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绿色基础设施

绿色基础设施

绿色基础设施

绿色基础设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区参与;绿色基础设施;动力机制;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TU984.11+1 文献标识码:A

社区参与及绿色基础设施综述

社区参与

“社区”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Ferdinand Fonnies)在《社区和社会》(1887年)一书中提出,国内外关于“社区”的概念众说纷纭,但其内涵归纳起来不外乎“功能”“地域”两个方面。“社区参与”是“参与”概念在社区中的应用,社区参与就是社区主体利用被赋予的权力,自主地表达意愿、贡献才智,并分担相应的责任,直接或间接的以某种方式或手段介入社区治理、参与社区的各种事务或社区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行为及其过程。

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

绿色基础设施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农业部等相关部门在1999年提出,其主要研究内容是美国国家自然生命支持系统;后来由英国C. Davies等人编制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导》对绿色基础设施的定义为城市、城镇和村庄之内和之间的实体环境。国内部分学者研究的生态基础设施是和美国绿色基础设施比较接近的概念,同样强调对维护土地生命安全和保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基础性作用,主张优先构筑生态(绿色)基础设施,为城市增长提供一个可持续的空间框架。

现有的这些定义有的着重于阐述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构成要素,有的着重于描述城市基础设施的形态表征,笔者在所见闻概念的其基础上进行一定延伸,总结归纳出其概念:绿色基础设施是具有内部连接性的自然区域及开放空间的网络,以及可能附带的工程设施,这一网络具有自然生态体系功能和价值,为人类和野生动物提供自然场所,它们总体构成保证环境、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框架。

社区参与绿色基础设施实施的内容

参与绿色基础设施决策与规划

社区作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本底和依托,对周围自然环境和社区文化非常熟悉,他们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真正“创造者”和“主人”。从社区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并非政府、企业、规划专家的特权,在绿色基础设施能否进行规划、如何进行规划、如何参与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实施相关的服务与管理等问题上,应在开发者提出初步方案以后,由居民广泛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反馈给相关部门,相关综合考虑各方意见后,选择最佳决定。

参与绿色基础设施管理――“社区共管”

绿色基础设施“社区共管”,即“社区参与绿色基础设施的共同管理”的简称。绿色基础设施“社区共管”,就是绿色基础设施依托社区积极参与绿色基础设施的维护、管理工作,以便于长时期地维护绿色基础设施的生物多样性、生态整体性及其生态服务功能和美学价值,并实现社区收益,促进社区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使社区积极参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强化自然保护的力度,提高环境保护效率等问题;另一方面实施对绿色基础设施的有效管理,促进社区环境的健康持续发展,使社区能从绿色基础设施发展中获益,帮助社区发展经济和提高生活质量。

参与绿色基础设施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需要广大居民的参与,才能保证社区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为社区绿色基础设施的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服务包括参与到社区服务组织中和参与志愿行动。社区参与服务要求改变过去由政府主导、以行政管理方法的模式,逐渐形成由社区居民组织自我提供、自我管理的方法。个人与组织可以积极介入社区,在社区服务中加强关联,培育社区认同感。社区居民积极加入志愿组织,提供志愿服务,关怀社区生态环境保护,为绿色基础设施发展营造良好的社区人文环境。

社区参与绿色基础设施决策规划步骤

表格 1 社区居民参与GI决策规划步骤

序号 参与步骤 参与内容

1 GI和社区基本情况调查及分析 搜集相关文献资料,通过实地考察、调查来获得社区的GI资源以及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信息、数据和资料。对于GI资源、社区自然和环境应通过实地考察,结合文字、数据资料获得直观的与理性的认识。

2 社区居民对GI的感知、态度调查及分析 了解和分析社区居民对GI的感知、态度,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以及不同居民之间看法的差别,倾听他们的呼声和需求,采纳他们的建议,是推动社区参与GI规划实施的基础和前提。

3 利益相关者的认定及利益动机、需求调查分析 社区参与GI规划实施的模式强调充分考虑多个利益主体的需求,实现多利益主体的和谐共生。要通过居民认定、政府认定等方法确定所有利益相关者,并甄别出关键利益相关者。了解各利益主体的感知、需求和利益动机,构建充分发表意见,相互交流的平台,共同协商符合多方利益相关者的需求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方案,显得格外重要。

4 制定GI实施战略、规划及具体实施方案 根据前期所做的调查和考察结果的分析,相关部门制定出GI战略和具体实施方案。在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过程中,要让社区充分参与进来,保证与社区的密切互动,从规划开始,就可选择社区代表进入规划专家组,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应该得到充分尊重,规划进展的每个阶段、相应的成果都应该与社区沟通,并听取反馈意见,保持社区居民在规划全程的参与。

5 公布初步方案井征求意见 相关部门及时通过墙报等方式,公布有关GI规划实施的细节,向社区居民以及各利益相关者详细介绍规划战略、区位、项目、性质、目的:展示GI初步规划方案,介绍其发展的目标、战略、步骤、保障措施等,实现规划信息公开、规划事务透明。社区居民可以通过召开居民大会、座谈会等形式,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

6 确定GI发展战略和实施方案 由专家整理,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并对规划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形成最优方案,完成规划成果。

7 规划的实施、监督 规划评审通过以后,开始正式的操作实施。实施中,在规划组专家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纠正的同时,社区居民也要对规划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实施是否和规划设想相吻合,保证规划科学、有序的实施。

8 对GI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和检验 GI规划实施一段时间后,专家协同政府部门以及社区居民代表对GI发展情况进行评价,检验社区参与的效果,检验社区参与下的GI发展战略和实施方案与实际绿色基础设施状况吻合程度,以便对下一次参与进行修正和完善。

注:GI为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struction的简写

社区参与绿色基础设施发展实施的动力机制

参与绿色基础设施实施的基础

第一 参与意识

意识是行动的基础,能力是行动的保障,只有让社区居民认识到社区参与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投身于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实施中,社区参与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研究表明,社区居民对绿色基础设施的不同观念直接影响到他们对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实施的态度,通过宣传和培训,提高社区居民对绿色基础设施发展的积极认识,将有助于提高社区居民对绿色基础设施的支持,他们对于参与绿色基础设施发展也会表现得更为积极。

