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团课学习材料

团课学习材料

团课学习材料

团课学习材料范文第1篇

关键词: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导论;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053-02

材料是社会文明和科技进步的物质基础和先导,材料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三大支柱之一,其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标志。材料导论课程是介绍材料基本知识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基本概念的入门课程,本课程的授课时间一般设置在大一第一学期,作为一门先导课程,对于培养大一新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非常重要。目前国内外许多知名高校均将《材料导论》课程作为一门核心和主干课程,还有许多高校将其列入拟将开设的重要课程,充分体现了本课程的重要地位。但是国内外现有的《材料导论》课程内容过于专业,难以满足专业基础课程尚未开展的本专业低年级学生初步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需求。课堂不应是学生听取讲授的场所,而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场所;教师的讲授不是信息本身,而仅仅是信息的载体。为了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达到了解学科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启迪思维,开拓视野的目的,需要对材料导论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师团队等方面进行创新与改革。

一、课程内容设计

在课程内容体系上打破传统大类材料知识的灌输式教学,应多从生活常识中寻找材料实例,阐述材料特点、发展及其应用存在的问题,高度概括地介绍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学科地位、研究范畴、核心要素、分类方法、各种新型材料与工艺,通过介绍材料科学与工程的最基本知识和相关的前沿应用,同时突出生物材料、信息材料、智能材料、纳米材料等新型材料的迅猛发展,激发学生对材料科学与工程的浓厚兴趣,实现系统性、普及性、趣味性和专业性四性统一。此外,材料种类繁多,每一种材料在各自领域都有其重要性,加之学时、专业性限制,课程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或者平行设计,因此在课程内容设计上还应充分考虑本校材料学科研究的优势项目,在保证课程内容系统性的同时,应重点介绍本校的优势方向,这样有利于学生在了解学科结构的同时,了解本校的特色和科研动态,为学生在今后学习过程中起到导向作用。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在教学方法方面,知识不仅仅靠老师传授,要让学生能够主动获取知识,为学生营造一个自觉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环境。在实践本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建立一种良好的教学模式,让同学们一方面全面接触材料科学相关的知识体系、研究方法等,另一方面培养同学如何自我获取材料科学知识的手段,如何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等。本课程将采用学生参与的互动式教学方法,以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进行研究型学习,启发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深入思考,培养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尽可能采用双语授课,即使用英语讲授和中文解说相结合,或用英文辅助关键词语表达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让学生接受更多的信息量。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开放式等教学方法,实行因材施教,有效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特长,注重教学民主和师生互动,实现教学相长。在教学手段方面,应巧妙使用多媒体技术。关于多媒体教学,目前大部分高校均已经实现,并应用多年,教师和学生并不陌生。但是,随着该项技术的长期使用,以及生活中随处可见多媒体信息,学生逐渐对此产生了审美疲劳,甚至出现上课思想不集中,下课拷贝授课ppt作为复习材料的现象。在国际学术组织中也有类似的认同,比如最近报道的,费米实验室大强子对撞机双周论坛的组织者就开始限制使用ppt做报告,他们认为,没有ppt,参与者可以脱离脚本,促进互动和激发好奇心。其实无论是使用或不使用ppt,其目的均是为了激发听者的兴趣,更好地传递讲授者的思路,因此,在教学手段方面应该以吸引学生注意力、便于学生理解为目的,而不是以方便教授讲授为目的,巧妙地使用多媒体技术,采用大量与生活紧密联系、切合教学内容的图片、图形、动画、音效、视频,降低学生理解知识点的难度,为学生创设更为生动、真实、准确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此外,在课程中还可以设计模拟国际会议教学,首先由教师指定会议主题,让学生课后自行查阅相关文献,撰写学术报告。在模拟会议中,由学生担任会议的主持人、学术报告宣讲人和翻译,作为观众的学生在宣讲结束后可自由提问,由宣讲人对所提问题进行解答,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运用多种媒体展示学生对信息资料的搜集、加工、处理成果,为学生搭建一个表现自己思想的舞台。实践证明,通过模拟使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提炼知识、处理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也对本专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同时也使学生对于“自主学习”有了初步的认识,让学生能够逐渐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三、教师团队建设

