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政府调研报告

政府调研报告

政府调研报告

政府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2016政府调研报告的格式:

标题

调研报告要用能揭示内容中心的标题,具体写法有以下几种:

(1)调研报告标题公文式标题。这类调研报告标题多数由事由和文种构成,平实沉稳,如《关于知识分子经济生活状况的调研报告》;也有一些由调研对象和调查二字组成,如《知识分子情况的调查》。

调研报告

(2)调研报告标题一般文章式标题。这类调研报告标题直接揭示调研报告的中心,十分简洁,如《本市老年人各有所好》。

(3)调研报告标题提问式标题,如《人情债何时了》。这是典型调研报告常用的标题写法,特点是具有吸引力。

(4)调研报告标题正副题结合式标题,这是用得比较普遍的一种调研报告标题。特别是典型经验的调研报告和新事物的调研报告的写法。正题揭示调研报告的思想意义,副题表明调研报告的事项和范围,如《深化厂务公开机制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关于武汉分局江岸车辆段深化厂务公开制度的调查》。

正文

调研报告的正文包括前言、主体和结尾三部分。

(1)前言

调研报告的前言简要地叙述为什么对这个问题(工作、事件、人物)进行调查;调查的时间、地点、对象、范围、经过及采用的方法;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历史背景以及调查后的结论等。这些方面的侧重点由写作者根据调研目的来确定,不必面面俱到。

调研报告开头的方法很多,有的引起读者注意,有的采用设问手法,有的开门见山,有的承上启下,有的画龙点睛,没有固定形式。但一般要求紧扣主旨,为主体部分做展开准备。文字要简练,概括性要强。

(2)主体

这是调研报告的主干和核心,是引语的引申,是结论的依据。这部分主要写明事实的真相、收获、经验和教训,即介绍调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主体部分要包括大量的材料人物、事件、问题、具体做法、困难障碍等,内容较多。所以要精心安排调研报告的层次,安排好结构,有步骤、有次序地表现主题。

调研报告中关于事实的叙述和议论主要都写在这部分里,是充分表现主题的重要部分。一般来说,调研报告主体的结构大约有三种形式:

横式结构。即把调查的内容,加以综合分析,紧紧围绕主旨,按照不同的类别分别归纳成几个问题来写,每个问题可加上小标题。而且每个问题里往往还有着若干个小问题。典型经验性质调研报告的格式,一般多采用这样的结构。这种调研报告形式观点鲜明,中心突出,使人一目了然;

纵式结构。有两种形式,一是按调查事件的起因,发展和先后次序进行叙述和议论。一般情况调研报告和揭露问题的调研报告的写法多使用这种结构方式,有助于读者对事物发展有深入的全面的了解。一是按成绩、原因、结论层层递进的方式安排结构。一般综合性质的调研报告多采用这种形式;

综合式结构。这种调研报告形式兼有纵式和横式两种特点,互相穿插配合,组织安排材料。采用这种调研报告写法,一般是在叙述和议论发展过程时用纵式结构,而写收获、认识和经验教训时采用横式结构。

调研报告的主体部分不论采取什么结构方式,都应该做到先后有序,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联系紧密,层层深入,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

(3)结尾

结尾是调研报告分析问题、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的必然结果。不同的调研报告,结尾写法各不相同,一般来说,调研报告的结尾有以下五种:对调研报告归纳说明,总结主要观点,深化主题,以提高人们的认识;对事物发展做出展望,提出努力的方向,启发人们进一步去探索;提出建议,供领导参考;写出尚存在的问题或不足,说明有待研究解决;补充交代正文没有涉及而又值得重视的情况或问题。

总之,调研报告结尾要简洁有力,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没有必要也可以不写。

2016政府调研报告的范文:

一、长株潭试验区基本情况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东北部,是以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为中心,辐射周边岳阳、常德、益阳、衡阳、娄底五市的区域,总面积9.68万平方公里,人口4110万,分别占全省的45.8%和60%。,城市群实现1亿元,占全省79%。其中,作为城市群核心的长株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两两之间半小时车程,总面积2.8万平方公里,人口1334万,去年实现gdp4565亿元,占全省40.9%。? 长株潭城市群提出及批复经历了三个阶段。

从1997年湖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推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战略决策,致力于把长株潭培育成为湖南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至12月14日,经国务院同意,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同时获批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十年以来,湖南省实施规划引导、基础设施先行、重大项目跟进的推进方式,与世界银行合作,开展世行在华的首批城市发展战略研究,邀请英国、德国等国家的机构进行咨询设计,形成了20多个规划。在交通、电力、金融、信息、环境等方面,建设了一大批重大项目,经济实力显着增强,去年湖南的经济总量突破1万亿。

二、试验区获批以来的主要做法

(一)注重顶层设计。湖南省委、省政府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经验,广纳民智,对长株潭试验区科学论证、高端定位、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全盘规划,并将改革方案和区域规划打捆上报,获得国家的一并审批。这在全国现有的改革试验区是第一例。方案的核心在改革,规划的重点是发展。规划和方案将改革试验区从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拓展到3+5(岳阳、常德、益阳、衡阳、娄底)城市群,并突破传统开发区的概念,设计了大河西、云龙、天易、昭山、滨湖五大示范区,为试验区建设拓展了空间,明确了模式载体,打造了一化三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一化带三化;加强三个基础,即加强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基础工作,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更大平台。

(二)强化规划统领。提升城市群区域规划,确立区域规划的龙头地位,发挥理念上、思路上、行动上的抓总作用。紧扣两型主题,体现国际视野,彰显区域特色。针对建设重点,强化部门和地区专项规划。修订《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条例》,出台条例实施细则,强力保障和推进规划实施。顺应综合交通发展的新趋势、新理念,编制了全国首个城市群综合交通体系规划-《3+5城市群综合交通体系中长期规划》,提出了建设能力充分、方式协调、布局合理、运行高效的发展目标,并着重从点、线、面统筹规划水、陆、空交通布局,构建长株潭核心区同城交通系统、区城际复合走廊、中部国际航空枢纽、长江中上游航运中心、全国陆运大通道五大圈层的核心系统,明确了城市群综合交通未来发展的定位和建设的重点。