第二 参与权利

社区拥有一定的权利是社区参与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实施的前提和保证。在没有权力的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下,社区居民被理所当然地忽视,他们即使有些什么想法、呼声也由于缺乏相应的权力得不到重视和采纳,甚至被视为居民的自尊自大,狭隘的个人主义以及地方利益驱使。

第三 参与能力

提高社区参与能力,进行专业化培训,改进工作方法。在调动居民社区参与方面具体可以选取5种不同策略。

一是教育治疗法:通过社区教育及训练培养社区居民及其代表的能力;

二是行为改变法:通过小组工作,使其行为有所改变;

三是志愿者发展法:指寻求志愿者的配合,以扩大及落实参与;

四是互相合作法:社区居民代表、参与者、有关政府及社区相互保持联系,并目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进行合作;

五是社区权力法:指通过社会行动,去争取更多,更完全的参与途径。

社区参与绿色基础设施发展实施的推力因素

第一 居民的社区认同

社区居民具备主体意识,在心理和情感上对自己所在的社区认同,具备社区自豪感和归属感,激发他们热爱社区,关心社区的事务,将社区的事务看成就是自己的事务,从而在绿色基础设施过程中能积极地参与。要增强居民的社区认同和相应的社区意识,不仅要借助宣传等手段,更要从实践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尽可能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条件、减少给社区居民生活带来的麻烦等来提高居民的社区认同。

第二 政治权益需求

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政府向社区赋权,基层民主逐渐得到落实,社区自治得以实现。主人翁意识能够强化对社区的认同,社区居民认识到社区的事务与自己休戚相关,对社区事务高度关注,参与的积极性高涨。在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实施中,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申张自己的主张,在有关社区的事务中当家作主,掌握绿色基础设施决策、规划和经营管理的主动权,实现对绿色基础设施的社区控制。

第三 利益驱动

对大多数社区居民来讲,参与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实施给他们的最深切感受就是带来环境及经济效益,这也是推动社区参与绿色基础设施的主要目标之一。能从绿色基础设施中获益,将使得社区居民参与绿色基础设施的热情持久高涨,这对于维持社区参与长期化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要使社区居民切身受益于绿色基础设施,通过给予居民实际的利益,来消除他们对绿色基础设施的疑惑态度,增强他们支持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实施的热情。

社区参与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

教育培训

在众多的保障措施中,教育培训应该是最为首要的。为保障社区居民的正当利益,必须进行相应的绿色基础设施知识教育培训,提高社区参与能力:一是绿色基础设施观念培训,强化居民对绿色基础设施发展的认同,包括生态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理论、绿色基础设施对社区的影响、居民参与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实施的权利、内容、途径和方法等,培养居民树立正确的生态观、环境观、发展观和民主参与意识;二是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参与能力与监督能力培训,让居民了解规划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参与形式以及相应的参与技术,可以使社区居民更好的从绿色基础设施规划之初就能参与进来,能在规划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并监督规划的施行。

技术保障

发展绿色基础设施,需要让社区居民了解有关环境、经济、文化、市场等各方面的信息,获得信息和培训是社区居民参与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实施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一方面可以提高居民的参与意识;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他们参与能力。因此,有必要建立绿色基础设施信息系统。信息系统主体由各类信息和数据库组成,其中包括绿色基础设施资源本底数据库、绿色基础设施政策信息库等。

制度保障

首先理顺绿色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确立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实施的地方主管部门及其角色。在各利益相关者方面,需要将当地社区、非政府组织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纳入到整个绿色基础设施的组织结构中来。为使绿色基础设施适应社区参与的需要,协调资源保护与当地社区发展的关系,应对绿色基础设施管理机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可成立包括当地政府、当地社区、非政府组织和周边社区代表的联合管理委员会,形成合力,共同协调和解决绿色基础设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法律保障

由于社区居民本身的力量比较薄弱,很难对绿色基础设施中生态破坏现象予以有效监督和制止。因此,应以法律的形式对他们的参与权利和合理利益加以保障。由所在城市或地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社区参与绿色基础设施发展的目标、性质、内容、权限以及处罚办法等,通过法律保障社区居民的参与权利与内容,将社区参与的权利合法化、制度化。

参考文献

[1] (英)艾伦・巴伯,谢军芳.绿色基础设施:管理的挑战[J].中国园林.2009

[2] 裴丹.绿色基础设施构建方法研究述评[J].城市规划.2012

绿色基础设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低影响开发 绿色水基础设施 雨水系统 LID

我国有三分之二的国土都属于季风气候区,暴雨多集中在夏季,而且来势凶猛。在传统的排水系统中,主要是通过增加排水泵站以及加大排水管径等手段将雨水迅速排出城区。所以就需要更大的地下空间,同时也加大了建设成本。而且清洁雨水作为宝贵的淡水资源可被利用。正是由于该种原因,雨水系统中低影响开发与绿色水基础设施应用而生。这种技术不仅可以从源头将暴雨的径流以及峰值减少,而且可以推迟洪峰到来的时候,使开发以后的城市雨水系统与自然状态下的水文系统相似。现如今已经有很多类型的绿色水基础设施应用到了城市建设当中,比如雨水花园、植被浅沟、透水性铺装以及用于观赏的雨水蓄水池等。尤其在发达国家的城市中,这种技术应用十分成熟。而在我国,这种技术起步比较晚,只有一些比较大的城市采用了这种LID技术。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LID技术势必会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我们可以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将这种技术与目前我国的雨水处理设备相互结合,从而构建与我国国情相符的雨水系统。

1 雨水系统中低影响开发与绿色基础设施概述

目前我国的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湿地、林地、耕地被建筑物以及各种道路代替,使得城市的地表径流明显增大,缩短了雨水的汇流时间。在降水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城区的洪峰流量会瞬间增大,洪峰到来的时间也相应提前。这种城市水文情况的变化,使我国城市饱受水患。为了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雨水系统中低影响开发与绿色水基础设施成为城市化管理重点。而低影响开发技术正是解决这种境况的有力措施。

