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奥巴马的开学演讲

奥巴马的开学演讲

奥巴马的开学演讲

奥巴马的开学演讲范文第1篇

现年四十七岁的奥巴马,十二年前还只是一名地方律师,而他当选国会参议员也才短短三年。如今,这个资历浅薄的政坛新人却成了美国二百多年历史、四十四任总统中唯一的非白种人总统,其“坐上火箭”般的蹿升速度着实令人惊异。

奥巴马的成功,成就了一个完美的美国梦。那么,奥巴马是如何获得成功的呢?

勤奋坚毅 混血小子

跻身精英阶层

有人说,奥巴马人生经历之曲折,恐怕没有哪个美国总统候选人比得上,用作家本・华莱士的话说,其故事“堪比林肯的小木屋经历”。而也正是这样充满坎坷的人生经历,使奥巴马不同于美国历史上以往任何一位总统。从火奴鲁鲁(檀香山)到雅加达,奥巴马漂泊四海的经历造就了他具有独特魅力的性格,从而使他成为继约翰・肯尼迪之后在美国本土以外最受欢迎的政治人物。

奥巴马是一个黑白混血儿,1961年8月4日出生在美国夏威夷檀香山。可以说,他一来到人间,身上就混合了不同的文化背景――他的父亲是一名来自肯尼亚的黑人留学生,母亲是堪萨斯州一名白人女子,两人在就读夏威夷大学期间相识。在奥巴马两岁多的时候,父母婚姻破裂。六岁时,奥巴马又随母亲和继父――一位印尼石油公司经理,来到印度尼西亚。

奥巴马在印尼雅加达的一所天主教学校度过了四年。虽然常被人称为“小黑鬼”,但年幼的他学习勤奋,为人友善,并展现出组织天赋。他的老师这样描述他:“他总想成为第一,站在最前面。他有天生的领导欲。”从一年级开始,他就负责“排队”,同学们也很自然地听从他的指挥。有时候,朋友们发生争执时也会找奥巴马作仲裁,他会抓住一个朋友的手,再抓住另一个的手,硬拉着他们握手言和。十岁时,奥巴马的家庭再度破碎,母亲与继父离婚,奥巴马被送回夏威夷,与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

奥巴马的妹妹认为,母亲、外祖父以及外祖母对奥巴马的人格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他从母亲那里继承了弥合分歧、保持开阔思维的能力,以及好奇心、同情心和对冒险的热爱;从外祖母那里,他继承了实用主义、冷静的头脑以及在风暴中心处变不惊的能力;从外祖父那里,奥巴马学会了打牌,也学到了外祖父对生活的热情和“一切皆有可能”的生活态度。

直到十八岁时,奥巴马才开始在美国本土生活。他在加利福尼亚州西方学院学习几年后转入位于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继续深造。1985年,大学毕业的奥巴马来到芝加哥,他获得了一份社区干事的工作,年薪仅为一点三万美元。虽然收入甚微,但这段经历打破了他原先巨大的孤独感。与人们分享自己的生活故事使他逐渐意识到自己一直在寻找的目标。奥巴马把这段时间定性为“寻根式”的精神觉醒,他在这里加入了被他称为“精神导师”的黑人牧师赖特所在的教会。

三年后,他考入有“美国精英阶层培养皿”之称的哈佛大学法学院。第二学年时奥巴马被选为院刊《哈佛法律评论》总编辑,这个位置通常被视为法律专业学生毕业后进入美国最高法院当法官秘书、进而步步高升的敲门砖,他也成为一百零四年历史中这份哈佛校刊的首位非洲裔社长。1991年,获得哈佛大学“极优等”法学博士学位的奥巴马,放弃了众多诱人的职位返回芝加哥,成为一名专门受理民权诉讼的小型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并在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教授宪法。在律师事务所任职期间,他遇到了另一名哈佛校友、高材生、黑人女律师米歇尔・罗宾逊,她后来成为他的妻子。

1996年,奥巴马出马竞选伊利诺伊州参议员席位并获得成功。自此,奥巴马正式迈入政坛。尽管其平凡的出身被《芝加哥论坛报》形容为“看似不可能的从‘菜鸟’到宝石的历程”,但奥巴马夫妇身上集合了好几所名校的光环,精英化程度丝毫不输于克林顿夫妇。虽然克林顿因夫人在预选中败于奥巴马而心存芥蒂,但这位美国公认的智商最高的总统之一也由衷承认:奥巴马极具政治天赋。

化害为利 复杂身世

变为政治财富

奥巴马是那种为美国政治游戏规则度身打造的人:直觉敏锐,判断精准,每每到关键时刻都能抓住机会,成功地把困难转化为优势。这种天赋,在奥巴马一生的关键转型中都有体现:从一名自小生长在印尼和夏威夷太平洋岛屿文化背景下的普通混血儿,成功融入美国芝加哥的黑人社会;从一名无神论者变成基督徒;从一个书生气十足的大学老师变成当代美国最出色的政客。就是在对待自己复杂身世的态度上,也可以看出其善于化害为利的变通能力。

奥巴马自己也承认,他在成长过程中曾遭遇种族认同危机。因为肤色与学校里的大多数同学不一样,奥巴马曾一度被“我是谁” 的问题所困扰。为了给自己寻找自信,奥巴马吹嘘说自己的父亲是非洲的王子。据奥巴马在夏威夷畔纳荷中学就读时的一位同学回忆说:“他经常跟我们说他爸爸是一位非洲国家的王子,是一个让他为之自豪的成功领导人。”而当他生父有一天终于从非洲重新访问美国,并应邀来奥巴马的学校演讲的时候,奥巴马就坐在听演讲的同学中间,他把头埋得很深,觉得非常没有面子。奥巴马生父的演讲很成功,老师完全被折服了,对奥巴马说:“你有一位很了不起的父亲。”同学们也并未因奥巴马撒谎而嘲笑他,但这些鼓励并不能解除奥巴马心中的肤色自卑。为驱走“白或黑”的烦恼,奥巴马甚至选择酗酒、吸食大麻……奥巴马坦言自己挥霍了少年时代。

肤色问题甚至在奥巴马进入政坛后仍带来麻烦。他曾在回忆录中写道,成为州参议员使他免于了许多黑人都曾遭受的“跌跌撞撞”,但是他仍然无法避免生活中绵绵不绝的细微伤害。例如他去百货商场购物时,保安人员会密切留意和尾随他;在餐厅门口,一些前来就餐的白人会把他当成黑人门童,把车钥匙扔给他。他说:“我知道那是什么样,人们会告诉我因为我的肤色所以我不能做某些事,我也知道那种强咽愤怒的痛苦。”