对于课程建设,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本课程将重视教学团队的建设,包括教师组成知识结构、教师能力培养、教师年龄结构设计几个方面。材料导论学科涉及知识面广,为了实现教学的系统性、普及性、趣味性和专业性,必须有一个知识结构合理、由老中青构成的教学团队。此外,积极开展对青年教师授课水平的培养工作,为青年教师安排经验丰富的辅导老师,并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及培养目标,要求其跟班听课并担任助教,使青年教师更好地、全面地理解了课程的背景和知识要点、教学要求和内容,掌握各种教学方法。采取听课、研讨等活动,要求青年教师在担任主讲任务前必须在教研室对课程的主要章节进行试讲,通过开展观摩名师教学、青年教师授课竞赛、教案展评、多媒体课件制作评比等活动,使青年教师教学水平逐年提高,全部能够独立走上讲台。与此同时,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教学团队建设中,做到意识超前、观念更新、措施和培养方案操作性强,本着“培养”、“引进”、“提高”并重的原则,采取学术交流、国内外访问进修与考察、学历提升、产学研结合项目开发等措施,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努力建成一支教学水平高、结构合理、责任心强、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

以上是笔者对于材料导论课程教学的几点认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提高和改进,努力坚持探索和创新,通过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教师团队建设几个方面,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姚军龙,高琳.“材料导论”课程教学探索[J].科教文汇,2010,(12):69-70.

[2]刘生满.《新材料导论》教学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8):163.

团课学习材料范文第2篇

关键词:师资队伍;大学生;材料专业;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037-03

材料化学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我校的新兴发展专业,围绕能源电力发展中相关材料的制备、测试、性能与应用等方面,不仅需要培养学生具有相关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而且需要学生了解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需要及新材料领域国际上的最新发展,要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相应的师资队伍与其相匹配。事实上我校材料学科专业的师资队伍力量雄厚,开展这些工作具有很好的基础。如何融合学校所拥有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首先需要对接相应的学科基础与理论课程做出相应的改革与实践。其次依托该专业的行业特色,将能源与电力行业中材料学领域的专家积极渗透到该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构建行业精英全方位参与学生的实践与实习环节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后依托学院所拥有的上海市海外名师与学校海外名师资源,积极引导海外名师参与到本科学生的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一、构建高水平教师队伍,推进教学改革

学生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师资队伍的水平[1],我校环化学院材料学专业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0名,其士学位19人,硕士1人;教授7人,副教授9人,讲师4人,特别是拥有国家青年1名、国家杰青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名、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2名、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3名、上海市曙光学者3名、上海市浦江人计划2名、上海市扬帆计划1名、上海市晨光计划1名和上海市人才发展基金1名;通过改革将这些高端人才很好地融合到该专业的本科教学中去,将各人的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程上打造专业特色,精心改革课程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为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与专业知识。

1.加大基础课程的教学力量。由于基础课程的教学时数很多,承担这些课程的老师大都是一些青年教师和低职称教师,一些高职称及科研能力很强的教授并不承担基础课程教学任务。通过改革加大教授参与基础课程教学的力度,先后安排国家杰青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东方学者教授分别担任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这些高水平教授在进行基础课程教学时不仅可以将基本概念讲述清楚,更多的是将一些学科发展前沿内容与知识渗透到基础知识中去,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兴趣。这些教授同时也担任班导师工作,与学生能经常性沟通,不仅是专业导师,也是人生导师,学生在低年级就能近距离接触到一流的高端人才与学科带头人,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大大有益。

