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兽医个人工作计划

兽医个人工作计划

兽医个人工作计划

兽医个人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一、主要职能

(一)认真贯彻执行有关畜牧业的法律法规。

(二)研究制定本地区发展畜牧业的政策措施。

(三)编制本地区畜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及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

(四)负责本地区畜牧科技的推广普及工作。

(五)负责本地区的饲料管理、种畜禽管理、遗传资源保护、天然草场保护工作。

(六)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动物卫生的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划计划。

(七)拟定全州重大动物疫病防治规划和计划。

(八)监督和管理动物防疫、检疫工作。

(九)负责兽医医政、兽药药政、动物产品和兽药安全管理工作。

(十)完成州委、州政府及上级业务部门交办的工作。

(十一)建立重大动物疫病应急机制。

二、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__州畜牧兽医局内设5个副科级职能科室:

(一)办公室

负责局机关文件收发、传递、督办、印章管理、档案管理、信息收集整理工作。负责局机关后勤服务、车辆调派、办公用品配发等日常管理工作。负责党组织、工会组织、共青团组织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计划生育等日常管理工作。负责行政事业经费预、决算的编制,事业经费、专项经费的开支、结算、报销。负责上级下达的基本建设项目的财务管理、验收等工作。负责国有资产监管、固定资产管理、采购等工作。

(二)人事教育法规科

主要负责畜牧兽医有关政策、法规的宣传,贯彻实施国家有关畜牧业及动物卫生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划计划。负责组织开展畜牧兽医行政执法。负责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党员教育、职工培训、法制宣传教育、内部刊物和互联网站信息编辑工作。负责中层领导干部任前考察、竞聘上岗、业绩考核和年终述职工作。负责人事调配、劳动工资管理等工作。

(三)防疫科(加挂__州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办公室牌子)

负责拟定全州重大动物疫病防治规划和计划,做好辖区内重大动物疫情的监控、控测、信息上报等工作,监督和管理动物防疫、检疫工作。

(四)畜牧科(加挂__州乳业办公室牌子)

主要负责研究制定本地区发展畜牧业的政策措施。编制本地区畜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及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负责本地区畜牧科技的推广普及工作。负责本地区的饲料管理、种畜禽管理、遗传资源保护、天然草场保护工作。负责畜牧科技培训、宣传、推广等工作。

(五)兽医科

兽医个人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对于强化兽医卫生行政执法和技术支撑,从制度上保证控制和扑灭重大动物疫病的有效实施,切实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具有重大意义。根据国务院、农业部和省政府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结合我县畜牧兽医工作实际,以及当前畜牧兽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按照既定的改革工作思路,我们扎实推进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高度认识加快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畜牧业是新阶段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畜牧业,带动种植业和相关产业发展,实现农产品多次增值,是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能更多地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多渠道增收。畜牧业是县委、县政府确定的三大特色产业之一,是我县农村经济中具有较大发展潜力、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产业。推进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是确保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措施。

(二)兽医工作是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畜牧业的疫病风险大于市场风险。改革和完善畜牧兽医管理体制,对于从根本上控制和扑灭重大动物疫病,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提高动物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畜牧业乃至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发生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动物疫情,暴露出我县现行兽医管理体制已明显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因此,加快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落实政府负总责、部门司其职的工作责任,建立动物防疫工作长效机制,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已经成为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

二、推进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按照政府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的要求,提高动物卫生监管执法水平,提高动物防疫公共服务能力,加强畜牧兽医行政管理职能,促进养殖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确保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

(二)主要目标。本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健全机构,明确职能,理顺关系,完善法规。重点是完善、理顺各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体制,组建畜牧兽医执法机构,建立健全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切实加强乡镇畜牧兽医站建设。通过改革,逐步建立起科学、统一、透明、高效的畜牧兽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稳定和进一步强化基层动物防疫体系,提高畜牧兽医管理机构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促进动物卫生工作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动物卫生及其产品的安全水平。

三、建立健全畜牧兽医工作体系

(一)加强县级畜牧兽医工作机构建设。

1、根据××县机构编制委员会编字【2006】8号文件精神,设立××县畜牧兽医局。为正科级行政机构,是县政府的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

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畜牧生产、动物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划和计划;拟定本县畜牧业发展、重大动物疫病防治规划和计划;监督和管理动物防疫、检疫及防疫监督工作;负责兽医医政、兽药药政、饲料管理和动物产品安全管理工作;负责实施官方兽医制度和执业兽医制度;负责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2、畜牧兽医局内设机构

综合科

主要职责是:负责局机关及所属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和人事劳资、安全生产等工作;负责机关文秘、信息、收发、保密、档案、督办、提案、老干部服务和后勤保障工作;负责起草制定机关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并监督落实;负责机关行政事务管理,上报下达,协调内部科室之间的关系;负责拟定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并组织实施;负责管理使用行政、事业经费和专项资金,管理本部门行政收费和所有收费票据;负责机关财务管理及所属事业单位的财务审计监督工作。

畜牧科

主要职责是:研究制定我县畜牧业发展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指导畜牧产业结构调整和畜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制定畜牧业发展政策;负责畜牧技术的研究、试验、示范推广、技术培训及新技术、新品种的开发引进工作;负责指导畜牧产品的生产、加工;负责全县种畜的鉴定、引进、推广、应用和良种繁育管理工作,并实施监督;负责畜禽及其产品市场行情调查,畜牧发展数字统计,内外信息的搜集整理;负责畜牧业标准化管理及项目管理,指导畜牧生产发展工作;负责对全县畜牧技术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服务质量进行监督管理;负责畜牧方面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解释、咨询。