不过,奥巴马始终记得母亲对他说过的话:“作为黑人是一种珍贵的遗传,是一种特殊的命运。这份光荣的担子只有在我们足够强壮时才能承担起来。”小时候如影随形的自卑并没有让他长期沉沦,反而在他身上激发出惊人的斗志――要通过奋斗和成功来证明自己也是地球上合格的居民。当年马丁・路德・金曾引用《圣经》的话掀起了黑人民权运动的风暴,其中最有名的一句话就是:“我们黑人也是上帝按他自己的形象创造的。”

在强烈的成就欲望的驱使下,奥巴马开始直面自己的身份,并把它看做一笔财富。他把一个被生父遗弃的悲惨童年演绎成一段感动世人的成长故事, 把一个并不起眼的州议员职位变成进军华盛顿的起点,从博士、教授、州议员、国会议员一路走来,并最终锁定最高奋斗目标――成为美国首位黑人总统。

一鸣惊人 政坛新秀

堪比影视明星

奥巴马第一次出现在全国性的政治舞台上,是参加2004年7月在波斯顿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那次大会选举克里为总统候选人去挑战已当了一届总统的布什,但会上最耀眼的“明星”却是奥巴马。

在那次大会上,四十三岁的州议员奥巴马被指定做“基调演讲”。所谓“基调演讲”,就是人阐述本党的纲领和政策宣言,通常由本党极有前途的政治新星来发表,1988年做“基调演讲”的人就是时任阿肯色州州长的克林顿。奥巴马不负众望,他亲自撰写演讲稿,并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

在那次演说中,奥巴马提出了消除党派分歧和种族分歧、实现“一个美国”的梦想,“这里不存在一个自由主义的美国和一个保守主义的美国,而只有一个美利坚合众国;这里不存在黑人的美国、白人的美国、拉美裔的美国或亚裔的美国,而只有一个美利坚合众国。”他还提到了“希望”。“我说的‘希望’,是奴隶在篝火旁谈论自由的希望;是移民们历尽艰险来到这里的希望;是年轻的海军陆战队员为国深入险地所抱的希望;是矿工的儿子对抗命运的希望,一个有着可笑名字的瘦弱孩子(奥巴马的中间名是“侯赛因”,易让人想到萨达姆・侯赛因)相信美国会有他一席之地的希望。”

正是借助这次激情演讲,奥巴马一炮而红,从走上演说台时的无名小辈变成了走下演说台时的政治明星。发表演讲后的三个月,奥巴马当选国会参议员,成为国会中唯一的一位黑人参议员,也是一百五十年中的第三位黑人参议员。

由于那场演讲的广泛影响,奥巴马的名字在美国政坛迅速蹿红,受欢迎的程度堪比影视明星。他来到华盛顿后,频频登上杂志封面。他早年的自传《从父亲开始的梦想》有声版还赢得了格莱美“最佳朗读专辑”奖。奥巴马趁热打铁,于2006年10月出版了第二本著作《大胆的希望:重温美国梦的想法》,新书一问世即成为畅销书。在帮助议员和州长候选人竞选期间,他顺便在全国推销他的新书,所到之处发表演讲引起白人和黑人的巨大兴趣,选民们竞相聆听他对政治和治国的立场观点。该书出版后不久,《时代》周刊就将他选作封面人物,标题大胆而且醒目―― “为什么奥巴马能成为下届总统?”

创造神话 “希望之星”赢得最后胜利

2007年2月10日,奥巴马在伊利诺伊正式宣布参加2008年总统大选。此时距离“波斯顿演讲”的时间刚好两年半。

起初,没有多少人看好奥巴马的竞选前景,原因很简单,一是他的资历太浅,二是他的对手太强。十二年的从政经历,三年的国会参议员生涯,全国代表大会上的一次精彩演讲,两本政治类畅销书,这就是奥巴马全部的政治履历。再者,他的身世背景过于非主流,非洲裔血统更容易触动美国政治生活中最为敏感的种族话题;而他从党内初选到竞选的对手则是爱德华兹、希拉里和麦凯恩等名声显赫的“大将”。因此,一些人认为奥巴马参选总统只是为了凑热闹,就像其他黑人政客一样最终只能昙花一现。

然而,奥巴马却成了本次美国总统大选最大的赢家,创造了美国选举的“神话”。

分析人士认为,四方面的决定因素让奥巴马最终大胜:

第一,金融危机成为扳倒竞选对手的杀手锏。纵观美国大选历史,除了1988年大选共和党连续第三次赢得总统选举胜利外,美国选民很少投票支持同一个政党连续执政十二年。更重要的是,经历了阿富汗与伊拉克的两场战争,遭遇了无情飓风的蹂躏后,共和党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可谓千疮百孔。麦凯恩的竞选从一开始就压力无限。不过,凭借在国家安全和外交领域的丰富经验和出生入死、为国效力的英雄形象,麦凯恩曾一度在与奥巴马的较量中领先。然而,一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碾碎了他最后的希望。与布什经济政策保持高度一致的麦凯恩,理所当然地被选民们抛弃。

第二,“弱势群体”选民投票时支持奥巴马。美国媒体称此次大选大约有一点三亿选民投票,达到1960年以来最高水平。有评论指出,“奥巴马一代”(十八岁至三十岁的年轻人)是奥巴马获胜的关键因素。女性、非洲裔和拉美裔等选民群体是奥巴马主要“票仓”,初次投票选民成为推举奥巴马登上总统宝座的生力军。

第三,感情牌打得很成功。与麦凯恩的“硬汉”形象相比,奥巴马在竞选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让他大获加分。在投票前,奥巴马的外祖母邓纳姆在长时间与癌症搏斗后,于睡梦中安详辞世。她早前已寄出选票,可说是她给奥巴马留下的最后礼物。奥巴马在上万群众面前潸然泪下,发誓如果成功当选,将为所有“无名英雄”奋战,给美国带来改变。这番表白感动了成千上万的选民。

第四,“和解、变革”的竞选主张和富有煽动性的演讲吸引了大批选民。美国历史上优秀的政治家,如林肯、肯尼迪和马丁・路德・金,都是演讲高手,奥巴马与这些前辈相比毫不逊色。奥巴马的演讲,既激情四射、振奋人心,又言简意赅、主题突出。当今美国正逢艰难时期,人们渴望一种新的领袖,而不再相信老的政客。奥巴马对“希望”和“变化”的阐释激发了人们对新政治理念的渴求。奥巴马身上表现出来的真诚和鼓舞人心的力量,人们以前没有看到过,所以愿意相信他。“奥巴马”这个名字实际上已成为一种载体,承载了美国民众对变化和希望的诉求。

舵手更换 美国“航船”

