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控技术人才培养

数控技术人才培养

数控技术人才培养

数控技术人才培养范文第1篇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NC technology talents,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NC personnel training of university.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school, a series of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reform is put forward in the NC technology teaching approach, training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of NC technology for employers.

关键词: 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改革

Key words: NC technology;personnel training;reform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8-0225-02

0 引言

数控技术自二十世纪中叶出现以来,给机械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现在数控技术已成为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技术,现代的CAD/CAM、FMS和CIMS,敏捷制造和智能制造等,都是建立在数控技术之上。它不仅是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必不可少的物质手段,也是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水平的重要标志。理论知识扎实,实际经验丰富,知识面广,适合于担任数控技术开发的人才分外抢手。

1 数控人才的就业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现代加工业的迅猛发展,数控加工设备的应用日趋普及,数控机床技术人才的匮乏也日益凸显。目前行业内已经发出了人才短缺的警报,对数控技术的毕业生每年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数控技术方向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因此,人才的培养成了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成为行业内关注的话题。

2 高校数控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的问题一直都存在,如果能借助这次数控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研究,加强企业和高校的更深层次衔接,也许是件好事。因此,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的研究与探索势在必行,而且是越早越好,研究的越早,收到的成效就会越早,学生与学校才会越早受益。本文就是要在数控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方面进行研究,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

3 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

3.1 数控技术人才应具有的能力 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我们要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

专业能力――具备从事数控行业所需的技能与其相应的知识,包括单项的技能与知识,综合的技能与知识。

方法能力――具备从事数控行业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包括制定工作计划的步骤、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独立学习新技术的方法、评估工作结果的方式等。

社会能力――具备从事数控行业所需的行为能力,包括人际交往、公共关系、职业道德、环境意识等。

3.2 高校数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 就业单位对数控技术的毕业生每年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数控技术方向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在数控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专业师资数量不足;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实训设备条件数量严重不足且不配套;学生兴趣不浓等问题。

3.2.1 数控专业师资数量不足 数控技术近几年的广泛应用,引起了企业对于数控人才的大量需求,同时造成院校中即具有相当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数控师资数量严重不足,严重制约着现代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从本专业相关方向的教师中选拔优秀的教师送到企业进行实践和见习;同时,也可直接在企业聘用数控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并直接承担教学任务。

3.2.2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现有数控技术专业教材,形态单一,内容陈旧,实践性差。适合数控系统原理、数控机床机电控制技术、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护维修和数控人才实训等课程的教材非常有限,且与生产实际相脱离。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与企业的要求尚存在差距。

制订适合数控技术人才培养的教学指导方案、实训基地建设标准、考核评估标准等指导性文件;开发实用型数控技术人才教育实践的教材,丰富教材形态,及时更新教育教学内容,增强教材先进性和适用性。

3.2.3 数控实训设备条件数量严重不足,且不配套 近年来,受数控人才需求增长的拉动,我院建立了数控机床实验室。由于数控设备非常昂贵,学校购置设备数量有限,每个学生的独立动手实际操作机会很少,对培养学生的实际编程及加工操作就有很大的困难,数控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技术,没有通过实践体验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根据每一种专项能力的培养要求来设计教学模块。在教学模块中既有理论知识传授,也有技能训练。利用市面上已有的一些CAD/CAM实验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加工模拟,即节省时间,又节省加工材料,同时也能使学生在有限的实验器材,有限的时空间条件下学到先进的数控编程及加工技术。

3.2.4 学生兴趣不浓 由于实验器材有限,每个学生的独立动手实际操作机会很少,影响了学生对数控机床的兴趣,没有兴趣自然就不会用心去学习,实训效果就不会好。数控大赛是促进培养拔尖人才的好途径。通过组织数控技能大赛培养和调动机制相关专业学生的积极性,给与他们荣誉与奖励,通过比赛引起学生的广泛关注,发现并为企业推荐优秀的数控人才。

4 结束语

任何一种教学改革和建设项目的引入,都必须在师资力量、实践设施、教学计划、教材、教具等诸方面做大量细致的工作,都必须要在整个教学系统中统一组织、统一协调、统一规划、重点建设。在对数控技术的人才培养创新改革上,要把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渗透到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增加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加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增加学生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扩大视野,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必定会在就业大军中获得企业的认可,扩展就业方向,对培养拔尖型数控技术人才的探索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我们要以《数控机床》课程为基础,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很小的投入下尽可能的解决存在的问题,增加课外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多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增加实践技能,提高本校学生的就业技能,为用人单位培养出拔尖创新型的数控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任志伟.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探[J].教育教学研究,2012(01):181-183.