所谓低影响开发技术,是用来控制暴雨的径流量和流速以及面源污染的,属于国际先进的新技术。其英文为Low Impact Development,英文缩写为LID。被美国环保总署在2010年率先定义为绿色水基础设施。该技术属于绿色低碳技术,专门用来解决城市内涝以及面源泉污染问题。它利用生态设施取代传统的高能耗设施,用绿色植物吸收、土壤渗透、滞留等功能分散雨水源头,减少地表径流,从而减弱了雨水的峰值,推迟洪峰到来的时间。通过这种模拟自然条件排水过程,使城市的排水系统接近于未改造之前的排水系统,对原有场地进行了很好地保护。

2 LID系统中植物所起的重要作用

植物在低影响开发与绿色水基础设施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雨水花园、绿色屋顶、植被浅沟、雨水塘、雨水调蓄池、嵌草砖等都应用到了植物。具体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1)植物的根系和土壤可以吸收、净化雨水中所携带的污染物,维护水环境。(2)植物可以通过茎、叶滞留雨水,通过根渗透雨水,从而缓冲雨水冲刷地面的力量,减少雨水的径流量,减缓水流速度。(3)植物可以进行蒸腾作用将根系吸收到的土壤中的水分释放到大气中,增加空气湿度。(4)植物复杂的根系可以固定土壤,防止土壤被雨水侵蚀,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5)植物的叶子颜色多样,给人以美的享受,具有十分显著的美化环境功能。(6)植物可以保持生物多样性,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局部小气候,提高空气质量。

3 不同的雨水设施如何选择适当的植物

现如今,我国开展了很多针对雨水系统中低影响开发与绿色水基础设施的研究和应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果。这种技术在受到重视的同时,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如何选择植物就是其中的问题之一。因为缺乏设计研究植物的选择,业主和设计师对于选择何种植物存在很多困惑,从而制约了该种技术的发展。在低影响开发当中选择植物与一般的园林选择植物不大相同,它更看重植物在雨水设计中所表现出的特殊功能以及在特定情况下的生长特性。在选择植物与设计雨水设施时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植物群落,既与生态相符,又要与人们的审美相符。在选择植物时,可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乡土植物要优先选择,最好是适应场地的环境,可以保证各种植物之间没有负面的影响。(2)选择可以净化径流强的植物。(3)选择抗性强、耐城市环境、耐污染的植物。(4)尽量选择可以多年生的植物,从而降低维护费用。(5)尽量搭配多种树种,可以保持植物群落的稳定性,防止生物入侵,同时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和生态价值。

4 以深圳地区为例进行植物选择

基于以上选择植物的基本原则,不同的雨水设施在结构、适用条件以及功能方面有所差异,因而对植物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根据深圳地区具体的物质条件和气候条件,本论文将会探讨植物的选择和雨水系统的设计方法。

4.1 绿色屋顶

建设绿色屋顶有两种主要形式。一类是在阳台、露台建设密集型的绿色屋顶,往往以使用和人的欣赏为目的。需要较厚的土壤层,植株比较大的观赏型植物。这种绿色屋顶要靠大量的水资源灌溉,同时加大维护管理的费用,所以与我们所要求的可持续发展型的低影响开发不相符。另一类就是笔者所倡导的粗放型的绿色屋顶,重环境功能,轻构造,需要较薄的土壤层,可以维护管理起来比较简单。在欧美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起到了改善环境、缓解雨水冲刷、减少雨水径流的目的。下面将对粗放型的绿色屋顶进行介绍。

粗放型的绿色屋顶主要是由防水层、排水层、种植土层、植物层等组成,可以起到减少雨水的径流量、降低夏季室温、减少冬季热量散失、净化空气、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美化城市环境、提高生物多样的作用。植物是粗放型绿色屋顶最主要的覆盖物体,植物可以截留雨水、吸收雨水,同时土壤层也可以吸收雨水,这样大大降低了雨水的径流量,减缓雨水的流速。雨水经过净化以后可以回收再用。植物的叶片不间断地进行蒸腾作用调节了局定小气候,节约了对电能的消耗。在选择植物时首先要考虑根系的长度。植物的根系长度不能超过土壤层的厚度,并受到成本和屋顶承载力的限制。土壤层的厚度一般在5厘米到30厘米之间,所以要选择根系比较浅的植物。粗放型绿色屋顶主要位于高处比较暴露的区域,需要抗风能力比较强的植物。为了减少对绿色屋顶的维护管理以及提高水资源的充分利用,还要选择抗旱能力强的、不需要经常修剪的植物。比如常见的植物垂盆草、八宝景天、紫花地丁、佛甲草、草地早熟禾等。(图1)

4.2 生物滞留设施

生物滞留设施主要是指在低洼地区种植生物,利用植物和土壤对雨水进行滞留。比如停车厂、街道、小型广场、宅院等地面,可以起到净化、渗透、排放雨水的作用。雨水花园、下凹式的绿地等就属于生物滞留设施。这种设施的渗透时间一般要小于48小时,此时需要选择可短期耐水淹,同时又有抗旱能力的植物。由于生物滞留设施雨水的尝试不同,所以种植的植物也有一定区别。可以将生物滞留设施划分为边缘区、缓冲区和蓄水区。这三个分区水淹的状况逐渐增强。在这三个分区进行植物的种植时,要考虑植物的耐旱、耐水特性。为了增强去除雨水中污染物的能力,还要选择净化能力强、根系发达的。在生物滞留设施的建设中,可以选择的植物有很多。比如草坪草、一些常见的木本植物和最近引入城市的绿化观赏植物都可以在雨水花园中种植。可以根据不同的景观及功能进行选种。

4.3 透水性铺装

透水性铺装,可以引导雨水下渗,从而减少雨水径流量,减轻排水系统负担;雨水中的污染物质也可以在通过透水性铺装时得到净化。这种设备的缺点就是造价比较高,耐久性差。但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还是需要得到推广并广泛使用的。

