曲曲的,就像什么呢?

生:有点像卷曲的弹簧。

师:现在,你能说说蟠曲的意思吗?

生:我知道了,蟠曲就是弯弯曲曲的,有点像弹簧的样子。

师:大家能用手比划一下吗?

生纷纷用手指或手臂回环曲折地比划着。

没有直观的形象,学生很难理解“蟠曲”这个词。课堂上的交流也似乎陷入了“卡壳”的状态。好在,白板工具中的放大镜派上了用场,及时为学生呈现了清晰直观的形象。学生看图之后便恍然大悟,一下子明白了“蟠曲”这个词。同时,放大镜所呈现的这一形象也会清晰地映在学生的脑海里。日后某日,当学生看到“蟠曲”这个词时,很有可能脑海里就会跳出老师用白板中的放大镜所呈现的画面。

三、聚焦画面,学会聆听与思考

黄山松千奇百态,文中只具体介绍了三种。为了让学生更深地体会黄山松的神奇,也为了让学生能学以致用,读写迁移。笔者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千姿百态的黄山松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师用白板出示各种黄山松的图片。图片先一张一张随着音乐出现,然后定格在有多幅图的页面。)

生全神贯注地欣赏,不时发出赞叹声。

师:黄山奇松真是别有情趣,请你任选一个画面,用你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让这美丽的松树动起来、活起来。仿照三大名松的写法,写两三句话。

生在轻柔的乐曲声中动笔描述。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吧!

生1:我写的是壁虎松。壁虎松站立在陡峭的悬崖边。它的姿态独特,犹如一只巨大的壁虎紧紧地爬在岩壁上。

生2:我写的是孔雀松。孔雀松枝干松散。它像一只绿色的孔雀昂首挺立,正准备展翅高飞。

生3:我写的是黑虎松。黑虎松高大苍劲,犹如一只威风凛凛的黑虎,趴在黄山之巅。

……

在学生交流时,老师用白板工具中的聚光灯聚焦学生所写画面,让学生们在观察中聆听,在聆听中想象。

当学生的眼前呈现多幅画面时,学生的注意力会受到影响,很容易分散或转移。运用了白板中的聚光灯功能后,聚焦的画面依然清晰地呈现在大家的面前,而其他的画面则都退到了幕后。学生的注意力就会一下子都集中到那幅清晰的画面中,不再受到其他画面的干扰和影响,可以更加认真地聆听与思考。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在当前新时代的教育形势下,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使用已经普遍应用于教学教学中,成了常规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教学中,高效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打造高效课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对语文相关辅助知识的补充以及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方面,具有其他教学媒体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1巧用白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丰富的交互式电子白板课件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就如我在执教《黄山奇松》一课时,制作了精美的交互式电子白板课件,使课堂变得趣味横生。《黄山奇松》一文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描写了黄山松的优美姿态与独特造型,重点介绍了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充分展现了它们的奇特之处,饱含了作者对黄山奇松的赞美。在逐个讲述三大名松之后,我用了这样的过渡:“除了这三大名松外,黄山还有许多秀美的奇松。”利用交互式白板,拖动一张张课前收集的精美的黄山奇松的图片,展现在孩子们面前,他们看着这些图片时连连发出惊叹声。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来描述看到的松,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孩子们的描述变得极为生动:“黄山松千姿百态,有的好像一位慈祥的母亲,正在等待放学归来的孩子;有的如同一位诗人,似乎在吟诵着什么千古名句……”“ 黄山松千姿百态,有的像一只勇猛的雄狮,正在俯视它的领地;有的像两条交织的巨龙,誓要分出个高低……”这样一来,利用图片的直观形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在看图想象说话的过程中,还内化了语言文字的学习,使得图片与文本得到了较好的结合,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也为课后的小练笔做了铺垫,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写小练笔,学生的练写将会更加生动。