动物防疫监督科(同时挂执法监督科的牌子)

股级机构。主要职责是:依法实施动物防疫;负责对基层兽医站的经营管理;负责对个体兽医进行业务管理;负责基层兽医人员的养老保险及其它后勤管理工作;负责基层兽医站的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负责对兽药药政、种畜禽、动物检疫人员的执法行为实施监督,并对违纪、违规行为进行查处。

医政药政管理科(同时挂××县饲料管理办公室的牌子)

股级机构。主要职责是:负责对兽医进行行业管理,核发动物诊疗许可证;负责全县兽药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经营资格审查,呈报、办理、核发经营许可证;负责对全县生产、经营的兽药质量和兽药生产、经营秩序进行监督管理;查处违法生产、经营活动和假冒伪劣兽药;负责对全县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生产、经营、产品质量进行监督管理,核发生产许可证。

3、下属事业机构

动物卫生监督所

股级机构。主要职责是:依法实施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动物产品安全等行政执法工作;动物防疫条件审核、颁发防疫合格证;负责对动物防疫、检疫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负责动物防疫证、章、标志和法律书证的使用、管理。

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股级机构。主要职责是:负责实施动物疫病的监测、预警、预防预报、实验室诊断、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提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方案;动物疫病预防的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科普宣传;承担动物产品安全相关技术检测工作。

(二)切实加强乡镇畜牧兽医站建设。

1、在奔城、胡各庄、南堡、柏各庄、司各庄、青坨营、扒齿港、程庄、长凝、宋道口、方各庄、安各庄设立12个动物防疫站,为县畜牧兽医局的派出机构,规格股级,全额拨款。

主要职责是:负责辖区内动物强制免疫的监督实施;依法承担动物和动物产品检疫、动物疫情调查、监测、兽药监督管理等工作;承担畜牧生产、饲料管理等公益性职责。

2、在基层动物防疫站所在地设兽医站,规格股级,差额拨款。

主要职责是:动物疫病的诊疗,兽药饲料供应,生产技术服务等经营性活动,承担重点疫病的预防注射等公益性职能;协助动物防疫站开展动物免疫、消毒和疫情扑灭等工作。

根据我县动物饲养总量大、涉及面广、单位饲养量小的特点和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繁重、复杂的特点,基层动物防疫站、基层兽医站可按“逐步分离、循序渐进”的原则分步实施。目前,基层兽医站可与基层动物防疫站合属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日常业务分别开展。运作一段时间后,再逐步进行分离,最终形成以公益性机构为主的动物防疫站和以经营性为主的兽医站各自独立运行的机制。

四、加强畜牧兽医工作制度建设

(一)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疫情测报机构。为适时监控疫情动向,我们以县动物防疫监督所所长和动物疾病防控中心主任为领导成立了15人的疫情测报站,明确了专职疫情测报员,同时以基层动物防疫站为核心建立了12个疫情测报点,另在每个镇确定了1名疫情测报员,县内的规模养殖场及畜禽加工厂每场(厂)设立了1名疫情报告员。全县594个村每村设立了2个疫情测报员。目前全县疫情测报员总数达1232人。我们将上述人员名单、联系电话登记造册。在防治口蹄疫、禽流感等重点疫病时期,县、镇测报站(点)保持每天24小时有人值班,坚持做到了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同时全县各中心站、县兽医站与市实行了微机联网,形成了完整的疫情测报网。

(二)层层建立了防疫责任制。县局与各基层站长、各基层站长与包片兽医均签订了责任状,明确了目标,落实了责任,强调了责任追究。另外,以防疫员为单位划分成170个防疫责任片,防疫员、防疫对象相对固定,每个责任人全权负责本责任片内的防疫、消毒和严防疫情传入三项指标,责任前溯后延,有效地保证了责任制的落实。

(三)建立督导机制。抽调30名同志,分别由6名股级干部带队,组成6个督导小组,每个小组分包2-3个乡镇,在全县重点动物疫病集中强免期间专门负责工作的督导检查,组织协调基层兽医与乡镇的联系,落实防疫人员、防疫物资的组织调配协调工作。平时负责业务工作指导和补针、消毒等工作督导。在每次防疫结束后,均采取随机抽样的办法,逐人逐责任区进行严格的考核验收。对好的奖励,差的通报批评或经济惩罚,对因工作不负责任,导致疫情发生或蔓延扩散的,按有关规定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四)实行规范化管理。为进一步规范动物防检工作,制定出台了《××县关于进一步规范动物防、检疫工作管理的暂行规定》,细化了管理办法和奖惩措施。在防疫档案的规范化管理上,由各站指导员牵头,对本站的唐山动物防疫网的数据录入和防疫档案、证标管理逐一进行理顺、规范,建立相应制度,形成了填写规范、变更登记规范、日常管理规范的机制。每个站配备一名专职微机操作员,坚持防疫注射、卡标、发卡、建档、微机录入同步进行,层层建立了疫苗、防疫物资供应台帐。全县应免动物免疫率、发证率和耳标佩带率均达100%。全县27005个养殖户和138个饲养场全部建立了防疫档案,建档率100%。

