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批评学论文

建筑批评学论文

建筑批评学论文

建筑批评学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阐述了建筑批砰既是“外部的卫是“内揶的既是文化赴封卫是学术批评,这是出建筑活动自身的文化恃性所决定的文章舟析了两种批评的功能、依据和它|】互扑、互动、互台的关最.星示了建筑批的宵机性和整体性。

1两种批评

近年的建筑理论与批评、呈现了两种着似抵悟的趋向;一方面.是建筑的“外部”批评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建筑研究越来越倾向于突破其一自身”的网限.去获取更大范围的话语权力和干预社会与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一些理论和批评又表现出一由外向内‘转移的取向、仿佛是要抵消过热的‘外部”批评所带来的偏颇和“盲视“。由此、建筑理论与批评不仅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视野和路向.而且导致了所谓文化批判与学术批评之争。事实上,这种争论并不仅仅出现在建筑界.在当代文学理论以至整个艺术理论中也早已出现了同样或类似的问硒,尽管就目前的建筑领域而言,“‘外部“批评的呼声正高.这种争论尚未充分展开。但两者之间存在若明显的张力关系,确是不容置疑.对之进行探讨‘不无理论的价值和意义。

其实‘两种倾向的批评并非象人们通常理解的那样隔绝和对立,相反。它们更多地是在不同层面上构成着某种互补的关系。所谓“外部”批评.就其棋式来说、主要是指对建筑作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考寮,承认并强调建筑与社会、历史、文化的必然联系、从而最终把握和深人建筑活动与人的生活和生存状态的根本联系。而所谓“由外向内,转移.则是主张由这种着重考寮建筑外部联系t他律性)的批评向探人研究建筑的内部规律叉自律性》转移,显然、前者的目标在于使建筑批评日益成为一种“文化批判’.而后者则试图使批评成为更纯摔意义上的学术批评;前者更多的是一种宏观的和思想观念的批评、后者则更偏于方法、方法论和技术层面问题的探究(当然、这里同样也有思想观念的问题》。如果我们把建筑的批评作为一种整体有机的文化活动方式,而不是单纯思想观念成技术性的运作,那么应该说,这两种批评都是不可缺少并且不可替代的。因而.站在确立批评的视野与理路的角度.我们强调或倚重哪一种批评.就不应是一般念义上非此即彼的取舍,而是注重我们现实的批评实践和理论中真正缺少的东西。

2建筑文化批判的目标与意义

众所周知,文化批判是随着现代文化哲学的兴起而兴起的。恩斯特·卡西尔指出,”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文化可以被称之为人不断自我解放的历程”川。因此.人类文化应该从根本上具有对现实的批判性和否定性.应该体现否定现实、超越现实的价值理想,提供种种与现实根本不同的抉择。换句话说。文化的发展总是同人的发展紧密相联的、正是由于有人的自我完善、自我解放作为原动力.人类文化才总是在自我批判中向前发展,网时又在这种发展中发挥其功能的。这是文化批封的实质与意义所在,也是文化批封的基础和很据所在。从这个意义上看.文化批判首先是文化主体的批判.是对人类自身的批翔。

作为与人的日常生活最直接相关的一种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建筑本当是人们最熟悉、最了解的事物,而事实上人们对它的误解却似乎比对其他任何事物都更普谊、更严重、这是值得探思的。从某种惫义上说.也许正是由于建筑同人类的这种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使一灿人很少意识到它对于我们的真实涌义.就如同我们的生命离不开空气.但却很少意识到它对于生命的重要性一样。因此.尽管人们对建筑误解的程度及其表现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却似乎是共同的.那就是都没有将建筑同人的生命活动和存在惫义联系起来.而只是把它当作某种外在于人、外在于人的生命的“对象物,来看待。这样.建筑便失却了与生活的内在关联.失却了它粗以存在的文化土旗。建筑的设什和建造仅仅成了一种与人的生活无关的工业产品的生产和制造.或所谓“艺术的”创造~一这两种表面上极不相同的思想倾向.在无视建筑的人文品格.将建筑与人的生存意义相剥离的傲法上却是共通的。因而,这种建筑无法清足人们生活的真实需求.难以获得人们的认同、喜爱和共呜,就不足为奇了。

作为人类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和方面,建筑决不是一种单纯孤立的物质生产活动.特定社会文化的各种思想、观念、理想和矛盾都必然要深刻地反映到它的建筑活动中并获得充分的体现。建筑之于人的生活和存在而言.其意义恐怕远未为今天的大多数人所充分认识.而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缘于我们对生命意义的体认之不足。因此我以为,要充分认识和理解建筑就只有首先充分认识自我.充分理解生童,充分恤得生活的涵义—就必须还建筑话动以强烈的主体惫识和人文精神。而这,正是建筑文化批月的任务和目的所在。