4.4 植被浅沟

植被浅沟主要是利用重力流来收集和输送雨水的原理,在地表的沟渠中种植绿色植物,利用植被发达的根系和土壤对雨水起到过滤的作用。植被浅沟主要建设在不透水地面周边、道路两侧、大面积的绿地上。在进行植被选择时,要选择可以抵抗雨水冲刷的植物,植被高度最好控制在75毫米到150毫米之间,过高的植物可能会因为雨水的冲刷出现倒伏的状况。如果选择了比较高的植被,则要加强植被修剪、控制高度。建设植被浅沟时,注意选择根系比较发达的植物,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加固土壤,而且可以净化雨水中的污染物。所选择的植物最应承受长时间的干旱和周期性雨涝。在建设植被浅沟时,还要注意种植植物的密度,较多的植被,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延缓雨水径流。当然,种植在植被浅沟里的植物既可以是单一物种,也可以多种植物相结合。比如野牛草、结缕草和草地早熟禾等。(图2)

4.5 嵌草砖

嵌草砖是指具有各种空隙形状的混凝土砖,其作为透水铺装,多用于停车厂、人行横道、车流量比较少的道路和广场等。在砖中种植植物,可以有效地增加雨水的渗入量,在小雨的时候保证地面没有积水。种植在嵌草砖的植物还可以减缓雨水的径流、净化雨水,同时调节局地小气候。在嵌草砖内种植的植物一般为耐践踏、比较低矮的植被。可以选择野牛草、结缕草这些耐干旱并且耐短期洪涝的植物。

4.6 景观雨水调蓄池

景观雨水调蓄池属于生物滞留设施,它将雨水调蓄与建筑景观相互结合,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充分了绿色水基础设施的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理想。通常情况下,景观雨水调蓄池的水位保持在正常状态。在该水位之位比较高的地方可以修建运动场和停车场等。如果城市遭到暴雨的侵袭,高地与常水位之间的空间就可以发挥雨水调蓄作用,它可以将暴雨流量贮存起来,减少洪水对下游和周边地区的危害。暴雨结束后,池内储存的雨水再通过排放水体或下渗,恢复调蓄池内正常的水位。下面将会以雨水湿地为例进行讲解。

雨水湿地一般为自然湿地,可以减少雨水径流,改善场地的景观并能充分利用雨水资源。雨水湿地是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比较复杂,是一个水陆交接的系统。它可以利用微生物降解以及植物的吸收作用净化雨水,起到了非常显著的效果。根据水环境条件的不同,我们将雨水湿地划分为五个区域,如图3所示:

(1)深水区:该区域深度一般在0.45~1.8米之间,可以选择抗较深水淹、净化能力强、根系发达的水生植物。适当地选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比如狐尾藻、金鱼藻、水葫芦、荷花、荇菜、睡莲等。(2)浅水区:该区域深度在0.45米之内,可以选择抗一定水淹、根系发达净化能力比较强的水生植物。最适合该区域的就是挺水植物,比如芦苇、水葱、慈姑、香蒲等。(3)植被缓冲区:此地区为水陆交错地带,是陆地向湿地的过渡地带,这里的土壤含水量比较多,可能会遭到雨水的周期性淹没,可以选择种植一些水陆两栖植物以及湿生植物,比如黄菖蒲、千屈菜、柳属植物、莎草科等。(4)泛洪区:该区域通常情况上一般比较干旱,如果遇到较强的降水就会被淹没。泛洪区比较平坦,泛洪区并不是必设的区域。在该区域种植植物要选择耐短期水淹和耐长期干旱的植物。(5)边缘区:该区域的植物因为不会受到雨水的影响,可以根据当地的景观条件和气候条件选择植物进行种植。

5 LID系统在国内外的研究以及相应实例

在一些发达国家,低影响开发技术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技术体系,而且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不再是一味地注重“排水”,而是与渗、滞、蓄、排、用相结合。在我国,这种低影响开发技术应用起步较晚,绝大部分城市把雨水当作“废水”排出,只有像北京、上海、深圳这些发达的城市才实施低影响开发技术。

5.1美国High Point住宅区

在美国的西雅图就有很多住宅区使用了低影响开发技术。

(1)透水性铺装。在该住宅区的停车场和街道都采用了这种透水性铺装。可以让雨水渗透到土壤当中,减少雨水径流量。(2)雨水花园。如果当时降水比较多,无法通过排水系统排出时,可以利用雨水花园加快雨水的过滤和渗透。(3)植被浅沟。在西雅图的一些住宅区有一些浅沟,这些浅沟被植物铺满,组成了一个网络系统。这些植被浅沟布置在街道上,路边有排水口,这样雨水就可以顺着排水口进入植被浅沟。

5.2 深圳光明新区低影响开发技术示范区

住房建设部与深圳市于2010年签订了低影响开发技术示范合约,深圳光明新区就成为了我国第一个低影响开发技术示范区。

在光明新区的规划当中,绿地的面积就达到了16.6%。所以,植被浅沟、下凹式绿地、透水性铺装等设施鼓励因地制宜,大胆尝试。因为绿地贮存雨水的能力有限,可结合该地区天然的水体进行雨水调蓄和贮存。对于超设计标准的降雨,可将雨水排入到自然的湖泊或河道,从而能够减少洪涝灾害。同时,将本地区的自然湖泊和河道改建成雨水湿地,使得雨水得到进一步净化。

6 结语

6.1 总结

传统的排水系统不仅占地面积大,而且成本高,与低影响开发技术相比,劣势凸显。低影响开发技术与景观相结合,不但可以节省大量的成本,而且可以节约土地。这对于寸土寸金的现代城市具有非常大的优势。低影响开发技术是属于低能耗、低成本的技术,只是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进行维护管理,有利于解决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同时,低影响开发技术同时也给植物、岩土、化工、景观、城市规划等领域创造出新市场和新产品。

6.2 展望未来

低影响开发技术具有很多优势,可以与开放式的排水沟或雨水渠相结合构建与自然的排水系统相似的系统,从而取代传统的雨水系统。但是不得不承认,低影响开发技术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果遇上特大暴雨,这种国际先进的技术就不能像传统的雨水系统一样很快发挥作用。另一方面,集中处理雨水的设施也存在很多缺点,建设成本高,而且不利于雨水的充分利用。简而言之,雨水系统中低影响开发与绿色水基础设施要与我国水资源匮乏、降水分布不均、城市建设密度大等国情相符,并与雨水管网和雨水处理设施相结合,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的雨水系统。

参考文献:

[1]杜巍,金进峰.武汉市低影响开发雨洪管理的前景分析[J].绿色科技,2013,(6):155-157.

