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机电论文

机电论文

机电论文

机电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60HZ进口高压电机;供电系统;设计改造

90年代初期,一橡胶生产公司从北美进口了五台(二手)橡胶设备,其中有两台法雷尔生产的11D密炼机和一台寿力公司生产SL–32型的螺杆空压机。这三台设备的基本状况测试良好,根据公司生产需求,需要尽快安装投运创造效益;但使用这些设备存在一个很大的技术难题:这些设备的驱动装置是60Hz的五台高压电机,无法直接投入我国的50Hz电网。但是如果全部更换为国产50Hz、6KV电机和高压柜,需要增加近100万元费用。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难题,技术人员针对进口设备的供电系统、开关装置、电机参数等进行了认真分析计算,决定采用变频原理,对该系统进行供电设计改造。

一、设计和改造

(一)设计依据

(2)高压起动柜。主回路三相交流电压为2300V;控制回路电源取至柜内高压PT二次侧,电压为交流120V。300马力以上的电机采用串联交流电抗器方式起动,200马力的电机采用直接起动方式(柜内高压空气断路器线圈电压为直流120V)。

(3)供电系统。进口电机为三相60HZ、2400V交流供电系统;现公司为三相50HZ、35/10KV交流供电系统。

(4)负载特性。负载特性为恒转矩。

(二)配电设计

高压电机的原工作频率应为60HZ,现要工作在50HZ的电网上。为了保证电机的额定电流和功率因数基本不变,电机在变频前后的过载能力等基本性能不变,根据恒转矩负载变频调速原理可知,电机定子的电压与频率的调节必须符合下列规律。即:

电机原来的配电电压为2400V,比电机实际的使用电压2300V高100V,这主要是考虑供电变压器的负载特性和线路压降。

因此采用50HZ供电系统后,电网电压也应比电机实际使用电压略高。根据式(2)的计算公式可以求出50HZ时的电网电压为2000V。

由于这五台二手高压电机起动柜的控制电源取至柜内高压PT二次侧,系统电压下调后,控制电压必然也随之下降。PT变比为20:1,当系统电压降到2000V时,控制电压降为100V。对于50HZ、100V的交流电源能否保证柜内电气元件可靠动作,我们通过试验的方法进行了考证,即采用调压器分别在90V、100V、110V电压值上做10次操作试验,并分别保持2小时,结果柜内电气元件动作都非常稳定,铁芯无异常声音,线圈温升正常。以上试验表明降压降频后,对起动柜运行不存在影响。

(三)变压器设计

公司的高压系统电压为35/10KV,而计算出的五台二手高压电机系统电压为2000V,为了提供这一电压等级,必须设计一台10/2KV的变压器与之匹配。

这五台二手高压电机的总容量为2500马力,其中最大电机容量为1000马力;采用降压降频后,电机总容量降为2083马力(1531KW),最大电机容量降为833马力(612.3KW)。因炼胶设备的载荷不很稳定,负载率偏低,一般仅为电机额定容量的75%左右,所以实际电机运行的总负载大约在1150KW左右。根据最大电机起动电流的要求,经与变压器生产厂家的共同论证,最终选定变压器容量为1600KVA。该变压器交付使用后的主要技术参数如表二:

(四)一、二次保护系统

1600KVA的专用变压器一次侧取至公司总变电室的10KV电网514#间隔,配置过流、速断、瓦斯等保护;二次侧设计为安装一台总柜、两台出线柜,分别配置过流、速断保护。出线柜和起动柜之间用电缆连接,在每台起动柜上分别加装反时限过流继电器,用于单台电机的过流、速断保护。

二、改造后系统的情况

(一)变压器

该变压器投运后,正常使用的负载范围在额定容量的70%-80%之间,当五台电机同时运行时,负载最高可达90%左右。由于变压器过流、速断保护值设定比较合适,各台电机起动或运行时均未造成变压器保护的掉闸故障。因此,变压器的设计比较合理,属于经济运行。

(二)电机

采用降压降频后,两台大电机的运行电流基本与(60HZ时)额定值相符。而三台小电机,运行电流略高一点,但电机温升基本正常。如螺杆空压机一般运行电流在66~72A,(下转第175页)(上接第165页)而额定电流为68.5A。注意,由于电机使用频率降低为50HZ,电机转速下降了16.67%,设备效能也随之下降。