就世界范围而言、so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及俏息传播手段的迅速发展和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一方面.建筑获得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多的发展和创新的可能性.但人们却未能很好地利用和把握这一机缘。另一方面.却是当代建筑越来越表现出对手段和物质的过份强调,为了建筑自身个性的表现和自我完善.常常自成一体而不顾及所处的环境,甚至忽视和牺牲建筑预期的功招要求.这就使其违背和远离了现代建筑运动的初衷,模糊以至顺例了建筑的手段和目的。因此.自74年代以来.首先在欧美.继而在全世界越来越多的地方涌现了试图冲破这种思维模式的尝试.在城市规划和建筑创作中表现了前所未有的改革热情。表面上.这种变革主要表现为人们对建筑形式的革新要求、反映的是物质经济状况以及审美趣味的变化‘而事实上。如果把这种现象放在当代文化的大背景中,以文化批判的立场和眼光来看待‘则不难发现,在建筑形式和审美趣味变化的背后,是建筑观念的更新‘是对建筑更深人的理解和追求.一~人们试图从更加广泛的角度和更深的层次重新认识和把握建筑存在的本质、找回失却的建筑的意义与价值。于是,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语言学等成了建筑理论、建筑批评乃至整个文化思想领城共同关注的课题。这种关注,归根到底是对人类自身存在状况的关切。广义地说.它是人类在寻求自身存在与发展中的一种战略性思考—一种文化哲学

对文化的哲学思考和研究,在文化与哲学相结合所产生的活力与影响中造就了一种新的文化氛围。在此氛围中、建筑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比如、的年代后期在欧洲出现并盛行的结构主义就是一种典型的文化哲学它在语言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文化批评及文学理论中的成就对当时正面临困境的建筑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严格地说、结构主义不是一个统一的哲学撮别、而是由结构主义方法联系起来的一种广泛的哲学思潮。结构主义哲学家虽然对一结构、.的解释有所不同。但他们都是从结构与成分的区分去了解现象。比如。结构主义思想的先驱者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种先验的结构与人们日常讲的言语不同.这就是结构与经验现象的不同。这一语言结构理论成为结构主义的原始摸式。事实上,结构主义的核心正是以语言学的原则作为基本模式。试图发现存在于现实中的规律.即到具体现象关系心表层结构)背后去寻搜事物的本质结构(深层结构〕。so年代以后,法国社会学家列维一斯特劳斯用结构主义的方法研究社会学,特别是用于原始部落社会中社会现象与社会意识的分析,并因而使结构主义成为风行一时的哲学。

列维一斯特劳斯在(神话与意力一书中指出,人们以为结构主义是全新的哲学或革命的哲学.是一种误解冬实际上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以至于现在都贯穿着这种思想倾向。他认为,科学研究方法不是还原主义的便是结构主义的,当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可以还原到其他层次的比较简单的现象.那么就可以采用还原主义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解释一部分现象、但不能解释全部现象。如果遇到太复杂的现象不能还原到较低的层次.那么就只能去寻找它们之间的关系,即尝试去了解它们是由哪一类原始的系统所构成的。这就是结构主义的方法。结构主义认为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由许多成分组成的这些成分之间的关系就是结构。结构又分为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深层结构是现象的内部联系。只有通过模式才可以认识,而表层结构则是现象的外部联系。通过人们的感觉就可以把握。因此,结构主义注重和强调的是深层结构。殉维一斯特劳斯说,从孩提时代起。他就为了从馄乱的现象背后找出一种秩序而苦冲2}.面结构主义的中心课题就是从馄乱的现象背后找出秩序和关系来。在他看来,结构便是一种模式,棋式的构成使一切被观察的事实成为直接可理解的。而结构研究的目的,就在于借助模式去研究社会关系。就是说,建立一种显示结构特点的模式作为认识客观结构的手段。显然,就出发点而言。结构主义并不把事物的本质视为先验、永恒蹬,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结构。即一种关系的组合一套完整的关系系统,在这系统中各种要素都能变化,不过.构成事物的各要素本身没有独立的意义。只能从关系中发现其意义,因此,它们的变化不是随意的。而是在保证对整体依棘的前提下进行‘各要素既自由又受到整体关系的约束。这样,结构就应当是一种开放和连续的建构过程的结果,是有历史、有功能并不断延续的,因而它使我们与过去和未来建立起内在的联系。结构主义的目标正是通过事物结构的运作从无意义的构成要素中,寻找到事物有意义的本质关系。