(三)实施五大工程。一是以两型为主导的产业支撑工程。按照战略性、先导性、传统性、限制性分类发展的思路,实施大项目、大企业、大产业战略。突出产业的两型化,加快促进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着力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突出两型的产业化,加快建设长株潭国家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尽快形成以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两型产业发展。二是以交通为先导的基础设施工程。把交通作为缩短城市群时空距离,提高运行效率的重要环节,全面完善长株潭同城交通能力,大幅拓宽周边五市城际走廊,加快构建以轨道交通为核心、陆域通道畅通无阻、水能充分利用、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两型综合交通体系。路网:核心区域重点建设七纵七横的城际主干道,形成以城市主干道相连的格局;3+5城市群重点建设二环六射的高速公路网。铁路:核心区3市与周边5市统筹规划,建设连通8市的城际轨道交通;空港努力建设成中部地区的国际航空中心。到2010年,能满足1800万人次年旅客吞吐量、年货邮吞吐量20万吨。港口:重点建设湘江长沙综合枢纽等五港一枢纽,打通对接长三角的江海联运通道。同时,加强能源、水利、市政、社会设施建设。三是以湘江治理为重点的生态修复工程。把湘江流域生态治理作为试验区建设的标志和突破口,以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为切入点,坚持上下游联动、水陆联动、江湖联动,用5年左右时间,集中解决长株潭面临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强湘江治理。争取国家将湘江治理列入全国重点流域治理范围,加强株洲清水塘等重点地区的治理,集中实施沿江截污治污、工业源头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生态建设等工程。实施水污染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今年确保全部完成设市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明年实现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把环境同治推广到湘江流域和洞庭湖区,积极探索流域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四是以城镇为节点的城乡统筹工程。着力消除城乡二元机构,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建设3+5城市群,带动全省发展。五是以创新为核心的示范区建设工程。规划设立大河西、云龙、昭山、天易、滨湖五大示范区,区别于传统意义的开发区,目的是通过在农村土地流转、投融资创新、两型产业引导、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开展各具特色、主题集中的改革试验,快速积累两型改革建设经验,打造湖南发展的经济特区、新型工业化先导区、新型城市化展示区、改革创新的先行区,到2020年在经济上再造一个长株潭。

(四)推进十大改革。一是创新资源节约的体制机制。长株潭是湖南经济的重要聚集区,也是资源消耗相对较高的地区,目前,80%以上能源靠外输入。四个方面重点推进:第一,加快清水塘等重点区域、冶金化工等重点行业的循环经济改造,将长株潭建成全国循环经济的示范城市群;第二,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功能,健全完善资源产权制度和交易市场;第三,加强政策的激励与约束作用,加大节能减排投入,提高新建项目准入门槛,促使落后产能退出;第四,建立城市群统一的资源节约管理体制,建设节约型城市群。二是创新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长株潭最大的特色是生态,丘陵地貌,山水相连、绿色相间。但作为老工业基地,历史上积累下来不少环境问题。通过改革,在国家的关心支持下,逐步还清历史旧账,决不欠新账,还湖南碧水蓝天。重点在五个方面率先突破:第一,把湘江治理作为一项标志性工程,开展综合治理和保护;第二,对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实行生态补偿,成为全国生态补偿试点地区;第三,建立完善环境产权制度,设立排污权交易市场;第四,推进环境管理制度的创新;第五,建立城市群环境同治机制,建设生态型城市群。三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体制机制。长株潭正处于工业化中期,产业结构偏重,传统产业改造任务重。通过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重点是:第一,建立较完善的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引导区域产业合理布局;第二,制定产业分类指导政策,促使各类产业向符合两型要求的方向逐步转型;第三,加快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优化非公经济发展环境。四是创新科技和人才管理体制机制。通过改革,构建支撑两型社会建设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人才保障体系。重点是:第一,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自主创新体制架构;第二,打造创新平台,建设创新型城市群;第三,探索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打造我国高水平技术创新转化基地;第四,创新人才开发与配置的体制机制,使长株潭成为广泛吸纳国内外人才的洼地。五是创新土地管理体制机制。通过改革,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重点在国土资源规划体系、节约集约用地机制、耕地保护模式、征地用地制度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等方面探索创新。六是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大力发展多层次、高效率的金融市场,健全完善更有活力、更加开放的投融资体制机制,努力建设服务中西部地区的区域性金融中心。七是创新对外经济体制机制。通过改革,在转变外资外贸发展方式、建设大通关体系、发展临港经济、承接产业转移和发展服务外包、建立湘台两岸产业合作示范区等方面率先突破,打造我国中部对外开放的门户,为促进两型社会建设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八是创新财税体制机制。逐步构建适应两型社会建设的财政支持体系、税收激励机制和城市群财税管理体制。九是创新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重点在打破城乡分割、突破行政区划壁垒等方面下功夫,加快建立城市群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和支持三农的体制机制,在户籍、就业、社会保障等关键领域加快改革。十是创新行政管理和运行机制。长株潭试验区改革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多个行政主体下,通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社会治理和社区管理模式,探索建立利益协调、运转高效的城市群建设管理模式。

三、对我省的启示与建议

长株潭试验区的建设已初显成效。一体化进程加快,项目建设强力推动,关键领域改革不断深化,两型品牌聚焦效应逐步显现。在座谈中他们认为长株潭城市群试验区在改革发展中与武汉城市圈试验区建设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长株潭城市群试验区在发展中有些做法值得借鉴。

(一)解放思想,先行先试

湖南省干部群众敢想、敢闯、敢为人先的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提到试验区就是先行先试,先行即要行到国务院喊停,先试即要试到禁区里面去是我们听到最多的话。解放思想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在长株潭,解放思想已经转变为实际行动、具体政策和扎实推进的项目。各地积极寻找改革的突破口,如长沙组建了环境资源交易所,株洲公共交通推广混合动力汽车等。再如,今年初在湖南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人大代表提出了《关于要着重突出两型社会建设中省统筹的地位和作用》、《关于创新融资模式,发行长株潭建设债券》等提案,授予试验区省级经济权利等意见建议,都得到了省主要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并组织开展研究。作为试验区的一大特色和重点,大河西、云龙、天易、昭山、滨湖五大示范区,一市一个示范区,一个示范区带动一片区,示范区的总体规划要点以省政府文件形式下发,

允许先在各示范区内从多角度探索两型社会建设途径,形成成功经验后推广,降低改革成本。

(二)顶层设计,规划先行

在推进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中,省政府确定了省统筹、市为主、市场化的原则。因试验区建设是在多个行政主体下推进,两型办存在着协调难,特别是跨区项目实施难的问题。湖南省委、省政府专门成立了两型办规划局。规划局围绕省政府确定的原则不越位、不缺位协调。他们的协调方式俗称为规划落地。首先提升区域规划。《长株潭区域规划》获批后,湖南省对区域规划进行了完善与提升;然后以此规划为纲,由省直部门牵头组织编制了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环境治理等领域的15个专项规划和五大示范区规划;紧随其后着手3+5城市群八城市总体规划同步修编,与区域规划一致。做到区域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三规合一,与投融资规划一起四规统一。区域规划、专项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实现从上至下的对接,确保区域规划不成为空中楼阁。规划对接完成后,赋予规划的法律地位,确保落实。今年9月,省人大通过了《长株潭城市群规划条例》,2010年1月起实施,并将出台《条例实施细则》。另外,两型办规划局还以八市规划局长联席会议形式,建立省级规划决策平台,以用地审批为抓手,城市群建设项目先报规划局长联席会审批,调整城市群产业发展趋同的矛盾,实现产业同步不同质的错位发展。