[2]都维刚,靳立红,杜林娟.探求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级数控人才的培养途径[J].科技创新导报,2011(32):235-237.

[3]李宏胜,陈桂.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21):108-110.

数控技术人才培养范文第2篇

数控技术专业与“校中厂”、“厂中校”等企业开展“三力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合作过程中,探索实施了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4][5]。按照工学结合要求,遵从职业认知规律,三年制学生的教学实行“工学相嵌、工学交替、段”教学组织模式,见表1。其中,专业平台课程教学按照项目和任务要求采用“上午讲、下午做”的“工学相嵌”方式进行,专业(岗位)能力培养实施按教学模块“工学交替”。9个学段中,第1学段学习文化基础课程,第2学段学习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平台课程并“工学相嵌”。第3学段到企业进行认知实习。第4学段和第5学段学习专业课程,学习场所在校企两地实行“工学交替”。第6学段到企业进行岗位实习。第7学段为专业能力拓展学习。第8学段为毕业设计。第段到企业进行岗位实践。第3、4、5学段与“校中厂”密切合作,第6学段开始与“厂中校”密切合作,探索校企共同培养数控人才方式,建立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双赢的数控人才培养机制,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职业技能和工作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就业能力,形成办学特色。 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在与“厂中校”的合作中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例如在与武汉格力、海信科龙企业的合作中,校企共同商定了生产与教学合作方案,在保证培养计划完成的同时,增加企业课程,达成订单培养、分段教学、每年招收80名学生的协议。根据空调市场周期(每年2-8月为生产旺季,9-12月为生产淡季),企业第5学段到学校选人定岗,学生第6学段到企业从事与定岗相关、专业对口或相近基层岗位顶岗与现场教学,第7学段为生产淡季,回学校继续学习专业知识,第8学段完成毕业设计后,学生到企业按定岗直接就业。通过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既让学生在顶岗中学习了专业知识与技能,获得相应报酬,同时提前找到了就业岗位,也让企业通过学生顶岗实习来解决了生产中人力资源的需求,促进了生产,实现了一种校企合作的“多赢”效果。

2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教高[2010]8号文要求骨干院校建设要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制订培养方案,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根据武汉地区汽车零件制造、装备零件制造设备和技术要求,对接企业(行业)岗位技能要求,数控技术专业将数控加工技能证书中应知、应会纳入教学内容,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融通,在职业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经专业建设委员会审定,校企共同确立了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基于工作过程、双证融合”的课程体系,见图1。依据数控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在课程体系建立中确立了《数控加工工艺设计》、《数控车削加工与编程》、《数控铣削加工与编程》、《机械CAD/CAM(UG)》和《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护》5门核心课程。本文来自于《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3核心课程“AITUD”教学模式

2011年,数控技术专业引进上海厚载科技小型数控车、铣床各十台,在核心课程《数控车削加工与编程》与《数控铣削加工与编程》的教学中采用了“AITUD”教学模式。AITUD是由五个主要教学环节英文首字母拼接而成,即引导性行动、知识点归纳、知识点讲解、举一反三、主题讨论。这是一种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它为每个知识点的导入都精心设计一组引导性行动,然后进行知识点归纳、知识点讲解,最后进行主题讨论。教学过程中,以企业典型零件加工为项目,《数控车削、铣削加工与编程》将零件加工各分解成5个子任务,即车削工艺设计、基本指令编程应用、单一固定循环指令编程应用、复合固定循环指令编程应用、宏程序编程应用和铣削工艺设计、平面加工、外形加工、孔加工、宏程序加工。围绕数控车、铣床加工与编程的每个知识点,通过“AITUD”教学模式,巩固所学知识,真正体现了“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教中做”。图1 “基于工作过程、双证融合”的课程体系