这种思想给正试图恢复自己目标的建筑研究和批评以深刻的启示。针对当代建筑活动中因把人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因素排除于它的时空框架以外而导致的意义的丧失和与社会生活日益严重的剥离,人们热切地期望和要求恢复建筑的本来意义‘重建与现实生活和人类文化的内在关联1为了抓住建筑的本质结构。找回被现代文明压抑了的那些基本的和本能的需要.不少建筑师、理论家和批评家、把具光投向了史前原始建筑和那些自然生长的‘.家人建筑“、自然聚落以及乡土建筑等.就象要建造历史上第一座房屋那样,不带偏见和预设地去考虑建筑的最基本问题.并由此体认建筑存在的意义。日本的原广司,美国的林奇、拉波波特、亚历山大.埃及的法赛和娜威的舒尔茨以及印度的柯里1等,都曾为此进行过探索并取得了十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一系列新的建筑思想。这些思想虽然并不一致.但都反对仅仅用传统的几何学的或符号的概念去描述建筑和建筑思想,而是强调把建筑当作具有意义和文化特征的结构体系来理解心因为,尽管房屋的设计和建造是科学、理性的工作.然而它的使用却杂揉着多重情意,它不但是人们日常生活所在的实体空间,而且是人类心灵中十分重要的精神场所和意象。建筑只有当其能够存放我们的回忆,蕴藏我们的梦想,方能改善和强化—而不是破坏—我们的生活。所以、建筑活动的真正目标就不是对建筑的某些自律性原则的探究和寻觅,而是要把某个地方转变成真正满足人的生活需要的场所—能使人领悟到其自身存在的具有一定意义和特征的环境。

在这种认识下、我们不仅很难再把对建筑的研究和批评简单地区分为”外部的二和一内部的”,而且也无法将两者分别称作.,文化”批判和.’学术i.批评。因为很显然,文化的批判对于建筑活动并不完全是‘.外部“的.相反,它恰恰更多地针对着建筑活动的深层结构,是真正意义上一内在”的联系和批评,因而,‘’学术“批评也就不可能排除这种联系而仅仅囿于“内部一规律的探索。比如.在大量的建筑行为中,人们往往把诸如生理需要、地形气候、房屋生产、经济技术,特别是建筑形式、环境要素等作为考虑的对象,分别进行分析和研究.这些因家也的确是包括在场所概念里因为人类生活环境的质量以及影响这种质t的人们关于环境的意象.的确受着这些因素的影.自和牵早,我们也可以把它们视作建筑的“内部i.规律或条件。但是问题在于,这些因索并不能单独和最终解释人类聚居的现象和间题,而真正具有决定意义的,却是特定社会、历史、文化中人们生活的方式、理想、信念与环境的契合.它不仅关涉物之理,同时也关涉人文、人伦、人情,关涉人们的建筑价值观和人生观,正是这种价值观和人生观构成了建筑活动的真正基础.因而成为建筑活动的深层结构。可以这样说,理想环境的创造是通过特定的空间组织和物质形式的操作而实现的.但这种组织和操作又并非完全独立和自律、它依附于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理想,依附于人们生活的不同方面及其现实的变化方式、由此才产生了建筑环境的整体质量和特征。正是这种质量和特征构成了建筑的本质(如果我们承认它具有本质的话)。因此.对于作为整体的建筑批评.文化批判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典荃的作用,它给建筑批评以大方向、大观念和大思路的宏观把握。目的在于使批评面对更加真实的问题,从而更加趋近其本来的目标。

3‘.外韶,与“内部”的互动和互补

“外部“批评在当前日益受到重视,并非诵然。毋宁说,它是人们对自身生存状态深人思索的结果。因此。这种倾向不光在建筑中,在文学艺术批评中也有深刻的反映。在拉尔夫,科恩主编的(文学理论的未刹一书中.1}希利斯就曾指出,自70年代以来。欧笑文学研究的兴趣中心已发生大规模的转移:“从对文学作修辞学式的’内部’研究,转为研究文学的‘外部’联系,确定它在心理学、历史或社会学背景中的位t。换言之,文学研究的兴趣已由解读(即集中注意研究语言本身及其性质和能力)转移到各种形式的阐释学解释上(即注意语言同上帝、自然、社会、历史等被看作是语言之外的事物的关系)‘’。“而今我们可以问心无愧地论述权力、历史、愈识形态、文学研究的‘惯例,、阶级斗争、妇女受压迫的问题,男人女人在社会上的真实生活情况及其在文学中的‘反映,。我们还可以重新闷关于文学在人生中和社会里的用途这类实用主义间肠。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回到,当文学研究不再严甫地思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的文学的特性时,所一贯倾向于成为的东西上去。‑}=i这似乎很容易使人联想起现象学“回到事情本身”的口号。显然.在这里“外部,.批评并不意味着故弃或拒斥“内娜”批评,而是把视野投向更加广泛的间题和领域、以探究对象与其本来就存在的复杂关系。建筑文化批判的功能和目的也在于此c