(三)创新机制,助推发展

如何建立试验区改革建设总体方案推进机制,湖南两型办也在不断探索。一是建立项目库。项目建设是城市群试验区建设的总引擎。两型办建立了重大项目库,建设项目353个,总投资1.57万亿元,以省政府办公厅发文,明确要求2-3年完成。两型办在项目推进中建立了动态管理、项目责任人、统计报表、例会报告、监督机制等管理方式。同时,正在着手建立以两型社会为品牌的招商引资项目库,拓宽项目和引资渠道。二是建立考评体系。为促进长株潭三市和省直部门加强对两型社会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管理和协调服务,形成两型社会建设中的竞争力、发展力和创造力。两型办本着客观公正、易于操作的原则,围绕两型社会建设工作,建立起科学、客观、操作性较强的考评体系,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考核,突出考评试验区内各地、各部门在两型社会建设的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和重点项目等方面取得的工作绩效。考评结果一方面用于两型社会建设的考核验收,另一方面作为省政府对三市政府和省有关部门综合绩效考评的组成部分,同时,在省委、省政府组织的年度考评中,省目标考核分值为1000分,其中两型建设相关内容占50分,从而有效地强化了两型建设目标考核的硬约束。三是建立具有两型特色的投融资体制。湖南省将城市群投资公司归口省两型办管理,有利于两型办统筹试验区内重大项目的投融资;有利于两型办提高试验区各市重大项目布局的协调力度;有利于重大公益项目的投融资管理和协调。

政府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一、全面实施政府绩效管理与评估的意义

1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但是,科学发展观要由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干部来落实。这里,就有一个树立什么样的政绩观的问题,有一个如何评价政绩的问题。现实生活中,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及领导干部为了追求“政绩”,盲目攀比、不切实际地铺摊子、乱上项目;有的热衷于标新立异、贪大求奢或急功近利、做表面文章等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政府部门的形象,而且影响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可见,政绩观的问题关系我们发展的指导思想,也关系政府管理的指导思想,这个问题不认真加以解决,实施“**”规划,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就是一句空话。

2加强政府绩效管理和评估是转变政府职能的迫切要求我们的政府是人民政府,履行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其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而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估则是衡量政府公共服务是否满足公共需求的重要手段和尺度。也就是说,政府对公民负有公共责任,政府的支出必须获得人民的同意并按正当程序支出,公共资源必须有效率地利用并达到预期的效果。要落实这些公共责任,就必须对政府的作为进行绩效评价,以准确了解政府是否承担起了公共责任。绩效管理的重要特点是公民导向的绩效观,它所追求的是效益、服务质量和公民满意程度;公共部门以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为基本职责,以公民导向为基本特征的绩效管理有利于提高政府绩效、改善政府形象、提高政府权威,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政府绩效评估所采取的界定政府职能、提高服务质量、强调顾客至上和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等措施,有利于改进政府公共部门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建立和发展社会公众对政府公共部门的信任,增强政府公共部门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3加强政府绩效管理和评估是改进政府管理方式的重要手段绩效管理有利于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公共管理机制。政府绩效管理以提高政府绩效为最终目标,结果为本的绩效意识是绩效管理的基本前提。当代公共管理认为程序和规则固然重要,然而,更为重要的是是否产生好的结果、是否满足公民需求。实践证明,政府绩效管理与评估带来了一系列以绩效为本、以结果为导向的新的管理措施的运用。例如,政府围绕其使命进行绩效管理,采用了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等手段;实施顾客导向的管理,增加顾客选择的机会,调查和审视社会公众对公共服务的要求和满意程度;建立以绩效为基础的预算制度、实行绩效与财政预算拨款挂钩,从而降低行政成本;改革公务员制度,实行业绩奖励制和绩效工资制,从而增加了政府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与活力。因而,政府绩效管理与评估是改革政府管理的重要环节和有效工具。同时,绩效管理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通过绩效评估,使政府部门和公务员的激励约束机制有了依据。

二、国外政府绩效管理与评估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在传统行政模式下,西方国家早期对政府绩效的研究主要受到科学管理运动和一般管理理论的影响,大多采用基于技术效率(机械效率)的研究方法。二战以来至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对政府绩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政府绩效问题的焦点由组织特别是由结构与过程转移到公共项目及其所产生的结果上来。政府绩效评估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绩效管理成为西方各国行政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战略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标杆管理、目标管理、绩效预算、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技术等绩效管理技术纷纷得到应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政府绩效评估的焦点逐渐转向了效益和“顾客满意”,质量被提到了重要地位。目前,西方各主要国家都在政府管理和市政管理中实行了绩效评估的技术和方法,绩效管理评估的理念、方法和技术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

西方国家政府绩效管理与评估具有一些值得借鉴的做法与经验:

1.注重完善政府绩效管理与评估的法律体系

西方发达国家在全面实施政府绩效管理与评估的过程中,很注意完善政府绩效管理与评估的法律框架,用法律手段规范政府绩效管理与评估体系。如英国1983年颁布了《国家审计法》,把审计中央政府资金的职责和权限授予了主计审计长,并规定成立国家审计署以确保主计审计长履行其职责,首次从法律的角度表述了绩效审计。1997年颁布的《地方政府法》也规定,地方政府必须实行最佳绩效评价制度,各部门每年都要进行绩效评估工作,要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及固定的程序。美国于1993年7月颁布了《政府绩效与结果法》,规定“每个机构应提交年度绩效规划和报告”,财政预算要与政府部门绩效挂钩。1999年4月,日本内阁会议根据《中央省厅等改革关联法案》的相关措施为内容,制定了《关于推进中央省厅等改革的基本方针》,将总务省的行政监察局改为行政评价局,行政评价局可超越各府、省的界限,行使包含政策评价职能在内的行政评价和检查职能;2002年他们又出台了《政府政策评价法》,在整个政府范围内实施。根据这项法案,内阁和政府的各个部都被要求在其权限范围内实行政府评价。

2.注重完善政府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

美国政府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着手构建政府绩效评估体系。20世纪60年代,美国会计总署率先把对政府工作的审计重心从经济性审计转向了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并重的审计(即“3E审计”),后又扩展到“5E审计”。2002年,美国总统管理及预算办公室提出了针对联邦行政机关和部门的通用绩效指标,为五个跨部门的政府职能开发了统一的评价指标或称“通用衡量标准”。2003年预算中,总统管理与预算办公室制定了评级制度(红、黄、绿)来评价联邦机构执行总统管理议程的工作成果。