数控技术人才培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工交融 数控技术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0)02-0113-02

引言

江苏省教育厅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文件中指出: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具有终身学习理念,具有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学习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在深入学习和领会省教育厅文件的基础上,我院结合系部专业构成的特点,提出“文工交融”的办学特色,同时将人才培养目标概括为“脑子灵、懂管理、善经营、会动手、身心好、讨人喜”的“两高一新”人才。

根据职业岗位分析,围绕学院办学特色,数控技术专业制定了具有“文工交融”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

1 文工交融内涵

这里所说的“文工交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文科知识及技能与工科知识及技能的融合,交于职业,融于实践,培养复合型人才,以满足社会经济的需要;二是指人文教育与技能教育相互渗透与融合,将人文素养教育寓于技能教育,技能教育中体现人文教育。

2 数控技术专业岗位要求与文工交融的内在关系

通过企业调查,数控技术专业主要的工作岗位有:数控机床操作工、数控编程工艺员、数控机床装调工、数控机床销售及售后服务、设备管理、生产现场管理等。不论哪一个岗位,都需要职业道德、合作交流、责任心等人文素质,后三种岗位还需要销售知识及技能、管理知识及技能等文科知识及技能。

因此,具有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从单个专业教育转向多个专业综合教育,要求学生不仅要接受专业知识及技能教育,还要接收文史哲等人文学科教育,接受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行为科学教育及信息、计算机等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学校教育从侧重技能训练转向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并重,以充实和提高学生后劲。

3 “文工交融”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办学的总体设计蓝图,是专业教学的主要依据。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文工交融”。

3.1 课程中融入

即文科知识和工科知识的交叉。根据专业岗位的需要,选取文科课程融入到工科专业中。如数控技术专业中开有人文、市场营销、经济合同法、统计与核算、车间管理等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3.2 实践上融合

即进行专业技能实训的同时进行班组管理、产品成本核算、5s现场管理的实训;在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服务意识、管理素质、人文素养、社会意识等,进行沟通交流、人际关系、创新能力、协调工作等软训练。

3.3 素质里融化

即通过专业课程和素质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专业实践技能训练和社会实践的锻炼,使学生初步具备对职场多种岗位的认识,适应社会的需要,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表1、表2分别为数控专业文工交融课程在理论和实践课程总课时的比例。

4 实施“文工交融”的途径

“文工交融”课程涉及的专业跨度大,在课程和实训方面出现工文交叉,这就对教学、教师和学生提出新的要求。

4.1 软硬件准备

硬件指的是教材、实训设备和场所。授课教材须符合“文工交融”要求,如市场营销、产品成本核算中的案例要针对数控产品(或机械产品),数控专业的成本核算、车间管理等实训需要跨系的实训场所和教师指导,数控技能实训场所要仿真企业环境。

软件指的是教师素质、“文工交融”管理方式和考核体系。教师除必须具备道德修养好,实践水平高,敬业精神强,科研素养高外,还应具备对其它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如会计专业的教师须了解机电产品的特点和机械企业的财务要求,管理专业的教师要了解机械企业的生产流程,数控专业教师要了解机械企业的管理模式和财务核算方式。对含有班组管理、产品成本核算、5s现场管理的专业技能实训建立全面评价学生的测评标准。

4.2 实施方法

4.2.1 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

数控专业课程内容以学习项目或任务的形式展开,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通过学做一体提高能力。在项目或任务的教学中根据教学的需要分别采用六步教学法、讲述法、演示法、小组工作法、小组演示法、独立工作法等。

六步教学法是指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六步方法,主要引导学生完成工作过程。

演示法是教师向学生展示操作的过程和规范,指导学生理解操作要求。

小组工作法是指小组成员扮演不同角色,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小组演示法是指小组工作任务完成后,由组长选出小组成员代表向教师和全班同学叙述任务完成情况,展示本组的成果,并接受教师的评判。