将会驶向何方

2008年11月,奥巴马成为白宫椭圆形办公室的新主人。

奥巴马的当选在一瞬间激起了世界的热潮,欢呼、担忧、兴奋、失落,各种复杂的情绪在不同地方蔓延。在很多人看来,奥巴马为“美国梦”做了完美的诠释。奥巴马本人也踌躇满志,言语间用肯尼迪、克林顿激励自己。

然而,从总统到伟大总统是条荆棘密布的路。如今,新当选总统奥巴马的面前是“满目疮痍”。政治分析人士指出,奥巴马是美国历史上自富兰克林・罗斯福后,首位当选后便面临经济、政治、外交局势多重考验的美国总统。近代美国历史上,从未有一位新总统需要处理这么多危机。

奥巴马的开学演讲范文第2篇

呼吁包容获最长掌声

在演讲开始的前几天,成千上万的芝加哥人为了获得一张奥巴马的演讲门票而冒着严寒排起长龙,大批奥巴马的在职和前任职员们也为了此次演讲前往芝加哥。当“yes we can” 这句口号再次响起在芝加哥的上空时,孤身上台的奥巴马似乎多了几分感慨。

在“最后”的演讲中,奥巴马提到了自己过去8年来所兑现的承诺,也在多个焦点问题上再次重申了自己的立场。面对“最后一次机会”,奥巴马奋力呼吁包括医改法案、少数民族问题、LGBT群体权益、环境保护等问题。据此前特朗普竞选时的宣言分析,这些奥巴马引以为豪的政治遗产,可能会在特朗普上台后遭遇全面废除。

在这些可能被全面废除的“奥氏政治遗产”中,首当其冲的便是医改法案。2010年3月,奥巴马签署《患者保护与平价医疗法案》,美国约2000万此前没有医保的民众开始享受医疗保险,但该法案同时也给美国的中产阶级带来了经济压力,在竞选过程中一再被诟病。就在奥巴马进行演讲的前一天,特朗普表示他希望尽快奥巴马推动的医改法案,并以最快的速度或者同时就取代方案进行投票。奥巴马显然不愿意看到该法案被废除,“如果任何人能够提出一项医保政策,并切实证明新政策比上一届政府提出的医保改革更加有效,能够尽可能地以较低价格覆盖广大美国人民,我会公开支持这种新的医保政策”。

种族问题仍然是美国社会中一股强大而且具有分裂性的力量,演讲中,奥巴马不止一次呼吁公民拥抱包容性。他直言不该歧视穆斯林美国移民,此言获得了现场最长一段时间的掌声和欢呼。

环境问题方面,奥巴马政府的最大成就之一便是《巴黎协定》。面对特朗普对于就任后将尽快促使美国退出该协定的表态,奥巴马警告说,简单地否认环境问题,不仅仅是背叛了后代,还背叛了建国先驱者寻求创新及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精神,“如果没有这些积极的环境保护举措,那么我们的孩子将连讨论气候变化是否存在的时间都没有,而是忙于处理各种破坏环境带来的恶果:自然灾害、经济破坏及寻求避难的环境难民潮等问题”。

尽管演讲如同过去一样听起来“鼓舞人心”,但是奥巴马还是透露出了自己对其政治遗产能否保留的担心,他自嘲道,“正如你们所见,我现在是个‘跛脚鸭’总统,因为没有人再听从我的指示”。

留下近20万亿美元国债

与8年前竞选时提出的“改变”这一口号相呼应,奥巴马在演讲中细数了这8年来在他任期内美国发生的变化,“如果我8年前告诉你,美国将扭转一场大衰退,创造历史上最长的就业增长期;如果我8年前告诉你,我们开启了与古巴人民的新篇章,消灭了‘9・11’的头目……你可能会说,我们的目标有点太高了”。

8年前,当奥巴马提出“yes we can”这句口号时,美国恰逢金融危机,本身经历代表着美国梦的这位黑人总统被寄予厚望。上任伊始,拯救华尔街就成了奥巴马最重要的工作。

数据显示,标普500的金融板块在奥巴马任职期间上涨214%。同时,道琼斯指数从8000点上涨到了19963点,涨幅达148%;纳斯达克指数也在过去8年上涨了274%。奥巴马成为美国在任期间股市涨幅最大的总统。不仅如此,在奥巴马任职期间,美国GDP从2009年约2.8%的负增长开始逐步恢复,此后6年均保持正增长。2016年第三季度,美国实际GDP初值同比上升2.9%。

根据美国劳动局公布的近10年来的失业率,相比较2008年的经济低迷,如今美国的失业率已经从2009年10月的约10%降到了2016年12月的4.7%。要知道,在他就任初期,美国每个月大约损失80万个就业岗位。

尽管奥巴马在演讲结尾时充满骄傲地表示“yes we did”,但民调显示仍然有44%的民众认为奥巴马虽然很努力,却仍然没有完全兑现其当选时的承诺,尤其在美国经济复苏方面。

此外,奥巴马一直致力于削减年度财政赤字,不过美国财政仍旧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更令人担心的是,奥巴马还给接任的特朗普留下了近20万亿美元的国债。

为了刺激国内经济增长,奥巴马上台后大量发行国债筹集资金。资料显示,从1776年建国到1980年的200多年里,美国累计国债只有近1万亿美元;1981年至2008年的28年里,美国累计国债约10万亿美元;而奥巴马任职的8年,美国国债增加了9万多亿美元。

更令人担心的是,美国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一直居高不下,大大超过国际警戒线,一旦发生债务违约,将会对国际金融安全产生巨大威胁。

不仅如此,特朗普接手的美国同时面临着中产阶级人数减少、贫富差距扩大、社会分裂加重的现状。留下这一“烂摊子”的奥巴马也意识到了同一问题,在演讲中,他不止一次呼吁大家“团结一致、共同进退”。

退休后先筹建自己的博物馆

1月20日,55岁的奥巴马将成为美国历史上卸任时最年轻的总统。在过去的几年中,奥巴马曾多次表达过自己对于退休后生活的多种憧憬,包括继续为美国种族平等和司法改革、气候变化以及枪支管制等政治问题奔走,还有可能“买下一支篮球队”,或者去大学教法律。

不过,奥巴马退休后的第一件事是为自己在芝加哥的博物馆和图书馆筹集建馆资金。此外,乐于写作的他也许还会写一本总统自传。有出版商估计,奥巴马和米歇尔如果分别出书,获利预计会在2000万美元至4000万美元不等。

外界猜测,鉴于奥巴马仍然“年轻”,不排除有可能会被一些企业招聘的可能,此前奥巴马曾表示对硅谷和科技公司充满兴趣。前段时间,全球最大的正版流媒体音乐服务平台Spotify就向奥巴马伸出了橄榄枝,邀请奥巴马担任“歌单总统”的职位。