3.将绩效管理与战略规划及公共预算改革结合起来,注重形成政府绩效管理的制度体系

西方国家在实施绩效管理的过程中,注重将政府战略规划与绩效管理过程结合起来,力求形成制度化、规范化与科学化的绩效管理与评估体系。如1993年,美国政府颁布了《政府绩效和结果法》,要求联邦政府各机构制定五年战略规划,制定实现战略目标的绩效管理年度计划,定期测定部门工作绩效并向国会和公众提供绩效报告。1993年8月3日,在时任总统克林顿大力支持并在美国管理与预算局(OMB)和国会的推动下,《政府绩效和结果法》顺利通过立法,从而使美国政府绩效管理走上了制度化轨道。另外,许多国家将绩效管理与公共预算改革结合起来,推广绩效预算管理。改革的方向是在资金分配上强化绩效,将公共预算拨款与各机关单位的绩效联系起来,按效果而不是按投入拨款;在公共预算执行上将效果与拨款挂钩,根据绩效来分配预算。同时,在公共预算管理过程中,变传统的“过程管理”为“结果管理”,对绩效好的部门给予奖励,对于指标完成不好的部门,则在议会中公布、撤职、削减,直至取消这项公共预算。目前,绩效预算已成为西方国家主要的公共预算管理模式,世界上近50个国家采用了绩效预算,如英国、瑞典、日本、加拿大、法国、巴西、印度等国。

4.以公共支出评价为手段,注重政府绩效审计

加强对政府公共支出的评价,是当代政府改革的重要内容。公共支出评价是随着绩效管理和绩效预算而出现的,它是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公共支出评价就是评估政府支出是否有效,效果在哪里,在哪些方面应当改革,以进一步提高绩效。西方国家公共支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政府工作和议会公共预算案的讨论和通过提供基础材料;同时,在支出评价中,还能发现政府工作漏洞并加以改进。另外,西方国家普遍重视发挥独立审计机构在政府绩效管理中的作用。

1997年,英国国家审计署(NAO)首次了《绩效审计手册》,其目的是确保绩效审计能够遵循审计标准。2003年,又对该手册行进了新版,指出:国家审计署“要对议会(从而对纳税人)负责。通过绩效审计,确保公共资源得到合理运用。绩效审计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审计单位改善管理,提高效益。”具体目标则包括:促进审计单位提高服务质量、以较低的成本实现既定目标、节省资金、改进工作方法、避免浪费等。

5.将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融入绩效管理,确立以质量为核心、以顾客为导向、以服务为目标的绩效管理模式

20世纪90年代,全面质量管理运动引入公共行政领域,其核心特征是顾客信息反馈与评估、雇员参与质量改善、目标管理等等。它强调顾客导向在公共行政中的重要地位,强烈关注行政活动的质量与效果,这也导致人们对绩效的强烈关注。如美国商务部于1987年设立了国家质量奖;1988年,联邦质量学会开始对政府部门颁发总统质量奖。总统质量奖的七项原则是:领导水平、信息分析、战略质量规划、人力资源发展和管理、过程质量管理、质量及运行结果、顾客焦点和满意度。

6.不断完善绩效评估的方式与方法,提高绩效评估的质量与水平

在绩效管理实践的过程中,西方国家绩效评估的主体逐步多元化。在评估过程中有公民和服务对象的广泛参与,由单纯的政府机关内部的评估发展到由社会机构进行评估。如美国民间机构锡拉丘兹大学坎贝尔研究所自1998年以来就与美国《政府管理》杂志合作,每年对各州或市的政府绩效进行评估,并评估报告,引起了政府和民众的广泛关注。一些州政府在对其部门年终业绩进行评估时,也往往请专门的社会评估机构参与。2001年1月,日本设立了政策评价和独立行政机构评价委员会,对行政评价局实行政策评价进行必要的协商并将意见提交给总务省和邮政省等部门。这一委员会由民间的独立专家组成,行政评价局充当政策评价和独立行政机构评价委员会的秘书处。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质量和顾客满意度指标在评估指标体系中大幅度增长,加拿大等国家还进行大范围的政府顾客满意度调查,将提升顾客的满意度作为政府绩效的目标。同时,政府绩效评估技术不断成熟,信息技术、量化技术、针对不同部门不同的评估方式和方法技术广泛应用,绩效评估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三、我国政府绩效管理与评估的实践、问题与对策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非常重视政府的行政效率问题。早在1980年,邓小平在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等一系列讲话中就尖锐地指出了所带来的机构臃肿、办事拖拉、不讲效率等弊端,强调通过抓住机构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解决“活力、效率、积极性“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我国恢复行政学以来,行政效率始终是行政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借鉴当代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理论的基础上,政府绩效概念开始逐渐引入我国公共行政学研究领域中。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党中央在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和2003年以来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中,都注意把提高行政效率作为重要内容和目标。党的十五大也提出,要认真解决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政企不分、严重的问题,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提出了要求,这就是按照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坚持政企分开,精简、统一、效能和依法行政的原则,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强调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并且要求建立政府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党的**把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放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并且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强调实现“四个分开“、履行“四项职能”、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切实解决政府部门之间职责不清、管理方式落后、办事效率不高的问题。

从政府绩效管理和评估的实践看,近年来,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地方政府及部门开始进行政府绩效的管理和评估活动。如福建等地进行的机关效能建设、南京等地进行的“万人评议政府活动”等。一些地方将绩效评估作为政府管理机制中的一个环节,运用目标责任制、社会服务承诺制、效能监察、效能建设、行风评议等方式对政府进行绩效评估,如河北省实行的干部实绩考核制度,对干部实绩的考核包括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建设三大方面,其中经济建设下列9大项指标、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下列12大项指标、党的建设下列5大项指标。一些政府部门在政府组织内部开展了绩效评估措施,一些研究机关还对政府绩效管理的指标体系进行了探索,提出了政府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

但是,我国政府绩效管理与评估还很不成熟,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如下方面:一是绩效管理与评估尚未全面推开,还只是停留在个别省市、个别部门的分散试验阶段,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和安排。二是绩效管理与评估缺乏法律规范,尚未形成一种法治化、系统化、科学化的绩效评估制度与体系。三是还没有建立全面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往往将经济指标等同于政府绩效的评估指标。四是绩效管理与评估尚未与公共支出评价、绩效预算管理结合起来,缺乏独立的绩效审计。五是绩效评估的科学化程度不高。绩效评估的主体主要是上级行政机关,社会公众、社会组织还没有真正成为评估的主体;评估的操作过程没有规范化和程序化,存在很大的随意性;评估的方法多为定性方法,较少采取定量方法,多为“运动式”、“评比式”、“突击式”评估,而对政府绩效的持续性测定较少;评估的过程具有封闭性、神秘性,缺乏透明度、公开性与公平性,缺乏媒体监督。

针对我国政府绩效管理与评估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完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实现政府绩效管理与评估的法治化、制度化与科学化。