独立工作法是指学生承接工作任务后,独立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

通过教学做一体,使学生理论融于实践,动脑融于动手,做人融于做事。“文”、“工”相互渗透,相互融通。

4.2.2 实践教学中提出多能力综合培养模式

在数控专业的实践教学中,除了对实训项目进行精选,紧贴岗位和知识点要求外,在实训车间和角色上也仿真企业真实环境。

如在数控加工实训中采用告示板写明各数控机床的操作流程图,用看板注明每天实习实训的班级、每台机床的操作学生名单、课题内容、目的要求、考核细则,用提醒板提醒学生必须完成的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用反面教材板警告学生曾经发生过的撞刀现象及防止对策。

将全班学生按车间生产部长、组长、员工、质检员、核算员的角色进行分配,明确自己的职责。车间生产部长在教师的指导下负责下达生产计划(项目任务)、过程跟踪和任务结束后的总评,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对项目进行分析,制定计划,分配本组员工的具体任务和小组评议,质检员负责对产品质量进行检测,核算员负责材料发放和产品成本核算。一个项目完成后,进行角色调换。

同时整个实训车间按照现代企业的5S管理要求进行管理,以小组为考核单位,并检测评比,从而树立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通过5S管理,塑造学生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培养勤奋、节俭、务实、守纪的职业素养,为学生今后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成为真正的“企业人”打下“文”、“工”基础。

4.2.3 人文素质讲堂和社会实践活动

数控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纳入要求,第二课堂包括人文素质讲座、科技讲座和大学生科技文化体育活动,社会实践主要是走出校门,在街道社区、乡村等社会场所开展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社会意识和责任意识等素质,培养组织管理、团队合作等方面能力。

5 结语

数控技术专业已培养了十多届毕业生,高中起点的07届、08届毕业生已有很多人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进行产品开发、工艺设计、程序调试、产品销售主管、车间现场管理,在淮安市数控技能大赛中,数控专业学生多次获多项工种一等奖。实践证明,数控技术专业体现“文工交融”的人才培养方案着力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专业技能,方案切实可行。

[参考文献]

[l]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2]江苏省教育厅苏教高〔2008〕16号文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数控技术人才培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人才培养;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3)09-0041-03

2010年,广东省教育厅启动了对口自主招生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招生试点工作。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于2011年被确定为试点专业,对口中职学校为江门新会机电中等职业学校和中山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同年4月,我院启动了数控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工作,先后多次走访对口中职学校,并着手制定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转段考核方案和课程标准。在与中职学校交流研讨中,我们在很多方面达成了共识,同时也发现了很多问题。笔者作为我院数控技术专业三二分段人才培养试点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具体谈谈我们对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认识和开展这项工作遇到的问题。

一、 与中职学校达成共识

(一)中高职衔接是中职毕业生继续深造的现实需要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中职学校和学生家长是比较看重三二分段这种培养模式的。由于教育资源的限制,目前还是有相当比例的初中生不能升入高中而只能选择中职教育,而且中职学校的毕业生也有很多人渴望能获得继续教育的机会。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刚好为这些学生提供了获得正规高职教育的平台和机会。中职学校一方面可以通过三二分段这种培养方式吸引初中学生就读,另一方面也增加与高职学校交流合作的机会,改进提升教学。

(二)中高职衔接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职业教育在历经三十年的快速发展,在教育体制上日渐成熟,自成体系,并发展为两个不同定位的教育层次,即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但是,目前这两个层次的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等方面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既然同属职业教育领域,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就应该在招生、教学、考核等方面打通,力求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职业技能等方面实现有机衔接,这样才能促进中高职教育明晰定位、共享资源,有利于技能型人才的系统培养,有利于构建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三)数控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是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数控技术是先进制造业的核心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过去的十几年,各中高职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数控技术方面技能型人才,但是操作层面的偏多。广东省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时期,高技能人才紧缺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急需大量先进制造业高素质技能人才。在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下,开展数控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工作,培养更多能够胜任数控编程、多轴加工和数控设备维修等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二、 试点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各对口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规格存在较大差异