但是。文化批判并不能代替对建筑一切问题的研究和批评,特别是不能代替许多具体的技术层面和语言层面的间题的分析与批评,它恰恰需要后者有力的支持和补充。比如.我们很容易发展,建筑中的结构主义思想在实际的运用中就遇到了困难和矛盾。一方面,结构主义强调了建筑与人的联系:另一方面,为“发现人的始终不变的本质一(凡,艾克}。以寻求建筑的永恒之道。它又赋予结构概念以实体的性质,又把它看作是超时代、超社会、凌驾于人类文化之上的原始范畴,看作是一劳永逸的确定了的和谐而没有矛盾、没有内部动力的东西。结果就把社会生活和人的行为模式看成是一个不受外部条件制约的内部发展过程;研究人类发展。以至建筑发展过程,就变成浏览某种固定的原始结构的历史,这就在实际上剥夺了用释历史发展过程的可能性。毫无疑间.这是有违其初衷的。事实上。事物的内在结构也是受时代与社会的影响而发展的.它们因外部条件的变化而以新的方式组合。所以,仅仅从史前建筑或”素人建筑’中搜寻建筑的”原型“是不够的.它只能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面重要的是由此探究人与社会本欧结构植变、发展的逻辑关系,从而切实理解此时此地人们的生活需求与理想。而建筑的创作,理论和批评,剧应致力于探索建筑内在结构重组的可能性及其途径和方法。使之回应这种藉求和理想,从而创造出满足当代人生活意象的空间和场所。使之成为一个新的生命世界,

因此。更具启示惫义的,是结构主义一为克服功能理性主义的侣死和异化—以建筑的可解释性椒念伪基础所提出的“多价空间’的思想。i9b3年.荷兰建筑师赫兹伯格表明了这种观点,’,我们所迫求的.是用某种个人得以解释集体模式的原型来代替集体对个人生活模式的解释·一因为我们不可能〔自古以来都是这样)造成一种能恰好适应每个个人的个别环境。我们就必须为个人的解释创造一种可能性.其方法是使我们创造的事物真正成为可以被解开的’[)]。赫兹伯格所意欲创造的这种,’可以被解释的’‘事物.就是一种“多价空间”。比如。他认为功能主义者把住宅单元严格划分为起居、价室、厨房、盟洗及卧室等功能组织是一种粗释的作法;他提倡恢复前工业时代房屋相互联系的那种模式。以便在空间与人类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更为松弛、自由的联系。满足不同使用者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不难看出.这种建筑思想中休现了更多的对人的关怀与薄重。这里。显示了两种批评所具有的互动和互补的关系。

应当指出的是。说明两种批评之间存在着互动、互补。甚至互含的关系,并不愈味着我们对它们的讨论和分析失去了愈义,相反‘它恰恰使我们对两种批评都更加深了认识和理解,尽管在一般惫义上说,两种批评都具有各自存在的理由。都不可或缺。但在中国当前的建筑批评中。它们更有着各自特殊的意义。在我们以往的批评模式中.“外部,l批评(主要是社会历史批评模式)占有重要位t。它是以苏联模式的文学艺术批评为中介而引进的,其中自有其科学的光芒(由鲁迅的逸择便可得知》。但是。在较长一段时期中。这一批评方法也受到“左“的政治的影响。出现了普遭而明显的简单化、腐俗化倾向。同时。由于客观上长期的封闭状态.使得这种批评与其他正在迅速发展的批评方法几近隔绝,从而丧失了理论的活力,使我们对建筑的研究和批评、在哲学、美学、语言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层面上。显得十分苍白和无力。因而,在思想解放大潮的推动下,提出所谓“由外向内’的口号,是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积极涵义的。如果正确的理解和推行。财它应当具有“回到事情本身’的惫义.不仅有可能使我们的建筑研究和批评排除太多的来自非学术因素和非学理方式的侵扰,而且也将拓展和探化我们对建筑“自身一规律和伺题的探索、从而根本上改变以往批评长期只在内容与形式、主题思想与艺术手法等浅表层面徘徊的局面二