五、加强畜牧兽医基础设施建设

兽医个人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提高对基层畜牧兽医队伍组织领导基层畜牧兽医人员是畜牧兽医的重要力量。要把基层畜牧兽医员队伍建设作为目前基层畜牧兽医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放到重要位置,列入关键议事日程,切实提高领导,制定落实当地基层畜牧兽医员队伍建设改善方案,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推进。还要将基层畜牧兽医员队伍建设作为考核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措施落实的一项重要指标,进行逐级考核。改善人才成长环境要逐步加强畜牧兽医人才管理,选拔对口人才到乡镇畜牧兽医站工作,降低非专业人员进入专业技术部门的情况。要完善畜牧兽医人才用人机制。要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把人才强牧思想作为第一重要方针,坚持德才兼备用人标准,重点抓好人才引进,开放人员入口,有计划地接纳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优化队伍年龄、专业、知识结构,改善服务现代畜牧业的能力。还要做好职称评审工作。结合有关政策的要求,提高职称评定力度,适当增多基层畜牧兽医业技术人员的数额,进一步改善基层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提高基层人才爱岗敬业的精神。创新培养机制要科学制定培训计划,健全培养机制,创新培训方法,开展多层次地教育培训工作,让畜牧兽医人才知识不断充实、更新和提高,改善整体素质。通过多种方法提高实用人才的培养工作,有针对性地为养殖户进行实用技术培训,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指导服务等工作,改善养殖场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提高现有人才素质。加强技术交流按照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定期组织技术干部外出考察参观,学习好的做法和经验,并在本地基层推广。加强与业务相关部门的交流、沟通与合作,相互协作,互通信息,使畜牧技术干部的信息更灵通,眼界更开阔,服务更全面,观念更创新。以满足畜牧兽医及食品安全等新形势的生产发展需要,满足科技进步的工作需求。

提高经费投入,改善基层工作条件基层畜牧兽医体系的建设,首先要提高财政投入,将基层兽医工作人员工作经费、工资、福利待遇等纳入财政预算,并根据所属工作区域的工作任务、工作职责等因素,适当提高工作费用,人年平均工作经费要结合实际物价进行调整。此外,要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服务手段。各基层要采取有效方法,尽快处理改善办公用房、基本的专业仪器设备、服务用车和人员津补贴等重点问题。还有各基层要为职工提供开展动物防疫、检疫工作所基本的食宿、办公等办公生活条件。更好地为基层畜牧兽医人员解决后顾问题,从而更好地稳定基层队伍,调动基层人员工作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加强技能培训畜牧兽医工作政策性强、任务重、要求高、涉及面广,为满足畜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切实提高畜牧兽医队伍建设,必须重视做好经常性的教育培训。在经常性的思想教育上,要注重做好思想理论的学习灌输,做好思想道德的劝导养成,做好理想信念的巩固坚定,做好政治品行的操守执着,使畜牧兽医工作人员日益达到政治上的进步和成熟。在经常性的专业培训上,要改变畜牧兽医队伍专业素养普遍较低的状况,适时开展一系列培训,通过专题研究、集中学习、函授等方法,使畜牧兽医队伍在多个方面,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工作能力。要以适当的奖励措施和优惠政策,鼓励执法人员参加高等院校的专题研究和专业深造,逐步提升专业素养。

本文作者:张凤茹工作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扎赉诺尔区动物卫生监督所

兽医个人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一、我国动物疫病防控形势分析

(一)当前我国动物疫病防控形势分析

1. 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中国人们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到颁布实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病应急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10 个相关配套规章,出台应急预案、防治规范标准1348 个,基本上实现了依法治疫。

2. 动物疫病防控方针不断完善。总方针:“预防为主”和“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基本原则:“地方政府负总责”、“属地管理”。

防治措施:免疫与扑杀相结合综合防控措施;应急处置能力加强: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3. 科研实力不断增强。先后创制了几十种疫苗,有些居世界领先水平,如猪瘟兔化弱毒疫苗、马传贫弱毒疫苗;基因工程疫苗取得了很大进展,如猪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苗、伪狂犬基因缺失疫苗、禽流感病毒重组灭火疫苗等均已市场化;建立了多种疫病的检测诊断技术,其敏感性、特异性不断提高;先后分离了多种病原,其中有些是国内外首次成功分离;对多种疫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病原遗传变异和分子流行学方面的研究。

4. 国际地位大幅提升。起初,我们与国外交流的次数几乎为零;2007 年5 月我国恢复在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的合法地位;目前,兽医工作被全面纳入世界兽医体系,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开展务实有效合作;有序开展双边、多边国际合作;签署备忘录、合作框架协议,与数十个国家签署了双边政府间兽医合作协定,与大多数国家建立了稳定的合作机制,实施跨境动物疫病联防联控,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二)我国动物疫情的主要特征

我国动物疫情复杂严峻、牧情方式多元、民情需求增长、国情基础薄弱、世情要求更高,主要呈现以下几点特征。

1. 重大动物疫病总体下降,但仍呈多发流行态势。高致病性禽流感:2005-2007 年,发病数、病死数及疫点均呈现急剧下降趋势;2008-2009 年趋于平稳;近几年疫情略有增加;今年上半年,贵州、湖北和云南三省四县6 个疫点发生。