目前中高职培养目标比较明确,双方都可以达成共识,即中职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的初级阶段,针对文化理论基础比较薄弱的学习对象,培养其基本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高职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针对有一定专业认识和职业技能的学习对象,培养其较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但是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由于各中职学校数控技术专业办学条件、办学模式存在较大差异,造成专业教学计划差异较大。由于各中职学校教学缺少统一标准,人才培养规格存在较大差异,致使高职院校很难在高职阶段实现按照统一的教学标准培养出统一规格的高职毕业生。

(二)中高职学校教学计划存在重复、断层和脱节现象

由于中高职学校之间缺少沟通交流的平台,互不干涉,互不联系。因此,中高职学校同类专业之间教学计划势必存在重复、断层和脱节现象。

比较我院与对口中职学校数控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一方面存在专业课程设置大量重复的现象,另一方面又存在一些专业基础课程中职阶段没开设或者讲授不够的现象。按理说,中高职学校相同相近专业,专业基础课程重复开设是正常的,这样中职学生入读高职就可以直接学习专业课程,减少学制。专业课程有重复也是允许的,但是学习要求、讲授内容与深度应有所不同。但实际情况中高职学校课程设置时并没有考虑两个阶段的衔接、递进关系,高职阶段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包含了中职讲授的内容。如果中职学生入读高职,直接按照原来的教学计划开展教学,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一些专业课程对中职毕业生来说是新开设课程,但往往中职学校又没有开设先修课程,直接上课学生会听不懂,中职和高职的教学内容出现断层和脱节。

(三)三二分段中职阶段人才培养遇到较多问题

由于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人才培养刚刚起步,存在政策不配套、操作不明确、中职学校不支持不配合等问题,致使目前的三二分段人才培养面临很多的困惑和难题。

问题一:三二分段中职阶段如何组织教学。对口中职学校招生时就提出疑问:我们是否需要在招生时就要求学生,明确报考志愿为三二分段试点班,以便一开始就按照三二分段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学。我们研究了上级相关文件,并没有明确的说法。经对文件的分析,我们认为应该在招生时就明确学生的三二分段培养属性,并在入学时独立成班,在中职阶段始终按照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学。有的中职学校采纳了我们的建议;但也有的提出这样的观点,即三年中学生的思想会有很大的变化,开始想升学的可能后来会放弃,开始不想升学的后来会想参加转段考核,因此不应该过早分班,而是在转段考核时面向所有学生,让所有学习优秀的学生都有机会入读高职院校。我们认为这种观点也有道理,允许他们采取先普遍培养再重点选拔的方法。

问题二:对口中职学校不配合怎么办。三二分段人才培养试点工作是分阶段由中高职两类学校合作共同完成的,两类学校在人才培养上是并列关系,还是主辅关系,是需要明确的,这样才有利于开展工作。按照省厅文件精神,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人才培养应该是以高职院校牵头,中职学校协作,充分沟通相互合作方式开展的。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缺少上级的协调指导,相关文件对各自的权利职责也缺少清晰说明界定,给中高职衔接实施带来难度。中职学校如果因为办学条件受限或者影响自身利益等原因而不按照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学,或者不严格执行,高职院校只能协商解决。在这一阶段,中高职学校需要沟通协调的事情很多,关于入学阶段的分班教学问题、关于教学组织管理问题、关于转段考核问题、关于转段考核之后教学管理问题等等,都需要高职学校会同中职学校反复沟通解决。

问题三:转段考核之后对被录取学生如何实施教学和管理。省厅文件要求,转段考核统一在第四学期进行,转段考核之后,被录取的学生还要继续留在中职学校完成后两个学期的学习任务。一方面,这些被录取的学生由于没有了就业的压力,很可能在后面的学习中变得懈怠;另一方面,大多数中职学校在后两个学期都进入顶岗实习,在整整一年的校外顶岗实习过程中,一些被录取的学生很可能由于失去学校学习氛围而选择就业。