2.组建核心课程教学团队[2],形成专业特色。由于我校的材料学科专业特色主要是材料腐蚀与防护、材料表面处理、材料电化学和新能源材料。围绕这几大特色分别形成了一些课程教学团队,每个团队中均由4名教授、副教授参与到日常教学工作,课程负责人均有十多年的课程教学经验,团队中其他教师也分别有3-6年该课程的教学经验。团队教师8人次入选“东方学者”、“曙光学者”、“青年科技启明星”、“白玉兰科技人才基金”、“上海市人才发展基金”等人才培养计划,8人次获“宝钢教育优秀教师奖”、上海市“育才奖”和学校“优秀教师”、“优秀青年教师”等荣誉称号。本教学团队可覆盖以《材料腐蚀与防护》、《现代表面科学与工程》、《电化学工程》和《材料科学基础》为主的课程群,由于该课程团队的科研能力都很强,团队教师可以将材料专业的教学和实践环节相互交融,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上进行讨论与交流,特别是一些专业性与实践性很强的知识点都会通过实验与实践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课程也成为了专业的品牌课程,都经过了上海市重点课程的建设验收。另外,这些课程团队的组建也使青年教师得到了培养。两年来先后有7位教师新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扬帆计划、上海市晨光计划和上海市优青项目。

3.改革课程教学体系与内容。由于高水平的教授直接参与到本科生的基础和专业课程教学,他们对专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进展趋势比较清晰,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增加许多新的知识点,例如很多新材料及新材料制备技术,纳米材料、石墨烯、储能技术与储能材料等热点知识都会及时增加到课堂教学中去,一方面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深受学生的欢迎。

4.改革教学模式与方法。在材料专业课程教W中除了教师进行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验操作外,还进行课堂专题讨论,学生主讲,参加专业展会与学术研讨会等形式全方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吸进行业精英积极参与教学

团课学习材料范文第3篇

关键词:废旧材料 版画 创新 创造力

一、研究的背景与动机

(一)研究的背景

我国教育部2011年12月颁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美术课程标准》。其中指出: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废旧材料版画属于版画的一个版种,关于废旧材料版画一直没有明确的概念界定,公众认可的有两种涵义:一是指选择废旧物品等复杂多样的媒介以混合的方式印制在同一幅作品中。另一种是指是将搁置不用的各种天然或人工的材料组合拼贴在-个版面上,进行印制的绘制表现形式。由于课堂教学条件的限制,在中学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自主选择。

(二)研究的动机

研究表明:随着课业压力繁重,中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在逐渐衰退。当前初中美术课基本为一星期1至2节课,课时很少。而到初三阶段迫于中考压力的影响,美术课往往被忽略甚至有些学校会取消美术课程的设置。由于中学美术课程时间及教学条件的限制,不可能严格按照版画的制作工序一步步的进行,这就要求教师运用减法在废旧材料版画创作的过程中,在不影响艺术效果的基础上,简化制作过程。在有限课堂时间内开发出创新型有质量的美术课程很有必要。创新型的课程的开发可以较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以及较大程度的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二、研究目的与方法

(一)研究目的

通过废旧材料版画课程开发及教学实践研究,思考在课程选择上如何开拓创新,寻找中学生在美术课程中获得的最优学习经验的方法,思考教学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找出答案。

(二)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采用问卷形式调查中学生在美术课程中的兴趣点所在。

比较研究:对比湖南各中学美术课程的实施状况与单元课程设计特点。

三、废旧材料版画课程开发

(一)课程开发的目的

1.培养学生的创造实践能力

在创造性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广泛的联想,思路流畅开阔,从而获得许多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在美术课程中通过对各种媒介材料的探索分析研究,了解不同的媒材表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并选取自己所需的媒材来进行拼贴重组表达自己的创作思想,在无形中开拓了思维;感受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所在;丰富了自身的学习经验。