口蹄疫:2009 年以来,周边国家和地区口蹄疫流行严重,我国先后3 次遭受境外流行毒株的侵袭;今年上半年,全国三省三县、3 个疫点报告发生O 型口蹄疫和A 型口蹄疫疫情。

高致病性蓝耳病:2006 年“高热病”席卷全国,给养猪业带来巨大冲击。全国高致病性蓝耳病疫情总体上呈下降趋势,2012 年至今,全国无报告疫情。

2. 人畜共患病局部回升,个别地区呈暴发流行。除血吸虫病外,家畜布鲁氏杆菌病在北方省份、包虫病在西部牧区已出现暴发流行趋势。

3. 病种多、新增快。目前纳入一二三类疫病管理的病种共157 种类,其中流行广泛、危害严重的超过40 种。新传入动物疫病20 多种。

1949 年-1979 年,共有8 中外来动物疫病传人国内,占传染病总数的25.8%;1980-1989 年由于国际交流,动物和动物产品贸易不断加快等,外来动物疫病传入势头加快,传入了13 种病,占传入疫病总数的42% ;2000年以后,传入速度逐渐减缓,仅传入4 种,占传入总数的12.9%。

4. 病原复杂,变异快。同一个趋于病毒病、细菌病、寄生虫病并存,同一动物种类一、二、三类疫病并存,同一种疫病不同亚型并存,病毒不断发生变异,病原背景日趋复杂。

5. 病原污染严重,流行范围广。多种重大动物疫病呈全国性分布,多种人畜共患病随着活畜禽的无序流动迅速蔓延;此外,种猪场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等多种病原持续存在,种禽场禽白血病、新城疫感染率较高,源头治理任务艰巨。

6. 外来疫病迫近国门,威胁越来越大。非洲猪瘟、O 型口蹄疫、A 型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小反刍兽疫、蓝舌病等疫病在我国周边国家时有发生,尤其是口蹄疫的新毒株在我国周边“压境”,给我国防控工作带来极大压力。

7. 畜牧生产经营方式多元化,防控要适应调整。

(1)养殖方式由散养逐渐转向规模与散养并存:以散养和中小规模养殖为主的养殖方式在短期内不会根本改变,这些小而密集的养殖单元,防疫意识差、基本条件差、防疫能力差是疫病防控的重要制约因素。

(2)养殖结构由分散逐渐转向区域:畜禽总量和养殖密度不断提高,使病原体可增殖或潜在增殖的宿主也相应的增多,病原体变异几率大,进而导致新发病显著增多。

(3)流通方式由区域转向全国:畜禽远距离调运和集散市场流通日益频繁、鲜活现宰的消费习惯等现状使检疫监督难度越来越大。

(4)畜牧业增长方式由数量逐渐转向质量:一些不法分子违法使用兽药、饲料添加剂、违法处置病死畜禽的手段更加隐蔽,突发公共卫生安全时间时有发生,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难度越来越大。

8. 动物产品需求量质同涨,防控任务重。

(1)动物产品需求量与健康养殖水平低的矛盾:城乡居民的收入快速增长、工业化城市进程带动动物产品加工等因素,使社会对动物产品的需求不仅体现在量上,而且体现在质上;目前我国健康养殖水平较低,偏重增长、忽视“经济、社会、环境”平衡,偏重养殖数量,忽视产品质量,偏重畜牧生产,忽视兽医服务模式的落后,导致的后遗症就是资源环境破坏,动物疫病频发、人兽共患病抬头。

(2)动物产品安全呼声强与监管能力弱的矛盾:近年“瘦肉精”、“三聚氰胺”等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频发,畜牧生产安全隐患越来越多,社会对动物产品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而我们的监管能力仍处于低水平徘徊;从全局来看,我国的多头管理、分段管理和属地管理形式,把一个本来完整的动物卫生监管链条被人为分割,不符合在官方兽医体系监控之下“从农场到餐桌”的全程同一管理这一国际成熟经验;从局部看,兽医体系内部存在执法人员少、素质不高、规范性差等问题。导致管理职责不清、监管能力内耗、监管缺失或越位,疫病、药物残留和违法添加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9. 疫病防控基础薄弱,防控压力大。

(1)防治需求增长快与兽医工作基础发展慢的矛盾:我国兽医体制改革使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有了长足进步,但发展的步伐还过小、速度还过慢,远远不能适应激增的动物数量、频繁的流通调运和产品的质量安全对兽医服务的需要,防疫需求的快速增长与兽医基础的薄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尤其是基层防疫体系力量削弱、功能退化更为突出。

(2)动物疫病损失多与防控投入少的矛盾:从纵向看,国家投入虽然逐年增长的趋势,但结构不合理、增长不持续,主要用于重大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和应急处理(口蹄疫50%、禽流感29%),缺乏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和合理的流入方向;从横向看,防控投入严重不足(2008年占农业总产值0.5‰左右,占畜牧业总产值的1.6‰),远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4% ~ 5%)。导致结果:疫病整体防制水平低,我国饲养每只鸡平均的疫苗和药物费用为美国的10 倍;畜禽死亡率高,每年因动物疾病死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0 亿元;投入产出效益低,美国消灭猪瘟每1 美元投入产生高达21 美元的收益。