(四)三二分段高职阶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目前高职院校招生对象以高中毕业生为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也是针对高中起点的学习对象,这样的培养方案特点是:公共基础课起点高,专业基础课起点低,专业课理论性强。如果中职毕业生入读高职院校直接沿用原来的人才培养方案显然是不适合的。中职毕业生与高中毕业生比较有其自身的特点: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但是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动手能力较强,理论学习能力较弱。面向中职学校招生,还要实现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就必须因材施教,改革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调整培养计划。既要提高他们的专业理论水平,又能发挥他们的优势和长处,增强学习兴趣,提高自信心。

三、 建议与对策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是大势所趋,但是由于这项工作刚刚起步,问题和困难在所难免,我们应该善于发现问题,敢于面对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解决问题的建议,供开展这项工作的中高职学校参考和借鉴。

(一)制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中高职协调发展和系统培养的教育理念

通过制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可以解决各中职学校教学差异的问题。高职院校联合中职学校制定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各中职学校对三二分段教学班按照一体化培养方案实施教学,这样可以保证入读高职的学生规格和起点大致相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一定要体现中高职两个阶段课程设置、技能培养方面的衔接关系、互补关系及提升关系,这样才可以保证高职阶段实现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

制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还包括课程标准的制定。通过制定课程标准对中高职阶段不同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规定和对相同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进行区分,从而体现中高职两个阶段教学内容上的衔接、递进和提升关系,避免了以前两类学校之间同类专业教学内容的重复、断层和脱节现象,体现中高职协调发展和系统培养的教育理念。

制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要尽可能考虑中职学校目前的办学特点和办学条件,尤其在中高职衔接初级阶段更应该遵循循序渐进、逐渐规范的原则,综合考虑各对口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和历史沿革,使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和一定的先进性、引领性,切不可不顾及中职学校的历史与现状,一味追求高标准高要求,致使中职学校无法操作很难实现而产生抗拒,从而失去了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原本的意义和作用。

(二)适当扩大试点范围,保证三二分段生源和高职阶段人才培养正常开展

数控技术专业良好的就业形势,促使很多中职毕业生选择了就业而不是升学,致使三二分段高职阶段面临学生流失严重,办学不景气的风险;而很多非对口中职学校有升学意向的学生却没有机会入读高职院校。因此,建议适当扩大中高职衔接试点范围,将办学条件较好的其它中职学校也纳入三二分段自主招生范畴,从而保证三二分段生源和高职阶段人才培养正常开展。

(三)建议采取提早分班,动态管理的教学组织方式

对于三二分段中职阶段的教学组织,有的采取提早分班,动态管理的教学组织方法。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既符合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初衷,又是可行有效的。这种做法就是,中职阶段新生入学由中高职学校共同开展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宣传教育,使学生了解这种培养的目的和方式,结合报名志愿与中考成绩按一定比例选拔,独立成班。该班即为三二分段实验班,该班按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学。该实验班可以实施动态化管理,即每学期考试之后实行末位淘汰,并吸收其他班级优秀的学生加入。这样对实验班学生及以外的学生都会形成压力和激励。

(四)创新高职阶段人才培养模式,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规格

学校对现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性改革,改革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如发挥中职生具备专业基础动手能力强的优势,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尝试开展个性化培养、订单式培养,开发校企合作课程和教材,专业主干课程尽可能采用课程设计、项目训练的方式,引进项目化教学、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项目训练中增强学习兴趣、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抽象思维的能力。鼓励中职生多参加省级、部级的数控技能大赛,进一步强化职业技能。

(五)教育主管部门深入调查研究,针对存在的问题做好协调与指导工作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必然存在相关政策不配套不明晰甚至是不合理的现象,这就需要主管部门做深入的调查研究,不断完善改进相关政策文件,并做好解释说明工作。同时,由于中高职衔接工作牵扯到中高职各个学校,很多工作需要高职学校与对口中职学校共同协商、密切合作才能完成。当两者之间出现问题和矛盾时,势必需要一个有权威的第三者即上级主管部门来出面协调和指导。比如,高职院校牵头制定了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中职学校不打算按方案实施教学;或者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于超前,中职学校按照目前的办学条件很难实施等等,都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做好协调和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曾仙乐.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设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6).