2.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通过寻找身边废弃的物品进行艺术创作,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而这一点是我们课程设计的出发点和终结点。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在教学中依据学生自愿分组结合的原则,鼓励同学间彼此协助,互相支持,增强个人的学习效果,并达到团体目标。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在创作过程中,鼓励学生遇到困难自主探索解决方法,学会利用团队的力量去解决问题。

4.丰富学生经验,宣扬环保理念

在课程资源中选择各种废旧材料进行艺术创作,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宣扬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兴趣,连贯性的美术综合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课程内容设计的多样性、选择性、开放性、实践性、社会性的特点突破了课堂学习的局限性,冲破了书本教材的束缚,对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能力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中学美术教师在教授知识与技巧的同时,必须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美术素养。泰勒指出: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提供学习经验,而不是向学生展示各种事物。学习经验强调的是:决定学习的质和量的是学生而不是教材,学生是一个主动的参与者。所以教师的职责是要构建适合于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情景,以便为每个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

(二)教学构建

师生共同搜集废旧材料,如塑料瓶、塑料纸、纸箱、落叶、报纸、旧衣物、易拉罐等。

以人物形象设计为主题,教师引导各小组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人物形象的需要,选择一种材料(如塑料、布料、纸质材料等)或多种材料进行综合版画创作,研究不同材料呈现的不同效果;以及在印制过程中研究各种纸张(宣纸、素描纸、皮纸、硫酸纸)呈现的不同效果。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设计人物形象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情感;使其掌握废旧材料版画的制作过程;树立环保意识,引导学生意识到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也可以创作完美的艺术作品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加强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合作。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废旧材料版画教学实践研究,思考在课程开发选择上如何创新,寻找中学生在美术课程中获得的最好学习经验的方法,思考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找出解决办法。

初中美术课的课型虽然很多且内容丰富,调查表明实施状况却有待改进。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美术教育工作者应利用身边的资源广泛开发课程、研究探索适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美术教学方法。因此,如何成功开发适合中学生特点的综合型创新型美术课程,如何对课程选择上探索创新,把美术课的时间充分利用,是中小学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 钱初熹.《美术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钱初熹.《文化创意产业与当代美术教育的研究》[M].湖南美术出版社,2012.11.1

团课学习材料范文第4篇

关键词:模型基础;创新;实践;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9-012-04

《模型基础》课程是高职工业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该课程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环节,加深学生对产品模型及材料成型性能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学生在课程学习后需要掌握产品模型制作的基本过程和相关制作技术。

1 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模型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120学时中,理论24学时,实践96学时,一般安排在教学计划的第三学期,是一门重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能力的综合性专业训练课程。学生经过一年的专业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动手能力。但是总体而言,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还不强,特别是对设计方案的尺寸、结构、工艺、表面处理等方面还缺乏实践经验。学生的作品多数停留在效果图的表面展示,结构的装配方面考虑得很少,导致可操作性和实现性比较差。

传统的《模型基础》属于一个相对孤立的地位,单纯教授学生某种模型的制作方法和技能,在整个过程中缺乏设计创新的体验,学生虽然掌握了相关的制作技能,但仅仅是模型的拷贝,创新能力并未得到提升。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应当给学生搭建一个设计创新的体验平台。这就需要在课程内容和实践环节中进行改革,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参与设计创新体验,提高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2 教学改革的内容

高职院校的工业设计教育强调的是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须经过具体直观的教学实践活动,即通过动手的过程来感受、体验、认识、消化专业理论知识。在国外,西方高校对实践教学非常重视,教师和学生都将社会课题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途径。《模型基础》课程兼顾教学与实践的双重任务,为了更好的提升教学效果,笔者和课程建设团队对该课程的教学实施改革。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上进行改革。