(三)电机起动柜

机电论文范文第2篇

故障诊断技术是指利用科学的方法对机电设备进行测试分析和诊断,在实际工作中,故障诊断技术属于机电设备的一种防护工作,因为故障诊断技术是在机电设备运行中通过检测仪器检测出各种参数信息,与标准参数进行对比后,如发现异常,则证明设备存有故障,经调节后,使检测出的各种参数恢复标准状态。

1.1故障诊断技术的类别故障诊断技术可以分为五大类别:①数字模型技术。通过事先构建出的数字模型,将设备中数据信息的变化直观地反映出来。通过对正常数据信息的对比,能够掌握设备的运行状态。②信息采集技术。信息采集技术主要是针对各种信息进行采集,通过采集后的信息对比,能够发现设备的故障问题,并通过信息针对故障部位进行维修。③信息处理技术。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与处理,对参数正常的信息进行过滤,保留故障信息。④识别技术。在信息采集完成后,通过信息的识别和分析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⑤诊断与测算技术。在信息识别后,对设备的故障、使用及寿命等进行诊断和测算,防止再次发生设备故障问题。

1.2故障诊断技术矿山机电设备的故障诊断技术分为两种:测试分析和理论诊断。对机电设备故障出现的原因、位置和故障程度进行诊断,根据诊断结果制定维修方案,维修方案中也包括日后的维护与防范措施。这种方式能够将机电设备的参数确定,并且预测出机电设备安全范围内的工作时间和稳定性,对出现的异常现象进行评价,既能分辨出故障类型、程度,也可以预测出故障隐患问题。由于矿山机电设备的工作环境比较特殊,所发生的故障信息也有一定的特殊性。

1.3故障诊断的步骤机电设备故障诊断的步骤为:对机电设备建立模拟模型,通过传感器对其进行数据采集,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判别出故障类型和运行状态,最后制定故障诊断方案。

2故障诊断技术在矿山机电设备维护中的应用

2.1主观诊断在机电设备中均配备相应的故障诊断仪器,通过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工作人员使用故障诊断仪器对故障进行诊断,通过对机电设备的检查、设备参数的调整、对故障的分析以及维修等工作,使机电设备的故障能够快速解决。但是,这种方法对故障诊断人员的要求过高,虽然简单,但是可靠性低,对诊断的结果难免存在主观意识,如果出现误判,则对机电设备的运行与维修都产生影响。

2.2仪器诊断法机电设备中故障检测的监测仪器有很多种,如示波器、频谱仪等,监测仪器能够对机电设备的震动幅度、频率、位置、转速以及温度、压力等参数进行检测,并显示出结果。通过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检测,来判断机电设备是否出现故障。判定方法可以将当前数据和历史数据进行对比,数值多或少都代表机电设备存在故障问题。这种诊断方法,需要大量记录采集到的信息、机电设备的历史参数、对比参数等,面对复杂多变的矿山机电故障问题,此方法略显复杂。

2.3无损坏检测技术无损检测诊断技术在监测过程中不会对机电设备造成影响,虽然监测的部位属于机电设备的主体或金属材料内部、零件之间的结合等复杂且隐蔽的部位,此种检测诊断技术应用超声波技术、射线照相技术、表面缺陷等技术,不会对机电设备造成影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技术性较强,结合了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以及分析技术等,同时此技术的费用相较于其他检测技术费用较高,目前我国所使用的故障检测技术中鲜有人使用此种技术,但这是故障诊断技术的一个发展方向。

2.4智能诊断技术矿山企业中,对机电设备的信息采集、分析、处理等技术均属于智能化。智能化故障诊断技术是自动采集数据技术和处理数据技术的结合,将人工的理论和方法输入到计算机中,通过计算机对机电设备的故障进行诊断,整个诊断过程中无需工作人员在场,完全实现智能化。目前此种诊断技术已经是现代煤矿企业中机电设备最为普遍的检测技术。

2.5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矿山机电设备的故障十分复杂,并且不易发现,针对这种特点,单纯依靠一种诊断技术达不到系统、全面的检测和维修。通过故障诊断专家系统这一先进诊断技术,可以将机电设备中的故障检测方法综合,通过经验总结、建立模型、故障分析、故障处理等方面的结合,得到最为完整的诊断结果。

3结语

机电论文范文第3篇

一、论文提纲.........................................1

二、内容摘要及关键词..................................2

三、正文............................................3-9

四、参考文献..........................................10

论文提纲

1、机电产品的优越性

2、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3、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4、缺乏全、系统的并且实地性的专业信息平台