1全面建立法治化、制度化与科学化的政府绩效管理体系

一是完善政府绩效管理与评估的法规体系。要尽快将我国目前的各种绩效管理与评估措施纳入到法治化的轨道,切实加强对绩效管理与评估的立法保障工作,加强对政府绩效管理与评估的统一规划和指导,逐步形成标准化、系统化的绩效管理与评估体系,从而使政府绩效管理与评估工作走向法治化、制度化与科学化。

二是完善政府绩效管理的制度与机制。有效的绩效管理,以有效的绩效管理组织、绩效管理机制为前提。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绩效管理制度,有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绩效管理。同时,健全绩效管理机制,包括目标管理机制、标杆管理机制、质量管理机制、顾客导向机制等,特别要将质量管理机制引入我国政府管理,在政府部门中推行全面质量管理。

三是提高政府绩效评估的科学化水平。政府绩效评估的主体应多元化,绩效评估的方式应该多样化。要建立多重绩效评估机制,要将政府自我评估、上级评估与专家评估、社会公众评估相结合。政府绩效评估要贯彻顾客导向的原则,评估的内容、标准和指标体系的设计要从为公民服务的立场出发,同时在评估过程中要有公民的广泛参与,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要通过社会调查、民意调查等方法,定期调查公众对政府施政的满意程度,以此作为政府绩效评估的重要依据。政府绩效评估要公开透明,要做到内容标准公开、过程公开、评估结果公开;同时要科学地使用评估结果,将政府绩效评估与奖惩制度结合起来,建立以绩效评估结果为基准的奖惩制度。

2探索完善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

要结合我国国情,从有利于改进组织管理、改造业务流程、关注绩效结果三个方面入手,建立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经济指标、效率指标、效益指标相结合的指标体系。我国地区差异较大,政府绩效评估的指标设计也应有所不同,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层级、不同部门设计出最能测量政府工作成果的指标体系。

我们认为,我国政府的宏观效益指标应包括:一是政府部门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包括政府直接投资兴建的基础设施数量,政府颁布实施维护经济秩序的法令法规,政府对主导产业的支持程度等。二是政府管理目标的实现情况,包括是否充分就业,物价是否稳定,经济是否持续增长,收支是否平衡,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国民财富是否增加等。三是财政政策的公平程度,如税收总收入、直接税、间接税、社会保险缴款占GDP的比重、员工的社会保障缴款占GDP的比重等指标。四是政府管理效益,包括税收总额占GDP的比重,政府支出占税收总额的比重,政府支出增长率与经济增长速度之比,人才吸引情况,外地企业和外资企业投资总额等。五是政府管理社会的效果,包括公民对社会公平和公正是否充满信心,每10万居民中严重犯罪人数,人们对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保护的程度是否满意等。

我国政府的微观效益指标主要包括:一是效益技术指标。产出质量指标,如差错率、准时率、合格率、优秀率;社会效果测定,如缉毒效果指标中的与吸毒相关的死亡人数、吸毒入院人数指标等等;顾客满意度指标,如抱怨与投诉率、公共服务网点的分散程度和服务半径等等。二是公共部门行为合理化水平指标。如公共决策否科学;民主监督是否有效;是否廉洁、勤政、高效;政府能否将政策有效运用于经济;立法活动能否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政治体制能否依据经济与社会的需要而及时变革,等等。三是公共部门机关效能指标。包括是否有合理而完善的制度,如岗位责任制,首长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同岗替代制,联合办公制,效能考评制和失职追究制等;能否依法行政;是否推行政务公开,是否公示机关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审批程序、时限、承办人姓名和审批结果等;能否提高办事效率,用科技手段提高办公自动化程度等等。

政府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一、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地方政府观念偏差。

一些基层地方政府在政绩观、发展观和利益观上出现偏差,一味地追求经济发展指标,工业强市、工业强县、工业强乡成为首选,就连许多村也完全不顾自身实际,纷纷高喊“工业强村”了。发展工业,必然要大量占用土地,在当前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紧把土地供给闸门的形式下,一些地方政府铤而走险违法占用土地发展经济也就势在必然了。按照现行法律规定,地方政府既是土地的管理者,还是相当一部分土地占用的审批者,甚至又是土地的使用者,政府领导在耕地保护与“政绩”之间发生矛盾时,天平向何方倾斜是十分明了的了。面对这种形势,土地管理部门要想规范用地秩序、依法查处政府主导下土地违法行为无疑只是一厢情愿的事了。

(二)基层执法手段偏软。

目前,土地执法监察人员相对不足、工作能力和执法水平不高,也是土地违法履禁不止的重要原因。动态巡查不到位,一些土地违法行为难以发现,即使发现后也只能口头或书面停工,如果当事人无理取闹,拒不停工,强行制止,可能引发矛盾激化,执法人员可能受到围攻和人身威胁。依法处理必须经过调查取证、处罚听证、复议诉讼、申请执行等许多环节,一个环节遇阻,就会造成案件查办久拖不决。另外,国土资源部门在对违法占地作出拆除的行政处罚决定后,按照现行法律规定无权强行拆除,必须申请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对于此类申请,法院一律不予受理。土地执法监察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久而久之,执法人员乃至执法机构对查处土地违法案件缺乏了动力、丧失了信心。

(三)法律法规明显缺失。

《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三条、第七十六条都有没收地上建筑物的处罚规定。但如何没收,由哪个或哪些部门来没收,没收后如何处理,法律上没有相应的规定,实践中也就难以操作。那么,最后就会演变成不操作,或者是以罚款代没收。这样的处罚就形同虚设。土地管理部门照这样的规定下处罚,违法者却并不拿它当回事。

《土地管理法》第八十一条规定,对擅自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罚款等处罚容易执行到位,但这不是目的,“责令限期改正”才是目的。可被处罚人拒不改正怎样处理,法律上没有给出答案。土地管理部门拿被处罚人没辙。就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法院恐怕也难以处理。所以这一目的事实上难以达到或者说根本达不到。

《土地管理法》第七章法律责任中,没有任何条款对村级组织的违法行为作出法律规定,因此村级组织就会以集体的名义钻法律的漏洞,从事涉及违法行为。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中针对主要责任人的行政处分条款很多,但并不能适用于村委会这些责任人。这样对这类直接责任人而言,行政处分不适用,刑事犯罪构不上,剩下的只有行政处罚中的罚款了。实际情况是通过土地违法行为获得的收益远远大于罚款的实际数目,致使土地执法的威慑力大大折扣。