2.1 教学内容的改革

以往的《模型基础》课程主要按照加工材料的分类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一般分为石膏模型的制作、粘土模型的制作、ABS模型的制作、木质模型的制作等。这样设置的优点是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得接触各种常用的模型材料,并掌握相应的制作技巧。但缺点是对每一种材料的特性了解不是十分全面,仅限于局部了解,若要达到较高的制作水平,短期内难以奏效。因此,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笔者和课程建设团队基于本院现有的加工设备,选择以一种材料为主,其他材料为辅的思路设计教学内容,以课题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习。主要分为三个模块,分别为模型设计,石膏模型,板材模型。为了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选择具有温州地方特色的“泰顺廊桥”作为课题的基点。 课题名称为《再造“廊桥”》,要求学生收集各种廊桥的资料(图片、文字、结构等),运用廊桥的结构进行创新设计。选择该课题的基础是我院和市图书馆有相应的图书资料可以供学生查询,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收集到有效的资料,完成方案的设计。大部分学生拿到课题时都对廊桥的结构了解不多,而且没有现成可参考的作品,这就需要学生发挥主动性来学习。例如分析廊桥的结构特点,如何继承与创新、是否可以实现,需要哪些材料,制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等等都需要学生综合考虑,以创新性的设计和方法来完成课题。

2.2 教学模式的改革

2.2.1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模型基础》 课程强调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单靠教师讲授显然不合适,因此本课程为了在动手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为辅助的原则,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整个过程中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从旁引导,让学生在完成“课题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技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的角色从单纯的传授知识者转变成为学生团体的引导者,除了传授知识外,教师的任务是(1)指导学生小组建立工作目标;(2)监督小组团队完成工作任务;(3)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而学生的角色从单纯的接受知识者转变为小组团队的成员,并采用小组长负责制的方式保证小组任务的完成。小组长的职责是(1)保证小组的最终方案保持较高的质量;(2)督促小组按期完成任务并保证实训纪录真实完整(3)保持小组内良好的气氛与积极的工作态度。而小组成员的主要职责为:(1)按照课题要求进行方案设计,每个人提交两个设计方案;(2)对小组长分配的任务积极认真地完成(3)学习中遇到问题以团队合作的方式沟通解决(4)各自负责的实训数据和记录要求完整。通过师生角色的转换,学生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对推动学习很有益处。

2.2.2个人与团队相结合。传统《模型基础》课程要求每个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一件用某种材料制作的产品模型。这种方法的弊端是有些学生能力相对薄弱,为了完成作业就选择难度系数低的产品进行制作,这样就不能很好地锻炼动手能力,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笔者采用个人与团队合作的方式来完成教学。如石膏模型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石膏的调制方法并用翻模的原理完成石膏模型的制作。制作方法技能要求相对简单,因此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而板材模型制作相对比较复杂,涉及材料加工,裁切、打磨、组装、表面处理等工序,因此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来学习,一方面可以弥补个别学生能力的缺陷,另一面可以凝聚每个学生的特长,在小组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强项,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 在个人学习和团队学习中,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里,不但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索及合作的精神,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3 教学方法的改革

本课程强调实践性、应用性,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动手制作模型的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认为,案例法,演示法,讨论法,引导教学法的综合运用对实践教学有很好的效果。如讲授石膏模型知识点时,可以采用案例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录像将制作过程的图片和步骤展示给学生,同时讲授石膏特性和技能制作方法,提出注意事项,然后再由教师示范。通过这些方法,学生对石膏模型的制作有初步感性认知,在随后的个人实践中,教师再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大部分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作品制作,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讨论法,引导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角的实践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与老师、团队成员进行交流和讨论,主动思考,解决问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是根据小组选定的方案进行模型制作,每组制作内容的不同,遇到的问题也不一样,更没有统一的答案。教师以创新教育和实验教学为理念,通过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去寻找、发现、探索解决的方法,减轻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从而使学生的实践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等得到充分的锻炼。