[2]宋梦琪.城市雨水系统中低影响开发与绿色水基础设施及其实例[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38(3):69-71.

[3]刘益.浅析低影响开发在生态设计中应用[J].大众文艺L学术版,2012,(19):94.

[4]张善峰,宋绍杭,王剑云.低影响开发――城市雨水问题解决的景观学方法[J].华中建筑,2012,30(5):83-88.

绿色基础设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绿色物流;影响因素;对策

绿色物流的目标是能够降低对于生态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的消耗,主要是通过一些先进的物流技术,对于整个物流系统进行相应的规划,让物流作业环节得到绿色化的控制与管理。对于绿色物流来说。属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客观要求,即绿色物流是可持续发展原则与现代物流理念相结合的一种现代物流观念。

一、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影响因素

1.思想观念方面。跟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物流行业的发展观念上我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相关部门仍旧没有从思想上确立绿色物流的观念,也没有制定出绿色物流的整体发展战略。事实上,虽然一些地方的政府也制定了这个地区的物流发展规划,但是对于绿色物流的关注却不多,缺少一定的前瞻性。此外,对于消费者和经营者来说,其绿色物流的观念也有待加强。经营者给我们展示的是绿色的产品或者是绿色的标志,甚至是绿色的营销,而消费者也开始追求绿色消费和绿色保障,但是都没有重视其中的绿色通道,也就是物流这个环节,导致思想观念成为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一个影响因素。

2.政策法规和行业制度方面。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就开始对环境污染进行大力的治理,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法律,但是针对物流行业的规定却显得不是特别多,企业的非绿色物流基本都处在屡禁不止的状态。总体来看,我国在发展绿色物流方面,还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此外,我国物流行业也缺少统一的标准,导致我国物流标准的认定跟国际上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物流信息的标准或者物流服务的标准等。所以,政策法规和行业制度成为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一个影响因素。

3.技术水平和信息化水平方面。要发展绿色物流,除了要建立相应的绿色物流思想以及政策法律的制定,还需要有绿色技术的支撑。但是,纵观我国当前的物流技术以及绿色物流方面的要求,跟其他国家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比如,我国的物流企业缺少良好的规划,基本都是各自为政,处在一个无序竞争的状态,这就给环境的保护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加上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开发不到位,自动化以及智能化的运输和仓储等技术的普及率还不是特别高,加上射频技术、EDI等技术的应用也不是特别普遍,就导致了技术水平和信息化水平成为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一个影响因素。

4.物流基础设施的绿色化水平方面。对于物流行业来说,要想得到持续的发展需要道路、码头以及配送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虽然这几年我国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已经逐步走向了正轨,但是还是对绿色物流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这是绿色物流发展的硬件。此外,在物流软件方面,我国多数的物流缺少完善的物流信息网络,没有能够实现调度的优化,对于物流的新技术掌握和应用的也不到位。加上我国物流企业的规模不大,系统效率也不高,因此,物流基础设施的绿色化水平成为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一个影响因素。

二、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对策

1.确立绿色物流发展的新理念。在绿色物流发展过程中,相关部门要积极转变观念,强化绿色物流舆论的宣传作用,提高整个社会的绿色物流意识,这样还能提高绿色物流的社会化的程度,还可以对我国的物流体制进行强化和管理,建设绿色物流发展的大框架,积极准备绿色物流发展的政策建设。当前西方国家已经开始出台相应的法律和法规来支持物流活动、规范物流活动。这一点可以积极借鉴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比如,欧洲一些国家的政府积极鼓励企业发展绿色物流,加大对于绿色物流技术研究的经费投入,还对运输规划进行研究,积极开发和试验绿色包装材料等等。除此之外,大力发展绿色物流是一个趋势,要在物流运作管理方面,通过对物流设施的改造和创新,提高企业绿色物流营运管理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环境保护的能力,减少污染。

2.完善绿色物流的政策环境。对于绿色物流行业来说,属于一个新兴的复合型产业,需要政府部门给于政策上的支持与鼓励。政府部门要积极推进我国物流管理体制的改革,打破区域限制,根据绿色化的思路来对物流进行规划和设计,积极制定负荷绿色物流发展的宏观政策以及配套的制度。加强对现有的物流体制进行强制环境管理的能力,强化对于企业进行绿色物流的有效监管。通过进行绿色补贴和税收政策、贷款政策等措施来激励绿色物流主体的行为。事实上,政府还可以从系统构建的角度对物流产业进行调整,通过对那些环境影响比较小的产业进行扶持,强化绿色物流方面的管理。

3.积极开发绿色物流技术。发展绿色物流需要技术方面的支撑,像标准化技术、通讯技术、环保技术、保鲜技术等等。国外一些先进的国家都十分重视绿色物流技术的研究。比如,美国的企业在进行物流活动中,会实施绿色包装、电子数据交换等技术,为绿色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所以,对于我们国家来说,要极大绿色物流技术的研发力度,让物流管理人员能够掌握整个工艺流程,为绿色物流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4.加快绿色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要强化绿色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宏观协调能力,站在整体战略的高度去进行物流的协调规划,通过物流场站建设、仓储设施规划能够得到衔接,避免重复性建设,也能减少资源的浪费。要对现有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通过对其布局进行整合,提高设施的利用率。此外,还要积极扩大配套设施的投资力度,为绿色物流的发展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三、结论

综上所述,绿色物流是我国物流行业的一个发展趋势。所以,要认清绿色物流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确立绿色物流发展的新理念,完善绿色物流的政策环境,积极开发绿色物流技术,加快绿色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促进我国绿色物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长琼.绿色物流的产生背景及发展对策初探[J].物流技术,2012(7).