5、应有的技术法规体系、市场管理体系不完善

内容摘要、关键词

摘要:随着科技日益直向整体化、交叉化和数字化以及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机电一体化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助力。现如今,我国的机电一体化已取得初步成效,其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有效解决了人工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不可控质量影响因素多等问题。本文将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进行简要概述,并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发展趋势

探究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及应用

一、机电产品的优越性

与传统的机电产品相比,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下述优越性:

(一)使用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

一般机电一体化产品都具有自动监视、提醒、报警等自动保护功能,可以减少和避免人身和设备事故,设备的使用安全性能明显提高。

(二)生产能力和工作质量提高

一体化的机电产品具有自动控制和自动处理信息的功能,其灵敏度、精确度等都有很大提高,可以确保机械按照设计要求完动工作,减少人为者主观因素的影响。

(三)人机交流和复合功能进一步得到提升

一体化机电普遍采用电子屏数字显示和程控技术,减少了许多外延性的操作,更加方便、简单,人机互动更容易。自动补偿、自动校验、自动调节保护等便多的智能化功能,能在不同工作场合领域适应更多的工作要求。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一)数控机床

数控机床又称数字控制机床,是配置程序控制系统的一种自动化机床。经大量试验数据表明,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数控机床发展的可靠支撑,不仅提了升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加工质量以及加工效率,同时还有助于加工性能多样化,以满足多元化的工业生产要求。数控机床的实际生产制造过程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为总线系统和CPU之间的多重连接提供便利,这对提高管理效率,丰富数控机床种类极为重要。首先,可以削弱多台数控机床的排斥效应,为机床使用周期的延长、生产效率的提高奠定了良好基础;其次,用户可以按照实际生产需求,对操作管理进行自定义设计,大幅度提高了数控机床的智能化水平。

(二)分布式控制系统

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于分布式控制系统,可以针对性解决集中控制系统的不足。首先,便于分布式控制系统进行控制流程简化,提高操作稳定性,进而实现对多台主机的有效管控。其次,可以强化系统运行的安全管理。具体来讲,分布式系统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结合,有助于控制级别多样化,以便针对不同生产情况,主机可以进行不同的操作管理。同时,还可以化繁为简,优化在线生产以及生产计划等功能,大幅度减少因控制系统故障导致的一系列后续问题。

(三)全自动照相机

全自动照相机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的另一代表性产品。该类型照相机可以利用微电子技术,根据光线条件、拍摄距离等,自动对光圈、曝光速度以及焦距进行最优化选择。全自动照相机主要分为机械与电子两大组成部分,它们互相协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全自动照相机不仅包含精密机械以及复杂电路,同时还涉及光电检测、液晶显示等多种先进技术。

(四)工业机器人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危险生产环节以及作业环境恶劣等情况在所难免,这导致人工操作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基于此,人们结合机电一体化技术,利用机器人代替人工进行高危操作,以降低工人劳动强度以及作业危险性,有效避免安全事故频发问题。纵观工业机器人发展史,有3个重要转折点:第一代机器人只能机械性重复简单工作,其自动化水平以及对于外界环境变化的敏感度偏低;第二代机器人可以部分感知外界工况,并可对部分信息进行判断与分析;第三代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较高,基本可以模拟人脑思维模式。这也是当下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发核心课题。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智能化建设提供了可靠技术支撑。人工智能,就是指机械设备拥有人脑思维能力,可以自主思考问题,并及时对传感器收集信息进行有效分析与处理。与前两代机器人相比,第三代机器人的人工智能水平得到大跨步发展。与此同时,学习能力也是人工智能技术的重中之重,可以有效提升机电设备控制管理系统的精确性、高效性。

(二)网络化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时代,网络化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重要发展趋势。网络信息通讯技术的合理应用,可以强化机电一体化的远程管控质量,工作人员不需要对生产车间进行实时监控,就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反馈生产信息,对生产规划进行动态管理,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三)模块化

实现模块化是机电一体化发展的迫切需求。然而,由于市场上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五花八门,且不同配件往往产于不同的制造厂商,导致同一类型的机械设备多少会存在一定差异。同时,模块化对产品标准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真正实现产品模块化,并不容易。因此,相关人员应加大研发力度,充分调动一切可利用资源,不断拓展资金渠道,为部件接口统一化奠定坚实基础。

四、缺乏全、系统的并且实地性的专业信息平台

为应对技术壁垒和反倾销,应由政府和行业协会、出口企业建立全面系统的专业信息平台。我国缺和一个综合性的信息平台,使政府的调控和监督作用难以有效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也很难到位,企业对国际标准或进口国标准等信息滞后,技术发展遇到壁垒。