2.4 考核方式的改革

《模型基础》课程重视学习过程的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过程中对产品尺寸概念、结构安装,工艺制作流程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准确反映出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实际动手能力以及综合职业素质,是课程考核改革的重要内容。 《模型基础》课程考核采用个人考核与团队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客观地体现学生的学习成果, 把平时的过程考核(如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卫生等)与作品考核相结合,并及时了解学生对考核意见的反馈,建立了一套适应《模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要求的考核评价细则。课程考核细则内容如表1所示。个人考核包括独立制作的环节和在小组中执行任务的的情况,团队考核不仅包括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表现也包括最后作品展示的效果。

3 改革的成效

通过对课程内容的重新设计,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板材模型的制作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在课程结束时很多学生表示这是一次将理论转换为实际的有益学习,将被动学习转换成了主动学习,从中受益匪浅。随着对廊桥结构的熟悉,同学们设计出许多有创新性的方案,不仅保留了传统廊桥的结构搭建方式,并用现代设计手法和材料在外观设计上进行大胆突破,设计出具有现代感的廊桥。从刚开始的不知所措,到设计方案的确定,到渐渐地形成思路,制定计划,遇到难题,解决问题,再到作品完成,许多学生表示自己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培养了认真严谨,耐心,细致的职业素养,还充分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对侧重学习过程的考核方式,学生也表示认可,认为这种重过程轻结果的方式更能全面考核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后期的模型展示阶段,学生作品受到领导和其他专业学生的一致好评。

4 结束语

模型制作是将工业设计创意中的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一种设计手段,是产品的功能、技术与艺术高度融合的关键步骤,并且整个模型制作的过程与设计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学生只有通过模型制作才能验证产品形态是否符合生产加工工艺,并深刻理解结构、形态、功能之间的有机联系。这样,学生才能有效将所学知识与现实设计紧密联系起来,使得他们的设计具备现实意义。因此,高职院校应当进一步提高对模型制作课程的重视程度,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培养具有创新实践技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蒋薇,贾宏禹.工业设计创新性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与探讨[J].实验室科学,2008(8).

团课学习材料范文第5篇

关键词:模具制造与装配 一体化 课改

随着技工院校一体化课改的不断深化,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组织了多次全国性一体化师资培训。为了将一体化理念用于教学,惠州市技师学院在开学初就进行谋划,对制造工程系模具专业的模具制造与装配课程的发展历程做了回顾,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一体化课改的可行性分析,并组织教师进行一体化教案、工作页等的编写,为后续的一体化教学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制造工程系模具制造与装配课程原有教学模式弊端分析

模具制造与装配是惠州市技师学院模具专业的主要专业技能课,已经伴随该专业开设了10多年,该课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此,制造工程系对该专业课程一直都很重视,一直在不断地进行课改,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也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模具类人才,增强了本专业的办学实力。但随着模具行业的快速发展,该课程原有的教学模式已经明显滞后,甚至与社会发展脱节,课改迫在眉睫。

通过对历届毕业生的调研,模具专业的毕业生的反馈信息表明,行业工厂做模具的方法、方式和学校里学的根本不一样,不少学生到工厂后无从下手,深感学校原来的教学模式亟须改进。具体地说,在学校学做模具,都是用锉刀进行模板加工,最后进行装配的。可是现在工厂基本采用机加工方式进行模板加工、型孔加工,最后进行模具装配。可见,现在的教学模式确实与社会生产脱节了(见图1)。

二、模具制造与装配课改的可行性分析

惠州技师学院已经进行了多次的一体化课改师资培训,而且已经有多个专业实施了一体化课改,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可以说,一体化课改理念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更可喜的是,制造工程系对教改实践方案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例如,在教师安排上,就有意识地把一名机加工教师和一名钳工教师进行了搭配,另外,专门安排了3~5台数控铣床、普通铣床、磨床等提供给教学使用。

从学生层面看,参与课改的两个班,第一学期已经完成了一套弯曲模的制造,虽然是利用钳工手段完成,但学生已经对模具的结构有了一定的认识。另外,在本学期,这两个班是先上完数控铣床加工的课程才进入模具制造与装配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模具结构常识、模具装配基本技能、机加工技能等,能够独立进行零件加工、模具装配,为后面一体化课改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可见,从大环境、师资、设备、学生基础等都对确保本次一体化教改实施具备了很好的可行性。