奥巴马的开学演讲范文第3篇

摘要:“预设”也称“前提、先设”,作为语境、语篇和交际的重要手段,对言语的传递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人称代词和情态动词作为两种非常重要的预设触发语,在英语演讲中的使用非常普遍,起到突显信息、预设立场等作用。本文以语用学为理论基础,以奥巴马演讲为主要研究内容,分析人称代词和情态动词在英语演讲中的预设功能。

关键词:预设;人称代词;情态动词;英语演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061-02

一、预设

“预设”又叫“前提、先设”,指发话者为了保证语句的适宜性而必须满足的前提。此概念最早起源于哲学界,由德国哲学家弗雷格于1982年提出。20世纪60、70年代,预设开始进入语言学界。后来,研究者发现预设与说话者本身、语境都有密切联系,语用预设概念被提出。随着语义预设研究的发展和语用概念的涌现,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认为预设是一种语用现象而非语义现象。

二、预设触发语

随着预设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预设与句子定词语或句子结构相关联;即语句中的某些词语或结构可以标明预设,这样的词语或表层结构形式就是“预设触发语”。国内外学者对预设触发语进行了大量研究。Levinson在前人的基A上总结出了预设触发语的13种类型;何自然把预设触发语分为三大类。以下笔者将从人称代词和情态动词两个词汇层面来分析英语演讲中的预设及其作用。

三、人称代词的预设功能

胡壮麟认为,恰当的人称代词有助于建立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演讲者根据说话人、受话人及第三者的身份,利用人称代词预设自己与他人的立场,使话语起到赞成、否定、鼓励、批评等作用。人称代词主要分为第一人称“I /we”(我/我们)、第二人称“you”(你们)和以第三人称“they”(他们)。其预设的心理空间距离一般为:we

1.第一人称。笔者统计得出,第一人称“we”在英语演讲中的使用频率最高,约占56.3%。“we”预设的演讲者和听话者的心理空间距离最近,容易使听众产生共鸣。如奥巴马在呼吁减少开支、降低赤字的讲话中说:“We know why this challenge is so critical. If we don’t act, a rising tide of borrowing will damage our economy, costing us jobs and risking our future prosperity by sticking our children with the bill.”(我们都知道挑战为何如此严峻。倘若我们不行动,日积月累的债务将会严重破坏我们的经济,损失我们的就业机会,将我们的未来置于风险中,使我们的后代背上债务。)奥巴马使用“we”(我们)预设自己和人民站在同一立场上,共同面对困难,使演讲更容易获得民众支持。

而第一人称单数“I”更强调“个人”,通常用来表达个人观点、提出个人承诺或责任、展示个人贡献。如在美国经济不振、民众失业的情况下,奥巴马说:“As President, that’s my commitment to you: to do everything I can to make sure our economy is growing, creating jobs, and strengthening our middle class. That’s my resolution for the coming year.”“I”预设作为总统,奥巴马必将尽自己所能,带领美国人民走出困境的政治立场的决心,展示了作为一个领导者解决问题的真诚和信心,也显示出自己的高度责任感。

2.第二人称。第二人称在演讲中使人产生距离感。当演讲者强调其统治地位和领导权力时一般使用第二人称。如当奥巴马希望企业者能从《减税法案》中获利时说:“...if you’re a business owner, I’d encourage you to take advantage of this temporary provision. It will save your money today and help you grow your business tomorrow.”(如果你们是企业老板,我鼓励你们利用临时条款。这将会为你们省下今天的钱来壮大未来的生意。)句中“you”指美国企业家,奥巴马用“you”让听众感觉说话者以领导者的身份提出建议和鼓励,使话语更显得有力、更权威。

3.第三人称。第三人称在演讲中通常用来指第三方,特别是对手或敌人。其预设的两者之间的距离是最远的,甚至是对立的。如奥巴马在纪念在“9.11事件”的讲话中说:“They wanted to terrorize us,but, as Americans, we refuse to live in fear... They will keep trying to hit us again...”(他们想恐吓我们,但是作为美国人,我们拒绝生活在恐惧中…他们将试着再次打击我们…)奥巴马用“they”预设自己与恐怖袭击分子处于对立面,表示永远是美国的敌人,将与恐怖主义斗争到底的决心。

四、情态动词的预设功能

韩礼德认为,情态体现说话者对命题的态度和立场。情态动词可分为高度情态动词must/ have to(必须)、中度情态动词will/ shall/need(将/需要)和低度情态动词can/may(可能)。

1.高度情态动词。高度情态动词最能体现演讲者的权力和地位,意味着“命令”、“强制”。只有处于十分危急、迫切、必须的场合下演讲者才会使用高度情态动词。如主席在亚信第四次峰会的发言中说:“对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这,必须采取零容忍的态度。”用“必须”一词表达了他对这的零容忍态度,以及加大对其打击力度的决心。

2.中度情态动词。据笔者统计得出,中度情态动词“will”(将会)在演讲中使用频率最高,“will”表示演讲者对所言之事的意愿和期望。如奥巴马在强调政府为使美国更具竞争力而采取措施时说:“Opening new markets to American products. That’s how we will create jobs today. That’s how we will make America more competitive tomorrow. And that’s how we will win the future.”(向美的产品打开新市场,我们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我们将使美国更具竞争力,我们将赢得未来。)奥巴马通过“will”(将)预设自己在未来能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使美国更具竞争力的意愿和信心。

3.低度情态动词。低度情态动词预示所言之事的“可能性”、“许可性”,以及“不确定”。如奥巴马在指出和共和党合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时说:“We can come together for the good of the country and reach a compromise; we can strengthen our economy and leave for our children a more secure future.”(我们可以为了国家走到一起达成共识,我们可以增强经济,可以为我们的孩子创造更安全的未来。”“can”表明了奥巴马认为两党合作是“有可能”的,但并不确定,表明了奥巴马希望两党合作的意愿和不确定性。

五、结语

在演讲中,演讲者利用人称代词和情态动词预设自己的立场,使语言得体、观点鲜明。作为演讲者,应该不断增强演讲中的预设技巧,使其更有效地服务于语言表达。作为听众,必须要不断提高文化素养,增加交际双方在预设内涵方面的共有知识量,提高对预设的敏感性才能更好理解演讲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吴兴东,李小进.英汉政治演说中的预设触发语对比研究[J].文学教育,2011,(3).