五、应有的技术法规体系、市场管理体系不完善

我国有许多产品没有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存在有标准不统一或低于标准的现象。这对于向其它国家作为主机出口发展方向的企业是一个无缺失。执法的不严不及明也使企业没有严格的质量标准意识,使我国机电产品在国际市场存在很大的质量疑问。

要使我国的机电产品在国际上有一足之地,要完善技术标准和相关法规的建设。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包含计算机技术、机械加工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多方面内容,对社会生产力以及工业产业的发展具有直接性影响。只有机电一体化理念与时俱进,才能保障我国工业生产力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因此,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应健全制度体系,完善生产标准建设,积极拓展资金渠道,鼓励企业创新技术,促进机电一体化在人工智能、网络以及模块化、绿色化等方面实现大跨步的飞跃,为社会发展以及GDP增长提供可靠推助力。

参考文献

1、谢明扬,杜明鉴.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汽车领域中的应用及发展研究[J].南方农机,2018,49(09):144+148.

2、 关磊.基于PLC/单片机控制的光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8(07):190.

机电论文范文第4篇

在变频电机调速控制系统中,采用电力电子变压变频器作为供电电源,供电系统中电压除基波外不可避免含有高次谐波分量,对外表现为非正弦性,谐波对电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磁路中的谐波磁势和电路中的谐波电流上,不同振幅和频率的电流和磁通谐波将引起电动机定子铜耗、转子铜(铝)耗、铁耗及附加损耗的增加,最为显著的是转子铜(铝)耗。这些损耗都会使电动机效率和功率因数降低。同时,这些损耗绝大部分转变成热能,引起电机附加发热,导致变频电机温升的增加。如将普通三相异步电动机运行于变频器输出的非正弦电源条件下,其温升一般要增加10%~20%。同时这些谐波磁动势与转子谐波电流合成又产生恒定的谐波电磁转矩和振动的谐波电磁转矩,恒定谐波电磁转矩的影响可以忽略,振动谐波电磁转矩会使电动机发出的转矩产生脉动,从而造成电机转速(主要是低速时)的振荡,甚至引起系统的不稳定。谐波电流还增加了电机峰值电流,在一定的换流能力下,谐波电流降低了逆变器的负载能力。对于变频电机,如何在设计过程中采取合理措施避免或减小应用变频器所带来的影响,以求得系统最佳经济技术效果,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二、变频电机设计特点

对于变频电机,其设计必须与逆变器、机械传动装置相匹配共同满足传动系统的机械特性,如何从调速系统的总体性能指标出发,求得电机与逆变器的最佳配合,是变频电机设计的特点。设计理论依据交流电机设计理论,供电电源的非正弦以及全调速频域内达到满意的综合品质因数是变频电机设计中需要着重注意的两个问题,设计中参数的选取应做特别的考虑。与传统异步电机相比,一般变频电机设计有如下一些特点:

1.用于变频调速的异步电动机要求其工作频率在一定范围内可调,所以设计电机时不能仅仅考虑某单一频率下的运行特性,而要求电机在较宽的频率范围内工作时均有较好的运行性能。如目前大多调速异步电动机的工作频率在5Hz~100Hz内可调,设计时要全面考虑。

2.变频电机在低速时降低供电频率,可以把最大转矩调到起动点,获得很好的起动特性,因而在设计变频电机时不需要对起动性能作特别的考虑,转子槽不必设计为深槽,从而可以重点进行其它方面的优化设计。

3.变频电机通过调节电压和频率,在每一个运行点都可以有多种运行方式,对应多种不同的转差频率,因而总能找到最佳的转差频率,使电机的效率或功率因数在很宽的调速范围内都很高。因而,变频电机的功率因数和效率可以设计得更高,功率密度得以进一步提高。现有数据表明:在额定工作点,逆变器供电下的异步电机效率比普通电机高2%~3%,功率因数高10%~20%。

4.变频电机采用变频装置供电,输入电流中含有较多的高次谐波,产生电机局部放电和空间电荷,增大了介质损耗发热和电磁振动力,加速了绝缘材料的老化,所以应加强电机绝缘和提高整体机械强度,变频电机的绝缘强度一般要达到F级以上。