建筑批评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房屋建筑学课程;情景式教学; CDIO

中图分类号:TU8;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4-0114-04

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以大规模物质形态建设为特征,土木工程作为一种发展工具被广泛运用。紧迫的建设任务迫使土木工程教育不得不寻求学以致用的捷径,基础课程多以工程物质形态的具体设计为对象,偏重知识和方法的直接给予式传授,但容易忽略通过利用环境提高学生自身思维和能力。这样有将学生培养成“工具的人”的倾向,而背离了高等教育“全人”教育的方向[1]。作为土木工程系主要专业基础课之一的房屋建筑学课程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从2006年开始,汕头大学工学院提倡以产品的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行(operate)的生命周期为学习主线的CDIO教学改革,旨在与国际工程教育接轨[2]。房屋建筑学课程做出相应的改革,将过去的理论讲授+课程设计模式改造为以团队设计全过程带动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新模式[3]。团队设计项目选择“住宅”这一基本概念而且创意空间最大的建筑类型作为设计对象,确定5个明确的设计主题,供学生自由选择。每3~4 个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合作完成建筑方案设计以及指定建筑部位和自选建筑构件的构造设计。为了与实际开发建设住宅的逻辑一致,和以往的课程设计只由教师 评分不一样,在本次改革中加入了对设计的展示、评估、改进环节。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仅凭借书本知识且局限于对设计的理解,要完成新增的评估、改进环节有较大困难。比照实际工程,对设计方案的评估一定是发生于特定社会环境、针对具体设计内容并有特定群体参与的情境之中;而改进意见的提出更需要以批判性思维为基础。因此,只有伴随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学生才能完成好方案的评估和改进环节。考虑到批判性思维只有在学生的思考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灌输式教学难以奏效,采用情景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学校土木工程系在房屋建筑学课程中以情景创设的教学方式开展课堂的模拟方案评审讨论会,借助角色扮演的形式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有助于设计环节的全面完成。

一、教学实践情况

(一)教学设计

1. 对批判性思维的解析

批判性思维作为一个技能概念可追溯到杜威的“反省性思维”——能动、持续和细致地思考任何信念或被假定的知识形式,洞悉支持它的理由及其指向的结论。20世纪40年代,批判性思维被用于标示美国教育改革的一个主题;70年代,批判性思维成为美国教育改革运动的焦点;80年代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如今在国外,很多学校都设有批判性思维这门课程,相关的理论成果也很多。

批判性思维是英语Critical Thinking的直译。Critical源于希腊文kriticos(提问、理解某物的意义和有能力分析,即“辨明或判断的能力”)和kriterion(标准)。Critical Thinking在英语中指能抓住要领,善于质疑辨析,基于严格推断,富于机智灵气,清晰敏捷的日常思维。从语源上说,该词暗示发展“基于标准的有辨识能力的判断”。将critical应用于思维,意味着利用恰当的评估标准确定某物的真实价值,形成有充分根据的判断。批判性思维可以使人们意识到价值、行为和社会结构的多样性。

2. 情景的构建

对房屋建筑学课程而言,团队设计中对设计方案的评估非常需要批判性思维,即利用恰当的评估标准确定建筑设计的真实价值,以明确形成有充分根据的判断。只有在设计中引入批判性思维,才有

可能改进设计,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得到锻炼。因此,结合设计过程和批判性思维的特点,笔者选择“模拟方案评审讨论会” 这一特定情景下的活动作为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载体。

建筑批评学论文范文第3篇

建筑世界话语权的任务就是由建筑语言构成的词组、句组组成话语如何显现建筑客体存在意义、事件、文本审美观的理论价值与时代价值,是建筑语言的概括与反映,也是建筑语境美好硕果的塑造与主导者,更是宏观建筑语义学的重要研究课题。说得通俗点就是对建筑世界理论权威、舆论主流、建筑评价的高水平规范发言权,其深层内涵大致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独领时代阶段潮流理论、学派、流派、风格的创造发送者(又称输出者);公认的建筑巅峰之作,是经典的佼佼标榜者与标新立异之推崇者。二者具有知识产权的独创性的特点,毫无二致的代替,独立鹤群。