二、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的主要措施

(一)实施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制度

1.《动物防疫法》做出了明确规定:国家对严重危害养殖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动物疫病实施强制免疫;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确定强制免疫的动物疫病病种和区域,并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饲养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履行动物疫病强制免疫义务,按照兽医主管部门的要求做好强质免疫工作;经强制免疫的动物,应当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建立免疫档案,加施畜禽标识,实施可追溯管理。

2. 免疫义务主体:是饲养的单位和个人,而不是防疫员,更不是畜牧兽医部门或政府;畜牧兽医部门或政府只是强制免疫计划的制定者、组织者、管理者、监督者,而不是免疫具体实施者、义务者;村级防疫员是专门从事免疫注射的具体实施者,实行有偿服务。目前国家为了支持畜牧业发展和动物防疫工作,把本应由饲养者承担的服务费用买单了,把强制免疫用的疫苗经费也买单了,但义务主体没有变。强制免疫是一项法定的带有强制性的行政措施,饲养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无条件履行相关义务。

(二)实行动物疫情监测和预警制度

1. 动物疫病监测概念。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对各种动物及其产品进行的疫病检查,是政府为了掌握强制免疫效果、开展动物疫情预警报警、消灭传染病所采取的一项带强制性的技术行政措施。

2.《动物防疫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动物疫情监测网络,加强动物疫情监测;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国家动物疫病监测计划;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对动物疫病的发生、流行等情况进行监测;从事动物饲养、屠宰、经营、隔离、运输以及动物产品生产、经营、加工、贮藏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或者阻碍。

3. 动物疫病监测的作用。评价疫病监控措施效果、制定科学免疫程序的重要数据;掌握动物疫病分布特征和发展趋势的重要方法;掌握动物群体特性和影响疫病流行社会因素的重要手段;国家调整兽医防疫策略和计划、制定动物疫病消灭方案的基础;及时发现疫情,及早扑灭疫情;保证动物产品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提高生产者的市场竞争力。

4. 动物疫病监测的性质。同动物检疫一样,属于行政执法范畴,监测不同于检测或检验,与卫生部门的监测也有所区别,我们的监测目的更明确,更具有强制性;仅将动物疫病监测工作看作技术措施是不全面的,监测工作职能由疫控机构承担,不能由其他科研教学机构承担。

(三)实行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制度  “区域区划”和“生物安全隔离区划”是成员国家为了控制动物疫病和/ 或促进国际贸易,按照国际规划的规定,在其领土内按照不同亚群体的动物卫生状况划分地理区域的过程。有利于在分区域有计划的根除主要的动物疫病,促进动物产品国际贸易和畜牧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无规定动物疫病区主要适用于一个地理屏障为基础界定的动物亚群体,而生物安全隔离区划主要适用于一个或多个单位养殖、屠宰加工等单元,在同一个生物安全管理和饲养操作规范为基础界定的动物亚群体。对动物实行区域化管理,不能搞“齐步走”和“一刀切”,要遵循疫病防控规律,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畜牧产业布局、动物卫生状况、自然地理条件进行科学布局。

(四)实施动物疫病的控制与扑灭计划

1. 动物疫病的控制。一是发生动物疫病时,采取隔离、扑杀、无害化处理、消毒等措施,防止其扩散蔓延,做到有疫不流行,有病不成灾。

2. 动物疫病的扑灭。一般是指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时采取的措施,即是指发生对人畜危害严重,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疫病时,需要采取紧急、严厉、综合的“封锁、隔离、销毁、消毒、扑杀或淘汰等技术措施,使某一特定区域或养殖场的某种或某些动物传染病在限定时间内,达到个体不发病或无感染状态。这个“特定区域”是人为确定的一个固定范围,可以是一个养殖场,一个自然区域、一个行政区域。不同地区或养殖场同时进行疫病净化最终结果是疫病消灭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因此,疫病净化是目前国际上许多国家对付某种动物传染病的通用方法。

(五)实行动物和动物产品检疫制度 屠宰、出售或者运输动物,应该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依照《动物防疫法》和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对动物、动物产品实施检疫,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官方兽医具体实施动物、动物产品检疫。存在的问题:检疫行为不规范,产地检疫中存在“隔山开证”等违法行为;监督机构设置不合理,人员素质低,乡镇站不具备检疫执法资格;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办案力度小,宣传不到位。

(六)实行官方兽医制度和执业兽医制度

1. 官方兽医。是指具备规定的资格条件并经兽医主管部门的任命的,负责出具检疫等证明的国家兽医工作人员。动物、动物产品检疫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官方兽医具体实施。官方兽医应当具备规定的资格条件,取得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颁发的资格证书。

2. 执业兽医。是指从事动物诊疗和动物保健等经营活动的兽医。国家实行执业考试资格制度,考试合格的,由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颁发执业兽医资格证书;从事动物诊疗的,还应当向当地县级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申请注册。除乡村兽医服务人员可以在乡村从事动物诊疗服务活动外,只有经注册的执业兽医,方可从事动物诊疗、开具兽药处方等活动。

三、我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思考

(一)把握防控方向,适应防控需求

1. 坚持防控主体多元化的防控方向。发挥政府在疫病防控中公共服务职能,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责任和范围;进一步明确养殖者的义务主体、执业兽医的技术服务主体、官方兽医的监管主体职责;由单纯的政府供给变为社会共同参与,充分发挥执业兽医、兽医协会、合作组织的重要作用,逐步建立多元化的防疫体系。