(四)执法执纪相互脱节。

现在查处土地违法案件,可以说是全方位的了。法律法规纪检监察都有规定,对土地违法行为者的责任追究有行政的、刑事的、民事的和经济的,不可谓不全面。对案件的查处规定有移送的、联合办案等机制,可能涉及的单位和部门有公安、检察、纪检监察,按说是阵容强大,可实际效果却并不令人满意。什么原因?主要是这些规定过于原则,机制发挥不了很好的作用,资源得不到有效的整合。各种责任是明确的,但如何去做才能追究到责任人的责任却并不明确。实践中,一些部门和单位认为查处土地违法行为是土地管理部门的事,与己无关。处理人是得罪人的事,都不想沾。由于没有明确细致的规定,土地管理部门按规定移送或提出联合办案,若是不合意,有关单位和部门总能说出若干条理由来加以婉拒。即使勉强接受,也是久拖不决。上级部门追得实在太紧,处理几个小鱼小虾应付一下,或者是大事化小,从轻发落,风头过去了,可能还把处分决定从档案中抽走,即搞所谓的“假处理”。违法者不仅毫不畏惧,事后可能还被提拔重用。这种在党纪政纪方面执纪不严,行政法上处罚不当,刑法上罪刑不适应,在某种程度上,纵容了违法者的违法心态,刺激了一些地方的政府和部门违法用地。

二、严格土地执法的思考

要解决土地执法难的问题,最根本的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以坚守耕地红线,节约集约用地,构建和保障科学发展的新机制为目标,对土地违法者敢于动真格,使我国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中的“严格”落到实处。

(一)严格实行问责制。

近些年来,国家连续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等土地管理新政,强调地方各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负总责,严格实行问责制。在具体的土地执法中如果真正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对每一起土地违法案件尤其是影响较大的土地违法案件问责到位,土地违法的蔓延趋势一定会得到遏止。

(二)提高行政执法效果。在提高土地执法监察的公信力、确定力、执行力,保证土地执法监察的实际效果的基础上。建议国家高层研究制定土地执法与纪律检查和刑事处罚的有效衔接机制,使土地行政处罚的拆除、没收、罚款以及移送后的纪律处分、刑事处罚都能落到实处,真正把国家的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贯彻落实在国家机器的个个环节。

(三)调整法律责任标准。

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建设应当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而现有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存在着对土地违法案件的处罚标准或过重或过轻、处罚规定不具体不明确等的情形,况且在新形势下的一些土地违法行为找不到处罚依据。所以建议修改完善土地法律法规,提高土地行政处罚的针对性,使土地执法行政处罚依据完全充分、处罚标准具体明确,处罚措施易于操作。

政府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调研报告篇【一】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意见》科学总结近年来各地推进乡镇改革发展的实践经验,明确提出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乡镇政府建设,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重要遵循。

深刻领会《意见》出台的重大意义

《意见》充分体现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乡镇政府建设的高度重视和部署要求,对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是深入贯彻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基层政府服务能力建设、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等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高度重视乡镇工作,多次深入乡镇调研,要求乡镇要把为民服务工作搞好,要以百姓满意不满意为标准改进工作,提高服务水平。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推进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

这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城乡基层的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乡镇日益成为各种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和社会矛盾的集聚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是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

这是加强乡镇政府自身建设的内在需要。乡镇政府是我国最基层的政权机关,是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落实到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执行者,是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提供者,是基层治理的重要组织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政府服务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但一些乡镇政府还存在服务理念滞后、服务能力不强、服务机制不健全、服务手段落后、服务效能不高等问题。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增强乡镇政府的服务能力,为人民群众提供精准有效服务。

准确把握《意见》的部署要求

《意见》明确了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我们要认真学习把握。

一是把握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总体要求。《意见》提出,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准确把握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方向,以增强乡镇干部的宗旨意识为关键,以强化乡镇政府服务功能为重点,以优化服务资源配置为手段,以创新服务供给方式为途径,有效提升乡镇政府的服务水平;要坚持党的领导、保证正确方向,坚持改革创新、严格依法行政,坚持以人为本、回应民生诉求,坚持统筹兼顾、实施分类指导;到2020年,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服务内容更加丰富,服务方式更加便捷,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形成职能科学、运转有序、保障有力、服务高效、人民满意的乡镇政府服务管理体制机制。

二是要强化乡镇政府服务功能。《意见》提出,要加快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步伐,着力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扩大乡镇政府服务管理权限,对直接面向群众、量大面广、由乡镇服务管理更方便有效的各类事项依法下放乡镇政府;推进乡镇行政执法改革,推动行政执法重心下移,探索乡镇综合执法的有效形式,开展综合执法工作;统筹乡镇党政机构设置和站所管理体制改革,健全乡镇事业站所管理体制。

三是要优化乡镇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意见》指出,要按照区域覆盖、制度统筹、标准统一的要求,加快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进程;改进乡镇基本公共服务投入机制,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支持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项目和社会事业发展;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合理划分县乡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建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四是要创新乡镇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意见》强调,要建立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机制,引导多方力量参与乡镇公共服务提供;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由花钱养人向花钱办事转变;提高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构建面向公众的一体化在线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公共服务需求表达和反馈机制,强化群众对公共服务供给决策及运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五是要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保障。《意见》指出,要切实发挥乡镇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强化政治引领功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坚决贯彻落实;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符合乡镇工作特点的干部管理制度;改进乡镇政府服务绩效评价奖惩机制,建立科学化、差别化的乡镇政府服务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强化乡镇政府监督管理,推进乡镇政府依法全面履行职责。

切实抓好《意见》的贯彻落实

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加强统一领导、强化协作配合,共同抓好落实。

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省(区、市)应当结合实际,及时制定实施意见或方案。地方各级党委都应当把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意见》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及时制定配套措施,强化部门协作,形成抓落实的合力。

二是要发挥乡镇政府的主体作用。乡镇政府应当深入学习领会《意见》精神,对照《意见》和上级党委政府的实施部署,从体制是否健全、机制是否完善、方式是否科学、群众是否满意等方面查找突出问题,研究提出改进措施;强化服务理念和责任意识,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效果检验推进服务能力建设的成效。

三是要抓好学习宣传。各地各有关部门应当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系列重要讲话尤其是关于乡镇政府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部署要求上来。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意见》的宣传解读,促进有关方面全面准确理解《意见》,为《意见》实施营造良好环境。

四是要加强督促指导。各地各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工作的督促指导,推动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尊重地方和基层的首创精神,及时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发挥典型引路作用。各级民政部门要对《意见》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及时向党委政府报告工作进展情况。