5.变频供电时产生的轴电压和轴电流会使电机轴承失效,缩短轴承使用寿命,必须在设计上要加以考虑。对较小的轴电流,可以适当增大电机气隙和选用专用脂;另外,增加轴承的电气绝缘或者将电机轴通过电刷接地,可以有效解决轴承损坏问题;对过高轴电压,应设法隔断轴电流的回路,如采用陶瓷滚子轴承或实现轴承室绝缘。同时,在逆变器输出端增加滤波环节,降低脉冲电压dU/dt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三、电磁设计

在普通异步电动机设计基础之上,为进一步提高变频调速电机的性能,对变频调速异步电动机的设计参数也要进行更加细致的考虑。满足高性能要求时的变频电机设计参数的变化与设计目标之间的关系。在设计参数和性能要求之间还必须折衷选择。电磁设计时不能仅限于计算某一个工作状态,电磁参数的选取应使每个频率点的转矩参数满足额定参数要求,最大发热因数满足温升限值,最高磁参数满足材料性能要求,最高频率点满足转矩倍数要求,额定点效率、功率因数满足额定要求。由于谐波磁势是由谐波电流产生的,为减小变频器输出谐波对异步电动机工作的影响,总之是限制谐波电流在一定范围内。

四、绝缘设计

电机运行于逆变电源供电环境,其绝缘系统比正弦电压和电流供电时承受更高的介电强度。与正弦电压相比,变频电机绕组线圈上的电应力有两个不同点:一是电压在线圈上分布不均匀,在电机定子绕组的首端几匝上承担了约80%过电压幅值,绕组首匝处承受的匝间电压超过平均匝间电压10倍以上。这是变频电机通常发生绕组局部绝缘击穿,特别是绕组首匝附近的匝间绝缘击穿的原因。二是电压(形状、极性、电压幅值)在匝间绝缘上的性质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产生了过早的老化或破坏。变频电机绝缘损坏是局部放电、介质损耗发热、空间电荷感应、电磁激振和机械振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变频电机从绝缘方面看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良好的耐冲击电压性能;(2)良好的耐局部放电性能;(3)良好的耐热、

耐老化性能。

五、结构设计

在结构设计时,主要也是考虑非正弦电源特性对变频电机的绝缘结构、振动、噪声冷却方式等方面的影响,一般应注意以下问题:

1.普通电机采用变频器供电时,会使由电磁、机械、通风等因素所引起的振动和噪声变得更加复杂。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电动机构件及整体的刚度,尽力提高其固有频率,以避开与各次力波产生共振现象。

2.电机冷却方式:变频电机一般采用强迫通风冷却,即主电机散热风扇采用独立的电机驱动,使其在低速时保持足够的散热风量。

3.对恒功率变频电机,当转速超过3000r/min时,应采用耐高温的特殊脂,以补偿轴承的温度升高。

4.变频电机承受较大的冲击和脉振,电机在组装后轴承要留有一定轴向窜动量和径向间隙,即选用较大游隙的轴承。

5.对于最大转速较高的变频电机,可在端环外侧增加非磁性护环,以增加强度和刚度。

6.为配合变频调速系统进行转速闭环控制和提高控制精度,在电机内部应考虑装设非接触式转速检测器,一般选用增量型光电编码器。

7.调速系统对传动装置加速度有较高要求时,电机的转动惯量应较小,应设计成长径比较大的结构。

六、结论

与普通异步电动机不同,变频调速异步电动机采用变频器供电,其运行性能与电机本体和调速系统的设计都密切相关。这一方面使变频调速电机的设计要同时兼顾电机本体和调速系统;另一方面也使得变频调速异步电动机的设计变得灵活,但同时也增加了高性能变频调速系统设计的复杂程度。只有结合变频器和一定的控制策略,从整体上进行电机的设计和优化,才能获得最理想的运行性能。

参考文献:

[1]ANDRZEJM.TRZYNADLOWSKI著,李鹤轩,李扬译.异步电动机的控制.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陈伯时,陈敏逊.交流调速系统(第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沈本荫.牵引电机.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0.

[4]孟朔.适用于变频调速系统的异步电机设计与分析方法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0.