绿色基础设施范文第4篇

河南省是我国的经济大省,2010年我国GDP总量中河南省排名第五位,是我国中部四大经济区之一。河南省地理位置位于我国中东部地区,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河南省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居全国各省区市第17位,我国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中河南省人口为9402万,全国排名第三位。河南省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河南省中东部为华北平原南部地区,西南部为南阳盆地,河南省的山地丘陵面积7.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4.3%;平原和盆地面积9.3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5.7%,河南省横跨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水系,全境内由1500多条河流纵横交错,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河流有400多条,全省气温一般保持在12-16摄氏度之间,山地和平原地区的温度差异较明显。河南省内的复杂地理环境和温度生长条件为农、林、牧、渔业的综合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河南省的农业主要以小麦、棉花、油料、烟草为主,粮食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9%,油料产量为全国总产量的15%,牛肉产量为全国总产量的15%,棉花占到全国总产量的30%。在我国的副食品加工行业河南省占比为35%,半成品与成品的销售占全国的50%。河南省的农业发展基础比较全面,但是缺乏相应的技术提高与人才的培养,在绿色农业的标准与产业化进程上还需要投入更多的力量。

二、河南省绿色农业发展的特点与意义

(一)河南省绿色农业的特点

1、绿色农业的标准化。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对绿色农业进行标准化审查与监督的过程,绿色农业标准指的是对绿色化生产的系统性做出全面管理的一种低碳的绿色的标准尺度,利用这种标准尺度的制度、管理方式可以帮助绿色农业较全面和平稳的发展。绿色农业的标准化其中包含:农业基础标准、种子种苗标准、产品标准、绿色农业管理标准、环境保护标准、卫生标准、农业工程和工程构建的标准。

2、环境保护。河南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又是中部地区四大经济区之一,所以绿色农业的发展会推动我国低碳经济时期的转型。会加快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发展节奏,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发展可以帮助环境保护实现更多的绿色化转型。其中在农业的耕种、施肥、采摘、销售、食用、废弃过程中都可以起到一定的环境保护作用,从绿色农业的发展带动环境保护发展是“一举多得”的举措。

3、无毒、无公害、无污染。河南省要从“无毒、无公害、无污染”的角度出发去考虑如何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农业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种实际行动。“三无”为主题的绿色农业发展特点提高了绿色农业的发展动力,为绿色农业的发展目标确立了方向。

(二)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发展意义

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发展需要考虑以下几种因素:首先,现代化工业发展的污染排放造成了河南省的水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农业发展的落后技术和传统的耕种方式对河南省的农业发展带来了挑战,对河南省的农业发展的稳定性造成了影响,河南省必须发展绿色农业才能更好的带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有效的保障农产品的产出数量、保障农产品的安全质量、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生态环境的安全、实现低碳经济时期的生活方式的转变。其次,全国人民的生活条件不断提高消费理念不断增强,随着低碳经济转型的信号加强,绿色化的消费理念根深蒂固,对农产品的消费更加注重健康和环保,而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必须通过创造绿色农业产业的转型生产出让全国人民放心的健康绿色产品,为绿色食品的发展创造出更好的生存空间,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所以河南省要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最后,我国近年来与国际产品竞争激烈,尤其是与美国、澳洲、法国的农产品竞争,国际势力利用技术优势建立绿色贸易壁垒,抬高国际市场的“绿色门槛”,对农产品的要求更加偏向于高品位、高质量、无毒、无公害、无污染,这就迫使我国农产品必须面临低碳经济的转型与发展,河南省做为农业大省必须走绿色农业发展道路,提高绿色农业技术,扩大生产规模,以产品质量与生产成本竞争优势,提高我省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阻碍河南省绿色农业发展的难题

1、绿色农业品牌少,规模小,自主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目前,由于我国仍然处于低碳经济转型时期,河南省绿色农业发展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河南省内的绿色农业品牌较少,规模较小。河南省内的绿色农业品牌截止2010年有27家,占我国总体的1.5%,绿色农业试点单位在河南省内较少,而且由于分散较大,不能系统化运行发展。而且河南省本身政府投资与鼓励建设中对绿色农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政府参与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没有相关的绿色农业战略规划,也没有相对应的资本投入,这导致河南省缺乏绿色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因为产业园区相对较少,河南省本身拥有的农机基础优势未能得到集群化的发展。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河南省城镇建设投入资金不足,加上市场化经济带来的恶性竞争,导致了就业压力过大,农村农用资金的使用在复杂环境影响下,大部分被挪用,农业发展的配套设施不足,农业发展的制度与管理措施不合理,绿色农业的发展动力不能得到基本保障。大部分农村的农业发展以家庭承包制为主,但是由于河南省外出务工人员过多,而留守人员大多以老弱群体为主,加上务农劳动力本身素质偏低,对农业发展的认识不足,务农劳动力的素质低下,农民发展绿色农业的比较效益就相对下降,产量增加质量和收入却为上涨,影响了农民与农业企业的积极性,也影响了社会资本对其的投资信心,降低了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

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河南省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曾帮助农业发展实现大的突破,在产量上实现了飞跃,农业基础设施发挥的作用很大,可是农业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较短,现阶段许多农业基础设施由于年久失修,已经出现了问题,并影响着绿色农业的发展。河南省的农业基础设施不足的表现主要是:第一,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基础层面尚未得到正确的认识,农民认为发展农业的目标就是追求经济价值,环境保护在务农人员看来并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务农人员也愿意为了追求农业发展而牺牲环境保护。第二,河南省内部发展农业存在掠夺式的经营模式,导致了大多数的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加工较简单、企业效益低、农民收入低、生活负担大。第三,政府地方财政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费过少、企业效益低,企业或个人难以获得除政府以外的投资金额,投资渠道的缺失导致了企业和农民个人都不愿意自己出资投入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期失修和陈旧造成了农产品的质量下降,形成了恶性循环。第四,河南省水利建设中政府出资额度与速度较缓慢,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比较薄弱,省内部分排水河道淤积严重,造成了引水困难,内河河道常年没有捞浅,淤泥沉积,抬高了河床,减少了单位立方米的水流量,大部分农用水泵、水闸、水阀、水桥等设施不能配套建设,导致了灌溉动力不足,维修问题严重。