2. 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的防控方向。逐步调整当前重大动物疫病以免疫为主的防控策略,采取综合防控,把疫病防控的关口前移、重心下移;重点加强防疫体系中基层技术推广与应用环节,加快饲养方式、屠宰加工方式和流通方式等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引导养殖者向规模养殖、规范养殖、健康养殖转变。

3. 坚持以监督免、以管促放的防控方向。以强化免疫效果监测来促进免疫措施的落实;以强化防疫监管来促进疫病的防控;重点抓生产环节规模养殖企业与专业大户的防疫监管、畜禽出栏与屠宰环节的检疫监管以及市场与流通环节的监督管理,发挥全程监管作用,提高防控效果。

(二)抓住两条主线,夯实防控基础

主线一:加强三大体系建设,提高防控硬实力。

1. 以深化兽医体制改革为契机,加快兽医工作体系建设。把兽医机构建设作为深化改革的关键点;把加强基层兽医体系建设作为深化改革的着力点;把官方兽医的垂直管理作为改革方向,把推进执业兽医队伍建设作为兽医服务体系的主要依托;建设结构合理、机制顺畅、分工明确、运转高效、素质优良的兽医工作体系。

2. 以强化实验室网络建设为重点,加快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建设以部级重点实验室为龙头,区域性实验室为骨干,基层综合诊断室为基础的实验室网络;把基层兽医诊断室作为重中之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设施设备;结合畜牧业区域化发展的特点和要求,以专业实验室建设为主,在全国形成若干个大型区域性专业化重心实验室;协调好各级兽医实验室的功能定位,构建基础扎实、设备先进、技术精湛、支持到位的疫病防控技术支撑体系。

3. 以提高法律保障力为中心,加快政策法律体系建设。要逐步完善动物疫病防控的法律体系框架,加快立法进程和配套法规出台,构建政策有力、法制健全、符合实际、切实可行,既与国际规则接轨,又适应我国动物疫病防控实际的法律体系。

主线二:加强四种能力建立,提高防控软实力。

1. 提高防控技术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加强畜禽传染病防治研究,努力提高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总体水平。充分利用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技术优势,把动物疫病防控工程与技术研究科技支撑体系紧密结合在一起;把科研院所纳入到动物疫病防控的主战场上来,缩短与发达国家的距离,构筑技术防控的防线。

2. 提高疫病防控的科学决策能力。目前我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还处于一个宏观调整和完善阶段,相对于免疫检疫等技术而言,宏观层面的决策更显重要。在加强疫病监测预警和诊断、疫苗研发,提高科技支撑能力的同时;更要加强疫病防控政策研究,积极探索体制机制模式,提高科学决策能力。

(三)实现三个突破,提高防控效果

1. 工作机制有突破。主要包括动物区域化管理机制、疫情监测预警预报机制、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应急管理机制、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管理和动物产品的全程监管机制、兽医工作绩效评价机制等。

2. 政策扶持有突破。在积极做好“三补一扶”动物防疫政策落实的同时,及时总结、科学评估,创新政策扶持机制,注意“三结合”:项目建设与收益相结合,通过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动物疫病区域化建设等使投入收益最大化;公共财产与市场相结合,多利益主体共同分担,建立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养殖主体的分摊机制;扶持方向与防疫措施相结合,引导养殖户建立主动防疫意识。

3. 对外合作交流有突破。深入研究OIE 有关工作规则和标准;加强对有关国家兽医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以及兽医工作发展历程、典型案例研究;研究参与国际兽医事务的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增强参与国际兽医事务能力,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 四) 实施战略工程,加速防控步伐 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统筹协调、全面推进,以疫病防控战略工程为抓手,通过“一揽子计划”的实施带动、加速防病灭病步伐。

1. 实施动物疫病控制和扑灭工程。根据立法准备与队伍能力、基础设施与技术支撑、财政与公共支持等条件制定疫病控制和扑灭计划;通过加强疫病免疫与监测预警,以主动监测结果引导疫病监控和扑灭计划的稳步推进;通过推行区域化管理和市场准入制度,逐步实现在全国范围内扑灭某种动物疫病。

2. 动物疫病净化工程。要由简入繁、由易到难,逐步实施种畜禽场的垂直传播疫病净化工程、规模化商品畜禽场主要动物疫病净化工程、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工程、无规定疫病区建设工程,争取利用二十年左右的时间达到在全国范围内净化和消灭部分疫病的目标。

3. 实施动物健康促进工程。在养殖场逐步实行动物疫病监测和净化,实施无疫病认证,严格市场准入,促进企业参与,逐步提高动物健康水平,净化动物疫病。

四、规模化养殖场动物疫病净化工程

(一)总体目标 计划用8 ~ 10 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推动规模化养殖场主要动物疫病净化示范工作的开展;集成推广一批成熟的动物疫病净化示范技术;建设认证一批无特定动物疫病的净化养殖场;全面提升规模化养殖场动物疫病防控水平。

(二)具体思路 逐场推进、集成示范、认证管理、建立联盟。

(三)实施原则 边技术集成、边推广示范;边评估认证、边完善制度;先易后难、由小及大。

( 四) 主要做法 对于主动作为的畜禽场,认可其做法与成绩,核发“动物疫病净化示范场”证书;对于有想法没做法的畜禽场,鼓励其迈出第一步,核发“动物疫病净化建设场”证书;对于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畜禽场,顺其自然,逐步淘汰。