机电论文范文第5篇

煤矿机电设备决定着一个煤矿的健康程度,维修管理模式正是保证煤矿健康的最主要的方式,各大煤矿企业纷纷将加大在这一领域当中的资金投人,保证煤矿机电设备的持续使用,保证煤矿的健康生产。我国虽然建立起了煤矿机电设备的维修管理模式,对煤矿机电设备进行定期安全检测,排除设备故障,对机电设施进行监控。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现有的维修管理机制不足以保证煤矿机电设备的持续健康运转,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影响了煤矿企业正常的生产活动。我国的煤矿机电设备的使用依旧存在着一些盲点。对煤矿机电设备的使用缺乏全方面的了解,往往不能完全发挥出机电设备的生产效果,影响了煤炭生产的效率。在现有的煤矿机电设施维修体系下,各种设备的检测周期过于僵化,没有将煤矿机电设施使用的具体情况与维护检钡(相结合,只是根据抽象的数据与知识,片面的主观决定机电设备的检测周期与维护方式,完备的信息反馈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导致了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在确定机电设备维护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必须贯彻与坚持一些必要的原则。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节约检定成本。

2我国煤矿机电设备维修管理模式

2.1应时维修模式

应时维修模式也称为事后维修,是指在煤矿机电设备发生故障时对其进行维修的维修管理模式。应时维修模式的缺陷表现在滞后性上,当故障出现后才对其进行维修,不能做到事先预防。应时维修模式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由于煤矿机电设备还处在初步应用阶段,健全的煤矿机电设备维修管理体系还未建立,当时的工作人员的维修管理意识不高,只是在机器发生故障之后才去想到解决,而机器发生故障而停工必然会影响煤炭企业的正常生产,给煤炭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2.2计划维修模式

由于应时维修模式应该存在许多缺陷,很多煤炭企业都对这种模式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尝试,这就是计划维修模式的产生。计划维修管理模式的实质是定期对矿山机电设备进行检查,确保所有的机电设备都保持在稳定的运行状态。与应时维修模式相比,计划维修管理模式能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因为是一种主动检修的模式,所以在很多问题产生之前就已经解决了,防止了重大事故的出现。目前,大部分煤矿企业都制定了有效的机电设备维修管理计划,这种模式能够很好地保证煤炭企业的日常生产,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推动了煤炭产业的进步。

2.3主动维修模式

主动维修模式是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合理评估和预测煤矿机电设备故障发生率,对设备进行有效的维护,从而将机械故障消除在萌芽之中,保障机电设备的有效运行。但是这种维修模式在国内的煤矿企业比较少见,因为对与人员和技术都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并没有得到普遍的推广。

3对我国煤矿机电设备维修管理的建议

3.1建设高素质的维修管理队伍

为了优化煤矿机电设备维修管理模式,煤矿企业需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提高维修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和职业素养,去保护维修管理人员能够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保障整个企业生产的有效进行。对于已有的设备维修管理人员应该定期进行培训,确保其掌握最新的维修管理技术,增强其维修管理意识,制定有效方案解决问题,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同时,企业需要规范维修管理人员日常行为,使其严格遵守相关的设备维修管理法规,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风气[3]。

3.2有关设备维修管理工作的各项资料要完整保存

企业在进行年检或者是对事故发生次数进行统计预防时,可以通过煤矿机电设备维修管理系统中地图导出各个时间段的信息来进行分类检查管理,从而减少了企业人力记录的麻烦和提高了精确度,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为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支出得到有效的控制。

3.3改善煤矿机电设备的维修管理方式

首先煤矿企业在生产中应该重视煤矿机电设备的使用和维护,以及注重培养维修工人的工作技能和素质,加强对煤矿机电设备操作的培训。在煤矿机电设备投入生产之后,就要着手落实设备的四检制度,充分发挥出设备的最大效能。煤矿企业还应该根据现代化的维修理论和机电设备的特性以及煤矿工作的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来做出维修决策,建立健全设备维修管理的规章制度,将设备维修管理的责任落到实处。最后在选择维修方式时要对事后维修、预防维修、计划维修等维修方式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具体选择,争取形成现代化的科学维修管理模式。

3.4通过不断改进设备维修与检测新方法完善设备

备维修与保养方案机电设备的维修与检测需要借助新型科学方法,将新型设备工艺与方法与实际维修维护相结合。当前煤矿企业对于科技项目的投入普遍不高,因此需要通过增加科技项目的投入来降低设备运行风险造成的资金流失,从而降低煤矿机电设备的运行成本,增加设备生产效益,从而实现企业的盈利。

4结语

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与维修必须立足于生产的实际,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全方位的科学的进行机电设备的管理与维修,只有这样才能既保证煤炭开采的速度,又能保证煤炭开采的安全性,做到经济发展与安全两不误,保证了煤炭生产的高速进行。

作者:张衡 单位:新疆同泰煤业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刘浩宇.煤矿机电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及发展趋势[J].科技资讯,2013(1):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