[2]阎丽君.简析语用预设对语篇效果的影响[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

[3]Levinson S C. Pragma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奥巴马的开学演讲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奥巴马访华上海演讲 修辞论辩 修辞理性论辩 信誉论辩 情感论辩

一、修辞论辩的重要性及忽视状态

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乃西方文化之根,而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正是西方修辞学的奠基之作。亚里士多德在其《修辞学》的第一章就指出:“修辞学是论辩术的对应物,因为二者都论证那种在一定程度上是人人都能认识的事理。”意为西方修辞学和论辩术是用来论证一般事理的,并强调“说服的方式是该技巧仅有的真正的组成部分”。亚里士多德定义“修辞学”为:“一种能在任何一个问题上找出可能的说服方式的功能。”[1]因此得出结论:古典西方修辞学实际上是和论辩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

奥巴马是改写美国乃至人类历史的美国新一任总统,学者们从政治学、社会学、语言学、传播学和修辞学等方面对之进行分析研究,大部分修辞学者着重对其演说的修辞策略、修辞风格和修辞手段等方面进行分析,但是,在文献检索中,我未查到有关对奥巴马演说中修辞论辩至关重要作用的认识与分析方面的讨论,这是因为虽然修辞论辩是西方修辞学的核心概念,但是在中国学界中却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现代对理性的过分强调,致使修辞论辩某些成分不被现代大众认识及有效使用,未能发挥其极具说服力的作用。

奥巴马作为首位上任第一年就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于2009年11月16日在上海科技馆发表来华首访演讲。本文拟对奥巴马来华上海演讲中的修辞理性论辩(rhetorical logos argumentation)――归纳论辩、比较论辩、因果论辩、例证论辩、信誉论辩(ethos argumentation)――诉诸本人信誉的论辩、诉诸第三者信誉的论辩及情感论辩(pathos argumentation)――诉诸流行论辩、诉诸怜悯的论辩进行分析,彰显修辞论辩起到的强有力说服作用,以期引起学界同仁对修辞论辩研究的关注。

二、国内外论辩研究概述

在古希腊罗马文化中,修辞学主要研究以可能性和或然性为基础以说服为目的的论辩演说,因而西方修辞学从根本上讲是一种论辩的艺术。但是在后来的发展中,西方修辞学中说服和论辩的因素很遗憾地几乎被遗忘。直至1958年,两位哲学家的两部巨作诞生,使古典修辞学传统得以复兴,出现了“新修辞学”。这两位分别是比利时哲学家佩雷尔曼(Chaim Perelman)[2],代表作为《新修辞学:论论辩》①;另一位是英国哲学家图尔明(Stephen Toulmin)[3],代表作为《论辩的使用》。这两部著作对后来的论辩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今西方学术界,论辩研究已经成为一门“显学”。学者从各种角度提出研究模式,如约翰逊(Ralph Johnson,1980)[4]的非形式逻辑,伍兹(John Woods)和沃尔顿(Douglas Walton,1989)[5]的谬误论,威廉德(Charles Willard,1989)[6]的社会认识论,艾默伦(Frans H.van Eemeren,1992)[7]的语用―辩证法,蒂得尔(Christopher W.Tindale,1999)[8]的修辞论辩,等等。

在国内学术界,汪嘉斐提出:“对于新论辩研究的译介和独立研究,迄今为止却还极其有限,这自然不能不令人之感遗憾。”[9](P1)为数不多的对之进行译介及研究的学者有施旭(1992)[10]、刘亚猛(1995)[11]、胡曙中(1999)[12]、樊明明(2003)[13]、温科学(2006)[14]等。其中,樊明明先生对修辞论辩的机制进行了独立的深入研究。

三、修辞论辩的界定

樊明明将修辞论辩定义为:“在不确定条件下对论题、主张进行合理维护的一种言语实践,旨在说服受众,赢得他们的认同,促使其采取行动。”[15]修辞论辩是一种实践,它是人们的一种日常性的言语活动和社会活动;修辞论辩是对论题进行合理维护的一种实践,它抛弃了形式逻辑中“分析”、“证明”的概念,承认论辩结果的或然性;它将论辩的合理性与一定范围内盛行的标准和道德规范联系起来,认为论辩要充分考虑受众的具体情况,包括他们的价值取向,只要赢得他们的认同,论辩便是可接受的[13]。

修辞论辩应当采用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两种论辩推理手段,应当综合演绎和非演绎的所有推理方法,综合理论推理和实用推理的所有方法。由于我们身处的世界是一个或然性的世界,修辞论辩的目的不仅要证明论题的“真”,而且要说服听众相信论题的合理性,促使其采取行动。综合运用理性论辩(包括逻辑理性论辩和修辞理性论辩)、信誉论辩和情感论辩的诸多手段是修辞论辩的必然选择[15]。因此,修辞论辩由理性论辩(包括逻辑理性论辩和修辞理性论辩)、信誉论辩和情感论辩三部分组成。

四、奥巴马访华上海演讲内容

奥巴马以上海话“侬好”作为开场,博得现场热烈掌声。演讲从六个方面进行:历史纽带、中美合作、美价值观、学习中国、未来实力、中美交流。在谈历史纽带中,奥巴马以乒乓外交解冻中美关系为开篇,回顾了从华盛顿以来中美两国的友好交流历史,感受了二战时期两国同一条战壕里的战友情深;在谈中美合作中,论述了30年来中美贸易高速发展的历程,强调了贸易对于中美关系和两国人民的重要性。他认为中美贸易的发展让很多中国人脱贫,让中国发展起来;中美贸易也创造了美国的就业机会,让美国人民的生活更美好,并以此说明贸易往来互利互惠的重要性。在谈美国价值观中,讲述了不强制将政体传给别国。民主、自由、人权等是美国坚持的核心价值观。美国的价值观形成和得到体现是一步一步完成的。自由和人人平等的原则逐步得到体现,而他作为黑人后裔能当选总统,就是美国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在谈学习中国中,奥巴马表示有很多方面要向中国学习。除了不断增长的经济之外,也很佩服中国在科学和研究方面所投入的力量,中国是世界上使用互联网技术最多的国家,对新领域的投资保持着继续增长,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也有新的投资,希望两国加强这方面的合作。在谈未来实力中,奥巴马强调不寻求遏制中国的崛起,认为世界是互相连接的,各国所做的工作,各国所建立的繁荣,各国所保护的环境,各国所追求的安全,所有这些都是共同的,考虑到这些互联性,所以21世纪的实力不是零和游戏。在谈中美交流中,奥巴马表示合作应该是超越政府间的合作,应该是以人民为基础。最好的使者就是年轻人,并展望了建立21世纪中美密切合作、互惠双赢关系的美好前景。