数控技术人才培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端技能人才;多轴加工技术;资源配置

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形势迫切需要大量高端数控人才,这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然而现状是我国装备制造业从总体水平上仍处在世界制造链的低端,产品技术含量低。尽管单机经济型数控机床普遍使用,中、高职院校培养了大量的与之相适应的数控技能型人才。但随着数控专业学生大量增加,行业低端岗位就业热的慢慢降温,“数控操作工和扫地一样,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隐忧将会进一步暴露出来。从全球数控行业的发展方向看,普通数控机床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加上数控机床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并逐步具备自诊断、自适应控制、逻辑分析判断等功能,除少量高精尖制造行业外,系统的智能化程度提高对操作者的要求将降低。

随着中国产业升级步伐加快,特别是航空航天、核电设备等产业的高端数控机床需求大增,然而代表多轴加工技术的多轴联动数控设备和产品工艺大部分来自于进口;同时,掌握数控多轴加工技术的数控高端人才匮乏,客观制约我国高端制造业发展。

目前,我国很多中、高职院校的数控人才培养体系只能满足经济型数控机床操作人员的需要,从国际上看属于初、中级水平,其结果影响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强国的转变,分析数控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瓶颈,研究高职高端数控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是当务之急的问题。

一、数控技术高端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和瓶颈

人才培养和教育体系的关键三个要素是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条件。只有深入调研、分析这三个方面的因素,找出存在的问题,才能创新数控技术专业高端人才培养的体系。

1.由企业技术转化到教育的周期,造成高端人才培养体系的滞后

以德国为例,企业先进技术和先进工艺转化到教育的周期一般为5年,我国技术与德国差距在15年,说明我国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与德国的差距至少在20年。

以技术导向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关键能反应出技术岗位需求,达到用人单位的满意,并实现多轴加工培养目标与现代技术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这些顶层设计不好将制约专业整体建设,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

2.适应高端制造业发展的师资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国家示范院校和骨干院校项目实施以来,教师通过顶岗实习、外出培训等培养途径,理论和实践技能都得到显著提升,但由于受高端设备应用和地域制造业水平的制约,掌握高端制造技术水平的教师数量偏少,从而影响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开发,更谈不上教学方法改革。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时教学模式改革关键因素是教师,因此这一瓶颈必须打开,否则一切都是免谈。

3.生源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体系的制定

随着全国入学人数的减少,招生竞争造成学生水平已参差不齐,而高端技术人才培养不仅需要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需要学生具有可持续和灵活的思维能力,按现在招生体制,如何使学生既掌握现代制造技术又具备高端技能是一项重大研究课题。

4.高端设备价格昂贵成为制约实践教学条件建设重要因素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现代制造技术的理论,同时,需要学生在实践工作过程中加以锻炼,才能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效果。目前,国外单台高端多轴数控设备价格昂贵,造成教学成本显著提高,很多院校通过多种途径增加的实践条件,从目前看基本满足普通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条件好的院校,即便具备满足高端数控人才培养设备,但数量肯定不足,没有实践教学条件或实践教学条件不足,再好的师资条件、再好的课程设计都将无法实施,满足高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将会落空。

二、数控技术高端人才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实际办学条件和环境,本着为高职教育承担的责任和使命,提出以下不成熟的建议和对策。

1. 以校企合作为突破,解决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的制约问题。缩短企业技术应用与教学转换周期问题,解决师资力量不足问题,解决设备投资问题,结合我国现有制度环境,最佳途径是从深度与广度开展校企合作,当然,校企合作形式需要探讨,诸如合作办学、订单班培养都可采用。

2.充分发挥数控技术专指委在职业教育中作用,实现资源配置最大优化。数控技术专指委是机械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汇集全国数控教学的专家和企业资源。建议成立由企业、学院组成的联盟,解决多轴加工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匮乏问题,开发特色教材和网络教学资源库。发挥第三方服务的职能,分析制造服务和教育服务供需双方的需求,并分类,定制具有一定规模的个性化培训;能够协调师资培养的企业环境,让师资培养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和虚拟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