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调研报告篇【二】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15年工作安排,由常委会部分组成人员、工作机构负责人和县人大代表组成调研组,在常委会分管领导的带领下,于2015年5月上旬至中旬对全县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建设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分别深入沿口镇、飞龙镇、卫计局、国土局、县医院、中医院等乡镇和部门,采取召开座谈会、走访调查、实地查看和查阅资料等方式开展了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县有乡镇卫生院 32所(其中中心卫生院5个、一般卫生院26个、沿口镇中滩卫生院1个),业务用房建筑面积59121㎡平方米,开设内科等常用医疗科室24种,主要医疗设备593台件,开放床位940张,医护人员803人(其中临聘人员225人),执业(助理)医师为306人,注册(执业)护士 198人。主要承担乡镇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健康教育等农村卫生工作。近年来,县委政府高度重视乡镇卫生院建设与发展工作,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要求,加快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对乡镇卫生院实行核定收支、补助缺口的经费保障模式。20112014年,各级财政投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资金 2.12亿元。在相关部门的努力下,通过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和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全面落实医疗卫生民生工程,提高了乡镇卫生院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

二、主要成效

(一)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通过积极争取中省建设项目,县财政加大财政投入,2011年2014年投入资金7685万元加强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一是逐步推进卫生院标准化建设。2009年开始,中央下达基建和设备项目资金2100万元,地方自筹资金507万元,用于解决乡镇卫生院污水处理、环境整治及业务用房改扩建(新建)工程。截止目前,已完工交付使用的有万隆中心卫生院、金光乡卫生院等 14个项目。其中烈面卫生院扩建业务用房1100㎡,增加病床30张;乐善中心卫生院新建了门诊大楼1200㎡。万隆卫生院完成1600㎡住院大楼建设,增加病床40张。礼安镇、胜利镇等8个乡镇卫生院完成了住院部建设,建设面积共计6450㎡,共增加病床114张,龙女镇卫生院实现整体搬迁。二是加大医疗设施设备配备。2009年以来,全县争取到中央项目配置大型医疗设备135台件,通过自筹等方式,配备常用医疗设备488台件,5个中心卫生院全部配备了急救车和车载急救设施,一般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也有所改善,保障了医疗业务工作正常开展。

(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稳步推进。2011年起,全县32所乡镇卫生院和515个村卫生室已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严格执行零差率销售政策,覆盖率100%。对取消药品加成后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全面实施基药补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行竞聘上岗并签订聘用合同,全部实行绩效工资制度。各卫生院不断加强内部管理,优化服务流程,努力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如烈面镇卫生院推行少缴多用、一站式服务和零陪护服务模式,免费复印报账资料,进一步方便了群众。

(三)医疗卫生民生工程全面落实。有序推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覆盖率100%。截至2014年,累计建立规范化电子建康档案570503份,建档率6.91%;在管儿童40428人,儿童系统管理率95%;在管孕产妇数7504人,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7.44%;在管65岁以上老年人62976人,老年人健康管理率71.6%。全县所有乡镇卫生院均建立了预防接种合格门诊,基础疫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在管高血压患者51902人,管理60.12%;在管糖尿病患者人数22332人,管理率50.14%;在管重性精神疾病患者2079人,农村妇女两癌免费筛查、婚前医学检查、爱国卫生运动等工作持续有效推进。2014年落实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2060.45万元,补助农村免费住院分娩 5115人,核补项目资金 255.06 万元,共有7206名孕产妇免费补服了叶酸。

(四)服务质量和水平逐步提高。继续实施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进一步规范基层医疗和用药行为,全县32个乡镇卫生院与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院签订了双向转诊协议。组织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单位创建活动、三好一满意活动和医疗质量大比武活动,医疗质量进一步提升。以5.12国际护士节为契机,组织开展了医护技能操作比赛等系列活动,增强了医护人员的责任意识。加强工作规范建设,建立了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办法、医患纠纷规范化处置办法,医疗行为管理日趋规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医疗卫生专业人才匮乏。一是医技人员缺口大。2015年1月,全县乡镇卫生院核编826人,实有在编人员578人,缺编248人。按照《四川省20082020卫生资源配置标准》明确我县医疗资源配置标准,目前全县乡镇卫生院每千人口拥有的执业(助理)医师比标准少1.21.7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比标准少1.32.2人。二是高层次人才缺乏,科室人才断层现象严重。全县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中高级职称有 13人,占2%,中级职称 78人,占10 %。普遍缺少妇产科、中医、化验等专业人员,既具备基本医疗又具备预防保健服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特别缺乏,全县所有乡镇卫生院均无公共卫生执业医师,急诊、B超、检验、妇幼防保等技术人才断档,上级配备的一些设备无人操作,调研中了解到,由于没有专业医技人员操作,全县有 16个乡镇共24台设备购买近10年一直闲置。三是人才引进难留住难。在基层工作的卫技人员,在职称晋升、待遇政策等方面与大医院相比受限太大,优秀医疗人员不愿到基层卫生院工作。高职称、高学历的人才很难引进,卫生专业人才招聘条件设置高导致招聘难,医技人员流失多。2010年至2014年全县累计新招聘卫生技术人才316人,流失83人,其中辞职52人,考(调)到县级医疗机构或县外31人。如2014年计划招聘卫技人才40人,实际招聘16人,正式上班的9人,辞职调离的31人,人员出现入不敷出的现状。

(二)基础设施薄弱。一是卫生院土地权属没有落实。全县只有5个乡镇卫生院有土地证,大多数乡镇卫生院现有占地没有确定土地权属。目前全县有4个乡镇属于国有存量土地没有完善供地手续,有10个乡镇属于租用集体土地建设,无法确权。有10个乡镇在建项目申报的土地未得到落实。已立项建设的21个项目中有16 个乡镇因土地权属问题未落实没有办理开竣工手续,没有进行项目验收和审计,共计830.22万元项目资金无法拨付。二是医疗业务用房不足。按照乡镇卫生院应该配备的床位标准和达到的建筑面积,目前,全县有清平卫生院、赛马镇卫生院等24个乡镇卫生院未达到标准。如沿口镇卫生院服务人口12万人,占地面积仅0.384亩,业务用房1135平米,人平仅占0.009平米。三是医疗设备欠缺,按照乡镇卫生院基本设备装备标准要求,目前只有5个中心卫生院设备配置比较齐全,其他卫生院配备都不齐全,已有的生化分析仪、血球分析仪等主要医疗设备已配备10多年时间,陈旧老化,正确性、可靠性难以保证。有一半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尚未配备彩超、救护车和急诊急救设备,如赛马镇卫生院由于没有生化检验仪,为了业务的开展将该项目外包南充某医药公司开展。四是大多数乡镇卫生院没有污水处理、医疗废弃物处理等配套辅助设施。