五、奥巴马修辞论辩的建构

演讲就是一种论辩,“演说人的演说论辩可能正是针对反对者的某一观点进行的”,因此,“修辞论辩是一种交互式论辩”;演说者和听众“存在一种‘隐形’的交互式对话”,虽然演说者无法听到听众的意见,“但演说者要对听众可能产生的疑问、反驳、不同观点进行辩解与论辩”,[13]演说者对听众“隐形”的声音做出相应的回应,才可能说服听众接受他的主张及观点,才可能成就一次精彩的演讲。

奥巴马的上海演讲,一如他那精彩的当选演讲和就职演说,真挚、谦逊、严密、自信、大气,深入浅出、情理交融,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之所以精彩,我认为与奥巴马卓越的修辞论辩的运用密切相关。以下对此篇演讲的修辞论辩三部分一一作实证分析。由于逻辑理性论辩属于平时使用较多的论辩形式,本文不作探讨。着重分析修辞理性论辩、信誉论辩和情感论辩三部分。

1.修辞理性论辩

奥巴马的修辞理性论辩由归纳论辩、比较论辩、因果论辩及例证论辩组成。

(1)归纳论辩

归纳论辩有两种形式:枚举归纳法和综合归纳法。奥巴马采用了枚举归纳法来阐释民主自由的道路上每前进一步都不容易,对核心原则的信念是作为在最黑暗的风暴当中的指南针。如:“这就是为什么林肯能在内战风雨飘摇中挺身而出,并宣称以自由、以人人生而平等为原则的国家能够长久存在;也就是为什么马丁・路德・金博士能挺立在林肯纪念馆的台阶前呼吁我们的国家必须真正的实现我们的信念;也就是为什么来自中国或者肯尼亚的移民能在美国安家;也就是为什么机遇会降临每个为这个信仰奋斗的人;也就是为什么像我这样一个不到50年前在某些地方连投票都遭遇困难的人,现在能够当上那个国家的总统。”②用枚举归纳法把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推进以排比句的形式一一列出,给人强烈的真实感及立体感。

(2)比较论辩

比较论辩以两种形式存在:对比论辩及类比论辩。奥巴马在此篇演讲中采用了对比论辩。对比论辩是把两种相互对立或彼此相关的事物进行对照,说明事理的相同或相异之处,借以说明自己的主张。“很抱歉,我的中文远不如你们的英文,但是我期待和你们的对话。”一句谦和的对比,拉近了演讲者与受众的关系,使听众愿意跟其走下去,听听奥巴马的下文;再如:“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它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相比之下,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度。”这一对比又尽显演讲者的谦虚态度;又如:“1979年美中贸易只有50亿美元,现在已经超过了4000亿美元。”鲜明的数字对比,以示30年美中贸易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极大地增强了说服力。

(3)因果论辩

任何事情有因就有果,但是,只有那种值得重视的值得思考的因果才会被人说出来,以引起受众的重视,因而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在谈到中美关系时,奥巴马表示:“所有这些都是共同的,考虑到这些互联性,所以21世纪的实力不是零和游戏,一个国家成功不应该以另外一个国家的牺牲作为代价。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寻求遏制中国的崛起。”奥巴马用的因果倒叙法,先说结果再说原因,给听众一种“原来如此”的感觉,令人印象深刻,听众潜意识中更容易接受奥巴马的主张。

(4)例证论辩

例证论辩是对一系列事实的一部分进行描写或归纳,以此来增强说服力。当谈到历史纽带时,奥巴马深情举例:“比如美国人永远不会忘记,在二战期间,美国飞行员在中国上空被击落后,中国人民不顾失去一切的危险对他们热情地款待及悉心地照料。”此时的隐形论辩发生的场景可以如此描述:听众听到奥巴马说“两国人民打造深厚的,甚至激动人心的纽带”,不禁要问:为何如是说呢?而奥巴马及时恰当地使用了例证论辩,举出这个例子,打消了听众隐含的疑问,争取到了听众的情感。

2.信誉论辩

奥巴马上海演讲使用了信誉论辩中的诉诸本人信誉的论辩和诉诸第三者信誉的论辩两种形式。

(1)诉诸本人信誉的论辩

亚里士多德说:“演说者要使人信服,须具有三种品质,因为使人信服的品质有三种,这三种都不需要证明的帮助,他们是见识、美德和好意。”[16]演说者缺乏见识就无法提出正确的见解,虽有见识但缺乏美德就不可能把他们的见解说出来;即使是有见识、有美德,但没有好意也不会费心地把知道的说出来,因此,如果演说者同时展示出这三种品质的话,必然能使听众信服。而奥巴马就在这次演说中看似不经意地就展示了这三种品德,无形中增加了听众的信服度。从独立初期的乔治・华盛顿对“中国皇后号”商船的派遣,《上海公报》的问世,经济的复苏,洁净能源的开发,制止核武器扩散,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到最后的《战国策》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③的引用,奥巴马的见识展示无疑,听众不得不佩服他的博学多才及深厚的文学功底。而奥巴马的美德则在这句话中尽显:“我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向往,民主制度的一些核心原则,即人人生而平等;都拥有基本权利;而政府应该反映人们的意志、对人们的愿望做出反应;贸易应该是开放的;信息流通应该是自由的;应该是法律而不是个体来保证这种公平。”演讲中随处散见其好意,如“我不知道他刚才说什么,但是希望他说得很好。”“我期待和你们的对话。”“让我们的人民过上质量更高的生活。”等等,比比皆是,令听众随时感受得到他的诚意。以上三个方面是奥巴马演讲中典型的诉诸本人信誉的论辩的例子,很好地起到了打动听众的效果。

(2)诉诸第三者信誉的论辩

诉诸第三者信誉的论辩由两个部分组成:诉诸专家、权威信誉的论辩;诉诸所谈对象良好的个人品质的论辩。因为专家、权威有着强有力的专业支撑,而所谈对象的品质效应与诉诸本人信誉如出一辙,起到异曲同工之妙。演讲中提到的林肯、马丁・路德・金都是采用诉诸专家、权威信誉方式;而最妙的一句话是:“我们两国人民都热爱篮球,姚明就是个例子。”姚明的良好品质及他的专业精神众人皆知。奥巴马刻意地提及这位中国篮球明星,起到拉近听众与自己之间距离的作用,使中国听众易于接受他的演讲内容。