2巧用白板,创设高效的情境教学

情境创设其实是采用一定的手段营造一种愉悦的宽松的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语文教学中交互式电子白板资源的运用更能有效地创设情景。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有故事情节,有故事情节的文章可以通过动画展现给学生。没有故事情节的文章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制成连续的画面真实地再现给学生。让学生一边看动画一边听全文朗读。活动的画面形成了现场气氛,配以富有感染力的高水平的朗读,将无声的文字描写变为有声有色的生动画面,把学生一下子带入了故事情境中,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在情趣盎然的氛围中最佳情绪地进入课文的学习。如教学古诗文《渔歌子》时,上课伊始就用白板的资源,拖拽出一张江南春图,提问“草青青,水蓝蓝,杏花春雨、如诗如画的江南,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钟情于她,夸赞江南的美。此时此刻,你最想吟诵什么呢?”(如《忆江南》,全班齐诵)老师乘胜追击:“是呀,不能不忆江南。白居易的《忆江南》家喻户晓,传诵至今,而另外一首写江南的词,不仅在国内传诵,还流传到古代日本,成为日本词学的祖宗。究竟是谁写了这样一首词,这首词的意境如何呢? 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古诗文《渔歌子》”这样引人入胜的情境导入方式让学生一下子就激发了对学习这篇诗文的兴趣,学起来也就更为投入,整个课堂的气氛也带动起来了。

3巧用白板,构建高效的练习模式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一、任务驱动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任务驱动”是一种以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完成每一个具体的教学任务为主线,将教学内容精心巧妙地贯穿于每一个任务中,使学生以分组完成任务的形式理解学习的重点内容。在学生不断完成任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还加强了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指引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能够调动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语文的乐趣。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要分成以下步骤实施:

1.教师要对学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教师应该多与学生互动交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和学习基础,根据学生的需要设计教学内容和单个任务。

2.科学合理地设计每一个任务:在设计教学时,要以课标中的知识点为线索,科学合理设计每一个任务,让学生在完成语文学习的任务中,既能提升自身的知识能力,还能增强创新意识。

3.正确指导:教师应仔细观察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行为表现,及时解决学生的困惑和疑虑,重视学生的收获,多表扬鼓励学生,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信心和成就感。教师首先提出任务,让学生分组讨论、积极思考,探索完成任务的有效方法。让学生结合以前学习的语文知识和经验,自己提出小问题,分步解决。

4.讲评任务:在学生完成任务时应该实行讲评,以语文知识的处理技巧、活动创新、突出主题等为题,公正客观讲评。观察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表现出的态度,完成任务时表现出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从活动中获得乐趣和知识,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例如,在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时,就先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在课堂上,教师首先提问:文章中林冲和洪教头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林冲为何要棒打林教头?林冲在你们心中有着怎样的形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到了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解读了整篇课文,给学生设计问题任务,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对课文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并最终学会做人的道理。

二、运用情境教学,还原教材中的情景

小学语文课,如果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性,即使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得很巧妙也是徒劳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均是在教师直接设计或间接控制的情境中展开的。其情境创设应以诱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为指导思想。结合学生发展成就动机的基本需要,精心设计出可以激发学生的归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的情境,并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尽量让语文教学活动具有创新意味,符合学生求新好奇的心理特征,指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去。

同时,游戏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不能缺少的内容,游戏又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因此,充分利用学生好胜、好新、好奇的心理,创设出让学生感兴趣并能有效传播语文知识的游戏情境。

例如,在学习《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时,教师可以提前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制作出有关大自然的图片、动画、声音,然后在课堂上,一边播放PPT,一边讲解语文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奇妙,并且迅速形成要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三、以作文教学为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求新、求异的思维模式。尤其是在学生的写作方面,创新思维直接关系到文章的生命力。作文需要学生将语文知识综合运用起来,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读、多体会课文,帮助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意见,逐渐形成创新思维。在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重视不断拓宽学生观察思考的空间。生活是写作的素材,文章的创作是离不开生活的。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创新写作时,就要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导向、辐射功能,将学生的作文与学校、社会中开展的实践活动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提升自我的实践能力增强判断、分析事物的能力,拓展思路。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1. 含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几个段落。

2.能看懂图的意思,抓住景物的特点。

3.理解本文的内容,了解黄山有哪些著名的奇石,都是什么样子的。

4.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秀美风光的热爱,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秀丽风光,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下

教学难点:根据教师所给的图,都能抓住景物特点

【教学方法】

引导点拨法 朗读感悟法 巡回指导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整体感知

我们从上节课的学习,已经认识了安徽省南部有一个闻名中外的风景区,它有什么出名的景点呢?那些奇形怪状的石头,课文中写了哪些奇石,你们还记得吗?接着让学生们自己进行讨论,激发学习的兴趣。

设计意图:在讨论中激发兴趣

二、利用图画,感悟语言文字

1.学习第二自然段

我们先来看有趣的“仙桃石” 吧!