三、模具制造与装配一体化课改计划

一体化课改主要模拟工厂实际模具制造流程,让学生进行模具制造与装配,通过一体化教学,达到提高学生模具类综合职业能力的目的。

1.具体一体化教学流程

一体化教学流程即布置典型工作任务(制作一套复合模)指导和组织学生讨论并制订工作计划指导和组织学生修订工作计划指导和组织学生实施工作计划实施过程控制组织开展成果评价。

2.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即以工作页为引导,采用行动导向、启发式教学、小组讨论、个人展示、案例教学、角色扮演、集体评价、教师点评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学。

四、模具制造与装配一体化课改的实施

在一体化课改的具体实施中,按照制订的课改计划进行,在实施过程中总结有以下几点。

1.学生分组

每班按4人一组进行分组,每组完成一套复合模,每组设立组长、保管员、资料员,每个人都有具体的分工。组长作为本组的总负责人,负责每天的工作安排、人员调配,由责任心强、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担任;保管员负责所加工零件和本组工量具的保管;资料员负责资料的收集。

虽然每个人都有具体的分工,但又经常在一起合作,例如,利用数控铣床或磨床进行零件加工时,都是2人一起前往机加工车间,共同完成加工任务。零件加工工艺的编写、模具装配计划的策划也是小组成员一起合作完成的。可见,分工是为了锻炼责任意识,合作是为了培养协作精神。

2.“师傅”团队的组建

由于这两个班以前的钳工课程都是同一个教师授课,所以对学生的情况都比较了解,在每个班里把5~6名比较优秀的、技能比较扎实的学生选出来,作为该班的“师傅”团队。授课教师在班上宣布,称这些学生为“师傅级”的人物。刚开始他们还不知道“师傅”团队的作用和意义,当选者甚感荣耀和自豪。接着,教师对各位“师傅”提出了具体的职责和要求:“师傅”团队就是模拟公司里的技术主管,负责下面各组的技术指导和管理。这时马上有些“师傅”就提出了辞职,主要原因就是担心自己不能胜任。为此,授课教师立即为大家鼓气,告诉他们别怕,有老师做他们坚强的后盾,他们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可以帮忙解决。这样,这支队伍终于组建起来了。事实证明,在后来的具体实践中,他们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

为什么要组建“师傅”团队?这是基于一体化教学的特征而组建的。在一体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各个组都在活动,各组的进度又不一样,特别是制造工程系的机床分布在不同的楼层,学生在不同的楼层进行加工和装配,对安全和教学常规管理都带来很大的挑战,如果没有科学的组织,单凭两位授课教师是很难监管的。因此,要采用“兵带兵”的方法,组建了“师傅”团队。

在具体的教学安排中,一楼的数控车间安排了3位“师傅”,负责数控方面的零件加工指导和管理;在四楼的钳工车间,安排了2位“师傅”,负责模具装配工作,另外安排了1位“师傅”负责磨床加工。2位授课教师则分别在一楼数控车间和四楼钳工车间,主要进行宏观管理和宏观调控。也就是说,学生虽然分散在三个不同的地方,但教师通过“师傅”团队实现了掌控。

可见,“师傅”团队的组建,有助于破解一体化教学中学生难于管理的难题。

3.学生答疑

在一体化教学实践中,难度较大的工作除了教学管理外,还有学生答疑。由于各组进度不一样,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就不集中,很多问题需要分组解答、分组解决,再加上学生分散,仅靠教师答疑应付不过来,还会导致出现学生放羊的现象,致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第一个班在前期实践中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导致部分学生在教师辅导别的组的时候偷懒。授课教师不断思考应对的策略,后来,还是利用了组建的“师傅”团队,只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才能解决管理上的难题,也就是说,教师必须从具体答疑中解脱出来,不应以具体答疑为主,应以宏观管理、宏观调控为主。很明显,教师不给学生答疑,那学生遇到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又如何解决呢?