3、绿色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河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是中部四大经济区之一,种植业面积可以达到726.3万平方公里,种植业面积过大造成了农业结构的不稳定,河南省主产粮、棉、油,产量均占到我国总产量的40%-50%,河南省大多数农民的产量虽然上涨,但是收入并没有上涨,而且大多数农民在经济作物、畜牧养殖、水产渔业、林业等获得的收入相对较少。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发展缺乏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健全,主要表现为:第一,种植的大面积粮、棉、油大宗产品在国内过剩,缺乏社会引导和有组织的农产品对接交易展览会,不能够得到准确的市场机会,在出口方面又面临难题,该难题主要是农产品质量和附加价值达不到国际化标准,出口贸易面临绿色贸易壁垒。第二,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和合作经济组织规模都比较小,在地区性还是国家性所发挥的功能还比较弱小,农业发展为目的的组织能力较低,导致了农业主导产品与新阶段的市场要求不相适应。第三,农民的生产经营缺乏社会化经营的引导,在绿色农业发展的理念、方法、管理措施、人员素质、市场方向等方面欠缺引导,在绿色农业产前、产中、产后都迫切需要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引导,从而实现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化发展。

四、解决河南省绿色农业发展问题的创新对策

1、建立健全绿色农业发展产业园区,实现集群优势发展。河南省在发展与创新绿色农业发展的道路上,应该发挥河南省本身具有的农业基础优势,提出绿色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改变目前河南省内部绿色农业发展动力不足的现状。河南省应该注重对绿色农业产业园区和试验园区的建设,将省内的原本具有优势的农业基础力量集中在产业园区或试验园区内,形成集群效应,互相弥补之间的不足与缺陷,相互帮助实现资源的互补,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另外政府应该起到主导性的发展作用,政府应该扩大绿色农业的财政预算,积极主持与发展民间资本的投资与参与,提高市场中绿色农业的投融资灵活性,通过市场集结的资本大多数要应用于绿色农业的技术开发领域,要提高绿色农业产品的产品附加值,加强绿色农业产品的应用价值和市场价值,利用绿色化技术的开发提升绿色农业产品的竞争力。在建立好以上两种渠道发展绿色农业后,河南省政府还应该提出产业化发展绿色农业,形成从研发、种植、耕作、施肥、采摘、检验、包装、运输、销售为一体化的绿色农业系统工程,在整个产业链条中扩大了绿色农业的生存空间,实现了绿色农业的经济效应。政府要突出龙头企业的作用,让龙头企业做好带头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主导举办更多的绿色农业产品展示展销、信息、项目推介活动。

绿色基础设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绿色物流 发展障碍 发展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加之一直以来对环境问题的忽略,人为地破坏了生态环境的自然平衡,使得人与自然的矛盾也日益恶化。我们已经没有足够的资源来支撑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因此必须强化全民的资源环境危机意识,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同时应发展清洁生产以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成本以及发展绿色消费以减少消费过程对生态的破坏,发展绿色物流以减少商品流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对资源的消耗。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向生态工业文明的跨越,培育出人与自然、人与人双重和谐的生态文明。目前,绿色生产与绿色消费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而绿色物流作为绿色供应链的重要环节在我国刚刚萌芽,还未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其理论与实践都尚处于摸索阶段。

绿色物流,是指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利用先进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运输、仓储、装卸、流通加工、配送、包装等物流活动。绿色物流是建立在现代物流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是物流操作和管理全程的绿色化。绿色物流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实现经济主体的盈利、满足顾客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等经济利益,它还追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标。

绿色物流的内容

集约资源。这是绿色物流最本质的内容,也是发展物流的主要指导思想之一。通过整合现有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

绿色运输。运输过程中的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是物流活动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绿色运输是指以节约能源、减少废气排放为特征的运输。其实施途径主要包括:合理选择运输工具和运输路线,克服迂回运输和重复运输,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改进内燃机技术和使用清洁燃料,以提高能效;防止运输过程中的泄漏,以免对局部地区造成严重的环境危害。

绿色仓储。绿色仓储要求仓库布局合理,以节约运输成本。布局过于密集会增加运输的次数,从而增加资源消耗;布局过于松散,则会降低运输的效率,增加空载率。仓库建设还应进行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充分考虑对所在地的环境影响。

绿色包装。绿色包装是指采用节约资源、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的的包装方式,包括包装材料的绿色化、包装方式的绿色化、包装作业过程的绿色化三个方面。实施绿色包装的途径主要有:使用环保材料、提高材质利用率、设计折叠式包装以减少空载率、建立包装回用制度等。

绿色流通加工。绿色流通加工是出于环保考虑的无污染的流通加工方式及相关政策措施的总和。实施途径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方面变消费者分散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减少环境污染。另一方面是集中处理流通加工中产生的废料,与废弃物物流顺畅对接,降低废弃物污染及废弃物物流过程中的污染。

绿色信息搜集和管理。物流不仅包括商品空间的转移,也包括相关信息的搜集、整理、储存和利用。绿色信息的搜集和管理是企业实施绿色物流战略的依据,通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搜集、整理、储存各种绿色信息,并及时运用到物流管理中,促进物流的进一步绿色化。

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主要障碍

思想认识障碍

全社会绿色物流理念淡薄,绿色物流的思想还没确立;各级政府对其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企业片面追求局部效应和短期经济效益,忽视物流活动对环境的负面效应。