(1)看图想象。

(2)出示图画:

你们看这块岩石像什么?这么大的石桃子人间少有,它会从哪里来呢?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以画引入, 直观形象,启发想象,训练说话,渲染课堂气氛。

(3)感知内容。听老师朗读课文,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石桃的来历。

(4)体会词语。提问:这段话描写仙桃石从天上下来用了哪两个动词? (板书: 飞、落) “飞、落” 这两个词在描写生活中的哪个动物时常用上?你能用这两个词说句话吗?

设计意图:在体会文字的同时体验石头的神奇。

(5)感悟语言。那么大一块石头偏如小鸟一般轻松自如地从天上飞下来,落在山顶的石盘上,真是妙不可言。感情朗读,体会石头的神奇。(让学生白南练习,读出自己的语言语气)指名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情景中进入阅读,感受“奇” 、感悟“奇” ,训练学生的语感。

(6)渗透写法。这段话先告诉我们奇石的名称,后写奇石的样子。

设计意图:为下面的仿写打下基础。

2.学习第三自然段

(1)质疑激趣。看到奇石名字叫“猴子观海” 你会想到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学而不思则罔” ,质疑是思维的火花,质疑精神应从低年级开始培养。

(2)感知内容。自由读文,边读边想“猴子观海” 的情景。

(3)体会词语。结合图画用自己的话把“猴子观海”的情景说给同学听。

出示图画:

(老师、同学适时补充、评议, 示词语:抱、蹲、望。)

设计意图:在体会文字的同时学会把书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相机理解“陡峭” :让学生分辨哪幅图中的山陡峭。

出示图画:

设计意图:化抽象为具体,避免生硬的“解词”。

相机理解: “云海” : 让学生说说印象中大海的样子,然后再引导想象云海。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对语言文字形象感悟。

(4)感悟语言。黄山的这番奇景把猴子迷住了。

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感悟神奇。

(5)渗透写法。这小节先说什么,然后说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至此,学生对这两段文字已有所感悟,为下面画画、说说、写写打下伏笔, 采用从“扶” 到“放” 的教学步骤,运用迁移规律,符合低年级儿童学习的特点。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感知内容。自由读文,说说“仙人指路”的样子。学生说话时,老师画出图画:

(2)体会词语。让学生说说老师画“仙人”时抓住了哪些动作? (相机出示:站、伸、指。)

(3)感悟语言。指导感情朗读。

4.学习第五自然段

(1)感知内容。读文章,想象“金鸡叫天都”的情景。

(2)绘画表达。把想象的画出来。

设计意图:学生在绘画中无形地进行了对语言的感悟,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

(3)体验文字。展示学生的作品。(老师、同学给予点评)

设计意图:进一步体验文字美,石头奇。

(4)感悟神奇。指导感情朗读。

三、启发想象,训练说话

黄山的奇石还远不止这些。出示图画:天狗望月。仿照前几个自然段的写法,说说“天狗望月”的情景。

(小组内练习,然后指名说。)

设计意图:学生全员参与,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丰富想象,规范语言,积累语言,为三年级习作打下基础。

四、迁移运用。积累语言

请学生当小小导游员为来黄山旅游的游客们介绍黄山奇石,还可以结合收集的有关黄山的资料介绍。(教师适时点拨。)

设计意图:把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积累语言, 同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设计意图:在乐曲中、文字中升华情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六、作业