(五)实施主体 “3+1”模式: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 市(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 养殖企业。

(六)推进方式 在国家层面,要组织专家分动物、分病种集成制定净化技术指南,在地方层面,各级疫控部门要结合各养殖场实际情况制定具体个性化净化实施方案,做到一场一册。

(七)评估认证 第一阶段的净化评估病种:猪的(5种)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猪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口蹄疫;禽的(3 种)高致病性禽流感、鸡白痢、禽白血病;牛的(3 种)奶牛布鲁氏菌病、奶牛结核病、口蹄疫;羊的(2 种)布鲁氏菌病、口蹄疫。第二阶段的净化评估病种:猪的细小病毒病、圆环病毒病;禽的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牛的血吸虫病、包虫病;羊的羊痘。

兽医个人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5号)的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就推进全省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兽医工作是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和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改革和完善兽医管理体制,对于从根本上控制和扑灭重大动物疫病,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保护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高动物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增强应对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能力,促进畜牧业乃至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周边国家重大动物疫病时有发生,对我省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形成较大压力。而我省现行兽医管理体制存在着机构不健全、职责不清晰、队伍不稳定、工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因此,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切实加强对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准确把握国务院文件精神,积极推进本地区的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工作。

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和基本思路

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本着“挖掘资源、整合机构、科学设置、合理配置、五级统筹、形成体系”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我省的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以强化各级畜牧兽医行政机构的管理职能,健全兽医行政执法机构,完善兽医技术支持体系,稳定和加强乡、村动物防疫队伍,建立起科学、统一、透明、高效的兽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我省动物卫生工作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我省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三、建立健全兽医工作体系

(一)建立健全兽医行政管理机构

按照兽医工作发展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结合本地区养殖业发展水平、动物产品生产消费情况,特别是加强公共卫生管理的需要,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责:贯彻和执行畜牧、兽医、兽药、饲料、草业、兽医医疗器械行业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划和计划;拟定本地区重大动物疫病控制和扑灭计划;监督和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动物防疫和检疫工作;负责动物产品卫生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负责兽医医政工作;负责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管理;负责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负责畜牧业和草业的行业管理;负责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行业管理。上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对下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负有指导职责。

市、县(区)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编制按照《中共福建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市、县(区)畜牧兽医机构编制调整的通知》(闽委编办〔2006〕120号)进行调整改革。

(二)建立健全兽医行政执法机构

组建省、市、县三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作为兽医行政执法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承担动物防疫、检疫与动物产品安全及兽药监管等行政执法工作。上级动物卫生监督所对下级动物卫生监督所负有指导职责。

省级组建“福建省动物卫生监督所”,作为省农业厅直属事业单位,经费由财政核拨。

市、县(区)整合现有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所属的动物防疫监督所、畜牧兽医站、动物防疫站、兽医工作站、动物检疫站等事业单位承担的兽医行政执法职能,组建动物卫生监督所,归口同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经费由财政核拨。

为加强省际动物防疫监督检查工作,保留福建省边际动物防疫监督总站,福鼎、诏安两个省际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高速公路同三线)的工作仍由该站承担。其余的省际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点)按属地管理的原则,由市、县政府根据动物防疫监督检查任务,结合本地实际统筹研究,适当配备人员和解决经费问题。

(三)建立健全兽医技术支持机构

整合现有畜牧兽医系统内的兽医技术支持机构及其资源,按照综合设置的原则,组建省、市、县三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其主要职责是:承担动物疫病的监测、预警、预报、实验室诊断、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提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方案;承担动物疫病预防的技术指导、技术推广培训、科普宣传、动物产品安全检测等工作;参与起草有关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的标准和技术规范;负责动物强制免疫疫苗、畜禽标识的组织供应。上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下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负有指导职责。

省级组建“福建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省农业厅直属事业单位,经费由财政核拨。

市、县(区)整合现有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所属的动物防疫监督所、畜牧兽医站、动物防疫站、兽医工作站、动物检疫站等事业单位的兽医技术支持资源,组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归口同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经费由财政核拨。

(四)整合畜牧技术推广机构

整合现有畜牧兽医系统内的畜牧技术推广机构和资源,组建(或更名)省、市、县(区)畜牧技术推广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承担畜牧业生产及经济运行分析;承担种畜禽监管、草地监理、畜禽新品种的评审工作;承担畜禽品种、畜产资源、牧草种质资源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的技术指导工作;承担种畜禽质量监测及遗传评估分析工作;承担畜牧、饲料、牧草、奶业的新技术推广、示范和培训工作;参与起草畜牧、饲料、草业地方标准和技术规范。上级畜牧技术推广机构对下级畜牧技术推广机构负有指导职责。

省级将“福建省畜牧兽医总站”更名为“福建省畜牧总站”,加挂“福建省草地监理所”牌子,作为省农业厅直属事业单位,经费由财政核拨。

市、县(区)本着不削弱畜牧技术推广职能的原则,整合现有畜牧兽医站或育种站等机构和资源,参考省里做法,组建(或更名)畜牧站(加挂“草地监理所”牌子),归口同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经费由财政核拨。