体制政策障碍

我国物流业传统的条块分割管理体制、多头管理、分段管理体制,造成物流各部门之间缺少有效的协调,物流体系内在联系被人为分割,严重制约物流体系的整体统筹与规划,影响各种物流服务的协调发展,妨碍物流社会化、集约化进程,导致物流资源的严重浪费。绿色物流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支持,目前我国在绿色物流产业政策方面还缺少相应的扶持政策,各种法律法规也有待完善。

基础设施障碍

近几年来,尽管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已有较大的改善,但与我国经济以及物流产业的发展要求相比,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物流效率的提高,不利于绿色物流快速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首先,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仍然偏小,按国土面积和人均数量计算的运输网络密度,美国为6869.3公里/万平方公里和253.59公里/万人,德国为14680.4和65.94,我国仅为1344.48和10.43,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其次,缺乏能够有效连接不同运输方式的大型综合货运枢纽、服务于区域经济或城市的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等现代化物流设施,严重影响物流集散和运输效率的提高。第三,物流设施结构不尽合理,不能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设施的效率。

技术障碍

我国物流信息管理水平和技术手段比较落后,先进物流信息技术开发应用滞后,缺乏必要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订单管理、货物跟踪、库存查询等物流信息功能较弱,制约了物流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不同物流部门之间技术、设备、信息标准不统一,非标准化行为相当普遍,尤其在包装、运输、装卸等一些流通环节缺乏统一的标准,造成物流成本上升,资源浪费,不利于参与国际竞争。

人才障碍

随着我国现代物流产业的蓬勃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加,物流人才的严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现代绿色物流业发展的瓶颈,物流专业人才也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当前我国现有的物流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比较低,缺乏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物流学历教育与培训认证工作滞后;物流师资力量薄,教育手段落后,严重制约绿色物流的快速发展。

发展我国绿色物流的建议

树立绿色物流全新运作理念

政府要加强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唤醒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危机意识,为绿色物流的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引导工商企业打破其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的自我服务来完成的经营组织模式,鼓励企业实行物流外包,开展第三方物流,以提高物流资源的使用效率。物流企业要打破“环保不经济、绿色等于消费”的传统观念,应着眼于企业和社会的长远利益,树立集体协作、节约环保的团队精神,将节约资源、减少废物、避免污染等目标作为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

制定规范的现代绿色物流产业发展政策

现代绿色物流业是一个新兴的复合型产业,涉及运输、仓储、装卸、货代、联运、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环保等行业,政策上关联交通部、铁道部、民航总局、商务部、信息产业部、海关、环保、工商、税务等许多部门。为避免政出多门,确保政府部门间政策的协调一致,我们应该建立必要的政府部门协调机制,设立统管物流的主管部门。其主要职能是提出现代物流发展政策、协调全国和地区物流发展规划、研究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组织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等。

绿色物流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来有效地规范、监督和激励物流企业的行为。通过环境立法、排污收费制度、许可证制度和建立绿色物流标准来约束、干预物流活动的外部不经济性;通过制定绿色补贴政策、税收扶持政策、贷款优惠政策等激励政策激励和引导物流主体的行为,促进绿色物流健康发展。

加快绿色物流公共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

首先要重视现有物流基础设施的利用和改造,通过对其规模、布局、功能进行科学的整合,提高现有设施的使用效率,发挥现有设施的综合效能。其次要加强新建物流基础设施的宏观协调和功能整合。应从整体战略的高度协调物流相关规划,理顺各种规划的关系,使物流规划、不同运输方式的场站建设规划、工业及商贸流通行业的仓储设施规划能够有机衔接和配合,防止重复建设,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第三,要继续扩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加大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和城市配送等设施的建设力度。对基础性、公益性设施,政府要增加投入,对经营性设施应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扩大投融资渠道,鼓励企业经营。第四,要注重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加快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大力发展多式联运。

促进物流信息系统发展和标准化体系建设

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是发展绿色物流的重要基础,有助于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率和经济性。首先,政府应引导企业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包括全面质量管理(tqm)、电子数据交换(edi)、射频技术(rf)、全球定位系统(gps)、企业资源计划(erp)等技术,全面提高企业信息管理水平。其次,政府应大力支持建设公共网络信息平台,加快构筑全国和区域性物流网络,实现不同物流部门、物流企业的资源共享、数据共用、信息互通,为物流信息交流的畅通和高效创造条件。

物流标准化是资源整合的重要基础工作。针对我国当前物流标准化存在的问题和国际物流标准化的发展方向,政府应加强对物流标准化工作的重视,一方面要在物流术语、计量标准、技术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运作模式与管理标准等方面做好基础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标准化的组织协调工作。在对各种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梳理现行标准,对已经落后于物流发展需要的标准应予淘汰,并代之以新型标准;对部分不符合实际需要的标准进行修订完善;对尚缺的标准应抓紧制订,以使各种相关的技术标准协调一致,与国际标准接轨。

重视物流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

绿色物流属于新生事物,政府应大力支持和引导绿色物流科研工作,一方面要积极支持绿色物流基础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另一方面要加强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循环,加强应用性物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物流教育体系是保证物流产业形成合理人才结构、提高物流管理水平的决定性因素。首先,政府应鼓励高等院校开设现代物流专业课程,包括与绿色物流相关的环境科学,开展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层次学历教育,为现代绿色物流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其次是加快推进职业资格培训认证工作。由于我国学历教育刚刚起步,人才培养需要一个过程,总量规模有一定的限制,仅靠院校培养的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这就要求必须加速开展物流职业培训和资格认证工作。通过对在职人员的培训与认证,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物流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与管理水平,满足国内市场对各类物流人才的需求。第三,优化物流教育师资力量,提高物流教育质量。一方面要不断充实物流师资队伍,大力引进海外物流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大物流师资培训力度,通过选派优秀教师出国深造,学习国外先进理论与实践经验;通过邀请国内外专家开展学术讲座和短期培训,拓展教师知识面,提高物流专业师资水平。

参考文献:

1.濮小金,司志刚.现代物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夏春玉,李健生.绿色物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