3.情感论辩

奥巴马的情感论辩从两方面进行:诉诸流行(公共意见)的论辩、诉诸怜悯的论辩。诉诸流行(公共意见)的论辩是以公众的态度为依据,加入情感因素的介入,具有一定的引导性,起到旁敲侧击之用。“在美国,数量最多的留学生来自中国。而在美国的学生中,学中文的人数增加了50%,我们两国有近200个友好城市。”这句话的隐含了这样一层意思:“请大家看看,这么多的留学生来自中国,这么多的美国人在学中文,两国有这么多的友好城市。这是一种流行,这是一种趋势,证明了我们两国的友好关系。”这是一种诉诸流行(公共意见)的论辩。诉诸怜悯的论辩是一种通过打动听众的怜悯心来左右他们的判断,以达到说服的目的。“我们国家的历史也不是没有过困难的时候。”“我们也打过一个很痛苦的内战。”这两句话是出自美国总统之口,丝毫没有高高在上的感觉,反而显得格外真诚,这就是诉诸怜悯的论辩在起作用。如果这两句话出自一位普通民众之口,则不过是寻常之言、普通事实而已。但是,正因为奥巴马是总统,他的地位与这两句话反差较大,因而能引起听众的认同他的真诚。当然,情感论辩只是理性论辩的补充,用得恰到好处才有效果,反之就弄巧成拙了。

六、结语

奥巴马的演讲之所以成功,与其卓越的修辞论辩的运用密切相关,当然他高高的个子,不经意的动作,恰到好处的声音,还有他那极具亲和力的笑容,都是他赢得人心的最好基础。演说富有节奏感,味道十足、语气恰到好处,即使当他面对成千上万人演讲,也能让每个人都觉得奥巴马似乎就是对他一个人在说。之所以有此效果,原因在于奥巴马抓住了修辞论辩的精髓――听众中心论――让每个听众都感觉奥巴马是对自己在劝说。随着演讲的推进,听众心中不断闪出的疑问、反驳等都被及时有效地作出了回应――劝说。要将这种劝说做得准确、做得到位,需要对修辞论辩里的这三部分――修辞理性论辩、信誉论辩和情感论辩了然于胸。理性论辩解决听众逻辑理性的问题――可行;信誉论辩解决听众的心理因素――可信;情感论辩解决听众的情感偏向――可接受。可行是基础,可信与可接受才是影响论辩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注释:

①《新修辞学:论论辩》首版为法语,于1969年译为英文版.

②本文中对奥巴马演讲辞的翻译由笔者在听演讲视频原文后所做,与因特网上的口译版有较大区别.

③此处奥巴马演讲为:“Consider the past,and you shall know the future.”口译版翻译成“温故而知新”,作者觉得值得商榷.本文译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是因为奥巴马后面对这句话有回应:“But the notion that we must be adversaries is not predestined――not when we consider the past.”“That is a lesson that human beings have learned time and again ...”整体意思是:我们需接受历史教训,不能视两国为对手而是伙伴.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修辞学[M].中译本.北京:新知三联书店,1991.21-24.

[2]Perelman,Ch.,Olbrechts-Tyteca,L.The New Rhetoric:A Treatise on argumentation[M].Notre Dame/London: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1969.

[3]Toulmin,S.E.The Uses of Argument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58.

[4]Johnson,Ralph H.,Blair,J.A.The Recent Development of Informal Logic[A].The Generalizability of Critical Thinking[C].Ed.J.A.Blair & R.H.Johnson.Point Reyes,CA:Edgepress,1980:3-28.

[5]Woods,J.,& Walton,D.N.Fallacies:Selected Papers,1972-1982.Dordrecht/Providence:Foris Publications,PDA9,1989.

[6]Willard,Ch.A.A Theory of Argumentation[M].Tuscaloosa: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1989.

[7]Eemeren,F.H.van.& Grootendorst,R.Argumentation,Communication,and Fallacies:A Pragma-dialectical Perspective[M].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2.

[8]Tindale,C.W.Acts of Arguing:A Rhetorical Model Argument[M],Sunny Press,Albany,1999.

[9]汪嘉斐,樊明明.修辞论辩的机制・序.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3.

[10]施旭.论辩话语研究――Frans van Eemeren和Rob Grootendorst 的理论简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3) :45-48.

[11]刘亚猛.The Dilemma of Argumentation and the Possibility of Engagement in Philosophical Debates [A].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gumentation [C].Ed.Frans H.van Eemeren et al.Amsterdam: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Argumentation,1995.

[12]胡曙中.美国新修辞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3]樊明明.修辞论辩的机制[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3.79:109.

[14]温科学.20世纪西方修辞学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奥巴马的开学演讲范文第5篇

在他的眼中,成为总统的奥巴马除了多了几根白发,一切都没变。

对奥巴马支持率下降,维特更愿意多些耐心看以后,毕竟,奥巴马也只真正执政10个月

戴蒙・维特把20张为他带来殊荣的照片编成一个幻灯片文件,还在文件中安插了非常舒缓的背景音乐。

他从妈妈为他买的第一部佳能相机说起,用相机记录世界,而不是用语言表达,是他的习惯。在香港浸会大学的普利策奖工作坊做讲座时,两个小时,他说话的时间不到40分钟。面对各种提问,他的回答也是简单到不能再简单。

当被问及是否因为拍摄对象是奥巴马才能获得普利策奖时,他有点尴尬,但还是不情愿地说“可能吧”。

提问者至少该先看看他的简历:2002年,戴蒙获得美国最重要的新闻摄影奖之一国家新闻摄影师协会(NPPA)的年度地区摄影师奖,2005年,他因为拍摄阿拉斯加西部待受害者专辑成为普利策奖的候选人。

经过2008美国大选之年后,他变成世界瞩目的摄影师,不过是此前工作的积累:曾被35家报纸拒绝,每年至少按下7万次快门。即使是拍摄奥巴马大选的照片,每提供200张照片,最终被《纽约时报》刊登的也不过是一两张。

2008年,只有奥巴马

不管戴蒙拍摄过多少出色的照片,奥巴马是他始终不能绕过的名字。

2008年2月初,《纽约时报》的政治版编辑大卫・斯科特打电话给戴蒙,希望他和另外两个同事开始跟拍美国伊利诺伊州的参议员巴拉克・奥巴马。

在此之前,戴蒙一直在拍摄的另一个候选人约翰・爱德华兹。这个倒霉的资深人因为向妻子坦白有婚外情,被迫在2008年1月30日宣布退出总统竞选。

奥巴马当时只是一个资浅的政治家,虽然竞选口号有点吸引力,但实力似乎完全不敌前总统夫人希拉里。戴蒙接手任务时,并没有想到工作会持续一年。

工作绝对不轻松。戴蒙把其中一天拍摄的几百张照片编成一个类似快进的小电影,时长近一分钟。电影中,奥巴马异常忙碌:从一个机场到另一个机场,一次演讲接着另一次演讲,不断地和支持者握手。戴蒙尽职地记下所有可能是精彩照片的画面,最终被刊登出来的,当然只有一张。