(三)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一是基本医疗服务能力低下,卫生院医务人员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能力、合理用药不能满足群众的健康需要,科室设置单一,外科、产科诊疗能力太弱,目前仅有2个中心卫生院和3个乡镇卫生院能开展产科服务,极少数卫生院可开展外科手术,医疗服务现状与群众健康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与常见病不出村、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总体目标有较大差距。二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急需提升,尤其是慢性病管理、妇幼保健、重性精神病管理等服务能力急需提高。村卫生室的医疗条件、防保功能和乡村医生的专业技术水平比较落后。三是乡级卫生院发挥医疗卫生三级网的枢纽作用不够,特别是急救转诊能力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比较弱。四是激励考核机制不科学制约服务能力的提升。2011年3月,乡镇卫生院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后,县政府建立了乡镇卫生院经费保障制度,县财政局根据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支出情况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支差额,按收支差额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财政补助,这就形成了奖懒罚勤的现象,导致乡镇卫生院缺乏积极主动作为的思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全部实行绩效工资制度,对不同的工作岗位承担不同的工作量,没有细化的考核标准,职工收入趋于均等化,吃大锅饭的情况比较突出,导致医技人员滋生出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不良情绪。医疗卫生行业的特殊性要求全天24小时和节假日必须值守,八项规定实施后,取消了所有的值班费和夜班费,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变得消极,技术上不求上进,得过且过,钻研业务的风气不够浓厚。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的提升。

四、工作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医疗人才队伍建设。创新考录机制,探索建立统一招聘和自主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放宽招聘条件,为优秀人员建立多方进入的绿色通道;加大对公共医疗和乡村专业医护人员的培训力度,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建立村医退出机制,努力解决村医养老保险的问题,逐步将热爱卫生工作,有意愿到基层服务的专业人才补充到村医队伍中,补实乡村卫生服务能力的网底。制定出台人才队伍建设长效机制,鼓励优秀医护人才到乡村工作,对长期在基层工作的医护人员在职称晋升、业务培训、待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对偏远乡镇卫生院的医务人员实行特殊津补贴,并提高工资标准,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走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困境。

政府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很感谢大家给我这样一个机会,能在本次常委会上汇报自己的思想。我衷心地感谢党组织对我的培养,诚恳地接受大家对我的审议。借此机会,我将本人的有关情况和今后的工作打算作个简要汇报。

1964年5月,我出生在本县蒋家乡大沙坪村。1978年我初中毕业考入黔阳师范,1980年参加革命工作在新路河乡中学任教,在教育系统工作10年,在组织部门工作10年,在县政府又工作了3年。先后担任过团支部书记、团委书记,党支部书记、党委书记和组织部副部长、县一届人大常务委员,现任县人民政府助理调研员。这期间我边工作边学习,读师专,上函授,于1988年省教育学院中文本科毕业。23年来,我始终对工作怀着满腔的热情,尽职尽责、扎扎实实,先后被评为怀化市首届十佳青年、怀化地区优秀组织工作者、怀化市勤政廉政模范,1990年以来三年记功,三年嘉奖。回顾自己的工作经历,我深感自己能够从一个农家孩子成长为一名县处级干部,这是党组织谆谆教育的结果,是各级领导关心爱护的结果,是同志们支持帮助的结果。因此,我也时常告诫自己,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竭尽全力为党为人民工作。但限于本人工作能力和水平,在过来的工作中仍存在许多不足,我深感内疚和不安。为此,我决心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努力。

一、恪尽职守,不辱使命。组织上提名拟任我为__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我深感组织对我的信任和厚爱,也深感具有一定的压力。如果我能就任副县长职务,我将恪尽职守,不辱使命。一是尽心尽力抓好分管工作。我现在还只是拟任人选,因此,我还难以向大家汇报我将怎样去抓好我的分管工作。从主要领导的意向看,如果我能得到通过,分配给我的任务将是非常艰巨的,矛盾将是非常棘手的。单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而言,突出的就有煤矿安全、交通运输特别是农用车安全、沅水舞水的水上安全、聂家村的鞭炮安全,以及非煤矿山、民爆器材、消防安全等等,就足以让我夜不能寐、如履薄冰,我不想说任务有多重、困难有多大,我只想说共产党员“时刻听从党召唤”,我只想说共产党员“越是艰险越向前”。二是抓好服务,创政府服务品牌。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加剧了时代变迁的步伐,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素的增加、变化的更加频繁,公众价值观的多元化和需求的多样化、民众素质的提高和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等,成为当今时代最鲜明的特征。这就要求各级政府组织更加强调服务导向,创政府服务品牌。我想,我将和分管部门一道努力探索和实践政府职能转变,创新服务内容,完善服务方式,真正做到简化工作程序、减少审批项目和环节,办事公开化,服务一体化,努力塑造公众信赖的政府部门服务品牌。三是注重工作方法,充分调动分管部门的积极性。我始终认为,真正的领导者不是以地位及权力指挥部属,而是以其个人的能力和魅力领导部属发挥自我。我坚信自己有诚心、有耐心、有决心、有信心尊重人、团结人、带领人围绕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围绕共同的目标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四是当好助手和参谋,为主要领导分忧解难。参与决策时,具有高参的冷静与睿智;“披挂出征”时,具有大将的果敢与魄力;反馈汇报时,具有仪表一样的忠实和准确。

二、牢记宗旨,当好公仆。“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这是人类发展的智慧结晶。我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树立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善于组织和宣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二是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真正做到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三是坚决克服形式主义、。时时处处重实际、办实事、说实话、求实效,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诚心诚意、实实在在为群众谋利益。

三、依法行政,接受监督。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接受监督是正确行使国家权力的重要保证,为此,我将努力做到:一是增强法制观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国家与社会的管理由过去主要依靠政策文件逐渐转变为依靠法制,通过严格依法办事来实现。因此,必须强化法律心理机制,做到懂法、守法,养成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工作习惯,坚持按法律程序办事,并善于运用法律、法规搞好管理,促进管理的科学化,提高管理效能。二是增强监督意识。领导者有监督的职能,又必须接受监督。作为政府领导成员,要提高对监督的认识,加强自觉性;要始终把自己置于被监督的位置,热情欢迎来自各方面的监督,特别是自觉地接受县人大、县政协、各群众团体和人民群众的监督,经常主动地征求他们对自身工作的意见,虚心听取他们的批评和建议。对于人大及其常委会作出的决定、决议,认真组织实施,实施的结果及时反馈报

告。三是廉洁从政。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自觉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和诱惑,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严格用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严以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觉过好名位、权力、金钱、美色和人情关,真正做到“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四、强化学习,提高素质。素质是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的基础,是一个人在政治、思想、作风、品德、知识、技能等方面的综合反映。人没有“生而知之”,只有“学而知之”。如何使自己的素质尽快符合职位所要求的素质,这将是我短时间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将严格按照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所要求的当好三个“模范”:一是当好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的模范。做到向书本学,向专家学,向实践学,向老领导老同志学,不断摸索事物的规律,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使自己的思想上层次,实践出经验。二是当好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模范,进一步增强自己的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增强自己的创新意识、求实意识,增强自己的全局意识、奋斗意识,始终从思想上、行动上跟上时代的节拍。三是当好勇于实践、锐意进取的模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以百倍的热情、百倍的干劲,积极投身建设__、发展__的伟大洪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