(五)加强乡(镇)动物防疫机构建设

根据公益性职能与经营分开的原则,积极推进乡(镇)畜牧兽医站改革。可按照乡(镇)设立畜牧兽医站,作为县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派驻乡镇机构,经费由财政核拨。乡(镇)畜牧兽医站的人员、业务、经费等由县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动物防疫工作的组织部署和日常行政事务由乡(镇)政府管理。其主要职责是:负责辖区内动物疫情调查、监测、动物强制免疫的监督实施,依法承担动物和动物产品检疫、兽药、饲料监督工作;承担公益性畜牧技术推广职能;负责对村级动物防疫员的管理和业务指导。乡镇人民政府要按照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依法组织做好动物疫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做到职责明确,岗位落实,责任到人。

县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要对原由乡(镇)畜牧兽医站承担的动物疫病诊疗服务、兽药饲料生产经营、畜禽饲养和销售等经营性业务进行科学界定,并与公益性职能合理分离,逐步使其走向市场。

(六)建立健全村级动物防疫网络

强化村级动物防疫网络建设,在村两委中指定一名干部负责动物防疫工作;在每个行政村聘用至少1名村级动物防疫员。村级动物防疫员从取得执业兽医资格的执业兽医人员中选聘,接受乡(镇)畜牧兽医站的业务培训、指导、考核和监督管理,由政府发放相应的津贴补助。其主要职责是:承担动物强制免疫和动物疫情观察、上报工作;负责畜牧业统计工作;协助动物产地检疫工作,以及乡(镇)畜牧兽医站委托的其他工作。

四、做好编制核定、人员录用和分流安置工作

(一)编制核定

省农业厅畜牧兽医局(含其管理的4个处)核定机关编制25名;省动物卫生监督所、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省畜牧总站分别核定全额拨款事业编制22名、32名和22名。

市、县(区)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调整所需人员编制,由市、县(区)在现有机关总编制内调剂解决。市、县(区)动物卫生监督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畜牧站的编制,按照机构编制分级管理的原则,由市、县(区)政府根据当地实际,参考省里做法,由机构编制部门会同财政和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具体意见,并组织实施。所需事业编制由市、县(区)自行研究解决。

在现有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强和充实乡镇一级畜牧兽医站的专业力量,所需人员编制由县(市、区)机构编制部门根据当地实际(如畜牧业比重、畜牧业防疫现状、乡镇人口等因素)重新研究,配齐配强,确保动物防疫工作落实到基层,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二)人员录用

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的人员原则上以现有畜牧兽医工作机构中的在编公务员为基础,凡空编需补充公务员的均应通过考试录用途径解决。

兽医行政执法机构、兽医技术支持机构、畜牧技术推广机构和乡(镇)畜牧兽医站等财政核拨经费事业单位在编制内补充工作人员,原则上按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通过考试考核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三)分流人员安置

要从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对兽医管理体制改革中分流出来的人员和乡镇畜牧兽医集体人员,依法纳入当地的社会保障体系,已参保的分流人员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办理其社会保险关系调转手续,做好各项社会保险的衔接工作。同时鼓励和引导分流人员创办经营实体,从事经营性兽医服务活动。

五、加强兽医队伍建设

(一)逐步推行官方兽医制度。官方兽医是指经资格认可、法律授权或政府任命,有权出具动物卫生证书的国家兽医工作人员。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国家将逐步推行官方兽医制度。要对各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动物卫生监督和兽医技术支持机构的兽医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并经资格认可、政府任命等办法,逐步进入官方兽医队伍。

(二)逐步实行执业兽医制度。实行执业兽医制度是国际通行做法,是实现全面防疫、群防群控的基本保证,也是兽医职业化发展、行业化管理的具体要求。要对从事动物疫病诊断、治疗和动物保健等经营活动的兽医人员进行培训、考试,逐步实行执业兽医资格制度,并通过成立兽医行业协会等方式,实行行业自律,规范从业行为,提高服务水平。

(三)切实加强兽医工作能力建设。要重视和加强兽医教育,保证人力资源储备,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兽医科学研究,完善动物疫病控制手段,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提高科学防治水平。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内外兽医事务,跟踪研究现代动物卫生规则,及时调整和完善本地相关政策。

六、建立完善兽医工作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经费保障机制。各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将兽医工作的发展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兽医工作的投入,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建立科学、稳定的兽医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兽医行政管理、兽医执法监督和兽医技术支持机构所需经费要按照国务院要求纳入各级财政全额预算管理,保证其人员经费和日常运转费用。动物疫病监测、预防、控制、扑灭、动物产品安全检测、兽药质量及其残留监测和监管等工作经费要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并保证及时拨付。其依法收取的防疫、检疫等行政事业性收费上缴财政,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对经费使用情况要加强监督管理,确保专款专用。

(二)建立动物防疫应急储备制度。建立省、市、县(区)三级应急防疫物资储备库,对应急设施、设备、疫苗、药品、防护用品等有关物资进行储备,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设立省、市、县(区)三级应急防疫储备金,主要用于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确认、疫区封锁、扑杀、消毒、无害化处理、紧急免疫、疫情追踪与监测等疫情处理工作与强制扑杀补助。

(三)加强动物防疫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充实、完善各级兽医工作机构的设备、条件,建设各级各类兽医实验室,提高诊断、检测能力和生物安全水平,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生物安全和技术质量等认证、认可,形成上下贯通、横向协调、有效运转、保障有力的动物防疫体系。各地要按照全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编制本地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并将建设项目纳入年度计划,认真组织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