学生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一般先在组内进行头脑风暴,研究解决;解决不了的,请教所在区域的“师傅”;一个“师傅”解决不了的,由“师傅”团队进行头脑风暴,寻找答案;如果“师傅”团队解决不了,再向老师请教。

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把“师傅”团队召集起来,引导“师傅”们进行思考,由“师傅”团队发现解决的办法;最后,再由“师傅”们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最初提出问题的同学。也就是说,教师并没有直接与一线的学生直接进行交流,这样不但锻炼了“师傅”们的操作技能、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等综合能力,而且逐步巩固了“师傅”们在同学中的威信,利于班级中尖子生的培养,在班上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作用。这样做还强化了教师的宏观管理和宏观调控能力,让教师能顾全大局,掌控整个班的一体化教学活动,确保整个课程的教学进度和质量(图2)。

图2 “师傅”指导小组的同学操作设备

五、模具制造与装配一体化课改的收获

在一个学期的教学中,同一门课程分别在两个班进行了实践,虽然是第一次真正地实施一体化课改,难免存在一些问题,但从所授课班级的学生反映来看,教学效果是明显的,学生普遍感觉学习的趣味性增加了,吸引力增强了,收获明显比以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实习课要多,综合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授课教师感觉收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积极性普遍提高

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真正参与到了学习中来。课堂真正成了每一位学生的课堂,教师只是引导者。特别是成绩较差的学生,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学习的参与者,并且还能代表小组发言,给了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大大激发了他们的自信心。其实,每位学生都有展示的欲望,当这部分学生也参与到了学习中来,课堂气氛就更活跃了,这样就可以防止出现传统教学过程中的两极分化现象。

2.自学能力、团队合作意识明显增强

在团队合作中,教师让学生合作、探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很有帮助。根据人的黄金记忆规律,自己探究、分析获得的知识形成的记忆周期很长,不易忘记;而教师一言堂讲授的知识,学生要靠反复的记忆,容易形成记忆疲劳,较易忘记,导致学生厌学。一体化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也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3.学习材料就是学生的方向标

一体化学习材料给了学生一个方向标,学生知道要往哪个方向努力。学生看了学习材料,就知道本次任务应该把握什么内容,并且知道应该怎么去解决,这样,学习效率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提高了。

4.教师的教学水平明显提高

每一份学习材料都凝聚着集体的智慧,是教师集体备课的结晶。学习材料的编写提升了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学习材料中设置的问题应富有启发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领悟知识的奥妙,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顿悟性。

六、模具制造与装配一体化课改实践的反思

虽然此次一体化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收获,但值得反思的地方也不少,希望在今后的课改中克服和改进。首先,课堂上教师应把握讨论内容的实效性,把握学生讨论主题的鲜明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有效讨论,小组长做好总结。其次,有些学生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还依赖于教师的“讲”,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质疑能力差,提不出问题或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这就需要教师科学的指导,不断地激励学生。再次,使用学习材料教学最难把握的是时间,例如,学习材料中要求学生自学的时间不超过25分钟,有一部分学生已经适应了,知道按时间干活,不拖沓。但是还有一些基础弱、自主能力差的学生,不能有效地使用学习材料。还有教师设计问题时表述不具体,让学生摸不着头脑,给学生带来困惑,这是以后编写学习材料时应加以注意的。

总之,一体化课改是今后机械类教学改革的方向。一体化课改的路还很远,不是一两年就可以成功的,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去探索,去总结,只有不断地进行一体化课改实践,才能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也只有不断地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不断地提高,最终让一体化课程改革充分发挥它的优势,让学生受益,让学生尽快成长为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有综合职业能力的现代职业人。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