作为发展崛起的大国,其建筑市场发展迅速、规模巨大,大有万里建筑疆土争风流之势。自改革开放以来,仅1979年至1995年15年间住宅建筑面积就达127亿m2,其总面积相当于22个新加坡或近似一个科威特的国土总面积,再续加到目前的建筑面积,就会更令人吃惊可观。另外,再加又有众多相匹配的建筑院校、设计研究机构和规模宏大的建筑、工程专业人员的参与,按理说应是时势造英雄,英雄造精品的大好机遇时光,也理应相应地具有某种完整的建筑世界话语权的称颂,推崇文本内涵而闻名(名家、名建筑作品、名理论课题)诞生并钦誉世界。但事实上却令人失望,似乎我国目前仍然是建筑世界话语权的少语、失语者,占有一席之地的位置尚没有确立,实在令国人失望和百思不解。对此并非空穴来风,单从国际建协(UIA)的几届大会这个世界建筑论坛最高平台,就是对中国的建筑世界话语权做了很准确的折射和映象。

通过1999年北京国际建协(UIA)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交流也可以看出:“当代中国既没世界认同的优秀建筑作品,也没有出现有世界影响的知名建筑师”。会上有的建筑师还批评“中国正走向一个误区……盲目地追求现代、追求形式……”没有“把精神融入建筑中”。并批评“北京的大多数建筑物都是抄袭西方盒子或建筑的结果,太缺乏自己的东西”②“其要害是走最省力的搬运西方司空见惯的美丽外壳的捷径,没有植根本土将民族的文化与西方文化融为一体,产生出有民族之魂的作品……。”③从一个侧面映像出我国缺损了的建筑世界话语语境基础的支持。

事隔六年于2005年在伊斯坦布尔召开的国际建协(UIA)第22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我国的建筑世界话语权仍然没有改善。大会邀请了领引当代世界潮流的著名建筑师28人做主题发言,并将2005年国际建协(UIA)最高奖――UIA金奖授予日本建筑师安滕忠雄。这样截止今年再加过去21年共有8位建筑师获得UIA金奖的殊荣。以上均未见到我们这可称得起当代东方万里建筑疆域上的儿女们。

现代建筑世界话语权的主流基本都属于西方世界。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极少主义、有机建筑等等都是出自欧美各国,也是和社会科学领域一样,英、法、美、意是社会科学大理论的主要输出国,社会经典学说主要也是按照这五个强权民族国家的历史经验为基础而形成理念、学派、流派、风格的理论思想体系。不难看出,表面上具有普世性的现代社会科学理论,实质上带有先发现代化民族国家的强权性质。也很自然容易形成欧美中心主义的话语霸权倾向。④建筑学术领域的建筑世界话语也是以欧美中心为主导地位,他们同样也会自然形成建筑“话语霸权”倾向。我们的任务不是疏远欧美等先进发展国家的建筑话语主导地位,而是积极吸取、学习其先进科学文化内涵,补充自我的不足,力争积极对话交流,变他者为自我。并认真地进行异国建筑世界话语理论的解读、悟读(甚至是误读),结合我国具体建筑实践建立自己的建筑世界话语体系方式。

如何建立自己的世界建筑话语权地位问题,已摆在我国建筑理论学术界面前,应通过自己的长期奋斗,以开放的视角总结出符合国情又有利国际接轨的理论,甚至是科学假说和中国的建筑之'道';应“走出最省力地搬运西方司空见惯美丽外壳的捷径”模式,创造出具有新的民族时代精神的鼎峰之品;应积极地开辟、搭建建筑评论通道与评台,活跃繁荣建筑评论,提倡不同层次参与的广泛性、常态化,做到不同形势理论类型紧密结合。④做到不唯名、不唯书、不唯洋、不唯众,对建筑作品进行品头评足的评价、批评,推出佳作、精品、经典鼎峰之品。贬弱欺世骗众、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败笔媚俗之作。同时也应将‘民主政治’原则引入建筑评论学术领域,允许学派、流派、风格的不同审美价值取向各领千秋,也允许对某些建筑工程项目、作品的不同看法、评价,像对北京国家大剧院及中央电视台新楼的争论。对于前者有的认为是严重地破坏了长安大街建筑风格、景观的和谐,有的则认为这是难得的新突破,为北京增添了光彩;对于中央电视台新楼建筑方案有的认为这是新北京建筑国际接轨的前卫标志,反之有的认为其方案如工厂丢弃的加工件图像显得粗、重、笨、拙,看不到有民族文化的标记之处,其复杂结构难题势必靠超预算资金支撑,在经济上也得不偿失。综合分析比较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建筑世界话语仍处在被动的话语阶段,与建筑业发展规模宏大的世界地位极不相称,其建筑世界话语地位也仍处于复读、解读、模仿、迁移西方建筑图像的状态,还没有自己建筑思想者的建树理论、作品、成果出世,也缺少形成蕴含具有开拓性、首创性、输出性的规范、启迪、支持建筑关联领域发展的建筑世界话语宏观战略规划措施,距离主动建筑世界话语,占有世界建筑话语主动权,当需漫长时日。