把书中只有名称,而没有描写的“狮子抢球” 、“仙女弹琴”这些奇石想象并仿写出来。

设计意图:把课上说的训练转为写的训练,及时巩固提高。

【板书设计】

黄山奇石

课堂导入 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

画图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网络教学

一、弥补文本不足,开放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再不是教师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的过程,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知识也不再局限于课本内容,网络正成为学生输送知识的一个重要载体。现行人教实验版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洋溢着现实的生活气息,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的内容与自己接触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但有些信息,学生就不能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获取、吸收知识,而利用网络教学就能弥补此中不足。

例如《黄山奇石》一课,主要介绍了我国举世闻名的风景名胜区――黄山的情况。课文以文本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黄山的美妙风光,文字非常得优美动人。但是对于大多数的孩子来说,黄山毕竟离他们的现实生活比较远,而我们也不可能真正带他们到实地去欣赏。学生没有亲临现场去欣赏这些奇石,单从文字来理解就显得比较空洞、抽象。那么,对于这些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的事物,我们如何让学生理解呢?有什么办法能让学生领悟到祖国风光的奇特、美妙呢?这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难点。怎么办呢?传统课堂无法弥补这个缺陷,但是现在我们利用网络就能够做到。在组织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教师利用教学虚拟网,将课堂链接到互联网上,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上课伊始,教师有意设问:“你对黄山知多少?”这样一问,学生们便通过网络平台,输入关键词“黄山”,通过相关网站的搜索引擎很快便进入省略,登陆黄山网站,黄山的风景名胜、人情风俗、历史掌故等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这些丰富的资料,更激发了学生们去探索课文内涵的欲望,为课堂教学的顺利有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开放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人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有了网络环境的支持,我们就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在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中,我们尝试了分层教学的施教模式:A组学生快速搜索,复制网上有典型意义的图片和摘抄描写优美的文字并编辑这些信息资料,完成一份黄山旅游的报告;B组学生搜索黄山“四绝”的另外三绝――奇松、云海、温泉的相关句子,粘贴在word文档中,并可以插入自己喜欢的图画,进行简单的编辑和保存文件;C组学生只需要搜索出黄山的地理位置、网站栏目的介绍等简单信息。

这样的教学收到了“同步教、异步学”的效果,每一个学生在增加表象积累、开宽视野的同时,在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佳发展。

三、网上互动,创建新的交流方式,促进多向协作交流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协作学习,即要求学生主动地寻求学习伙伴并共同探索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逐渐学会与他人进行公开、坦诚的沟通,学会面对个体的差异,学会把个人的目标升华为团队的利益,最终促使学生的组织能力、交往沟通协作能力的养成。

教师指导学生在个人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协商、交流、讨论即协作学习,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并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就是把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尽可能地开放给学生,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计算机充分自读、自悟,带着自己的学习所得和疑难问题走向同伴,走近老师,相互合作,相互探讨。通过网络的交互、监看、广播、发送、对讲等多种功能,老师和学生、学生与学习之间构成一个多维互动的交往空间,从而形成充满活力、富有个性的课堂学习氛围。

在《黄山奇石》一课的教学中,正是基于上述理解,教师在制作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课件时,除了为学生搜索好一些现成的课件资源,课上还让学生通过因特网的搜索,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并让学生利用“网上邻居”和“聊天室”进行交流探讨,让学生扮演小导游在网络里畅游,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下利用网络各抒己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这个环节的自主学习,有利于教学时空的开放,有利于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和思维火花的迸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十分高涨,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交流都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

四、网上冲浪,开放求知领域,促进学生课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特有的优势,找准切入点引导学生开展网上阅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通过网上冲浪,可以轻松地阅读和课文有关的读物,这样,不但使学生加深对原文的理解,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阅读效率也十分高。

在学完课文《黄山奇石》后,在学生理解课文意境的基础上,教师再次让学生进入省略网站,让他们去网上冲浪。学生通过“今日黄山”“黄山”“开放中的黄山”等网页的访问,加深了对旅游胜地黄山的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们对黄山的敬佩和向往之情。在访问过程中,同学们对学习课文《黄山奇石》的感想也自然地流露出来,并能很快地通过网络教室的“小区广播”与“聊天室”等和自己信赖的同学进行交流,使他们的思想得到了升华。

相关期刊更多

黄山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安徽省教育厅

度假旅游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黄山日报社

党史纵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院(安徽省地方志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