从摄影师的角度看,奥巴马的外形非常适合拍摄。拍摄一个身材保持得很好、面部轮廓清晰、手势很少但动作有型的人时,至少不需要找角度以便把他拍得更美。当然,戴蒙从来就拒绝摆拍。每次随着奥巴马到各地宣传时,奥巴马的竞选团队也没有给他更多照顾,和其他媒体一样,在奥巴马进入场地前10分钟,戴蒙会有机会观察场地。在众多跟拍奥巴马的摄影师中,戴蒙还算是个新手,因此他经常会“不识时务”地提出诸多要求,比如从高处俯拍奥巴马拉票的现场,或者拍摄从卫生间出来满睑疲惫的奥巴马。

每天长达十几个小时的工作持续了将近一年,到2008年11月4日奥巴马成功当选美国总统,工作戛然而止,戴蒙甚至有点不太适应。

别太早给奥巴马定调

一年前的忙碌,很多细节已经模糊了,但戴蒙不会忘记,终于可以放心睡觉的感觉。

戴蒙放松的时候,奥巴马被推到风口浪尖。奥巴马从当选的第一天就注定无法轻松,2008年11月,美国正在经历着多年不遇的经济危机。“是的,我们能”曾让奥巴马赢得想要改变的美国人的心,一年后,美国人等不及了,因为他们没看到想要的改变。

2009年1月就职后,美国人对奥巴马的支持率高达70%;半年后,他的支持率甚至低于前总统布什在同时期的水平。在美国人看来,受命于危难的奥巴马并没有力挽狂澜的能力。

支持率的下降,源于奥巴马在内政外交上并没有做出让美国人满意的事情。奥巴马就职100天时,《外交政策》的23位博主、学者和专家给奥巴马在外交上的打分均为B+;到2009年11月,这些人再次打分,18个人给了他B-。奥巴马当政后虽然竭力在改善与世界各国的关系,但收效甚微,美国人甚至把阿富汗大选的舞弊丑闻也归结为奥巴马执政无力,更别说美国这一年来在反恐或从伊拉克撤兵上做得并不出色。

当然,对奥巴马态度的转变也和美国人的关注点转变有关。―年前,美国人更关注经济发展,―年后,对经济的关注下降了20%,反倒是对医保改革的关注上升了12%。而医保,恰恰是目前最让奥巴马头疼的问题之一。

从奥巴马就任以来,医保就是他关注的重中之重。按照奥巴马的设想,美国政府将在未来10年投入9000亿美元,为3000万没有医保的美国人解除后顾之忧。9月9日,为了推进医保改革,奥巴马在国会做了长达47分钟的演讲。演讲之前,奥巴马几易其稿。

“一个富有的国度中仍有成百上千的民众在受苦。我明白这项医保案的辩论是多么艰难,我也知道许多国人都在深深怀疑政府是否在为民执政。我认为政治上安全可靠的举措都将只是权宜之计。”奥巴马的演讲煽情依旧,只是听众不再一味相信。自由辩论时,当被质疑是否会将非法移民也纳入医改中时,奥巴马否认了,突然南加利福尼亚的代表乔・威尔森站起来大喊:“你骗人!”

虽然一天后威尔森为自己的无礼向白宫道歉,但他的爆发确实代表了不少美国人的心声。奥巴马演讲三天后,华盛顿万人游行,抗议医改计划。11月7日,医改法案在众议院以微弱优势通过,而奥巴马最初提出的9000亿扩大到1.2万亿。

11月15日到18日,奥巴马访问中国,探求以美国为主导、地区联盟政府为核心,多种伙伴关系为框架的东亚地区合作。不管中国会不会因为奥巴马访华就让人民币升值或增持美国国债,如果能让美国人对他多些期待,此行目的就达到了。

戴蒙对奥巴马的态度倒是没有太大改变。作为一个新闻人,不适合谈论个人对奥巴马的看法,在香港接受《新世纪周刊》专访时,他还是建议美国人不要太心急,毕竟奥巴马执政不过10个多月,未来还有三年时间,不妨多看看,或者,奥巴马真的“可以”。

《新世纪周刊》VS戴蒙・维特

在跟拍奥巴马的9个月中,你拍摄了9000多张奥巴马竞选的照片。这么多张照片,你最满意哪些?

很多照片我都很喜欢,虽然大部分照片没有被刊登出来。如果非要选择最喜欢的,我觉得奥巴马准备去演讲时的那张不错。当时我进入场地前,突然发现幕布后面的光线非常好,于是和奥巴马的工作人员说,我需要远远地驾着照相机,等奥巴马出来。另外一张比较喜欢的是奥巴马在雨中演讲,他的脸部轮廓非常好,尤其是侧面。

当时是怎么想起要拍摄奥巴马的?仅仅是因为报社分配的任务,还是你个人也对奥巴马感兴趣?

这纯粹是奉命而为,当我最开始接受任务的时候,对奥巴马并不是很了解。事实上,即使是现在,我对他也不是很了解。作为新闻从业者,我们不能对任何政治家持有偏向性的好感。

从你以前接受的电视媒体采访得知,你的一些亲戚是奥巴马的支持者。现在有民意调查显示奥巴马的支持率已经在下降,你的那些亲戚们,还在支持奥巴吗?

没错,我们家族的一半成员是的忠实支持者。事实上我妈妈就支持奥巴马,她一直支持。现在我的亲戚们是否还支持奥巴马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我妈妈还在继续支持奥巴马。

你问过你妈妈为何支持奥巴马吗?是因为他的主张,还是因为他的个人魅力?一些美国媒体报道,很多美国女性支持奥巴马,完全是因为他的外表。

有这样的事情吗?我不知道。至少我身边的亲戚和朋友从来没有因为奥巴马长得帅而支持他,主要还是因为他的政治主张。至于我妈妈,她就是因为支持才支持奥巴马,最初她是希拉里的支持者。

你拍摄奥巴马将近一年,有没有和他工作之外的接触?一起工作了那么长时间,奥巴马认识你吗?

其实新闻摄影记者不太可能和被拍摄者有太多私下接触。大选拍摄结束后,我还去过几次白宫拍摄奥巴马的家庭,就在今年10月底还去过一次。但只是非常公对公的交往,甚至都很少交谈。奥巴马倒是认识我,但他不记得我的名字。有时候他会和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可以让那个《纽约时报》的小伙子靠得再近一些。”

很多人认为奥巴马和前美国总统肯尼迪有点相似,你觉得呢?

没错,我也有这种感觉,尤其是他在很多人面前演讲时。奥巴马在演讲时手势很少,但似乎很有说服力。每次在现场,都会看到很多支持者和他一起狂热地喊口号。

相关期刊更多

草原文物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世界文学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社会科学院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