附 注:

① “世界建筑话语权”做为一个宏观建筑语义学的认识空间概念,其表述的话语权范畴应划分为:国际、区域、国家(民族)、行业(应包括院校、设计、期刊等学术行业部门)、个人五个层次级别,本文主要从国际与国家层面上探索。

② 支文军《世纪的回眸与展望――国际建协第20届世界建筑大会综述》时代建筑1999第三期第97页。

③ 宋建华《建筑评论的深层观》建筑史论文集第13期第170页清华大学 出版。

④ 参看华勒斯坦《开放的社会科学》刘铎泽,三联书店出版第52-64页。

⑤ 按照作者在《建筑评论的深层观》文中关于建筑评论理性构想体系,评论类型应划分为:原发型、干预型、学院型、公众型、游记型、专业撰稿型等六种。

参考文献:

[1] 格雷马斯著.蒋梓骅译.结构语文学.百花文艺出版社

建筑批评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决策;管理

中图分类号:TU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1-084-01

所有的决策程序都有决策提出、辅助决策、落实决策三个方面。这也是前一部分所说的动议权、建议权、决议权具体实施的三个环节。在“项目决策模式”中,本人把它进一步细化为建筑项目决策项目构思、提出项目建议书、立项审批、建筑项目决策系统辅助决策、落实决策方案五个环节。

一、建筑项目决策项目构思

建筑项目决策项目构思就是指决策项目的思考和提出,也就是决策的动议问题。这样做的好处是人人都有动议权,任何人发现问题都可以提出动议,能较好的防止管理过程中“不决策行为”的发生。参与决策的每个成员都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对环境和形势的敏锐判断。建筑项目决策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

1.环境及形势变化。必须考虑此项决策是否适应当前经济环境以及组织发展目标。

2.可能的经费水平。经费是进行项目建设的重要条件之一。应当将本级本部门可能的经费水平和上级的拨款范围作为约束条件,立足于在可能的经费水平范围内设计和安排项目。

3.当前的科技能力。从提出项目需求和建议的单位来说,以高新技术建筑项目总是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但是,在进行项目构思时,一方面要着眼科学技术的进展及其在项目中的应用,着眼于提高项目的技术含量,使之与未来该项目使用和发展相适应。同时,也要理性分析可能利用的科学技术能力,充分考虑技术可行性。而且,一般来讲,高技术总是和高成本联系在一起的,即使技术可行,也必须考虑经济上的可承受性。所以在项目构思时必须理智地分析当前科技能力以及经济可承受性。

二、提出项目建议书

当决策项目动议通过后,就要以文字形式即建筑项目建议书,向项目管理委员会提出项目建议。编制建筑项目建议书的目的,是提出拟建项目的轮廓设想,分析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说明技术上、经济上的可能性,向项目管理委员会提出项目需求和建议,供其选择。

其建议书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项目名称、可行性分析报告(包括技术可行性意见、政策可行性意见、财务可行性分析)、项目决策者人选名单及相关资料等。

三、立项审批

这一部分工作主要由项目管理委员会完成。假设项目建议书是下属单位提出的,则需报送上级项目管理委员会,由项目管理委员会派出评估小组根据有关文件及部门审查意见等,检查项目建议书及其相关材料是否齐备、合法、有效,是否需要补办,然后有针对性地组织专家,开展调查研究,进行分析论证,最后编写该项目建议书的评估报告。评估报告要介绍项目评估概况,并给出评估意见,包括按项目建议书的主要内容分专题进行的专题评估意见,以及项目的综合结论意见。批准通过则立即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选出项目决策者、确定任务,并上报上级项目管理委员会存档。不批则可在规定的期限内(可15天)行使否决权。

四、建筑项目决策制定系统辅助决策

这一环节是建筑项目决策实施的核心部分,它由建筑项目决策者和建筑项目决策研究人员组成一个辅助决策机构,行使建议权。项目管理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管理活动,其过程本身包括大量的现代管理方法,但并非每个管理方法都能应用到建筑项目决策制定系统中,而且根据项目的不同,其具体方法和运作过程也不尽相同。但是大致可以包括:项目计划、方案策划、可行性研究与评估、选择方案等过程。

五、落实决策方案

最终决策方案的拍板还是需要集体决策。但需要指出的是,按照现代决策理论,本人将这里的决议权进一步分离为方案选择权与决议否决权。方案选择权主要集中在建筑项目决策制定系统中的项目决策者的手中,而集体决策只行使决议否决权。具有否决权的参与决策成员如果对所选方案不甚满意,可以行使否决权,要求建筑项目决策制定系统重新选择方案,直到放弃否决权为止(当然为了提高制衡的有效性,可以对否决权的行使次数作出限定)。一旦主动或被动放弃否决权,具有否决权的个人就对决策结果承担明确的个人责任。

建筑项目决策的五个环节相互独立而又层层关联,有选择地将决策的动议权、建议权、决议权适当分离。

参考文献:

建筑批评学论文范文第5篇

作者:张学彬 孙光瑞 单位: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目前,室内设计批评大多数还处于表面层次的批评:一般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当然尽量理解原意是最起码的要求,以描述、诠释为批评的目的。而有价值的严肃性批评不多,此类型的批评涉及到价值观的层面,探讨批评对象的社会性与哲学性思考。以判断、判别为主要目的,不是以错与对,黑与白为结果,而是过程与价值的反思。[4]当代室内设计批评者大多有感而发,随意性大,缺乏理论深度与哲学高度,基本上处于专业人员与媒体评论员的直观感受和客观描述阶段,还停留在功能与美学表象层面。十分缺乏室内设计思想价值方面的内在评价。要让室内设计批评发挥推动学科实质性发展的作用,就需要批评者根据批评对象,掌握和运用客观真实可行的批评论证方法,以增加批评的全面性和深度。

采用室内设计批评的方法,将室内设计思想、作品与设计批评理论融为一体,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人们在长期的社会活动、生活和经验的认识和总结中,形成了特定的室内设计现象或设计作品,它们是室内设计批评的“第一文本”,人们通过室内设计批评活动,形成了对室内设计的全面认识,转变成为室内设计批评的“第二文本”。这些文本对室内设计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告诉室内设计师或公众对室内的认识、设计、欣赏和使用,起到丰富并延伸室内设计作品、设计师及其价值的作用,赋予室内作品以开放性以及附加的价值。探索性的从个人室内设计作品和个人思想等多方面进行研究,这就是一种对室内设计进行批评的过程,是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的活动。通过考察室内设计师或是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过程,室内设计作品的实用性、舒适度以及人体工程学尺度,研究其设计的创作过程,分析其设计中所蕴含的设计符号、结构工艺、材料及设计思想来源,揭示室内设计思想与现代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用以预测并构建未来设计的前进方向。构建中国特色的室内设计批评理论体系全面而深入地对室内设计批评理论进行研究并合理运用其指导室内设计实践,有利于构建中国特色的室内设计批评理论体系。从宏观上看,对室内的认识实质上是对社会的认识。通过室内设计师的产品以及所表达的思想,能较充分的反映社会现象中的政治、经济、艺术、技术、生活和文化等多方面的要素。同时,人们对于设计作品的认同度,并设计师本人设计思想的关注,都将影响到整个业内人士及消费群体对设计师思想的认识。就像建筑理论一样,室内设计作为一种相对特殊的设计形式,也拥有着自身的设计批评理论体系。对于国外室内设计师的理论研究已经十分的系统化了,并且远超过了国内的研究进程。所以,对于国内的室内设计现状来说,主观和客观条件是同样重要的。没有室内设计师的禀赋与才华不行,缺少理论研究和对设计师思想的理解和支持亦不行。中国的室内设计师并不缺少聪明才智,而且如今有着较为宽松的设计环境,缺少的是室内设计师对专业的职责和价值理想的不懈追求,是坚持对构建中国特色的室内设计思想和批评理论进行研究的创造性活动。因此,结合室内批评学的相关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对个人设计作品的认识,对室内文化内涵的理解,以及室内设计思想的剖析等多角度、多层次的进行探究,以此来建立一种较为新颖的室内设计批评方法论研究方式。能够为国内对室内设计师的研究建立起一种评价模式,更好的与国际室内设计师的设计思想与理论分析接轨,对构建中国特色的室内设计理论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完善和加强室内设计批评理论体系,是中国室内设计事业百花齐放和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径。

目前,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等设计领域,已经开始倡导设计批评,并在设计实践中得到重视和大量运用。室内设计批评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实践也势在必行。因此,应提升对室内设计作品、一系列设计作品或是与建筑整体的某种价值和意义作出适当的评价和判断研究。而对于中国,当代的室内设计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因而建立室内设计批评的理论是必要的工作之一。室内设计批评就是一种对室内设计进行批评的过程,是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的活动。从室内设计师的作品和成长经历入手,深入研究和学习,来找到关键点所在,为现阶段国内室内设计师的创作提供思想和理论依据。